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1023年,62岁寇准去世,穷得连棺材都买不起。宋仁宗拨款让他归葬故土,结果走到半路没钱了,棺木停了足足10年。10年后,宋仁宗想起来,又派人去把他挖出来,继续送回故乡。寇准是北宋名相,19岁中进士,历任宋太宗、宋真宗两朝,深受皇帝信任,为何落得如此凄惨的结局?这就要从寇准的性格说起了。寇准是名门之后,45岁之前的人生顺风顺水。他为人刚正不阿,当年殿试时,有人告诉他,宋太宗喜欢年纪大、沉稳持重的人,不如把年龄报大一点。寇准坚决不干,直愣愣地表示自己只有19岁。没想到,宋太宗就是喜欢他这样直率的性子,直接封他做大理寺评事。别人一辈子的追求,19岁的寇准轻而易举就得到了。而他的福气,还不止如此。宋太宗非常纵容寇准的个性,准许他在朝堂肆无忌惮批评其他官员。有一次,寇准更是毫不客气,当面怒怼宋太宗。宋太宗气坏了,但也没处罚寇准,站起来就想走,岂料,寇准不依不挠,揪住宋太宗的衣角,非要把话说完不可。事后,宋太宗连连赞善:“我有寇准,恰如唐太宗有魏征。”能和魏征相提并论,是当时文人的最高荣耀。宋太宗是真的非常喜欢寇准,连立储的事情都和他商量,也在寇准的建议下,立了赵恒为皇太子。这样一来,赵恒也视寇准为知己,在他成为宋真宗之后,直接封了寇准为宰相。这是宋太宗想过,但不敢干的事。宋太宗曾提到,寇准有当宰相的能力,但他的性格太刚硬,不懂得团结官员,无法胜任宰相统筹百官的职责。但宋真宗刚即位,他太缺人才了,加上寇准当年在立太子之事上力挺过自己,就把父亲的话抛在脑后。刚当上宰相的寇准,却确实为大宋立下了汗马功劳。宋真宗的性格软弱,自从他继位以后,契丹就频繁骚扰大宋边境,无数官员劝说皇帝南撤,保全自身,但寇准硬是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成功说动宋真宗御驾亲征。皇帝御驾亲征,宋军士气大涨,居然连连退敌。然而,到了澶州南城,宋真宗居然怂了,迟迟不敢过河。大家都不敢劝,但寇准慷慨陈词:“过河,士气大振,可赢;后退一步,士气瓦解,功亏一篑,金陵可能都保不住。”(《契丹盟好》:“今寇已迫近,四方危心,陛下惟可进尺,不可退寸。河北诸军,日夜望銮舆至,士气当百倍。若回辇数步,则万众瓦解,敌乘其势,金陵亦不可得而至矣。”)在寇准的力劝之下,宋真宗一咬牙、一跺脚,闭着眼睛过了河。宋军在皇帝的鼓舞下,士气大涨,居然大获全胜。此时,辽军求和,寇准主站,可宋真宗再也不敢往前踏进一步,非要签订澶渊之盟:每年给契丹一笔巨款,让他们老老实实在自己的地盘待着。打胜了仗,还要掏钱?这是哪门子道理!宋真宗美其名曰,这是为了避免百姓生灵涂炭。这当然是借口,最根本的原因是,他怂了。寇准坚决不干,想要逼宋真宗继续开战,为此,他把控着军队大权不肯撒手。但封建社会,君权至上,寇准此举,被有心人参奏为忤逆,最终不得不退让一步,让后世耻笑的澶渊之盟就此签订。虽然君臣之前有了小嫌隙,但宋真宗仍然承认寇准的功劳,并且多次称赞他是澶渊之盟的大功臣。自此,寇准基本上抵达了文人当官的巅峰。但有句话说得好,登高容易跌重,而寇准又不是个时刻自我反省的人,在接下来的岁月里,他一步步把自己推进了深渊。【灵枫历史阁】他是如何一步步踏入凄惨结局的呢?第一步,他快人快语,得罪了一大帮官员。前文提过,寇准的性格刚直,不太给人留面子,经常当面批评别人。但宰相作为百官之首,最应该团结官员,把合适的人安排到合适的位置。因为眼里不容沙子,到了后期,他基本上被百官排挤。公元1006年,45岁的寇准被王钦若等一群人攻击,直接被罢免了宰相之位,去了河南、陕西等地当地方官。第二步,没有分寸,得罪皇帝、皇后。寇准第一次被罢相,处境其实还不错,只是远离京城为官。但他还想要回京城,因此找了不少关系,期间,政敌丁谓对他伸出了援手,让他献上“天书”来讨好崇信道教的宋真宗。但再次回来当宰相的寇准,依然眼里不容沙子,曾当众怒斥丁谓,又斥责皇帝不该暴毙皇后的娘家人,彻底得罪了处理朝政的皇后和丁谓,最终被陷害再次罢免宰相之位。第三步,花销太大,存不下来钱。第二次被贬,寇准一路到了雷州当官,即广东湛江一代。他出身名门,当了多年高官,按理说,就算被贬,也不该穷困潦倒到如此地步。可他的生活习惯不好,喜欢歌舞,又好饮酒。在京城为官,他经常在家里举办宴会,夜夜笙歌,根本存不下来什么钱。被贬后,他也不改生活习惯,把家产基本上挥霍一空。而丁谓对他怀恨在心,经常拖欠他的工资,到后来,寇准去世时,家里连体体面面送葬的钱都没有。一代名相,最终草草收场,实在令人唏嘘。你怎么看?欢迎留言。关注我@灵枫历史阁,把旧时光的故事讲给你听。#打开眼界#
2、冠准面条怎么样公元1023年,62岁寇准去世,穷得连棺材都买不起。宋仁宗拨款让他归葬故土,结果走到半路没钱了,棺木停了足足10年。10年后,宋仁宗想起来,又派人去把他挖出来,继续送回故乡。寇准字平仲,华州下邽人。生于建隆三年(公元962年)中元节的前一天(农历七月十四)。寇准生于状元家庭,其父亲寇相是五代后晋开运二年(945)的状元。生于这种环境的寇准年少时便显得才智超群,但是小时候却并不是乐于学习,年幼的寇准性格大大咧咧,不拘小节,爱好打猎习武这种豪放的生活方式。他的母亲是一位性格严厉、家教严格的人,看到寇准这般模样不学无术很是担忧。有次看到寇准又在游手好闲,顿时心生怒火,捡起脚下的秤砣便向寇准砸了过去,顿时鲜血直流,留下了伤疤。此后寇准一改之前作风,变的好学起来,努力读书向其父亲学习。可惜的是等到寇准有出息的时候,母亲已经不在人世了。每当寇准看到自己脚上的伤疤便会想起母亲对自己的教导。正是因为母亲的严格要求,才有了寇准八岁作诗的壮举。在他八岁的时候,便作了一首吟诵华山的诗震惊到了他的老师,对他的父亲发出感叹:“令郎怎么可能不成为宰相呢!”说他是神童一点也不为过,寇准的诗集叫作《忠愍集》,现存三卷。在有的诗题目下面,寇准会自己给自己加个注。他加注的内容都是自己所作诗时候的年龄,比如《寓居有怀》这首诗题目下的注是“时年十四岁”,《春日怀张曙》这首诗题目下的注是“时年十六岁”,《书山馆壁》这首诗题目下的注是“时年十九”等等···不出意料的,寇准在19岁时便考取了进士。这个时候的寇准在当时还属于是未成年的状态,于是就有人劝告他:皇帝不喜欢任用年轻人,更喜欢用年长之人,你可以谎报自己的年龄。寇准却正色表示:欺骗皇上的事情,和尚做得,我便做不得!也正是因为寇准的正义,获得了皇帝的特别欣赏。后来被皇上录用,从大理评事到殿中丞、郓州通判、尚书虞部郎中、枢密院直学士一直到宰相,一路高歌猛进,仕途一片光明。可就是这样一个人,又是怎样沦落到连棺材都买不起的地步呢?寇准由于从小就比其他人更加聪明出众,年轻有为,便使得他自我意识空前强烈,形成了唯我独尊型人格。自信、自负、自傲、自高、自大这些词都可以用来形容寇准。同时他也是一个刚正不阿,性情刚直,敢于直言之人,这所有的一切都导致了寇准在官场道路上的不平坦。在寇准任宰相期间,成败都与他那刚正的性格有关。景德元年,辽军南下围困宋军,当时宋军节节败退,朝廷一片慌乱,朝中多数大臣主张迁都离开开封以躲避风险。唯独寇准不从,力荐宋真宗亲自挂帅出军,鼓舞士气击退辽军。宋真宗亲自到了澶州城但是却不敢过河,寇准威逼其驾车过河,此后北宋官兵士气大振,一举击败辽军直至辽国停战求和,救北宋社稷于倾覆之中。这就是他永远铭刻在史册上的功勋,哪怕在这个过程中他无数次强迫了皇帝的意志。但也正是因为他这无比自信的性格,使得他刚愎自用,目中无人,口直心快,得罪了不少小人。这其中就包括王钦若、丁谓二人。在打败辽军之后,寇准的牵头下签订了“澶渊之盟”。眼看寇准立下如此功劳,另一位宰相王钦若分外眼红,便心生一计故意挑拨离间,找到宋真宗说到“澶渊之盟”是城下之盟非常可耻。宋真宗头脑糊涂,听信了小人之言,从此开始冷落寇准,直到寇准被罢黜宰相之职。多年后,丁谓由于不够资质升至宰相之位,便想靠着寇准的威望帮自己做事,以便自己能够快速登上宰相之位,于是请出寇准出山,重新当上了宋朝宰相。本想依靠寇准升官,可寇准不是此类人,口直心快。在一次宴席上寇准的胡须沾到了菜汤,丁谓帮其擦拭却遭到了寇准的严词批评。于是丁谓便记仇于心中,再次将寇准弹劾至其被宰相被罢免。此后寇准便再无翻身之日,穷困潦倒,一直到1023年去世,甚至连棺材也无法买得起。宋仁宗时期曾拨款帮助其下葬,但由于路程遥远,远远不够路费,便在半路耽搁十年直到宋仁宗再次想起重新下令将寇准埋葬至故乡。纵观寇准一生,年少有为,心怀大致,但又不懂得人情世故。他有一个宰相应有的胆识和气魄,却缺少一个宰相应有的气度和雅量。不懂得为人所用所以遭到其他小人的暗算,落得如此下场。参考资料:《宋史全文·卷五》#历史开讲#
3、新冠试纸检测准不准寇准(961或962年—1023年),华州下邽(今陕西渭南)人。北宋政治家、诗人。太平兴国五年(980年),寇准考中进士,他为人刚直,因多次直谏,渐被宋太宗重用,曾任枢密副使、参知政事。宋真宗时,寇准曾任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景元年(1004),辽军大举侵宋,寇准力主抵抗,并促使真宗渡河亲征,起了稳定局势的作用,使宋辽双方订立“澶渊之盟”。景德三年(1006年),考中被王钦若等人排挤,辞去相位,知陕州。天禧三年(1019)三月,巡检朱能与内侍周怀政合谋,伪作“天书”,放在长安西南的乾佑山。当时,寇准在此地任永兴军长官。宋真宗非常想得到“天书”,朝中孙奭等人极力谏阻宋真宗得到“天书”。在宋真宗犯难时,有人献计说;“开始最不信天书的是寇准,如果让他进献天书,官民才能信服。”宋真宗觉得这倒是个办法,于是命周怀政晓谕寇准。起初,寇准也愿做荒诞不经的事情,后来他的女婿王曙从中怂恿,寇准才勉为其难。寇准有个门生对朝廷内幕很了解,认为朝中群小盘结,人情险恶,寇准又刚直不阿,日后终难躲过官场横祸。于是,这个门生向寇准献策说:寇公行至中途,假称有病,上书坚决请求补为外官,此为上策。倘若入见,立即揭发天书之诈,尚可保全平生正直之名,此为中策。假如再进中书省为相,此为最下策。寇准对进献“天书”虽很反感,但身处名利之间,也难以自拔。但做为一个政治家,当政弄权,乐在其中,走一步算一步吧。寇准最终谋错一筹,违心地到朝中从事逢迎。宋真宗见寇准来进献的“天书”,大喜过望,亲自相迎,封寇准为宰相,兼任吏部尚书。进献“天书”是荒诞不经的事,也是寇准终生最大的失策。不但降低了他的威望,使他从此陷入朝廷的是非漩涡之中。后来,寇准对进献“天书”后悔莫及,曾写过一首《赠魏野处士》的诗,表达自己内心的复杂的:人间名利走尘埃,惟子高闲晦盛才。韵枕夜风喧辟荔,闭门春雨长莓苔。诗题远岫经年得,僧恋幽轩继日来。却恐明君征隐逸,溪云难得共徘徊。
4、东莞冠准检测机构寇准(961-1023),字平仲,陕西渭南北人,官至宰相,其词委婉秀丽,《全宋词》录词四首,以《江南春》最为著名。#冠准简介#
5、寇准有哪些优秀品质1023年,63岁的北宋名臣寇准病故于雷州,得真宗恩准回长安下葬,但其棺椁却停在半途洛阳十年之久,仁宗时才魂归故里。死后都不能回乡安葬,寇准是怎么从巅峰滑落深渊的呢?他的成败,都与他的性格密切相关。寇准出身在官宦之家,家里累世为官,父亲寇湘博学多才,在宋前的魏朝曾是位列公爵的大官,后来辞官回乡。寇准的聪慧遗传自父亲,而他的耿直好争,却是受母亲影响。寇准十岁丧父,家无余财,母子二人相依为命,性格刚烈的寇母并没有被生活压垮,她以纺织为业,供寇准读书,可以说把所有的希望都寄托在寇准的身上。但少年寇准虽天资聪颖,却有点贪玩,喜欢跟着小伙伴遛鸟逗狗。寇母对此怒不可遏,在一次盛怒之中,随手拿起一个秤砣扔了出去,砸中了寇准的脚,当场就砸的鲜血直流。从那以后,寇准再不敢造次,一心一意读起圣贤书。寇母性格坚强且执着,在她近乎苛刻的管教下,寇准的才学逐渐显露,其执拗的性格也与母亲如出一辙。十四岁时,寇准的诗作已名满天下,十九岁时更是得中进士,名副其实的少年英才。自宋太祖开始,科举分乡试、省试和殿试三级。通过由皇帝亲自主考的殿试称为进士。得中进士后还要经过皇上的面试,才能量才而用。宋太宗在选才时偏爱年长者,寇准年龄太小,有人就劝他虚报几岁。没想到寇准憨憨的回了一句:我刚刚考中进士,怎么就能干欺君的事儿呢?这话传到了太宗耳朵里,让他留下非常深刻的印象,在殿前奏问的环节中,寇准又能对答如流,从容不迫,让太宗非常满意。殿试结束,太宗当场给寇准定了个大理寺评事(七品)的官职,然后让他去基层当县长去了。十九岁当县长,当真是少年得志了。没过几年,他就被宋太宗调回京城任事,从此开始了他波澜壮阔又跌宕起伏的后半生。寇准的性子是又直又硬,经常搞得太宗下不来台,有一次他在底下说,太宗听的不耐烦,起身想走,没想到寇准追上去拉住了太宗袖子,又把他劝了回来,幸亏太宗宽厚,没有怪罪。有一段时间寇准曾被贬到外地,但没过多久就把他调了回来,太宗召他入内时深情的说了一句:“你怎么才回来。”这句近乎于打情骂俏的话,无非是太宗表示对寇准的亲昵。没想到寇准这个直男回了一句:“臣在外任职,未得令旨,不能擅自回京。”把太宗噎的哭笑不得。但太宗就喜欢寇准这直来直去的性子,此后对寇准逐渐倚重,连诸君废立都和寇准商量。也正因为此事,太子赵恒对寇准一直心存感恩。太宗死后,真宗赵恒即位,是为宋真宗。他对寇准的宠信不在太宗之下,寇准的人生巅峰也随之到来。1004年萧太后率20万辽军大举南下,宋真宗吓得动了迁都的念头,幸得寇准在朝,不仅让真宗放弃了迁都的念头,还督促真宗北上亲征。真宗亲征极大激励了前线的北宋军民,在寇准的居中指挥下,辽军节节败退,选择议和,便有了著名的檀渊之盟。寇准以一己之力挽救了北宋危局,对于北宋,寇准功重如山,其声望也随之达到了顶点。木秀于林风必摧之,寇准宰相的位置还没坐热,就有人容不下他了。此人叫王若钦,曾力劝真宗迁都,寇准把他撵到前线领兵去了,王若钦对此怀恨在心。回到京城后,他借机对真宗说到:“陛下,寇准逼你亲征,这是拿您的生命当赌注啊,您怎么还能信任他呢?”这些话说到了真宗的心上,没过多久,寇准就被贬到陕州当“州长”。多年以后,寇准又被调回宰相任上。此时朝局已经大变,王若钦和丁谓这些阿谀奉承之辈成了真宗身边的红人,而且真宗患病,皇后刘娥开始参预朝政。寇准受不了这乌烟瘴气的朝局,与刘娥和丁谓等人针锋相对。尤其是皇后刘娥,寇准做了三件让她恨之入骨的事:一是她家人犯法,真宗本欲赦免,寇准却极力反对;二是寇准曾经反对真宗将其立为皇后;三是寇准密谋让太子监国,试图压制刘娥的势力。结果刘娥先下手为强,背着真宗将寇准贬到雷州,做了个户籍科科长的小官,至死也未再起用。寇准死后,他夫人向真宗请旨回乡安葬,但刘娥可不想让寇准死的这么安生。她故意在发放安葬费时大打折扣。当寇准的棺椁行至洛阳时,路费用光了。最后只能暂时寄葬在洛阳巩县,直至十年后,宋仁宗才为他恢复名誉,让他魂归故里。寇准是眼里不揉沙子的直性子,成在性格,败也在性格。他得罪了太多人,当他在皇帝的羽翼之下时,尚无后顾之忧。但当他失去了两大靠山之后,他便将自己立于极度危险的境地。那些被他贬斥过的人,那些被他瞧不起的人,那些被他阻挡了去路的人,纷纷欲置他于死地。史书中说寇准生活奢靡多情好色,多不可信,很可能是那些他得罪过的人在往他头上扣帽子。寇准在地方为官时深受百姓爱戴,如果他品行不佳,能躲得过百姓悠悠众口吗?说他生活奢靡,他死后却连回乡下葬的路费都要等朝廷拨付?寇准之功,冠绝大宋,寇准之忠,光耀古今对于寇准的是是非非,你怎么看?请在评论区留言。题外话:最喜欢的还是葛优版本#历史##头条创做挑战赛##冠准简介#
6、冠准信息公元1023年,62岁寇准去世,穷得连棺材都买不起。宋仁宗拨款让他归葬故土,结果走到半路没钱了,棺木停了足足10年。10年后,宋仁宗想起来,又派人去把他挖出来,继续送回故乡。寇准是公元961年生人,其祖籍在华州,从小寇准便表现出了不俗的才智和天赋,再加上他后天的努力,寇准年少时便能通读《春秋》之意了。寇准到了19岁这一年,开始向科举考试发起了冲击,并成功考取了进士功名。当时宋太祖选拔人才颇有自己的一番标准,只要是年纪过小的,都不太受宋太祖的重视。而寇准到了殿试这一环节,是要直面宋太祖的,所以有人担忧寇准因为年龄的问题而止步于此,便纷纷劝告其修改一下自己的年龄,当报年龄之时,稍微报大一些。寇准知道他们的好意,但寇准这时已经初具刚直的性格,当即反驳道:“此乃欺君之罪,我怎可明知故犯?凭借我的实力,我也有信心能考取功名!”殿试如约而至,寇准在殿试上的表现得到了宋太祖的赏识,当即册封这位青年才俊为大理评事,并赋予了他一项权力,那就是可以点评任何一个官员。后来,寇准到成安县任知县,在他的管辖之下,无一人敢不交税的,随着寇准的才华能力显现的越多,他的官途也一路坦荡。公元991年,天降大旱,宋太祖召集百官询问大旱原因,其余官员都不愿说实话,纷纷说道此乃天意,唯有寇准直言进谏,说道:“天道和人之间是有感应的,如今天降大旱,怕是有不公之事,以我之见,定是刑法之下大有纰漏。”宋太祖咋一听寇准的话觉得很生气,觉得寇准在说自己领导无方,可带其平息怒火之后,立马召见了寇准,然后询问于他,刑法不公于何处?寇准随即回答道:“前段时间祖吉、王淮皆因为收受贿赂而降罪,可两人最终得到的惩处可大不相同,两人因为收受贿赂金额巨大,理应问斩,可最后只有祖吉被判处了死刑,可王淮呢?只因为他的哥哥是参政王沔便可以免去死刑吗?王淮只是处以了杖刑,最后居然还官复原职了,卑职不理解!”宋太祖随即传来了王沔问他事实是否属实,王沔见事情败露,只好磕头认罪。经此一事,寇准的直言进谏深得宋太祖的喜爱,宋太祖不仅提拔了寇准,甚至还对众臣说道:“古时唐太宗有魏征,今时朕有寇准!”这是古代对文官最高的赞誉,可想而知寇准在宋太祖心目中的形象已经到了何种程度。可寇准即使贡献再大,宋太祖也没有立寇准为宰相,因为他始终觉得寇准为人太过刚直,不适合做统领百官的宰相。可一切在宋真宗继位以后都发生了转变,在其继位之后,寇准成为了名副其实的宰相。当时少数民族契丹常常侵犯宋朝的国土,寇准立即上书宋真宗,让其御驾亲征,宋真宗在寇准的坚持之下,果然御驾亲征,在和契丹的对战之下,宋真宗居然打赢了这场争锋,甚至打的契丹向宋朝求和。宋真宗觉得求和已经是很好的局面了,可寇准坚决不同意,连续上书让宋真宗继续御驾亲征,直至灭了辽国。可宋真宗却没有了当初的胆量,甚至给了对方一笔钱财,向其求和。经此一事,宋真宗开始慢慢疏远寇准,后来因为小人陷害,和自己不与奸贼合污的品质,寇准频频受到打压,曾一度被贬。最终61岁高龄的寇准被贬到了雷州,次年寇准就因病去世,其生前得罪了不少人,导致自己的俸禄迟迟没有得到兑现,最终连个棺材都买不起不能入土为安。后来宋仁宗继位,得知了寇准的故事,于心不忍之下,便给了寇准的妻子一笔钱财,让其带着寇准的遗体,回归故里,入土为安。可雷州距离寇准的老家实在是过于遥远,宋仁宗给的钱根本不够,寇准的妻子无奈只能把丈夫葬在了半路,这一呆就是整整十年。公元1033年,宋仁宗又想到了宰相寇准,当即下令,把寇准的棺材挖掘出来,然后再运回老家安葬,寇准在在“流浪”了十年,这才落叶归根,令人不胜唏嘘!寇准一生刚直,不为外物折腰,可一代名相最终却落得个如此下场,实在是令人可惜!参考文献:[1]《宋史·列传第四十(寇準传)》#历史开讲#
转载请注明出处阿文说说网 » 冠准面条怎么样(寇准的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