斯克列比茨基最新消息(斯克列比茨基怎么来的)

1、斯克列比茨基怎么来的

#法治日报:毒教材整改不能止于道歉#这些年,那些潜藏在语文书里的“伪文”……近年来,关于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频频出现“伪文”的争论屡见报端,闹得沸沸扬扬。而今,随着部编本教材在2018年秋天全面投入使用,这套教材即将退出历史舞台。尽管如此,它存在的问题一直悬而未决。笔者在经过大量调查研究后,首次尝试对争议频出的外国文学选篇做了正本清源式的系统梳理,对其在选篇来源、作者署名规范、内容准确性及改编力度等方面存在的问题作了深入而细致的挖掘,并且提出了相应的改进的建议。希冀本文的出现,能够对广大小学语文教育工作者有所帮助,对当下的语文教材编写者和出版者有所启发,也为这场曾经深陷泥潭、无休无止的争论提供一个客观、准确的声音。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材,尤其是语文教材,作为莘莘学子亲近研习母语文化的重要依据,在选篇的呈现上应当严谨、规范,容不得半点纰漏和马虎,近年来普通读者间屡屡掀起的纠错高峰,从侧面反映了该问题受重视的程度。教材的编写和出版工作任重道远。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尤其语文教材中,除了优秀的本国作家作品,各版本教材都收入了相当比例的外国文学篇目。以2012年的人教旧版《语文》教材(以下简称“教材”)为例,据笔者粗略统计,整个小学阶段收录的外国文学作品共有51篇[1]。本文就以这些入选的外国篇目为研究对象,追根溯源,对这些选文的来龙去脉进行了一番追踪、查考、对比,发现教材在选篇来源、作者署名规范、内容准确性以及改编力度等方面确实存在一些问题。1作者署名错误、不规范甚至缺失的现象较普遍署名权是一个作者的基本权利,应该得到尊重,这一点不分中外。值得肯定的是,教材中的大多数选文都做到了为原作者、译者署名,但是在署名的准确性、规范性方面还有待加强。首先是准确性。细心的读者可能都发现了,二年级上册《蓝色的树叶》一文作者署名为“(苏)瓦•奥谢叶娃”,这和二年级下册《三个儿子》一文的作者“(苏)符•奥谢耶娃”似乎很相似。到底是一个人还是两个人呢?通过查阅,这两篇文章的作者同为一人,即苏联女作家瓦连京娜•亚历山德罗夫娜•奥谢耶娃(Valentina Oseeva)[2]。不同时期的译名可能会有差别,但是至少在同一套教材中这种“同人不同名”的现象应当坚决杜绝,以免给读者造成困扰。教材中的两处译名宜统一为“瓦•奥谢耶娃”。此外还有五年级下册的《地震中的父与子》一文,作者原名为Mark V. Hansen(马克•汉森)[3],教材中却署名“马克•汉林”,“森”“林”之别令人疑惑。六年级上册的《跑进家来的松鼠》一文署名“(俄)斯克列比茨基”,查来查去令人不知所以然,原来作者就是中国家喻户晓的《海燕》(入选教材八年级下册)的作者高尔基,“斯克列比茨基”是“高尔基”的原名。此处不用通用名有故弄玄虚之嫌。不过最大的“乌龙案”也许已经尘封很多年。六年级上册的《穷人》,入选小学语文教材至少已经有二十载光阴,作者署名一直是大名鼎鼎的俄罗斯大文豪列夫•托尔斯泰。但是笔者用英文索引老人家的著作年表无果而终,非常戏剧化的是,却在法国大作家雨果的一首题为How Good Are the Poor(《穷人之善》)的叙事长诗中得到了印证[4]。该诗虽然是诗歌的形式,内容却与教材中的选文如出一辙。究竟是教材编选者张冠李戴,还是作家创作题材雷同?这一点期待教材编选者和广大方家进一步验证。其次是规范性。二年级下册《卡罗尔和她的小猫》一文,作者署名“瓦茨”。这个名字很奇怪,很多学生的第一反应就是:是那个发明家瓦特的兄弟吗?教师却无力解答,因为这个作者名明显不像“牛顿”这样有名。更有好事者和辅导书将其和某个英国画家联系起来。众所周知,英语中的姓名是名字在前,姓在后,这一点和汉语正好相反。那么这个“瓦茨”到底是名还是姓?原来,本文系由一本名为Too Many Kittens(《猫咪太多了》)的绘本改编而来,作者为美国作家Mabel Watts(梅布尔•瓦茨)[5]。真相大白,种种解释让人啼笑皆非的同时,编选者的失误也值得反思:一是署名不全面,二是缺少国籍。与此相似的还有一个例子:四年级下册的《自然之道》一文。这篇作者署名为“伯罗蒙塞尔”的文章被很多读者怀疑是伪文,甚至有读者专门在天涯论坛撰文“求破解”。怀疑的原因无非有两个:一是教材说作者是“美国作家”,在互联网发达的今天,却无从查考;二是文章内容属于奇闻异事,教育意义明显,在找不到作者而教材又有伪文“前科”的情况下,难以让人信服。事实是,这是一篇货真价实的英语原文,作者为Michael Blumenthal(迈克尔•伯罗蒙塞尔),发表#毒教材整改不能避开追责问责#

转载请注明出处阿文说说网 » 斯克列比茨基最新消息(斯克列比茨基怎么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