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6年,小麦条锈病肆虐大西北,百姓颗粒无收,山东一农民的一个大胆尝试,不仅成功解决了条锈病,还让粮食增产694亿公斤!他就是在小麦研究领域,取得了巨大成功的另一位“饥饿终结者”,和袁隆平并称为“南袁北李”的李振声院士。1931年出生在山东淄博农村的李振声,自幼家境非常贫寒,高中就不得已辍学。一次偶然的机会,他考入了不需要学费,还管吃住的山东农学院。因为自小就挨过饿,知道饥饿滋味以及粮食重要性的他,学习起来格外努力。毕业后,他幸运地被分配到中科院。1956年,国家致力于大西北的开发与建设,李振声背起行囊,奔赴陕西杨凌。起初,李振声是研究牧草的。可当他来到西北不久,就赶上了小麦条锈病害。得病的小麦,轻的颗粒不饱满,重的枯萎而死,老百姓辛辛苦苦一年,到头来仍吃不上一口白面馒头。李振声说:“望着大片的麦田,被病菌侵袭,没有丝毫生机,人进麦田走一圈,蓝色的裤子被染成黄色。”眼睁睁看着大片小麦死去,李振生感到心痛不已,他不想认命,于是,他下定决心要做改良研究。“农民种植小麦时,对它们呵护备至,可到头来还是弱不禁风,病死一大片。而野草管都没人管,却生机勃勃!"想到这里,李振生萌生了一个大胆念头:是否能把牧草的抗锈病能力,嫁接到小麦身上。而不仅仅是局限于小麦间的品种改良。也就是让小麦和其他牧草类植物通婚。试图为农民培育出优良抗病的小麦品种。在当时,小麦条锈病大流行的主要原因是育种赶不上病菌变异,成了世界上都解决不了的难题。尽管李振声在牧草方面有过一些研究,但想取得实验成功谈何容易?因此,他这一干就是50年!他先是从八百多种野生牧草中,最终找出十二种抗病强的。小麦和牧草虽然算得上是远亲,但牧草抗病能力真能照搬到小麦上吗?不少人心存质疑。随着育种的展开,几年后,李振声和同事们,培育出了第一代牧草和小麦的杂交品种。它们的模样,实在不像小麦,反而更像野草!按照最初的计划,在这十二种牧草中,哪怕有一种能和小麦相处融洽,出现继承抗病基因的种子,就意味着研究取得了关键进展,可结果却事与愿违。大家都知道骡子是杂交出来的,虽然具备了马和驴的特性,但它没法繁殖后代。牧草和小麦结籽少,要是将来再没有繁殖能力,等于白忙活一场。于是,嘲弄的声音接踵而至:“强扭的瓜不甜,简直异想天开。”李振声没有被外界声音干扰,继续埋头钻研。研究进入第八年,气温忽冷忽热,导致千株实验小麦近乎绝产,李振声和同事们内心拔凉。但他们并没有停下脚步,推倒重来,不断改进育种方法。终于,功夫不负苦心人。23年后,我国第一个远缘杂交技术育成的小麦新品种,“小偃6号”华丽登场。80年代末,小偃6号在黄河流域被广泛种植,结果证明,它有优秀的抗条锈病能力,对土壤的干旱和贫瘠有相当的适应能力。此外,产量也明显高于其他品种,磨出的面粉筋道香甜,很快受到人们的欢迎,西北地区的老百姓,常常会说起一句话,“要吃面,找小偃。”此时,李振声已经扎根大西北30多年。从1978年开始,之后的二十年间,中国粮食大幅增产,其中小麦总产增加694亿公斤,竟然超过了水稻。20世纪末,西方国家有一种说法甚嚣尘上,认为中国人多,粮食不够吃,会给世界其他国家增加负担,纷纷讨论“谁来养活中国”。然而,他们的担心是多余的,中国人从来信奉的就是自给自足。2005年4月,李振声站在博鳌论坛的主席台上,他用大量的数据说明了自1990年始,中国农业的巨大发展和变化。他的发言振聋发聩:“我觉得有必要让世界了解中国农业的真实情况,现在的中国人能养活我们自己,随着科技的发展,也必然会养活我们自己”。自此,世界对中国粮食生产的担忧被消除。李振声不止一次地说过:“我是农民的儿子,真正给我打分的是农民,农民增收了,我就感到幸福!”至今,他最喜欢的还是站在田间地头,看秋风麦穗黄。源于热爱,终于坚持,在李老身上诠释得淋漓尽致,他是“远缘杂交小麦之父"——中国麦田的守望者。作者:Lucky肖编辑:瑶襄娴话参考资料:《解码科技史》2022年11月27日央视科教#头条创作挑战赛##人物#
2、李建生和李振生中国又出了一位“袁隆平”!他让粮食增产1000亿斤,喂饱5亿中国人,被称为中国小麦远缘杂交之父,更有老百姓称呼他为当代后稷,他就是李振生院士。所有的中国人都知道袁隆平,是他解决了十几亿中国人民吃饭的问题,至今还被我们所敬仰。然而其实还有一位老者,同样在粮食领域做出了令人瞩目的成就,他所做出的贡献丝毫不亚于袁隆平,他就是李振生。在专业领域,向来有这么一种说法“南有袁隆平、北用李振生”。他们一位是“杂交水稻之父”,一位是“杂交小麦之父”。可是相比起袁隆平在中国人民心中的地位和影响力,李振生就显得默默无闻了。1931年,李振生出生在山东,这是中国小麦的产量大省。可是在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人民流离失所,大量的土地荒芜,即便是像山东这样的产粮大省每天都有饿死人的惨状。1942年,正值抗日战争进入到最为艰苦的时期,中日双方进入到了最考验耐力的持久战。也正是在这一年,齐鲁大地突发旱灾,靠土地维持生计的农民颗粒无收,再加上鬼子的“大扫荡”,让这片原本富庶的土地上饿殍遍野。为了生存,当地的老百姓不惜啃树皮、吃棉花、甚至是吃土,很多老百姓为了能活下去,不得不卖儿卖女,这一切都是因为粮食太过短缺。十几岁的李振生眼睁睁的看到如此的惨像,悲痛之余,也下定决心,一定要让中国人吃饱肚子。从此,李振生就像发了疯一样的拼命学习,这也让他得以考入了山东农学院,更是凭借出色的成绩在毕业之后被分配到了中国科学院工作。李振生在中科院从事的是有关小麦的研究方向,从这天起,他就与小麦结下了不解之缘。不过在中科院仅仅待了五年,李振生就选择了离开,他响应了国家提出的“建设大西北”的号召,来到环境非常恶劣的大西北继续着小麦的研究。此时的李振生只有25岁,就在刚刚到达大西北,就遇到了一件令他十分揪心的事。那一年,新中国在建立后遭遇到了第一次粮食危机,整个北方播种的小麦几乎都遭遇到了严重的病害。一种名叫“条绣病”的病害波及到了整个北方小麦种植区,使得那里的小麦大量减产,老百姓又一次面临吃不上饭的问题。看眼里、急在心里的李振生看着眼前一大片遭受病害的小麦,思虑良久,突然他的脑海中闪过了一个念头:那就是将小麦和牧草杂交,提高小麦的抗病害的能力。这一想法得到了上级的支持,命令李振生即日起开始对这种方案进行研究和实验,没想到,这一干就是二十多年。1979年,李振生在经过了不知道多少次的失败后,终于宣布他的研究获得了成功。由李振生和他的团队研制出来的“小偃6号”横空出世,这种新型杂交小麦有着强大的抗病虫害能力,此外还有高产、适应力强等优点,可以在整个黄河流域以北播种。第二年,“小偃6号”正式推向市场,经过统计,获得了高达60亿公斤的惊人产量。看到自己多年以来付出的汗水终于得到了回报,李振生的脸上露出了笑容,他兑现了当年自己曾立下的誓言,让中国人吃饱肚子。虽然获得了巨大的成功,但是李振生认为这绝不是终点,还有很多需要他去攻克的难题去解决。一直以来,李振生都奔波于全国各地的各个农村地头,亲自与农民进行沟通,询问他们的小麦产量如何。此后,李振生再接再厉,又在“小偃6号”的基础上进行了改良,推出了产量和抗击自然灾害更加强大的品种,使得小麦的产量突破了1000亿公斤,彻底解决了中国人吃不饱饭的历史难题。如今,袁隆平爷爷已经离我们而去,“南袁北李”只剩下了李振生一位。向这位中国人民的恩人致敬,愿他老人家健康长寿。
3、李振生莱克1956年,由于条锈病的爆发,我国的麦田几乎绝收。没想到一株野草的发现,竟让小麦的产量增加了1000亿斤。而发现者李振生,和袁隆平齐名,被称为“南袁北李”。人们都知道袁隆平是“杂交水稻之父”,可很多人对李振生并不熟悉。其实李振生堪称小麦界的袁隆平。李振生出生在一个贫寒之家,小时候挨饿的经历,让他下定决心:以后一定要让所有的人都有馒头吃。在山东农学院毕业后,他放弃了留在北京的机会,奔赴到大西北这个广袤的世界。1956年,小麦的条锈病爆发,小麦减产高达30%-50%。此时25岁的李振生临危受命。而在当时,条锈病属于世界性难题。锈病菌对小麦感染后,锈迹斑块覆盖着小麦上,叶子会发黄干枯,并且会快速地传染。看着黄茫茫的成片小麦,李振生忧心不已,他不愿意看到自己小时候挨饿的场景,在老百姓身上重演。他穿梭在麦田中,一点一点地查看着。忽然,他发现黄褐的海洋中有一点绿色。他疲惫的脸上终于浮现出一丝笑意,急忙前去,却原来是一株牧草,他不禁大失所望。他反复地摆弄着这株野草,不禁想到:同样的环境,为什么牧草不会染病?这时,一个灵光在脑海中一闪:如果能把小麦和牧草结合在一起,利用牧草的抗病基因,会不会解决条锈病这个问题?于是,他从800种牧草中,选择了“长穗偃麦草”,这种草与小麦的契合度很高。头一年实验,他满怀希望地等待着结果。可没想到,结出来的并不是小麦。此时,很多对他质疑的声音也出现了,李振生没时间理会这些。失望过后,他把培育出来的的杂交小麦,在下一年,继续和小麦进行杂交,如此反复,终于在第8年才有了改良的小麦。而直到1979年,李振声他们才终于研制出”小偃6号”抗病性小麦。小偃6号,其衍生品种多达50多个,推广种植3亿多亩,小麦因此增产超过了150亿斤。从1985到1987年,3年间,全国人口增长了5000万,可是小麦的产量却没有增加。粮食的增长比不上人口的增长,面对着这个情况,李振生心急如焚。为了寻找一个突破口,他辗转在各地的麦田中。来到了河南封丘县,他发现:有一些中低产田经过改良后,小麦产量从当初的亩产400斤,增产到1000斤。那一年,这个小小县城,就上交了1.3亿斤粮食,这在当时简直是一个奇迹。于是,李振声率领400名科研人员,进行了一场在粮食方面的“黄淮海战役”6年里,他们克服了无数次的困难,吃了常人想不到的苦,终于让黄淮海这些中低田,增产了504亿斤。@渔雁南飞李振生为我国粮食产量的突破,立下汗马功劳,被人们称为当代的“后稷”(尧和舜时的“农官”)。李振生院士曾说:一个人要有社会责任感,遇到困难,不能退缩。其实,像李振生这样的科学家很多:他们有强烈的责任感,心系祖国和老百姓,甘愿无偿地付出。正是因为有他们,才让我们能够丰衣足食,安居乐业。李振生们,你们值得被人尊敬!您说不是吗?欢迎留言#历史人物##科学家##粮食#图片来自网络,侵删
4、李振生老实的农民突然化身恶魔,挥舞屠刀,半小时内杀害了八个人。2003年4月21日凌晨,河南驻马店市马里坡村发生了一起恐怖的案件,30多岁的村民李振兴手里拿着一把菜刀从家里出来,来到前女友曹某的家,他一言不发地进去,把毫无防备的曹某活活砍死,转身进屋将还在睡梦中曹某的两个孩子砍死在床上,然后他没有停下来,从曹某家出来,直奔李某培家,李某培因外出打工不在家,只有年迈的父母和两个孩子在家。李振兴进屋后,手起刀落,两个孩子惨死在血泊中,李某培的父母急忙赶过来查看情况,孩子早就没了呼吸。连杀五人后的李振兴仍然没有停手,而是马不停蹄地来到李某军家,进屋后看见李某军的妻子池某正在做饭,但迟某反应快,躲过了一劫,这时池某的儿子听见动静从屋里跑出查看情况,李振兴挥手就结束了他幼小的生命,看到一时半会儿不能降服池某,李振兴于是放弃了,然后转身又来到林某松家,杀死了他的妻子张某和儿子,不到半个小时时间,李振兴连续杀害了八个人,无一例外都是家里的妇女和儿童。他的行为惹怒了村民,村民们用镰刀、铲子和木棍追赶着他,想要制服他,最后李振兴一处机井旁,他深知道自己的杀害了这么多人不会有什么好的结果,于是他跳井自杀了。李志兴本来在村里是出了名的老实人,跟街坊邻居从来没红过脸,邻居家有什么大事小事,他也会帮忙。办案人员对这起案件觉得很不可思议,而且李振兴的目标性极强,经过深入调查发现,原来李振兴家里人患有一种怪病,让村里的人都不敢靠近他。90年代末,李振兴和邻村女孩冯某红结婚,并在第二年生了一个儿子,可以说是家庭幸福。但就在2000年后,家里突然遭受了巨大的灾难。冯某红突然身体发现异样,开始发烧呕吐,身体红肿溃烂。李振兴赶紧带她去医院检查,没想到检查结果显示,冯某红患有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也就是这是艾滋病。于是李振兴生气地问病床上的妻子,妻子听说自己得了艾滋病,泪流满面,然后她对李振兴说了实话,原来冯某红的家庭条件很差,为了补贴家庭,她在嫁给李振生之前去卖过血。20世纪90年代,有许多血贩到农村地区收过血,他们使用的针根本不是一次性的,最终导致无数人感染了艾滋病,甚至整个村庄都有艾滋病。李振兴听后无奈的抱着妻子哭了,他不能抱怨妻子,如果他想抱怨,他只能抱怨贫穷,慢慢恢复理智的李志兴很害怕,他和儿子很可能被传染了,果然经过体检结束后,他和儿子也被诊断出了艾滋病,瞬间黑暗笼罩着这个家庭。回到家后,李振兴开始努力治疗,他隐瞒了家人得艾滋病的消息,他知道这种事情如果在村里被传开一定是毁灭性的,但万万没想到,他们得病的事还是不胫而走,全村人很快就知道了。村里人都很害怕李振兴的家人得了这种病,李志兴有四个邻居,知道这种情况后,半年内搬走了三个,更让人难以接受的是,村民们都说冯某红是在外面不检点才染上病的。2001年,妻子冯某红被因病逝世,临死前瘦得皮包骨头,这加深了村民们对李振兴家的恐惧,他们都躲得远远的。李振兴知道这个村子根本容不下他,于是他想带孩子离开村子,但就在这时,他发现孩子身上有不同大小的伤口,当他问及孩子咋回事,他才知道村里的孩子把儿子打了,李志兴非常生气,原来就是被杀害几个人的孩子打的,妻子的离世,村里人看不起,自己和孩子还得病,让李振兴彻底崩溃了,他想杀了所有这些人,但现在他还不能动手,他要等着一个人回来。那就是他的前女友曹某,李志兴觉得,如果曹某当时没有和自己分手,而是嫁给了自己,他就不会娶冯某红,全家也就不会染上这种怪病。2003年4月中旬,曹某带着孩子从外地回来,李振兴等待的机会终于来了。于是第二天一早,他拿起菜刀,走上了一条不归路,李振兴跳井自杀后,尸体被打捞出来。2003年河南平舆大旱,但没有人敢用那口井的水浇地,他们怕井水被污染,传染艾滋病毒。李振兴死后,儿子被爷爷奶奶带走抚养,李振兴家的院子被遗弃,杂草长得很高,愤怒的村民推倒了李振兴家的院墙,但院子里没有人敢进去。有人说李振兴值得同情,但无论如何,他都不能杀人。最后,只希望这种悲剧永远不会发生,永远不会因为自己无知而得病。
5、李振声今年多大了#生产队时期,农民做过哪些贡献#生产队时期是国家高积累时期,以农养工,每年国民收入的25%一一40%用于国家积累,农业方面:86000多座水库、溏坝64万条、总库容量4000多亿立方米的水、修筑大江大河的河堤17万公里、修筑人工河渠300万公里(如其中的红旗渠)、打机井220万眼、新增三亿亩灌溉面积、工程总量3610亿立方米土石量,总造价折合成土石方240万亿元人民币相当于1980年到2008年GDP的总和。还有袁隆平、李振生、吴明珠等种子专家对种子的改良。种子改良专家袁隆平说:“是毛泽东时代解决了中国粮食问题”。民国有据可查(美国大使斯徒雷登回忆录)每年饿死300万到700万人。而建国后粮食由1951年的11318万吨发展到1976年的30475万吨平均每年增长3.5%,从1963年到1976年连续十三年大丰收。再看一看工业:从旧中国一穷二白的基础上,1949年至1978年用不到30年的时间建立起独立、完整的工业体系,这是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用了200多年才完成的。#李振生简介#
6、福建李振生中国又出了一位“袁隆平”!1956年,黄河流域爆发条锈病、麦田绝收,一株牧草的发现拯救了上亿国人,研究员李振声在这件事上的成就堪比袁隆平,却鲜为人知。在我国英明的指导下,历经三年之久的疫情终于成为过去式了。回顾这段历史,我们为新冠肺炎的高传播性而感到后怕。可就在之前,这种传播性的病毒就曾经出现过,只不过它出现的不是人群,而是植物当中,它就是黄锈病。受其病菌的影响,黄河流域的庄稼在本该硕果累累的八月却尽显颗粒无收。据了解,黄秀病是一种传播性极强的疾病。它的主要症状是使得粮食作物呈铁锈颜色,而这种铁锈则会高度腐蚀粮食作物,最终使灭亡。最恐怖的是,只要正常作物沾染了受病植物的铁锈粉末就会感染这类疾病。此疾病一经暴发,便引发了中央的高度重视。由于我国之前并没有出现过这类病状,所以许多植物专家都知道,这将是一场全新的挑战。为了尽快弄清病情原因以及治疗方案,当时刚刚毕业的李振生也加入了科研小组。可不要小看了这个年纪二十多岁的小伙子。早年期间,李振生就跟父母经常奔走在田间,所以从小他就有很丰富的农间经验。后来为了追求更高层次的进修,李振生在大学期间选择了病虫害专业的研究,早就期间,李振生也是追随着导师认真的学习专业知识。所以对于李振生来说,这正是他展示学业成果最好的时刻。来到现场后,李振生也是认真地对病状特征进行了详细地记录。随后也是跟随大部队来到了海南进行针对黄锈病进行针对研究。科研小组来到海南后,迅速挑选了一处试验田进行了研究。而李振生凭借着出色的科研能力也担任起了“培育能够有效抗击黄锈病小麦”的研究。由于这个病毒在中国历史上没有出现,所以在早期的研究中一直都是没有目标的,科研小组也只能在一次次的失败中吸取教训。李振生深知,只要抗病毒植株晚研发一天,中国就会有更多的农田遭受侵害,这不仅对于农民是一种打击,对于我国来说也是一种打击。所以经过数月的不断努力,科研小组已经对植株的研发有了具体的工作方案。接下来的任务就是将没有转变成拥有,将理论转变为现实。但科研小组还是小看了黄锈病的威力。从前几次试验田的结果来看,抗击病菌的植株效果并不明显。而多次失败也使得科研小组内的氛围十分消极。但也不免有个别科研人员依旧怀着满腔的热血,他就是李振生。在李振生看来,科研小组失败的原因都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没有结合小麦生长的习性,太过官方化的系统化,所以李振生想要完全按照小麦的习性来展开研究。短短几天后,李振生的新植株诞生了。与其他人不同的是,李振生对这次的试验品非常自信。所以只要等待植株到了培育期,那么失败与成功将会一目了然。但造化弄人,就当植株即将收获的前一天晚上,海南迎来了特大暴雨。这也给植株造成了毁灭性的打击。看着眼前被“砸得面目全非”的小麦植株,不少科研人员都嗷嗷大哭。与他们不同的是,李振生并没有打算放弃,而且在试验田里反复查看着每一株植株。就当他走到一个墙角处的时候,李振生激动得叫出了声。因为他发现,在墙角处屹立着一株没有被暴雨摧毁的小麦植株。听到李振生的叫声后,科研小组的成员也纷纷跑了过来。当看到眼前这株小麦植株后,大家也都笑出了声。所以接下来的任务就是需要对这株植株进行反复检测,来确保它真的是含有抗病毒性。而通过结果显示,这株小麦是成功的,它的出现也代表着,黄锈病的时代已经过去了。随着抗病毒小麦的上市,许多农民也陆续恢复了正常的种植。事后,国家科研小组也进行了表彰和奖励,尤其是对做出主要贡献的李振生。在以后的日子里,李振生依旧没有放弃科研,而是长年坚守在稻田之间。也正是如此,许多人都把李振生称之为第二个“袁隆平”,但一向低调的李振生则觉得自己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所以他时刻也不能松懈,保持稳定前进。(为了您更好的阅读互动体验,为了您及时看到更多内容,点个“关注”,下期故事更精彩[比心])#李振生简介#
7、李振声最近视频宅科村大部分村民已安全转移了。王福祥对排长孙光来说:“我不行了,我誓死也不投降,决不能落在敌人手里,你帮个忙给我一枪吧!”孙光来万分痛苦地说:“队长,我死也要把你背下山去,要死我们死在一起!”王福祥对战士们命令道:“我掩护,同志们快撤!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要记住这个教训,这个仇一定要报!”他又对孙光来说:“告诉王德武队长,要想法补偿宅科村的损失。”战士们含泪告别了队长,安全撤退。宅科人民的好儿子王福祥为了反侵略、反法西斯战斗到流尽最后一滴血。在这次战斗中牺牲的抗日支队战士共有十几名。冲进村的日军对村子实行野蛮的“三光”政策,对藏在村内村外没来得及转移的群众进行禽兽般的烧杀凌辱,恶狼般地掠夺群众的财物,肆无忌惮地杀害手无寸铁的百姓。一时间,村内到处火光连天,浓烟滚滚,鸡飞狗跳,哀嚎不断。往日幸福安宁的山村变成了人间地狱,村内一片狼藉,惨不忍睹。淳朴善良的宅科人民心中充满了悲痛与仇恨。日军在“扫荡”中,把正在逃难的张东贵的兄弟和王京福的妻子枪杀在村南七亩地中,王京友的妻子在村南桥头遇害。孙光荣老人在西坡中被枪杀。陈若登、左德胜、左大妮也被杀。张向文中枪,伤势严重,后来因无法医治死亡。李腾才的妹妹,小名叫景子,被枪打伤。安长贵、张向坤以及杨安春的伯父等4人,躲在村南的西山坡的一个小石屋内,被日军发现后活活打死,惨状无法形容。两个孩子惨死于日军屠刀之下,一个叫杨德贤,被日军烧死;另一个是吕安尧的儿子,被日军剖开腹部,肠子流了一地。李天春被日军活埋,当快埋到胸口时,李天春血涨得满脸紫红。日军用战刀把李天春的头一刀砍下,血喷起两米多高。李宋兰在村南的双石屋被日军用枪射穿左肩,子弹穿透左肩后,击中李宋兰背在身后3岁弟弟的头,她弟弟当场死亡。日军绑住安富远、李振生,用皮带拷打,让他们说出游击队员的下落,可他们宁死不说。日军把两人打昏后用凉水浇醒再打,他们被打昏迷了两天后才苏醒。孙光福、江兆昌等9名群众受伤致残。有3名青年被抓走做劳工,3名群众不堪刺激以致精神失常,背井离乡,杳无音信。据李裕升回忆,那天他与母亲藏在黑峪山沟中,在那里待了两天后回来,远远看见村中滚滚黑烟,吓得他们久久不敢回村子。除了村民伤亡之外,村里财产也遭到了巨大损失,一个好端端的宅科村变成了一片废墟。村内500多间房屋被烧毁,村民家中的家具、农具和衣物等化为灰烬,牛、羊、猪、鸡等牲畜家禽都被杀死或抢走,财产损失无法估算。村民李厚远家的房子全部被烧光,一头猪被烧死,门枕石被烧爆,直到1990年翻修房子才拆掉。日军在这里所犯下的滔天罪行,惨绝人寰,罄竹难书。据不完全统计,这次惨案共造成宅科村直接死亡12人,损坏房屋500余间,死亡牲畜730余头,损失生活用品15?5万余件,损失粮食2?5万余公斤。日军撤走后,抗日游击支队第二中队长王德武率领战士帮助宅科村群众扑灭大火,安置难民,掩埋死难者的遗体,并且对死难者家属进行了照顾和补偿。我是@老徐说历史故事,每天给大家分享凄凉悲壮的历史故事,喜欢的朋友记得关注我哦——摘自抗日战争纪念网看了这段记实,不知道大家有什么感悟。抗日战争我们虽然取得了最终胜利,但远不是如神剧般的轻松。对于当年日军的残暴行径,本人的态度是不回避历史、不夸大史实、不鼓动大家仇视日本,但作为曾经受难的华夏儿女,我们必须了解这段历史!!!作为华夏子孙,都该好好了解真实的抗日战争状况,正视那段屈辱的历史,并以此来警醒后人!!
转载请注明出处阿文说说网 » 李建生和李振生(李振生和李正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