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说中的其字意思及用法【100句简单文案】

一、师说中的而字意思及用法

1、永州之野产异蛇,黑质而白章。—— 唐· 柳宗元《捕蛇者说》

2、师不必贤于弟子:状语后置句

3、唐宋八大家,又称唐宋古文八大家,是中国唐代韩愈,柳宗元和宋代苏洵、苏轼、苏辙、王安石、曾巩、欧阳修八位散文家的合称。其中韩愈、柳宗元是唐代古文运动的,欧阳修、三苏等四人是宋代古文运动的核心人物,王安石、曾巩是临川文学的代表人物。韩愈是"古文运动"的倡导者,他们先后掀起的古文革新浪潮,使诗文发展的陈旧面貌焕然一新。

4、表示递进关系。可译为“并且”或“而且”。

5、人非生而知之者表承接(顺接、顺承),不译;

6、表承接关系是指,“而”连接的前项和后项之间在时间、动作或事理上承接,可译为“然后”、“就”、“来”、“便”等,或不译。如:

7、(既而)不久,一会儿.

8、C.传其事以为官戒D.履而制六合

9、虞之与 虢,相恃而势。——《淮南子·人间》

10、其下圣人也亦远矣:下,名作动,低于。

11、(2)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12、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13、那小孩子的老师,是给孩子教书,(帮助他)诵读书中文句的人,不是我所说的传授道理、解决疑难问题的人。

14、(2)①比还长沙,就外傅,始得刻本

15、⑷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

16、①何故怀瑾握瑜,而自令见放为?(《屈原列传》)(疑问)

17、⑥作《师说》以贻之。(《师说》)(目的)

18、③(副词,“岂,难道”)④(指示代词,表远指,“那、那个、那些”)⑤(代词,表第三人称,“他”“他的)⑥(副词,表假设,“如果”)

19、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韩愈《师说》)

20、用作连词,表假设,译为“如果”“假如”“要是”;表选择,译为“还是”。例如:

二、师说中的其字意思及用法

1、③恩所加,则思无因喜以谬赏。(《谏太宗十思疏》)(因为,由于)

2、①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论语》)(在其中)

3、“其”字有代词、连词、副词三种词性。

4、⑨冰,水为之,而寒于水。(《劝学》)(比)

5、翻译:你父亲做吏部的长官,调我到京城任职,那么你就可以从早到晚侍奉母亲.

6、①故舍汝而旅食京师,以求斗斛之禄(《陈情表》)②置之地,拔剑撞而破之.(《鸿门宴》)

7、用作连词,“同”“和”“跟”。

8、音同通假:两个字读音完全相同而写法不同。

9、两个读音相同或相近、意义也相通的字,在古代可以写这个,也可以写那个。

10、士大夫之族:之,这;族,类。

11、答案(示例):报答郑儋的知遇之恩;(1分)稳定军情的需要。(1分)

12、③项王按剑而跽曰:“客何为者?”(《鸿门宴》)

13、遗(1)遗漏、舍弃(2)遗留、前人留下的(3)丢失、遗失(4)赠送,给予(5)送(6)遗漏、舍弃

14、A.二千石不能禽制禽:通“擒”,捉拿

15、④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游褒禅山记》)

16、(1)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

17、③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师说》)(并列关系,就)

18、予岂不知而作。——《诗·大雅·桑柔》

19、(参考译文)文言文译文:

20、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三、师说中而字意思用法全部

1、“而”在文言中还经常与其它词组成固定结构的复词。常见的有“而已”“而后”“而况”“既而”“然而”“因而”“已而”等。下而举一些文中出现过的例句:

2、“故夫知一官,行比一乡,德合一君,而征一国者。”(《逍遥游》)“而”通“耐”。

3、“强秦之所以不敢加兵于赵者,徒以吾两人在也。”(《廉颇蔺相如列传》)“兵”的本义为武器,这里引申为战争。

4、(而况)即“何况”,用反问的语气表示更进一层的意思.

5、诵读课文,把握文章论证思路,能分析出作者是如何围绕“古之学者必有师”展开论证的。

6、①若入前为寿,寿毕,请以剑舞(《鸿门宴》)(你)

7、“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

8、第古今对比,阐明耻学于师违背圣人之道,其后果只能是更加愚昧。

9、蟹六跪而二螯。(《劝学》)

10、下列选项中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是()A.师道之不复,可知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B.择师而教之而耻学于师C.其皆出于此乎生乎吾前D.不拘于时学于余

11、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鸿门宴》)

12、(3)善万物之得时,感吾生之行休()

13、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岳阳楼记》)(就是)

14、表转折,如“惑而不从师”“而耻学于师”;

15、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易·系辞上》

16、可见,第二段是对第一段的申足,是在第一段的基础上的深入论证,从而进一步论证出“古之学者必有师”,今之“士大夫”更应“复”“师道”更应“从师”。

17、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论语·颜渊》

18、①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游褒禅山记》)(第一人称,我)

19、大多数情况下,表并列关系的“而”一般不需译出,有时也可译为“并且”。如:

20、古义:今义:指在学术上有一定成就的人

四、师说原文中各个而字的翻译

1、判断句,“……者,……也”表判断;被动句,“于”表被动;

2、明(1)形容词,明白事理(2)明亮。(3)照亮。(4)明白;清楚。(5)英明;高明;明智。(6)智慧。

3、学习本文正反对比的论证方法并体会其作用。

4、(6)从骊山下,道芷阳间行()

5、与“上”、“下”、“前”、“后”、“来”、“往”连用,相当于“以”

6、(2)惠文、武、昭襄蒙故业,因遗策(《过秦论》)()

7、用作连词。表示顺接上文,译为“于是”“便”。例如:

8、B.时遂年七十余,召见召:通“诏”,皇帝的命令

9、B.楚以父掾太原,有庭闱之恋儿之成,则可待乎

10、其皆出于此乎:语气词,表推测语气,大概。

11、(解析)(都是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B而①表承接关系,不译,②表转折关系,却;C乎①疑问语气词,吧,②相当于介词“于”,在;D于①表被动,当“被”讲,②介词,跟。)

12、得之心而寓之酒也——寓之酒而得之心也

13、“而渔工水师虽知而不能言。”(《石钟山记》)意为:渔工水师因文化水平低,不能用文字记载下来。因此这句中的“言”可以理解为“记载”,而不能理解为“说”。

14、(2)说尽心中无限事(《琵琶行》)()

15、A.令狐楚懂得感恩,行为注重节义。为了感谢王拱的厚爱,他考中进士后径直去向王拱致谢,他也没有参加朝廷的宴饮活动,而是返回太原奉养双亲。

16、然计天下之所以治者,何也?唯而以尚同一义为政故也。——《墨子·尚同下》

17、古义:今义:表目的或结果的连词

18、舟已行矣,而剑不行。(《吕氏春秋 刻舟求剑》)

19、这一段的“立”,是为了下文的“破”。一开头郑重揭出“古之学者必有师”,就隐然含有对“今之学者”不从师的批判意味。势如风雨骤至,先声夺人。接着,就分三层从不同的侧面批判当时士大夫中流行的耻于从师的不良风气。

20、道(1)道理(2)风尚(3)道德学问(4)方法(5)说(6)取道

五、师说中其字的用法

1、不逢汤武与恒缪兮,也孰去而知之?《楚辞·九章·惜往日》

2、用于句末,相当于“耳”,“哪”

3、 而 (néng) 而 (ér)

4、D.军情乃安设九宾之礼于廷,臣乃敢上壁

5、“师道”“不传”则“无惑”“难”,意即大声疾呼“复”“师道”以“解惑”,这也是对首段二句进一步补足。以下从三个方面来运用对比的手法予以说明。

6、特殊句式。判断句式类型并翻译成现代汉语。

7、①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劝学》)

8、本文的对比极具现实性、针对性、层次性。宋代学者黄震在《黄氏日钞》中写道:“前起后收,中排三节,皆以轻重相形:初以圣与愚相形,圣且从师,况愚乎?次以子与身相形,子且择师,况身乎?末以巫医、乐师、百工与士大夫相形,巫、乐、百工且从师,况士大夫乎?”黄震用了“轻重相形”四个字,精妙至极!孰为“轻重”?何谓“相形”?圣、身、士大夫为“重”,愚、子、巫乐百工为“轻”。“相形”就是对比。以轻衬重,轻重对比,从而说明重者从师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9、表修饰,如“犹且从师而问焉”;

10、群聚而笑之,表修饰,不译。如是而已,而已,语助词,翻译为“罢了”。

11、溪深而鱼肥——鱼肥而溪深

12、②死而有知,其几何离?其无知,悲不几时,而不悲者无穷期矣!(《祭十二郎文》)译:死后如果有知觉,那我们的分离还能有多久?如果没有知觉,那我哀伤的时间也就不会长,而不哀伤的日子倒是无穷无尽啊!表示修饰关系,即连接状语。可不译。

13、文言文中“而”是连词,它有三种主要用法:

14、(6)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15、待定病危,什么哪里原因,福星洞前兽,多么怎么为什么

16、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荀子·劝学》

17、(1)孔子曰:三人行,则必有我师()

18、①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国外患者,国恒亡。(《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假设关系,如果)

19、古义:今义:没有,常为否定副词

20、“张良出,要项伯。”(《鸿门宴》)“要”通“邀”。

转载请注明出处阿文说说网 » 师说中的其字意思及用法【100句简单文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