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时珍生平简介(李时珍简介资料300字)

1、李时珍简介资料300字

#只能用四个字,如何证明你是哪里的人(不能显示省、市名,方言可以)# 李时珍的固乡,中国古代伟大的医学家、药物学家,李时珍曾参考历代有关医药及其学术书籍八百余种,结合自身经验和调查研究,历时二十七年编成《本草纲目》一书,是我国古代药物学的总结性巨著,在国内外均有很高的评价,李时珍的故事还有传言李时珍“活人断其死”的故事。传说李时珍在以一根针救活母子两人后,许多人都想见一见这位神医。一天,有家药店老板的儿子正在柜台上大吃大喝,听说了之后,也想去看看热闹。他费了好大力气终于挤到李时珍面前,问道:“先生,你看我有什么病吗?”李时珍见此人气色不好,赶忙给他诊脉,过后,十分惋惜地说道:“小兄弟,可惜呀,年纪轻轻,活不了三个时辰了,请赶快回家去吧,免得家里人到处找。”众人都不信,那个药店老板的儿子更是大骂不止,后来在众人的劝说下,方才气咻咻地走了。果不其然,不到三个时辰,这个人便死掉了。原来是此人吃饭过饱,纵身一跳,肠子断了,内脏受损。由此,人们更是惊叹李时珍的神奇医术了李时珍的家是什么样子输入您想搜索的关键词搜索热门搜索李时珍李时珍生平李时珍简介李时珍装贼《李时珍夜宿古寺》李时珍夜宿古寺李时珍夜宿古寺课文读后感目录李时珍生平简历高考作文人物素材:李时珍《李时珍夜宿古寺》课文读后感《李时珍》教案古代名人简介:李时珍《李时珍夜宿古寺》说课稿小学五年级作文500字:我和李时珍一起采药小学二年级作文150字:李时珍小传高中高二作文1200字:沂蒙山的“李时珍”爷爷小学五年级作文450字:我和李时珍一起采药李时珍李时珍生平更多词条出国留学网专题频道李时珍栏目,提供与李时珍相关的所有资讯,希望我们所做的能让您感到满意!李时珍生平简历李时珍 李时珍简介 李时珍生平历史上著名的医药学家李时珍你知道吗?要了解一下吗?一起来看看出国留学网小编为大家精心整理的“李时珍生平简历”,欢迎大家阅读,供大家参考。更多内容还请关注出国留学网哦。李时珍生平简历李时珍(1518—1593),字东璧,晚年自号濒湖山人,湖北蕲春县蕲州镇东长街之瓦屑坝(今博士街)人,明代著名医药学家。后为楚王府奉祠正、皇家太医院判,去世后明朝廷敕封为“文林郎”。李时珍自1565年起,先后到武当山、庐山、茅山、牛首山及湖广、安徽、河南、河北等地收集药物标本和处方,并拜渔人、樵夫、农民、车夫、药工、捕蛇者为师,参考历代医药等方面书籍925种,考古证今、穷究物理”,记录上千万字札记,弄清许多疑难问题,历经27个寒暑,三易其稿,于明万历十八年(1590年)完成了192万字的巨著《本草纲目》,此外对脉学及奇经八脉也有研究。著述有《奇经八脉考》《濒湖脉学》等多种。被后世尊为“药圣”。个人生平其父李言闻是当地名医,李时珍继承家学,尤其重视本草,并富有实践精神,肯于向劳动人民群众学习。李时珍38岁时,被武昌的楚王召去任王府“奉祠正”,兼管良医所事务。三年后,又被推荐上京任太医院判。太医院是专为宫廷服务的医疗机构,当时被一些庸医弄得乌烟瘴气。李时珍在此只任职了一年,便辞职回乡。李时珍曾参考历代有关医药及其学术书籍八百余种,结合自身经验和调查研究,历时二十七年编成《本草纲目》一书,是中国明朝时代药物学的总结性巨著。在国内外均有很高的评价,已有几种文字的译本或节译本,另著有《濒湖脉学》。李家世代业医,祖父是“铃医”;父亲李言闻,号月池,是当地名医。那时,民间医生地位很低。李家常受官绅的欺侮。因此,父亲决定让二儿子李时珍读书应考,以便一朝功成,出人头地。李时珍自小体弱多病,然而性格刚直纯真,对空洞乏味的八股文不屑于学。自十四岁中了秀才后的九年中,其三次到武昌考举人均名落孙山。于是,他放弃了科举做官的打算,专心学医,于是向父亲求说并表明决心:“身如逆流船,心比铁石坚。望父全儿志,至死不怕难”。李月池在冷酷的事实面前终于醒悟了,同意儿子的要求,并精心地教他。不几年,李时珍果然成了一名很有名望的医生。在他父亲的启示下,李时珍认识到,“读万卷书”固然需要,但“行万里路”更不可少。于是,他既“搜罗百氏”,又“采访四方”,深入实际进行调查。李时珍穿上草鞋,背起药筐,在徒弟庞宪、儿子建元的伴随下,远涉深山旷野,遍访名医宿儒,搜求民间验方,观察和收集药物标本#李时珍简介资料#

2、李时珍生平简介

李时珍简介

3、李时珍简介是几年级学的

明朝时期,有一次,李时珍问一个孩子的母亲:“你孩子平时爱吃什么东西呢?”结果孩子的母亲支吾了半天不肯说。最后还是孩子的奶妈说道:“孩子平时爱吃从蜡烛上剪下来的灯花。”李时珍一听,愣住了,但很快他就明白了其中的缘由。当时,李时珍刚进太医院不久,就被富顺王请去为自己的孙子看病。之所以请李时珍,并不是因为李时珍多有名,而是因为当时其他太医早就给孩子看过病了,但都没治好。正好现在李时珍是新来的,也找不到别人了,于是富顺王大腿一拍,就让李时珍来给自己孙儿看病。在差人的带领下,李时珍很快来到富顺王府。李时珍抬眼一瞧,果然是京城的达官显贵,要比楚王府豪华得多。来到富顺王府后院时,差人先让李时珍等一下,自己前去通报主人。不一会儿,一位长者就出来迎接李时珍:“李大夫,听说你医术高明,故而劳烦你前来为这孩子诊治诊治。”李时珍见状,赶忙谦虚地回应道:“不必客气,我这就去看看。”说完,李时珍就拉过孩子,仔细观察了一会儿,不过他很奇怪:一个长在富贵人家的孩子,怎么竟如此骨瘦如柴,面色蜡黄,根本提不起一点精神来。而且更为奇怪的是,在给孩子诊治期间,孩子总一个劲儿地指着桌子上的红蜡烛又哭又闹。李时珍愈发好奇,在给孩子诊完脉后,他就让孩子的母亲讲讲这孩子如何不适。孩子母亲哭泣道:“我们也不知道他哪儿不舒服,就是不好好吃东西,急煞人了!”“几年了?”“两年了。”“没治过吗?”“治过,连御医都来看过,但吃了他们的药,都不管用!”李时珍皱了皱眉头,问道:“孩子平时爱吃什么东西呢?”“爱吃……”孩子的母亲支吾了半天,不肯说,最后还是孩子的奶妈说了出来:“孩子平时爱吃从蜡烛上剪下来的灯花。”李时珍听后,愣住了,转过头来看了看孩子,发现孩子哭闹得更厉害了。大人无奈,只好迁就他,把蜡烛上的灯花剪了下来,然后放进小孩口中,果然,小孩破涕为笑,津津有味地吃了起来。见到小孩吃灯花的场景,李时珍心里有底了。他以往诊治过的病人中,也有过类似的病例,后经他仔细研究,发现这种喜欢吃灯花的怪病,其实是由于肚子里的寄生虫引起的。于是,李时珍让孩子躺在床上,摸了摸他的腹部,又附耳听了一会儿,然后起身说道:“这孩子的肚子里有虫子,他患的是钩虫病。”在场的人一听,立马紧张起来。李时珍见状,随即说道:“大家不用担心,我给他开个偏方。”“偏方管用吗?”有人不确定地问道:“诸位可不要小瞧偏方。偏方有时也可以治大病的。”李时珍回应道。府里有人将信将疑,也有人觉得到底是乡医,一身土气,说个药方都是俗的!在听李时珍讲完如何用药后,富顺王府的家人端来一个盛有银子的盘子,然而李时珍却只拿了一小块,然后说道:“当取之值,这些就足够了!”家人谢毕,李时珍和徒弟就出来了。出了富顺王府的大门后,徒弟庞宪说道:“师父,看他们那盛气凌人的劲儿,真不该给他们治!”李时珍听后,笑了笑道:“不妥,咱们是治病,这是医生的天职啊。”庞宪听完,沉默了片刻,不过随即又问道:“师父,那孩子为何爱吃灯花?”李时珍答道:“这种病患者,偏爱吃的东西很多,不只是灯花一种,还有墙皮、泥土,有的还吃铁的东西,都是钩虫病闹得使人食欲不正常。”他们边说边走,很晚才回到家。过了些日子,王府又来请李时珍了,不过这回态度与前次大不相同,王府的人毕恭毕敬。等李时珍到了府上,这才发现那孩子已经面泛红光,病已好转,见此情形,李时珍甭提多高兴了。孩子的母亲介绍说,孩子服药以后,就打下了许多虫子,从此再也没吃过灯花,然后又说了许多感谢李时珍的话。很快,主人也令人端来了一盘珠宝,要酬谢李时珍,但李时珍却婉言相拒了,他给孩子又开了些药后,便离去了。自此以后,李时珍治好王孙怪病的消息便在京城中传开,皇族中有人生病,许多人都指名请李时珍出诊。而且也正是在这段时间内,李时珍得以在皇宫内阅览群书,为他之后编纂《本草纲目》打下了坚实的基础。终于,经过不懈的努力,李时珍的《本草纲目》在1596年刊印发布。然而,此时的李时珍,已于三年前去世了,李时珍在有生之年,终究还是未能亲眼看到这部倾注自己毕身心血的著作出版。但现在,《本草纲目》这本药物学史无前例的巨著,却早已名誉全球,被翻译成多国文字流传到了世界各地。在这本书中,记录了大量的药物和药方、居家日用的附方等等。后来,著名学者张文杰等人,经过多年整理,编著了一套彩色图解版本的《本草纲目》、《神农本草经》、《黄帝内经》、《汤头歌诀》、《温病条辨》、《伤寒论》六本古代医学著作。这六本书,图文并茂,不仅可以让我们学习古人医学的智慧,还能帮我们预防疾病,增强身体素质。很不错的一套书,推荐给大家,感兴趣的朋友可以点击下方蓝色字体或者“看一看”了解一下哦。

4、李时珍本草纲目简介

[太阳]嘉靖的爱妃,有一私密处上长了个水疱,御医也没办法。李时珍拿了一张长椅,刚刚落座,张娘娘就喊了一声“斩了他”。那嘉靖的爱妃得的是什么病,居然让宫里的太医都没有办法?嘉靖时,嘉靖帝最宠爱的妃子张娘娘患有一种很严重的病。她的下身有一个脓包,疼的厉害。这种痛苦不但会将她从睡梦中惊醒,还会让她连走路都变得困难,甚至连出门都要靠仆人的帮助。皇帝看到这一幕,心里很不是滋味,因为张氏是他最疼爱的妃子,所以他让御医不惜一切代价也要把张氏治好。当御医们知道张娘娘的病情时,一个个脸色发苦,手足无措,由于古代没有女性的医者,所以妇科的疾病很难治疗,不少女人只能忍气吞声。实际上,张贵妃屁股上长了个脓包,倒也不是什么大不了的事情,只要将这脓包划开,挤出脓来,涂点药也就没事了,关键是这位置,还真不是一般人能解决的。身为嘉庆帝最宠爱的妃子,谁敢在这地方下手,所以这也就导致了张贵妃的病变得极为棘手,有些太医只能给她开一些药物,让她自己吃,可是那些脓包不破,根本治不好,所以她的病情一天比一天严重。皇上一怒之下,斥责那些大夫都是庸医,于是四处寻访民间的医者,随后便找到了李时珍。第二日,李时珍进宫,两名侍女将张贵妃的病情详细地说了一遍。听到了病情的描述,李时珍也是疑惑起来,心里琢磨着这么简单的病为何宫中竟无一人可治。但他不知道的是张贵妃的脓包长在何处,随后在给张贵妃检查的过程中才知晓了脓包的位置在哪,这也不禁让李时珍感到一阵头疼。他也明白了为何宫中的御医没有一人敢为贵妃治病。但李时珍可不是一般人,很快他就想到了办法。他要了一张椅子,撒了一把面粉,让侍女端过去,让贵妃脱掉衣服,然后坐下来。张贵妃看到这一幕,脸上露出羞愧之色,但想到自己的病情越来越重又无可奈何,只能坐下。这个办法确实是奇妙无比,这样就可以使得李时珍确认脓包所生长的位置,从而解决问题。于是,李时珍将一把薄薄的尖刀,插在了脓包所对应的位置,等张贵妃坐下后,便可以快速地将脓包割破。结果不出所料,张贵妃的脓包被直接割破了,但这突如其来的剧痛,也让张贵妃大叫不已,直言要斩了李时珍。这也把李时珍给吓了一跳,本以为自己的性命不保了,李时珍连忙派人去报信,说那个脓包已经被划开了,剩下的就是把里面的脓液逼出来,又给了她一副药。张贵妃听到宫女的话才反应过来,结果发现自己下面确实没有事了这也让她异常激动。接下来的日子里,张娘娘用药膏涂抹了好几日,那脓包很快就好了,连个疤都没有留,这让皇帝很是满意。其实这个病非常好治,宫里无人敢医治只是因为御医们没有找到合适的解决办法,而李时珍却可以发散思维,另辟蹊径,用了一个常人所想不到的方法来医治张贵妃的病,这也就不得不提一下李时珍的生平了。众所周知,李时珍是《本草纲目》的编撰人,可是很少有人知道,他编撰这本书的过程有多么的艰难,首先,他需要自己去采药,再经过细心的观察,才能够将之归类。李时珍,明末人士,出身于一个医药世家,幼年随其父学医,成年后经常拿自己的身体来试验药物。历经数年的考察,数十年的心血,总算是完成了一部中药经典《本草纲目》,对我国中医药的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正是因为具有这样的精神李时珍才可以在历史中留下自己的名字,李时珍的《本草纲目》被后人多次翻译,而且远渡重洋,获得了全世界的认可和赞誉。

5、李时珍简介资料照片

“哎呦难受死了!真的等不了了!”毫无行医经验的李时珍踌躇道:“那我试试吧”。父亲回到家看到药方,惊出一身冷汗!李时珍出生在医药世家,可当时,郎中的地位十分卑微,李言闻更希望儿子专心学习考取功名。事与愿违,李时珍14岁中了秀才之后,再无成就,三次乡试都名落孙山。李时珍一心热爱医药学,从小就跟随父亲行医,处处留心学习,耳濡目染下,也懂得了不少医理。一日,医馆来了两个病人, 其中一个肿着眼睛,另一个腹泻不止,二人痛苦难耐,可凑巧李言闻带着大儿子出门会诊了,只留下李时珍一人在。他对二人说:“我父亲外出会诊,晚上才能到家,二位恐怕还要再等些时候。”谁知二人难受的出了一身汗,还不到一炷香的时间,就痛苦地哀求李时珍:“不行不行,等不了了,我们是在太难受了,你是大夫的儿子,求求你了,救救我们吧!”虽然李时珍具备很多医学知识,但他并没有真的实践过,医者要谨慎,李时珍有一些纠结。但是抬头看到两位病人痛苦渴望的眼神时,忍不住心软,于是,他对二人说:“要不这样,我先开个方子,你们回去试试。”那俩人自然同意,拿着方子就离开了。晚上,李言闻回来看到桌子上留下的药方,心一瞬间提到了嗓子眼儿,连忙询问儿子是怎么回事。李时珍把事情的来龙去脉都说了一遍。李言闻紧张的拿起药方细细查看,忐忑的心终于定了下来,这小子不仅读了许多医术,还能够将书中的知识与实际情况相结合,有取舍,对症下药,方子开的着实不错,李言闻心中又高兴又惊喜。1538年,李时珍正在给人诊断病情,突然来了一帮人吵吵攘攘进了诊所,为首的年轻人愤怒地说:“我爹吃了这个江湖郎中的药,病情不但没有好转,反而加重了!听闻你医术高明,大夫,你来帮我们评评理!”谁知,郎中委屈地说:“天地良心,我开的药方没问题啊!”说着就把药方拿给李时珍看,煎药的药罐也递了过去。李时珍抓起药渣,闻了闻之后又尝了尝,仔细对照过后,发现有一味草药不对。李时珍起身拿起药渣和方子告诉众人:“医书上把这两味不同的草药混为一谈了,所以许多人都被误导,才会出现病情加重的情况。”众人听了之后恍然大悟,感叹了一会儿,既然这江湖郎中也是被书误导了,没办法呀,只能把人给放了。不久,又出现了用错药的事情,是一位医生为一名精神病人看病,用了一味叫防葵的药,可病人服药后未见好转,竟然还因此送了命!还有一个身体虚弱的人,本是想着喝药补补身体,谁曾想却因为喝药搭上了性命!原因就是医生给他开的药里放了一味叫黄精的补药。深究才知,这几味药,在古书上都被说成是同一种药了,但它们的药性和毒性是并不相同的。李时珍意识到,虽然古医药书籍蕴含着丰富的知识和宝贵的经验,但也确确实实存在着一些错误,如果不更正,大夫们一直以此为参考,后患无穷。于是,李时珍萌生了整理各类药草属性的想法。嘉靖三十年,李时珍被推荐到太医院任职。皇宫的珍藏典籍开阔了他的眼界,丰富了他的知识领域,为他编撰《本草纲目》打下了牢固的基础。嘉靖三十七年,李时珍毅然辞去太医院的工作,回到家乡以创立了东壁堂,开始坐堂行医,对药物进行深入的考察研究,历经27年的积累尝试,李时珍终于完成了药物学著作《本草纲目》。在编写《本草纲目》的过程中,由于药物混杂,药物的生长情况和形状很难确定,尽管古医书有些记载,但也都是书与书之间来回抄写,更是混乱。于是,他既“搜罗百氏”,又“采访四方”,深入实际进行调查。北方有一种花,叫做曼陀罗花,吃了以后会使人手舞足蹈。听闻此事,李时珍收拾行囊,离开了家乡,踏上了寻找曼陀罗花的路程。他翻山越岭去了好多地方,终于在武当山发现了曼陀罗花。为了更加了解曼陀罗花的性能,他亲自尝试,记下这种花的毒性和产生的症状,并且证实了单独使用大豆是起不到解毒作用的,但是加上一味甘草,就有良好的效果。他为了弄清楚曼陀罗如何能达到麻醉的作用,以身试药,一点一点的增加剂量,最后得出了研制麻醉的最佳剂量,并在书中详细介绍。他所编写的《本草纲目》首创了植物分类法,并且图文并茂,形象地表现了各种药物的复杂形态,既便于人们学习和辨认,又防止了混用和误用,而且把我国药物学的研究提高到了新阶段。李时珍尝百草的事迹世人皆知,足迹遍及大江南北。他躬亲实践,广泛向劳动人民学习,山人、渔翁、农夫、猎户,都是他的老师。他的创新勇气、亲尝曼陀罗的献身精神、不耻下问的谦虚态度、都是值得我们后人学习的精神品质!文:芝士球#人人能科普,处处有新知#

6、简介李时珍

【读报】三七止血又活血据《健康时报》很久以前,一位来自云南苗乡的老人在南京药王庙门前摆药,口中吆喝着“上好的药材”,李时珍背着药篓经过,十分好奇。老人介绍这味药叫三七,是西南军队中的金疮要药,可外敷也可内服。李时珍想买一些,无奈银钱不够,遗憾离开之际,老人将三七送给了李时珍,希望他能用三七为更多人医治病痛。后来李时珍印证了三七的奇效,将其记录在本草纲目中,赞其“能治一切血症”,并起名“金不换”。北京老年医院健康管理中心主任马毅:三七既能化瘀止血,又能活血止痛,具有双向调节作用,兼能补虚强体,可用于咯血、吐血、便血、崩漏、外伤出血、胸腹刺痛、跌扑肿痛等病症。三七与不同材料搭配使用,可以发挥针对性的调治作用。若有神疲乏力、头晕眼花、心慌不宁、口干盗汗等血虚内热症状,可取莲藕100克、胡萝卜100克洗净,去皮切块;排骨90克洗净,剁块汆水;锅中加水烧沸,下入莲藕、胡萝卜、排骨、青菜煲熟,起锅前加入三七粉3克,适量盐调味,此汤能够滋阴养血、活血化瘀。如果脾胃虚弱,运化饮食功能不足,血脂异常,可取猴头菇150克泡发,洗净切块;猪瘦肉100克洗净,切块汆水;将处理好的猴头菇、猪瘦肉与大枣6枚放入锅中加水煮至烂熟,放入三七粉3~5克,加适量盐调味,间断服用,能够健脾养胃,延缓脏腑功能衰退,调节血压、血脂等。一些女性生产后恶露不尽,可将三七与西洋参搭配使用。将老母鸡半只洗净,切成适当大小,与三七10克、花旗参10克、红枣6枚、生姜3片一同放入锅中,加水小火慢炖,至鸡肉软烂,加少许盐调味,每日少量频服能发挥益气养血、活血化瘀、缓急止痛等功效。

7、李时珍的父亲简介

面对浩瀚的药材宝库,李时珍创造性地阐释了自己对药物分类的新见解,打破了自《神农本草经》成书以来的近2000年间,医学界使用的上、中、下三品分类法,将药物分为水、火、土、金石、草、谷、菜、果、木、器服、虫、鳞、介、禽、兽、人共16部、60类。每部药材标正名为纲,纲下列目,纲目清晰。全书对所收录药材的形态、功能、可调配的方剂均有详细介绍,包括校正、释名、集解、正误、修治、气味、主治、发明、附录、附方诸项。其中“发明”一项,主要介绍了李时珍在长年行医的过程中总结出的新经验、新方法,极大地丰富了本草学知识。——《本草纲目——大全集》

8、李时珍女演员简介

明嘉靖年间,李时珍悄悄将一把两头锋利的小刀插入椅子,上面用面粉铺平。然后,他让张皇妃坐上去,张皇妃刚一坐下,“啊,痛死我了!”一声弹了起来,鲜血染红了洁白的面粉,事后,李时珍竟被封为太医院判。嘉靖年间,嘉靖皇帝后妃张皇妃患上了痈疽,这并非疑难杂症,但奈何当时男女有别的规定,尤其是后宫女子身份高贵异常,因而太医无法对症下药。中医讲究望闻问切,而后宫妃子召见太医时,往往是以纱巾拂面,或者在屏风后面,把脉时也往往以一层薄纱附在脉搏之上,因而女子看病较为困难。更不必说长在臀部的痈疽了。受痈疽困扰,正值酷暑的天气,张皇妃时常感觉寒意侵体。嘉靖皇帝十分心疼张皇妃,但奈何女子有别,即使是时任太医院判的李鹤年前来诊断,也只能给出保守疗法,开了一副“荆防败毒散”用以内服,并与膏药外用相结合。而发挥真实效果,要使用很长一段时间。时间一长后,张皇妃不再感觉寒冷,但肿痛症状加剧。李鹤年只能继续开药为其治疗,毕竟无法进行其他方式的治疗。但张皇妃吃了许多药,却不见好,渐渐地对李鹤年也失去了信心。嘉靖皇帝为此也很是头疼,但无奈,太医院中就属李鹤年医术最好。此时,富顺王听说此事后,便向嘉靖皇帝推荐了李时珍。此时的李时珍正在老家当郎中。古时候,医生的社会地位并不高,李时珍的父亲也是医生,但并不希望李时珍也走上行医之路。李时珍在父亲的要求下苦读圣贤书,但奈何,苦学多年,除了14岁中了秀才后并无长进,因而李时珍重新回到了行医之路。李时珍在得到圣上的要求后,前往宫中为张皇妃治疗。来到太医院,李时珍看了脉案与太医开出的方子后,并无什么过错,但奈何,此种病症必须要用刀将肿瘤割下,否则无法根治。突然之间,李时珍便想到了一个不用亲自动手能够让痈疽消失的方法。首先,他让宫女测量了一下张皇妃的身高,并根据张皇妃的身高和比例,利用“立七坐五平三半”的计算方法测量出张皇妃长痈疽的地方。接着,根据数据,李时珍让人打了一把椅子,先让张皇妃赤裸着坐在椅子上,椅子上铺满面粉,根据面粉的形状进行推算,随后将一尖物放置在痈疽大体位置上。在准备工作做好之后,张皇妃在坐上那把特殊的椅子。张皇妃坐上去的瞬间,尖物扎进痈疽之中。随即,痈疽就破裂了,而张皇妃的病也好了一半。在这些工作结束后,李时珍为张皇妃配了几副药,张皇妃在一段时间的治疗后,便恢复健康了。为了能留住李时珍,于是嘉靖皇帝让李时珍担任了太医院院判这一职务。又因为李时珍不善于在官场交际,于是在太医院任职一年后,李时珍就辞官回乡。李时珍为张皇妃治病的故事记录于野史之中。而李时珍名声大噪,是因为李时珍治好了富顺王儿子的病。因为治好了富顺王的病,被楚王聘为王府的“奉祠正”,管良医所事务。而在1556年,李时珍被任命为太医院判,一年后便辞职回乡。至于李时珍是担任的太医院院判,正六品官员,还是御医,是正八品官员,史学界一直都有争议。但无论是何品阶,李时珍在太医院一年的工作,都深深影响了李时珍的一生。李时珍在太医院工作时,时常寻访京城著名的药堂、药铺、医馆等,跟着老先生学习药理、请教医术。曾多次前往鹤年堂,在那里,李时珍认识到了上千种中药饮片,学会鉴别药片,制作相应的药丸。当然,在京城所接触的药物也比较有限,李时珍也因此离开了太医院。离开京城时,李时珍带着从鹤年堂抄写的药方以及在京城采摘的草药,轻装上阵,回乡去了。在路上时,李时珍遇到了赶路的马夫,看到马夫用草药煮水喝,马夫介绍说,在赶路途中容易受伤,这个药草煮汤喝,有舒筋活血的作用。李时珍将这种药草的名字和图片记录下来,并写上:旋花具有“益气续筋”的效果。回到家乡后,李时珍重新开启了医馆,同时着手编写《本草纲目》,但发现前人所写的内容太过凌乱,在父亲的建议下,李时珍踏上了寻药草之路,最终,李时珍留下了《本草纲目》。文案来源:《李时珍传》《李时珍治怪病》#历史开讲#

转载请注明出处阿文说说网 » 李时珍生平简介(李时珍简介资料3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