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88年,李鸿章花6000两白银,买来1套供电设备,打算给慈禧住处装上电灯泡。不料,慈禧勃然大怒,她指着李鸿章鼻子质问:“你打的什么主意,是要破这园子的风水吗?”李鸿章吓得扑通一声跪倒在地!慈禧作为清朝末年的“掌权者”,在朝廷上说一不二,但是上完朝后总归到底,慈禧还是一个封建且又传统的“小女人”。据一些曾经在慈禧身边工作的太监和宫女们反馈,在晚年时期,慈禧最喜欢的就是照相。当慈禧第一次见到能够“拍照成型”的照相机时,大喜过望,每天都要求身边的小太监拿着照相机围绕着自己拍来拍去。当慈禧第一次见到汽车时,还惊讶的说道“这东西每天需要喂多少草料啊?”。听到慈禧如此忍俊不禁的话语,身边的外国人几乎要憋出内伤。居然慈禧喜欢新鲜玩意,朝廷中的一些官员为了巴结、讨慈禧欢心,也总是会不断的将一些“西洋玩意”拿到慈禧的面前,李鸿章便是其中之一。1888年时,李鸿章听闻世上有一种“不是火,但是却又能照明”的装置,立刻派人花费了6000两白银将其购买回来。在洋人的介绍下,李鸿章才知道,原来这是一台发电装置,而能发光的装备叫做“电灯泡”。每天只需要在发电机中加入一定量的柴油,就能够享受这套装置带来的“无限光明”。不仅无味、无烟,照明效果还出奇的好,一个大型的房间仅仅需要挂上一个,就能将整间屋子照亮。看到如此神奇的装置,李鸿章第一个就想到“慈禧老佛爷”。如果能将这一套新鲜玩意献给老佛爷,那必定能得到老佛爷的夸赞。说干就干,李鸿章带着洋人安装师傅来到慈禧居住的宫殿,打算将这一套发电装置安装在宫殿的走廊中。正当师傅们安装一半时,慈禧突然从外面回来,问道“这一堆如同茄子一般的物品是什么?为何要装在宫殿中?”。李鸿章回答道“老佛爷,这是电灯泡,装上之后能让您这宫殿变得灯火通明,而且还无烟、无味”。对于无比封建迷信的慈禧来说,李鸿章的这一行为是在破坏宫殿的风水,于是慈禧大声的说道“你打的什么主意?是要破坏园子的风水吗?”。原本是想要通过这一套发电装置获得老佛爷的夸赞,没想到这一下马屁拍到了马腿上。吓得李鸿章扑通一声跪倒在地大声的说道“臣该死,臣有罪,请老佛爷治罪”。看到李鸿章如此诚恳的认罪态度,慈禧并无过多言语,在宫女的搀扶下缓缓离开现场。无奈之下,李鸿章只得求助于慈禧身边的“红人”李莲英。刚一见面李鸿章就拿着一摞厚厚的银票交到李莲英的手中,说道“李公公,今天的事情你也在场,还请您在老佛爷的身边替我美言几句呀”。李莲英收下白花花的银票,笑着说道“请你放心,这件事包在我的身上”。随后李莲英吩咐下人趁着慈禧外出时将这套发电机和电灯泡安装在慈禧居住的宫殿中。到了傍晚时分,慈禧回来看到墙上到处都挂着这种“奇怪的装置”,说道“这是谁装的?活腻歪了吗?”。李莲英听后跪在地上说道“老佛爷,这叫电灯泡,您看这么一挂,整个宫殿都会灯火通明,无烟无味,还能给您添福增寿呢!”。说完李连英大声的说道“掌灯”,伴随着李莲英的一声令下,宫殿瞬间变得灯火通明。而慈禧也被眼前的景象震撼到,接连着围绕着灯泡转来转去,不仅没有怪罪李莲英,反而说道“小李子有心了,重赏!”。在这之后,慈禧就像是着了迷一般,要求身边的工作人员必须一天二十四小时日夜灯火通明。由于当时的装备比较落后,发电机必须每两小时加一次柴油,这可苦坏了慈禧身边的工作人员。为了保障燃料充足,慈禧身边的太监们只能排成班次保证每天24小时都有人在发电机的旁边看守。仅仅从“发电机“一事就能看出慈禧的生活有多奢靡,所以清朝的灭亡也是必然。如今这些金碧辉煌的“电灯泡”依旧悬挂在颐和园寿乐堂,见证了大清朝的兴衰存亡,同样也见证了慈禧老佛爷“狼狈逃窜”的模样,大清朝在慈禧的主政下错过了两次工业革命,同时也丧失了进步、繁荣的美好机会,这样的晚清能不终结吗?
2、清朝李鸿章简介这是李鸿章身穿便服威严端坐的照片。李鸿章相过面,长着一副仙鹤相,就是象征着富贵和长寿的意思。李鸿章活到78岁,放到现在不算什么,在100多年前,这样的岁数以铁定为长寿。李鸿章的富贵更是达到人臣之极,李鸿章生前被封一等伯爵,死后被追晋一等侯爵。李鸿章文学殿大学士的头衔更是让人羡慕不已。
3、李鸿章的父亲李文安简介1861年,38岁的李鸿章刚死了老婆,就急匆匆请大哥说媒。大哥挑来挑去,给他找了个25岁剩女。新婚当晚,李鸿章一把掀开盖头,抬头一看,吓得直接跑了出去,和大哥撞了个满怀。李鸿章1823年2月15日出生于安徽一个殷实的人家,父母对于这个孩子的到来十分的欢喜,经过协商把孩子取名为李鸿章。家里特意聘请了十里八乡有名的老师前来为李鸿章授课,李鸿章也没有辜负父母的期望,在课业上十分的认真,熟读四书五经,钻研研学儒家经典。封建时代的人讲究先成家后立业,所以李鸿章的父母开始为儿子张罗的娶亲。看来看去,他们相中了隔壁一户姓周的人家。虽然是封建包办婚姻,但是李鸿章和周氏自小青梅竹马,两人的感情深厚。虽然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但是他们婚后的日子过得十分的美满。周氏也是出生书香世家,为人贤良淑德,知书达礼,周氏总是把家里的大小事务一手包办,处理的井井有条,这让李鸿章无后顾之忧。因为妻子的付出,李鸿章可以全心在课业上发奋图强,他的努力有了很好的回报,在21岁的时候就考中了举人,27岁的时候就进了考中了进士,从此开始入朝为官进入仕途。当他的人生顺风顺水的时候,妻子周氏却忽然身患疾病,没过多久就离世了。李鸿章对于妻子的突然离世,非常的伤心郁郁寡欢,总是借酒浇愁。有时还会独自在妻子的房内待上一整天,回想他们往日的恩爱。这样的日子颓颓废废过了一个多月,李鸿章突然意识到,不可以再这么沉沦下去了。大丈夫应当报效祖国,为民请命。于是李鸿章很快整理了情绪,并且委托大哥李瀚章为自己说媒。毕竟偌大的家庭没有一个女人操持,那这个家也不像是家了。李瀚章对于弟弟的婚事很是上心,于是他大张锣鼓,号召发动身边的朋友给弟弟介绍合适的对象,找来找去最后还是相中了自己的老朋友赵畇的女儿赵小莲。赵小莲自幼聪明伶俐,是个有独立思想的女性,她长得国色天香,美貌如花,年轻的时候引来了很多官二代,富二代的追求。但是赵晓莲有很明确的择偶标准,就是非将相之才不嫁。于是挑来挑去就把自己的婚事耽搁了下来,二十五岁的时候还没出嫁。赵家对于这个窝在家里的大龄剩女很是担心,封建时代清朝的女子,十三十四岁就可以出嫁。十五十七十八岁基本上都成婚了,二十五岁还没出嫁就已经属于超级剩女了。当朋友李瀚章跟自己说弟弟要娶妻的时候,赵畇留了个心眼。他在李瀚章离开之后,询问女儿赵小莲是否愿意嫁给李鸿章。赵小莲一听,李鸿章正是符合自己择偶标准的人选。于是没多想就答应了这门婚事,赵军跟李瀚章表达了自己女儿愿意嫁给李鸿章。李瀚章非常的高兴,他没想到自己的弟弟在丧妻之后,居然还能够娶到大家名门闺秀。于是决定给弟弟一个惊喜,他回到家里直接对弟弟说:“我刚好与你寻了一门婚事,这个女子知书达礼,各方面条件都不错。唯一一点就是相貌方面比较欠缺!”李鸿章听到哥哥这么说,觉得女子只要能够把家务事打理好,相貌丑陋一点没关系,毕竟自己也是丧偶之人,能够找到这么一个条件的妻子也算是不错了。于是答应了哥哥的说媒,李家很快五花大轿把赵小莲迎接过门。新郎和新娘此前并没有见过面,但是因为哥哥的话,李鸿章对新娘的“丑陋”有了心理准备。洞房花烛夜,李鸿章迫不及待地掀开新娘的盖子,一看到新娘的样子,李鸿章觉得不可思议,被吓了一跳,急忙忙地跑到房外,刚好和大哥撞在一起了。“大哥,这就是你说的丑新娘?是不是搞错了呀?”李鸿章觉得房间内貌美如花的新娘一定是搞错了,与大哥所说的样子完全不同。李瀚章看到弟弟惊慌失措的样子,哈哈大笑起来,说这个自己给弟弟的一个惊喜,谎称新娘是一个丑陋的女子。李鸿章听到哥哥这么说,心里的大石放了下来,想到自己还能够迎娶这么一个美貌如花的妻子,很是高兴,乐的合不拢嘴。李鸿章和赵小莲婚后的生活十分的甜蜜,赵小莲还为李鸿章生下了嫡长子李经述,赵小莲似乎有旺夫体质,婚后李鸿章在官场上像开挂似的,一路高升,位极人臣。#走进博物馆#
4、李鸿章苏州杀降将简介晚清名臣李鸿章和日本思想家福泽谕吉都去过英美等国家,为什么带回国的东西不一样?是不是从这两个人身上能找找清朝灭亡而日本崛起的原因呢?带着这个疑问我查阅了些资料,一比较还真有点意思。首先,两位是一个时代的人,同样受儒家文化影响,都是从小读圣贤书的人,李鸿章生于1823年,福泽谕吉生于1835年,李鸿章比福泽谕吉大12岁,按照中国算法他们俩一个属相的,两位都是死于1901年,一个是晚清最有权势的政治家、外交家、军事将领,一个是日本明治维新时的思想家、教育家,但是明显最后福泽谕吉对日本的发展更有推动力。其次两个人出访时年龄差距很大,福泽谕吉访问英美等国家的时候是25、6岁的年轻人,李鸿章出访的时候已经是74岁高龄,虽然他们是同一个时代,福泽谕吉出访的更早,20多岁小伙子,作为翻译人员陪同出访,不同年龄层次看到的世界是不一样的,年轻人就会更容易接受新鲜事物,到了古稀之年,对接受新鲜事物的热情下降,所以这里也劝各位,趁着年轻,多出去走走看看。再一个,除了年龄,还有就是两个人身份不同造成看到的世界是不一样的,福泽谕吉是一介文人,在访问团也是比较基层的工作人员,自然能看到很多英美国家的真实的情况,加上会英语,和外国人能直接交流。李鸿章就不同了,最为高官,一大批随行人员,所有的活动仪式感可能大于实际意义,蜻蜓点水的到处走走,很难看到实质性的内容,况且李鸿章不懂外语,通过翻译人员沟通难免不是太顺畅,甚至还流传闹出了笑话,说俄皇后伸出手,要求李鸿章行吻手礼。可李鸿章以为皇后伸手要礼物了,虽然心里不高兴,出于礼貌,李鸿章狠心把慈禧太后赏赐给他的一枚戒指摘下来送给了皇后,心里是气的骂娘,当然这可能就是个段子。最后,我们看看李鸿章和福泽谕吉分别给自己的国家带回去了什么,李鸿章带回来很多东西,比如英国马克沁重机枪,这款枪最快的一分钟可以打600发子弹,当然我们要理解李鸿章,作为大清朝的裱糊匠,又是传统的受益者,维护当时统治是他的职责。福泽谕吉通过海外游历,认识到在日本普及西学的重要性,他敏锐地察觉到了未来世界的潮流是积极引入西洋文明。于是,他根据执笔写下了10卷本的《西洋事情》,全面介绍西洋地理、兵法、科技、航海等知识,并创办了庆应义塾,毕生从事著述和教育活动,对日本的发展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因而被日本称为“日本近代教育之父”、“明治时期教育的伟大功臣”。对了,还有一个细节:李鸿章出访,堪比搬家,除了一干陪同人员和仆役,还带着厨子、食材、泥罐封的雪水、几笼子鸟、下蛋的母鸡.......我只是服务去日本的主播,看到了些差异给大家分享一下,如果有想去日本留学、就业、创业或者移民的朋友,可以私信我#李鸿章简介100字#
5、李鸿章儿子后代简介1958年,晚清名臣李鸿章的尸骨被挂拖拉机后面游街示众,遗骸散尽在历史上,提起晚清重臣李鸿章,绝对是个有争议的人物,作为和张之洞、曾国藩等人共同撑起清朝吏治系统的四大重臣之一,李鸿章一生的传奇无数,不过大部分人对他的争议,都停留在晚清时期,作为“洋务派”运动领导和清朝外交大臣,李鸿章一生最大的诟病,就是代表清廷,签订了多个不平等条约在历史地位上,李鸿章是清朝时期唯一获得国际称赞的外交家,日本首相评价他为“清朝历史上唯一一位能和西方列强在谈判桌上一争长短的人”,美国人称赞他为“中国外交史上名列前茅的人”,可就是这样一位名人,晚年结局却异常凄惨1901年,李鸿章在签订《马关条约》被撤职以后,被慈禧太后再度任命为议政大臣,前往北京和谈,同年一月,因为李鸿章晚年旧疾发作,病入膏肓,为了尽快签订合约,李鸿章将议和银两由10亿两白银压到4亿五千万两,意为“大清朝国民每人一两,以示耻辱”,辛丑条约签订后,晚清鬼才辜鸿铭骂李鸿章是“误国奸臣,与秦桧无二”,气的李鸿章口吐鲜血,于签订条约后的同年病逝,享年78岁李鸿章病逝后,慈禧太后将他昭赠太傅、晋升一等侯,谥号文忠,并下令在京师建祠祭拜,清朝统治几百年里,在京师建祠的汉人官员,仅李鸿章一人,并被慈禧太后赐银5000两厚葬于老家合肥按照李鸿章生前的遗愿,他被葬在合肥东乡大兴集,其实这里并不是李鸿章的老家,李鸿章早年是合肥人不假,却生在磨店乡,也就是今群治村,之所以葬在大兴集,是因为宋代名臣包拯的坟墓就在大兴集,李鸿章生前非常敬佩包拯,所以逝世以后,陵墓修在了里包拯墓地不到300米的位置,李鸿章妻子赵小莲逝世后,也被埋在了这里,和李鸿章同眠1950年左右,因为国内开始进入发展期,对钢材需求甚大,国内在号召下,统一进行了“大炼钢”运动,当时李鸿章墓地所建地,正好要修建一个大型炼钢厂,所以就有人提议,把李鸿章的墓地推平,在墓地上方修建钢厂,同年,李鸿章墓地陆上建筑被推平,成为了工厂厂区1958年,由于特殊时期,已经去世几十年的李鸿章被人们再次记起,由于生前名声本来就不好,李鸿章“卖国贼”的称号被再次提起,所以当地就有人提议将挖掘李鸿章的坟墓,让坏人受到应有的惩罚在提议被通过,决定可是实施以后,工人们开始对李鸿章墓地大力发掘,不到几天就挖到了地下墓道和封土,可由于李鸿章墓道几乎都是进口砖材料打造,人工无法开凿,只能强行爆破,结果几次起爆过后,墓道安然无恙,最后还是有人建议,在墓地附近100米处,挖出一条隧道,直通墓内,将李鸿章的棺材拖出来果然,这个办法很有效,不到三天,李鸿章和妻子赵小莲的棺材就被拖了出来,众人打开棺材,见赵小莲的尸身保存完好,毫无腐烂痕迹,随身在棺材里还带有两块金砖,上交后经鉴定是铜块,赵小莲随身裹挟的丝被,曝光后被当地村民拿回家拆开做成了衣服和棉被,李鸿章棺材因潮湿,有些腐烂,不过随身陪葬品完好,身穿黄马褂的李鸿章身边有眼镜、怀表、拐杖、金银器物和一把宝剑,后来公物上缴后,这把宝剑还被借到了省话剧团当道具挖掘成功以后,当地人对如何处理尸首犯了难,最后还是有人提议游街,他们将李鸿章的尸首绑在拖拉机上拖行,最后直到遗骨散尽,这位晚清重臣的一生,才算是彻底落幕改革30多年后,李鸿章的历史地位再次被确认,当地还有人捐钱修建了李鸿章祠堂,重修了李鸿章墓地,不过这座坟墓里,除了有一块从当地农民家里找来,已经被做成桌子的棺材板以外,再无李鸿章任何遗物#李鸿章简介100字#
6、李鸿章洋务运动简介李鸿章出访美国,首次看到高楼大厦后,说了句让人心酸的话清朝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王朝,它的兴盛和没落都是历史的见证。尽管清朝曾经强大,建立了辽阔的领土和庞大的帝国,但是它也给国人带来了无数的苦难和屈辱。清朝的衰落始于乾隆时期,那时候闭关锁国的政策已经导致中国落后于世界。到了道光年间,清朝已经举步维艰,强敌环伺,国家经济和军事实力的日渐下滑,让人不禁担心未来的命运。但是,真正让清朝感受到了落后的程度,是鸦片战争后。当时清朝被西方列强几乎占领,无数人被迫屈服于敌人的枪口下。面对这样的局面,清朝政府也认识到了自己的薄弱和不足。于是,他们决定派遣李鸿章出使美国,学习西方的先进技术和文明。这句话充满着心酸和无奈。当时的清朝已经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和压力,国家的命运岌岌可危。但是,李鸿章的出使和学习,也为中国的未来打开了一扇窗户。虽然历史已经过去了,但是我们可以从中吸取经验教训,不断前行。其中最为明显的是晚清时期的昏聩和腐败。这种昏聩不仅给清朝自身带来了巨大的灾难和打击,更是让天下百姓深受其害。事实上,这种问题的根源已经存在于清朝建立之初。当时,由于满族和其他少数民族的统治地位,他们非常担心国家的稳定性和民族团结,因此开始实施封锁政策,禁止一切外来文化和思想的输入。康熙皇帝在位期间,他对于西方文化和科技有着浓厚的兴趣,并且自己也是一位数学家。然而,尽管他了解西方的先进技术和知识,他仍然禁止百姓接触这些信息,只允许他们忠于国家、忠于皇帝。这种思想上的封闭和控制,最终导致了清朝在近代的崩溃和衰落。到了乾隆时期,清朝的昏庸和自大达到了顶峰。当时,西方列强纷纷来华通商,希望与中国建立贸易关系。然而,乾隆皇帝认为不需要依赖他国,因此拒绝了这些要求。这种盲目自信,使得清朝错失了与西方接轨的机会,逐渐被淘汰和落后。清王朝对于知识和思想的封锁,是导致它衰落的根本原因之一。只有开放和自由,才能真正实现民族和国家的繁荣和发展。尽管在洋务运动时期,清王朝开始向西方学习,并推进一些现代化的改革和建设,但这种进步仍然十分有限。在整个历史进程中,清朝已经远远落后于西方国家,即便有一些渺小的进步,也不足以扭转它的命运。在晚清时期,清朝的政治腐败和经济衰落达到了极点,国家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危机。然而,在这个时候,李鸿章作为一个重要的政治家和外交家,挺身而出,帮助清朝度过了这个难关。李鸿章一生经历了许多波折和挑战。他从年轻时就投身于政治和外交事务,为中国的繁荣和发展奉献了一生。在洋务运动时期,他发挥了重要作用,大力推动中国现代化的进程,并努力向西方学习先进技术和知识。在他的推动下,北洋水师正式建立,这是中国第一支现代化海军。为了让北洋水师更加强大,李鸿章派专人前往国外学习现代化军事技术和管理经验,为北洋水师注入了新的活力。在李鸿章的带领下,北洋水师的战斗力得到了大幅提升,不仅在亚洲地区取得了重要胜利,还吸引了国际社会的关注和赞誉。然而,尽管北洋水师在战斗中表现出色,但中国的现代化建设却还远远落后于西方国家。在这个时期,西方的工业革命已经取得了显著成果,各种新技术和新工具层出不穷,电力、电车、蒸汽机等现代化科技的应用已经开始普及。相比之下,中国还在依靠人力和畜力进行生产和运输,现代化建设的步伐远远落后于西方国家。当清王朝感到自己已经面临灭国危险时,他们决定派遣一位代表前往西方国家进行学习交流,以寻找发展的出路。最终,李鸿章被选中,他也正是这个任务的最佳人选。在当时,西方国家对于中国人十分好奇,李鸿章的到来在美国引起了广泛的关注。他也被各种奇异的事物所吸引,比如那些高楼大厦,新奇的交通工具,还有许多以前从未见过的技术和设备。这些让李鸿章对西方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也促使他更加努力地学习和研究,为清王朝寻求现代化的道路。李鸿章来到美国,初到异国他感到十分陌生。他穿着传统的大清朝服装,头上长长的辫子,显得有些格格不入。然而,他很快就被纽约的先进发展所吸引。他发现这里的建筑高耸入云,如同一座座钢铁森林,让他不禁惊叹不已。在美国,李鸿章和当地的官员、商人进行了广泛的交流和探讨,他们向他介绍了许多西方的先进技术和文化,如工业革命、电力、电车等等。李鸿章感到这些事物都是在他的认知范围之外,他开始重新审视自己所在的国家。他不由得思考,大清朝的未来应该是怎样的。他想到了祖国的疾苦,想到了数千年的历史和文明,也想到了西方列强对中国的屈辱和欺凌。他深深地意识到,只有通过学习西方的先进技术和文化,中国才能走出困境,走向强盛。最后,他不禁感叹:“我大清什么时候才能迎头赶上啊”。
转载请注明出处阿文说说网 » 清朝李鸿章简介(李鸿章简介及子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