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漱溟的生平简介(梁漱溟人物简介)

1、梁漱溟人物简介

1953年,著名教育家梁漱溟先生在参加政协会议时,当着大家的面和毛主席产生了争执,在场代表纷纷高呼:“梁漱溟滚下去!”当时到底发生了什么呢?在1953年9月召开的全国政协常委扩大会议上,周总理做了关于“总路线”的报告,并专门请我d的老朋友梁漱溟发表一下自己的观点。众所周知,梁漱溟被称为我国“乡村教育之父”,他对农民问题一直都很重视。但是,身为一个知识分子,他也存在不经调查就随意发言的问题。因此,在会议上,梁漱溟首先表示自己拥护“总路线”,但他认为自从d中央将工作重心从农村转入城市后,直接导致我国的农村和城市之间的差距变得“巨大”,大量的乡村干部都被抽调去了城市,造成乡村空虚。梁漱溟表示,如今农村和城市人民间生活差距巨大,城里的工人生活在“九天”,而农民生活在“九地”。建议中央不要“嫌弃”农民。梁漱溟这一套“九天九地”的说辞是不负责任的,事实上,农民为了我国的工业化的确是承担了很大的负担的,但工人和农民之间的差距绝对达不到所谓“九天九地”的程度。毛主席知道梁漱溟这套“九天九地”的说法之后,当时就生气了,专门在大会上点名批评了梁漱溟一顿,说:“有人觉得农民太苦,要照顾农民,他那是小仁政,而我们发展重工业,打美帝是大仁政,某人那一套施小仁政,不施大仁政的做法,就是在帮美帝!”现代国家不比古代,小农经济注定要被现代工业国家碾压的,只有发展好了工业,将来才能反哺农业,这也就是毛主席的“大仁政”。然而,梁漱溟当时没理解毛主席的这番话,觉得毛主席批评他这件事上“不对”。在9月18日的会议上,梁漱溟主动要求上台发言讲述自己的观点,还说希望大会能给充足时间,他要考验一下主席,有没有说一句“误会你了”的雅量。之所以这么说,是因为梁漱溟自以为是支持工业化的,他以为自己“九天九地”的说法是正确的,这么大的差距,发展工业化时,我们必须要重视对农民的影响。毛主席认为,梁漱溟是在错误的依据上得出了错误的结论,自己并没误会他,因此直接说道:“你要的那个‘雅量’我没有,但下次仍然让你当政协委员的‘雅量’还是有的。”谁曾想,梁漱溟偏要硬顶他:“政协委员的事之后再说,我现在就想看看主席有没有自我批评的雅量。”梁漱溟这番话激怒了与会代表,大家齐声高呼:“梁漱溟滚下去!”在一片喧嚣中,毛主席还是保持了冷静,跟梁漱溟商量:“要不,你今天不要讲太长,挑重点讲。”结果梁漱溟不领情,说自己要讲的话很长,短时间内讲不完。然后,场上的喧嚣更大了。伏尔泰说,我不同意你的说法,但我誓死捍卫你说话的权利。毛主席也是如此,他用商量的口吻问与会代表:“再让他讲10分钟好不好?”梁漱溟对主席这番话还是不领情,当着大家的面喊道:“我要讲的话10分钟根本讲不完,我要主席给我一个公正的待遇!”最终,经过举手表决,会场绝大多数代表反对梁漱溟继续留在台上,他被轰了下去。梁漱溟回家后,闭门思过了好几天,逐渐认识到自己当日的态度的确有问题,后来,他参团去甘肃视察了50多天,结果发现我国农业发展的确很健康,农民的生活水平和工人的生活水平虽有一定差距,但也没到特别离谱的地步,城乡收入差距只有1:1.5,和发达国家接近。而毛主席也没有因为这件事情对梁漱溟有什么不好的看法,觉得梁漱溟并不是“反革命”,只是思想没转过弯来,后来还让他参与了宪法草案的修改、讨论。也正因此,当后来梁漱溟的孙子出生后,他给孙子取名为“梁钦东”,取“钦佩毛泽东之意。”哪怕毛主席逝世了,他的态度也没有变过。在1978年的会议上明确说道:“我国过去的成功和胜利,的确是靠毛主席的领导。从一九四九年建国,二三十年来,中国国内的建设、国外的威望,没法不承认是了不起的成功。”

2、梁漱溟的生平简介

1935年,梁漱溟已经有2个儿子了,他央求42岁的妻子:“我想要个女儿!”妻子决定再生一个,结果难产而亡。梁漱溟却说:“她死了也好!”他发誓:绝不再娶,但是9年后,他就重新娶妻了!1893年重阳节,梁漱溟出生于北京西城安福胡同一个官宦人家,他们家是元朝蒙古梁王的后代。由于梁漱溟自幼瘦弱多病,导致他做事喜欢动脑但是不喜欢动手。六岁那年,家人喊他起床,却听他气愤地喊叫:“妹妹不给我穿裤子。”虽然6岁还不会穿裤子,但是那时候他已经有了中学的文凭了。由于经常生病,父母每天都担心梁漱溟会不会可以像其他孩子一样长大成人。所以从梁漱溟18岁开始就开始读佛文经典,次年转为吃素。由于长时间的学佛和吃素,让梁漱溟产生了不婚的念头。但是随着父母的相继去世,梁漱溟渐渐也有了成家的想法。他的好友伍庸伯问他对择偶有什么条件,他说:我几乎没有什么条件,在年龄上、容貌上、学识上,我全不计较,但愿是一个宽和仁厚的人。不过,单是宽仁而缺乏超俗的意趣,似乎亦难和我为偶;有超俗的意趣而魄力不足与相当,这种人是不免要自苦的。所以宽仁超俗而有魄力的人,是我所求。这样的人自然不多,只要天资和上面说的相近,即便不识字也没有关系,年龄、家世都不计较。听了梁漱溟的条件后,伍庸伯把自己的妻妹黄靖贤介绍给了他。但是梁漱溟见了黄靖贤之后,不大满意,说她的穿着过时,像个男人样,和姐姐伍夫人站在一起,感觉比姐姐年纪还大,而且身上没有一点能吸引男人的地方。但是当天晚上,梁漱溟做梦却梦见了母亲坐在他对面的茶几旁边,醒来之后,梁漱溟哭了,他觉得他应该答应这门亲事。之后,梁漱溟与黄靖贤的婚姻生活虽然谈不上浪漫甜蜜,但是几乎没有发生过什么冲突矛盾。他同黄靖贤育有两子,共同生活了14年。不过据梁漱溟说,他和发妻感情升温是妻子在世的最后两年。1930年冬天和1931年春天,黄靖贤两度小产,身体极为虚弱,并表示不愿意再生产,大概两三年的时间里都不曾怀孕。但是在1933年时,黄靖贤身体状态转好,梁漱溟当时戏言说:“我们已经有两个儿子了,本来就很满意了,但是我想再要一个女儿,等到我们老去的时候也有人照顾。”黄靖贤再次怀孕,却因“胎盘前置”而难产,于1935年8月20日病逝于邹平周村进德医院,年仅42岁。在梁漱溟的自述中,他曾写道:“夫人常认为我似乎是一个有夸大的志愿,而不甚踏实的人”。黄靖贤常常批评他不要太执拗和狂夸,让他也能更加自省自持,不得不说一个好妻子是非常重要的。除此之外,黄靖贤也是一个非常细心的人,在生活上将梁漱溟照顾得无微不至,免去了他很多生活上的烦恼,更是为其生下了两个儿子,让梁漱溟享受到了更多家庭的温暖。黄靖贤去世后,梁漱溟内心深感愧疚,他曾发誓此生不再娶妻,可是这句话话刚落地他又说:“她死了也好”,原因居然是他可以用更多的时间去思考人生和工作。梁漱溟在后来一心扑在学术研究上,更是在1935年写下了《悼亡室黄靖贤夫人》一文来追忆妻子,字里行间的思念之情溢于言表,让人不禁感同身受。这个不续娶的誓言被坚守了大概十年。此时,有人给已经年近半百的梁漱溟介绍了当地师范附中的教员——陈树棻,他并没有拒绝,于是他在桂林开始了第二段婚姻。陈树棻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当时已经47岁,比51岁的梁漱溟要稍年轻些,却一直没有结婚。因为两人的年龄相加已经接近100岁,所以外界称这段婚姻为“百年好合”。陈树棻比较喜欢打扮,看上去整个人要年轻很多。婚礼是由梁漱溟的老友李济深主持的,梁漱溟还在婚礼上唱了小曲,可见他对这段婚姻比较满意。两人的婚礼虽然极为热闹,但是两人婚后的生活却并不怎么和谐美好。梁漱溟一直都是“我不谋温饱,不谋家室”,而只心系国家大事的,所以对家庭的照顾和付出要相对少些。家中的琐事全部都由陈树棻一人承担,时间久了她心中难免产生抱怨。而且陈树棻个性好强,遇到事情非常容易发火,在公众场所还不注重礼仪,这让梁漱溟的处境非常尴尬。对于陈树棻的性格方面的缺点,梁漱溟似乎不是很满意,但他依然感激陈树棻在生命的旅途中陪伴他从中年进入耄耋之年,并为他做出很大牺牲。1979年9月,陈树棻病逝,87岁的梁漱溟为她诵经守灵。在闲暇之余,也会偶尔感念起曾经与原配妻子的各种美好,虽然与黄靖贤的婚姻只有短短的十四年,但是对于梁漱溟来说却是弥足珍贵的日子,甚至晚年时,他曾经在公开场合深情地说“只有黄靖贤配做我的妻子”。相爱容易相处难。两段婚姻中,第一次婚姻,从不满意到满意,第二次婚姻,从满意到不满意。他跟前妻没有爱情,相处得也不好,但是最终在婚姻的最后两年磨合好了,前妻却因难产离去。和后妻恋爱得很是甜蜜,可婚后生活却不幸福。相比之下,还是没有经过恋爱过程的前妻令他怀念。

3、梁漱溟生平经历简介概括

农民最大的问题是贫困,农业、农村、农民始终是中国的头等大事,每年的一号文件,几乎都是三农话题,这个问题解决得不好,就永远是一个落后的国家、落后的地区、落后的城市。古今中外的统治者,都非常重视这个问题,有些国家做得非常好,在非常短的时间里,进入到了发达国家的行列。比如以色列,建国仅仅74年,在沙漠上建设了一个,令世界刮目相看的现代化农业强国。令人奇怪的是,这个国家的农业人口才12万人,占全国人口比例2%,当今欧洲市场60%的果蔬都来自于他们,以色列被誉为“欧洲厨房”。现在,中国的农民有5个亿,占总人口的36%左右。按照低于当地最低工资水平,就算穷人的标准来计算,中国的穷人现在还有1.4亿人,他们基本都是农民,比例高达28%。现在,国家想尽一切办法让农民脱贫致富,修路、造桥、盖房子;送粮、送医、送钞票;下派干部进村、财政转移支付等等。2021年,官宣全国贫困县全部摘帽,但农民返贫人口却居高不下,有些地区占到了40%的比例,有人总结原因有三个方面:因灾、因事和因病。其实,这些都是表面现象,真正导致农业落后,农村和农民贫困的原因是教育。在以色列,一个农民可以养活100个人,因为这些农民都有博士、硕士学历,他们的月收入超过了4万元人民币。我国农民的文化程度普遍非常低,最新抽样调查数据是:本科以上学历不到3%,中专高中合计16%,初中为70%,还有1%的文盲。农民阶级得不到系统的文化教育,导致国家、农业、农村、农民愚昧、贫困、落后,处处被欺辱、凌辱、挨打,早在上个世纪初,就被几个仁人志士认知。他们不仅学贯中西,而且将毕生精力投入到了,对中国农民的教育事业当中,成绩斐然,蜚声海内外。晏阳初,中国著名的平民教育家,乡村建设家,致力农民教育70余年,被誉为“世界平民教育之父”,主张推进农村整体建设,达到强国、救国目的。陶行知,中国乡村教育的圣人,他认为,教育改造是中国社会改造最为有效之道,创办了驰名中外的晓庄学校,校训:人民教育,非教育莫与富之;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梁漱溟,中国最后一位儒家,放弃高官厚禄,躬身中国乡村建设实践,通过发起中国乡村建设运动,推进建设中国新秩序,其《乡村建设理论》一书,依然为中国三农标杆之大作。这三位先生的生平、事迹、经历、个性,都被详细记录在《先生》一书。《先生》是凤凰卫视大型纪录片脚本,聚焦民国10位教育领域大师,揭示百年中国教育的宏观走向,他们将苦难化作光芒,用背影证明民族的正面,但为今日中国教育立镜一面,呼喊十声。《先生》不仅仅是一本书,而是一个称谓、一种修为、一卷隽永。百年国史已有明鉴,教育盛,虽战乱纷飞仍人才辈出、民力丰沛、国力向上;教育衰,纵使四海平定歌舞升平,也社会浮躁、未来迷茫、振兴乏力。教育国之命脉,而先生又为教育之魂魄。

4、梁漱溟的生平

梁漱溟先生晚年时说:“文革里,我所有的字画图书都被烧掉了,这些都是身外之物,没有什么,我的思想是销毁不了的。”梁漱溟是一个真真实实的人,有益于中国文化和中国社会探索的人。这样的人,是值得后人纪念和研究的。梁漱溟先生今天得以被广为人知,很大程度上是他在1953年那番新中国“工人农民生活九天九地之差”的言论。他敢于为民请命,犯颜进谏,向毛主席讨要“雅量”,被当众哄下讲台。面对批斗他不改初衷,他傲然宣称,“三军可夺帅,匹夫不可夺志。”梁漱溟与同时代的志士仁人一样,为民族独立、为国家富强积极追求探索。他曾醉心于西方政治制度在中国的实现,先赞成“君主立宪”,随后又加入同盟会,投身辛亥革命。后来他转入从中国传统文化中寻求改造旧中国,他认为必须从乡村入手,积极从事乡村建设的实践。他的想法可以概括为“团体组织、科学技术”,即把分散谋生的农民组织起来,用科学技术改良农业品种、提倡植树造林,用乡学村学纠正中国农村长期存在的一些求神拜佛、吸毒、女孩缠足、男孩早婚等陈规陋习。抗日战争爆发后,梁漱溟不得不中道放弃乡村建设事业,他主张的民族自救运动失败了,但梁漱溟这种“改造旧中国,建设新中国”的爱国初衷和为之奋斗的不懈努力是值得称道的。梁漱溟坚决主张团结抗日,一致对外,提出“一多相容,透明政权”的主张。他对国民d顽固派制造摩擦、挑起d争、破坏抗战的行为忧心如焚。为联合中间势力,梁漱溟发起参与组织“统一建国同志会”,又是“中国民主政团同盟”的发起人和组织者之一。梁漱溟不赞成用暴力革命解决中国社会问题,也不赞成阶级斗争,但思想意识上的分歧并没有妨碍他在争取独立、民主的斗争和社会主义建设中成为中国共产d的老朋友。梁漱溟分别于1937年和1946年两次到访延安,与中共中央领导人多次推心置腹地交换意见。有的文章将梁漱溟的这两次访问概括为一次“求同”,一次“存异”。“同”的是建国的理想目标,“异”的是实现的路线步骤。全国解放后,梁漱溟“醒悟”到自己走的是改良主义的道路,是行不通的,并对自己的政治主张进行了认真的反思。同时,他以“帮助共产d认识旧中国”为己任,对解放初期的政治运动和民生经济举措提出意见和建议。1953年9月中旬,梁漱溟列席中央政府扩大会议,应邀发言,重点是谈农民问题,他指出“我们的建国运动如果忽略或遗漏了中国人民的大多数——农民,那是不相宜的”,由此引发领袖人物的极大不满。有人说,梁漱溟不过是个腐朽的老儒,顶撞毛主席也是仗着自己是共产d的老朋友,学问大,名头响,就大耍个人风头,骂骂政府、骂骂领袖其实是为了出风头,这证明梁漱溟不过是一个沽名钓誉之辈。但纵观梁漱溟先生一生言行就能知道,这种揣测纯属无稽之谈,他一生狷介狂放,傲骨担当,有着传统中国知识分子忧国忧民的使命感。抗战中梁漱溟就常有批评政府的言论,沈醉带军统特务去查办他。梁漱溟正气凛然:“我这是小骂,对你们,对抗日有好处,如果你们仍不改悔,我今后还要大骂。”1946年梁漱溟任民盟秘书长,在代表民盟在赴昆明调查“李闻惨案”时,他激愤地说:“我要连喊一百声‘取消特务’,我们要看看国民d特务能不能把要求民主的人都杀完!”面对白色恐怖笼罩下面对特务黑洞洞的枪口,这样一位不畏生死的爱国知识分子会是一个精明世故之徒吗?1972年底,举国上下“批林批孔”。梁漱溟参加政协小组学习,他发言说,我只批林,不批孔,因为我看不出林彪与孔子有什么关系。在极左思潮猖獗一时,万马齐喑的境况下,梁漱溟不顾个人身处逆境,仗义执言,表现了一位爱国知识分子敢于坚持真理的高尚品格。今人以孔庆东之流为代表,以恶意揣测梁漱溟,以小人之心攻击梁漱溟以谏臣自居,标新立异,不过是因为梁先生的言行如同一块照妖镜,映照出孔某之流的肮脏丑陋,又迎合了一部分群体捍卫老人家一贯正确的心理需求。梁漱溟敢于讲真话、讲心里话,是因为他秉承自己的理想:“天下人自己都会找对的路,只怕不求,求之则得,不对也好,总会对的。”梁漱溟对国家、对社会有自己的理想,一旦确定就从不轻易改变,所以他的一生虽然始终与陈独秀、蔡元培、胡适之以及诸位大师朝夕相处,却从不肯盲从所谓的“时代潮流”。对于这样一位有风骨的知识分子,你可以嘲笑其迂腐、不识时务、思想落伍,却找不出理由质疑其“反动”。对于执政者来说,梁漱溟先生可以称之为一位称职的“诤友”。梁漱溟自己说:“我一生的是非曲直,当由后人评说。为人处世,平生力行的,就是:独立思考,表里如一。”

5、梁漱溟简介及生平事迹

梁漱溟年轻的时候,一对佛学比较倾心,长期吃斋,年近三十还不婚娶,其父多次催婚,都被他拒绝。然而,家里的巨变使他后来转变了思想。1918年11月10日,父亲梁巨川作为前清遗老,过不了这一关,殉节而死,对梁漱溟产生极大震动,三年后,他彻底改变佛教思想,有了成家续香火的念头。这一年梁漱溟28岁。朋友伍伯庸的小姨黄靖贤芳龄28岁,也未婚配,家里条件不好,黄靖贤仅上了几年的学校,粗通文墨。见过一面后,梁漱溟说,黄靖贤小姐“凡女子可以引动男子之点,在她可说全没有。”虽然这样评价,但是两个大龄青年的婚事还是很快订下来了,1921年11月13日,梁漱溟与黄靖贤成亲,婚后,最初几年两人还有很深的隔阂,但是越往后越甜蜜,有些先结婚后恋爱的味道。黄靖贤在给梁漱溟生下两个儿子后,梁漱溟还想要一个女儿,在两次小产后,黄靖贤再度怀孕,可是在1935年8月20日生产时,由于胎盘前置而死于难产,彼时山东邹平农村医疗条件太差,如果是在大城市,估计会有生还的希望。不过,当时黄靖贤年龄42岁,属于大龄产妇,就是放在今天也有极大的生产风险。梁漱溟对妻子感情很深,曾经在悼文《悼亡室黄靖贤夫人》中写道:“我此后决不续娶,我将改变我的生活,今后为社会努力,这或者是我对于万分对不住靖贤之中,求得一个补赎的路吧。”丧偶后的梁漱溟既当爹又当妈,谋生计还要将孩子拉扯长大,经常在友人家里搭伙,生活十分不方便,他坚持了九年。1944年,在友人们的一再劝说下,51岁的梁漱溟与48岁的桂林中学女教师陈树棻女士结婚。

6、梁漱溟的孙子生平

一个大国的主席,竟如此接地气!两只手帮着别人的手取暧,这便是毛主席。务实亲民,从来没有耍威风、没有摆过一点的官架子,对待人民群众平易近人和接地气,自然不做作率性而为!1938年1月,毛主席在延安与来访的民主人士梁漱溟交谈。梁漱溟先生被称为“中国最后一位大儒家”主席穿着厚厚的棉衣,头戴一顶帽子,一只脚踩在椅子上,随意的坐姿,看得出来是多么的不拘小节。梁漱溟则戴着礼帽,穿着长袍,脚上穿着黑色的棉鞋,一手像是在烤火,另一只手被毛主席双手握住在搓的样子,从毛主席的穿衣和屋里厚厚的棉帘子来看,这时候延安的天气是非常寒冷的,毛主席肯定是害怕远道而来的客人受冷,才一直在帮朋友取暖的,从这儿可见我们的主席对人才的敬重。梁漱溟生于1893年10月18日,比毛主席大了两个多月,两个人算是同龄人。两个人谈话的场景看起来就像两个久违的老友终于见面了,从肢体动作看这画面应该是谈的很投机,但是从穿着打扮看,我们的主席穿的也太寒酸了,真的是一普通的农民!从这儿也可以看出我们的主席多么的接地气!#梁漱溟生平简介#

7、梁漱溟生平简介200字

1946年,上海各界公祭羊枣,也就是著名的左联记者杨潮,被当局囚禁而死。郭沫若主持,并发表演讲:不知还有多少青年,在铁窗旁边,等着一样的命运!【旧闻来源】《联合日报晚刊》1946年5月19日《妻哭子恸悲草木 天呜地咽吊冤魂 今晨各界追悼羊枣》(有删节)九点钟左右,灵堂的门前就布满了黑压压的人头,灵堂的里面,更有人满之患。杨潮先生的道像挂在正中,上面是柳亚子同柳无垢横的挽联,“为民主而牺牲”这就足够说明了杨先生的平生。灵旁也全是花圈同挽词“杨潮,我们爱师,为了顾祝同恨你,我们要爱遍十万羊枣,恨遍所有顾祝同,安息吧!杨潮,我们在你的灵前发誓,担起你的担子,走完你未尽的路”。十点钟到了,仪式在哀乐中开始,杨先生的夫人,早就哭得连眼睛都肿了,听见哀乐的声音,更是悲痛万分她的眼泪掉在地下,也就掉在每个人的心尖。静默三分钟后,就开始念读祭文:“不知是真是假,福建最高当局看重了你的才能,坚请你去主持军政,不知是幸还是不幸,美国新闻处东南区当局也看重了你的才能,坚持你去兼任职务,于是你一身成了中美联合作战,在东南的象征。”“然而……道高一尺,魔高一丈,你终于遭到暗算,以莫须的罪名非法被捕了……”“呜呼!先生,你未死于战争,未死于敌人,却死于敌人失败、战争结束后的今天,而且死在罗织冤狱的中国人手里。”“呜呼!先生,民主一定要实现,人民的力量要胜利,我们要公正斗争到底,把你的志愿继承下来,把你的冤狱申洗明白……”接着便是主祭人郭沫若开始讲演:“今天我们怀着满腔悲愤,追悼敬爱的同志杨潮先生。正是苦难的祖国特别需要民主需要和平建设的时候,敌人把我们这一优秀的斗士残害了。我们无限悲愤!同时,我们知道,杨先生不过仅仅为了在言论思想上与当局背驰,就做了犯人,就囚死狱中,这叫我们想起,不知还有多多少少千千万万的青年战士,在不知什么地方,不知什么时候被默无声息地杀害!更不知有多少友好,不知何时被捕,不知囚在哪儿。他们在今天,还在铁窗旁边,等待着杨潮先生一样的命运!这样的摧残人权,简直是豹狼当道!”郭先生的声音在哭,而爆炸的愤怒,更烧干了他饱含的泪!“而且,我们的斗士们,不仅生前没有自由,连给杀死了以后,还是没有自由!这次杨先生的灵枢,从杭州运回来,还是赖着美国新闻处的帮助的!我们连运棺材的自由也没有!这成什么国家!这成什么社会!”“我们在杨先生灵前发誓,我们要将悲哀转化成斗争的力量,我们一定要拿出全心全力来争取一切诺言的实现,我们誓与一切不民主、反民主、假民主分子作毫不容器的斗争!替一切死难者报仇!”继续讲演的尙有梁漱溟、马叙伦、田汉、熊佛西,及学生代表。时钟指到十一点三刻了,会才在忿怒同哀痛中结束,然而又有一付对联映入我们的眼帘,“问新闻记者,有笔如椽,倘任冤沉海底,还说什么正义;况特务暴徒,嗜血若渴,仍旧到处横行,哪里会有自由!”人们的心就变得更沉重,沉重……#硬核新知科普##打卡挑战局#@旧闻社:杨潮,笔名羊枣,1933年入d,加入左联,以笔作枪,支持抗战,1945年7月抗战胜利,和很多进步文人一起,被当局以“案情重大”为名逮捕,1946年1月病死狱中,至死未经任何审判。这次上海公祭,矛头直指逮捕羊枣的罪魁祸首,时任陆军总司令的顾祝同。羊枣之死,当时在国内外引起极大震动,也让当局的反动面目暴露无遗。

转载请注明出处阿文说说网 » 梁漱溟的生平简介(梁漱溟人物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