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谦(1398—1457),字廷益,浙江钱塘(今杭州)人,明朝兵部尚书,民族英雄、军事家、政治家。于谦出生于官宦世家,曾祖父曾任杭州路大总管,祖父曾任工部主事,父亲隐居家乡钱塘不仕。少年时期的于谦,非常聪明,读书刻苦,志向高远。他七岁时,有个和尚看了他的相貌,说他将来能成为拯救时局的宰相。于谦八岁时,曾穿着红色衣服,骑马玩耍。邻家老者戏弄他说:“红孩儿,骑黑马游街。”于谦应声答道:“赤帝子,斩白蛇当道。”于谦对得工整,显露出非同寻常的气势。于谦15岁时考取秀才,23岁考中进士。他初任御史出按江西,昭雪了数百件沉冤错案。于谦转任河南、山西巡抚时,发展经济,兴修水利,灾荒之年,赈济百姓。正统十三年(1448),因清廉多能、政绩斐然,于谦升迁为兵部右侍郎,调回京城。于谦回京之时,蒙古族瓦剌部首领也先正对明室虎视眈眈。正统十四年(1449),也先率兵南下大同。王振不懂军事,挟持明英宗朱祁镇御驾亲征。在土木堡(今河北怀来东南),明军惨败,50万大军伤亡殆尽,王振被杀,英宗被俘,瓦剌军乘胜直逼北京。京城告急,于谦力主抗战,反对南迁,他担负起保卫京城的重任。于谦敦请英宗之弟郕王朱祁钰为监国(即景帝),宣布王振罪状,处死其d羽马顺等人。为抵抗瓦剌军,于谦动员工匠加紧赶制刀枪,组织22万军民守城。于谦下令说:“临阵不顾军先退者,斩其将。军不顾将先退者,后队斩前队。”要求将士与京城共存亡。同年十月,也先攻打德胜门和西直门,明军将士死死坚守,瓦剌军五天未能攻破城门。也先得知各路勤王之师将至,避免腹背受敌,只得撤围,仓惶北去。于谦令守城将士追击瓦剌军,追至居庸关,然后凯旋而归。景帝为嘉奖于谦守卫京城的功劳,加于谦少保衔、总督军务。于谦婉言加以谢绝。景帝见于谦的住宅简陋,又将西华门一处住宅赐给他,于谦固辞不受。他说:“正值国家多难之秋,为臣怎能自图安逸。”于谦不谋私利、一心为国的精神,令朝廷大臣们佩服不已!明正统十四年(1449)十月,瓦剌部首领也先进攻京城败逃。次年,朱祁钰改元景泰。明朝新皇帝已经确立,瓦剌无法从被俘的朱祁镇身上得到好处,又多次被明军打败,于是派人求和,愿意放朱祁镇回去。景泰帝派杨善等人前往查探虚实,景泰元年(1450)八月,杨善乘机迎驾,将太上皇接回来。景帝封英宗为太上皇,驾入南宫,文武百官行朝见礼。常言道:“天无二日,民无二王。” 实际上,朱祁镇是被锁在南宫里,南宫大门上锁灌铅,由锦衣卫严密看管,食物只能通过小洞递入。南宫附近的树木都被砍伐,让人无法藏匿,这一关就是七年。景泰八年(1457),宦官曹吉祥趁景帝病重之机,勾结石亨和徐有贞等人,簇拥英宗进入皇宫奉天殿称帝,废去景帝。这个事件,史称“南宫复辟”、“夺门之变”。在事变过程中,石亨、徐有贞以“谋逆”的罪名逮捕于谦和大学士王文下狱。王文觉得冤枉,据理力争。于谦坦然面对,之前既然拥立景泰帝,旧皇复辟,被治罪是逃不掉的。于谦笑着说:“石亨等既然有意诬害我们,争辩又有何益呢?”他在《静夜思》中写道:“但令名节不堕地,身外区区安用求”。在《北风吹》中写道:“树坚不怕风吹动,节操棱棱还自持。”为国而死,死而无憾。不久,于谦被杀害,家也被抄了。家中别无金玉财宝,无任何兵刃刀剑。在他卧室里,挂着一幅文天祥的画像,画像之侧,有于谦题词:“孤忠大节,万古修传,我瞻遗像,清风凛然。” 文天祥是于谦一生崇拜的偶像。在他的《于忠肃集》中,有一首《石灰吟》: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粉身碎骨全不怕,只留清白在人间。这首诗是明朝兵部尚书于谦一生的真实写照。
2、明朝于谦剧照【于谦,一代忠良,可惜命太短】1457年,大明朝的忠臣于谦被斩首街头。此后,刽子手愧疚得自尽谢罪,抄家的锦衣卫痛哭落泪,孙太后更是绝食,怒斥明英宗:“昏君!你怎么能杀于谦?谁都可以动他,只有你没资格!”人生,不在乎活的长度,更要看中他活的广度和深度。于谦,是一代宗师,更是一代楷模,值得我们学习和铭记。
3、明朝于谦小说1457年,于谦被杀。明英宗朱祁镇一回后宫,孙太后满脸怒容地唾骂:“昏君!你杀了于谦,就不怕天下人唾骂吗?”朱祁镇回答:“于谦图谋不轨为何不能杀?”孙太后大哭:“天下人都可以动手,唯独你不能动!”于谦是朱棣当时选出来的人,目的就是为了让他辅佐自己的孙子朱瞻基。于谦被朱棣选中以后,就跟随朱棣一起出征瓦剌。这次出征让于谦得到了经验,同时也立下不少功劳。后来在朱瞻基时期,他主持内阁,地位在三杨之下。朱瞻基在位的时候,就不让于谦当大官,直到去世的时候才对于谦说道:原来朱棣早就跟朱瞻基说过,于谦不能当大官,不然会有杀身之祸。于谦知道以后,他明白自己的性格可以辅佐帝王,但是不能当一品大员。朱瞻基死后,就是由他的儿子朱祁镇当皇帝。在朱棣的时候,宦官就开始兴起了。原来在朱棣朝时,因为皇帝不能处理全部朝政,所以就让宦官读书认字,将不重要的朝廷大事都交给他们处理。到了朱瞻基这一朝,绾官更是受到朱瞻基的重用。在朱祁镇时候,有一个宦官叫王振,他每天就知道哄朱祁镇,让朱祁镇非常爽,于是就给了王振很大的权利,同时也非常信任王振。在王振的忽悠下,朱祁镇觉得瓦剌就是自己的囊中之物,于是他打算御驾亲征。当时的朱祁镇连怎么带兵打仗都不明白,他可以可能打赢这一仗,但是孙太后却全力支持,让朱祁镇带兵攻打瓦剌。当时朱祁镇带兵出征,可是王振觉得这是一个机会,于是就让朱祁镇带兵到自己家乡,好光宗耀祖。在这样的操作下,朱祁镇不听懂打仗人的话,反而听王振的话,就这样这场仗打败了。当时瓦剌将朱祁镇俘虏了过去,整个大明人心惶惶,因为他们根本没有多少兵马了。这个时候很多人都主张南迁,只有于谦表示要守住京师,并提议让朱祁钰当皇帝。就这样,于谦成功将朱祁钰给扶持上位。后来在于谦等人的一同努力下,京师成功被守住。这个时候本来是好事情,整个朝廷都没有提出要接朱祁镇回来的事情。因为他们都非常清楚,朱祁钰肯定不会同意的,如果将朱祁镇给接回来那么谁应该当皇帝。这个时候的朱祁钰皇帝宝座并没有坐稳,他也不想要朱祁镇回来,因为朱祁镇至少还有一个孙太后帮助他,可是自己却没有一个人帮助。可是这个时候,于谦却是提出来要接皇帝回来。就这样,在孙太后和于谦的坚持下,朱祁镇被接回来了。于谦当上兵部尚书后,在整个朝廷就有了话语权,同时也得罪了不少人。于谦得罪的人中,就有石享还有徐有贞,当时两人因为于谦的原因没有得到皇帝的重用。他们两人于是一起合计未来的前途,这天两人一起拜访朱祁镇,想要帮助朱祁镇重新当皇帝。朱祁镇回来以后,就被朱祁钰给压住,朱祁镇心里非常不爽,于是联合两人一起夺回帝位。朱祁镇夺回帝位以后,石享两人要求杀死于谦,因为就是于谦将朱祁钰给扶持上帝位,如果不杀于谦,那么这次帮助朱祁镇重新当上皇帝宝座,那算什么。朱祁镇忙着高兴,加上他觉得不就是一个于谦,有什么大不了的,于是就答应了两人。后来孙太后过来劝朱祁镇,可是圣旨已经发出去了,朱祁镇不想反悔,以免被史官记上一笔,于是就让人杀了于谦。于谦是朱棣选出来给朱瞻基的辅佐大臣,当时就告诉他,绝对不能杀于谦。朱瞻基当上皇帝以后,于谦虽然有数次冒犯,但是朱瞻基都是敲打,并没有杀于谦。让朱瞻基没有想到的是,自己的儿子竟然会杀了于谦。朱瞻基觉得于谦不能当高官,不然会有杀身之祸,这个也是对于谦结局的预言吧。
4、于谦明朝名言于谦(1398年5月13日—1457年2月16日),字廷益,号节庵,官至少保,世称于少保 ,汉族,浙江杭州府钱塘县(今浙江省杭州市上城区)人。祖籍考城(今河南省民权县)。明朝大臣、民族英雄、军事家、政治家 。
5、明朝于谦被杀明朝英雄和诗人于谦,做官两袖清风,深得百姓爱戴,一代文官力挽狂澜,保卫住了北京,为何最终冤死。明宣宗赏识于谦的才干,提拔他任河南、山西巡抚。于谦虽然身居高位,但他却生活节俭。明宣宗去世后,朱祁镇继位,也就是明英宗。皇帝年少,宦官王振专权。当时蒙古瓦刺部落经常骚扰明朝边境,王振怂恿英宗亲帅大军去攻打瓦刺,没想到40万大军竟然全军覆没,而且英宗被俘。此时,于谦主张重立君王,才能稳固朝廷。于是拥力朱祁镇的弟弟,成了新任皇帝。当时大部分人主张割地赔偿,不想打战。于谦说即使死,也不做亡国奴。于谦主站。于是于谦一代文官担任起了保家卫国的担子。战争是打赢了,却给他自己带来了隐患。8年后,朱祁镇复位成功,于谦成了第一个被问责的对象,原因竟然是当初不应该拥力朱祁镇的弟弟继位,于谦是谋朝篡位。于谦被莫须有的罪名关入大牢,他却不辩解,可能他知道即使辩解也是徒劳的。他的诗句流传于今,粉骨碎身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秋日好时光##小生活,大财富#
转载请注明出处阿文说说网 » 明朝于谦剧照(明朝于谦电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