一、水调歌头苏轼
1、高 处 不 胜 寒 。
2、不应有恨,何事长(cháng)向别时圆:(月儿)不该(对人们)有什么怨恨吧,为什么偏在人们分离时圆呢?
3、月儿转过朱红色的楼阁,低低地挂在雕花的窗户上,照着没有睡意的自己。明月不该对人们有什么怨恨吧,为什么偏在人们离别时才圆呢?人有悲欢离合的变迁,月有阴晴圆缺的转换,这种事自古来难以周全。只希望这世上所有人的亲人能平安健康,即便相隔千里,也能共享这美好的月光。扩展资料《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是宋代大文学家苏轼公元1076年(宋神宗熙宁九年)中秋在密州(今山东省诸城市)时所作。这首词以月起兴,与其弟苏辙七年未见之情为基础,围绕中秋明月展开想象和思考;
4、本词是苏轼豪放词的代表作,雄奇奔放。作者既描写了浩阔雄壮、水天一色的自然风光,又在其中灌注了一种坦荡旷达的浩然之气,展现出词人身处逆境却泰然处之、大气凛然的精神风貌。词中出没风涛的白头翁形象,是作者的化身,极具震撼力。
5、从这首词中,我们可以感受到苏轼的清旷和超脱,他心念兄弟,却不忘中秋所有不能团圆的人,向天下人发出美好祝愿,月亮的月光会将所有的思念传递到亲人身上,他的乐观精神,给每一个读者以慰藉。
6、朱阁:朱红的华丽楼阁。绮户:雕饰华丽的门窗。
7、因此,他顿悟出“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的情感,激励自己坚持自己的思想,成为古代诗人中一股清流。
8、这首词是公元1076年(宋神宗熙宁九年)中秋作者在密州时所作。词前的小序交待了写词的过程:“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苏轼因为与当权的变法者王安石等人政见不同,自求外放,辗转在各地为官。他曾经要求调任到离苏辙较近的地方为官,以求兄弟多多聚会。公元1074年(熙宁七年)苏轼差知密州。到密州后,这一愿望仍无法实现。公元1076年的中秋,皓月当空,银辉遍地,词人与胞弟苏辙分别之后,已七年未得团聚。此刻,词人面对一轮明月,心潮起伏,于是乘酒兴正酣,挥笔写下了这首名篇。。。。。☆予人玫瑰之手经久犹有余香如果对你有帮助请点击好评☆。
9、聆听教师,从心理上做好上课的准备。
10、丙辰:指公元1076年(宋神宗熙宁九年)。这一年苏轼在密州(今山东省诸城市)任太守。
11、gāo chù bù shèng hán 。
12、这首词所表现的思想情感,本来甚为明显,苏轼因为政治处境的失意,以及和其弟苏辙的别离,中秋对月,不无抑郁惆怅之感。但是他没有陷在消极悲观的情绪中,旋即以超然达观的思想排除忧患,终于表现出对人间生活的热爱。
13、这首词是公元1076年(宋神宗熙宁九年)中秋作者在密州时所作。词前的小序交待了写词的过程:“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苏轼因为与当权的变法者王安石等人政见不同,自求外放,辗转在各地为官。他曾经要求调任到离苏辙较近的地方为官,以求兄弟多多聚会。公元1074年(熙宁七年)苏轼差知密州。到密州后,这一愿望仍无法实现。公元1076年的中秋,皓月当空,银辉遍地,词人与胞弟苏辙分别之后,已七年未得团聚。此刻,词人面对一轮明月,心潮起伏,于是乘酒兴正酣,挥笔写下了这首名篇。
14、这首词是宋神宗熙宁九年(1076)八月十五日作者在密州时所作。词前的小序交待了写词的过程:“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苏轼因为与当权的变法者王安石等人政见不同,自求外放,辗转在各地为官。
15、(12)不应有恨,何事长(cháng)向别时圆:(月儿)不该(对人们)有什么遗憾吧,为什么偏在人们分离时圆呢?何事:为什么。
16、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17、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
18、月亮什么时候开始出现?我拿起玻璃杯问天空。我不知道天堂里的宫殿,今晚是哪个年份和月份。我想带着微风回到天空,我担心漂亮的玉石建造的建筑物不能忍受寒冷九天。让我们跳舞,享受月光,这是世界上的样子吗?
19、明月从什么时候才开始出现的?我端起酒杯遥问苍天。不知道在天上的宫殿,何年何月。我想要乘御清风回到天上,又恐怕在美玉砌成的楼宇,受不住高耸九天的寒冷。翩翩起舞玩赏着月下清影,哪像是在人间。
20、由感伤离别转而为对离人的祝福。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词人以理遣情,希望从共赏明月中互致慰藉,离别之憾可以从兄弟友爱中获得补偿,全词以美好的境界结束。结句与上阕“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一样,是积极乐观的。
二、水调歌头苏轼原文拼音
1、《水调歌头》这首词的上片把酒颂月,抒写了由幻想超尘到复归现实的思想过程;下片对月怀人,阐发月有阴晴圆缺,人有悲欢离合的人生哲理。
2、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3、这些景与月有什么关系?手法是什么?
4、(5)天上宫阙(què):指月中宫殿。阙,古代城墙后的石台。
5、(4)把酒:端起酒杯。把,执、持。
6、(琼楼玉宇)美玉砌成的楼宇,指想象中的仙宫。
7、(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朱阁:朱红的华丽楼阁。绮户:雕饰华丽的门窗。月儿转过朱红色的楼阁,低低地挂在雕花的窗户上,照着没有睡意的人(指诗人自己)。绮(qǐ))户:彩绘雕花的门户。
8、(10)何似:一说何时;何如,哪里比得上。
9、月亮转动,照遍了华美的楼阁,夜深时,月光又低低地透进雕花的门窗里,照着心事重重不能安眠的人。月亮既圆,便不应有恨了,但为什么常常要趁着人们离别的时候团圆呢?人的遭遇,有悲哀、有欢乐、有离别、也有团聚。
10、弄清影:意思是月光下的身影也跟着做出各种舞姿。弄:赏玩。
11、(1)丙辰:指公元1076年(宋神宗熙宁九年)。这一年苏轼在密州(今山东省诸城市)任太守。
12、这首词上片执着人生,下片善处人生,表现了苏轼热爱生活、情怀旷达的一面。这首词把宇宙、人生问题融合在一起,把对官场的思考和对弟弟的怀念贯穿到赏月中去,想象瑰丽而又不忘现实生活,是作者的代表作。
13、bù zhī tiān shàng gōng què ,jīn xī shì hé nián ?
14、明月从什么时候才开始出现的?我端起酒杯遥问苍天。不知道在天上的宫殿,今天晚上是何年何月。我想要乘御清风回到天上,又恐怕在美玉砌成的楼宇,受不住高耸九天的寒冷。翩翩起舞玩赏着月下清影,哪像是在人间?
15、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16、优秀教学设计赏析|《六国论》—苏洵
17、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18、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19、②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
20、养成利用手边资料自主学习的习惯。
三、水调歌头苏轼原文翻译
1、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2、优秀教学设计赏析|《陈情表》—陈情说理有先后,人生忠孝能两全
3、神女应无恙,当惊世界殊。
4、让学生充分体会到理解文学作品当中抒发的情感都是通过人物的言行举止表现出来的。通过此环节的学习掌握一些文学作品赏读的小技巧。
5、刚喝了长沙的水,又吃着武昌的鱼。我在长江上横渡,举目眺望舒展的长空。哪管得风吹浪涌,这一切犹如信步闲庭,今天我终于可以尽情流连。
6、我 欲 乘 风 归 去 ,又 恐 琼 楼 玉 宇,
7、天上宫阙(què):指月中宫殿。阙,古代城墙后的石台。
8、3、在老师的引导下,总结归纳作者情感的变化。
9、而且,这不仅是论述,更是抒情,在词的后将抒情与意向结合在了一起,“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也就是说,既然不能两全其美,那么就只能带着豁达的情感来看世界,只要人们的情感能够长久,只要能够望向同一轮明月,就算是不能相聚在一起,也是很美好的。
10、起 舞 弄 清 影 ,何 似 在 人 间 !
11、方念陶朱张翰,忽有扁舟急桨,撇浪载鲈还。落日暴风雨,归路绕汀湾。
12、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13、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14、播放王菲的歌曲《但愿人长久》
15、月亮转向朱红色的亭子,悬挂在雕刻的窗户的低处,照着没有睡意的自己。月亮对人们不应该有任何遗憾。为什么人们离开时只有圆?人们有悲伤和喜悦的变化,月亮有阴晴圆缺变化。这种事情自古以来就很难完成。我只希望这个世界上所有人的亲人能够安全和健康,即使他们被数千英里分开,他们也可以分享这美丽的月光。
16、不管风吹浪打,胜似闲庭信步,今日得宽馀。
17、回答老师的问题,巩固所背。
18、苏轼的水调歌头分为上片及下片上片系看着月亮,喝着酒作的《水调歌头》白话文:『我举起酒杯问青天:天上的明月是甚么时候开始有的呢?』当时苏轼正被贬为地方官,喝酒消悠情况下作上片系苏轼家里,睡在床,看着月亮作的《水调歌头》白话文:『夜深了,我回到了屋子里,静静的看著月光缓缓的转过朱红色的楼阁,滑进精致的小窗,并且照在我这个没有睡意的人身上。』当时苏轼与弟弟分离很久,想念弟弟情况下作
19、2、课堂展示,和老师交流沟通。
20、诵读法、合作探究、品评鉴赏
四、水调歌头苏轼原文翻译赏析
1、何似:何如,哪里比得上。
2、这首词是公元1076年(宋神宗熙宁九年)中秋作者在密州时所作。词前的小序交待了写词的过程:“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苏轼因为与当权的变法者王安石等人政见不同,自求外放,辗转在各地为官。他曾经要求调任到离苏辙较近的地方为官,以求兄弟多多聚会。公元1074年(熙宁七年)苏轼差知密州。到密州后,这一愿望仍无法实现。公元1076年的中秋,皓月当空,银辉遍地,词人与弟弟苏辙分别之后,已七年未得团聚。此刻,词人面对一轮明月,心潮起伏,于是乘酒兴正酣,挥笔写下了这首名篇。
3、终于以理遣情,从共同赏月中互致慰籍,离别这个人生憾事就从友爱的感情中得到了补偿。
4、准备好展示朗读,如无机会,认真听他人朗读,联系自己朗读体验点评。
5、如学生有不会的或遗忘的,教师及时讲解。
6、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
7、创作背景:这首词是公元1076年(宋神宗熙宁九年)中秋作者在密州时所作。小序交待了写词的过程:“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苏轼因为与当权的变法者王安石等人政见不同,自求外放,辗转各地为官。他要求调任到离苏辙较近的地方为官,以求兄弟多多聚会。
8、这首词以月起兴,与其弟苏辙七年未见之情为基础,围绕中秋明月展开想象和思考,把人世间的悲欢离合之情纳入对宇宙人生的哲理性追寻之中,反映了作者复杂而又矛盾的思想感情,又表现出作者热爱生活与积极向上的乐观精神。
9、①听读:要求学生划出朗读节奏,给不会读或读不准的字注音。
10、此词是中秋望月怀人之作,表达了对胞弟苏辙的无限怀念。词人运用形象描绘手法,勾勒出一种皓月当空、美人千里、孤高旷远的境界氛围,反衬自己遣世独立的意绪和往昔的神话传说融合一处,在月的阴晴圆缺当中,渗进浓厚的哲学意味,可以说是一首将自然和社会高度契合的感喟作品。
11、这是词人的感性占了上风,也是情到深处的不自觉语。但是接下来理智让词人发出感慨,人的悲欢离合、月的阴晴圆缺都是正常现象,自古以来就是如此。既然你我分处两地,那就让月光带着我的思念,到达你的身上吧。
12、这首词是公元1076年(宋神宗熙宁九年)中秋作者在密州时所作。词前的小序交待了写词的过程:“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苏轼因为与当权的变法者王安石等人政见不同,自求外放,辗转在各地为官。他曾经要求调任到离苏辙较近的地方为官,以求兄弟多多聚会。公元1074年(熙宁七年)苏轼差知密州。到密州后,这一愿望仍无法实现。公元1076年的中秋,皓月当空,银辉遍地,词人与胞弟苏辙分别之后,已七年未得团聚。此刻,词人面对一轮明月,心潮起伏,于是乘酒兴正酣,挥笔写下了这首名篇。☆予人玫瑰之手经久犹有余香如果对你有帮助请点击好评☆。
13、“咫尺天不相见,实与千里同,人生无离别,谁知恩爱重”(颍州初别子由),但苏轼认为,人有悲欢离合同月有阴晴圆缺一样,两者都是自然常理,无须伤感。
14、丙 辰 中 秋 , 欢 饮 达 旦 ,大 醉 ,作 此 篇,
15、访乌衣,成白社,不容车。旧时王谢,堂前双燕过谁家?
16、其实,这是作者感情的收敛,从对明月的不满,到后感情的转变,其中一张一舒,节奏有序,也将作者的情感表达的淋漓尽致。
17、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18、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词中直接写明月的诗句是: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表达了作者旷达胸襟,表现了作者感悟人生哲理的词句是: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通过写明月来表达对人生美好祝愿,道尽了千载离人心愿的词句是: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词中"此事古难全"里的“此事”是指: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
19、水调歌头•黄州快哉亭赠张偓佺
20、苏轼兄弟情谊甚笃。他与苏辙熙宁四年(1071)颍州分别后已有六年不见了。
五、水调歌头苏轼写作背景
1、通过四次各种形式的朗读熟悉文本,点评他人朗读的活动,形成对文本内容的初步认知。
2、通过感悟本词情景交融的意境,理解词人表达的思想感情。
3、教师提问,引导学生思考:(自主学习)
4、这首词是作者在密州做官时,苏轼是较早将“题序”引入诗歌的词人,用序来交代词的创作缘起。本首词前的序就交代了苏轼由于在中秋夜,喝酒赏月本是欢乐的事,但是弟弟苏辙却不在身边,因此作词寄给远在他乡的子由。在这首词中可以感受到苏轼感性与理性的交织,以及由己推人的伟大。
5、教师提问,引导学生思考:(师生合作)
6、他其实主要是为抒情,他自己说是“兼怀子由”,即苏子由,也就是苏辙,他的亲生弟弟,也是个大文学家。
7、这首词是写景的佳作。他写了哪些景?这些景有怎样的特点?
8、不 知 天 上 宫 阙 ,今 夕 是 何 年 ?
9、引导学生快速记忆,通过提问,检查掌握情况。
10、千里共婵(chán)娟(juān):只希望两人年年平安,虽然相隔千里,也能一起欣赏这美好的月光。
11、(不胜)胜(shèng):承担、承受。经受不住。(古代读shēng,现在一般读shèng)
12、拟借寒潭垂钓,又恐相猜鸥鸟,不肯傍青纶。刺棹穿芦荻,无语看波澜。
13、在大自然的景物中,月亮是很有浪漫色彩的,她很容易启发人们的艺术联想。一钩新月,可联想到初生的萌芽事物;一轮满月,可联想到美好的团圆生活;月亮的皎洁,让人联想到光明磊落的人格。
14、明月从什么时候开始有的呢?我拿着酒杯遥问苍天。不知道天上的宫殿,今晚是哪一年。我想凭借着风力回到天上去看一看,又担心美玉砌成的楼宇,太高了我经受不住寒冷。起身舞蹈玩赏着月光下自己清朗的影子,月宫哪里比得上在人间。
15、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16、苏轼原任杭州通判,因苏辙在济南掌书记,特地请求北徙。到了密州还是无缘相会。
17、丙辰年的中秋节,高兴地喝酒(直)到(第二天)早晨,(喝到)大醉,写了这首(词),同时怀念(弟弟)子由。
18、(此事)指人的“悲欢离合”和月的“阴晴圆缺”。
19、北宋苏轼所作的《水调歌头》全诗原文如下: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20、《水浒传》第三十回写八月十五“可唱个中秋对月对景的曲儿”,唱的就是这“一支东坡学士中秋《水调歌》。”
六、水调歌头苏轼
1、公元1074年苏轼差知密州。到密州后,这一愿望仍无法实现。
2、总结,结束本课学习。
3、提问,检查学生的理解情况。
4、在词中这仅仅是一种打算,未及展开便被另一种相反的思想打断:“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词人故意找出天上的美中不足,来坚定自己留在人间的决心。一正一反,更表露出词人对人间生活的热爱。这一转折,写出词人既留恋人间又向往天上的矛盾心理。
5、《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是宋代大文学家苏轼公元1076年(宋神宗熙宁九年)中秋在密州时所作。苏轼(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苏轼当时40岁
6、接着,诗人把笔锋一转,说出了一番宽慰的话来为明月开脱:“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人有悲欢离合,月也有阴晴圆缺。她有被乌云遮住的时候,有亏损残缺的时候,她也有她的遗憾,自古以来世上就难有十全十美的事。既然如此,又何必为暂时的离别而感到忧伤呢?词人毕竟是旷达的,他随即想到月亮也是无辜的。既然如此,又何必为暂时的离别而忧伤呢?这三句从人到月、从古到今做了高度的概括。从语气上,好像是代明月回答前面的提问;从结构上,又是推开一层,从人、月对立过渡到人、月融合。为月亮开脱,实质上还是为了强调对人事的达观,同时寄托对未来的希望。因为,月有圆时,人也有相聚之时。很有哲理意味。
7、苏轼(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又字和仲,号铁冠道人、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苏仙。汉族,眉州眉山(今属四川省眉山市)人,祖籍河北栾城,北宋文学家、书法家、画家。
8、作者:苏轼由于作者与当权者政见不合,被排挤到密州去当地方官,心情很抑郁,同时他已七年不见弟弟子由,心里十分怀念,种种思绪通过此词来抒发。上片望月,既怀逸兴壮思,高接混茫,而又脚踏实地,自具雅量高致。
9、废沼荒丘畴昔,明月清风此夜,人世几欢哀?东岸绿阴少,杨柳更须栽。
10、——苏舜钦《水调歌头·沧浪亭》
11、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12、江面风帆飘荡,龟蛇二山静静伫立,胸中宏图升起。大桥飞跨沟通南北,长江天堑将会畅行无阻。我还要在长江西边竖起大坝,斩断巫山多雨的洪水,让三峡出现平坦的水库。神女(神女峰)如果当时还在,必定会惊愕世界变了模样。
13、在大自然的景物中,月亮是很有浪漫色彩的,很容易启发人们的艺术联想。一钩新月,可联想到初生的萌芽事物;一轮满月,可联想到美好的团圆生活;月亮的皎洁,让人联想到光明磊落的人格。在月亮这一意象上集中了人类无限美好的憧憬和理想。苏轼是一位性格豪放、气质浪漫的文学家,当他抬头遥望中秋明月时,其思想情感犹如长上了翅膀,天上人间自由翱翔。反映到词里,遂形成了一种豪放洒脱的风格。
14、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15、反复的朗读和点评,形成良好的朗读习惯。
16、qǐ wǔ nòng qīng yǐng ,hé sì zài rén jiān !
17、丙辰年的中秋节,我很高兴喝到第二天早上,喝醉了,写下这个词,并且想念了我的弟弟苏辙。
18、gèng lì xī jiāng shí bì , jié duàn wū shān yún yǔ , gāo xiá chū píng hú 。
19、此 事 古 难 全 。
转载请注明出处阿文说说网 » 水调歌头苏轼原文拼音【119句文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