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望洞庭
1、唐代刘禹锡扩展资料望洞庭创作背景
2、《望洞庭》作于长庆四年(824年)秋。刘禹锡被贬南荒,二十年间去来洞庭,据文献可考的约有六次。其中只有转任和州这一次,是在秋天。而此诗则是这次行脚的生动纪录。
3、第四句诗人的视线从广阔的湖光月色的整体画面集中到君山一点。在皓月银辉之下,洞庭山愈显青翠,洞庭水愈显清澈,山水浑然一体,望去如同一只雕镂透剔的银盘里,放了一颗小巧玲珑的青螺,十分惹人喜爱。诗人笔下秋月之中的洞庭山水变成了一件精美绝伦的工艺美术珍品,给人以莫大的艺术享受。“白银盘里一青螺”,真是匪夷所思的妙句。
4、潭(tán)面(miàn)无(wú)风(fēnɡ)镜(jìnɡ)未(wèi)磨(mó)。
5、如果天黑就看不出两者色彩的融合了。第二句用镜子的比喻表现夜晚湖面的平静,因为太阳已落,湖水不反光,像镜子没磨时光泽暗淡的样子。
6、刘禹锡(772~842),唐代文学家、哲学家。字梦得,洛阳(今属河南)人,自言系出中山(治今河北定县)。
7、意思是:洞庭湖上月光和水色交相融和,湖面风平浪静如同未磨的铜镜。远远眺望洞庭湖山水苍翠如墨,好似洁白银盘里托着一枚青螺。
8、刘禹锡在元和十三年(818年)曾自编其著述为“四十通”,又删取四分之一为“集略”。这是早的刘禹锡集和选本,今都不传。载《刘禹锡集》40卷。
9、《望洞庭》是唐代诗人刘禹锡所作的一首七言绝句。《望洞庭》载于《全唐诗》卷三百六十五。此诗通过对洞庭湖高旷清超的描写,充分表现出诗人的奇思异采。表达了诗人对洞庭湖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10、(①洞庭湖面②西湖湖面③小水潭面)。
11、《望洞庭》是唐穆宗长庆四年(824年)秋刘禹锡赴和州刺史任、经洞庭湖时所作。
12、望洞庭唐代诗人:刘禹锡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这首诗赞颂大自然的情感变幻,观远观洞庭湖而作,这是观赏的情景所触发的情感,写的是自然景色,表达的是“触景生情”的情感。
13、遥望美丽洞庭的湖光山色。真的令人浮想联翩。那翠绿的君山,真像银盘里的一枚玲珑青螺。
14、此诗描写了秋夜月光下洞庭湖的优美景色。微波不兴,平静秀美,分外怡人。诗人飞驰想像,以清新的笔调,生动地描绘出洞庭湖水宁静、祥和的朦胧美,勾画出一幅美丽的洞庭山水图,表现了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也表现了诗人壮阔不凡的气度和高卓清奇的情致。
15、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16、0古朗月行(节选)
17、远远眺望洞庭湖山水苍翠如墨,好似洁白银盘里托着一枚青螺。
18、师:嗯,你说一轮圆月挂在空中,撒下柔和的光线,静静地照耀在洞庭湖的水面上。哇,听你这么一说,老师仿佛也想到了那绝美的画面。
19、刘禹锡(772-842),字梦得,汉族,中国唐朝彭城(今徐州)人,祖籍洛阳,唐朝文学家,哲学家,自称是汉中山靖王后裔,曾任监察御史,是王叔文政治改革集团的一员。唐代中晚期著名诗人,有“诗豪”之称。他的家庭是一个世代以儒学相传的书香门第。政治上主张革新,是王叔文派政治革新活动的中心人物之一。后来永贞革新失败被贬为朗州司马(今湖南常德)。据湖南常德历史学家、收藏家周新国先生考证刘禹锡被贬为朗州司马其间写了著名的“汉寿城春望”。
20、望洞庭(唐)刘禹锡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
二、望洞庭湖赠张丞相朗读
1、湖光:湖面的波光。两:指湖光和秋月。和:和谐。指水色与月光互相辉映。
2、洞庭湖上月光和水色交相融和,湖面风平浪静如同未磨的铜镜。远远眺望洞庭湖山水苍翠如墨,好似洁白银盘里托着一枚青螺。
3、我认为是“遥望洞庭山水色”,从句义理解,第一句点名了望洞庭的时间,是在夜晚,如果在夜晚能一眼看到山水的颜色是翠绿色的好像不太可能。
4、按照惯例,通判是应该住一个三居室的县衙,结果地方官受人指使,故意刁难,先是让他住在城南一个靠江的房子里,面江靠水,刘梦得很高兴,很随意的写了一副对联(“面对大江观白帆,身在和州思争辩”)贴在门口。
5、后以裴度力荐,任太子宾客,加检校礼部尚书。世称刘宾客。其诗通俗清新,善用比兴手法寄托政治内容。
6、()在这首诗中,诗人描写的洞庭湖面是
7、和董传留别(北宋)苏轼
8、②日本平安福井氏崇兰馆所藏宋刻本,题为《刘梦得文集》,属蜀大字本,今有董康影印本、商务印书馆缩印本。
9、湖光秋月两相和,húguāngqiūyuèliǎngxiānghé,
10、“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
11、潭面无风镜未磨。tánmiànWúfēngjìngwèimó。
12、此诗描写了秋夜月光下洞庭湖的优美景色,表达了诗人对洞庭风光的喜爱和赞美之情,表现了诗人壮阔不凡的气度和高卓清奇的情致。
13、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望洞庭
14、师:是呀,将无风的潭面比喻成了没有打磨过的镜子。
15、刘禹锡(772~842),唐代文学家、哲学家。字梦得,洛阳(今属河南)人,自言系出中山(治今河北定县)。贞元(唐德宗年号,785~805年)间擢进士第,登博学宏辞科。授监察御史。曾参加王叔文集团,反对宦官和藩镇割据势力,被贬朗州司马,迁连州刺史。后以裴度力荐,任太子宾客,加检校礼部尚书。世称刘宾客。其诗通俗清新,善用比兴手法寄托政治内容。《竹枝词》、《柳枝词》和《插田歌》等组诗,富有民歌特色,为唐诗中别开生面之作。有《刘梦得文集》。
16、遥望洞庭山水翠,yáowàngDòngtíngshānshuǐcuì,
17、刘禹锡的“白银盘里一青螺”就有点像“古砚微凹聚墨多”,浅近形象,却格局尚欠。
18、白银盘:形容平静而又清的洞庭湖面。白银,一作“白云”。青螺:这里用来形容洞庭湖中的君山。
19、据《清朝野史大观》载:太湖洞庭东山碧螺峰石壁产野茶数株,土人称“吓煞人香”。康熙己卯年抚臣宋荦购此茶以进,帝以其名不雅驯,题之曰“碧螺春”。其特点是“一嫩三鲜”,即采的芽叶嫩,成品茶的色鲜、香鲜、味鲜。优质洞庭碧螺春每年春分前后幵采,谷雨前后结束,炒制的特点是手不离茶,茶不离锅,揉中带炒,炒中带揉,炒揉结合,一气呵成。成品茶条索纤细,卷曲成螺,满身披毫,银白隐翠,开泡后汤清、香幽、味鲜。第二泡汤翠、香郁、味醇;品第三泡时其花香果味令人陶醉。
20、望洞庭wàngdòngtíng
三、望洞庭湖赠张丞相名句
1、《望洞庭》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从诗句“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其中把洞庭湖比作一颗小巧玲珑的青螺,可以看出是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望洞庭》是唐代文学家刘禹锡创作的一首诗。此诗描写了秋夜月光下洞庭湖的优美景色,表达了诗人对洞庭风光的喜爱和赞美之情,表现了诗人壮阔不凡的气度和高卓清奇的情致。
2、师:你已经迫不及待了,你再来说说。
3、白bái银yín盘pán里lǐ一yī青qīnɡ螺luó。
4、如果说杜甫的“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孟浩然的“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是壮美的话,那么刘禹锡的“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应该就是秀美吧。
5、白银盘:形容平静而又清澈的洞庭湖面。
6、第二句用镜子的比喻表现夜晚湖面的平静,因为太阳已落,湖水不反光,像镜子没磨时光泽暗淡的样子。第三句写远望湖中君山翠绿的色彩,这里的“山水”实际只是指山,即湖中的君山。
7、刘禹锡是一个天生的乐天派,一生宦海浮沉,有过高潮,走过低谷,但从来没有气馁过。得意之时,是皇帝的爱卿,在高权力部门做事;落寞之时,接连被贬,远去了广东那边。
8、赏析刘禹锡说,湖水的波光和秋空的月亮两者相互和谐地融为一体。这么大的湖如一大潭水,潭面上没有风,平,就像一面还没有磨过的镜子一般。
9、《望洞庭》是唐代文学家刘禹锡创作的一首诗。此诗描写了秋夜月光下洞庭湖的优美景色,表达了诗人对洞庭风光的喜爱和赞美之情,表现了诗人壮阔不凡的气度和高卓清奇的情致。首句描写湖水与素月交相辉映的景象,第二句描绘无风时湖面平静的情状,第四句集中描写湖中的君山。
10、遥望远处山水苍翠的洞庭湖,
11、现存刘禹锡集古本主要有三种:
12、湖(hú)光(ɡuānɡ)秋(qiū)月(yuè)两(liǎnɡ)相(xiānɡ)和(hé),
13、二(3)班:吴蝶霏、曾若熙、段恩馨、项峥、倪天昊、王书睿
14、好像白银盘中一颗青色海螺。
15、望洞庭描写了秋夜月光下洞庭湖的优美景色,表达了诗人对洞庭风光的喜爱和赞美之情,表现了诗人壮阔不凡的气度和高卓清奇的情致。望洞庭唐代:刘禹锡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
16、用“山水”属于古代汉语中“偏义复词”的用法。第四句再用一个比喻,将浮在水中的君山比作搁在白银盘子里的青螺。全诗纯然写景,既有描写的细致,又有比喻的生动.
17、内容一: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18、全诗以“望”字引领。诗的前两句写仰望与俯瞰,诗人俯仰之间看到“湖光秋月两相和”,营造出幽静的气氛,并用形象的比喻“镜未磨”描绘出洞庭夜色的朦胧美。首句中的“和”字不仅写出洞庭湖水天一色的景致,更赋予景色一种浑然天成的韵味。次句中的“潭面无风”,更是进一步渲染了洞庭月色的和谐与静谧。
19、《望洞庭》是唐穆宗长庆四年(824年)秋刘禹锡赴和州刺史任、经洞庭湖时所作。刘禹锡在《历阳书事七十韵》序中称:“长庆四年八月,予自夔州刺史转历阳(和州),浮岷江,观洞庭,历夏口,涉浔阳而东。”刘禹锡贬逐南荒,二十年间去来洞庭,据文献可考的约有六次。
20、他据此建立了天人关系学说,指出天地万物各有其不同的职能和作用。自然界的职能在于生长繁殖万物,万物在生杀、壮健、衰老的自然发展过程中,遵循强胜弱败的竞争规律。
四、望洞庭的作者是谁
1、师:哦,平整,还有吗?对,朦胧。
2、《望洞庭》诗歌的意思是:风静浪息,月光和水色交融在一起,湖面就像不用磨拭的铜镜,平滑光亮。遥望洞庭,山青水绿,林木葱茏的洞庭山耸立在泛着白光的洞庭湖里,就像白银盘里的一只青螺。
3、首句描写湖水与素月交相辉映的景象,第二句描绘无风时湖面平静的情状,第四句集中描写湖中的君山。
4、风静浪息,月光和水色交融在一起,湖面就像不用磨拭的铜镜,平滑光亮。遥望洞庭,山青水绿,林木葱茏的洞庭山耸立在泛着白光的洞庭湖里,就像白银盘里的一只青螺。
5、秋高气爽,夕阳染红了天空,洞庭湖面波光粼粼,像是太阳神撒下的满湖碎金。晚归的渔船步履匆匆,风帆被染成葡萄酒的红。归巢的水鸟更加急不可耐,组成了一幅千帆竞归、“落霞与孤鹜齐飞”的美丽画面,令人赏心悦目。夜幕降临,静静的天空升起一轮明月,月光倾泻在湖面,轻纱似的,增添了洞庭湖的神秘。烟波浩渺的洞庭湖上没有一丝风,水面平静得似一面没有磨过的镜子。远远望去,君山碧绿如翡翠,山点缀着水,水环抱着山,君山的影子倒映在水中,就像是在白银似的盘子里放进的一颗小巧玲珑的青螺。洞庭湖,真是一幅美丽动人的山水画!望洞庭唐刘禹锡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
6、此句的擅胜之处,不止表现在设譬的精警上,还表现了诗人壮阔不凡的气度和寄托了诗人高卓清奇的情致。在诗人眼里,千里洞庭不过是妆楼奁镜、案上杯盘而已。举重若轻,自然凑泊,毫无矜气作色之态,这是十分难得的。
7、全诗选择了月夜遥望的角度,把千里洞庭尽收眼底,抓住有代表性的湖光山色,轻轻着笔,通过丰富的想象、巧妙的比喻,独出心裁地把洞庭美景再现于纸上,显示出惊人的艺术功力。
8、香菱笑道:“我只爱陆放翁的诗‘重帘不卷留香久,古砚微凹聚墨多’,说的真有趣!”黛玉道:“断不可学这样的诗。你们因不知诗,所以见了这浅近的就爱,一入了这个格局,再学不出来的。你只听我说,你若真心要学,我这里有《王摩诘全集》你且把他的五言律读一百首,细心揣摩透熟了,然后再读一二百首老杜的七言律,次再李青莲的七言绝句读一二百首。(《红楼梦》)
9、香菱学诗,喜欢陆游的“古砚微凹聚墨多”,林黛玉说,不能喜欢这样浅近没有格局的,要学就要学王维、杜甫、李白的,小的时候读到这里总是不理解,人到中年,读的古诗多了,才越来越能体会李杜王的好处。
10、《望洞庭》作于长庆四年(824年)秋。刘禹锡贬逐南荒,二十年间去来洞庭,据文献可考的约有六次。其中只有转任和州这一次,是在秋天。此诗描写了秋夜月光下洞庭湖的优美景色,表达了诗人对洞庭风光的喜爱和赞美之情,表现了诗人壮阔不凡的气度和高卓清奇的情致。
11、《望洞庭湖赠张丞相》抒发了诗人的政治理想以及希望得到提携、渴望被赏识的苦闷情绪。全诗描绘了洞庭湖的辽阔景象,以此烘托出诗人积极进取的精神状态,表明诗人愿为国家效力的政治理想。《望洞庭湖赠张丞相》的译文秋天湖面涨起的湖水几乎与岸面持平,湖水和天空看起来含混迷茫,浑然一体。云梦大泽蒸腾着白白茫茫的水汽,波涛汹涌似乎把岳阳城撼动。想要渡水却没有船只,闲居不仕,有愧于圣明天子。坐看垂钓之人多么悠闲自在,可惜只能空怀一片羡鱼之情。《望洞庭湖赠张丞相》的全文《望洞庭湖赠张丞相》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
12、第二句描绘湖上无风,迷迷蒙蒙的湖面宛如未经磨拭的铜镜。“镜未磨”三字十分形象贴切地表现了千里洞庭风平浪静、安宁温柔的景象,在月光下别具一种朦胧美。因为只有“潭面无风”,波澜不惊,湖光和秋月才能两相协调。
13、洞庭:湖名,在今湖南省的北部。
14、师:那说潭面是没打磨过的镜子,说明了潭面怎样的特点呢?
15、原文: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
16、潭面没有波澜像未磨的铜镜。
17、其中只有转任和州这一次,是在秋天。而此诗则是这次行脚的生动记录。
18、潭面:指湖面。镜未磨:古人的镜子用铜制作、磨成。此句意思一说是湖面无风,水平如镜;一说是远望湖中的景物,隐约不清,如同镜面没打磨时照物模糊。
19、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
20、湖上的波光和秋月相得益彰,
五、望洞庭刘禹锡
1、把人与自然的关系表现得这样亲切,把湖山的景物描写得这样高旷清超,这正是诗人性格、情操和美学趣味的反映。没有荡思八极、纳须弥于芥子的气魄,没有振衣千仞、涅而不缁的襟抱,极富有浪漫色彩的奇思壮采。
2、实在是太精彩,白银是因为月光,月光照射下平静的湖面,就像一个银白色的盘子,而那湖中的岛山就如一颗青青的螺。天地间竟有这样的银白大盘与巨螺,那不是天造地设的大造化吗?
3、现在君山已经和陆地连接了,恐怕不容易再看到刘禹锡描写的如此美景了。
4、师:那你们能想象到湖光、秋月会是怎样的画面吗?
5、赏析刘禹锡说,遥望洞庭山于洞庭湖水中的苍翠,简直就像一个巨大的白银盘子里,放着一颗青螺。
6、望洞庭这首诗表达了作者对秋夜洞庭风光的喜爱和赞美之情,通过描写出洞庭湖月色之下宁静、清丽、朦胧的美感,侧面表现出诗人清奇不凡的情怀与气质,也体现了作者壮阔不凡的思想气度。全诗:“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该诗从一个“望”字着眼,“水月交融”、“湖平如镜”是近望所见;“洞庭山水”、“犹如青螺”是遥望所得。通过比较勾勒出一幅优美的洞庭秋月图,表达了诗人对洞庭美景的喜爱、赞美之情。
7、潭面:指湖面。镜未磨:古人的镜子用铜制作、磨成。这里一说是湖面无风,水平如镜;一说是远望湖中的景物,隐约不清,如同镜面没打磨时照物模糊。
8、白银盘:形容平静而又清的洞庭湖面。白银:一作“白云”。青螺:这里用来形容洞庭湖中的君山。
9、作者介绍:刘禹锡(772年—842年),字梦得,河南洛阳人。唐朝时期大臣、文学家、哲学家,有“诗豪”之称。诗文俱佳,涉猎题材广泛,与柳宗元并称“刘柳”,留下《陋室铭》《竹枝词》等名篇。
10、第二句用镜子的比喻表现夜晚湖面的平静,因为太阳已落,湖水不反光,像镜子没磨时光泽暗淡的样子。第三句写远望湖中君山翠绿的色彩,这里的“山水”实际只是指山,即湖中的君山。用“山水”属于古代汉语中“偏义复词”的用法。第四句再用一个比喻,将浮在水中的君山比作搁在白银盘子里的青螺。全诗纯然写景,既有描写的细致,又有比喻的生动,读来饶有趣味。
11、《望洞庭》是唐代文学家刘禹锡创作的一首诗。此诗描写了秋夜月光下洞庭湖的优美景色,表达了诗人对洞庭风光的喜爱和赞美之情,表现了诗人壮阔不凡的气度和高卓清奇的情致。
12、诗人笔下秋月之中的洞庭山水变成了一件精美绝伦的工艺美术珍品,给人以莫大的艺术享受。“白银盘里一青螺”,真是匪夷所思的妙句。此句的擅胜之处,不止表现在设譬的精警上,还表现了诗人壮阔不凡的气度和寄托了诗人高卓清奇的情致。
13、湖光秋月两相和:风静浪息,月光和水色交融在一起。潭面无风镜未磨:湖面就像不用磨拭的铜镜,平滑光亮。遥望洞庭山水翠:遥望洞庭,山青水绿。白银盘里一青螺:林木葱茏的洞庭山耸立在泛着白光的洞庭湖里,就像白银盘里的一只青螺。注释:
14、师:嗯,你说运用比喻刻画了水面的平静。
15、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
16、第二句用镜子的比喻表现夜晚湖面的平静,因为太阳已落,湖水不反光,像镜子没磨时光泽暗淡的样子。第三句写远望湖中君山翠绿的色彩,这里的“山水”实际只是指山,即湖中的君山。第四句再用一个比喻,将浮在水中的君山比作搁在白银盘子里的青螺。
17、①清代避暑山庄旧藏宋绍兴八年(1138年)董刻本,题为《刘宾客文集》,属小字本,今有徐鸿宝影印本。又于淳熙十三年(1186年)陆游据董本重刻,称“浙本”。明清以来通行的刻本,基本上属于这个系统。
18、后以裴度力荐,任太子宾客,加检校礼部尚书。世称刘宾客。其诗通俗清新,善用比兴手法寄托政治内容。《竹枝词》、《柳枝词》和《插田歌》等组诗,富有民歌特色,为唐诗中别开生面之作。有《刘梦得文集》。
19、首句描写澄彻空明的湖水与素月青光交相辉映,俨如琼田玉鉴,是一派空灵、缥缈、宁静、和谐的境界。表现出天水一色,玉字无尘的融和画面。“和”字下得工炼,表现出了水天一色、玉宇无尘的融和的画境。而且,似乎还把一种水国之夜的节奏——演漾的月光与湖水吞吐的韵律,传达给读者了。
20、师:那诗人除了刻画湖光、秋月还写了什么呢?
六、望洞庭
1、(诗歌原文)《望洞庭》—唐·刘禹锡
2、白银盘里一青螺。báiyínPánlǐyīqīngluó。
3、洞庭湖上月光和水色交相融和,湖面风平浪静如同未磨的铜镜。
4、第三句写远望湖中君山翠绿的色彩,这里的“山水”实际只是指山,即湖中的君山。用“山水”属于古代汉语中“偏义复词”的用法。
5、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6、师:想象一下,在如水的月色下,没有一丝风儿,水面平整的就像一面镜子,不光如此,水面上笼罩着的一层水气,似真似幻,就像没有打磨的镜子一样朦胧、神秘。
7、《望洞庭》是唐代诗人刘禹锡所作的七言绝句,全诗及拼音如下:
8、师:这一句作者主要为我们刻画了哪些景物呢?
9、唐代文学家刘禹锡扩展资料创作背景
10、这是一首山水诗,描绘了秋月之下宁静柔美的洞庭湖景。
11、唐代:刘禹锡tángdài:liúyǔxī
12、创作背景:刘禹锡贬逐南荒,二十年间去来洞庭,据文献可考的约有六次。其中只有转任和州这一次,是在秋天。而本诗则是这次行脚的生动纪录。诗人刘禹锡贬逐南荒,二十间年去来洞庭湖,据文献可靠的约有六次。说的是明月当空的夜晚,诗人刘禹锡经过洞庭湖,写下了所见的美景,作者观望洞庭湖的景色的角度刚好把洞庭湖的美景尽收眼底,抓住了美丽的湖光山色。诗中运用了比喻、拟人的写法,描写了景物的特点,抒发了作者的真实情感。刘禹锡在《历阳书事七十韵》序中称:「长庆四年八月,予自夔州刺史转历阳(和州),浮岷江,观洞庭,历夏口,涉浔阳而东。
13、贞元(唐德宗年号,785~805年)间擢进士第,登博学宏辞科。授监察御史。曾参加王叔文集团,反对宦官和藩镇割据势力,被贬朗州司马,迁连州刺史。
14、在他的短文名篇《陋室铭》里,就有其良好心态的好见证,即当时刘禹锡因为积极参加王叔文的“永贞革新”(坚决反对宦官干政和藩镇割据),结果失败被贬为和州县通判。
15、《望洞庭》写了湖、秋月、潭面这三种景物,诗中描写了秋夜月光下洞庭湖的优美景色。微波不兴,平静秀美,分外怡人。诗人飞驰想像,以清新的笔调,生动地描绘出洞庭湖水宁静、祥和的朦胧美,勾画出一幅美丽的洞庭山水图。表现了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也表现了诗人壮阔不凡的气度和高卓清奇的情致。诗从一个“望”字着眼,“水月交融”、“湖平如镜”,是近望所见,“洞庭山水”、“犹如青螺”,是遥望所得。虽都是写望中景象,差异却显而易见。近景美妙、别致,远景迷潆、奇丽。
16、全诗纯然写景,既有描写的细致,又有比喻的生动,读来饶有趣味。
17、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
18、理论上讲,秀美和壮美并没有高下之分,秀美的高境之界应该和壮美的高境界平分秋色。比如王观的“水是眼波横,山是眉峰聚”,景中含情,情中现景,这样高层次的秀美和高层次的壮美比起来,真的是不分伯仲,各有千秋。
19、洞庭湖的水光与秋月交相融和,水面波平浪静就好像铜镜未磨。远远望去洞庭湖山水一片翠绿,恰似白银盘子托着青青的田螺。
20、“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1、()作者把“君山”比喻为
2、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
3、师:现在,我们一起来学习诗歌的前两句: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4、师:那诗句中的“两相和”是什么意思呢?
5、湖光:湖面的波光。两:指湖光和秋月。和:和谐。指水色与月光交相辉映。
转载请注明出处阿文说说网 » 望洞庭湖赠张丞相朗读【125句文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