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马克思主义的句子【文案100句】

关于马克思主义的句子

1、

(1)、 国家是一定阶级的统治,这个阶级绝不可能与它对立的一方(同他对抗的阶级)调和。

(2)、马克思主义强调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强调在实践中对于真理的认识永远没有完结,就是承认我们的认识不可能一次完成或终完成,就是承认由于历史的和阶级的局限性,我们的认识可能犯错误,需要由实践来检验,凡经实践证明是错误的或者不符合实际的东西,就应当改变,不应再坚持。

(3)、全社会共同认可的核心价值观,是一个国家持久、深层的进步力量;以什么样的思想理论为指导,是任何社会确立核心价值观必须回答的首要问题。马克思主义作为我们d和国家的指导思想,决定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灵魂就是而且必须是马克思主义。

(4)、只有认真研读、阐释经典,加强经典话语内涵的大众化与经典的解释力,把经典道理讲清楚、讲深刻,才能提升马克思主义经典话语的现实作用。

(5)、(14)恩格斯在致弗•梅林的信中对意识形态做了这样的说明:“意识形态是由所谓的思想家通过意识、但是通过虚假的意识完成的过程。推动他的真正动力始终是他所不知道的,否则这就不是意识形态的过程了。”(《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四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726页)。

(6)、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加强话语体系建设,如今越来越成为一个热点学术话题。这里的“话语”应如何来理解?加强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话语体系建设的重要性体现在哪里?

(7)、概括来说,反映论文艺观是一种将文艺放在哲学层面的“存在/意识”的关系结构中加以理解的文艺理论话语,其中“存在”在这一关系结构中的主导地位在反映论文艺观中通过“反映”一词表现出来。也正因为如此,在中国当代文艺理论史上,反映论文艺观的周遭不断响起警惕机械反映论、强调主体在“存在/意识”的关系结构中具有重要意义的呼声从某种意义上讲,这些呼声对主体或主体性的强调是对哲学意义上的“人民性”的召唤,但后者很显然还不具备将主体阐释为具有历史深度的“人民”的能力,只是可以视为当时的文艺理论界还不太彻底的近似于“人民性”思想的表达。

(8)、处理好学术和政治的关系,解决好马克思主义学术性和政治性的关系,确实是个重要的问题。研究马克思主义的学者,只要作为学者,就不能放弃学术研究,就要有自己的研究领域、研究进路、思维逻辑、语言风格、独到见解、理论成果等,不能做政治的注脚,只讲有多大意义多么重要,习惯于人云亦云地喊口号,说正确的废话乐此不疲,终变成理论的传声筒而不是学术的创造者。研究马克思主义的而不是其他学科的学者,同时应该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21世纪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建设中,积极发声献策,总结中国经验、回应中国问题、思考中国未来,提供有预见性的、有思想深度的理论成果。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不只是d和国家的事业,它本身是政治家和知识分子共同努力的结果,学者并不是注定无所作为,完全可以大有作为。

(9)、我们的生命是天赋的,我们惟有献出生命,才能得到生命。

(10)、马克思主义这一概念早在马克思在世时就已经使用。从狭义上说,马克思主义即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至于为什么以马克思的名字命名这一理论,恩格斯在1886年曾经作了说明。他说:“我不能否认,我和马克思共同工作40年,在这以前和这个期间,我在一定程度上独立地参加了这一理论的创立,特别是对这一理论的阐发。

(11)、陈培永:在学术这条路上,形成属于自己的风格,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因为每个人要成为一名学者,都会先经过一定的学术训练,接受并遵循某种既定的研究套路,而一旦接受和认同某种套路,再摆脱就比较难。我是从研究西方政治哲学、国外马克思主义开始学术研究的,当时认定,搞学术,就是要围绕大思想家的文本、概念做文章,行文不能口语化、生活化,每句话都要力求深刻、思辨、难读懂、好还要长,结论就是思想家表达的实际上是这个意思,以前的研究者都没有理解或都理解错了。这种学术研究的好处是能跟着研究对象迅速走上学术道路,坏处是很容易把自己封闭在一个小圈子里,成功的学者多给自己贴上“研究某某思想家的专家”的标签。

(12)、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的理论,创造性地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规律:

(13)、从历史发展的角度看,西方话语权是在反对封建专制过程中逐渐产生的,在其上升时期体现和蕴含着人类文明的思想成果。从那时至今,它包含着西方社会发展进程中的人类文明思想的结晶,也在其后转化为资产阶级以剥削和掠夺为特征、并开始走向衰落的社会主流意识形态。西方社会一些流行理论中的某些概念、范畴、分析框架可能成为发展中国家探索现代化问题的借鉴。但由于每个国家的社会制度、发展道路不同,历史文化传统不同,在借鉴西方话语理论观点时,要避免简单套用和移植,以西方话语观点裁剪各个国家的社会现实。

(14)、(6)(美)德里克:《革命与历史:中国马克思主义历史学的起源,1919—1937》,翁贺凯译,江苏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第1页。

(15)、这种基于文本、概念、范畴导向的学术化追求,有利于还原一个深邃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形象,打破马克思主义不够学术、不够深刻的错误观念,但也容易导致马克思主义研究回避社会热点问题,甚至对关乎中国社会未来发展的重大问题也缺席。一旦围绕现实问题写文章,就会被设定为“学术的僭越”,一旦写通俗易懂的文章,就会被不怀好意地说大众化成果(背后所指是思想性、学术性不够)。我们必须重新定位什么是高水平的学术研究,要看到两种不同的“高水平”:第一种,就是你讲的或你写的,别人听不懂、看不懂,说你水平高;还有一种,就是你讲的或你写的,别人都听得懂、看得懂,然后说你水平高。我越来越认定,学者应该追求第二种,从事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的学者更应如此。

(16)、以“革命精神”这个经典话语为例,马克思主义认为,革命是“社会进步和政治进步的强大推动力”。但是不知从什么时候起,“革命”成为了一个贬义词,有些人认为共产d应该从“革命d”变为“建设d”,将“革命意识”转换为“建设意识”,提出经济建设不需要革命精神。然而,苏共亡d的一个很重要的教训正是丧失了革命精神、瓦解了革命斗志。d的十八大以来,以同志为核心的d中央对保持革命精神的强调达到了一个新高度。多次强调中国共产d必须保持革命的精神。他在学习贯彻d的十九大精神研讨班上的讲话中多次提到“革命精神”,“以d的自我革命来推动d民进行的伟大社会革命”,“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就不要忘记我们是共产d人,我们是革命者,不要丧失了革命精神”,“要实现d和国家兴旺发达、长治久安,全d同志必须保持革命精神、革命斗志”,“新时代d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既要培元固本,也要开拓创新,既要把住关键重点,也要形成整体态势,特别是要发挥彻底的自我革命精神”。

(17)、马克思主义政治学话语体系建设当强化形质神用,从核心概念到基本范畴,从问题取向到学术本位,从中国语汇到世界眼光,从学术渊源到返本开新,都应突出形质主线,实现“神者形之用”的新范式。

(18)、每个时代总有属于它自己的问题,只要科学地认识、准确地把握、正确地解决这些问题,就能够把我们的社会不断推向前进。真正的问题导向,必然是与效果导向相一致的。以问题导向对标对表,不怕揭短亮丑,以效果导向奋勇争先,才能在不断克服困难、解决问题中交出经得起历史和实践检验、让群众满意的高分答卷。

(19)、在2016年召开的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中,提出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第一项任务就是“加强马克思主义学科建设”。为什么首先要把马克思主义学科建设好?因为加强学科建设,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才能占领好学校主阵地,保持大学鲜亮的底色,不断提升马克思主义话语权。“国势之强由于人,人才之成出于学。”深化马克思主义教育,让学生深刻感悟马克思主义真理的力量,一代代青年才能传承马克思主义,传播社会正能量。

(20)、 国家是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和表现。在阶级矛盾无法调和的时间、地点、条件下,便产生国家,反过来,国家的存在,证明了在此时空下阶级矛盾的不可调和。在马克思看来,国家是统治阶级的,是一个阶级压迫另一个阶级的工具,是建立一种“秩序”来抑制阶级冲突,使这种压迫合法化、固定化(笔者注:也就是说,国家通过各种手段,剥夺了被压迫阶级推翻压迫阶级的种种手段和权利,维持压迫的阶级统治)。

2、

(1)、与思想家对话,与经典为伴,感受文之悦,做暖冷板凳,也挺好的,我们不能否定这种研究的价值。我也曾一度沉浸在其中,但离开学校开始工作后,我越来越意识到,学术要成为思想,就必须回答时代的问题、社会的困惑,思想家的思想只能作为必要的理论武器。能够超越思想家的只能是他之后的时代,只有立足时代才能做出有生命力的新学问;只有面向社会大众,才能做出有价值的新学问。为了达到这个目的,我改变了自己的文风,而且是很痛苦地改变了自己的文风。现在来看,这种改变是值得的,这些著作基本都成为了学术畅销书,我也因此有了一个梦想,那就是“让更多的人知道马克思主义的学术研究原来可以这样做”。

(2)、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

(3)、(16)(17)(英)佩里•安德森:《西方马克思主义探讨》,高銛、文贯中、魏章玲译,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第100页,97页。

(4)、这表明,马克思主义理论要被广大人民群众所掌握和自觉运用,需要将理论融入广大人民群众日常生活之中,融入大众话语之中。中国马克思主义者在不同历史时期传播和宣传马克思主义理论过程中,也十分重视马克思主义大众话语的创新发展,形成一系列带有鲜明时代特征和民族特色的大众话语。例如,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的历史发展和社会状况与欧洲相比,存在巨大差别,马克思主义关于“消灭资本主义”“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等话语显然需要中国化、具体化。因此,以为代表的中国共产d创造性地提出“新民主主义革命”“推翻三座大山”“农村包围城市”“枪杆子里出政权”等人民大众喜闻乐见的大众话语。

(5)、自二十世纪初叶马克思主义学说传入中国思想界,“社会—历史”观就成为研究者们较为常用的一种认识历史的角度和方法。一方面由于马克思主义在社会历史研究方面用力甚著,另一方面也是因为很长一段时间内研究者和革命者均侧重于从社会历史层面理解并运用唯物史观,这使得社会历史观实际上成为很多人在理解唯物史观时的主要着眼点,并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主导了中国文艺理论界对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建构。“在马克思主义的理论系统中,中国知识分子面对的也许是源于19世纪欧洲思想的为全面的‘变革的社会学’,它毫不含糊地断定社会是历史研究的出发点,并在社会的发展过程中寻求历史发展的动力。在中国这个新的语境中,马克思主义的历史编纂将‘中国的过去’的概念革命化,代表了一种将历史根植于社会结构之上的前所未有的使命”这段论述或许可以看作对社会历史观在中国思想界被广泛接受的深层心理的解释。

(6)、陈培永:学者与政治保持一定的距离,强调学术研究的独立性、客观性,一定程度上是可以理解的,但其实每个人都知道,在所有国家从事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都是不可能离开政治的。在中国,马克思主义作为执政d的指导思想,是具有政治性的理论,但因此就认为马克思主义不是学术、完全是政治,是有问题的。马克思主义首先是一种学说、一种理论、一种思想,而且是改变了人类社会历史进程尤其是改变了中国社会历史进程的学说、理论、思想,忽视或者否定它,实际上就放弃了一个重要的、强大的理论支撑。从来没有读过马克思主义的任何文本,就以政治(理论)的名义与之拉开距离,显然是盲目的。

(7)、对于将理论用通俗的言语进行宣传很重视,李达用通俗的语言解说的《矛盾论》和《实践论》,并且给写信说明解说情况。复信李达时对此作出了充分肯定,他认为:“关于辩证唯物论的通俗宣传,过去做得太少,而这是广大工作干部和青年学生的迫切需要,希望你多写些文章。”二是防止以庸俗话语来阐述马克思主义。生活话语绝非庸俗话语,庸俗言语只会削弱马克思主义的感召力。以民众习以为常的语言风格,让民众感受到马克思主义的亲和力,从而拉近理论与民众心理和思想的距离。简言之,马克思主义大众话语表达越通俗易懂,越贴近日常生活,就越容易生根发芽,就越能够做到真正入脑入心。

(8)、(1)(4):《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d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人民日报》,2022年10月26日。

(9)、马克思主义大众话语主导权建设的理论及其实质

(10)、马克思主义话语在国内大众话语领域中面临“失语”的困境

(11)、在社会主义政权建立之后,社会主义建设成了我们d民要完成的首要和核心的任务。然而,“‘社会主义社会’不是一种一成不变的东西,而应当和任何其他社会制度一样,把它看成是经常变化和改革的社会。”(《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693页)而在中国社会主义改革的过程中,必然会遇到很多困难和阻力,改革同样需要大刀阔斧、勇往直前的革命精神。

(12)、如果从目的、方式和态度三方面来看,文艺的审美意识形态表现为无功利性与功利性、形象性与理性、情感性与认识性的相互渗透状况。(12)

(13)、陈培永:一种思想、一种理论或一种学说,总要通过一定的语言、文字、概念、逻辑等形式来表达或呈现,这种表达形式或呈现方式,应该就是这里所讲的“话语”。把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呈现出来的多种形式的有机组合,可以说就是马克思主义的话语体系。

(14)、(作者单位:中国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研究院)

(15)、马克思主义之所以是当代中国社会浩然清明的“绿水”和“活水”,是因为她本身就具有净化社会风气的内在特性。

(16)、陈培永:只要是学术话语,那就必然与生活话语有所不同,而一个重大的不同,就是学术话语更深刻、更抽象,也因此更不容易理解。这也是普通大众不愿意阅读、也很难读懂学术著作、学术论文的原因之所在。马克思主义研究作为学术研究的一部分,也存在这种情况。在有些人看来,只有写得够抽象够晦涩,才是真学术;说大白话,就会被人认定“不够学术”。写的东西是否抽象难懂,成为判断一个学者学术水平高低的标准。

(17)、然而,在资产阶级掌握政权之后,他们为了粉饰太平,极力宣扬西方的“自由”“民主”“人权”等所谓的“普世价值”,一方面迷惑人民,缓和阶级矛盾,另一方面则以此对抗和消解马克思主义的核心话语,力图使历史终结于资本主义。

(18)、(关键词)新时代;马克思主义经典话语;社会正能量

(19)、关于离开实践的思维是否具有现实性的争论,是一个纯粹经院哲学的问题。”(《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第16页)这就清楚地告诉我们,一个理论,是否正确反映了客观实际,是不是真理,只能靠社会实践来检验。这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一个基本原理。

(20)、“科学本质上是解决问题的活动”。从大的方面看,社会科学尤其是政治科学,要研究一个社会如何以“效率的方式”来运行,来进行制度创新与体制安排,来提升社会的投入产出比。实现整体性的人尽其才、物尽其用、制度效能大化、行政效率高、社会损耗低,实现社会效益产出的大化。这应当成为马克思主义政治学推进社会进步的着眼点之所在。我国正在全面推进国家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需要深入研究的问题应接不暇。政治学要深入研究国家治理现代化的重大问题,即聚焦到各种结构性、制度性、关键性问题上,“落到研究我国发展和我们d执政面临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上来,落到提出解决问题的正确思路和有效办法上来”,为推进国家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助力。在方法论上,须以结构性问题为导向,即将社会发展、国家和地方治理中的突出问题作为研究对象,提供公共政策、公共治理的对策方案。

3、

(1)、而马克思主义作为近代著名也是影响深远的哲学理论,其学说仍然活跃在学术界的各领域,学说的精神也不时的被运用在各政府的施政方向。

(2)、马克思主义者历来在加强马克思主义文本话语和理论话语建设的同时,十分重视加强马克思主义大众话语及其主导权建设

(3)、从历史视角出发,用史实阐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科学性。鸦片战争以来,中国备受西方列强的欺凌,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面对“亡国灭种”的危险,有志之士开始了“救亡图存”的探索之路。在阐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科学性时,必须将史实作为核心话语,多讲中国的历史故事。一是用马克思主义话语体系讲好“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故事、“洋务运动”的故事、“义和团”的故事、“戊戌变法”的故事、“辛亥革命”的故事,让世人明白:无论是器物层面的“西学东渐”,还是思想文化层面的“全盘西化”,又或是效仿西方资产阶级的“民主革命”,这些政治力量均不能实现中国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二是用马克思主义话语体系讲好中国共产d领导中国人民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故事、讲好新中国的故事、实行社会主义制度的故事,让世人明白: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是历史的结论、实践的证明、人民的选择。三是用马克思主义话语体系讲好中国共产d独立探索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故事、改革开放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日臻完善的故事、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苏联亡d亡国的故事,历史故事的对比,同样让世人明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同样是历史的结论、实践的证明、人民的选择。

(4)、优化马克思主义经典话语与弘扬社会舆论正能量的对策

(5)、马克思主义大众话语主导权建设面临的现实困境

(6)、  (作者简介)吴荣生(1982—),男,山东兰陵人,山东省委d校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副院长,法学博士,主要从事马克思主义话语体系研究。

(7)、马克思主义具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格,不断进行理论创新是马克思主义永葆生机和活力的根本原因。自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后,理论创新始终伴随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全部过程。为了满足理论创新的承载需要,马克思主义话语体系的建设往往呈现出多种情况,可谓是层出不穷。马克思、恩格斯等经典作家只是基于对资本主义社会的分析和批判,描述了未来理想社会的基本特征,对共产主义社会的第一阶段即社会主义社会并未作出系统分析,也不可能有详细具体的话语表达,更不可能预见到中国这样由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进入到社会主义社会的实践案例。因此,将传统意义上共产主义社会的具体特征直接等同于社会主义社会的具体特征并不科学,这就要求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创新的同时,呼唤与之相匹配的创新性马克思主义话语体系。而基于对中国国情和世界发展趋向的深刻把握,指明了社会主义的本质,使用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等新话语,既是对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创新,也有力地推动了马克思主义话语体系建设。

(8)、二是非强制性。大众话语主导权的确定通常来说不是通过“占领”“挤压”“强迫”等强制性的方式和手段来实现的,而是通过“熏陶”“教育”“交流”“实践”等非强制性的方式来实现话语主导权的。因此,马克思主义大众话语主导权的实现不仅要依靠理论灌输,更要靠说服、教育、引导、吸引和感召等启发性的方式方法实现其主导权。

(9)、马克思主义话语在经济领域面临“失语”的困境。20世纪90年代和21世纪初,曾一度在经济领域出现大量移植西方新自由主义等市场经济思想和理论,试图移植西方经济学思想和理论“指导”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挤占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地盘和话语权,导致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在深化经济改革和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呈现“失语”的现象,主要体现在回答“公有制与私有制”“政府与市场”“公平与效率”“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等问题上,致使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在经济改革领域中被边缘化,在经济教材中“失踪”、论坛上“失声”的现象,由此错误地认为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已经过时了,《资本论》已经过时了,其理论已不再适应当前中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并试图用西方经济学来取代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指导地位,妄图从根本上动摇马克思主义在经济领域的话语主导权。

(10)、提升马克思主义大众话语的国际影响力,既要立足马克思主义话语本身的特点,又要借鉴吸收全人类优秀文明成果。马克思主义者要积极借鉴、吸收西方话语的文明成果,以积极姿态吸取有益的元素为我所用。总书记曾指出:“国外哲学社会科学的资源,包括世界所有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取得的积极成果,这可以成为中国哲学社会科学的有益滋养。要坚持古为今用、洋为中用,融通各种资源,不断推进知识创新、理论创新、方法创新。”具体来说,马克思主义话语的国际传播包括“说什么”和“如何说”两个问题。

(11)、二是在国际社会交往中,多元社会思潮强势削弱马克思主义在国际社会中的话语权。如果马克思主义话语不能主动回应当今世界面临的各种国际政治、经济、社会等重大现实问题,给予马克思主义方案和马克思主义回答,那么,西方各种社会思潮就会对国际社会重大现实问题给予“西方解答”,这势必会影响马克思主义话语在国际话语领域的地位,进而影响马克思主义在国际大众话语领域的主导权建设。因此,只有加强推进马克思主义话语国际化,才能与世界各种社会思潮对话、交流、碰撞和交锋,才能展示马克思主义理论自信和实践自信。因此,马克思主义大众话语主导权建设不能局限于国内大众话语领域,还应该拓展马克思主义国际话语主导权建设。

(12)、十月革命为人类开辟了一条新的道路,这是具有世界历史意义的伟大事件。十月革命对中国革命具有重大影响,但中国革命并不是十月革命的翻版。

(13)、然而,在国际话语领域争夺主导权异常尖锐复杂的时代背景下,马克思主义话语和中国声音在“西强中弱”的国际话语体系格局中仍然面临“失声”的困境。正如总书记《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所指出的:在解读中国实践、构建中国理论上,我们应该有发言权,但实际上我国哲学社会科学在国际上的声音还比较小,还处于有理说不出、说了传不开的境地。

(14)、如何解决现在突出的问题,让马克思主义话语能量不断增强,不断焕发新的生命力,终深入人心?

(15)、因此,中国马克思主义者自觉地用“中国语言”“中国思维”“中国故事”来发展马克思主义大众话语。“实事求是”“小康社会”“空谈误国、实干兴邦”“功崇惟志,业广惟勤”等表述无一不是古为今用的范例。正如总书记所说:“要使中华民族基本的文化基因与当代文化相适应、与现代社会相协调,以人们喜闻乐见、具有广泛参与性的方式推广开来。”值得一提的是,马克思主义话语与中国传统文化话语不是简单地嫁接和移植,而是要从内容和形式上真正实现二者的内在衔接和有机融合。即用马克思主义话语发展中国传统文化,同时用马克思主义话语融合民族性和人民性元素。

(16)、所谓“返本”,就是本承“形质渊源”的精神和精髓;所谓“开新”,就是在继承发扬的基础上开拓创新。“返本”方能“开新”。“返本”就要对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作品有深切的把握,对“形质渊源”有全面的资用。正如中世纪波斯诗人萨迪曾说过的:“因为有语言,你胜于野兽;若是语无伦次,野兽就胜于你。”“返本”之要,是要有效提升体系结构和话语质量。无论“返本”与“开新”,都必须深切把握真精神。

(17)、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包含两个组成部分,即为现代唯物主义和现代科学社会主义。

(18)、今天,我们站在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立场上,可以很清楚地识别出“史学观点”的“人民性”内涵,以此为基础鼓舞信心开辟中国当代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新疆界。但是回首过往,在对“社会—历史”观认识有限、对“人民性”内涵提炼不足的情况下,想借助这样的“史学观点”推进文艺理论话语体系的建构,中国当代文艺理论其实走过一段较为曲折、反复试探的道路。回顾来路,两相对比,才能对具有“人民性”内涵的“史学观点”在理论认识层面达致的深刻性有更真切的认识。

(19)、马克思主义话语在文艺领域中同样面临“失语”的困境。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坚持文艺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但与此同时,也存在着以西方理论来剪裁中国人的审美,用简单的商业标准取代艺术标准,把文艺作品完全等同于普通商品,文艺被资本所绑架,功利化倾向明显,用物质标准裁剪艺术标准等问题。

(20)、人人贪恋春三月,留恋春光却动心。劝君休错三春景,一寸光阴一寸金。

4、

(1)、总书记《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指出:“社会上也存在一些模糊甚至错误的认识。有的认为马克思主义已经过时,中国现在搞的不是马克思主义;有的说马克思主义只是一种意识形态说教,没有学术上的学理性和系统性。实际工作中,在有的领域中马克思主义被边缘化、空泛化、标签化。”总书记指出这些现象的目的,就是要求广大马克思主义理论工作者增强使命感、责任感,担负起改变这些状况的责任,做到结合实际,构建起既能遵循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原理和方法,又能为广大人民群众所认同、所掌握和所运用的具有广大民众言语特色和风格的马克思主义大众话语体系,牢牢掌握大众话语主导权,凸显马克思主义话语的人民性和时代性。

(2)、马克思主义话语体系建设与理论创新的良性互动关系,还体现在对既有话语体系的继承和发展,对不同话语体系之中话语内容、话语结构、话语逻辑的再组合,既实现了话语体系的创新,又是对既有理论体系的渐进性完善。这首先体现在马克思主义对于三大理论渊源——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法国空想社会主义——的批判性继承与创新性发展上,又体现在十月革命道路对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共产主义理论的发展、新民主主义革命道路对于十月革命道路的超越上。从中不难看出,马克思主义话语体系建设与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有时是对不同话语体系、不同理论资源的重组再创造,符合马克思主义否定之否定的基本定律。理论的形成,就是基于对教条式的马克思主义——“本本主义”话语体系所竭力批判的资本主义因素的辩证认识和扬弃创新之上,如对“市场经济”“追求效率”“公平法治”等话语内容在一定层面的肯定,由此转化性建构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社会主义法治”等话语。当然,话语及其体系建构更多地体现在对于已有科学马克思主义理论及其话语体系的坚持和发展方面,这也符合马克思主义话语体系建设的一般性规律,比较有代表性的话语有“坚持d的领导”“追求公平正义”“群众史观和群众路线”等。以“追求公平正义”的理论创新和话语体系建设为例,中国共产d人革命早期探索开展的农村“土地革命”,追求实现的是不同阶级在土地及其剩余产品分配方面的公平公正,到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坚持“按劳分配”原则、完善“按要素分配”,再到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精准扶贫”“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尽管每一阶段的具体理论内容和话语承载形式发生了变化,但贯穿其中的马克思主义价值追求并未有根本性变化,从而了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与话语体系建设在深层次价值逻辑上的一致性。再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例,“先进生产力”“先进文化”“人民群众利益”三个方面均是中国共产d自创建以来一再强调的高频话语,“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提出既是对马克思主义理论认识的深化,又是对以往不同话语体系之中话语的再组合,由于契合了解决新世纪d的执政面临的考验,在实践中以马克思主义话语体系的表达,展现出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的磅礴伟力和马克思主义话语体系的感召力。

(3)、湖北省武汉市华中师范大学国际文化园区2号楼

(4)、它由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三大部分组成,是马克思、恩格斯在批判地继承和吸收人类关于自然科学、思维科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的基础上于19世纪40年代创立的,并在实践中不断地丰富、发展和完善的无产阶级思想的科学体系。

(5)、“现在视域”是历史地生成的。新时代马克思主义政治学领域的重要使命,不仅在于守住基本,更在于“开新”。在“返本”前提下“开新”,就要熔铸马克思主义政治文化,以现实问题为研究起点推进话语体系建设,完善学科体系、学术体系和话语体系。“话语永远不会褪色。它们以声音开始而以行动结束。”

(6)、本期刊不会以任何形式收取任何费用,投稿请认准以下官方渠道(其余皆为假冒,请勿上当)。

(7)、因此,要做到打通这些话语之间的壁垒,达到水乳交融的程度,从马克思文本话语方面说,不能拘泥于马克思恩格斯的个别具体结论,而是要从中国实际出发,整体性地理解和把握马克思主义文本话语和理论话语,自觉地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正在进行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实践相结合,与时俱进地发展马克思主义大众话语。正如列宁所说:“只有当概念成为在实践意义上的‘自为存在’的时候,人的概念才能‘终地’抓住、把握、通晓认识的这个客观真理。”改革开放30多年的伟大实践,创新发展了反映马克思主义新理念、新理论和新思想的大众话语,诸如“社会主义本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小康社会”“和谐社会”“三个代表”“科学发展观”“中国梦”等具有中国元素的马克思主义大众话语。

(8)、从巴黎公社工人阶级暴动,到苏联十月革命,又到中国共产d的诞生至今,社会主义实践,经历了血与火,生与死的考验。社会主义制度是无产阶级的奋斗目标,是让人类的绝大多数人过上幸福生活。共产主义的理想是解放全人类。

(9)、通过推行价值观进行和平演变,是西方国家一贯的政治原则和策略。他们试图通过经济遏制、文化输出、政治干预等多种方式,用“普世价值”否定和抹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目的是替代马克思主义的核心话语,把中国引向“全盘西化”。他们故意曲解马克思主义的一些核心话语,通过教材和著作大量灌输西方理论思想,使马克思主义话语在课堂、著作、教材等载体中不断缺失,终导致整个社会没有信仰的土壤,培养出的是利己主义者和“空心病”患者。

(10)、人大复印:《复印报刊资料·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研究》2017年05期

(11)、(18)周宏:《西方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的逻辑进程》,《南京社会科学》,2004年第2期。

(12)、针对当前一些人在是否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这个大是大非问题上犯糊涂病,旗帜鲜明地指出:“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立d立国的根本指导思想。背离或放弃马克思主义,我们d就会失去灵魂、迷失方向。在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这一根本问题上,我们必须坚定不移,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不能有丝毫动摇。”他要求各级d校、d政要经常组织理论学习,深入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理论,提倡广大d员、干部要学好用好《共产d宣言》等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坚持学以致用、用以致用,原原本本学,在学经典中坚守初心。只有认真阅读研读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才能真正弄通马克思主义核心话语的深刻内涵、时代意义、理论和历史逻辑,才能真正做到思想坚定、行动有效,才能带头弘扬主旋律、凝聚正能量。另一方面,还应使理论掌握群众,做到马克思主义真正在社会上普及开来,使广大人民群众能够掌握马克思主义的真理力量,进一步激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13)、资产阶级并非看不到这一点,他们对封建主义的胜利同样不是用和平而是用暴力手段实现的。

(14)、马克思主义政治学建设要坚持学术本位,研究那些“非直接”的学术、学科、学理问题,即本原性的“形而上”问题。坚持“学术本位”的基本含义,其要坚持学术研究“求真”品格。处理好“事实”与“价值”、“实然”与“应然”、“是”与“应该是”、“形而上”与“形而下”、“实际现实”与“理想类型”、“习俗”真实与“”真实、“归纳研究”与“演绎研究”学术关系的问题。其要排除“官本位”“权力本位”对“学术本位”的侵袭,“行政逻辑”对“学术逻辑”的覆盖。权力意识和权力崇拜使学术领域风气渐变,如一切按“行政职位”高低排列,造成学术评价的扭曲和资源配置的失公,对学术研究和创新将是毁灭性的。

(15)、一是要坚持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基础上进行理论创新;二是要结合时代特征和实践发展,在实践基础上进行理论创新。

(16)、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是马克思主义重要的理论品质。这种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是160多年来马克思主义始终保持蓬勃生命力的关键所在。

(17)、因此,马克思主义大众话语主导权建设不能离开马克思主义文本话语和理论话语,否则马克思主义大众话语主导权建设就会失去“根基”,就会对马克思主义认识和理解产生偏离或偏差。这三种话语各有其特点,但又内在地存在着本质联系,正如总书记指出的:“一些同志对马克思主义理解不深、理解不透,在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上功力不足、高水平成果不多,在建设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上功力不足、高水平成果不多。”因此,加强马克思主义大众话语主导权建设必须正确处理马克思主义文本话语、理论话语和大众话语三者之间的内在逻辑关系,打通其间的壁垒,使之融为一体。

(18)、亲爱的朋友,所有的理论都是灰色的,而宝贵的生命之树常青。

(19)、1845年,马克思就提出了检验真理的标准问题:“人的思维是否具有客观的真理性,这并不是一个理论的问题,而是一个实践的问题。人应该在实践中证明自己思维的真理性,即自己思维的现实性和力量,亦即自己思维的此岸性。

(20)、与反映论文艺观和主体性文艺观相比,意识形态文艺观所依据的主要不是哲学层面“存在/意识”或“主体/客体”的关系结构,而是马克思主义的社会结构理论“经济基础/上层建筑/意识形态”为文艺理论话语寻找“史学观点”的支撑。实际上,将意识形态理论引入文艺理论话语建构,赖以生成的文学观的深刻性应当来源于意识形态的复杂性内涵。

5、

(1)、政策导向不仅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还要用国家战略与政策激发正能量。具体而言,首先,针对当前一些质疑马克思主义的声音,要做到“正名”“正位”“正行”。所谓“正名”是人们对马克思主义实际而深刻的理解;“正位”是指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正行”是指要正确发挥马克思主义世界观的价值导向作用。其次,要制定国家政策,强化机制保障。比如列入《中长期青年发展规划(2016—2025)》的“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将培养青年马克思主义接班人上升到国家战略层面;理论工作“四大平台”的建设,成为国家的大思路、大战略、大举措。必须认识到,国家政策的引导进一步开辟了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发展的新境界。

(2)、马克思、恩格斯在论述中也曾使用过“人民”及其相关概念,来指称遭受压迫的广大革命力量,并在文学批评实践中立足于那个时代人民的阶级属性,对包括农民、城市革命分子、工人阶级等在内的人民群众为社会历史发展作出的巨大贡献给予肯定。但是在经典作家所属的时代语境中,关于“人民”的文学言说更多时候让位于“无产阶级”,以直击当时紧张的阶级冲突现实。而在中国当代文艺语境中,“人民”在现实意义上作为当代中国历史的创造者和承担者,这一身份被反复书写在文艺作品中,被投射在文艺批评实践中,成为典型的具有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文艺批评的重要术语。可以说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人民性的“人民”这一概念“虽然不是中国形态独有的概念,却是中国文学批评中运用频率高的词汇之一”

(3)、马克思主义是时代的产物,也是时代的反映。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区别于其它理论的独特品格。作为话语承载的马克思主义话语体系同样是时代的产物,同时科学回答时代之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这对马克思主义话语体系建设提出新要求。在回答“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大时代课题的过程中,马克思主义话语体系紧紧抓住“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一核心话语,以宏大的叙事线索和宽广的话语视域,形成了“用数字言说”的话语体系特色。

(4)、以d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为分界点,中国社会建设由封闭环境走向开放环境,后来由计划经济转向市场经济转变,社会各领域正处于深刻变革之中,新情况新问题新思想层出不穷,时势变化需要与之相适应的、创新的马克思主义大众话语。对革命话语要辩证地看,革命性话语的风格具有革命性、命令性、说教性的特点,传播方式具有单向性、强制性的特点,在社会主义革命时期,这种大众话语体系能有效地扼制其他话语体系的传播,确立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并能激发人民大众积极参与经济建设。然而很显然,这些社会主义革命性马克思主义大众话语已明显不能满足改革开放时期的人民大众话语的诉求,要实现革命建设时期马克思主义大众话语与改革开放时期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话语的有效衔接和融合,避免出现以后者否定前者或者前者否定后者的误解。

(5)、在话语表述方式上,要突出时代性、群众性和通俗性。马克思主义话语的时代性和生活性是马克思主义大众话语主导权建设的重要因素。马克思主义生命力既源于科学性,又来自于生活实践性。马克思主义要为人民大众所认知和认同,就需要以通俗语言来阐述其科学性。过于理论化、学术化的书斋式话语远离民众的日常言语和认知水平,一般说来无法激起民众学习马克思主义的兴趣。中国共产d与时俱进地创新马克思主义大众话语,以通俗易懂、生动活泼的叙述方式凝练马克思主义理论新概念新观点,形成富有中国特色和时代特色的话语体系。

(6)、(2)胡亚敏:《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中国形态的当代建构》,人民出版社2020年版,第11页。在论述中,胡亚敏教授对马克思、恩格斯所阐述的“人民”概念做了三个层面的梳理:“一是阶级集合体,二是与统治阶级有别的广大劳动者,三是社会的所有人”,并指明经典作家也偶尔在论述中将人民大众等同于无产阶级(第14页)。

(7)、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已经进入新时代,要顺利进行伟大斗争、建设伟大工程、推进伟大事业、实现伟大梦想,就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努力推进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

(8)、每个时代总有属于它自己的问题,只要科学地认识、准确地把握、正确地解决这些问题,就能够把我们的社会不断推向前进。真正的问题导向,必然是与效果导向相一致的。以问题导向对标对表,不怕揭短亮丑,以效果导向奋勇争先,才能在不断克服困难、解决问题中交出经得起历史和实践检验、让群众满意的高分答卷。

(9)、马克思主义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价值观的源头。作为“文明的活的灵魂”,马克思主义经典话语和文本的力量就在于赋予人民群众坚定的理想信念,赋予蓬勃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坚实的理论支撑。我国构建的主流价值观是真正的马克思主义、科学社会主义的,离开了马克思主义,既难以形成真实的社会理想和时代的价值诉求,也不能准确把握塑造时代精神、引领文明方向的真理力量。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价值观构建过程中,必须毫不动摇地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

(10)、每一朵花,只能开一次,只能享受一个季节的热烈的或者温柔的生命。

(11)、在经济全球化、政治多极化、文化多元化和信息网络化的国际社会中,马克思主义话语和中国声音在国际话语领域不同程度地面临“失声”的主要原因:一是西方强势话语牢固地占据着国际舆论中的话语的主导地位。西方主流话语凭借西方发达国家在经济、科技、文化、军事等方面的强势而成为世界“流行话语”,获得“话语霸权”。西方国家运用他们的话语体系来审视一切,衡量一切,并以所谓的“中性话语”来宣传资产阶级价值观念和社会制度。

(12)、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覆盖了马克思本人关于未来社会形态——科学社会主义的全部观点和全部学说。

(13)、讲劳动,不能只讲劳动光荣,还应该讲劳动解放、人的解放、人的自由,讲人的劳动在自然中创造了一切,创造出商品、货币、资本。资本也是劳动,它是积累起来的劳动,是死劳动。资本和劳动的对立,表现在生产关系上是阶级之间的对立,但本质上是死劳动和活劳动的对立。无产阶级的解放,归根结底是人的活劳动从死劳动中、从阶级关系中解放出来的过程,也因此就是人的解放、人的自由实现的过程;

(14)、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或工人阶级进行革命斗争的理论武器和行动指南,而无产阶级或工人阶级革命斗争的目的不仅是要解放自身,还要解放全人类。因此,关于无产阶级革命和人类解放的一系列话语,如无产阶级革命、无产阶级专政、共产主义、共享财富(共同富裕)、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等,就成为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核心话语。

(15)、马克思主义大众话语不仅要有理论深度,也要有通俗的表述。把理论的深刻性和表述的通俗性有机结合起来是建设马克思主义大众话语主导权的着力点。在马克思主义大众话语主导权建设的进程中,不仅要重视文本话语和理论话语的现代解读,还要注重思想理论和生活言语的有效衔接,形成一系列通俗易懂的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述。正如列宁所说:“社会民主d人应当善于用简单、明了、群众易懂的语言讲话,坚决抛弃难懂的术语,外来语,背得烂熟的、现成的但是群众还不懂、还不熟悉的口号。”事实上,马克思主义话语要做到表述方式的生活化和大众化,以通俗易懂语言、喜闻乐见形式,贴近人民大众生活言语风格和习惯来阐释马克思主义话语,用人民大众言语风格和习惯的方式理解马克思主义新范畴、新概念、新思想。

(16)、马克思主义大众话语主导权既是马克思主义话语主体自觉选择和建构的结果,又是广大民众选择和认同的结果。大众话语主导权通常具有三个显著的特点:一是认同性。大众话语主导权的生成不是单向度在大众话语领域的占领,而是依靠广大民众对马克思主义话语的自觉认同。只有在大众话语领域经过无数次的博弈后被多数人认同才能拥有主导权。说到底,大众话语主导权的实现是以广大民众对话语认同为基础的。“认同是主体对他者的自觉自愿的认可、接受、赞同、同意乃至尊崇,而人们总是认同那些与自己的利益、情感和信仰相一致或者相近似的东西。”

(17)、现阶段的中国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正处于守正创新的关键时期,坚定不移地以“人民性”为内涵的“史学观点”对近四十余年来的理论积累做出回顾与反思,关系到此后文艺理论话语建构的走向。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史学观点”本就诞生于现代性语境中,它展现出极为迷人的自我批判品格,同时也始终向非西方现代性文艺理论话语保持着开放姿态。

(18)、如果中国理论、中国话语体系建设不成功,西方理论、西方话语就会被一些人用来分析中国问题,评判中国实践甚至指引中国发展。而按照这种理论、这种话语,通过改革开放取得人类社会发展奇迹的当代中国就会全是问题:西方实现了市场化而中国不是真正的市场经济,西方已经现代化而中国还在前现代,西方是法治国家而中国不是,西方才有民主而中国没有,等等。就是有这等怪事,自己的路,要靠别人来评判;自己怎么干,要靠别人说了算。西方的理论,西方国家也没完全按着干,反倒一定要让中国跟着干。从这里,我们就能看到加强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话语体系建设的重要性。

(19)、马克思主义大众话语主导权建设的主要策略,归结起来主要有三点,即马克思主义文本话语和理论话语必须同大众话语相融合,马克思主义话语必须同中国文化话语相融合,用马克思主义话语发展中国文化,同时借鉴和吸收全人类的优秀文化成果。

(20)、二是误把西式外来话语“包装”成所谓的马克思主义大众话语,而是要用中国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话语来阐释马克思主义文本和理论话语,形成具有中国大众语言风格和习惯的体现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方法的马克思主义大众话语。

转载请注明出处阿文说说网 » 关于马克思主义的句子【文案100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