敦煌#抄书打卡# 第340天#晒出我的手写字# 《中国文化超有趣》建筑名胜篇[微笑]抄书的同时涨涨知识[微笑]敦煌这个名字有何来历?敦煌莫高窟被称为东方世界的艺术博物馆,这里不仅有庞大的洞窟群,精美的彩塑,辉煌的壁画,还有数量惊人的佛教经卷。1900年,被外国人偷走的藏经洞文献,在当时便震撼了全世界。敦煌的文化源远流长,是考古学家和文艺界研究的焦点。翻开历史卷册,我们不难发现,随着朝代的变迁,很多地理名称都会有或多或少的变化,唯独敦煌,几乎没有任何更改,这是为什么呢?"敦煌"一词最早出现在《史记·大宛列传》中。据该书记载,张骞出驶西域,途经"敦煌”。返回长安后,他向汉武帝讲述了出使途中的所见所闻,便提到了"敦煌”。张赛对它赞美有加,使汉武带对此地生出几分向往。后来西汉获得此地,便没立了敦煌郡。敦煌位处西域的交通要道上,关于敦煌地名的由来一直没有得出结论。有观点说,敦煌郡是汉武帝设郡而得名。比如,东汉应劭( sh à o )就说:"敦,大也。煌,盛世。”后人李吉甫补充说:"敦,大也,以其广开西域,顾以盛名。"显然他们认为"敦煌”是汉朝人命名的。但是,随着对文献研究的加深和考古资料的不断出土,这个说法逐渐被否定。据《史记》和《汉书》记载,"敦煌”一词在敦煌郡、敦煌县之前已经出现,所以有学者认为,"敦煌”当是少数民族语言的音译。证据是张骞写给汉武帝的奏折中,经常把"敦煌”、"祁连”连用。"祁连”是少数民族语言音译,而"敦煌”也应如此。考古资料表明,敦煌原著居民为火烧沟人。在战国至秦汉时期,敦煌与祁连山之间住着塞种人、乌孙人和月氏人。后因月氏人强大而独占河西水草木美之地。北方凶奴冒顿单于崛起后,击败月氏人,这里成了凶奴的领地,因而,有学者认为"敦煌”是匈奴语的音译,但是匈如对此并没有文字记载。还有学者认为,根据人们习惯将边疆地区的地名、族名取两个字简译的习惯,认为"敦煌”是吐火罗的简译。《山海经·北山经》中所载吐火岁的简译为"敦薨( h ō ng )”,从而得出《史记·大宛列传》中的"敦煌”也是源于这一族名。有关敦煌来历,一直没有得出确切结论,但是学术界可以肯定的是:"敦煌”是少数民族语言的音译。
2、敦煌莫高窟资料敦煌莫高窟成了暑期游爆款,甚至超过了新疆,这是为什么呢?敦煌莫高窟,又称“千佛洞”,始建于十六国时期(隋朝建立前中国的大分裂时代),在唐朝达到了鼎盛,有洞窟735个,壁画4.5万平方米、泥质彩塑2415尊,是世界上现存规模最大的佛教艺术圣。[微风]沧海桑田,几百年间,竟鲜为人知……直到光绪年间,居住在莫高窟的“小道士”王圆箓,为了将部分洞窟改为道观,对洞窟进行了清扫,大约每个道士都梦想着能独自拥有一座道观吧。清扫的工作量很大,但是小道士内心怀揣着对道观的憧憬,一点儿也不觉得累,一个一个洞窟挨个清理着,这里做三清殿、那里做藏经阁……大概菩萨也看不下去了,好好的“千佛洞”快要变成道观啦……[谢谢]偶然间,“小道士”在北侧甬道壁上的一个小门,“小道士”心跳如雷,会是前人留下的宝藏吗?确实,小门打开后,出现了一个长宽各2.6米、高3米的方形窟室(现编号为第17窟),里边陈列着从4世纪到11世纪(即十六国到北宋)的历代文物5万多件,以文书和纸画、绢画、刺绣等形式,存世整整七百年![鼓掌]名副其实的“藏经洞”!上起西晋,下至宋初,从未有过如此包罗万象的发现,不仅有经、史、子、集、诗、词、曲赋、通俗文学、地志、水经、历书、星图、医学、数学、纺织、酿酒、棋经等,还有大量民间买卖契约、借贷典当、账簿、户籍、信札范本。然而,这也是个很不幸的时代,20世纪初,西方侵略中国的大背景下,晚清政府根本无暇顾及,反而是西方的“各个探险队”接踵而至。[黑脸]这样的典藏,在西方史上是绝对没有的,一匹匹饿狼红了眼!斯坦因,英国探险家;伯希和, 法兰西远东学院汉学教授;日本大谷光瑞探险队;奥登堡,彼得堡大学东方语言系教授……等等,他们认识到这批文物所蕴含的价值,不远万里而来,掠夺了大量的敦煌瑰宝。是因为他们热爱中国文化吗?是因为文物的历史价值吗?这些文物不仅为研究中国及中亚古代历史提供了丰富的资料,更为地理宗教、经济、政治、民族、语言、文学、艺术、科技等各个方面的研究提供依据,足可谓中国古代千年发展的精华。我们不知道,百多年时间,这些被掠夺的文物,为西方国家各个领域的发展提供了多少借鉴和滋养,但是中国孕育了这些灿烂的文化。樊锦诗先生坚守一生也要保护敦煌文化遗产,北大高分女孩毅然放弃热门专业,选择考古系追随樊先生的脚步,也许这就是“知所从来,思所将往”,为了孕育出更加灿烂的文化而努力。而我们作为游客向往的,也许就是敦煌莫高窟超越时空的、文化融合魅力吧,只有亲眼一睹,才没有遗憾~#真知新坐标#
3、敦煌莫高窟简介资料#头条创作挑战赛#终于来到了,我心心念念的莫高窟(原创)莫高窟,堪称“中国古代文明的一个璀璨的艺术宝库”。参观莫高窟之前,一定要多做功课才行,我是先从某宝上买了一本书,《敦煌石窟艺术简史》,细读一遍还写写画画,做了一些笔记,又从网上有目的地查找资料,也做了一些笔记,旅途中笔记随身携带,温习回味。再加上普票参观前观看了数字电影《千年莫高》和球幕电影《梦幻佛宫》,总算略知一二。回来又买了两本书回味。买的普通票,普票看八个窟,想办法一共看了十多个。图1⃣️:九层楼,莫高窟最夺人眼球,占据C位的红色木构建筑就是九层楼,古称北大像,现称第96窟,俗称大佛殿。内有莫高窟最大的佛像。图2⃣️:莫高窟网红—乐乐大王狗,还有另一个霸气的名字:窟霸。乐乐出生在莫高窟,5岁时主人退休把它带到城里,狗狗竟然自己徒步20公里花费两天时间返回莫高窟,只为巡逻这件小事。图3⃣️:网红雪糕,雪糕单价为15元/支,雪糕的造型分别有九层楼、月牙泉、莫高窟三种形状,其中九层楼造型的雪糕是牛奶草莓味的、月牙泉造型是牛奶口味、莫高窟造型雪糕则是巧克力口味。最让人心动的是,每根雪糕棒都是精心设计的,吃完雪糕后的雪糕棒在清洗过后也有图案,是一枚精美的定制版九色鹿书签。图4⃣️:敦煌莫高窟窟外壁画敦煌莫高窟采取了严格的保护措施,禁止游客在洞窟内拍照,洞窟外面的壁画照片残缺不全,有些已风化严重,但仍可一窥敦煌壁画的精妙图5⃣️:又见敦煌王潮歌导演的大型情景体验剧,这种浸入式的舞台剧,震撼的视觉感受还是很强的。我是“热爱大自然,喜欢旅行,喜欢到处走走逛逛、吃吃玩玩、看看想想”的退休大妈FF图片来自自拍原创#莫高窟的资料简介#
4、莫高窟的资料简介50字以内探究:吐蕃统治晚期敦煌莫高窟建筑彩画艺术敦煌莫高窟作为规模最大、历史最长、内容最丰富的艺术宝库,历来是中国古代政治、经济、宗教、民族、社会生活以及包括舞蹈、音乐、建筑在内的各门类艺术史的重要研究对象。其中数以万计的建筑形象,“丰富了中国从十六国晚期至元代的建筑史内容,填补唐和唐以前约四百余年的史料空白”。其中,在中国中唐时期(公元782-847年),吐蕃趁唐朝内乱,占领了以敦煌为中心的河陇地区。此时,敦煌莫高窟壁画在内容和风格方面受到外来民族文化的影响。开始在经变画中建筑的柱身、阑额、檐檩等绘制彩画纹样,呈现出浓厚的吐蕃风格特征,并影响了五代、宋及西夏时期经变画中的建筑装饰。虽然历经千年,但其纹样及色彩仍然清晰可见,对填补中国早期建筑彩画的图像资料具有重要价值。敦煌莫高窟壁画中不同题材的图像是当时社会文化、宗教文化、民俗文化最为直观的表现,“透过彼岸之神的幻影,看到的恰恰是此岸世界的真实”。虽然壁画中所看到的建筑彩画装饰是画师通过对现实彩画的主观观察和理解后进行的二次艺术表现形式,不能完全表示其真正的彩画形制,但仍然可以为彩画研究提供相应的参考。因此,本文通过梳理吐蕃统治晚期敦煌莫高窟建筑彩画的图像资料,从建筑艺术的角度出发,对吐蕃建筑彩画的类型特征、构图比例、纹饰图案以及色彩配置四个方面展开研究。深入而全面地探索这一时期的彩画形制规律,对填补中国早期建筑彩画的史料空白,研究吐蕃时期敦煌石窟建筑艺术以及完善中国早期建筑彩画形制具有重要的意义。从历史学、考古学、艺术学等角度来看,研究敦煌莫高窟的装饰艺术是一项十分必要的基础性工作。莫高窟装饰艺术不仅涉及构图、纹样和色彩,还包括象征性和寓意性的文化内涵,是不同历史时期主流社会观念和审美艺术的集中体现。但在以往莫高窟研究中,多以佛像壁画的内容思想、主题功能为中心和主流,对石窟装饰艺术方面的研究有所不足。因此,本文以建筑彩绘装饰为主体,系统、全面地探讨了石窟装饰艺术的研究,在一定程度上拓展和细化了敦煌装饰艺术的研究,为更好地继承和发展莫高窟艺术遗产理清了思路。传统建筑彩画不仅表现出鲜明的艺术特征,也体现了重要的历史信息。随着文化自信的提出,与文化背景、审美趣味等密切相关的建筑彩画艺术正在走入大众的视野。然而,由于对地方彩画和早期彩画制式的不明晰,在许多中国传统建筑修复工程和新建仿古建筑中的强势推广清代官式彩画,使具有历史时代性和民族地域性的建筑彩画样式逐渐被取代。历代彩画的消亡进一步加剧,现存明代彩画已为数不多,唐宋时期彩画更是屈指可数。故具有独特历史文化的彩画濒临消失,在提倡文化自信的背景下,整理与完善传统建筑彩画是弘扬与传承中国文化的必然之举。本文研究的时域界定为吐蕃统治晚期,主要基于以下三点:其一,隋至盛唐时期,是敦煌莫高窟建筑画发展高峰阶段,不但绘制出了建筑斗拱、额枋、屋檐等木构件的穿插关系,也绘制出了栏杆、须弥座、铺砖等结构的装饰纹样图案。但是,对于建筑彩画却未进行绘制,仅用朱红、土红、赭石等单一的色彩表示木结构。直至中唐,敦煌被吐蕃占领之后才开始表现类型丰富的建筑彩画装饰。其二,吐蕃统治早期,由于受到战乱的影响,民族矛盾尖锐,导致此时造像活动低迷,多补绘前代洞窟和开凿小型窟,且“布局较乱,无一定规律”。其三,吐蕃是“高原丝绸之路”的重要中转站,广泛吸收了印度、尼泊尔等地的优秀艺术形式,呈现出多民族的文化特性和艺术特点。与此同时,吐蕃晚期对敦煌的统治,使莫高窟建筑彩画艺术受到藏传佛教的影响,表现出藏族建筑装饰的特点。因此,对此时敦煌莫高窟建筑彩画研究,对正确认识吐蕃时期藏族建筑艺术的形成和发展起到积极作用。参考文献:[1] 萧默.敦煌建筑研究:敦煌建築研究[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 2003.[2]诸葛净.中国古代建筑关键词研究[J].建筑师,2011.[3][日]伊东忠太,陈清泉译补.中国建筑史[M].上海:上海书店,1984.
5、莫高窟的资料作文西方列强到底在敦煌盗走了多少国宝?它是20世纪中国四大考古发现之一,内容足以改写中国历史。敦煌到底被列强偷走了什么呢?大部分人可能都不知道。其实,敦煌莫高窟里并不是只有佛像和壁画,还有数以万计的敦煌遗书,它们都是记录中华文明的绝版孤本、稀世珍宝,其中包括但不限于世界上最古老的书籍敦煌金刚经,由中国人在868年印刷,比欧洲最早的印刷品年长了约600岁。保留至今的最早纸张敦煌麻纸比东汉的蔡厚纸要早170年。最早的印刷活字敦煌回湖文物活字为中国活字印刷术。向西传播提供了确凿的实物证据。最早的农学著作繁盛之书,也是我国最早的一部农书,世界上最早的星图敦煌星图,还有我国最早的白话小说敦煌话本,世界上最古老的报纸进奏院状,还有世界上现存最早的烧酒蒸馏设备、世界上最早使用火器记载等等。敦煌鱼书的内容涉及到了中国古代历史文化的方方面面,称得上是当时的百科全书。其中有久已失传的辨文、词话故事、附讲经文、唐代白画诗、原始宫调、歌舞剧本、曲字词,还有古代少数民族的诗歌、散文、旅行记、琴谱、曲谱、舞谱等,都是珍贵的一手资料。而这些国宝,现在大多数都流落在包括大英博物馆在内的世界。各地机构。据统计,敦煌遗书在中国国内仅存2万件,而英国大英博物馆却有137万件之多,法国巴黎国立图书馆有6000件,俄罗斯圣彼得堡亚洲民族研究所有1.2万件,英国印度事务部图书馆约2000件。此外,日本、美国、瑞典、奥地利、韩国也有敦煌文物收藏。确实,在那个连国家民族都朝不保夕的时代,我们还有无数像敦煌一样的国宝因为战争而流落海外。好在伴随着国家的强盛,在今天,敦煌也像故宫一样被我们重新看见,重新保护,重新赋予新的生命.#莫高窟的资料简介#
6、莫高窟的资料大全敦煌壁画是敦煌石窟群艺术形式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敦煌石窟包括敦煌莫高窟、西千佛洞、安西榆林窟共有石窟552个,有历代壁画五万多平方米,是中国也是世界上壁画最多的石窟群。敦煌壁画主要反映了唐、五代时期之间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情况。敦煌壁画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而其中对道教与民间信仰的结合尤为独特。敦煌壁画中道教与民间信仰的结合主要体现在“鬼神图”、“天帝图”、“玉皇大帝图”等多个主题中。这些主题中描绘的鬼神形象虽然具有神性,但是它们同时也融合了民间信仰中的神、鬼、符、咒等元素,呈现出一种以道教信仰为基础的复杂宗教体系。例如,在某些壁画中,出现了鬼神在交通、劳作等方面帮助人类的形象。这说明了鬼神在民间信仰中具有丰富的社会意义,而这种意义也被融入到了道教信仰中。同时,敦煌壁画中的鬼神图、天帝图、玉皇大帝图等主题所描绘的场景和形象,也反映出了唐代以前先秦时期的宗教观念。例如在鬼神图中描绘了池沼、怪兽、神木、符咒等元素,这些元素不仅代表了唐代的宗教思想,同时也融合了更为古老的宗教观念,反映了敦煌地区多元宗教文化的发展历程。敦煌壁画中描绘的“仙境”、“仙女”等主题的壁画,是敦煌地区文化多元性在艺术中的体现,反映了中国早期哲学思想和宗教信仰的影响。这些壁画呈现出风景如画的山水画面,与融入其中的精灵、神仙形象相得益彰,构成了一幅幅丰富多彩的视觉盛宴。在敦煌壁画中,有数幅描述“仙境”的壁画。其中最为著名的是“大众道场图”,该壁画依据唐代道士所传的《太上大道行淮南》中的叙述,描绘了三十六个方向的世界,以及每个方向中的千万道场。这幅壁画中的画面错综复杂,展示了无数奇妙的景象,如悬在天空中的鬼火、顶端带云的山峰、枝繁叶茂的树木、流水滔滔的山涧等等。与此同时,还有许多精灵、神仙形象穿着华丽的长袍或纱裙,在这片“仙境”中畅游。这些神仙形象既有男性,也有女性,他们或手持乐器、或拿着符咒,或在草地上嬉戏……整个画面都充满了生机和灵动感,给人以美好的视觉享受。除了“大众道场图”,敦煌壁画中还有许多描述“仙境”的题材,例如“五天岳阳图”、“二天岱宗图”等。这些壁画同样选取了诸如秀丽山川、奇花异草、玲珑宫殿等精美景象,配合神仙形象,构成了一个个童话般的场景,令人陶醉其中。而敦煌壁画中描绘的仙女形象,则更是令人神往。仙女一般被描绘成体态轻盈、容貌优美的少女,她们眼含笑意,衣袂飘逸,头戴花环或宝冠,手扶玉琴或轻抚锦屏,时而凝视远方,时而俯视脚下的景象。在这些壁画中,仙女与自然环境完美融合,她们或在溪水中沐浴,或在花草间歇息,或在山巅舞蹈,都显得非常自然和与世无争。这些画面所传递出的生命力、纯洁度、美丽感,让人感到仿佛置身于一个完美的世界中。可以说,敦煌壁画中所描绘的“仙境”、“仙女”等主题,与道教信仰、中国早期哲学思想密不可分。它们体现了人们对自然、对神秘玄奥事物的感悟和敬畏,同时也表达了人类对幸福和美好的向往。而这种向往和追求,在今天的互联网社会中仍然有着重要的意义。这些壁画中所描绘的仙女往往与自然环境相融合,如与云雾、水波、花草等相依相伴,呈现出一种对自然的颂扬和崇拜。这样的壁画非常符合中国早期哲学的观点,即“天人合一”的思想。敦煌壁画中的这种“天人合一”思想与道教信仰的思想相契合,进一步体现了道教与民间信仰的融合。总之,敦煌壁画中对道教与民间信仰的结合反映出了敦煌地区多元宗教文化的发展历程,是中国文化中宗教融合的重要体现。参考资料1.郑振铎, 李希凡 (1958). 《莫高窟第一百十二窟造像简介》. 文物.2.杨宏志 (1986). 《敦煌壁画中道教与民间信仰的结合》. 艺苑杂志.3.彭华 (1989). 《唐代洛阳长恨歌壁画的色彩应用与艺术特色》. 甘肃美术.
7、莫高窟的相关资料【俞天秀:#将对停留在看守状态的文化遗产开展数字化梳理和保护#】#2022年中国网络文明大会# “20世纪90年代初,敦煌研究院就开始尝试用数字技术来保存莫高窟的世界文化遗产,当时樊锦诗院长提出‘永久保存、永续利用’,初衷就是用数字化的技术记录文化遗产信息。” 8月29日,在由中国网络空间研究院、中国国际问题研究院共同主办的2022年中国网络文明大会“网络文明国际交流互鉴”分论坛上,敦煌研究院文物数字化研究所所长俞天秀如是说。从敦煌研究院名誉院长、研究馆员,第八、九、十、十一、十二届全国政协委员樊锦诗首次提出“数字敦煌”,即利用计算机数字化技术永久地、高保真地保存敦煌壁画、彩塑等珍贵资料起,历经近三十年,“数字敦煌”成果如何?在论坛现场,俞天秀分享了敦煌文物数字化的探索过程。谈及“牵手”数字化,推进文物保护利用和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时,俞天秀用一组数据向记者介绍:莫高窟是世界文化遗产,作为丝绸之路上非常重要的节点,敦煌莫高窟从古至今带来了经济文化的繁荣和互动。截止到目前,已完成了278个洞窟数据采集,164个洞窟图像处理,还有彩塑三维重建,有一批非常珍贵的历史档案底片。俞天秀还特别介绍了“数字敦煌”取得的成果,自2016年上线以来,“数字敦煌”资源库平台利用现代数字技术拍摄、扫描、获取、存储了敦煌30座石窟的文物信息,为学术研究和多元利用提供无限可能。“目前,‘数字敦煌’访问用户遍布中国、美国、英国、韩国、日本、意大利、俄罗斯、加拿大、法国、西班牙等全球78个国家,累计访问量超过1680万余次。同时,‘数字敦煌’的海量资源支持了多种形式的展览展陈与文化传播。”敦煌石窟数字资源现已形成多元异构的数字文化,俞天秀说:“2016年,我们把30个洞窟的高精度数据放到网上,免费向全球网民展示。在文博领域,数量如此巨大、精度如此高的数据公开,这恐怕还是首次。不可移动的敦煌石窟所蕴含的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就这样通过移动的‘数字敦煌’走出国门,让世界人民打破时间空间的限制共享文化遗产,共同推动人类文明发展。”谈及敦煌文化数字化推广和传播下一步的发展计划时,俞天秀告诉记者:“到现在为止,敦煌数字化的数据成果已经应用在考古、美术、展览、融媒体传播、文创开发等保护、研究、利用领域。所以我们还要把这些工作坚持做下去,不仅用数字化的技术服务敦煌文化,还要对其他地区许多停留在‘看守状态’的文化遗产开展数字化梳理和保护。”(人民政协网记者:周佳佳 李京)
转载请注明出处阿文说说网 » 敦煌莫高窟资料(莫高窟的资料简介1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