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乐器简介欣赏(民族乐器名曲)

1、民族乐器名曲

浅谈少数民族乐器的改革研究,以巴乌乐器为例一、前言:“巴乌”是一种以彝族,哈尼族,傣族为代表的民族,在云南省的红河,文山,思茅和西双版纳地区流行的一种乐器。巴乌在各个民族中的称谓各不相同,彝族称“乌勒”,哈尼族称“各比”,傣族称“毕姑”,通称“巴乌”。“巴乌”是一种历史悠久、富有民族色彩的乐器,在20世纪得到了迅速的普及和发展。随着巴乌的流行,它的局限性也越来越明显,如音量太小,音域太窄,调性太差等。本文拟从科学和艺术两个角度,对“巴乌革命”这一议题进行二元考察,通过分析“革命”和“革命”的三个阶段,归纳总结巴乌革命的阶段性特点,并在纵向关系上具有内在承续性,分析其原因。以期对以“巴乌”为代表的民族色彩性乐器的制作质量和革新标准进行研究,并对其未来的发展进行展望。一、1949-1959年巴乌改革初期阶段“巴乌”作为少数民族文化遗产之一,是该民族音乐文化萌芽的明显标志,其形成离不开历代乐器制作者的不断改进和完善。著名的音乐家冯光钰先生曾说过,传统民族器乐的制作,是一个人独创,群策群力,精益求精的过程,一个民族乐器的制作,一般都是由一个人创造出来的,经过长期的流变,经过许多人的不断改进,最终形成了一个完整的民族乐器。严格意义上来说,“巴乌”自诞生之日起,就一直在进行着改革和改进,在当时主管乐器科技的“全国民族乐器改革领导小组”领导下,联合北京,上海,天津五家民族乐器厂,集中力量改造民族乐器的性能。传统的“巴乌”吹管,管壁距离封口1.5厘米到2厘米之间,有一个长方形的吹管孔,吹管的边缘被削去,然后用蜂蜡粘上一根竹簧。吹奏时,将整支笛子都用嘴覆盖,气流带动笛子的舌部震动,使管内的空气柱产生共振,从而发出笛子的声音。20世纪50年代,云南部分巴乌乐手在学习哈尼族民间吹奏与制作工艺时,发现竹簧在音质、音色、柔韧性、使用寿命等方面均不及铜簧,于是逐步改用黄铜簧片。二、1960年至1980年巴乌改革的发展阶段从60年代到80年代这20年间,尽管经历了十年的动荡,但是,国内的专业艺术院校、研究机构和专业艺术团,仍然为巴乌艺术改革提供了一大批后备人才,并为其专业化的改革提供了条件。“巴乌”改革呈现出空前积极的发展态势,进入了一个发展的高峰时期,这一时期最突出的特点是:一是新品种不断涌现;相对于40、50年代的巴乌改革而言,这一时期的改革呈现出多姿多彩的局面。双管巴乌,又名“巴乌”,是彝族的一种单簧气鸣乐器,具有独特的民族特色。与传统巴乌琴相比,传统双管巴乌琴是在传统巴乌琴的基础上,将两管巴乌琴结合起来,再加上指法的变化,有效地扩大了巴乌琴的音域和演奏范围,而不会破坏巴乌琴的自然美感。双管巴乌在拓展音域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是在音色、转调和演奏生理学等方面仍有不足之处。20世纪60年代至80年代初,“巴乌”在种类、质量和技术上均较初期有了长足的进步,新中国乐坛兴起的乐器改良运动和广泛应用科技是推动“巴乌”改革的主要原因,“巴”改革的重心已由“外”改向“内”改为“内”,并在“保音”、“扩音”、扩展音域和扩大音量,以及“加音”的运用上均有突破,这一阶段的“外”改革以“内”为主,以“外”为辅。尽管“文革”对巴乌地区的改革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在客观上对改革进程产生了一定的阻碍,但是就整体而言,完善和发展仍是这一时期的主旋律。三、1980-2000年巴乌改革的繁盛时期80年代初,我国乐器生产企业大多集中于沿海城市,仅有百余家。到了九十年代末,根据乐器协会信息部的统计,我国乐器生产商已经超过2000家,很多民族乐器生产商已经从原来的手工制造,发展成了从原材料采购、加工、零部件供应到销售服务的“一条龙”产业链。随着全国乐器工业的快速发展,1985年后,新疆喀什,云南,昆明,呼和浩特,内蒙古等多个民族地区,出现了一批专营“冬布拉”、“热瓦甫”、“巴乌”、“芦笙”、“葫芦丝”、“马头琴”等民族乐器的乐器制造商。自80年代起,改革派针对巴乌乐器表现上存在的不足,不断探索改进的可能性,并在制作水平、技术应用和创新上超越前两个时期。改革家们更加注重借鉴西方乐器在发展的历史过程中对其进行改良与改革的某些轨迹和规律,在制作的过程中,他们注重在乐器改革过程中的结构简洁、性能完善、工艺精美、操作方便等因素,这样才能让改革乐器在市场上占据优势。正是在这一时期,巴乌乐改逐渐走上了良性循环之路。四、结语:总体来说,音乐改革是各自为政,自由发展的,很少见到像建国初期那样,有组织、有经费、有计划地进行改革。西方的乐器在工业革命之后,大量的科技应用于乐器的生产,并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如活塞原理运用在小号上,杠杆原理运用在钢琴上等等,构成了一个比较科学的系统。

2、民族乐器简介欣赏

古筝,又名汉筝,是汉民族古老的民族乐器。因音域宽广,音色优美动听,演奏技巧丰富,表现力强,而被称为“众乐之王”,是中国独特的重要的民族乐器之一。徐州是汉文化的发祥地,有丰富的两汉文化遗存。为宏扬汉文化,云龙湖上,模仿古筝建造了一座桥。手机拍照以记之。

3、民族乐器二胡

百般乐器,唢呐为王!唢呐是中国民族吹管乐器的一种,也是中国各地广泛流传的民间乐器。它发出的声音显得沉雄有力,让人感到震撼。而现在随着抖音的流行,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并传播传统民乐,让它得到了广泛的传承和发展。通过在抖音上展示唢呐和其他传统民乐器的演奏,许多艺术家和民间音乐团体得以在更广泛的受众面前展示他们的才华和音乐特色。同时,年轻人也开始重拾对传统音乐的热情,这将有助于将这些音乐从快节奏电子音乐的阴霾中拯救出来。最近看到村民马春风注册账号“唢呐村的事”,以家庭为单位把唢呐演出搬进直播间,并带动本村留守老人拍摄短视频,直播仅3个月,打赏收入达到2.4万的故事。非常高兴能够看到锁呐通过直播和短视频的形式,让更多人了解唢呐和其他传统民乐器,这对于音乐的传承和发展是具有很大的积极意义的。相信在未来的日子里,民族文化和传统音乐依然会在新的年轻人手中焕发出新的生命力。  #夫妻用唢呐吵架越吵越恩爱##民族乐器简介#

4、民族乐器唢呐

分析云南少数民族乐器的艺术特色,以弓弦乐器牛角琴和小二胡为例前言:大家都知道,云南是个多民族的省份,有52个民族,各民族有自己的特色乐器,其中以傣族的牛角琴、彝族的二胡最为突出。这两件乐器在形制、音色、演奏技巧和音乐创作上都具有各自民族特色。1.牛角琴的艺术特征牛角琴是傣族的一种弓弦乐器,据说它的前身是一种号角乐器,随着内地和边境地区的文化交流,大量的汉族移民到边境地区,二胡就被带到了傣族地区。傣族音乐的最大特点,就是它善于运用滑音和回旋音,通常节奏很慢,曲调很长,因为它具有舞蹈性,可以随着音乐翩翩起舞。但是牛角琴却把傣族音乐的全部特征都表现了出来,堪称傣族音乐的灵魂。以下就是学习牛角琴时对其掌握的详细介绍。(图1)这首曲子是云南艺术学院尹毅老师创作的牛角琴曲《布朗山之夜》的开篇,表现了布朗族人在布朗山夜幕下载歌载舞的情景,反映了民族地区人民美好的生活状况。本曲的进板节奏较慢,以弱拍入,增加了音乐的柔韧性,并通过连线来强化这种特性。旋律线呈波状,给作品增添了一种柔美中带着一种动态的美感。运用平行乐句来创作,在相同的乐句中有一些变化。这一段描写了布朗山上一个宁静的夜晚。然后是平行的乐句,与前两个乐句相呼应,以一种层次性的方式,进入了一个预备的高潮。准备高潮分三个阶段进行。第一个节拍为80拍子,用二分音符加三分音符,给人一种向前推进的感觉。第二部分用了100拍的节奏,由四分音到八分音再到十六分音的节奏变化。第三部分则是以打音为主,比第二部分更急切。由于牛角琴的音色是细而高的,具有一定的滞后性,演奏者必须事先作好准备。左指贴在琴弦上,做着有规律的动作,快速而灵活地弹奏出这首曲子。(图2)这一段是这首曲子的高潮部分。全文表现了一种欢快、活泼的情调特征。开头还有预备高潮打音的延续,使音乐具有连贯性,接着一个小切分预示着活泼的高潮已到来,两乐句变化重复,在第二乐句的后半部分使用的是十六分音符的变奏重复,使乐曲更为急促,到达同音的4个十六分音符的重复,最后用级进下行到级进上行的旋律线条,到达全曲高潮及高潮的尾声。最后一个段落完美地再现了第一个段落。速度回到原速,利用第一段的旋律一直到结尾,用改变音时值的手法,把原来一拍的三连音改成两拍,从时值上把旋律拉长,在听觉上给人以结束感,随即乐曲结束。这一段依旧是原版,但却与原版不同。这时热闹过后,人们各自散去,布朗山恢复了平静,仿佛刚才的欢声笑语还在耳边。2.小二胡的艺术特色小二胡又叫滇胡,是云南彝族的弓弦乐器,外形和京胡很像,是用竹子做成的,两头都是透明的。管的长度为11.5-12.5厘米,直径为6-7厘米。圆筒正面为蛇皮蒙面,形状基本与京胡相同。小二胡除了音色鲜明外,在振动皮面、地域风俗、语言环境等方面与京胡相比,小二胡的音色更为柔和,并逐渐成为彝剧的主奏乐器。内弦和外弦之间的距离是纯粹的五度,和牛角琴一样,都是用g1和d2的定弦。它的演奏方式和二胡的演奏方式基本相同。以下是关于小二胡在大学四年中演奏情况的详细介绍。(图3)这首曲子是由云南艺术学院尹毅老师创作的小二胡《跳脚来》中的第一个选段。全曲充满了欢快的气氛,表现了彝族人民的欢歌笑语。开头是130拍的快速节奏,这个旋律的前八小节是乐曲的主线句,通过气势洪亮的十六分音符和八分音符的组合,再加上稳定的八分音符连奏,确定了整个曲子的风格:活泼欢快,昂扬向前。演奏时右手持弓,左手稳稳地按住琴弦,演奏时不能有任何停顿。接下来是一段具有歌唱性质的乐段,它可以被看作是高潮之前的准备阶段,旋律悠扬抒情,伴随着人声歌唱,采用一问一答的形式,将人们对唱的情形表现得栩栩如生,不仅增强了音乐的戏剧风格,还增强了乐曲的艺术感染力。(图4)第二部分是对第一部分的移调重复,小二胡的音色相较之前略微低沉,却更浑厚。在小二胡不同的音色中表现此段,突出前后对比,是欢乐场景的一次升华。弹奏此转调时要特别注意,因为小二胡的把位比较窄,所以换把时指距位置不能模糊,要十分注意音准。最后,小二胡以快速叠音的十六分音符收尾,快速运弓,表现了小二胡的灵巧。最后一段是对第一段的缩减重复,从第一段的三个部分中选取有代表性的片段,稍加处理,使之衔接自然,呈现出前后呼应的表达特征。结语:作为古老的东方大国,中国民族文化中的重要传承乐器,二胡、牛角琴等具有广阔的发展空间,由原始的歌舞伴奏发展到现今的舞台上,将歌舞、歌唱等艺术形式融入到演奏中,将演奏提升到视听双重效果,不仅丰富了演出内容,还使弦乐整体达到“演”与“奏”的统一,具有广阔的发展空间。因此对中国民族乐器的研究是非常必要的。

5、广西民族乐器

羌笛,又名竹笛,是中国传统乐器之一。它源于西汉朝代时期,在两千年的历史发展过程中,不断地完善和演进,成为了具有浓郁民族特色的重要乐器。羌笛的历史可以追溯到西汉朝,早在公元前206年-公元220年时期,就已经使用了这种吹奏乐器。羌笛的产地主要在四川省东部、云南省西北部和贵州省西南部,由此也形成了独特的民族音乐风格。据传说,羌笛最初是由羌族人民用来警示其他族群的。后来,在汉族人的影响下,羌笛逐渐发展成为了一种供娱乐和表演用的乐器,并在唐代达到了顶峰。在唐朝时期,随着乐器艺术的发展,羌笛逐步融入了宫廷音乐当中,并成为了一种精致的乐器。羌笛是一种便于制作、演奏和携带的木管乐器。通常由竹杆和六个竹管组成。其中一个管道为主管,其余五个管道支持和增强音色,使得演奏效果更加丰富多彩。整个乐器用打草绳捆扎在一起,方便携带。不同长短的各管道之间,通过改变指法使其发出不同音高的音符。羌笛拥有浑厚、清亮的音色,且富有表现力,被赞誉为“竹中王”、“笛中华”。在演奏技巧方面,羌笛通常要求乐手善于吐音、挑音以及滑音等技法,从而创造出不同强度、表达情感和节奏感的声韵。在唐代,著名音乐家韩愈曾给羌笛称为“以神明御之器”。羌笛的外形长约30厘米,直径约2.5厘米,通常由竹子制成。大多数羌笛与南京夫子庙羌笛制作工艺最为接近,以其精湛的手工技艺和独特的地域特色居于同类乐器的领先地位。羌笛的材料主要是竹子。不同种类的竹子会影响到羌笛的音色和品质。羌笛所选用的竹子必须具有一定的硬度和韧性,同时也需要遵循曲径应该大于直径的设计原则。选材后,将竹子杆分割成等长的段落,沿着竹子纹理刻出空心的笛孔和吹口,并精心打磨出光滑的表面。制作羌笛的工艺也非常讲究。首先将分割好的竹段放入清水中浸泡至少三天以去除竹干内部的淀粉和细菌。之后竹段再晾干,并在空气干燥的环境中等待熟成。在竹段完全干燥和枯燥后,制笛者再利用一些特殊工具将羌笛的声音孔打开,然后将吹口和吹孔小心地打磨得十分光滑,以减少空气阻力并让演奏者易于吹奏。在完成了以上步骤后,制笛者使用一些特殊工具在羌笛的表面进行刻痕和绘画,来丰富它的外观装饰和增加器乐的艺术感。此外羌笛还可以搭配上不同类型的箫膜和风笛带,进一步提高它的演奏效果。羌笛所使用的材质和制作工艺都对声音的品质有着很大的影响。羌笛凭借其温暖柔和的声音、精美的外观和简单易学的特点被广大民众喜爱,并成为了中国传统音乐文化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演奏方面,羌笛的音域广泛,高音柔和、明亮,低音浑厚而丰富。通常情况下,演奏者要先选定调式,并根据乐曲舒缓、激昂等不同的需求进行吹奏,以达到完美的音乐效果。羌笛在乐曲或配乐中被广泛应用,无论是单独演奏还是与其他乐器一起演奏,都可以产生充满民族特色的音乐韵味。从历史到现代,羌笛一直是中国音乐文化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尽管时代已经发生了重大变革,但是羌笛作为一种具有悠久历史的传统文化乐器仍然保存至今,并被广泛传承和推广。在现代,越来越多的人对羌笛这种具有浓厚民族特色的乐器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和热爱。同时,也有着许多专门的学术机构致力于研究和传承羌笛的文化价值,从而保护并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遗产。作为乐器,羌笛在中国流传已经数千年,既是民间庆典和宗教祭典上不可或缺的演奏乐器,也是古代文人雅士修身养性、陶冶情操的重要艺术手段。因此,在当今社会,对羌笛的传承和保护已成为保护中华民族文化遗产、推广中国传统音乐文化的重要工作。参考资料:魏明勇:《中国古代音乐史纲要》李仲甫:《中华民族乐器史话》肖劲光:《中国乐器史略》余英時:《羌笛譜》#民族乐器简介#

6、新疆民族乐器

对广西民族改良乐器的推广研究,以“竹筒琴”为例前言:“竹筒琴”是广西的一种民族改良乐器,是一种具有独特音色的击奏乐器。竹琴历史悠久,但目前在中国的发展却非常缓慢。而竹筒琴则以东南亚为代表,以竹管为材料制作而成的整排式打击乐器最具代表性。本文所述的“竹筒琴”,是从越南引进的“德朗琴”中改良制造出来的一种击奏乐器,在造型、材料和定音方法等方面进行了改进,形成了一种别具一格的“竹筒琴”,这对当地民族乐器的发展和当地音乐文化的影响起到了推动作用。一、竹筒琴的起源及形制(一)竹琴的由来竹琴起源于我国春秋时代,距今2700余年,因广泛分布在山区和偏僻之地,至明朝才有明确记载,其形制与我国古代“竹筒鼓”“竹管形琴”相似,广泛流行于广西,云南,湖南,湖北等南部地区。(二)竹筒琴的形制1.传统德朗琴的形制越南竹制乐器中最具代表性的是传统德朗琴。德朗琴是一种打击乐器,从外形上来看,它和吊琴很像,就像是一张吊床,用一根棍子敲击就能发出声音。德朗琴分为两种,一种是德朗琴,一种是低音德朗琴,主奏德朗琴需要三排竹管,每排十五个音符,用竹管吊在上面。与越南“德朗琴”相比,竹琴在乐器结构上更加简洁别致。它的制作方法是:首先,按照物理学的原理,选择不同直径的竹筒,竹筒内径1厘米至3厘米的高音音色最清脆,竹筒内径3厘米至5厘米的中音音色最优美,竹筒内径5厘米至10厘米的低音音色最浑厚,取30厘米至60厘米的竹筒,将朝外的一端切成截面。第二步,将每一根竹管制作具有固定音高的乐器,竹管的长度和直径越大,音调越低,反之音调越高。而这些竹管,则是从低到高依次涂上油漆,在不同的音阶上,用墨绿来区分,其余部分则是用黄色。第三步,先用两条长竹条把两个竹筒固定好,同时在两个竹筒的两端放上竹马,并用细细的丝线把两个竹筒固定起来,形成一个平整的平面,防止两个竹筒出现凹陷现象。吹奏时,用一根裹着特殊布条的竹棍子,通过摇动手腕的力量敲打竹管,敲打的力度不同,会产生不同的音效。(三)改进竹琴1.改进原料其实,用来制作竹筒琴的竹子,并不一定是什么品种。不过,这首曲子对材料的要求更高,一般都是用“慈竹”做的,竹龄在2-5年左右,竹节长度在30-60厘米之间,表面光滑,笔直。2.造型的改进二、改进后的竹筒琴在造型上比德朗琴更简洁,只有一根,而不是两根或三根并排排列,这样就减少了制作的难度。最初的德朗琴是按自然音阶排列的,但是排列得杂乱无章。而这把新发明的竹琴,则是按照钢琴的十二平均律来排列的,它被放在了一个特殊的铁架上,演奏的时候,它不再是站着,而是坐着。二、创新型竹筒琴的特点(一)表现力更丰富广西传统民族竹琴适合演奏具有民族乡野情调的曲子,曲子简练,以抒情为主,且有一定的地域特色。创新竹琴与越南德朗琴相比,既有结构上的优势,又有材料上的优势,既能演奏广西民族歌曲,又能演奏符合现代音乐文化的作品。例如《芦花》、《拉德斯基进行曲》、《我像雪花天上来》等。(二)音质、音色更加优美稳定音质和音色对乐器尤为重要,而越南德朗琴在制作时,由于对竹材处理得不够细致,音质和音色会随天气而变化,因此演奏时的音质和音色会有很大的差异,影响演奏效果。而经过改良的竹琴,在经过喷漆、抛光等现代工艺的处理之后,竹管的耐受性和持久性都能得到很好的保证,使得竹琴的音质和音色更加稳定。三、竹琴课堂教学模式研究按照新课改标准,中小学生不仅要会唱歌,会欣赏音乐,还要有感知力、表现力和创造力。单纯的欣赏、学唱并不能充分发挥学生的潜能,培养他们的创造思维能力。而儿童天生对节奏敏感,因此,在音乐课堂中运用打击乐辅助教学就显得尤为重要。(一)灵活利用教材,把竹筒琴融入课堂新课程改革下的中小学音乐课堂,提倡以美育为中心,注重培养学生的音乐兴趣、爱好和情感,并强调把学生放在第一位,引导学生主动地去发现、去探索、去感受、去理解、去表现、去创作音乐。(二)激发学生潜能,培养创新和继承能力.高年级音乐课难度较低,部分学生在舞台上表现出较大的羞涩和拘谨。如何有效地利用课堂教学资源,提高学生的民乐学习积极性,已成为当前民乐教学中亟待解决的问题。首先,在讲授民乐知识的时候,教师要结合教材将民乐带入课堂,与传统的以身体模仿乐器为主的教学方式相比,我认为应该用更直接、更生动的教学方式。此外,老师还可以组织学生以小组的形式表演乐器。经过这次的表演,同学们对民族音乐有了更深的了解,对音乐有了更多的兴趣。结语:总而言之,中国民族民间乐器已有数千年的历史,经过前人不断的改良与研究,改进了乐器的造型,创新了演奏技巧,使其在母体乐器上有了质变,并把它搬上舞台,让它走进大众的视野,从而使它得到了有效的传承与发展。

7、地方民族乐器

马头琴是中国的民族乐器,准确地说是蒙古族专有的乐器。它历史悠久,流传很广,民族特色浓厚。声音古朴。辽阔。在乐器的造型方面独居特色.据说是一位蒙古骑手.自己的一匹爱马老死。骑手为怀念自己的爱马.就将其皮蒙在木匣上.其尾毛做成弓。又刻了马头放在琴杆上方。马头琴因此而得名。经过了后世匠人的不断创新.和改制就成了现在的样子。但有一点我还是不解,就是共鸣箱。为什么做成了下宽上窄的形奖呢?因演奏此乐器须夾在两腿之间,这样一来那琴就容易下滑,会很费力的。但几百年形状却依然保持此造型.如果做成上宽下窄的夾在两腿之间,那样不就不下滑了,会很轻松的。是不是在共鸣的声学原理上和造型的美学上有什么讲究和说呢?

8、民族乐器演奏

民族的也是世界的 新疆传统民族乐器何以走得更远?

转载请注明出处阿文说说网 » 民族乐器简介欣赏(民族乐器名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