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董卿节目上,一位大佬上台就给她名片,董卿定睛一看,“这写得也太狂了!”,大佬张口就说:“我名字可比名片响多了。”2017年2月18日,董卿主持《朗读者》,这次来节目的是一位97岁的老人,看着虽然精神矍铄,但是走路已经有些不稳了。所以她就赶快下去搀扶老人上台。当董卿把老人搀扶上台正准备给观众介绍的时候,老人双手递给董卿一个名片,这让董卿有些意外,因为在她的节目里,一般都会提前了解嘉宾,根本用不着现场递名片。所以她就仔细看了一下名片。这名片上有两行大字很是显眼“书销中外百余本,诗译英法唯一人。”董卿心想这写得也太狂了,便委婉地问:“您不怕这名片递出去了,别人会觉得您怎么会这么说啊?”老先生就说:“这是事实啊!”董卿又问:“您见到谁都会递这张名片吗?”老先生就说了:“我的名字比名片还响一点了,名片不递人家也知道!”看到这里,是不是觉得这位老先生怎么这么不谦虚,怎么吹嘘自己!但当你知道他的名字是你就不会这样觉得。这位97岁的老人名叫许渊冲,是翻译界的泰斗级人物。早年毕业于西南联大外文系,1944年考入清华大学研究院外国文学研究所,1983年起任北京大学教授。钱钟书是他的老师,杨振宁、朱光亚是他的同学,俞敏洪是他的学生。许渊冲从事文学翻译长达80余年。翻译著作达到百余本。他把中国著名的经典《诗经》、《楚辞》、《李白诗选》、《西厢记》等翻译成了英语和法语。把《追忆似水年华》、《红与黑》、《莎士比亚》西方经典翻译成中文。多项大奖更是拿到手软,曾获得过“中国翻译文化终身成就奖”,还有国际翻译界最高奖项之一的“北极光”杰出文学翻译奖,这个奖项别说中国了,整个亚洲都是独一份儿。这样的许渊冲完全当得起“书销中外百余本,诗译英法唯一人。”更何况除了才华,许渊冲还有一颗拳拳爱国心。20世纪80年代中期,许渊冲在巴黎高等社会科学院进修,常到书店浏览,发现中国的经典著作,除了被汉学家译成法文的四大名著之外,其余只有一些薄薄的小册子,几乎无人注意。中国这么灿烂的文化,竟然在西方没有几本译本,相反,中国的书店里西方著作倒是汗牛充栋。许老的爱国之心熊熊燃起,他酝酿着一个大的计划,要把中国的经典著作以最传神,最美的翻译本让西方看到。接触过翻译的人都知道译事之难,相比之下,诗歌讲究格律音韵,自然是难上加难。唐诗宋词博大精深,理解已属不易,况且要译成外文,其难度可想而知,非大家焉敢问津?可许渊冲敢!许渊冲的翻译跟很多直译的不同,他追求“音美,形美,意美”,主张翻译一定要把民族文化的味道、精髓、灵魂体现出来。只有坚持中国文化的美感,才能让中国文化走向世界。比如杜甫的”千古名句“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许渊冲翻译为The boundless forest sheds its leaves shower by shower;The endless river rolls its waves hour after hour.不仅把诗文的意思、意境翻译出来了,还能做到音形对仗,“草”字头用sh头韵(sheds,shower),“水”偏旁则用r头韵(river,rolls);用“shower by shower”(“萧萧下”)呼应“hour after hour”(“滚滚来”)的译法堪称绝妙,尽显中国古典诗词的风骨流韵。中国的唐诗、宋词、诗经等中国传统经典能够在西方乃至世界迅速流传开来,许老功劳甚大。可是就是这样一位国宝级的翻译学家,晚年生活并不是那么如意,九十多岁的许老和同样高龄的爱人照君生活在北京的一个老破小的小区里,上下连电梯都没有只能爬楼梯。一次,许老因为骑单车意外摔倒,不能再爬楼梯,才和小区住户一起提建议看小区是否可以安装电梯,小区回应能安,但是需要60万,这也让老两口犯了难,最后还是许老的学生俞敏洪来看望许老的时候帮忙承担了。2018年,许老的爱人照君也离开了人世,偌大的老房间,从此只留下97岁的许渊冲,孑然一身。学生们担心他受不住,到他家里看望,却惊讶地发现,许老边端着放大镜看手稿,边用手指敲键盘打字,还在坚持翻译著作。面对学生的安慰,他反而安慰学生“不用担心我,只要沉浸在翻译的世界里,我就垮不下来”,许老用尽全力地与时间赛跑,为中国的翻译事业,为中国文化的弘扬和传播尽自己最后的一份力。这样的许老如何不让人敬爱。如果支持许老,那就多点赞或者转发,让更多人知道吧。文末附许渊冲大师的译作《美得窒息的唐诗宋词诗经》3册,中英双语、深度赏析、词人传记应有尽有。无论是学英语、学诗词还是学历史,这套书都很适合。没读过的朋友一定要读一下。点击下方链接即可购买
2、朗读者简介文案【莫言携「透明的红萝卜」现身朗读者第三季,央视是这样评价他的……】时隔三年,《朗读者》第三季终于与观众见面。第三季第一集,董卿共邀请了五组嘉宾,其中就包括著名作家,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前段时间曾经因为拾麦穗而引起争议的莫言。而这次莫言出场时,董卿是这样介绍的:”……成为世界文学地图上一个清晰的坐标,这是中国文学对世界的影响。”我想董卿所表达的意思,也代表了央视对莫言先生的评价及认可。莫言先生在这集里朗诵了他在1985年创作的一篇中篇小说「透明的红萝卜」的一个片段,并以此献给经历过那个年代的人们。「透明的红萝卜」这篇小说描写了六十年代的农村,一个只有一个后妈家庭的贫困、哑巴的一个少年—黑孩儿,心中对美好事物的追求和向往……下面请欣赏莫言先生朗读的这个片段。“光滑的铁砧子。泛着青幽幽蓝幽幽的光。泛着青蓝幽幽光的铁砧子上,有一个金色的红萝卜。红萝卜的形状和大小都象一个大个阳梨,还拖着一条长尾巴,尾巴上的根根须须象金色的羊毛。红萝卜晶莹透明,玲珑剔透。透明的、金色的外壳里苞孕着活泼的银色液体。红萝卜的线条流畅优美,从美丽的弧线上泛出一圈金色的光芒。光芒有长有短,长的如麦芒,短的如睫毛,全是金色……”莫言先生描写的“一个火烤萝卜”,笔触流畅,色彩纷呈。这也表达了他对美好、对未来的希冀。#莫言##朗读者简介#
3、朗读者简介50字【海东文艺界助力抗“疫”获点赞】10月24日,一则名为《故乡,平安》的短视频迅速在海东人的朋友圈引起点赞热潮。视频中,朗读者声情并茂地诵读诗歌内容,真情讴歌防疫抗疫一线的感人故事。网友纷纷喊出“平安一定能平安”“以文学的力量助力疫情防控,为作家点赞”“故乡平安,海东加油”……短短几天内,这则时长2分半的视频播放量达50万次,收获点赞1.5万次。自10月21日海东打响疫情防控阻击战以来,海东市广大文艺工作者主动担当、快速反应,积极配合疫情防控,踊跃投入战“疫”主题创作,他们携手并肩、各展所长,通过书法、绘画、歌曲、诗歌、摄影、剪纸、青绣等多种艺术形式,线上线下凝聚起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的强大合力。“我是平安人,看到广大医护工作者第一时间奔赴抗击疫情前线,我的内心深受感动,自己作为一名基层文艺工作者,无法像白衣天使一样去救死扶伤,但在后方,我希望用我自己的力量,来歌颂抗疫勇士们的慷慨逆行,激发人们与疫情抗击的坚强斗志,给人们带来战胜疫情的自信心。”谈起创作《故乡,平安》这首诗歌的初衷,平安籍作家杨廷成这样说。当看到医务工作者逆行疫区、济世救人,看到普通民众尽自己所能、同舟共济,海东广大文艺工作者迸发出激昂热情,踊跃创作,记录下海东人民面对磨难时的顽强与大爱。循着源自内心的感动,作家辛秉文和合作多年的老搭档索南扎巴写下歌曲《有你有爱》。歌声里稚嫩、纯净的童音传递出医护人员、社区工作者、公安干警等各行各业一线抗疫工作者众志成城、凝聚大爱的力量和感动,一经发出便收到不少好评。“在跟索南老师的密切合作下,这首歌曲从写曲到录音到后期制作,仅用了3天时间,主要想给广大听众展现海东全民参与、万众一心、众志成城的必胜声势和坚定意志。”辛秉文介绍,因为被疫情所阻隔,虽然录制程序比一般情况复杂了许多,但丝毫没有影响到创作进度。战“疫”还在继续,海东文艺界传递正能量的热情却丝毫不减。他们亲眼目睹了疫情发生以来,一线工作者舍小家为大家,义无反顾奋战在疫情防控一线的大无畏精神;他们用敏锐的视角捕捉到每一颗在各自岗位上为城市运转付出努力“螺丝钉”。文学爱好者张明辉创作出歌曲《平安的日夜》献给在一线抗疫的医护人员;平安籍歌唱家罗秀红倾情谱写出歌曲《祝福平安》,为平安打气,为家乡祈福;书法作家王志勇挥毫泼墨,写下《抗疫精神》,为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发声助力……“10月21日,海东市平安区发生新冠肺炎疫情后,市文联发布了《抗击疫情倡议书》和《征集抗击疫情文艺作品的通知》,全市广大文艺工作者积极投入到疫情防控工作之中。”海东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副主席张臻卓告诉记者,截至目前,海东文艺战线创作出抗“疫”文学作品30余篇;抗“疫”书法作品1000余幅;抗“疫”美术作品100余幅;音乐家创作并演唱5首抗“疫”歌曲;花儿歌手创作并演唱了30余首河湟花儿作品……更有50余位文艺工作者勇当志愿者,到抗“疫”一线与平安区干部、社区工作人员、医护人员和小区值守人员一起参与疫情防控工作,协助完成了三轮全员核酸检测工作。
4、朗读者简介及感悟朗读者II(套装1-3辑)内容简介本书为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文化类节目《朗读者II》同名图书,共分三辑。全书共收录62位朗读者的珍贵访谈,71篇古今中外经典文本。董卿专为本书读者录制“为你朗读”。书中“走进朗读亭”版块定格真挚心声,“导演手记”分享幕后故事。全书嵌入AR技术,149张照片链接1400分钟视频。自2017年第一季播出后,《朗读者》反响热烈、好评如潮;今年播出的第二季,立意更巧妙新颖,视野更开阔宏大,内容更扎实丰富,形式更生动亲民,做到了“百尺竿头,更进一步”,获得更加广泛的社会关注。基于第一季节目编撰的《朗读者》图书,已经成为广大读者竞相捧读的畅销书,很多青少年读者通过阅读,了解到这些嘉宾的人生故事,开启经典阅读的旅程。《朗读者》的成功启示我们,电视文艺工作者只要坚定文化自信,勇于坚守、善于创新,真正做到用心用情用功,就能够用诚意和创意打动人心,就能够做出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好作品,就能够跨越“高原”攀上“高峰”。
5、朗读者简介资料杨元喜院士坐客《朗读者》,和科学家一起通过朗读感受中国航天的底气和自信!#和载人航天一起成长# #朗读者#《朗读者》第三季正式开播打开这一季《朗读者》大门的首位嘉宾正是中国科学院院士北斗导航系统副总设计师杨元喜主持人董卿这样介绍杨院士“在国外很多同行人的心中他就是中国北斗代言人奋斗四十余载他不仅改变了自己的人生也和千千万万的北斗人一起改变了中国卫星导航受制于他人的历史”“我们能够为世界贡献23.6%的贡献率”节目中讲到在北斗系统起步发展之初杨元喜院士曾连续三次参加国际会议都听到了“北斗无用论”杨院士说“只要发展卫星导航,你就必须有两个核心条件,第一个要有轨道的位置,第二个要有频率。美国有GPS,俄罗斯有格洛纳斯系统,导航的黄金频率基本划分完毕。欧盟说只要有伽利略,有了GPS,有了格洛纳斯,北斗是没用的。不但没有用,北斗发上去,在相同的频点上发送相同的信号,可能影响用户的使用。显然这个结论多少是有点荒唐的。”参加第三次国际会议时杨元喜做了大量科学计算足以证明中国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即使在他们三个系统全部出现的情况下“我们能够为世界贡献23.6%的贡献”“最近,欧盟和美国都说中国的贡献率往往比他们还大。”“自己成长为巨人”为什么对于我们国家来说研究自己的卫星导航系统这么重要?杨元喜院士在节目中深入浅出地作出解释“想一想,如果我们的电力系统属于国家基础设施,用的是国外系统,它在调整它的时间、空间信息的时候,特意不通知我们,我们的电力就可能出故障,我们的高铁可能进不了站,我们的金融可能有重大损失,我们的城市管理就可能出现混乱。我们的卫星连我们的手机都可能出现故障。这么多重要基础设施都掌控在别人手上,对这个国家的独立政治、独立国防、独立经济,还怎么谈得上呢?”摸着石头过河试验,失败,试验,失败持续了很多年“不让我们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我们就自己成长为巨人”七个兄弟姊妹成全一个北斗总设计师中国北斗的建设历程是艰难的但又有多少人知道从农村娃到中国科学院院士北斗卫星导航副总设计师杨元喜的成长之路有多不易杨院士被称为“寒门院士”他出生于苏北的一个农村家庭家里有七个兄弟姐妹杨元喜院士说“我们一代人都很刻苦,父母对我们的教育是潜移默化的。我几乎没有别的爱好,就是喜欢读书,我的兄弟姊妹7个读书都很好。但读出来的只有我。”谈及父母的身体、家人的成全杨元喜院士哽咽了“事业的成功,多亏家里的贤内助”而谈到跟妻子的感情就是现实版的“你是我的荣耀”又甜又动人“我们相识四十年,结婚三十九年我就是默默地站在他背后的那个人”妻子王志红这么介绍自己而杨院士说“我的事业的成功,军功章有她的一半”在他奋斗的40多年里妻子王志红是“幕后功臣”两人前后分居了15年好不容易在一起了杨元喜依然满格工作有时候得空了不想妻子那么劳累的他想主动分担家务却被王志红一一拒绝了她说“这种事情不需要你做你还是干你的事吧”王志红在节目上说“我一往情深啊,一直追。”面对妻子的表白杨元喜院士更是当众回应“我就非常地努力争取成为她希望的那种人就是为了等到这一天她能爱上我。”科学家甜起来真的很齁人呐“人类群星闪耀时”节目最后杨院士朗读了斯蒂芬·茨威格的《人类群星闪耀时》中的一段文字献给伟大的航天科技工作者寄语有志于航天科技发展的青年学子祝福祖国的航天事业蒸蒸日上祝福北斗卫星导航系统的发展越来越好服务全球,造福人类来源 | 央视网、中国北斗卫星导航系统编辑 | 李强
6、朗读者简介内容摘要披荆斩棘的哥哥完结,我还有其它四个综艺续看。追看《朗读者》《奔跑吧》补看《嗨放派》《脱口秀大会》朗读者第三季建议有孩子一定要带着小朋友看,腹有诗书气自华,董卿一走路,我女儿都忍不住说:好端庄。奔跑吧黄河篇2第一期基调十分正面,介绍了我国的蔬菜之乡寿光,我女儿也知道了人间疾苦,卖菜的大妈们每天凌晨开始装菜,装一筐才赚两块钱。嗨放派和脱口秀大会是我自己在家的时候看的,若不是小朋友不能看太久电视,这两个综艺也是可以给孩子看看的,嗨放派每期围绕一个实验项目展开,制作班底是跑男团队,前四期李荣浩带队有点放不开,第五期开始魏大勋与李荣浩交接后,笑点密集起来,真的很搞笑。脱口秀大会里的好段子能发人深省,也能笑中带着心酸,有个选手是个脑瘫儿,我看到的那集他的演出很精彩,评委爆四灯晋级,靠的不是同情而是实力,看脱口秀也能锻炼口才。希望这几个综艺朋友们也能喜欢![憨笑]#披荆斩棘的哥哥# #嗨放派# #《朗读者》第3季首期太好哭了# #脱口秀大会# #奔跑吧黄河篇本周开播##朗读者简介#
转载请注明出处阿文说说网 » 朗读者简介文案(朗读者简介100字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