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四耕(上海杨四耕)

1、上海杨四耕

【构建课程改革的T态模型】2015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布《处于争论和教育改革中的课程问题——为21世纪的课程议题做准备》指出:课程不仅仅是课程要素设计的技术问题,更是教育目标实现的价值问题。因此,良好的课程应该实现两个方面的平衡:一是量的平衡,即课程要素的比重是适合的;二是质的平衡,即各类要素的价值汇合度是最高的,应根据教育的最终价值来确定这种平衡。为了实现良好的课程愿景,课程改革可以在两个维度上着力:一是横向的要素设计维度,即量的维度;二是纵向的价值聚合维度,即质的维度。所谓课程改革T态模型,就是在课程改革过程中,横向维度和纵向维度通过课程实践出现在同一个时空。横向上,课程要素布局包括各领域课程的平衡、学科课程与活动课程的平衡、不同学科之间的平衡以及课程内在要素的平衡;纵向上,各类课程要素的价值汇合包括课程的内在逻辑和价值的平衡、课程各要素之间的逻辑自洽性。横向维度的“课程”和纵向维度的“课程”相融合,要素布局与价值升华和谐地存在于课程变革实践的时候,课程改革便具有了高品质课程的整体涌现性。所谓整体涌现性,是指整体具有而其组成部分以及部分之和不具有的特性,一旦把整体还原为它的组成部分,这些特性便不复存在。在一定意义上,整体涌现性是系统的根本特征。很明显,课程改革的T态模型是基于系统思维,强调横向要素的多元开放性、纵向逻辑的价值递进性,通过资源要素的横向关联和价值要素的纵向推进,形成横纵交织结构、横纵互馈状态、横联纵进效应的高品质整体涌现性。课程改革的T态模型是由课程之“课”和课程之“程”构成的,其中“课”主要是课程要素布局,具有丰富性、整体性、关联性和生成性;“程”主要是课程价值生成,具有过程性、转变性、反思性和超越性。它们共同构成了课程的内涵、特征和方向,诠释了课程作为“跑道”和“奔跑”的全部含义。课程在任何时代都受制于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状况以及受教育者个体状况。因此,从课程价值角度分析,课程改革的T态模型可以从社会学与心理学角度进行分析。从社会学角度分析,课程改革的T态模型反映了社会意义上的课程平衡,也就是学校所提供的课程要寻求一定的平衡。它关系到学科的设置、各种学科与活动的时间分配和时间长度,以及教育辅助设施的使用等。从心理学角度分析,课程改革的T态模型反映了学习者个体意义上的课程平衡,是从儿童身心发展特点角度来考虑的。换言之,学校课程应满足儿童在社会立足所需要的技能、价值、情感、审美、创造方面的需要。因此,课程改革的T态模型要求课程开发在社会要求和个体需要之间保持平衡。综上所述,课程改革的T态模型将课程定性为具有整体涌现性、要素平衡性和价值生成性的过程,主张恪守过程性课程改革逻辑,秉承平衡性课程思维方式,采取整体性课程要素平衡方法和聚焦性课程价值聚合策略,多维度深度推进课程改革。(杨四耕)(《中国民族教育》2023年第3期)#教育# #教育新资讯# #民族教育#

2、杨四耕

【从学习需求角度建设高质量课程体系】良好的课程结构是高质量课程体系的骨架,高质量课程体系建设离不开课程结构的优化。课程结构优化要求学校课程不仅要关注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还要关注社会实际和学生生活经验,注重创新精神、实践能力以及社会责任感的培养。高质量课程体系建设要对各类课程进行科学分类,并明确各类课程之间的关系,要在理论与实践、必修与选修之间寻找平衡点;要重塑课程的生命场景,让学习者找到激发生命潜能的契机,让素养发展获得实实在在的机会;要扩大儿童的学习空间,不规约学习者的思维路径,让学习者的具身参与性明显增强。为此,高质量课程体系建设可以从儿童的学习需求角度出发进行架构,大体分为刚需课程、普需课程、特需课程三类。刚需课程是指满足均衡发展、全面发展需要的课程。刚需课程体现国家课程的刚性要求,是所有学习者都要达到的底线要求和基本标准。刚需课程按照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2022年版)的要求,推进学科课程群建设,落实单元整体课程设计与实施,落实学科实践和跨学科学习。如此,从课程角度理解教学,关注教师对课程的认知,开齐课程,开足课时,落实国家课程方案和学科课程标准。例如,深圳市坪山区提出“九个一”的要求(即“一份规划”“一门课程”“一份纲要”“一张课表”“一个主张”“一本教案”“一堂好课”“一张试卷”“一次教研”)来保证国家课程的实施,促进教师对课程标准的理解和把握,落实“教—学—评”的一致性,不仅明确了“为什么教”“教什么”“教到什么程度”,而且强化了“怎么教”的意识,做到清晰明了,操作性强,很好地落实了国家课程方案和学科课程标准。普需课程是指满足学习者个性发展、差异发展需要的课程。普需课程是反映学习者兴趣爱好普遍倾向的课程,是和群体的情感倾向相关的课程类型。普需课程满足学生的兴趣爱好,给予儿童充分的学习选择权,可以很好地整合以兴趣小组和社团活动等方式推进的课程。当前,中小学在这个方面的探索已经积累了很多很好的经验。特需课程是指满足学习者个别化、超常化发展需要的课程。特需课程是与特定学习者个性发展关联在一起的个性化课程方案。例如,上海市建平实验中学因材施教,探索创新人才培养的新模式,推进特需课程建设。他们深入研究学生,根据学生的个性特长,发动教师、学生和家长等多方力量,共同协商,研制基于儿童个性发展的个性化课程方案,不仅满足了学生的个性化学习需要,还形成了高质量的家校共育模式。总之,刚需课程、普需课程和特需课程是以学习需求为中心的课程结构,是让每一个儿童成为他自己的课程设计理念。每一所学校的课程设计都应处理好国家课程的刚性要求、校本课程的普遍追求和个性课程的特别定制之间的关系,从学习需求角度建构学校整体课程,推进高质量课程体系建设。(杨四耕,全国品质课程联盟召集人,任职于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院,主要从事课程与教学研究,著有《学校整体课程规划》《教学诠释学》等)(《中国民族教育》2023年第5期)#教育新资讯#

转载请注明出处阿文说说网 » 杨四耕(上海杨四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