杀人蜂简介资料大全(杀人蜂介绍)

1、杀人蜂介绍

在巴西的一个村庄里,一群杀人蜂在一幢房子的烟囱里筑起了蜂巢,消防人员赶来后,试图用烟来驱赶这些可怕的带刺动物。而这才真正的激怒了杀人蜂,它们在村子里攻击所有会动的生物。在3个小时之内,它们在500人身上蛰了3万多下,一些动物比如猫、狗甚至家禽等都因此丧生。好在人只有在被蜇300次后才会死亡。可是在最近的16年间,巴西有450人死于蜂蜇,在全球范围内至少造成了1000人死亡,伤者更是不计其数。而且被杀人蜂蛰伤后十分痛苦,他们周身肿胀,尤其是腿部,以至于数日无法行走、站立、安坐或是平躺。另一个例子发生在一座位于巴西和阿根廷交界处的城镇。超过1500名游客正在报关处停留,三个小男孩玩着捉迷藏打发时间。其中的一个男孩离开了马路,走到灌木丛里捅了一个杀人蜂的蜂窝。上千只充满攻击性的昆虫向男孩发起了进攻。男孩冲向了正在排队的人群,而蜂群也跟着冲到了人群中,导致上千人被蛰伤,其中有22名游客重伤。杀人蜂的血统来自原居南非的非洲蜂,因此也被称为非洲杀人蜂,是膜翅目蜜蜂科不同种类杂交产生的。非洲蜂性格暴躁、攻击性强,追击的距离可达数千米。20世纪50年代,巴西的养蜂专家发现,非洲蜂的产蜜量特别高,虽然攻击性很强,但是它的毒性并不强。为了培养一种产蜜量高的蜜蜂,他们特地从非洲引进了35只非洲蜂。为了防止这35只非洲蜂逃走,养蜂专家在蜂箱的出入口装上了特制的金属网,还专门派人值班看守。然而,意外还是发生了,一位了解情况的工作人员把蜂箱出入口的金属网摘了下来,导致26只非洲蜂逃到了野外。这些外逃的非洲蜂与巴西本土蜜蜂交配后,杂交出了一种不仅攻击性强,毒性也很强的一种蜜蜂,也就是现在肆无忌惮的杀人蜂。杀人蜂的繁殖能力特别强,在巴西大量繁衍后很快就扩散到了秘鲁等地,并沿着亚马孙河密林向北蔓延。杀人蜂每年都会继续飞行150至300千米。它们于1976年抵达了委内瑞拉北部,1979年到了哥伦比亚,1980年到达巴拿马,1983年抵达哥斯达黎加,并于1985年飞到了美国南部,它们朝着南方前往乌拉圭、巴拉圭和阿根廷北部。它们在美洲南部地区碰上了当地正常的蜂群,不断与之杂交,渐渐地丧失了攻击性强的脾气。但在南美洲北部既没有温和的蜂群,也没有养蜂场,所以那里的杀人蜂对人类的威胁不减。如今杀人蜂的数量已经超过了10亿只,据不完全统计,业已有1000多人死于杀人蜂的蛰刺。然而,在杀人蜂刚刚肆虐南美洲的时候,一些专家到了1976年还在抗议,指责媒体危言耸听。他们认为“养蜂人喜欢饲养这种蜜蜂,因为它们的蜂蜜产量要多出40%。代价就只是被多蜇几下罢了。”不久之后,这位“专家”自己也遭到了袭击。蜜蜂穿过养蜂服,蜇伤了他的面部、颈部、耳朵、嘴唇,乃至眼睑。1985年7月,杀人蜂出现在美国洛杉矶的郊外。为了消灭这些外来入侵物种,美国当地政府出动了全副武装的搜索队,在30平方千米的范围内进行严密搜索。然而,这场灭蜂运动并未取得理想的效果,杀人蜂竟然抢占了家养蜂箱,人们不得不将所有的蜂箱都烧点,消灭了杀人蜂的同时,也损失了大量的家养蜂。杀人蜂攻击性强,可能与非洲蜂生存的环境有关。在非洲,许多喜欢在甜食堆里大吃大喝的蜂蜜抢夺者,比如獾、鼬、鼠、猴、鸟、行军蚁和人类。如果没有超强的防御手段而像欧洲蜜蜂种那样“温柔”的话,这种非洲蜜蜂在非洲早就灭绝了。它们本来不会主动攻击人,但它们会用勇猛的战斗状态保护自己的巢穴。若蜂巢遇到危险,守卫蜂就会向巢内释放一种报警气味。在最快23秒的时间里,6万只工蜂集结而成,涌出蜂巢,攻击蜂房周围200米内的活动之物。第一批人被蜇后,其伤口又会散发出对杀人蜂来说是报警的气味。附近的杀人蜂全都涌来,继续叮咬第一个刺孔旁最近的部位。一个受害者身上的伤口越多,报警气团就越大,也就有越多的杀人蜂气冲冲地聚拢过来。当然了,杀人蜂并非完全有害无利,墨西哥的养蜂人发现杀人蜂除了产蜜量高外,抗病害的能力也很强,它们对蜂螨有极强的抵御能力。杀人蜂的采蜜效率比其他蜜蜂高2倍以上,而且经它们授粉后的农作物会增强防病害能力。另外,传播到波多黎各的杀人蜂甚至发生了基因变异,它们的性情和欧洲蜜蜂一样温和,但又像其他杀人蜂一样强壮且高产。所以说,杀人蜂给养蜂业和农业都能带来很大的经济效益,如果管理得当,完全可以把它们当家养蜂来饲养。你有没有被蜜蜂蛰过?感受如何?

2、杀人蜂简介资料大全

杀人蜂是一种常见于亚洲、欧洲和非洲的大型蜜蜂,也称为黄蜂巨蜂或日本巨蜂,它们是社会性昆虫,一般生活在大型蜂巢中,数量可达数千只。杀人蜂具有强烈的攻击性和防御性,当受到威胁时会发起大规模袭击,对人类和动物造成严重的伤害甚至致命。杀人蜂的毒液中含有多种成分,主要是肌肉毒素和组胺,能够导致神经衰弱、支气管痉挛等症状。在攻击过程中,杀人蜂还会用尖锐的下颌刺穿目标,释放更多毒液,造成更加严重的损伤。近年来,由于杀人蜂在全球的传播和扩散,已经引发了广泛的关注。长期以来,人们采取了多种方法来防止和控制杀人蜂的侵袭,包括使用化学品、固定蜜蜂箱、施行人工控制等。同时,也需要通过加强宣传和教育,提高人们的安全意识和知识技能,避免无法必要的接触和冒险行为。杀人蜂主要以花蜜、花粉和其他昆虫为食,以花蜜为主食。它们的嗅觉非常灵敏,能够寻找到远处的花朵。在采食花蜜的同时,杀人蜂也会采集花粉,带回巢穴作为蜂蛋和幼虫的食物。此外,杀人蜂还会捕杀其他昆虫、蜜蜂和蝴蝶等,将其带回巢穴作为蜂蛋和幼虫的食物。总之,杀人蜂是一种杂食性昆虫,以花蜜为主食,但也会以其他昆虫为食。养杀人蜂有以下危害:[1] 杀人蜂的毒性强,如果被其蜇伤,可能会引发过敏反应并严重危及生命健康。[2] 杀人蜂繁殖快,繁殖力强,一旦数量膨胀,就会对当地生态环境造成威胁。[3] 杀人蜂会攻击其他虫类和动物,对于当地的生态系统和农业生产带来一定影响。人们遇到杀人蜂应该采取以下措施:1.不要挥舞手臂和争执,因为这些动作会激怒杀人蜂并引发更严重的攻击。2.快速离开现场,找到一处安全地方躲避,尽量避免被杀人蜂追击。3.尽可能远离杀人蜂巢穴,不要靠近或试图去破坏它们的巢穴。如果被杀人蜂扎伤,建议采取以下急救措施:1.迅速离开蜂群附近,找到一个安全的地方。2.用指甲或者钳子夹住蜜蜂毒刺,把毒刺从皮肤上拔出。被蜜蜂扎中的毒刺可以释放大量的毒液,所以要尽快取出。3.清洗被扎伤的部位,用肥皂和水或消毒液清洗皮肤,以避免感染。4.冷敷受伤部位,使用冰块、冰水毛巾等物品冷敷被扎伤的部位,以减轻疼痛和肿胀。5.如果感觉身体不适,如呼吸困难、心悸等症状,应及时寻求医疗帮助。需要注意的是,如果被扎伤的部位出现严重过敏反应,如呼吸急促、皮肤发红、血压骤降等症状,应该立即呼叫急救车或前往医院进行治疗。总之,在面对杀人蜂时,人们应该保持冷静,并采取合适的措施来确保自身的安全。同时,也需要加强宣传和教育,提高公众的安全意识和应对能力。参考文献[1] 张佳宇. 外来入侵物种非洲蜜蜂对我国的生态危害及对策[J]. 中外饲料,2019,(03):40-41.[2] 纪琼. 发展蜜蜂养殖产业应注重的问题[J]. 物资经济,2022,(02):85-86.[3] 陆佳,李晓宇. 基于蜜蜂群落行为的杀人蜂控制研究[D]. 北京林业大学,2019.

3、杀人蜂怎么来的

60多年前一次实验中的疏忽,造就了一支变异生物大军你听说过"杀人蜂"的威名吗?这类蜜蜂对人类的致死率特别高,10分钟内就可蜇人上万次。而这样大的杀伤力并不是大自然造就的,事实上,这种结果是60多年前由一次实验疏忽带来的。1986年,一支来自迈阿密大学生物系的科学团队来到中美洲的丛林进行考察。而在考察过程中,却不幸发生了一场意外。当时这支队伍在考察丛林中的一个洞穴时,在毫无防备的情况下,意外撞见了非洲“杀人蜂”。据幸存者称,有队员当时进入洞穴之后,发现岩壁上密密麻麻全是蜜蜂,这些蜜蜂攻击性极强,且蜂针中还含有毒素,其中一位队员因被蜇次数过多而不幸身亡,而其他队员也同样受到了不同程度的蛰伤。之后,"杀人蜂"的威名开始被外界所知,甚至会有相关专家专门寻找这种"杀人蜂"。20世纪50年代,巴西遗传学家沃里克·克尔带着国家相关政府部门的任务,踏上了非洲大地。当时巴西本土蜜蜂承担着为当地植物传粉的任务,但是产蜜量却不是很出众,根本满足不了民众需求。而非洲蜜蜂不仅产蜜量高,适应能力也很强。其实,非洲蜜蜂的这些能力,与它的天敌——蜜獾密不可分。蜜獾以蜜蜂的幼虫及蜂蜜为食,它皮毛厚实,可以抵抗蜜蜂的攻击,而巨大有力的前爪也使它总能够扒开蜂巢,饱餐一顿。后来。为了抵御天敌,非洲蜜蜂也只能随之不断进化。因此,克尔这趟探索之旅的目的正是这类蜜蜂,他准备把这类蜜蜂的蜂王带回巴西研究,改善当地蜜蜂的遗传性状,同时也获得更优质的蜂蜜。但克尔带着47只非洲蜜蜂的蜂王回到巴西后,却发现这类蜜蜂的生活习性很特别,他们主要由蜂王、雄蜂和工蜂构成,其中蜂王带领整个蜂群,负责产卵,而雄蜂负责交配,工蜂则负责外出工作,包括授粉、觅食、防卫等。按照这种生活特性,克尔设置了一种隔离器,简单说来,其实就是一块洞口比较小的挡板,因为工蜂体积最小,这种挡板只够工蜂外出工作,而雄蜂和蜂王都不能进出。因为蜂王在哪里,蜂群就聚集在哪里,而工蜂没有繁殖能力,即使出去也无法进行交配,也不会对当地的蜜蜂种群造成影响。但是计划赶不上变化,克尔的助手有次工作时,不小心将挡板拿开了,最后放飞了这47只蜂王,导致它们提前混入当地蜜蜂种群中并进行了杂交。要知道,非洲蜂王产卵能力极强,每天可以产6000颗卵,于是很快便成为了当地的优势种群。就这样,非洲蜜蜂在野外悄悄的繁衍生息着,也不断进化着能力和攻击性。直到7年后,一只非洲蜜蜂在巴西里约热内卢蛰伤了一名游客,这时人们才意识到非洲蜜蜂的存在。后来,甚至还出现了多起非洲蜜蜂蜇人致死的事件,至此,它们有了“杀人蜂”的威名。而到了20世纪90年代,这些蜜蜂甚至还大量出现在了美国南部,生活中随处可见,严重威胁着当地居民的生命安全。后来,克尔教授重新捕捉了这种蜜蜂进行研究,发现它们已经完全进化成了非洲蜜蜂,拥有高攻击性,毫无当地蜜蜂温顺的样子。对于这种情况,政府只好派专人管理杀人蜂,而之所以没有赶尽杀绝,是因为它们的产蜜量相当好。因此,当地政府培训了不少养蜂人,教他们如何管理杀人蜂,包括养殖采蜜、杀灭攻击性过高杀人蜂等,这样一来不仅有效控制住了当地杀人蜂的肆虐,也为养蜂人带来了一笔可观的收入。不过,人类虽然控制住了人类生活领域内的杀人蜂,但是却无法控制整个大自然。非洲杀人蜂在人类生活区域的范围之外,仍然大量的繁殖着。2011年,人们发现他们甚至还进化出了抗寒的功能,出现在了美国东北的康涅狄格。虽然说非洲杀人蜂无法跨越太平洋入侵我国,但是我国也有类似的杀人蜂的存在,也就是金环胡蜂、黄腰胡蜂,它们的毒液比非洲杀人蜂还要强。因此,大家在户外遇到不认识的蜜蜂,一定要注意避开。#2022生机大会##三峡大坝##60多年前一次实验中的疏忽,造就了一支变异生物大军##杀人蜂简介#

4、收服杀人蜂

恐怖灾难电影《杀人蜂》

5、杀人蜂由来

30只大黄蜂对战3万只小蜜蜂,结果蜜蜂巢穴都被端了!但日本的蜜蜂开发出新技能,面对5厘米长的大黄蜂,小蜜蜂学会用蜂球“烤熟”它!大黄蜂可以说是臭名昭著,体大可达5厘米,毒性也大,素有“杀人蜂”的外号。大黄蜂的毒素主要分为溶血毒素和神经类毒素,人一旦被蛰,会引起多脏器衰竭,和身体的过敏反应,最终可能导致死亡,尤其是容易过敏的人。和蜜蜂不同,大黄蜂的毒刺是可以多次利用的。每年都有发生大黄蜂叮咬死亡事件,在美国2000到2017年期间,死亡人数达1109人,平均每年65人;在日本大黄蜂每年叮咬致死人数也差不多有50几人。小时候,我也被黄蜂蛰过,万幸只是肿了几天,没有生命危险。面对体大、毒强的大黄蜂,人类都无法保证万无一失,那如果对象是体型更小的蜜蜂呢?蜜蜂一直都是大黄蜂的狩猎对象,纪录片《地狱使者:大黄蜂》记录下了这一场战斗,30只大黄蜂对战3万只小蜜蜂。大黄蜂以14秒杀死一只蜜蜂的速度,很快结束了这场战斗。最终它们占领了蜜蜂的巢穴,并享用了美味的蜜蜂幼虫。显然,在大黄蜂面前,蜜蜂显得弱小很多,它们配备的毒刺,根本奈何不了拥有坚硬外壳的大黄蜂。但也不是所有蜜蜂甘愿做败者,日本有一种蜜蜂开创“蜂球”大招来对付大黄蜂。科学家在野外观察到,日本有一种蜜蜂在面对亚洲大黄蜂的攻击时,数百只蜜蜂会聚集起来将大黄蜂围成一个球,并不停煽动翅膀,利用运动产生热将蜂球温度升高。经检验,球心的温度可达47摄氏度,蜜蜂就是利用这个温度让大黄蜂过热致死。此时蜜蜂们是非常团结的,蜂球上的蜜蜂不停掉落死亡,其他蜜蜂就会立马补上,整个过程将会持续1个小时左右,直至大黄蜂死亡才会停止。#杀人蜂简介#

转载请注明出处阿文说说网 » 杀人蜂简介资料大全(杀人蜂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