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礼是谁写的(周礼主要内容简介)

1、周礼主要内容简介

三月不知肉味孔夫子从鲁国到周朝首都洛阳,去拜见老子学习周礼,完事之后去拜访长苰(资阳人)欣赏和学习音乐。长苰给孔夫子介绍了武乐和韶乐的区别:武乐大开大合,尚胜战之道;韶乐中平和安详,崇相谐之美。韶乐一下子“击中下怀”,让倡导仁爱的孔夫子爱之切切。后来在赏乐之时,居然三个月都不再思念喜欢吃的红烧肉了。······朋友发我一段视频,这两位仁兄对于音乐的爱,如痴如醉,比孔夫子过之而无不及吧?人生之乐,莫过于一生一事,爱兹念兹!

2、周礼是谁写的

《考工记》《考工记》中记载了我国古代创制的六种铜锡比例不同的合金成分配比,称之为“六齐”,[2] 是中国也是世界上早的合金配制记载,故其科学价值为许多学者所关注。“齐”,“剂”也,就是混合物及其配方。《考工记》出于《周礼》,是中国春秋战国时期记述官营手工业各工种规范和制造工艺的文献。这部著作记述了齐国关于手工业各个工种的设计规范和制造工艺,书中保留有先秦大量的手工业生产技术、工艺美术资料,记载了一系列的生产管理和营建制度,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时的思想观念。中国先秦时期手工艺专著。作者不详。据传西汉时《周官》(即《周礼》)缺《冬官》篇而以此补入,得以流传。全文约7000多字,记述了木工、金工、皮革工、染色工、玉工、陶工等6大类、30个工种,其中6种已失传,后又衍生出1种,实存25个工种的内容。《考工记》分别介绍了车舆、宫室、兵器以及礼乐之器等的制作工艺和检验方法,涉及数学、力学、声学、冶金学、建筑学等方面的知识和经验总结。清代学者戴震著有《考工记图》、程瑶田著有《考工创物小记》等有关研究著作。今所见的《考工记》是作为《周礼》的一部分。《周礼》原名《周官》,由"天官"、"地官"、"春官"、"夏官"、"秋官"、"冬官"六篇组成。西汉时,"冬官"篇佚缺,河间献王刘德便取《考工记》补入。刘歆校书编排时改《周官》为《周礼》,故《考工记》又称《周礼·考工记》(或《周礼·冬官考工记》)。[4]《考工记》篇幅并不长,但科技信息含量却相当大,内容涉及先秦时代的制车、兵器、礼器、钟磬、练染、建筑、水利等手工业技术,还涉及天文、生物、数学、物理、化学等自然科学知识。正因为此,历代有关《考工记》的注释和研究层出不穷,其中成绩卓著的学者,早期有汉代的郑玄,中期有唐代的贾公彦、杜牧,晚期有清代的戴震、程瑶田、孙诒让等。《考工记》十分重视生产工具的制造和改进,体现了它重视发展生产力的思想。馎是锄田器,是春秋时期一种重要的农具。斧、斤、凿、曲刀、量器等则是手工业生产不可少的工具。《考工记》从青铜手工业的冶铸技术角度对这类器具的制作工艺进行了总结,“攻金之工,筑氏执下齐,冶氏执上齐,凫氏为声,栗氏为量,段氏为馎器,桃氏为刃”。“五分其金,而锡居一,谓之斧斤之齐”,指出“斧斤之齐”和包括馎器在内的生产工具所需铜和锡的比例是五比一。车辆在春秋时期不仅是重要的战争工具,也是常见的交通运输工具。#古籍守护人#

3、周礼简介视频

“中秋”一词早出现在《周礼》中。到魏晋时,有“谕尚书镇牛淆,中秋夕与左右微服泛江”的记载。直到唐朝初年,中秋节才成为固定的节日。《唐书·太宗记》记载有“八月十五中秋节”。中秋节的盛行始于宋朝,至明清时,已与元旦齐名,成为我国的主要节日之一。这也是我国仅次于春节的第二大传统节日。又到一年中秋节,暑热消退,桂影婆娑,暗香袭来,舒适的气候烘托着节日的欢乐气氛。神州大地,人们或举杯对月,或游玩休闲,或围坐桌旁,以各种形式欢度中秋。在这些活动中,都或多或少,大家都会饮酒助兴,共话桑榆。自魏晋时期开始,文人雅士赏月饮酒、对月吟诗的记载也逐渐增多,数千年来,酒月文化早已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中秋这天一家人总要吃上一顿团圆饭,饮上一杯美酒。席间觥筹交错,以酒助兴,出口成章。“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可以说中秋节是与诗、酒渊源深的传统节日。作为传统酿酒文化的传承者,贵州习酒始终坚守着千年古法传承。从2015年开始,习酒就发起了“中秋夜·喝习酒”的大型品牌活动,到今年已经是第七个年头,这个活动已经成为习酒又一个深入人心的品牌IP。明月如君子,共沐万家圆,千人千面的团圆,不约而同的思念。2022年中秋,习酒将于9月9日-10日在全国各地同时开展几十场线下中秋露营赏月活动。这不仅是一场别出心裁的赏月派对,更是民族文化与爱国情怀的传承与革新。“家是小国,国是千万家”。 由己而家,由家而国,这是中国人始终不变的精神理念。中秋夜·喝习酒,已经逐渐成为很多消费者的习惯,每逢中秋,用习酒来传递自己的思念,用习酒来表达生活的美好。月圆月缺,周而复始,中秋节是一种对时间的提点。月亮在圆的时刻,照见我们的人间团圆,不论你在身旁还是远方。#以一杯美酒,祝万家团圆#

4、周礼详细讲解

“硬刚”曾侯乙墓铭文释中的错误曾侯乙编钟铭文,学者主要参考《国语·周语下》,来作为释译依据。(图一)曾侯乙编钟之释,名词主要见于五音十二律吕:1、五(音)阶宫、商、角、徵、羽《礼记·乐记》曰:宫为君,商为臣,角为民,征为事,羽为物。五者不乱,则无怙懘之音矣。2、十二律吕阳律:黄钟、太簇、姑洗、蕤宾、夷则、无射。阴吕:大吕、夹钟、仲吕、林钟、南吕、应钟。“细钧有钟无镈,昭其大也。大钧有镈无钟,甚大无镈,鸣其细也。”“辰在戌上,故长夷则之上宫,名之曰‘羽’,所以藩屏民则也。王以黄钟之下宫,布戎于牧之野,故谓之‘厉’,所以厉六师也。以太蔟之下宫,布令于商,昭显文德,底纣之多罪,故谓之‘宣’,所以宣三王之德也。”“反及嬴内,以无射之上宫,布宪施舍于百姓,故谓之‘嬴乱’,所以优柔容民也。”举例:(图二)如图(三)所示,红框内的铭文释译,学者套用的就是“音律乐理”。如图所示,经过整编,发现含有学者所释“割(姑)*(洗)”的编钟铭文,有十数条之多(因版面所限,尚未能全部录入),而“姑洗”其后所接下文,更是百花齐放、互不相同:姑洗之中镈,姑洗之衍宫,姑洗之下角,姑洗之羽曾,姑洗之徵角,姑洗之徵曾,姑洗之* 鎛,姑洗之商角,姑洗之商曾,姑洗之宫曾,姑洗之宫,姑洗之在楚也为吕鐘,故洗之羽,姑洗之羽角,……唉,感觉“姑洗”好乱、好忙、好为难啊。这看着就眼花缭乱,更别提去深究其含义了。纵观全览曾侯乙编钟铭文(释译),发现类似的情况还不少。为什么会这样呢?其实很简单,意会错(钟铭本意为记“事”,却被理解成记“音”)、字译错、句断错,张冠李戴、指鹿为马的后果,便是铭文整体释译出来——面目全非!曾侯乙墓出土铭文共计一万两千多字,其中竹简文字多(计六千多字,目前只公布少许内容,据说竹简为墓中遗物清单。),其次为曾侯乙编钟铭文,计三千多字。从铭文分布来看,竹简文字虽然多,但它既为清单,那么其内容大概就是记录物品明细;而作为铭文数量次之的曾侯乙编钟,它器形庞大、制作精美、铭文众多,古代给逝者送“钟”意为送“终” ……在这样的情况下,在钟上铸刻如此之多的文字,来详细介绍“音律乐理”(相当于编钟的使用说明书)的可能性有多大?古至今,墓葬文化发生巨大的变化,古代礼制规范、等级森严,追求“事死如生”;如今墓葬已经简化,更多的是一种精神寄托,只具有象征意义和纪念性。今之墓,灵魂部分应该是尸骨(灰),而核心部分应该就是墓碑了。墓碑的内容可能包含逝者姓名、身份、生卒年月、生平事迹或者座右铭等之类的信息。那么回过头来说,曾侯乙墓作为完整的、以周礼下葬的古代国君大墓,竹简用来记录物品清单,编钟用拿来记“音律乐理”,那么作为为重要的、一国的国君、大墓的主人的相关信息(其内容不会比我们今天墓碑的内容少)又该记在哪呢?另外曾侯乙作为姬姓国君,他墓中出现的大型编钟,有可能是作为外姓外人的“楚王熊章”所送吗?(这相当于我们今天,逝者的骨灰坛或交由外人来置办)综上所述,曾侯乙编钟,是周王为曾侯乙置办,钟铭主要记录墓主曾侯乙的相关信息。例如,记录墓主的多种身份(文王之子、西宫、曾侯乙、郕叔武),另表明编钟所谓何用,由何人所造?墓主拥有的编钟等级,墓主与周王室之间的关系,编钟出现在墓主地宫有何寓意?等等。如今,学界把编钟(铭文)往乐理(律)方面解析,显然与编钟实意不符。(后续另有详文,逐一解析编钟铭文。)

5、礼记简介

古时,一男子去吃丧宴途中,见一母蛇难产,男子虽恨蛇,但还是决定为母蛇接生,可母蛇生下小蛇后,竟然对男子说:“你等下站着吃席,别坐下。”古时,淮山地区北面住着一户姓周的农家。周农户家依靠耕田打猎生活,家中有一子名为周礼。周家人一向以宽仁、善良出名。一日,周父外出到田中耕作,拿挥起锄头除草之时,意外将一条青蛇得尾巴锄断。蛇受了惊吓,反头咬中周父的脚,随后立即窜跑了。周父低眼瞧自己脚上的伤口,不晓得自己中了剧毒,看着地上还在跳动的青蛇尾巴,心中一颤一颤的。晚上回到家中,周父开始高烧不退,周母慌忙请来郎中瞧病。郎中一把脉,查看周父的眼色及舌头,发现大事不妙。拉开周父的裤脚,果不其然在脚下发现了被蛇咬的伤口。郎中无奈只能摇了摇头,叹气道:“夫人节哀,蛇毒已经攻入五脏六腑,没救了。”大夫开了些吊命的方子,嘱咐周礼与夫人好好送周父后一程。周父在夜里就去世了,周母与周礼哀声大哭,办起葬礼,只能周父好生安葬。自此,蛇在周家人眼里成了忌讳,都不愿再提起。周礼日渐长大,到了该娶的年纪。守孝期也已经过去,周母打算办喜事冲冲喜。可物色了许久,还是没能找到令周母和周礼满意的人选。这天,周礼外出耕作,抬头擦汗之隙,见一女子驾马飞驰而过。自古是男子善骑,没想到天下还有这般英姿飒爽的奇女子。周礼还没从呆愣中缓过来,奇女子就驾马在转弯处消失不见。周礼追过去,却连个身影都没看见。回到家中,媒婆又是倾盆大雨般向周礼介绍。周礼听着觉得无味,找个借口将媒婆打发了。夜里,周礼夜不能眠,辗转反侧。好不容易入睡,梦中世界却满是那奇女子。从相识到相爱,将奇女子娶回家门,与奇女子洞房花烛……一声鸡鸣,周礼顿时从梦中醒来,看了看四周,没有洞房花烛,枕边更没有奇女子。周礼不禁叹气,回想起这个梦是那么的真实,多希望有朝一日梦能实现。此后,周礼每每入睡,都能梦到奇女子,梦里两人恩爱至极,幸福美满。然而在现实中,周礼再没遇见过奇女子。这天,周母告诉周礼,亲戚李家二叔去世,这两日就会举办葬礼。周家曾经受李家恩惠照顾,理应过去送李叔后一程。葬礼当日,周礼赶去李家途中,见一草从处的草七扭八歪的动着,像是草底下有东西在打闹。周礼走近一看,竟是一条腹中凸大的青蛇,瞧着蛇挣扎的样子,知道青蛇这是在难产。搞不好,还真是一尸两命。周礼回想起父亲,内心还是极其狠蛇,挣扎着该不该助青蛇一臂之力。可眼看青蛇的气息逐渐微弱,再不救怕是来不及了。周礼还是决定为母蛇接生,替蛇缓慢揉按腹部,终让小蛇顺利生产。“你等下站着吃席,别坐下。”一个声音传来,周礼吓得两腿直哆嗦,环顾四周没人,心里更加确定刚刚是青蛇在说话。周礼看了一眼蛇,撒腿就跑,还求饶道:“看在小人刚刚相助的面子上,蛇仙且放过小人吧。”周礼实在跑不动了,回头观察,身后一个蛇影都没有,庆幸保住了一条性命。来到李叔叔家,周礼向棺椁磕了三个响头,上了三炷香。很快,众人一起吃饭,饭后就要将棺椁下土了。周礼正想坐下,想起蛇对自己说的话,心理害怕极了。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周礼还是决定站着吃席。其他人都纷纷坐下,站着的周礼只觉得视野开阔。正是在吃席途中,站着的周礼看到门外奇女子牵马而过,放下碗筷就追了上去。原来奇女子的马蹄受伤,正需要找一住处给马疗伤。越拖下去,只会对马越不利。可奇女子走了许久路,都不曾见到有驿站。周礼见此,邀请女子去家中留宿。周礼恭敬说道:“今日,我替叔叔家操办葬礼,事多繁忙,这两日也是回不去了,家中有一母亲在,姑娘带着我的信件回去即可。”奇女子思量再三,觉得妥当,便答应下来。去到周家,周母热心款待,马也得到了好照料,看着马儿的伤势也在好转,奇女子对周母万分感激。奇女子与周母聊起了往事,得知周家的变故,而奇女子自己也是从小没了亲娘,能理解失去亲人的痛苦。两日后,周礼回到家中,与奇女子一番长谈,一旁又有周母坐镇。周母自然是明白儿子的心意,时不时的撮合两人。午后,奇女子也该启程,女子与周母和周礼互相告别,约定下个月会携礼登门感谢。很快,奇女子同父亲一起驾马来到周家送礼,女子的父亲明白周家人心地善良,虽日子过得不富裕,但好在人品纯净正直。周礼抓住机会向女子父亲提亲,许诺非她他女子不娶。女子父亲一心为女儿找个好郎君,周礼也是不错的人选,答应了这门亲事。婚后,周礼与女子如胶似漆,相濡以沫,在两夫妻的经营下,周家逐渐富裕。#历史开讲#此文为民间故事,参考资料:《三言二拍》#周礼简介#

6、周礼的百科全书

五谷”,古代有几种不同的说法。《周礼·天官·疾医》载:“以五味、五谷、五药养其病。”郑玄注:“五谷,麻、黍、稷、麦、豆也。”《楚辞·大招》载:“五谷六仞。”王逸注:“五谷,稻、稷、麦、豆、麻也。”《孟子·滕文公上》载:“树艺五谷。”赵岐注:“五谷,谓稻、黍、稷、麦、菽也。”综上所述,菽是豆类的总称,包括各种豆类,两者可以归一。麻,其籽可食,但不是主要粮食作物,后渐淡出。一般认可《孟子·赵岐注》的说法,即“稻、黍、稷、麦、菽”为五谷。稻、麦不用赘述。黍果实叫黍子,碾成米称黄米,比小米稍大,性黏,可作制年糕、酿酒的原料,古代是黄河流域主要粮食作物之一。曾经央视热播的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中介绍,至今山西、陕西一带仍有农民用黍蒸馍到集市上卖。稷是我国古代重要的粮食作物。《说文》称其为“五谷之长”。《本草纲目·稷》中说:“稷与黍一类二种也,黏者为黍,不黏者为稷。”古人尊稷为五谷之神,帝王在皇宫的右翼设社稷坛,祭祀土地神和五谷神,将“社稷”作为国家的代称,足见其重要性。有人可能会问,五谷中怎无重要秋粮玉米、高粱?玉米又称棒子、苞谷,原产美洲,哥伦布发现美洲大陆以后,才与地瓜、烟草等一起辗转传入中国。玉米属“晚辈”,自然无缘于“先辈”行列。高粱早种植于四川,约在晋代时传至北方,也比较晚。高粱米(即秫米)可食,但不易消化。《三字经》中有“稻粱菽、麦黍稷”句,但粱不是高粱,而是稷的良种,古指精美的膳食,如稻粱、膏粱并称。

转载请注明出处阿文说说网 » 周礼是谁写的(周礼主要内容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