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熹写过哪些诗【文案109句】

朱熹写过哪些诗

1、

(1)、魏晋之后,道教和佛教兴起,追求个人精神的解脱。朱熹在年轻时代也曾深受感染,而且他后来居住于福建崇安多年,道教圣地武夷山近在咫尺,山中道人便成为朱熹早的密友。从14岁起,朱熹便与他们频繁往来。

(2)、胜日寻芳泗水滨,无边光景一时新。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

(3)、长记与君别,丹凤九重城。归来故里,愁思怅望渺难平。今夕不知何夕,得共寒潭烟艇,一笑俯空明。有酒径须醉,无事莫关情。

(4)、解析:这是一首极其有艺术哲理性的小诗。人们在品味书法作品时,时常有一种神采飞扬的艺术感觉,诗中就是以象征的手法,将这种内心感觉化作可以感触的具体形象加以描绘,让读者自己去领略其中的奥妙。所谓“源头活水”,当指书写者内心的不竭艺术灵感。诗的寓意很深,以源头活水形象地比喻丰富的书法艺术灵感才是书法艺术作品真正的不竭源泉,阐明了作者独特的读书感受,很符合书法艺术创作的特色,也反映了一般艺术创作的本质。

(5)、小人长戚戚,洛阳园苑尤纷拏,冬岭秀寒松,任重而道远。——孔子《论语》

(6)、《四书或问》为宋朱熹撰,共三十九卷。朱熹事见《四书章句集注》条。朱熹既作《四书章句集注》,复以诸家之说纷纭,因设为问答,明所以去取之意,以成此书。此书有《大学》二卷,《中庸》三卷,《论语》二十卷,《孟子》十四卷,非成于一时。

(7)、鸱夷子,成霸业,有馀谋。致身千乘卿相,归把钓渔钩。春昼五湖烟浪,秋夜一天云月,此外尽悠悠。永弃人间事,吾道付沧洲。

(8)、汉代时,刘向把屈原的作品及宋玉等人“承袭屈赋”的作品编辑成集,名为《楚辞》。并成为继《诗经》以后,对我国文学具有深远影响的一部诗歌总集。并且是我国第一部浪漫主义诗歌总集。楚辞注本繁多,其中“楚辞集注”是研究楚辞的佳善本。

(9)、 万紫千红总是春。

(10)、暮雨朝云不自怜,放教春涨绿浮天。只令画阁临无地,宿昔新诗满系船。青鸟外,白鸥前,几生香火旧因缘。酒阑山月移雕槛,歌罢江风拂玳筵。——《鹧鸪天》

(11)、    淳熙十年秋,朱熹初到福州西湖,见这里风景秀美,便吟了《游西湖》:“越王城下水溶溶,此乐从今与众同。满眼芰荷方永日,转头禾黍便西风。湖光尽处天容阔,潮信来时海气通。酬唱不夸风物好,一心忧国愿年丰。”接着,他上于山,游览廓然台,写下《寄题廓然台》:“昨日九日山,散发岩上石。仰看天宇近,俯叹尘境窄。归来今几时,梦想挂苍壁。闻君结茅地,恍复记畴昔。年随流水远,事与浮云失。了知廓然处,初不从外得。遥怜石上翁,鹤骨双眼碧。永啸月明中,秋风桂花白。”

(12)、“桂树无端一夜秋”营造出感伤凄凉的情感氛围,“无端”一词,无理而妙。

(13)、释义:我曾经整天不吃饭,整晚不睡觉的思考,却没有好的结果,不如学习。

(14)、(原载2012年《福州文史资料》第30辑)

(15)、南宋淳熙十年,朱熹在武夷山建成了著名的武夷精舍,还专门从精舍中拨出房屋供道徒居住,并为其提供各种资助。有一次他在夜间读书,忽然又所感悟,于是便赋诗抒怀。下面介绍朱熹年轻时写的一首诗,淡泊洒然,后5字意味深长。

(16)、这个传说反映了人类对生命永恒的无限向往。因为这个传说,让烂柯山平添了一股仙气,千百年缭绕不散,使这座海拔仅一百余米的低矮小山能跻身于天下名山之列而毫无愧色。

(17)、释义:要看到更加远的地方,就要积累经验再上一层楼。

(18)、    朱熹一生游历讲学,著有《易本义启蒙》《蓍卦考误》《诗集传》《大学中庸章句或问》《论语孟子集注》《太极图通书西铭解》《楚辞集注辨证》《韩文考异》《晦庵集》。另编有《论孟集议》《盂子指要》《中庸辑略》《孝经刊误》《小学书》《通鉴纲目》《宋名臣言行录》《家礼》《近思录》《河南程氏遗书》《伊洛渊源录》等100多部文集。朱熹自幼勤奋好学,立志要做圣人。李侗曾赞扬他:“颖悟绝人,力行可畏,其所诧难,体人切至,自是从游累年,精思实体,而学之所造亦深矣。”并说朱熹“进学甚力,乐善畏义,吾d罕有”。(《年谱》卷1)

(19)、青春的日子十分容易逝去,学问却很难获得成功,所以每一寸光阴都要珍惜,不能轻易放过。没等池塘生春草的美梦醒来,台阶前的梧桐树叶就已经在秋风里沙沙作响了。

(20)、朱熹的诗是写得很有深意,每一句都极为讲究,从这么一首小诗中,可以看得出来朱熹的诗也是达到了很高的艺术水准,看似信手拈来,好像没有什么新意,但是他作品中所传递出来的思想,却是让人拍案叫绝。诗人无非就是告诉了世人,不去争论人间的是非,也不去像烂柯一样去浪费时间。从这样的作品中,我们也是能够学会很多的东西,进而明白更多的道理。

2、

(1)、释义:做什么事情都要任重而道远,就像冬天里展现松柏。

(2)、富贵有馀乐,贫贱不堪忧。谁知天路幽险,倚伏互相酬。请看东门黄犬,更听华亭清唳,千古恨难收。何似鸱夷子,散发弄扁舟。

(3)、此诗作于绍兴二十三年(1153),作者23岁,在同安县主簿任上。山中故人:某位隐居山中读书的朋友。

(4)、《楚辞集注》作于朱熹任潭州荆湖南路安抚使时(1193年)。楚辞又称“楚词”,是战国时代的伟大诗人屈原创造的一种赋体。

(5)、作品运用楚地(今两湖一带)的文学样式、方言声韵,叙写楚地的山川人物、历史风情,具有浓厚的地方特色。

(6)、半亩大小的方形池塘里的水光明澄清澈像一面打开的镜子,蓝天和白云的影子倒映在池面上,仿佛悠闲自在地来回走动。它怎么会这样清澈?因为发源处不断有活水流下来。

(7)、《曹学佺诗文集》一书,第二句“尚”为“向”,第四句“渡”为“度”。

(8)、诗人回首往事,一路走来坎坷和清苦,但他却从未退缩。他正感慨万千,忽然听到一阵磬声传来,打断了他的思绪,“此时邻磬发,声合前山响。”宁静的夜晚,不知是谁也没有休息,依然还在苦心孤诣地修炼,磬声悠扬洪亮,在山谷中回响。

(9)、宋朝著名的理学家、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诗人,闽学派的代表人物,儒学集大成者,世尊称为朱子。朱熹是非孔子亲传弟子而享祀孔庙,位列大成殿十二哲者中。

(10)、    第二次是绍兴二十二年五月,因赴同安令,在福州一个多月,拜访福州的《诗》学名家李樗,《尚书》学名家林之奇和《礼》学名家刘藻、任文荐等。

(11)、接下来诗人表达出自己的心志,“独士守寒栖,高斋绝群想。”朱熹一生贫寒,朴素勤俭,他端居穷巷,困守微官,却清心寡欲、淡泊名利。而在学业上却孜孜以求,从不懈怠,从而才能取得不俗的成绩。“独士”和“群想”,表明作者不畏孤独,内心却极其充实。

(12)、少年易老学难成,一寸光阴不可轻。未觉池塘春草梦,阶前悟叶已秋声。——《偶成》

(13)、首联“萧萧”描摹风雨的声响,用凄冷风雨反衬诗人的忧愁,令他难以承受。

(14)、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   胜日寻芳泗水滨,

(15)、《资治通鉴》对三国史事,本据魏国纪年,朱熹改据蜀汉纪年,以宣扬正统观念。其后,尹起莘等又为此书阐明义旨,清康熙帝更加上“御批”,使之进一步成为封建专制统治的思想工具。

(16)、烂柯山是一座集地理之胜和人文之美于一身的名山,距衢州城东南仅10公里,山上丹崖黛嶂,古木苍苍,石径斜斜,山下渠水清清,人烟稠密,景致极为可人。此山的标志性风景是一道壮观无比的大石梁,它东西走向,南北中空,远望如一座巨大的石拱桥……这也正是烂柯山又名石桥山的由来。因为这道天生大石梁,烂柯山拥有了自身的“注册商标”,令谁也不敢小觑。

(17)、那除了《春日》是名篇之外,他的另一首《观书有感二首·其一》,也是一首难得的千古名篇,这首诗同样的很是抒情,但是却是又多了一份深刻的哲理,而我们读这样的作品,除了能够感受到诗作中本身的唯美之外,还有就是那一份深刻的哲理,所以读这样的作品,只读懂了一定是能够受益终生。

(18)、    这年,朱熹又到福州,受赵汝愚礼遇后,心情舒畅。可是,到了浦上门人、女婿黄榦家里见了他的女儿,景况并不好,心情郁闷,遂写了《诗慰女儿贫》诗。这首意味深长的诗曰:“葱汤麦饭两相宜,葱补丹田麦疗饥。莫谓此中滋味薄,前村还有未炊时。”

(19)、作品运用楚地(今两湖一带)的文学样式、方言声韵,叙写楚地的山川人物、历史风情,具有浓厚的地方特色。

(20)、朱熹的一生都在致力于教学,用实践去完善自己的思想,正是那种精益求精的精神,才让他终在南宋占据了一席之地,成为了那个时代的具有创造力的诗人,富有思想的哲学家。他流传下来的诗有一千多首,其中像《春日》脍炙人口,而这首《游烂柯山》虽然名气要小一些,可同样是难得的佳作,也是值得我们一读。

3、

(1)、那这首《秋月》同样表现手法高超,诗人依旧还是以一种极为细腻的笔触来写景,整首诗都是在描写月色,可是又没有一个“月”字,读来当真是令人赞叹不已。虽然后世对于宋诗一直是持批评的态度,认为宋诗它失去了唐诗的风韵,变得有些不伦不类,一味地偏向于哲理,其实像朱熹的这样的作品,还是继承了唐诗的风格,依旧还是抒情,也很是唯美,写得也是极为生动有趣。

(2)、朱熹作为那个时代著名的思想家,他很多的作品都是别具一格,这首《秋月》也是他众多作品中具有代表性的一首,通篇看似信手拈来,但却是描写得极为唯美,从而也是写出了完全不一样的秋色美景,读来当真是令人赞叹不已,让人有一种身临其境之感。

(3)、朱熹对于这种充满了文人气息的山峰,也是情有独钟,为此在这首《游烂柯山》一诗中,他由那位樵夫联想到当下,以此徐徐展开来描写,从而写出了这么一首有趣的诗;所以读这样的作品,还是要下一番功夫,这也是读古诗有趣的一个地方,只要真正读进去了,把意思理解透了,自然就会有收获。

(4)、古代书籍面世有三种情况:官刻、私刻、坊刻。有一点需要知晓的是,“自唐以后,雕版印刷盛行,改变了过去文人抄书自用的状况,而使大批书籍作为商品,进入了交易市场。”“我国历史上迟至南宋中后期,就有了明确的版权保护意识和版权保护措施。”(崔文印著《古迹常识丛谈》中华书局2009年1月)如遇翻版私刻,是可以告知官府,“当时官方可在各个刊书处张榜晓示。”(同前)当然,这为读书人带来了便利,同时也间接说明,官府修志的严谨。

(5)、汉代时,刘向把屈原的作品及宋玉等人“承袭屈赋”的作品编辑成集,名为《楚辞》。并成为继《诗经》以后,对我国文学具有深远影响的一部诗歌总集。并且是我国第一部浪漫主义诗歌总集。楚辞注本繁多,其中“楚辞集注”是研究楚辞的佳善本。

(6)、胜日寻芳泗水滨,无边光景一时新。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春日》

(7)、近年来,有人提出:先后录入《温江县志》乾隆十六年(1751)贞集卷之四“艺文”类、嘉庆二十年(1815)三十一卷“艺文”类,署名宋﹒朱熹的《温江道中》一诗作者属于误记(据记载,康熙二十五年,即1686年,时任知县王瑚纂修成第一部《温江县志》,今已失传。该志书收没有收《温江道中》一诗不知道,但乾隆年间修县志还收录了王瑚的序,也就是说,他们参阅过康熙版志书),正确的作者应该是明﹒曹学佺。被认为误记作者的理由主要有二点:其“省”的行政区划是从元代开始的,宋代的温江不可能“离省近”。其查《朱熹诗词编年笺注》(郭齐笺注 巴蜀书社2000年4月),并无此诗。又查《朱熹年谱》(清王懋竑撰,中华书局1998年10月)及《朱熹年谱长编》(束景南著,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9月),朱熹并未到过成都,又何来《温江道中》呢?提出者甚至直言:“再说一遍,《温江道中》这首诗不是朱熹写的,是明代学者曹学佺写的。温江人要赶紧纠正,尤其不要再误导下一代了!”《温江县志》流传了二百多年,有多少人被“误导”了呢。仔细想想,改革开放以来,很多人引用过署名朱熹的这首诗,笔者在十多年前写文章也引用过。为了不再误导自己,赶紧查阅了一些资料,觉得质疑者的勇气可嘉,但两种说法还是值得商榷。

(8)、释义:我每天都会几次反省自己:为别人做事是不是尽心尽力?与朋友交往时是不是很诚实?有没有温习老师传授的知识?这是孔子的学生曾参的名言。它表明,无论是求学,还是修身,都要经常自我反省,这样才能保持优点,改正缺点,不断完善自己。

(9)、这幅美丽的自然风光图卷,已经令人读后清新明快了,更让人拍案叫绝的是一看题目,是观书的感想,顿时这美的意境升华,与读书融合了。原来,大学者朱熹在赞美读书有所领悟,心灵中感知的畅快、清澈、活泼,以水塘和云影的映照畅叙出来了。他的心灵为何这样澄明呢?因为总有像活水一样的书中新知,在源源不断地给他补充啊

(10)、《孟子集注》特色是既借助经典诠释创新哲学体系,又尽量重视古注,追求本义;前者是对时代的呼应,后者是对经典的尊重。

(11)、虚实结合。颈联诗人虚写与故人把袖言欢、举杯劝饮的欢乐梦境,尾联实写自己身处异乡、凄雨不绝的凄凉现实。

(12)、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13)、富贵有馀乐,贫贱不堪忧。谁知天路幽险,倚伏互相酬。请看东门黄犬,更听华亭清唳,千古恨难收。何似鸱夷子,散发弄扁舟。

(14)、这就带来一个问题,《温江县志》的编纂者是从何处得来《温江道中》一诗的呢?县令冯中存在纂修凡例中关于“艺文”卷是这么说的:“载书篇目,悉仿旧例。虽片羽吉光,亦必广为搜辑,不没所长也。其他异地名贤,所作似无关涉。然考其由来,实为此邦人物而发。文彩风流,辉映简端。足资后贤触发,取其开卷有益。非敢斗靡夸多。”说得有点含糊:是搜集来的。

(15)、作为思想家的朱熹创作出来的作品,那也是别具一格,除了像《春日》那种抒情的作品之外,还有像《观书有感·其一》这种充满哲理精品之作,在这首诗中朱熹把自己对于人生的感悟,还有对于现实真切的感知,全部融入进了作品中,从而也就使得这首诗充满了深刻的哲理,每一句都写得很有趣,讲述了许多的大道理,写得也是极为深刻,所以这样的作品,也是值得我们去细细品读,只要能够从中感悟一那对于自己的人生也是会有帮助。

(16)、第三四句则是整首诗经典的两句,而且也是充满了哲理,“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如果你要问这池塘里的水,它为何会一直这么清澈,那么我可以明确地告诉你,那是由于前方正好有一种源源不断的活水注入到这池塘里,从而也使得这池塘里的水显得更为清澈,也永远都不会干枯。那这后两句,也正是诗人也正是把自己的思想和见解,全部融入了进来。

(17)、朱熹有60多年的时间在福建生活,其中到过福州11次——

(18)、《楚辞集注》作于朱熹任潭州荆湖南路安抚使时(1193年)。楚辞又称“楚词”,是战国时代的伟大诗人屈原创造的一种赋体。

(19)、其实朱熹除了是一位思想家之外,他还是一位了不起的诗人、文学家、以及文学评论家等等,他的诗作应当说也是脍炙人口,一首《春日》更是把春天里的美景,描绘的如诗如画,不仅无比的抒情,另外还有一份深刻的寓言。表达了诗人想要去到北方寻春踏景。而诗人所处的时代,整个北方更是成为了沦陷区,诗人也正是借用这样的一种意象,表达了自己想要去北方寻访孔子的足迹。

(20)、朱熹用这两句诗来说明生活是写作的源头活水,用心观察才能发现源头活水,汲取源头活水,做一个生活的有心人

4、

(1)、《四书章句集注》以“理”为中心,展现了“理”与儒家经典中的范畴体系的联系,并以此界定了这个范畴体系中的重要范畴,如天、人、性、道、心等。

(2)、《四书章句集注》是集《大学》、《中庸》、《论语》、《孟子》于一体的巨作,是一部儒家理学的名著,是封建社会重要的经典著作,为宋代朱熹有代表性的著作之一。

(3)、第一二句“局上闲争战,人间任是非”,朱熹就由围绕那个有趣的故事来描写,从而写得很有深意,棋局上的人坐下来在争战,下得难解难分,不去理会人间的是非,只是门心事下棋。这两句看似平淡,可是有着诗人独特的思想体系,同时也是表达了朱熹的看法。到了第三四句“叫禾樵客,烂柯不知归”,朱熹笔锋一转,由此下棋的人,写到了那位观参的樵夫,由于一直在观看,可是早已忘记了回家,等到回到家里,世上早已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早已过是过去了一百年,再也不复从前。

(4)、第一二句写得很是普通,诗人看似完全是在写景,并且还只是写了普通的池塘里的水,但是再结合下面的两句,我们则是会发现此诗别具一格,充满了深刻的哲理,“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远处正有一块半亩大方形池塘,它就像是天地之间的一面镜子一样,缓缓地打了开来,整个池塘里的水清澈见底,天上的云彩,以及云影,更是在水面上不停地闪动。这两句着实是很普通,并没有什么特别之处,但这只不过是诗人为下面两句做铺垫。

(5)、烂柯山的传说,确实为围棋这项“智慧体操”增添了许多魅力。有人说,王质遇见的那两个仙人是棋仙。有人说,陈祖德、聂卫平和马晓春这些棋界俊彦,兴许就是棋仙下凡,所以念念不忘烂柯山,终于把墨宝和精彩对局留在此处了。因“仙”而名,慕“仙”而至。这正是烂柯山的独特魅力所在!

(6)、    朱熹第十次到福州是绍熙元年(1190)十一月,赵汝愚再知福州之后的事。赵汝愚上鼓山看了朱熹“有怀四川子直侍郎”的题刻后百感丛生,遂题诗“几年奔走厌尘埃,此日登临亦快哉?江月不随流水去,天风直送海涛来”。后朱熹取诗中的“天风海涛”四字题刻于鼓山的绝顶峰,估计是绍熙二年的事,其时朱熹卸漳州府任回建阳。这一年,朱熹曾为长乐《福湖郑氏宗谱》写过序,还应邀到长乐亩忠郑氏祠堂参观,写有瞻仰祠堂诗等。

(7)、《四书章句集注》是集《大学》、《中庸》、《论语》、《孟子》于一体的巨作,是一部儒家理学的名著,是封建社会重要的经典著作,为宋代朱熹有代表性的著作之一。

(8)、朱熹在这首诗中写得很深刻,道理也讲得很清楚,无非方法很重要,只有寻找到了准确的方法,那么你才有可能成功,要不然的话,你不可能实现;其实这也是经验之谈,毕竟对于朱熹来说,他见过了许多的人,也看透了世间的一切,这样也让他对于现实的感知更加深刻,创作出来的作品也自然就充满了哲理。

(9)、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王之涣《登鹳雀楼》

(10)、他可以说是一个全才型人物,他在理学、哲学、诗词方面都有很深的造诣。

(11)、“宋代的五七言诗虽然真实反映了历史和社会,却没有全面反映出来。”(钱钟书 《宋诗选注》)“爱讲道理,发议论;道理往往粗浅,议论往往陈旧,也煞费笔墨去发挥申说。”(同上)“宋以后,习诗者,不取法于唐,则取法于宋。”(西渡《名家读宋元明清诗》)“明人规摹盛唐,清人或师随唐人,或继轨两宋。”(同上),朱熹和曹学佺在各自的时代并非以诗见长,写诗只是他们或应酬或随性而为的一种生活方式,一首五言律诗旁人是没有办法从用语习惯去辨识的。如果从修辞技巧上来说,在文学作品中“中国人对自然观的变化,由古代到中古时期,是由恐惧感渐次变得稀薄,并对自然更亲密。因而,大自然就人类怀着好意这种变现,见于宋诗较多,一般而言宋诗也较唐人更能给人以明朗的印象。我认为:这或许由于诗人大都抱持着以幸福为基调的人生观之故。抱有这种明朗的人生观,认为人生充满着幸福的思想的诗人,能写出轻快风格的作品。”(日本小川环树《论中国诗》中华书局 2017年4月)“底事归心发,惊闻估客桡。”温江这个离天子狩猎很近的地方,民风淳朴,处处小桥流水,人们丰衣足食,温江太好了,但是我还是想回自己的家。这幅美好的画面,是符合宋代人写诗“轻快明朗”的主流风格的。

(12)、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孔子《论语》

(13)、朱熹,字元晦,又字仲晦,号晦庵,晚称晦翁,谥文,世称朱文公。祖籍江南东路徽州府婺源县(今江西省婺源),出生于南剑州尤溪(今属福建省尤溪县)。

(14)、曹学佺(1574-1646),字能始,一字尊生,号雁泽,又号石仓居士、西峰居士,福建福州府侯官县洪塘乡人,明代官员、学者、诗人、藏书家,万历二十三年(1595)进士,闽中十子之首。清兵入闽,自缢殉节。曹学佺藏书万卷,著书千卷。毕生好学,对文学、诗词、地理、天文、禅理、音律、诸子百家等都有研究,尤其工于诗词。精通音律,擅长度曲,曾谱写闽剧的主要腔调逗腔,被认为是闽剧始祖之一。

(15)、少年易老学难成,一寸光阴不可轻。未觉池塘春草梦,阶前梧叶已秋声。

(16)、胜日:原来指节日或亲朋相会的日子,这里指天气好的.日子。

(17)、释义:作者设问:这“半亩方塘”为什么这么清澈呢?并自答:因为这源头活水不断地补充进来,才使得它这么清澈。

(18)、少年易老学难成,一寸光阴不可轻。(一作:少年易学老难成)

(19)、第三四句是经典,也是这整首诗美的两句,“隔断红尘三十里,白云红叶两悠悠。”,这眼前的秋色把这红尘隔断了三十里,空中的白云的悠闲,当然还有这山上的悠闲的红叶,也正是这样的一种美景,也就令这秋色更加唯美,也更具有诗意。在这后两句中,诗人正是进这一步地写到了秋色美景,并且写得也更为生动有趣。

(20)、解析:这是一首借酒浇愁感慨激愤的小词,盖作于金源灭亡前后。当时,元好问作为金源孤臣孽子,鼎镬馀生,栖迟零落,满腹悲愤,无以自吐,不得不借酒浇愁,在醉乡中求得片刻排解。这首词就是在这种背景和心境下产生的。

5、

(1)、程朱理学对于后世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尤其是在元、明、清三个朝时代的科举考试中,那都是以他们的学说为模本。而其中的朱熹更是大名鼎鼎,无论是他的思想体系,还是千古文章,那都是令人赞叹,特别是诗歌更是别具一格,尤其是一首经典的《春日》,更是写尽了春色美景,从而成为了宋诗里的名篇佳作。虽然这首诗表面上看是在写景,但我们结合诗人经历,以及当时的历史背景,则是会发现朱熹这首诗其实是另有深意,并不只是单纯的写景,而是表面了自己想要去到北方寻觅孔夫子的足迹,表达了一种感伤之怀。

(2)、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滴水石穿,非一日之功。——王充《论衡》

(3)、哲理也是宋诗的一大特色,这一点和唐诗是有区别,毕竟唐诗是以抒情为主,并没有多少哲理,可是到了宋朝,诗歌开始融入了思想,有了一层深刻的哲理,而朱熹这些思想家的作品,那自然而然写得就更加深刻。这首诗其实也是很好理解,开篇的两句是写了周围的美景,半亩方塘像镜子一样铺展开来,天光和云彩在上面徘徊。人们看到池塘的水每天都很清澈,那是因为在源头,有源源不断的活水注入,才让这池塘里的水清澈见底。

(4)、思想家自然有他看待世界的态度,还有他对于人生为深刻的思考,即使是看到很普通的事物,还有寻常之景,那也是能够从中看到真理,从而激发他们对于人生的思考,这也正是思想家与普通人的区别。朱熹在这首诗中正是告诉了世人,一个人想要成功,想要成就一番事业,那么你就必须要去拼搏,而且还要找到方法,这一点也是极为重要。

(5)、朱熹的这首诗展现了作者淡泊洒然的襟怀,他在简陋的书斋里勤奋苦读,节俭自律,几乎和外界隔绝,却因为怀揣锦绣,心有向往,于是便不觉艰苦和孤独。

(6)、译文:青春的日子十分容易逝去,学问却很难获得成功,所以每一寸光阴都不能轻易放过。没等池塘生春草的美梦醒来,台阶前的梧桐树叶就已经在秋风里沙沙作响了。

(7)、独特的地貌,优美的景致,再加上让人怦然心动的传说,使烂柯山充满了韵味,充满了神奇,使古今中外的游客对这座山更加神往。孟郊、陆游、鲜于枢、徐文长、朱彝尊都曾经在此留下了传颂千秋的佳作。

(8)、接下来,我们看一下《温江道中》一诗署名作者朱熹的出处。现在的证据来源分别有乾隆十六年、嘉庆二十年刊出的《温江县志》。在《朱熹集》(郭齐 尹波点校 全10册,四川教育出版社1996年10月,参照淳熙本、宋闽本、宋浙本)中也确实没有查到。我翻遍《全宋诗》朱熹卷,也没有找到这首诗的影子。在曹学佺编选《石仓历代诗选》朱熹卷125首诗中,只有《南安道中》《邵武道中》《小盈道中》。值得一提的是,在曹学佺编的《石仓历代诗选》中,所选宋代诗人193位的6722首诗中,有300余首题为《XX道中》的诗,这些官员好像一直就在路上。大家都知道,由于“庆元d案”,朱熹被罗织了六大罪名受到“变本加厉、不择手段地迫害,攻击他的学说是伪学。”(崔文印《古籍常识丛谈》之《庆元d案与南宋中后期的禁书》中华书局出版社 2009年1月)“庆元二年(1196)二月,朝廷正式颁布‘禁省闱习伪学’。”(同上)“由于d争,禁书禁到了‘四书五经’头上,可算是这一时期禁书的特点吧!”(同上)可知朱熹的很多诗文也有散失。虽然“明代朱熹取得了独尊的地位”,但散失的诗文也是不容易收集齐全的。

(9)、首先,我们来认识一下朱熹和曹学佺这两位人物。

(10)、王樵回到村里才知已经过了数十年。因此后人便把石室山称为烂柯山,并把烂柯作为围棋的别称。至今烂柯一词在国内外棋刊上仍屡见不鲜。日本高段棋手还常将“烂柯”两字书于扇面,用以馈赠亲友。我国一些围棋古典弈谱,还有不少根据烂柯而定书名。

(11)、诗人每天早晨起来锻炼身体,呼吸新鲜空气,又从大自然中得到创作灵感。有时闭门不出,潜心读书,悠然快乐;有时挚友来访,便热情招待,彼此无话不谈,仿佛回到了纯真无邪的年代。

(12)、鸱夷子,成霸业,有馀谋。致身千乘卿相,归把钓渔钩。春昼五湖烟浪,秋夜一天云月,此外尽悠悠。永弃人间事,吾道付沧洲。

(13)、释义:在学习过程中不断地积累实践和锻炼提升所学习得到的成果收获,不也是快乐的事吗?

(14)、    第七次是淳熙十年(1183)八月,朱熹赴泉州吊傅自得过福州,晤赵汝愚(前此一年,赵汝愚帅闽),并历闽中数县,讲学扬道,为时四个多月。在福州乌山天王岭“第一山”西南侧,朱熹用楷书题“清隐”两字,落款“晦翁”,字高36厘米、宽28厘米。淳熙年间,朱熹避伪学禁,再上乌山,在先贤石室池畔题刻“石室清隐”四字,字径约30厘米。这四字还被摹刻于连江磨岭清音洞内。与此同时,在乌山“道山祠”石壁题草书“光风霁月”四字,字径约24厘米。在观音岩上题刻了字径3米多的楷书“福”字。一山四处留题刻,乌山可算是朱熹题刻多的地方之一。在桃石还有“赵子直、朱仲晦淳熙癸卯(1183)冬丙子同登”一段题刻。朱熹还于淳熙壬寅(1182)秋在灵源洞蹴鳌桥下西壁题刻“寿”字,为楷书,字高415厘米、宽305厘米,落款“晦翁”。此“寿”字,创下了福州地区摩崖“单字榜书古石刻之”。

(15)、1671年起,清政府大力鼓励各省平民入蜀开垦。在随后的百余年间,形成了“湖广填四川”的移民潮,其中就有朱氏的后裔。他们身怀朱熹儒学的传统,在各自的居所建立宗祠祭祀,形成代代相传的家族文化。清乾隆四十四年(1779年),朱子后裔已经在四川形成广泛的影响力,遂取“登科中甲”中的“科甲”二字,花700两纹银立祠于成都市中心,留下今天依然保留名称的科甲巷。有了宗庙,人气更旺,祭祀时人多车马多,宗祠常常容纳不下,朱氏后辈又在龙泉驿区十陵建立“朱熹宗祠”作为陪祠。乾隆年间,《温江县志》的纂修官员和朱氏的后裔有过联系吗?答案也难以知晓。

(16)、解析:这是一首逸诗,具体写作年代不详,大约在绍兴末年(1162)。日本盛传此诗,我国大陆亦不胫而走,以为为朱熹所作,姑且存以备考。其主旨是劝青年人珍视光阴,努力向学,用以劝人,亦用于自警。该诗语言明白易懂,形象鲜明生动,把时间快过,岁月易逝的程度,用池塘春草梦未觉,阶前梧桐忽秋声来比喻,十分贴切,倍增劝勉的力量。

(17)、《四书章句集注》以“理”为中心,展现了“理”与儒家经典中的范畴体系的联系,并以此界定了这个范畴体系中的重要范畴,如天、人、性、道、心等。

(18)、    第五次是隆兴二年(1164)二月,到延平(今南平)吊祭老师李侗后,转向汪应宸问安,在福州逗留一个月。

(19)、    第四次是绍兴三十二年,年叔汪应宸知福州,招朱熹至福州,拟由福建帅司差遣,没有成功,虽然多住了一些日子,帮助汪应宸办理政事,但终归要走。这年,朱熹来到瑞岩,写了《伏读二刘公瑞岩留题感事兴怀》诗二首:“谁将健笔写崖阴,想见当年抱膝吟。缓带轻裘成昨梦,遗风余烈到如今。西山爽气看犹在,北阙精诚直自深。故垒近闻新破竹,起公无路只伤心。”“投绂归来卧赤诚,家山无处不经行。寒岩解榻梦应好,绝壁题诗语太清。陈迹一朝成寂寞,灵台千古自虚明。传来旧业荒芜尽,惭愧秋原宿草生。”同年秋天,朱熹再次陪同妹夫彦集等游瑞岩,留诗《入瑞岩道间得四绝句呈彦集充父二兄》,其中一绝曰:“风高木落晚秋时,日暮千林黄叶稀。只有苍苍谷中树,岁寒心事不相违。”可见,朱熹对瑞岩情有独钟,留诗多。

(20)、先生住在简陋的地方,却不觉得清苦,他远离尘嚣,更断绝了各种杂念,才能沉下心来钻研学问,思考问题。有时候清苦也是一种幸福,可以摆脱不必要的应酬,沉浸于自己的小天地中,却感到怡然自得。

(1)、著名诗句“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就出自朱熹之口。朱熹,被后世目为“理学之集大成者”。

(2)、几年回首梦云关,此日重来两鬓斑。点检梁间新岁月,招呼台上旧溪山。三生漫说终无据,万法由来本自闲。一笑支郎又相恼,新诗不落语言间。

(3)、我查遍了《全蜀艺文志》(《四川总志》附录,刊于嘉靖二十四年,1545年),也没有找到任何线索。《全蜀艺文志》这部书是明代诗人杨慎所编,收录与蜀有关的诗文1873篇,作者631人。

(4)、诗人以“千岩里”点出故人隐居处所,流露出两地相隔、不得相见的惆怅。

(5)、《孟子集注》特色是既借助经典诠释创新哲学体系,又尽量重视古注,追求本义;前者是对时代的呼应,后者是对经典的尊重。

(6)、子曰:“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孔子——《卫灵公》

(7)、诗人不禁又感怀,于是起身诵经,“起对玉书文,谁知道机长。”虽然朱熹当时还很年轻,很多事理还没有琢磨透,但他一直像小学生那样刻苦钻研,不漏过一个细节。而且越是遇到疑难的问题,他就越是不愿轻易放过。

(8)、烂柯山,又名石室山、石桥山,位于衢州市东南11公里处,在柯城区石室乡境内,海拔164米。围棋源于中国,相传围棋之根则在烂柯山。据北魏郦道元所著《水经注》中云:晋时有一叫王质的樵夫到石室山砍柴,见二童子下围棋,便坐于一旁观看。一局未终,童子对他说,你的斧柄烂了。

(9)、由此在诠释实践中弱化了“本体”与“方法”的紧张,强化了“原意”与“用心”的统发展了中国特异于西方的诠释传统。在中国的经学诠释史上,朱熹的《孟子集注》以注重义理阐发的创新性哲学诠释而作为“宋学”的代表,受到追求经典本义的后代“汉学”诠释家的批评与指责。

转载请注明出处阿文说说网 » 朱熹写过哪些诗【文案109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