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文集解说(苏轼文集全文)

1、苏轼文集全文

《苏东坡全集》进入卷三之后,那个我们熟悉的苏东坡就要来了。卷三收录了苏轼自嘉祐六年赴凤翔任大理评事、签书凤翔府判官,至七年三月期间所作的四十八首古今体诗。苏轼一生,最经常做的事情之一,就是思念弟弟子由。从小到大,兄弟两人一向形影不离,手足之情甚笃。而赴凤翔任职,则是他人生中第一次与弟弟长时间分别。苏辙当然也舍不得跟兄长分开,所以送了一程又一程,一直从京城开封送到了郑州。但千里送君终须一别,兄弟俩不得不在郑州的西门之外道别了。但苏辙刚刚走了没多久,苏轼的思念之心马上就发作了。于是他很快就写了一首诗,叫人寄给苏辙。诗曰:《辛丑十一月十九日,既与子由别于郑州西门之外,马上赋诗一篇寄之》不饮胡为醉兀兀,此心已逐归鞍发。归人犹自念庭帏,今我何以慰寂寞。登高回首坡垅隔,但见乌帽出复没。苦寒念尔衣裘薄,独骑瘦马踏残月。路人行歌居人乐,童仆怪我苦凄恻。亦知人生要有别,但恐岁月去飘忽。寒灯相对记畴昔,夜雨何时听萧瑟?君知此意不可忘,慎勿苦爱高官职。这是他们兄弟写给对方的最早的一首诗。从此之后,写诗给弟弟就成了苏轼的人生必修课,很多诗词佳作也因此而诞生。#挑战30天在头条写日记##每天一首苏东坡#

2、苏轼文集解说

辛丑十一月十九日既与子由别于郑州西门之外马上赋诗一篇寄之——《苏东坡全集》

3、苏轼文集总目录

学习古代散文石钟山记宋。苏轼【原文】《水经》云:彭蠡之口,有石钟山焉。郦元以为下临深潭,微风鼓浪,水石相搏,声如洪钟。是说也,人常疑之。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而况石乎!至唐李渤始访其遗踪,得双石于潭上,扣而聆之,南声函胡,北音清越,桴止响腾,余韵徐歇,自以为得之矣。然是说也,余尤疑之。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而此独以钟鸣,何哉?元丰七年六月丁丑,余自齐安舟行适临汝,而长子迈将赴饶之德兴尉,送之至湖口,因得观所谓石钟者。寺僧使小童持斧,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硿硿焉,余固笑而不信也。至暮夜月明,独与迈乘小舟至绝壁下,大石侧立千仞,如猛兽奇鬼,森然欲搏人。而山上栖鹘,闻人声亦惊起,磔磔云霄间。又有若老人欬且笑于山谷中者,或曰,此鹳鹤也。余方心动欲还,而大声发于水上,噌吰如钟鼓不绝,舟人大恐。徐而察之,则山下皆石穴罅,不知其浅深,微波入焉,涵澹澎湃而为此也。舟回至两山间,将入港口,有大石当中流,可坐百人,空中而多窍,与风水相吞吐,有窾坎镗鞳之声,与向之噌吰者相应,如乐作焉。因笑谓迈曰:"汝识之乎?噌吰者,周景王之无射也。窾坎镗鞳者,魏庄子之歌钟也。古之人不余欺也。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郦元之所见闻,殆与余同,而言之不详。士大夫终不肯以小舟夜泊绝壁之下,故莫能知。而渔工水师,虽知而不能言。此世所以不传也。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自以为得其实。余是以记之,盖叹郦元之简,而笑李渤之陋也。【注释】此文选自《苏轼文集》卷十一记。石钟山在江西北部的湖口县,西临鄱阳湖。元丰七年(1084)四月,苏轼移官汝州,赴任途中,绕道江西,送长子苏迈去德兴上任。六月至湖口,写下这篇游记。【赏析】这是一篇很特殊、很有意义的文章。说它特殊,因为这篇文章名为记,实则议是重点,是记叙、议论、描写相结合,寓论断说理于叙述之中,在叙事的基础上发表议论,此其一。文中题目是《石钟山记》,因而议论说理紧紧围绕"石钟"二字,开头着重叙述郦道元、李渤对石钟得名的解释,以及作者对这两种说法的疑问,在疑问中含有说理的成分;中间部分重点写游山,目的仍在通过实地考察探知石钟得名的真正原因,结果亲自发现了石钟得名的原因;末尾在探得实情的基础上发表议论,作者肯定郦道元之说而叹其简,否定李渤之说而笑其陋,一叹一笑均因石钟而起。文章三段,段段不离石钟,此其二。文章对石钟山夜景的描绘,极其精采,紧紧抓住了"石"与"钟",一方面写山石的高大险奇,另一方面写声音的生发变幻,而且扣住了钟的声音特征加以描绘渲染,此其三。所谓有深刻意义,文中批评了"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的主观主义,所以作者才去"目见耳闻",终于明白了真相,这种调查研究的作风,至今也应大力提倡,否则会导致认识的片面或错误;作者指出"士大夫终不肯夜泊绝壁之下,故莫能知","夜泊绝壁"去探求真理是需要一种勇敢的吃苦耐劳的精神的,士大夫们缺乏这种精神,所以"莫能知",作者有这种精神,结果明白了真相,发出了得意之笑,其"笑谓迈曰"之"笑"就是自得之笑。这种精神也是今天深人实际调查所需要的。

4、苏轼文集有哪些版本

【心论语||应似飞鸿踏雪泥】“买田阳羡吾将老,从来只为溪山好。来往一虚舟,聊随物外游。”900前,宋代大文豪苏东坡饱览过宜兴山水后,留下了这样一句诗句。也就是在太湖之滨的宜兴,有一座树木葱郁的小山坡,在这个山坡的南麓,有一座古色古香的院子,这就是闻名遐迩的“东坡书院”。苏东坡有没有在此院讲过学?东坡草堂也早就听说,那么,苏东坡有没有在草堂吃个饭、睡过觉?他的后人现在在哪?怀着对苏东坡先生的景仰之情,我驱车来到目的地,慕名拜访东坡书院。全国叫东坡书院的有好几处,宜兴东坡书院又名蜀山书院,俗呼东坡祠堂,坐落在宜兴市丁蜀镇东北隅的蜀山。放眼望去,是一幢弹眼落睛的粉墙黛瓦江南建筑。院门是花岗岩的石库门,轩昂宏阔古雅别致,里面是一个雅致的江南小园林。院门古朴轩昂,横额上的“东坡书院”四字,是我国著名书法家舒同所题。从大门进入,一个雅致的江南园林庭院映入我的眼帘,东侧有一假山水池,池中巨石如同卧牛,上有前人题刻的“东园”、“卧云”、“饮水思源”等字样。我漫步走过一座年代久远的石桥,就到了书院的前院。院子不算很大,通面阔不到三十米,深不足百米,前后共七间四进。第一进正屋有书院的总体介绍,来到第二进,一尊东坡紫砂像耸然立于面前,后悬一幅题有“东坡买田处”的匾额。通过二进后,我随讲解员的指引,来到一个天井,东侧有一所“怀苏堂”,陈列着日本“东坡迷”佐藤房雄收藏的苏轼文集等实物。而第三进则是后人纪念苏东坡为独山改名事迹的“似蜀堂”,现为讲堂模样,正对门口的屏风上,一副以黄铜板雕刻的《苏文忠公治学篇》豁然醒目。最后一进,是一栋二层高的望湖楼,据说从前登楼可以遥望太湖。后院有一个小小的橘园,我想那一定是依照苏东坡的《楚颂帖》意境而建的。《楚颂帖》中,东坡叙述希望能在宜兴种植一所小橘园,并在园中立一亭,名为“楚颂”,日后在此终老。“买田阳羡”意思是辞官归隐。为什么苏东坡在宜兴买地建屋呢?随行的李靖先生向我讲述了这一由来。苏东坡在嘉祐二年(1057年)与阳羡蒋之奇、单锡同榜进士。参加琼林宴时,三人同坐一桌,席间蒋之奇向苏东坡介绍宜兴阳羡风情,并邀他来阳羡。熙宁七年(1074年),苏轼任杭州通判,第二年的一月,就来到了宜兴考察访问。在宜兴,他住在湖滏(宜兴下辖的镇)单锡家。在漫游獨山时,他看到此山独立画溪之东,山势似四川眉山,顿生思乡之情,由衷叹曰:“此山似蜀”,后人遂将獨山易名为蜀山。苏轼在单锡家获得伯父苏涣的遗墨,甚喜,更爱单锡其贤,便把大姐的女儿许配给单锡为妻,并托他在阳羡买田置产。他曾与单锡到黄墅村步田,还与曹潜夫吃了“买田成交酒”,买了黄墅村曹家庄曹潜夫的200余亩田地。后苏家一直赖此田产以济衣食。元丰二年(1079年)四月,苏东坡又一次来宜兴,仍住在湖滏,后来他在今天的滆湖边塘头村,买下100多亩的“小庄子”,并命人在那里建造了一座水闸,名“东坡闸”,现在塘头还有“东坡洗砚池”与“东坡买田处”的遗迹。后来,苏东坡再次游览蜀山时,曾请人在太湖边的蜀沽买园种桔,筑室蜀山南麓,就此留下了“东坡草堂”,拟裁橘养老。“东坡草堂” 后又扩建成“东坡别墅”,猜测是以瓦房、草房夹建而成。苏东坡原打算在此度过晚年,但是好景不长,落脚宜兴才一月不到,朝廷又命其返京复职。苏东坡逝世后,他的子孙陆续北归,“东坡别墅”荒废。到了元代,原址上曾建起“东坡祠堂”,之后又废为僧舍。明代弘治年间,宜兴人工部侍郎沈晖捐地30多亩,在原址扩建起“东坡书院”,讲堂六楹,中立苏轼像,作为文人学士例行集会,缅怀先贤之所。如今的东坡书院建筑整体风貌保存完整,历史延革脉络清晰,对研究江南地区书院的发展及其建筑特色有重要价值。家在何方?“此心安处是吾乡”。苏东坡的家在哪?人在哪,家在哪。他先后出知杭州、密州、徐州、湖州,后贬为黄州团练副使;哲宗时招回任翰林学士兼侍读,后又贬谪惠州、瞻州;宋建中靖国元年即1101年6月,特赦放归,苏东坡从海南北归至常州,不料7月即病辞于常州城内顾塘桥畔的孙氏馆。“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都说雪上的足迹,是人生的印记。我低头沉思,苏东坡的一生,不也好似雪上飞鸿吗?这里走走看看,那里住住停停。65载人生如悠悠长途,而鸿飞千里,偶然休憩,暂时歇脚,但总在经历,永在前行。人生悠悠长途,“雪泥”只是“飞鸿”偶然歇息的落脚点,而不是“飞鸿”的终点和目的地。尽管如此,那些清楚地留在雪泥上的斑斑爪痕,仍然形象鲜明地留在世人的眼前。苏东坡却在我的心中。

5、苏轼文集内容简介

东坡是神一般的存在,感觉历代文人没人比他更立体这主要是因为东坡为广大人民群众所爱,研究者众留了丰富的史料和研究资料自从若干年前看了康震老师百家讲坛讲苏轼之后一发不可收,读了十年关于东坡的史料走过很多弯路,也得到很多启发并写了三本关于苏东坡的书分享一下自己的读东坡感悟1) 基础入门。了解任何人,总有个进入问题,我最先读林语堂版本,它的好处是文笔一流,叙事畅快,夹叙夹议,金句频出。赞一下林先生的文学素养。当然也有缺点,那便是个人好恶较多,评价历史人物非好即坏,对于历史知识匮乏的小白易有误导。2) 进阶版。李一冰《苏东坡大传》,九州社版本,李先生这本书让我眼界大开,史料之丰,背景之厚,收集之用心,全面而具体,令人叹为观止,对于提升东坡的总体认识是一个大辅助。九州这个版本错讹较多,后来又有江苏版,后浪版,后浪这版为广大读者熟知。硬说缺点的话,也有,真假难辨的史料太多,太过厚重,一般读者难以辨别。张炜先生的《斑斓志》、朱刚的《苏轼十讲》也是解读东坡的佳作,前者偏重于东坡的人生哲学,后者偏重于学术研究。3) 深度阅读。最重要的史料我以为是东坡自己的作品,比如诗集、词集、文集,好的版本至关重要,个人推荐孔凡礼先生的《苏轼诗集》《苏轼文集》,龙榆生先生的《东坡乐府笺》;另一套必读书是孔凡礼先生的《苏轼年谱》,如果要搞研究,是谁也绕不过的神存在。4) 说说我的三本:《苏东坡传》,与以上经典相较,更为通俗,共印十八次,今年做了大幅修改,将会推出一个新版;《苏东坡的下午茶》,从东坡的21个身份出发,介绍东坡在各个领域的创造性突破;《东坡有佳作》(即将出版),重新解读东坡经典诗词,也介绍一些被埋没的佳作,以十七个专题的形式介绍。5) 东坡宏大丰盛,是不可能被穷尽的存在,希望大家都能从他高阔旷达的人生中获得启示,受用一生。#苏东坡# #好书# #头条好书精选#

6、苏轼文集作品

宋朝名臣录苏轼文集•东坡尺牍•与王定国10某启。近附桂州递奉书,必达。迩来江淮间酷暑,殆非人所堪,况于岭外乎?惟道怀清旷,必有以解烦释懑者。入秋以来,倏然清远,计尊候安胜。仆凡百如昨,不烦念及。子由在高安,不住得书,无恙。近亦有南都来者云,张公及贵聚并安,见报,举者更宜省事缄口。区区之至,不罪!不罪!马朝请过此,议论脱然,必知所以待定国者。展奉未可期。惟万万自重。不一一。案:王巩(1048年—1117年?) 字定国,自号清虚先生,莘县人,王旦之孙。北宋著名诗人、画家,与苏轼交游甚笃。著有《随手杂录》、《甲申杂记》、《闻见近录》、《王定国诗集》、《王定国文集》、《清虚杂著补阙》等书。宋神宗元丰二年(1079年)八月,苏轼在湖州知州任上,因“乌台诗案”被捕,定案后贬职黄州团练,王巩为苏轼居理辩解,受牵连而被贬黜宾州(今之广西宾阳县)。苏轼有一首著名的《定风波•南海归赠王定国侍人寓娘》,便是因王定国侍女而写,至今广为传颂:常羡人间琢玉郎,天应乞与点酥娘。自作清歌传皓齿,风起,雪飞炎海变清凉。 万里归来年愈少,微笑,笑时犹带岭梅香。试问岭南应不好,却道,此心安处是吾乡。这批书信总计四十一封,分别写于黄州、颍上、翰林院、定州、惠州,历时近二十年。

7、苏轼选集

#书林折枝#孔凡礼与宋代文学研究在众多的宋代文学专家中,有一位学者显得与众不同,他既不是高校教师,也不是学术机构研究人员,退休之前,仅是一名普通的中学教师。他,就是孔凡礼,人称“无冕学者”。孔凡礼研究宋代文学,其涉及范围之广、著述之丰,超过了许多专业研究人员,令人惊叹。孔凡礼字景高(1923——2010),安徽省太湖县人,历任小学、中学教员,1980年提前退休。他研究的重点集中在宋代,间及金元。一、就宋代文学整体而言,他有《全宋词补辑》,继唐圭璋先生《全宋词》之后,复辑得宋词四百六十多首。此外,孔先生辑有《宋诗纪事续补》三十卷,1988年由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清厉鹗撰辑《宋诗纪事》,得宋诗作者三千八百多人;清末陆心源继续撰辑《宋诗纪事补遗》,得宋诗作者三千人。《续补》复继其后,得宋诗作者一千五六百人。此后复有《宋诗纪事续补拾遗》六卷,得宋诗作者近六百人。二书,为《全宋诗》的编纂提供了方便。二、他研究了宋代一系列作家1、郭祥正。1995年,黄山书社出版了他点校的《郭祥正集》。2、苏洵、苏轼、苏辙。1982年、1987年,中华书局分别出版了由他点校整理的《苏轼诗集》、《苏轼文集》。他还撰写了《苏轼年谱》、《苏辙年谱》(以后与《苏洵年谱》合为《三苏年谱》)。3、陆游。既有与人合编的《古典文学资料汇编陆游卷》等,又撰写了有关论文二十篇。4、范成大。范成大此前只有诗集存世。1984年,中华书局出版了他的《范成大佚著辑存》。此书与《全宋词补辑》被誉为近百年来宋代辑佚代表作六种之中的二种。5、汪元量。《文学遗产》1982年第三期发表了他的有关论文,引起了时任国务院古籍整理小组组长李一氓的注意,李老委托他整理汪氏著述。这便是1985年由中华书局出版的《增订湖山类稿》;李老认为这是搜罗“最丰富、最富有科学性的一个整理本”。此外,孔凡礼先生还研究了李之仪、晁补之、朱淑真等一批作家,都有论文。孔凡礼先生研究宋代文学硕果累累,而他却甘于淡泊,他在《孔凡礼古典文学论集》一书的自序中写道,“我习惯于平平静静、平平淡淡的生活。在平平静静、平平淡淡之中,我将继续为弘扬中华古代优秀文化做一点实事。”平静、平淡而又不平凡,这,就是“无冕学者”孔凡礼不寻常的一生。欣逢“世界读书日”,谨向这位真正的读书人、真正的学者致以崇高的敬礼!

转载请注明出处阿文说说网 » 苏轼文集解说(苏轼文集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