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学的时候只觉得先生的文章难,现在仍然记得每天都要背的作者简介:“鲁迅,原名周树人,发表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等等。现在才明白,原来先生才是最清醒的看客,看着熙熙攘攘的人群,说着直击人心的判词。鲁迅先生在批判社会的同时,从来不吝啬自己的文笔去激励年轻人,和赞扬一些年轻人。这才是鲁迅受人尊敬的地方。现在很有趣的现状是不管什么派都拿先生的语录去抨击对方。最初只觉得先生伟大并不知道为何而伟大,然后慢慢发现先生写的人是现实,才觉得先生的伟大在于此并且先生没有放弃对未来的希望。鲁迅一直都存在,因为人性一直都存在,可怕的不是鲁迅曾出现过,鲁迅即使在现在,即使在未来也仍然会出现,人性是理性和感性组成的,也因此人性会存在矛盾,也因此“鲁迅”会存在,幸运的是,我们迎来的“鲁迅”是那个用着笔名鲁迅,用笔书写的文字之间有生命跳动的鲁迅先生,因此我们喜欢他,也喜欢看他的文章#大有学问##鲁迅简介30字#
2、鲁迅主要作品简介提起鲁迅,人们脑海里都会浮现出那副冷峻的面孔,倔强的胡须,再加上如匕首、投枪一样的杂文,共同构成了一个不苟言笑、愤世嫉俗的斗士形象,仿佛鲁迅生来就是为了战斗的,生活中的“享受”跟他无缘。其实,鲁迅是一个活生生的人,绝不是一个“斗士”的标签就能概括完的,比如,他还是一个美食家。早年生活拮据,鲁迅还没多少讲究,等收入一多起来,就开始对美食讲究起来,无论在北京还是厦门,都对当地的美食了如指掌。尤其是到了上海,稿费收入更多,社会地位也更高,再加上上海美食荟萃,更加成了鲁迅的乐园,只要有朋友来找他,在口福上绝不会让朋友失望。在上海有一家梁园致美楼,招牌菜是扒猴头,深得鲁迅的青睐,经常去大饱口福。次数多了,跟梁园致美楼的老板成了朋友,有时候家里有喜事,这位老板还会亲自登门,特地为鲁迅做家宴。在上海,鲁迅去的最多的一家菜馆,还要数知味观,是一家杭州菜馆,叫化鸡、东坡肉、西湖醋鱼等等杭州名菜做得极为地道,自然也深深地吸引住了鲁迅。有一次,鲁迅的朋友日本福民医院院长来找他,鲁迅专门请他们到知味观,点了叫化鸡、西湖醋鱼等名菜。鲁迅边吃边向院长等人介绍这道菜的来历,甚至一些历史典故也信手拈来,让院长不光大快朵颐,而且知道了那么多故事,大呼不虚此行。回日本后,院长仍然对这些菜回味无穷,经常向朋友介绍,以至于知味观在日本拥有了极高的名气。#历史冷知识#除了菜馆的美食,鲁迅对小吃零食也是情有独钟。那时候的上海是远东第一大城市,小吃零食自然也是全国最丰富的。鲁迅家里的零食不断,平时写文章的时候经常一边吃一边写,写散文就吃甜的,写杂文就吃辣的,写小说就吃咸的,各有各的风味。他还在《华盖集续编·马上日记》中记载道:“夜间,又将藏着的柿霜糖吃了一大半,因为我忽而又以为嘴角上生疮的时候究竟不很多,还不如现在趁新鲜吃一点。不料一吃,又吃了一大半。”一个吃货的形象跃然纸上。
3、鲁迅的人物简介1919年,鲁迅花3500大洋在北京买了一套三进的四合院,面积500多平,共32个房间。他把母亲、原配、二弟、三弟、及弟媳们都接过来一起住,没想到,4年后,鲁迅却被赶了出来。鲁迅出生于浙江绍兴一个官宦家庭,祖父是翰林院庶吉士,父亲是一名秀才,周家书香氛围浓厚,鲁迅从小受到了良好的教育。后来,祖父因事下狱,父亲病重去世,家道中落。16岁时,鲁迅的家族开分房大会,分给他家的房子又小又差,鲁迅十分不满,不愿意签字,结果遭到叔辈们的斥责,他暗下决心,以后一定要让家人住上大房子。从此鲁迅学习更加刻苦,毕业后在杭州师范学堂任教。1912年,鲁迅被蔡元培看中,应邀去了北京担任教育监事。他当时的月薪是300大洋,再加上稿费、课时费等,每月基本能拿到400大洋,按照目前的金价来算约合16万元。鲁迅常年在北京工作,回老家陪伴母亲的机会越来越少,于是就有了买房的想法。他想把母亲接过来,然后兄弟们住在一起,一家人相亲相爱永远不分开。鲁迅把想买房的事,告诉了二弟周作人,俩人一拍即合,开始四处选房子。周作人当时也在北京上班,是北大文学院的教师。千挑万选之后,他们看上了西直门内八道湾胡同11号院。这是一套三进制的四合院,正好适合他们全家居住,住房面积500多平,有32个房间,中间还有个跨院,售价为3500大洋,再加上装修等其它费用,共计4475大洋。鲁迅把家里的老宅子卖掉,再加上全部积蓄,一次性付清了房款。1919年,鲁迅在北京拥有了自己的房产,他迫不及待地把母亲、原配、二弟、三弟、弟媳、及孩子们都接了过来,大大小小共12口人。住进四合院后,鲁迅过得非常开心,不仅圆了儿时要给家人买大房子的梦想,还创作出了一系列的经典作品,比如《故乡》、《呐喊》、《阿Q正传》……可是好景不长,1923年鲁迅却被周作人夫妇赶了出来。周作人媳妇是个日本女人,名叫羽太信子,是周作人在日本留学期间认识的,鲁迅还是他俩的牵线人,后来羽太信子又把妹妹介绍给了周建人,算是姐妹俩嫁给了兄弟俩。平时鲁迅和周作人都要上班,一大家子人住在一起,需要个大管家。鲁迅媳妇朱安目不识丁,不能担此重任,周作人媳妇羽太信子才能出众,擅长沟通还会照顾人,大家一致同意让她主持家事。鲁迅和周作人每月的工资加起来,大约有600大洋,一到月底就会交到羽田信子手里,让她负责家里的大小开支。刚开始,羽田信子尽心尽力把一家人照顾得很好,也能做到公平分配,可是时间久了,她手里的资金多了就开始挥霍,还借起了外债,把日子过得入不敷出。羽田信子喜欢穿金戴银,床单被褥旧了直接扔掉换成新的,饭菜不合胃口就命令下人重做,出门需要配备专车。家里的钱总是紧着她和妹妹两家,对嫂子朱安和婆婆鲁瑞总是能省则省。鲁瑞心生不满,曾多次提醒鲁迅。可鲁迅忙于工作,也没有精力顾及这些家庭琐事。在一次查账时,鲁迅发现了问题的严重性,家里的钱不仅不够用,羽田信子还向外借贷了21次。鲁迅心想,自己和弟弟在外拼命工作赚钱,居然还不能满足家里的日常开销,还需要借贷?调查后发现,这些借贷均来自于羽田信子的日本亲戚。一次吃饭时,鲁迅问起了借贷之事,羽田信子言辞闪烁,不料周作人却大发雷霆,还对鲁迅大打出手,兄弟俩出现了人生中的第一次冲突。羽田信子见丈夫这么护着自己,更加肆无忌惮。她开始想方设法挑拨鲁迅和周作人之间的兄弟感情,并开始设计鲁迅。有一次,周作人刚下班,就听见羽田信子在里屋哭哭啼啼,他慌忙跑去安慰,竟被告知,鲁迅偷看羽田信子洗澡。周作人暴跳如雷,出门想要去找鲁迅算账。羽田信子却拉住他说:“家丑不可外扬,我们让他搬走便是。”几天过后,鲁迅收到了周作人送来的绝交信。鲁迅以为周作人能够明辨是非,没想到却被媳妇蛊惑,对自己的亲哥哥提出绝交。鲁迅心如刀绞,没想到几十年的兄弟之情,竟不如媳妇的一句谎言。鲁迅考虑到自己是孤家寡人,弟弟周作人却是拖家带口,就一个人搬出去住了。搬走之后,鲁迅经济上宽裕了不少,生活条件又上去了,他又在阜成门买了个小型四合院。不久,母亲和朱安也搬到了阜成门,三弟周建人带着媳妇去了上海发展,羽田信子和周作人将那套500多平的四合院占为己有,以后便不再联系鲁迅。@学史思今鲁迅一生铁骨铮铮,可是在面对弟媳和弟弟的时候,却束手无策。鲁迅把房子让周作人夫妇来住,主要是考虑到当大哥的包容和责任,并把他们当作需要帮助的亲人。可是,鲁迅的好心却没有得到好报,羽太信子和周作人不但不领情,反而设计污蔑,导致兄弟感情决裂,结果把鲁迅赶了出来。从鲁迅的家事中,我们可以看出:兄弟成家后一定要从经济上分开,不然很容易滋生矛盾,造成大家庭失和,严重的可能还会导致兄弟反目。对此你怎么看呢?欢迎留言。#头条创作挑战赛#
4、鲁迅简介完整版名人鲁迅:废寝忘食的读书人鲁迅原名周章寿,后改名周树人,1881年生于浙江绍兴。著名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教育家和民主战士,新文化运动的重要参与者,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之一。鲁迅在文学创作、文学批评、思想研究、文学史研究、翻译、基础科学介绍和古籍整理研究等诸多领域都有重大贡献。他对五四运动以后中国社会思想文化的发展影响很大,在世界文坛,特别是在韩国、日本的思想文化领域享有盛誉。他被誉为“20世纪东亚文化版图上占据最大领域的作家”。鲁迅从小勤奋学习,他曾在私塾课桌上刻上一个“早”字,以鼓励自己珍惜时间。长大工作以后,鲁迅仍然不忘节约时间。以吃饭为例,他喜欢吃鱼,但为了少花时间吐鱼鱼刺,他就少吃鱼。鲁迅有句名言: “时间就是生命,无端浪费别人的时间,就等于谋财害命。”在日本留学的那几年,他就像在战壕里爬行的士兵一样,整晚通宵的伏案工作。当一个游手好闲的人来到他身边时,他会不客气地说: “你怎么又来了,难道没有别的事可做吗?”鲁迅学习非常专心。许广平讲了这样一个故事: 有一天晚上,一个小偷进了鲁迅家里,做贼心虚的他想等鲁迅睡着后再偷窃。然而,鲁迅写了又写,手中的笔不停地挥动。过了很久,鲁迅累了,伸个腰,点了根烟,抽了几口,又开始写了。这样,灯一直亮着,小偷一直没机会得手。眼看时间已经过去了很久,鲁迅还是没有关灯睡觉。小偷实在熬不过鲁迅,只好趁着鲁迅专心写作之机,悄悄地从厨房里拿走了一件小东西。由于长时间劳累,鲁迅的身体越来越瘦,朋友们都劝他多休息,注意身体。鲁迅笑着说: “在桌子上提笔写文章,是我在工作的时候,靠在椅子上读书时,就是我在休息的时候,如果这一切都停止了,我是做不到的。”为了维护自己的身体,鲁迅也吃了鱼肝油,戒酒,这些都是为了赢得更多的战斗时间。有人做过统计。在鲁迅三十年的工作和战斗中,他一共给我们留下了一千万多字的著作,平均每年有三十三万字,他的写作从未间断过。此外,鲁迅还做了大量的教育工作、研究工作和社会工作。在他去世后,人们在整理他的遗物时,发现他存有大量不同颜色的小纸条,都是他从各种书籍中挑选抄来的对写作有用的文字材料。从这些笔记中,我们似乎看到了鲁迅 “废寝忘食” 的身影。鲁迅正如他所说的,用他的一生的 “奔跑,以他勤奋刻苦的劳动赢得了全世界人民的尊敬,今天,我们要纪念他,向他学习,不要忘记他深刻的话语:“伟大的成绩和努力是成正比的,一分付出就有一分收获,日积月累,就能从少到多创造奇迹。#我要上头 条##鲁迅##鲁迅先生的名言哪一句你记得最清楚#
5、鲁迅的故乡简介1919年,38岁的鲁迅花3500块大洋在北京买了一套四合院,把老妈、原配妻子,二弟一家以及三弟一家都接了过来。没想到,四年后,鲁迅却被赶了出去。[太阳]各位看官老爷,麻烦右上角点击一下“关注”,精彩内容不错过,方便随时查看,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让我们来接着往下看。鲁迅是家里的长子,父亲死后他就担起了一家之主的重任,加上和两个弟弟从小感情要好,所以工作以后一直拿自己的工资来养活一大家子。甚至连二弟媳羽田幸子的娘家他也每月寄钱去补贴,他之所以这么做除了他本人善良之外,还因为鲁迅在日本时和二弟媳家有些交情。鲁迅在日本时的保姆就是羽田幸子,所以对羽田对家庭也相对熟悉一些。后来鲁迅资助二弟周作人来日本读书,又心疼二弟没有贴心人照顾,因此就把羽田介绍给了二弟,二人因此结为了夫妻。羽田家家境贫困,鲁迅宅心仁厚就心甘情愿地每月拿出50块帮助羽田娘家。当时的50块不算少,普通百姓一个月工资才几块钱,幸好鲁迅先生的工资在当时也算高薪,所以负担这些才没有压力。周作人回国后在北京一所大学教书,而鲁迅也在北京站稳了脚跟,于是就和二弟商量合资买下一处院子,让全家人住进来,周作人欣然同意。鲁迅看中了一套三进的四合院,价格要3000多大洋,鲁迅和周作人把全部积蓄拿出来远远不够。因此鲁迅把绍兴老家的祖宅卖掉,又向银行贷款了500大洋才凑齐了买房的钱。鲁迅把二弟和三弟夫妻安排在了后院,中院让母亲和妻子住,自己则单独在前院。当时的鲁迅三弟还未工作,所以鲁迅和周作人每月把工资汇总在一起交给了羽田掌家。因为鲁迅母亲年老多病,妻子朱安不识字,而羽田的持家能力鲁迅在日本已经见识过,所以便放心地把财政大权交给了羽田。开始时羽田把家里打理的井井有条,后来她一人当家习惯了,就慢慢沉醉于金钱和权利的魅力中。她拿着家用挥霍起来,但凡有点小毛病就让日本医生上门看病,自己一家三口每人一辆黄包车,而且和妹妹一起大肆购物,本来将近700的家用竟然还不够。鲁迅一次偶然间看到管家把粮食偷偷送回了家里,鲁迅厚道就睁一只眼闭一只眼,谁知那管家越来越明目张胆,被鲁迅看到好几次。鲁迅实在忍不了了,就和羽田说了此事,谁知羽田竟然问管家:“你怎么被他看到了呢?”鲁迅大为震惊,但是他作为大家长不想和弟媳闹难堪,因此就和周作人提了此事。周作人是个怕老婆的人,知道妻子所作所为也不敢干预,鲁迅也无可奈何。后来羽田花销越来越大,鲁迅不得已只好外出借钱补贴家用,光借钱次数就高达21次,鲁迅对于羽田这位家人的容忍度实在高的离谱了。但他并不是无动于衷,借钱还钱的都是他,虽没有怨言,但他还是和周作人说起了家用不足的事,希望他能提醒自己的妻子。但是周作人对于妻子十分维护,他不仅没有反省妻子的行为,反而和鲁迅吵了起来。加上后来羽田诬陷鲁迅偷看他洗澡,所以周作人交给了鲁迅一封绝交信,并让他自重,以后不要到后院来。鲁迅不知二弟这样所为何事,因此就请他来前院问清楚,但是周作人拒绝了。鲁迅又在前院住了几天,对于曾经亲密无间的二弟突然翻脸无情十分伤心,因此就带着妻子走了。鲁迅租了套小房子和妻子共住,不想鲁母隔三差五地就回来和他们挤在一起住。原来鲁母一直被鲁迅妻子伺候的周到体贴,如今面对两个日本儿媳妇十分不习惯,所以想念鲁迅夫妻。鲁迅不愿见母亲奔波,于是又借了800大洋买了套一进的四合院,把母亲接了过来,从此鲁母一直住在这里直到离世。羽田把鲁迅赶出去以后,立马让娘家父母和弟弟妹妹住了进来,周作人也毫无意见。鲁迅搬了出来后才觉得松了口气,每月工资维持三人生计绰绰有余,他甚至还庆幸被赶了出来。只是鲁迅和二弟周作人从此再也没有和好,周作人来看望母亲时和鲁迅一句话也不说,鲁迅回宅子拿书时还被周作人夫妻辱骂殴打。鲁迅对兄弟情断十分痛心,他只当二弟是昏了头,自始至终没有说过周作人的坏话。周作人最终在妻子的影响下走上来亲日汉奸的道路,在民族大义和心志上他和鲁迅是截然不同的两种人。
6、鲁迅英语简介民国最“贵”的作家张恨水,稿费是鲁迅先生的2倍,一支笔养活3个老婆和13个孩子!他的作品你一定看过!在民国时期,最赚钱的职业要属作家了,大部分的稿酬一千字是三到五银元,而大作家鲁迅先生的稿酬大概是一千字五到八银元。但是,有这么一位作家,他当时的稿费是一千字十银元,位列作家收入之首。这个人,就是民国传奇作家——张恨水。1913年,十八岁的张恨水因学校倒闭而被迫辍学,此时,父母也为他物色了一位大户人家的女儿。当看到年轻美丽的结婚对象时,他同意这门婚事。但他不知道的是,这其实是女方家里的“狸猫换太子”之计。在结婚当天,张恨水掀起新娘的盖头,突然发现不是那天遇见的漂亮女子。当得知真正的结婚对象是那天遇见姑娘的姐姐时,他不禁大怒。感到被欺骗的张恨水离开了自己的妻子徐文淑,投奔在报馆工作的叔叔,开始了自己的媒体生涯。1924年,随着长篇小说《春明外史》的发表,张恨水一炮而红。小说中对当时的官场和社会中各种奇闻异事的讽刺与批判,深受当时人们的追捧。而此时的张恨水,遇到了人生中的第二段婚姻。张恨水是经人介绍,在福利院遇见胡招娣的。第一次见面,胡招娣的灵秀就让张恨水心动。而当得知胡招娣悲惨的身世和经历后,他当即决定,要将胡招娣娶回家。张恨水和胡招娣婚姻的基础,其实是同情而不是爱情。胡招娣身上发生的所有悲惨的事情,是当时社会底层人民普遍生活的一个缩影。而张恨水对底层的悲惨有一种作家天生的敏感,所以,他对胡招娣更多的是同情而非爱情。在与招娣结婚后的七年里,张恨水迎来了创作的高峰期。他写作的才华在这七年里也淋漓尽致地展现出来。他可以同时撰写多部小说,并且毫不担心把小说写串的问题。他写作从来不打草稿,每次都是一蹴而就,所以他才会如此的高产。而他诗词歌赋样样精通,经常将其穿插在自己的作品中。那些流传至今仍然脍炙人口的作品,如《金粉世家》《啼笑因缘》等作品都是出自这段时间。比起锋利的鲁迅,张恨水的作品具有更大的包容性,上到达官贵人,下到白丁俗客,都十分喜欢他的作品,这其中,不缺乏国学大学陈寅格,民国奇女子张爱玲,以及当时的总统夫人宋美龄这些名人。甚至,对张恨水的作品持有批评态度的鲁迅,因为母亲爱读张恨水,也不得不排队去购买他的小说。随着张恨水作品的家喻户晓,他的钱包也渐渐地鼓了起来。他在北平购置了一处四合院,并把母亲和结发妻徐文淑接过来一同居住。但胡招娣脾气不好,虽说与徐文淑相处的还算不错,但与张恨水之间时常会发生争吵.而张恨水写了这么多爱情故事后,回顾自己的婚姻,才发现自己从来没有爱过。对于徐文淑,是父母包办婚姻,而对胡招娣,更多的是同情。他忽略了徐文淑和胡招娣在他奋笔疾书时默默地为家庭做出的贡献,而是渴望一段真正的爱情。1931年,他遇见了周淑云。十六岁的她明眸皓齿,知书达理。在北平新闻界和教育界联合举办的赈灾晚会上,两人同台演了一出《女起解》。张恨水看到了自己久违的爱情模样,对周淑云一见钟情。而周淑云也是张恨水的铁杆粉丝,两人相见恨晚,认定彼此就是生命中苦苦寻找的一部分。张恨水还给周淑云起了一个更为诗意的名字,周南。但两人的婚姻却遭到了胡招娣的百般阻挠,家里也让她闹得鸡飞狗跳。但在徐文淑的劝说下,胡招娣渐渐冷静,并且同意张恨水和周南在外边另寻住处。而徐文淑之所以这么“懂事理”,全在于“知足”二字。她觉得张恨水给了她这么好的生活,她不该要求这么多。这也体现了旧时代女性逆来顺受的境遇。而张恨水和周南过上了才子佳人的生活。彼时九一八事变,东三省在日寇的铁骑下变得满目疮痍,张恨水悲愤交加地写下了诸多抗战作品。而在抗日战争期间,张恨水也多次发表杂文谴责日寇的暴行。在1945年的《虎贲万岁》中更是歌颂了中国人民奋起反抗的不屈精神。1956年,周南患上乳腺癌,因不想让张恨水担心,于是默默地隐瞒了病情,最终拖成了晚期,并在1959年去世。而胡招娣也选择冰释前嫌,前去照顾患病的张恨水。1967年,张恨水去世,子女在整理他的遗物时发现,原本觉得父亲的书描写的是他的一生,但父亲原来一直在用一生寻找爱情。
7、关于鲁迅的简介“横眉冷对千夫指,府首甘为孺子牛”。一直以来,鲁迅给我的印象都是严肃谨慎,甚至有点冷漠的样子。可是,事实真的如此吗?近日,深入了解下,才知道鲁迅也有我们鲜为人知的一面。01.幽默风趣鲁迅,本名周树人,曾用名周樟寿,曾字豫山,后改豫才,浙江绍兴人。鲁迅,对于五四运动以后的中国社会思想文化发展具有重大影响,蜚声世界文坛,被誉为“二十世纪东亚文化地图上占蕞大领土的作家”。正是这样伟大的作家,居然也写过一首“小酸诗”一一《我的失恋》:我的所爱在河滨;想去寻她河水深,歪头无法泪沾襟,爱人赠我金表索;回她什么:发汗药。从此翻脸不理我,不知何故兮使我神经衰弱。我的所爱在豪家,想去寻她兮没有汽车,摇头无法泪如麻。爱人赠我玫瑰花;回她什么:赤练蛇。从此翻脸不理我。不知何故兮一由他去罢。可此可知,鲁迅其实也是挺幽默风趣的人。02.独特的设计师鲁迅不光文学了得,据说他在当时还是个小有名气的设计师。他30岁的时候,自己设计并创造了一个品牌,叫鲁氏限 量版中山立领。他的穿衣风格是当时蕞流行的,用一个字形容就是帅。他还总结出穿搭的真谛:黑色显瘦,白色显胖,胖子不能穿横格条纹,脚长女生穿黑鞋,脚短女生穿白鞋。他的穿搭风格别出心裁,就像他的文学作品一样,独树一帜。03.柔道高手鲁迅不光文学造诣了得,设计独特,同时他还是一个柔道高手。鲁迅在日本学柔道,不但站立摔利害,擒拿技更是顶呱呱。他居然是第 一批学柔道的“课代表”,优 秀得让人自叹不如。总的来说,鲁迅就是“被窝里放屁,能文能武”。#我要上微头条# #100天写作轻打卡# #小草的写作江湖#
8、鲁迅简介30字左右1923年,鲁迅回家,弟弟迎面甩来一个香炉!“你怎么能偷窥我媳妇儿洗澡!”鲁迅回过神,抄起陶瓷枕头就回敬过去!鲁迅和弟弟周作人原本是兄友弟恭,为何闹得如此僵呢?这还要从头说起。鲁迅的父亲去逝的早,母亲三十多岁时便守寡,为了将三个孩子拉扯大,受了不少的罪。鲁迅身为长子,深知母亲的不易,他从小就刻苦学习,希望将来有出息了能孝敬母亲,扶持弟弟。1906年,鲁迅和弟弟周作人一起到日本留学。由于平时二人学习繁忙,便打算找个女佣帮助他们收拾屋子,洗衣做饭。后经人介绍,一个叫羽太信子的日本女子来到鲁迅家当佣人。羽太信子家境贫寒,靠四处打工维持生计,但她性格开朗,和鲁迅兄弟俩的关系也处的非常好。时间长了,羽太信子和周作人之间慢慢产生了感情,并打算相伴一生。鲁迅很高兴弟弟能找到真爱。不久,他们学成回国,将羽太信子一起带到了周家。刚到周家的羽太信子非常亲切友善,对每个人都很好,这也赢得了大家的喜欢。鲁迅为了能让一家人一直在一起,不惜卖掉了绍兴的老宅子,加上自己攒的一些钱,花了3000大洋,在北京八道湾买了一座大的四合院,将母亲,二弟周作人一家、三弟周建人一家,全都接了进来。本以为全家人能住在一起是件多么开心的事,谁知,因为羽太信子的一句话,结果却分道扬镳。刚搬进新家大家都很开心,鲁迅考虑到这么一大家子得有一个管事的,而自己的原配朱安不识字也不擅长管家,于是,便把管家大权交到了羽太信子手上。鲁迅将每月工资的一半给羽太信子补贴家用,周作人更是将每月工资全部交给妻子管理,这样,羽太信子一个月能拿到600块,这在当时基本算是个“小富婆”了。谁知,好景不长,掌管财政大权的羽太信子竟忘记了自己的初心,不再勤俭持家,花钱大手大脚,佣人左一个右一个,开始过起了奢靡的生活。周作人稍微说妻子几句,她就一哭二闹三上吊,吓得其他人也都不敢多说一句话。不久,由于经济形势不乐观,鲁迅领到的工资也越来越少,交到羽太信子手里的钱就更少了,这让她越看鲁迅越不顺眼,总是对他冷嘲热讽。眼见家中开始入不敷出,弟弟又管不住自己的妻子,鲁迅便好心劝说羽太信子要勤俭节约,毕竟,今时不同往日了。习惯挥金如土的羽太信子自然听不进去劝告,反而对大哥鲁迅怀恨在心。这天,羽太信子坐在院里嚎啕大哭,周作人回来便上前询问,羽太信子竟然说,大哥鲁迅偷看她洗澡,并要以死来证明自己的清白。周作人看着如此伤心的妻子,居然相信了她的话,并立即给大哥写了一封绝交信,斥责他的行为,并说以后不再相见。为弟弟付出那么多心血的鲁迅顿时觉得心灰意冷,连解释都不想解释,就带着母亲和妻子搬出了四合院。在朋友的帮助下,鲁迅又买了一间小院子住了进去。次年,鲁迅想回原来的四合院拿自己的书籍和物品,没想到,羽太信子看见他就破口大骂,周作人也和妻子一起往鲁迅身上砸东西,后来,鲁迅的朋友赶来,帮忙劝说,才拿走了东西。鲁迅更是气的旧病复发,住了半个多月的医院,这也让他下定决心放弃这段让他心寒的兄弟情。这一放弃就是13年,直到鲁迅离世,也没能和弟弟达成和解。而周作人呢,以后的日子也不好过,鲁迅去世不久,日军占领了北平,他本身就性格软弱,再加上羽太信子的蛊惑,很快就屈膝改节,效命于日本扶持的伪北大。因此背上了洗刷不去的叛徒罪名。鲁迅和弟弟之间原本有着珍贵的手足之情,却毁在了羽太信子的手里,而弟弟也在这个女人的蛊惑下,丢失了民族气节,背上了千古骂名。在鲁迅心中,亲情永远是他重视的东西,毕竟当初,他把自己买的大四合院留给了弟弟,自己净身出户,而没有把他们赶走,只可惜,弟弟没有体会到大哥的用心,余生也只能在悔恨中度过。
转载请注明出处阿文说说网 » 鲁迅主要作品简介(鲁迅祝福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