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沙市中心,有一座贾谊故宅,这个贾谊是汉初的牛人,过秦论就是他写的,读过中学的应该都知道。故宅院子里有口井,是贾谊用过的,应该出现得不会比火井晚。长沙市中心几千年来没有改变过,也是奇迹。
2、贾谊遇汉文帝贾谊研究汉朝初期的历史,总结一条规律:诸侯天生就要反叛,反叛的次序和国力排序高度一致,实力最强的就最先反叛,卢绾的燕国实力最弱,所以是最后一个才反叛的,至于长沙国,人口只有25000户,实力不足以反叛,所以才会一直安分守己,国祚绵长。
3、贾谊的鵩鸟赋贾谊,西汉初年著名政论家、文学家,世称贾生。贾谊少有才名,十八岁时,以善文为郡人所称。文帝时任博士,迁太中大夫,受大臣周勃、灌婴排挤,谪为长沙王太傅,故后世亦称贾长沙、贾太傅。三年后被召回长安,为梁怀王太傅。梁怀王坠马而死,贾谊深自歉疚,抑郁而亡,时仅33岁。司马迁对屈原、贾谊都寄予同情,为二人写了一篇合传,后世因而往往把贾谊与屈原并称为“屈贾”。
4、贾谊的事迹简介著策扶汉室贾谊(前200—前168)是西汉大臣,政治家。贾谊从小就博览群书,过目成诵。他先后从师于秦朝博士张苍和河南郡守吴公。汉文帝刘恒元年(前179年),吴公奉召到朝廷任廷尉(最高司法长官),他向汉文帝推荐贾谊,贾谊被任命为博士,当时,他只有21岁。汉文帝经常提出一些问题,请博士们议论,要求给予答复。一些老博士回答不了的问题,贾谊却能说得头头是道,有理有据。因此,他博得了同僚们的钦佩,汉文帝也视他为奇才,一年之内就破格提拔他为太中大夫(更高一级的议政官员)。汉文帝二年(前178年),贾谊撰写了著名的《论积贮疏》,指出当时弃农经商的社会风气不利于国家长治久安,主张实行重农轻商的治国谋略,力主发展农业,加强粮食储备,备战备荒。汉文帝采纳了他的建议。贾谊还积极建议文帝把列侯送到各自封地,以解消权臣聚集京城的危险。因此,权臣们都很忌恨他。另外,贾谊还与汉文帝宠臣邓通交恶。这样一来,贾谊就成了权臣和内臣联合攻击的目标。不久,贾谊被贬出京,到长沙担任长沙王吴著的太傅。汉文帝根本不懂货币在国民经济和人民生活中的重要作用,随便把铸币权让给私人。他把蜀郡的严道铜山赐给宠臣邓通,允许他铸钱,因此“邓氏铸币”遍布天下;另外,吴王刘濞开发豫章铜山,也私铸吴钱,结果吴钱也行遍天下。贾谊在长沙了解到这一情况,马上又向汉文帝上奏了《谏铸钱疏》,尖锐地指出国家的铸币权不能下放给私人,私铸货币遍布天下,将会危害国家,危害人民,建议汉文帝下令禁止。汉文帝接到贾谊的奏疏,并不认为有什么可取之处,铜山是他赐给邓通的,不允许邓通铸钱,似乎赏赐就没有意义了;而吴王刘濞又远在东方,他也管不了。因此,贾谊的这一正确建议,没有被汉文帝所采纳。贾谊在被贬期间,曾先后写下了《吊屈原赋》和《鹏鸟赋》。这两篇妙笔生花的文章,流传到了长安,使汉文帝想念起才华横溢的贾谊,就下诏把他从长沙召回长安,拜他为梁怀王(汉文帝儿子刘胜)的太傅。此时,匈奴逐渐强盛,时有侵边情况发生。汉初的政治经济形势虽然基本稳定,但制度很不完备,诸侯僭越天子,图谋反叛的危机明显存在。贾谊对此深为忧虑。他从长沙回到长安不久,便向汉文帝提出了著名的《治安策》,反复论证危害汉王朝长治久安的主要因素,就是诸王的存在和他们企图叛乱的阴谋,这把足以烧毁汉代汉山的大火,眼下之所以未烧起来,主要是各诸侯王年龄尚幼,汉王朝派去的太傅掌管着实权。但用不了几年,各诸侯王长大成人,他们的太傅,又相对年老体衰。到那时,要想控制那些血气方刚的、羽翼丰满的诸侯王,就是尧舜也难以办到。他指出:“诸侯王是否叛乱,不取决于同姓(亲)或异姓(疏),而是决定于他们的实力。”这是贾谊的独到见解。他根据“强者必反”的原理,提出一项对策,叫做:“众建诸侯而少其力。”也就是在原有诸侯王的封地上分封更多的诸侯,把大诸侯国分为几个小诸侯国,从而削弱各大诸侯国的实力,使他们难以反叛朝廷。诸侯王的封地一代一代分割下去,愈分愈少,直到“地尽而止”。贾谊认为,用这种办法可以治疗头(中央政府)轻脚(诸侯王)重的弊病,使国家上下关系理顺,中央指挥地方,犹如身体支配手臂、手臂支配指头那样顺理成章。他还就匈奴侵边、重农抑商的对策详细地阐述了自己的意见。汉文帝读罢《治安策》,觉得很有见地,于是采纳了贾谊的建议,将各诸侯王做了比较大的调整,还把阴谋叛乱的淮南王刘长流放到蜀郡(今四川成都),刘长在途中畏罪自杀。汉文帝于心不忍,于第二年又把刘长的四个儿子封为列侯。贾谊知道后,赶紧从梁王国都睢阳(今河南商丘)上疏文帝,劝告他不能这样做,认为淮南王叛乱,天下人都知道他的罪过,今天如果加封罪人之子,那是无法向天下人交代的。这一次,汉文帝没有采纳他的意见。汉文帝十一年(前169年),梁怀王刘胜入长安,骑马时不慎跌下马来摔死了。贾谊感到自己身为太傅,有负汉文帝的重托,不久也忧郁而死,年方33岁。#贾谊简介资料#
5、贾谊个人简介著名文人贾谊当太子太傅时悉心辅佐梁王,却不料梁王在一次骑马时,不慎摔下马意外身亡,贾谊十分内疚,不久便抑郁而终留给后人无尽猜想。贾谊是属于少年得志的天才型选手,从小便博览群书,18岁时便可以出口成章,写得一手好文章。在河南郡算是响当当的人物,河南郡守十分看重他的才华,把他招至门下委以重任。年少时期的贾谊意气风发,过得顺风顺水,和其他有志青年一样,贾谊也希望将一腔热血奉献给国家,他的官运也很不错,后来他被汉文帝看中一年内连升5级,不到20出头就当上了太中大夫。不过锋芒太露并不一定是好事,就在汉文帝想要提拔贾谊为公卿时,却遭到了大臣们的一致反对,不仅仅因为他提拔的太快,他提出的让列候回到自己的封国的建议,这一提议动了这些大臣的利益,自然会遭到反对。不仅如此他还得罪了汉文帝身边的宠臣邓通,贾谊当时年轻气盛根本看不上此人,他认为邓通并没有什么真本事,用我们现在的话来说就是职场油子,只会溜须拍马那一套。这种人的可怕之处就在于他们会暗地里挖坑让你跳,他在汉文帝面前没少编排贾谊,汉文帝虽然是个明君,但也经不住这样的挑唆,没办法只得把贾谊贬到长沙做太傅。这时候贾谊才只有二十三岁,可以想象这对于一个原本踌躇满志要做出一番事业的年轻人来说是何等的打击,但其实挫折对于年轻人来说不一定是坏事,如果贾谊逆商高一些的话,完全可以迎来更大的机会。只可惜这时的贾谊完全沉浸在被贬的失意中无法自拔,上任长沙时他路过屈原投江的地方,便想到自己一心为了皇上,为了国家却没想到落到了这番不堪的境地,一种怀才不遇的悲凉感油然而生。贾谊写下了《吊屈原赋》流传于世,文章写的很美但其中的悲观心态溢于言表。在长沙期间他的工作量明显减少了,心情更加低落,又苦于没有人倾诉,所以就陷入抑郁状态中,甚至影响到了身体健康。有一次一只猫头鹰飞进屋内,看着弱小无助的猫头鹰,贾谊似乎又看到了自己的影子,写下了《鵩鸟赋》在文中不断追问官场之路该如何走下去,就像现代职场人白天受尽了委屈不敢直言,只有在社交媒体上发泄情绪。贾谊在长沙三年时,汉文帝突然召唤贾谊入宫,他天真的认为自己终于苦尽甘来,要受到重用了,没想到他在宫外等到了大半夜汉文帝见了贾谊,却只字未提国家大事,反而大聊特聊鬼神之事,这让贾谊更加失落。如果放在现在汉文帝的演技一定可以拿奥斯卡奖,其实他还是想重用贾谊的,此时不与他探讨国事实际上是怕引起其它大臣的猜忌再遭遇不测,只不过汉文帝虽然是个好演员,却忘记了给贾谊一个明确的暗示未来还会重用他。本来就有悲观情绪的贾谊得不到明确的答复,更加确定未来不会再有用武之地,对未来充满了迷茫,谁知屋漏偏逢连阴雨,在担任太子太傅第四年的时候又出了一件大事:梁怀王在朝见文帝的途中不慎坠马而亡。贾谊认为自己作为太傅,没有尽到看护的责任,陷入了深深的自责,虽然依旧尽心竭力为汉文帝出谋划策,但本来就因为抑郁就不太好的身体很快就撑不住了,终于心力交瘁而亡。北宋著名文学家,苏拭曾评价他没有气量见识不足,对比苏轼和贾谊的人生境遇我们也不难发现,苏轼几经官场沉浮,却仍能保持豁达的人生态度。他在经历“乌台诗案”这样重大的人生挫折之时,没有像贾谊一样患得患失反而写下了“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的豪迈诗句,那种面对困难的从容与旷达是贾谊所不具备的。尼采说:“杀不死我的,终将实使我强大。”人生的路不可能永远顺遂,比起高智商,逆商才是走好人生之路的强大武器。作者:小茵编辑:柠檬#好内容我来评#
6、贾谊简介及生平事迹屈贾谊于长沙?今天听了一节课,讲到《过秦论》作者贾谊的背景,说贾谊年少得志遭人诽谤,因此汉文帝将其贬到湖南长沙国当长沙王太傅,任课教师点评道贾谊并没有失宠,因为太傅是地方军政最高长官,汉文帝这是变着法子对年轻的贾谊予以重任。这种说法就不能完全苟同了~首先,太傅这种官职,始于西周,周公旦(因姬姓故避谈)辅佐幼王,这时太傅兼帝师与监国大臣。春秋战国时也有诸侯国设立太傅一职,秦时废止,西汉曾两度废立,其中一次封的是王莽。后朝沿袭,多为虚职。太傅通常是掌管礼法制订与颁行的文官,前头不带任何前缀的,是名誉上的当朝文官之首,位列三公,享正一品;而带上前缀的,一般是履行“帝师”职能,王子对其执弟子之礼。那么,长沙王太傅,又是个什么角色呢?得从“长沙王”说起。汉初实行郡国并存制,西汉开国功臣吴苪被封为长沙王,封地于湖南长沙郡。吴苪此人,本是秦时江西鄱阳县令,跟随项羽反秦,被楚霸王封为“衡山王”,后又同韩信、英布等人转投刘邦,之后帮着刘邦平定韩信、英布(吴苪女婿)等叛乱,因此被汉高祖封为世袭长沙王。至文帝时,长沙王已经传到了第五代,公元前178年五世长沙王吴著即位,而贾谊,正是在公元前176年(两年后)“贬”至长沙国任长沙王太傅。这个时间点就很有蹊跷了~贾谊此人,汉初大儒,有大志。主张削弱诸王加强中央集权。所以明白了么?汉文帝派贾谊去长沙国当太傅,一方面是为了平息朝中老臣对弱冠之年的贾谊的口水攻击,也不无心存让贾谊抒展政治抱负的试水啊,兼有对五世长沙王情况的查探。也因此后来汉文帝汉景帝一直在削藩,景帝时甚至发生了“七王之乱”,那是诸王最后的挣扎。所以,唐代王勃在《滕王阁序》中写道:“屈贾谊于长沙,非无圣主。” 贾谊当长沙王太傅,真的是“屈才”了么?而人教版必修五对于王勃这篇文章的课后注释里写道:汉文帝贬贾谊作长沙王太傅,后梁王坠马而亡,贾谊深感自责,抑郁而终。这种表述是有问题的啊!贾谊被称为“贾太傅”,是因为当了三年的长沙王太傅后,被召回朝廷,又做了“梁怀王太傅”。这之间,有个“奉宣室以何年(王勃《滕王阁序》)”。史书记载,贾谊去长沙待了三年,文帝想他了,于是把他又召回来,于未央宫前殿宣室同贾谊彻夜长谈。然而这次谈话,据描述是“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李商隐《贾生》)” 汉文帝为什么召见年轻有抱负的贾谊,不问政事?这就涉及到“屈贾谊于长沙”的根本原因了,实为贾谊的思想主张,与汉初“无为而治”的理念相悖。他想削藩,想抗胡,触动了那些开国功臣尤其武将的利益啊。在“文景之治”初期,也没有实施的土壤,尽管具有前瞻性。皇帝,没一个简单的~好,再说“贾太傅”的第二个太傅头衔,梁怀王太傅。梁怀王,文帝少子,最受宠。从长沙王太傅,到梁怀王太傅,这是“帝王心术”。这一朝无法用你贾谊,适当打压,将其留给儿子,使其只能依靠和辅佐储君,等到新君继位,再加提拔,以期达到“士为知己者死”的效果。所谓“一朝天子一朝臣”呐~然而没料到的是,汉文帝最得宠寄予高期望的小儿子,在三四年后,诸王五年一朝进京述职的途中,坠马而亡。这背后有没有“那些人”的影子,不可得知。但可以确定的是,贾谊的仕途,因此走到了尽头。所以长沙王太傅,或许只是个虚职,皇帝的耳目,派年轻的贾谊去长沙国,可以放松各方戒备而已。梁怀王太傅,相当于“太子太傅”了,文帝在为新君班底考虑储备人才。“屈贾谊于长沙”,可能并不是你们想的那样~#贾谊简介资料#
7、贾谊简介及生平贾谊,汉族,洛阳(今河南省洛阳市)人,西汉初年著名政论家、文学家,世称贾生。贾谊少有才名,十八岁时,以善文为郡人所称。文帝时任博士,迁太中大夫,受大臣周勃、灌婴排挤,谪为长沙王太傅,故后世亦称贾长沙、贾太傅。三年后被召回长安,为梁怀王太傅。梁怀王坠马而死,贾谊深自歉疚,抑郁而亡,时仅三十三岁。司马迁对屈原、贾谊都寄予同情,为二人写了一篇合传,后世因而往往把贾谊与屈原并称为“屈贾”
转载请注明出处阿文说说网 » 贾谊遇汉文帝(贾谊的个人资料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