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摄视界-巴黎(4)卢浮宫位于法国巴黎市中心的塞纳河北岸,位居世界四大博物馆之首。始建于1204年,原是法国的王宫,居住过50位法国国王和王后,是法国古典主义时期最珍贵的建筑物之一,以收藏丰富的古典绘画和雕刻而闻名于世。卢浮宫占地约198公顷,分新老两部分,宫前的金字塔形玻璃入口,占地面积为24公顷,是华人建筑大师贝聿铭设计的。1793年8月10日,卢浮宫艺术馆正式对外开放,成为一个博物馆。卢浮宫已成为世界著名的艺术殿堂,最大的艺术宝库之一,是举世瞩目的万宝之宫。
2、卢浮宫英语怎么说当我想向别人介绍这本书的主题时,我在思考用什么词来形容它。首先它不是一本导览书,虽然我认为它能为任何人带来一趟难忘的旅行探索,但它没有包含闻名世界的卢浮宫,也没有香奈儿、莎士比亚书店或是花神咖啡馆;其次它也不是一本关于品牌营销的书,尽管它讲述了多个品牌创立和发展的故事;这也不是一本影集或插画书……它是一本综合以上所有的,又带着一些个人化的喜好,关于发现的书。在本书每一篇的正文中,我都以正面和欣赏的角度去描述和传达信息。因为能完成这么多拍摄和采访,少不了每一家店和相关者的支持。但借着写前言的契机,我也终于能抒发一些似乎有点“不合时宜”的感触。20 世纪末的精神病学界有一条关于新增综合征的新闻在英法媒体中引起了罕见的如同对流行文化般的关注,在接诊多例初到巴黎而产生身体和精神不适的日本病人后,“巴黎综合征”被当时在巴黎的日裔医生提出。主要病因是游客对巴黎的高度理想化预期与现实差异极大而导致的应激反应。作为游客,我在2012 年初到巴黎时并没有产生过任何负面印象。美术馆、画廊、剧院、塞纳河、圣马丁运河……大概是因为当时只看到了巴黎展示给游客们最好的一面。直到几年后,我搬到这里居住生活,这座城市才逐渐向我显露出它更多的面貌:地下“墓穴”中堆积起来的累累白骨;一些人过度随意地在街道小便,即使是在市中心;在公共场所目睹抢劫和种族歧视……也许世界上本就没有完美的城市,巴黎复杂的、不拘于游客化的美也正是融合了它的不完美,甚至它历史过往中的阴暗面。所有我们习以为常的概念和名称背后都有它们的来源和演变历史。一个可爱的卡通造型护身符可能与一个非洲部落的传统有关;昂贵精美的古董不仅承载着其流通贸易史,也很可能来自一段西方现代考古学发展的野蛮掠夺时期;“跳蚤市场”这个人人皆知的称呼居然来自于曾被巴黎政府驱赶的拾荒者们养家糊口的生计……在写这本书之前,我从未想过这个称呼的根源能和如今仍困扰许多国家的移民危机和阶级贫富差距关联起来。欧洲大国文化多元和辉煌财富的背后少不了殖民历史上开疆扩土的野心。工业革命带动的一艘艘商船连接了不同的大陆和岛屿,以英法两国为领头羊的科考队和航海家们通过猎杀和贸易将在异国发现的动植物带回欧洲。本书中精彩的一篇正是来自这一背景下盛行的“奇珍异宝柜”文化,而另一篇则是源自皇室贵族对佩戴异域古城挖掘而来的宝石配饰的热情……许多人会认为这些反思都是毫无意义的陈词滥调,但就像人们应该关心自己日常所吃食物的来源一样,我们应该试着了解一个品牌的起源,乃至一座城市文化繁荣的成因,即使其中掺杂着不堪。巴黎的美好和伟大自然是说不完的,作为一个全球顶级城市,在追求效率和完美的数字工业时代,巴黎仍有许多店铺在经营纯手工制作的商品,每一件都保留着手工的痕迹,以“不完美”的方式,以大部分法国人习以为常的抗争精神与这个时代抗争着。巴黎丰富的文化遗产孕育了许多历史性的大小品牌,波兰公主和路易十五的御用糕点师开的店,巴尔扎克小说的人物原型创立的香氛店, 19 世纪的巴黎茶商品牌……古老品牌被无数次编撰过的历史已经成为巴黎城市历史的一部分,而年轻品牌的故事则更为饱满真实。26 年前一对兄妹因为酷爱外国杂志,他们用邮寄订购的方式将许多英文杂志买到巴黎再卖掉,而如今一家经常挤满了时尚年轻读者的书店正是这样起步的。一个因为高考那天起晚迟到而转考职业学校机械专业的男孩,又凭着对机械的专业知识而购买并修复了一批老缝纫机,随后开了裁缝店并创立了自己的牛仔裤品牌。一个意大利设计师到巴黎出差之后就爱上了这座城市,随后辞职搬家,在新的设计领域努力求学,并勇敢地在巴黎一区开了自己的高级定制店。在了解每一个人和品牌的故事时,除了惊喜和感动,我还体会到这些故事真的能为想要创立自己品牌的人带来启发,比如怎样找到适合自己的行业,怎样发展合作宣传,怎样为自己的品牌增加故事性,以及十分实用的:怎样以低成本来装饰出一个独特的空间。即使你只想开一家蔬菜店,在这本书里你都能获得启发。当然,这本书适合每一个对巴黎向往的人,它也许并不是第一次到访巴黎的游客最应该看的书,但只要你准备好了去了解更真实而多面的巴黎,那它就在等待被你打开。#机工社好书推荐##以书之名#
3、卢浮宫博物馆用英语怎么说卡塔尔除了王子,还有中国贝聿铭➰位于多哈的伊斯兰艺术博物馆是贝聿铭先生博物馆设计的封山之作,也是集其大成之作。➰如果说卢浮宫东馆的设计开拓了现代建筑的设计语言与手法,那么伊斯兰艺术博物馆的设计则更上一层,找到了现代与传统、极简与繁复等等对立面中微妙的平衡点。➰延绵而上的坡地连接起城市与位于二层的建筑入口,两侧列植的棕榈树投下阴影,驱散了炙热夏季阳光带来的躁动不安。➰受到已历经千年风沙洗礼的开罗艾哈迈德·伊本·图伦清真寺启发,贝聿铭笔下的这座建筑仿佛一尊隽永的雕塑。➰在形式、材料与建筑语言上与卡塔尔文化本源遥相呼应。在外,法国石灰岩朴素低调,而交错相切的几何体量在阳光与灯光的映照下产生了万千种变化,光与影成为了空间的主角。➰在内,极高的完成度与后期维护质量让空间一如起初设想般纯净、清晰、井然有序,使得建筑本身也成为了一件让人流连忘返的艺术品。➰而诸如地板上装饰性的图案、环形吊灯的细部设计、屋顶灯光与廊桥则是伊斯兰传统元素的现代演绎。➰穿行在如伊斯兰艺术博物馆一般的伟大建筑中,沉浸式的空间体验似乎比参观层层防护后的展品更有冲击力,让传统文化真正深入人心。➰从这个角度而言,贝聿铭的设计成为了东西方文化的桥梁,超越了任务书中简单的指标,也超越了建筑师传统意义上的职责所在。贝聿铭生前设计的最后的一座大型文化建筑。贝爷允诺接手这个项目的时候已经91岁,但他依然花费了大量的时间在中东地区旅行和考察,并且在团队的帮助下大量阅读伊斯兰文化的卷宗。由于担心博物馆本身会日益淹没在扩展的城市之中,贝爷特别请求卡塔尔王储为博物馆建造一个独立的人工岛。开罗艾哈迈德·伊本·图伦清真寺9世纪洗澡喷泉的设计中的圣剑成了贝爷对博物馆构想的灵感之源,他重新运用自己挥洒了一辈子的现代主义风格,用直线和几何图形架构空间,切割光线,“剑”的影子随处可见(只要你稍微发挥一下想象力)。相比起外部相对刚毅的造型和线条,贝爷在内部运用了大量的伊斯兰艺术符号和花纹,极大地中和了建筑本身带来的坚硬感。当然,贝爷依然坚持最大限度地引导自然光线进入内部,为此他设计了高达150英尺高地玻璃幕墙不仅可以让人从内部对外面的碧海、金沙和蓝天一望无尽,而且让整个中心大堂极其通透明亮。1935年,18岁的贝聿铭留学美国,1948年到纽约成为一名建筑师,在长达70年的职业生涯里,从华盛顿特区的国家美术馆东馆、波士顿的肯尼迪总统图书馆、巴黎的卢浮宫玻璃金字塔,到北京的中国银行总部大厦,他为世界缔造了堪称经典的现代主义建筑,也为纽约留下伟大的作品。在这一次的纽约抗疫战场中,他的作品还包括西奈山医学中心古根汉姆医院,为医护人员免费提供住宿的曼哈顿中城四季酒店。2019年5月16日,贝聿铭在纽约的家中安详辞世,享年102岁。如果从太空可以看到地球,贝聿铭在世界各地的作品,犹如一颗颗镶嵌在地球表面的钻石,熠熠生辉。而他长达一个世纪的精英人生,源于中国。贝聿铭1917年出生于广州,成长于香港和上海。1935年留学美国,并成长为当代现代主义建筑大师。贝聿铭希望世人通过他的作品来了解他的人生。三年前,我在他百岁生日庆祝时读到他的文章,计划到纽约采访他,却没有机会了。在阅读、研究了他的多本英文传记、中文文章后,我决定以自己的视角解读他的一生,追溯他18岁之前在中国的经历,以及这种经历对他事业的影响。“问渠哪得清如许?” 在对贝聿铭的研究中,我穿越时空回到明代的苏州,他是苏州贝氏家族第15代;回到1840年代的上海外滩,这里是上海国际化和现代化的起点,1930年代,外滩万国建筑群的兴建,激发了青年贝聿铭的建筑梦。1917年4月26日,贝聿铭在广州出生,母亲为他赋名 “聿铭”,意为璀璨的镂刻。一年后,父亲到中国银行香港分行任职,全家赴香港定居,贝聿铭在香港度过了童年时期;1927年,父亲任中国银行上海分行经理兼中国银行总行业务部主任,全家回到上海,贝聿铭初中入学青年会中学,高中毕业于圣约翰大学附中,1934年考入圣约翰大学。苏州离上海不远。作为家族长孙,贝聿铭在祖父的坚持下,夏天时回到苏州老家,以了解家族事务。他一生都记得,少年时和同堂的兄弟们在家族私家园林 “狮子林” 玩耍的情景,这些经历反映到了他成年后的建筑作品中。贝聿铭祖辈是中国苏州的名门望族。祖父贝理泰(1866-1958)曾参与中国近代兴起的金融业、旅游业,1915年参与上海银行创办,任苏州总商会会长;父亲贝祖贻(1893-1982)1914年到北京,任中国银行总行司帐,1915年调入广东分行,历任副经理、代理经理;母亲庄莲君,1911年嫁给贝祖贻,庄氏父亲为清朝最后一任国子监祭酒。
4、卢浮宫博物馆英语卢浮宫
5、卢浮宫的三件镇馆之宝英语解说词世界上最美的海上博物馆:阿布扎比卢浮宫#卢浮宫英语简介#
转载请注明出处阿文说说网 » 卢浮宫英语怎么说(有关卢浮宫的英语介绍简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