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都筑牢畜牧业高质量发展“基石】2022年以来,海东市乐都区围绕“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发展目标,坚持保供给、调结构、扩总量、上规模、提标准、促转型,推广生态养殖、绿色养殖,加快畜牧业稳产保供工作,全力推动畜牧业高质量发展。乐都区各类畜禽存栏76.06万头只,畜禽出栏69.93万头只,畜产品产量达3.16万吨。据了解,乐都区采取规模适度、生产集约等原则,把家庭牧场作为畜牧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组织形式和助推乡村振兴的重要抓手,提高农牧民畜产品商品生产能力,实现畜牧业经营方式的转变和增产增效。2022年,乐都区养殖场直联直报系统中畜禽规模养殖场达31家,肉牛家庭牧场10户存栏812头,肉羊家庭牧场21户存栏3315只,生猪家庭牧场7户存栏484头,蛋鸡家庭牧场1户存栏4000只。同时,乐都区积极落实各项现行防控措施,全面加强监测排查,加强基层动物防疫体系建设,形成运转高效、联防联控的组织协调机制。扎实开展牛羊感染情况调查和“月月驱虫”工作,累计驱虫13.81万条次;抓好应急死亡和无害化处理工作,无害化处理各类死亡动物2520头只;持续加强非洲猪瘟防控工作,组织技术人员认真开展每日排查和疫情上报,共调查276个村、2703户散养户、27家规模养殖场,累计动态排查生猪13.39头次;举办各类非洲猪瘟防控培训班36次,开展防控宣传29次、受众达8500人次。按照“种植—加工—养殖—粪污无害化处理—还田”的生态循环模式,该区积极推广废弃物综合利用和产业融合发展,抓好畜禽粪污处理和资源化利用,深入开展畜牧业绿色发展示范县区创建工作,推广种养结合循环发展模式,不断调整和优化养殖结构,全区畜牧业迈上了循环发展的新路子。2022年,乐都区规模以上养殖场粪污利用量4.96万吨,规模以下养殖场粪污利用量27.64万吨,综合利用率为86.3%。31家畜禽规模养殖场均建有堆粪场、尸体坑、雨污分流设施、化粪池,粪污处理设施配套率100%,设施运行率达100%。此外,乐都区还稳步推进草畜平衡工作,进一步加强草原生态保护,实现畜牧业发展和草原生态保护“双赢”,2022年乐都区种植各类饲草8120公顷,完成全区饲草种植计划的121.8%。对20个乡镇(街道)346个村承包全区草畜平衡面积118400公顷的农牧户发放2021年、2022年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政策资金685.2万元,发放率100%。加强饲料安全监管工作,督促企业建立和完善购销货台账和门店经营管理制度,与2家饲料生产加工企业、5家经营销售门店分别签订饲料和饲料添加剂管理目标责任书、饲料企业安全生产目标责任书。加快推进饲草良种繁育基地建设,在瞿昙镇斜上村、达拉乡王家滩村建设完成良种繁育基地66.67公顷。
2、乐都区天气乐都区行政区包括:1、碾伯镇2、高庙镇3、洪水镇4、雨润镇5、高店镇6、寿乐镇7、瞿昙镇8、达拉土族乡9、共和乡10、中岭乡11、李家乡12、马营乡13、芦花乡14、马厂乡15、中坝藏族乡16、下营藏族乡17、蒲台乡18、峰堆乡19、城台乡
3、乐都区全区示意图【乐都打造农文旅融合的“诗和远方”】近年来,海东市乐都区紧贴乡村实际,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深入挖掘生态、文化、历史等各种优质资源,将美化人居环境和做强特色产业深度融合,用好乡野、乡风、乡情,挖掘乡愁、乡俗、乡味,扮“靓”乡景、乡居、乡品,坚持走“生态美、产业兴、百姓富”的可持续发展之路,打造出乐都农文旅融合发展的“诗与远方”。乐都区努力提升人居环境,夯实乡村旅游发展基础,以建设宜业宜居美丽家园为目标,扎实开展乡村环境整治和道路沿线旅游环境整治行动,围绕景区重要节点,坚持硬化、净化、亮化、绿化、美化“五化”并进,不断提高环境质量。规范设置高速公路、国省道、通景公路等沿线旅游交通标识标牌,提升改造A级景区和主要乡村旅游点旅游标识标牌,进一步完善了乡村旅游配套服务功能。与农户签订“门前三包”责任书,用看得见、摸得着的变化激发农民群众参与环境整治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共同建设路净水清的高原美丽乡村。稳步推进高原美丽乡村和“厕所革命”建设,实现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有提升、有亮点、有特色。截至目前,累计建成高原美丽乡村228个,实施户厕改造2.3万座。乐都区立足自身优势,不断挖掘、整理和保护河湟文化、乡村文化及民间传说等,以文促旅、以旅彰文,将乐都丰富的历史、民族和民俗文化元素贯穿于旅游项目建设、产业发展全过程,渗透到吃住行游购娱各环节。每年组织开展南山射箭比赛、瞿昙寺花儿会、北山赛马等活动,向外界展示了乐都丰富的文化旅游资源,树立了文化品牌。深入开展“青海年·醉海东”系列活动,举办“醉美海东·炫彩乐都”花灯摄影书法美术展、九曲黄河灯阵、洪水火龙舞非遗活动等,成功打造了“中国书法之乡”“国家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示范区”“高原小故宫”等文化旅游“金名片”,丰富了百姓文化生活,促进了文化旅游产业融合发展。持续加大青绣产业、弓箭制作产业等文化保护传承支持力度,形成了伦缘花灯、南凉古城土族民俗文化、青绣工坊等非遗文化传承产业基地。全力开展中国传统村落、中国历史文化名村申报和保护工作,科学规划,合理开发建设马营乡昆仑村、马营乡龙王岗村、芦花乡十字村等极具历史、地域和民俗特点的传统村落,让传统村落既留住了乡愁古韵,又焕发出新生活力。为做强生态休闲农业,激发乡村旅游新活力,乐都区还依托独特景色、田园风光、特色农业旅游资源,大力发展以果蔬采摘为主题的休闲和观光农业集群,扎实推进洪水镇李家壕大樱桃观光旅游采摘及科普示范基地、寿乐镇禾韵休闲度假区、瞿昙镇卧龙谷休闲农业、峰堆乡洋芋花海、蒲台乡万亩油牡丹等项目,着力打造集农事体验、农产品采摘、农业观光等为一体的生态休闲农业。鼓励景区打造农业旅游特色景观,构建特色种植、展示加工、产品销售、旅游休闲四位一体的农旅结合综合性产业,组织群众发展大棚产业化规模化种植,打响了“乐都大樱桃”“乐都富硒大蒜”“乐都软儿梨果汁饮料”等农业特色品牌,培育起乡村振兴产业新引擎,激发乡村旅游新活力。
4、乐都区简介2021年【乐都城乡居民参保人数超23万】今年以来,海东市乐都区围绕“惠民、利民、便民”的目标,统筹疫情防控和医疗保障改革任务,不断完善医疗保障制度体系建设,健全医疗基础工作,管好用好用活医保基金,分类施策,推动各项工作平稳有序进行,医保工作体现新担当新作为。据了解,乐都区实施扩面征缴工作巩固提升,以社会保险基金征缴扩面为重点,提高工作效率和服务质量,优化医保服务,采取群众喜闻乐见、容易接受的宣传方法和话语方式,多层次、多角度把医保政策的优越性宣传到位,鼓励和引导城乡居民应保尽保。目前,乐都区城乡居民参保235210人,完成全年目标任务的100%。同时,乐都区加强医保基金收支管理,合理编制预算,强化预算执行,建立医保统计分析报告制度,增强基金收支平衡和风险预警能力。截至目前,乐都区职工医保基金收入1.5748亿元、生育保险基金收入406万元、城乡居民医保基金收入4682万元。组织开展多轮城乡居民医疗保险门诊特殊病慢性病待遇保障工作专项排查工作,帮助慢性病及“两病”患者享受国家政策带来的实惠,减轻医疗费用负担,真正做到服务群众、方便群众。截至目前,总计办理特殊病慢性病及门诊“两病”1490人次。此外,乐都区还强化医保基金安全监管,扎实开展打击欺诈骗保专项行动,进一步加强全区医疗保障基金监管,保障医疗保障基金安全,维护参保人员合法利益,防范和化解基金风险,截至目前,共检查161家两定医药机构,检查出问题26条,及时进行督促整改,重拳打击恶意骗取医保基金违法违规行为,并加大医保政策宣传力度,进一步推进医保政策落地落实,着力提高群众对政策的知晓率和政策覆盖面。(记者 周晓华)#乐都区简介#
5、乐都区现状图青海省海东市有“海藏咽喉”之称,这里是青海省条件最好的河湟地区,全市总面积1.32万平方千米,有135万多人口。海东市区包括乐都区和平安区,还管辖4个县,都是自治县,有互助土族自治县、民和回族土族自治县、化隆回族自治县、循化撒拉族自治县。一个地级市有4个自治县,这在全国也少有。[呲牙]
6、乐都区领导【乐都完成农作物播种1744公顷】今年以来,海东市乐都区以“四举措”全力推动春耕备播有力有序开展,为夺取全年粮食丰收奠定了坚实基础。截至目前,乐都区已完成小麦播种面积140公顷、油菜46.7公顷、马铃薯566.7公顷、紫皮大蒜866.7公顷、温室蔬菜124公顷。乐都区将春耕备播生产作为夺取农业丰产丰收的“第一仗”,d政主要领导多次调研春耕备播、撂荒地及“非粮化”整治工作,听取工作汇报,安排部署重点工作任务,确保不误农时、不误农事,并及时将年度生产任务落实到乡镇村、到地块,统筹抓好粮食、蔬菜等作物生产空间配比,全方位夯实粮食安全根基。年内计划种植粮油作物23853公顷,油料作物4253公顷,粮食作物面积较上年增加260公顷,油料增加30.7公顷,农业种植结构更加趋于合理高效。同时,乐都区充分利用春耕生产时机,结合千名干部下乡开展“一讲两稳三促”活动,广泛宣传国家耕地保护政策法规,进一步压紧压实撂荒地及耕地“非粮化”整治责任,强力推进年度680公顷“非粮化”整治底线任务。对已整治的撂荒地加强复耕复种督查和指导,防止出现再次撂荒。目前,已累计完成撂荒地复耕复种2580公顷,整治“非粮化”面积880公顷,耕地面积显著增加。在春耕生产中,乐都区累计投入各类农机具1.56万辆(台),基本满足春耕生产农机需求。积极协调农资经营单位合理储备农用物资,及时调运储备各类良种6万吨、化肥5万吨、农药11吨,基本能够满足当前农业生产需要,后续农资正在有序调运。以打击假种子、假农药、假化肥为重点,扎实开展农资市场联合整治行动,对存在违规经营的责令限期整改完成,并组织区乡两级农业技术人员深入田间地头、农机合作社和种植大户家中,宣传农机安全法律法规和安全操作知识,累计开展安全教育活动5次,受教育人数达654人次。扎实开展机械起垄、覆膜、免耕播种、机械化深松、机械化植保等作业环节的技术服务和蔬菜种植指导,切实提高农户的作物种植水平。
7、乐都区历史简介【乐都精心绘就城乡融合发展新画卷】近年来,海东市乐都区以“提升首位度”为总体目标,实施“拉开城市框架、提升城区功能、推进城乡融合发展”三个策略,以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为切入点推进城乡融合,不断改善城乡面貌,推动城乡融合崛起赶超,打造美丽宜居新家园。据了解,乐都区以打造魅力首府品质城市为目标,以城市“双修”为抓手,科学开展城市更新行动,完成2021年城镇老旧小区改造项目4个,完成投资5053万元,涉及小区20个;投资1720万元,实施信用联合社家属院、盐政商住楼等20个小区2022年城镇老旧小区改造建设项目,目前已开工建设;投资2288万元,完成600套棚户区改造建设任务,点亮市民“安居梦”。积极争取5000万元的国债资金,持续完善城市基础设施,新村路拓宽改造已完成约70%,市民广场周边等主城区建筑改造工程、公共停车场、市政围墙设施已竣工验收、旧城区市政道路设施提升改造工程已完成20%。与城市相比,农村人居环境的提升,将不断凸显乡村的居住优势,劳动力留下来、人才留下来,才会激发县域经济发展活力。乐都区以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建设美丽宜居乡村为目标,坚持人居环境整治提升与美丽乡村建设相结合,入细入微、因村制宜、精心打造,有力推动了辖区农村人居环境由达标向提升、由干净整洁向美丽宜居的转变。统筹实施寿乐、高店美丽城镇建设项目,总投资达4600万元,健全乡镇公共基础设施配套;积极争取雨润美丽城镇建设项目,已基本完成项目前期工作;强力推进农牧民居住条件改善、房屋提升改造两项“安居”工程,累计投资达8550万元,完成住房改造提升3700户。为实现区域内部道路互联互通与提质增效,打破城市交通和公路对城镇和农村的分割,实现城乡交通衔接沟通与畅达,2022年,乐都区投资2.67亿元,实施重点交通项目共19项,总建设里程达227公里,开展县道路面、路基、桥涵、沿线交通安全设施等病害治理。目前,乐都区公路通车总里程达2546公里,公路密度每百平方公里84公里,20个乡镇(街道)通四级以上沥青水泥路,354个行政村道路硬化率达100%,全区形成了以京藏高速、民小一级公路,109国道为骨架,县、乡、村公路为脉络,布局合理、内畅外联、四通八达的区域路网格局。#乐都区简介#
8、海东市乐都区简介【乐都城区绿化覆盖率达45.43%】近年来,海东市乐都区不断推进生态环保工程建设,提出“绿屏障、绿河谷、绿城区”的“三绿”建设布局,切实筑牢绿色屏障,推动乐都区生态环境高质量发展。乐都区投资1.4亿元,相继实施天保、三北防护林、公益林建设等项目,完成各类营造林11626.7公顷及其他造林配套灌溉基础设施,春秋季完成义务植树面积2373.3公顷,植树161.38万株。截至目前,乐都区森林覆盖率由2015年末的32%提高到了目前的41.02%,城区绿化覆盖率由2016年的22.4%提高到现在的45.43%,草原综合植被覆盖度由2015年的67.1%提高到70.8%。林业对社会资金的聚集效益明显增强,生态安全屏障建设初见成效,生态环境得到明显改善,打造了“绿屏障”。同时,乐都区还加强对湟水河、引胜河、瞿昙河的综合治理,围绕高速公路和铁路“两侧”进一步完善路网的绿化美化,增强涵养水源、保持水土、防风固沙等生态功能。积极完成大地湾湿地公园养护工作,营造良好的景观效果,构成绿色河岸景观带,进一步提高湿地生态环境质量,保障湿地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维持湟水河河流湿地生态系统平衡,水土流失、草地“三化”和生态环境脆弱等问题得到有效解决,水土保持综合治理全面推进,形成了“绿河谷”。乐都区为了进一步塑造城市形象,提升城市品位,构建了“绿城区”,还着力推进重大生态工程建设,以“微更新”“绣花”“织补”等方式,利用废弃地、空地,见缝插绿,留白增绿,通过“见缝插绿”“规划增绿”“拆违建绿”,全面做好主城区32条道路两侧绿化及7个公园广场绿地养护55公顷,摆放盆花5万盆,全面完成乐都区大地湾片区—共和沟西侧地块绿化工程、柳湾彩陶博物馆民小公路出入口景观绿化工程等5个裸露地绿化美化及2540公顷的南北山绿化养护工作。
转载请注明出处阿文说说网 » 乐都区天气(海东市乐都区人民医院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