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关于尊师重道的名言精辟134条

孔子关于尊师重道的话

1、孔子 尊师重道的诗句

(1)、一次,太子的老师李纲因患脚疾,不能行走。怎么办呢?在封建社会里面,后宫森严,除了皇帝和他的后妃、子女可以坐轿后,其它官员不要说坐轿,就是出入也是诚惶诚恐的。唐太宗知道后竟特许李纲轿进宫讲学,并诏令皇太子亲自迎老师。

(2)、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论语》

(3)、志向是天才的幼苗,经过热爱劳动的双手培育,在肥田沃土里将成长为粗壮的大树。不热爱劳动,不进行自我教育,志向这棵幼苗也会连根枯死。确定个人志向,选好专业,这是幸福的源泉。——苏霍姆林斯基

(4)、明师之恩,诚为过于天地,重于父母多矣。——晋.葛洪《勤求》

(5)、包括训练礼仪马步套拳护身术脚法体能训练自我控制增加自信心身体的灵活性速度锻?力量锻?及教导学生尊师重道。

(6)、而且敦厚者往往天生品行纯良,比如《说苑》记载曾子曾经一不小心砍断了很多瓜苗,他的父亲暴怒之下把曾子打晕了过去。

(7)、你是我二十年前的先生,你现在仍然是我的先生,你将来必定还是我的先生。——

(8)、在古代,尊师重道的思想也很盛行。你这样一直质疑老师的观点,就是不尊重老师。但是这个学生的好景也不长,很快孔子就有些厌烦他了,觉得他不懂规矩。这肯定也是长期的不守规矩才让孔子厌烦的,他后来就比较变本加厉了,问的问题都是比较尖锐的,孔子对他的问题也不太能答得上来。而且,宰予这个学生喜欢在白天睡觉,孔子这么传统的人,肯定是不能忍他。

(9)、君子之学也,说义必称师以论道,听从必尽力以光明。

(10)、中国社会是尊师重道的,每家的祖先堂上都供有天地君亲师的香位牌。

(11)、直至后世宋明时期的理学和心学才渐渐找回一些心法的影子,但其大部分思想还是来自禅宗,与正统孔学存在一定区别。

(12)、尊师则不论其贵贱贫富矣。——《吕氏春秋.劝学》

(13)、话说当年释迦牟尼在灵山会上,对着百万天人,大家都在等着世尊传法,但释迦牟尼一句话也不说,默默用手拈其一束花枝,然后向大众环视一转。

(14)、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唐.韩愈《师说》

(15)、片言之赐,皆事师也。——梁启超《中国历史研究法·自序》

(16)、北宋时福建将东县有个叫杨时的进士,特别喜好钻研学问,到处寻师访友,曾就学于洛阳著名学者程颢门下。程颢死后,又将杨时推荐到其弟程颐门下,在洛阳伊川所建的伊川书院中求学。杨时那时已四十多岁,学问也相当高,但他仍谦虚谨慎,尊师敬友,深得程颐的喜爱,被程颐视为得意门生,得其真传。一天,杨时和学友游酢,因对某个问题有不同看法,为求得正确答案,就一起去程颐家请教。时值隆冬,天寒地冻,他们行至半途,就下起雪来了。赶到程颐家时,适逢程颐坐在火炉旁闭目养神。杨时二人不敢惊动老师,就恭恭敬敬地立在门外等候。过了良久,程颐醒来,从窗口发现了站在风雪中的杨时和游酢,他们浑身披雪,脚下的积雪已一尺多厚,程颐急忙起身迎他俩进屋。后来,杨时学到了程门理学的真谛,世称“龟山先生”,被后人推崇为“程学正宗”。“程门立雪”的典故成为尊师重道的千古美谈,影响久远。

(17)、这一点笔者比较支持宋代理学家的看法,便是这其实是儒家心法的传承,心法往往是以心传心的,不需要过多解释。

(18)、       栏目策划:王娟、师青、刘英姿        

(19)、片言之赐,皆事师也.——梁启超《中国历史研究法.自序》

(20)、孔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明确的道出了学习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课题。我们的技艺会在学习中得到升华,我们的思想会在学习中得到进步,我们的能力会在学习中得到增强。可是,我们的品性呢?我们的品性是否会随着技艺的升华而逐渐沦丧,我们的品性是否会随着思想的进步而逐渐堕落,我们的品性是否会随着能力的增强而逐渐蒙昧。我们需要保持品性,我们需要保持一种尊师重道的品性。

2、孔子关于尊师重道的名言

(1)、而当代学者郭沫若也对此发表过看法,他认为纵览孔子的言论,他本人从未亲口解释过“一以贯之”的“道”究竟是什么。

(2)、尊师则不论其贵贱贫富矣.——《吕氏春秋.劝学》

(3)、刻在木板上的名字未必不朽,刻在石头上的名字也未必流芳百世;老师,您的名字刻在我们心灵上,这才真正永存。

(4)、学之经,莫速乎好其人,隆礼次之。——《荀子·劝学》

(5)、他为了弄懂“礼”,从山东走到河南,一拜李耳(老聃)为师。老聃为其讲学,临别时,老聃说:“富贵的人送人以钱财;有学问的人送人以言……我送给你几句话吧:聪明深察的人,易遭杀身之祸,因为他好评论人;博学善辩的人,易危害自身,因为他好揭发别人的短处;为人子、人臣不要有这些事而存身以尽孝尽忠。不要只顾自己,坚持个人意见。”这席话,使孔子受益不浅。

(6)、片言之赐,皆事师也。——梁启超《中国历史研究法·自序》

(7)、尊师则不论其贵贱贫富矣。——《吕氏春秋、劝学》

(8)、儒家特别强调尊师重道的重要,强调老师的恩德与父母的恩德是一样的。

(9)、君子之学也,说义必称师以论道,听从必尽力以光明。——佚名

(10)、曾子此举实乃一举多得,由此看来曾子虽然资质愚钝,却是大智若愚,孔子传道于他也确实没有错。

(11)、(领导关怀)金华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王国强一行莅临万洋众创城指导工作

(12)、不久后,桓荣病故,明帝悲痛万分,不顾圣驾的尊严,不顾大臣的劝阻,脱下龙袍,穿上丧服,亲自到桓荣老师家为之吊孝送葬。同时,他还将周朝高士伯夷叔齐墓葬首阳山的一块要地赏给桓荣作为墓地,并赞扬老师:“桓荣老师的品德高尚,学识渊博,可以和古代贤人相媲美。”

(13)、此书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与《大学》《中庸》《孟子》并称“四书”,再加上《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总称“四书五经”。

(14)、由此发挥下去,儒家的道理渐渐也就都明白了。

(15)、二来董仲舒结合“天人感应”思想而形成了一套礼教体系,使儒学一度成为君王统治的工具,其心法部分可以说近乎失传。

(16)、子贡尊敬自己的老师。一次,鲁国有个大夫在人前贬低孔子,抬高子贡,刚好被子贡听到了。他气愤,丝毫不因为那人在夸自己而给他留情面,当即打了一个比方。他说,如果说每个人的才能就是一所房子,那么老师的房子围墙就有十多丈那么高,屋子里富丽堂皇,一般人没法翻过围墙看得到里边的摆设;而子贡我的房子呢,不过是只有肩高的围墙,一眼就可望尽。接着,他又把老师比作太阳和月亮,太阳和月亮可是光彩照人,不是常人所能超越的呀!大夫听了这一席话,脸上一阵红一阵白,十分惭愧。

(17)、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韩愈

(18)、人冀子孙贤,而不敬其师,犹欲养身而反损其衣食也。——王卓《今世说》

(19)、一个好的教师,是一个懂得心理学和教育学的人。——苏霍姆林斯基

(20)、为别人照亮道路,自己必须放出光芒——这就是人的大幸福。 

3、孔子关于尊师重道的话语

(1)、尊师则不论其贵贱贫富矣。——《吕氏春秋劝学》

(2)、孔子说过:“敏于事而慎于行,就有道而正焉”。我们在人生的道路上,不断地汲取着前辈的经验和理论,丰富着我们的阅历,让我们的生命增添着色彩。但我们应该尊重前人的成果,尊重教诲我们的老师,尊重人伦道德,尊重法律法规,只有怀着尊重的心态去学习,我们才能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看得更高,只有怀着尊重的品性去追求,我们才能顺着前辈的角度上走得更远。

(3)、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韩愈

(4)、他所谓的“博爱之谓仁”根本就不是孔子的“仁”,而是墨家的“兼爱”思想,这种解析实属“以墨解儒”,肯定是有问题的。

(5)、人冀子孙贤,而不敬其师,犹欲养身而反损其衣食也。

(6)、“尊师重道”传统须与时偕行。正因“尊师重道”的优良传统,历史上涌现出无数大师级人物,使得优秀传统文化得以代代相传,中华民族得以生生不息。柳宗元在《师友箴》中说“举世不师,故道益离”,如果全社会都不尊重老师了,那真理会离我们远去。荀子曰:“国将兴,必贵师而重傅;国将衰,必贱师而轻傅。”可见“尊师重道”于个人成才、社会发展、国家兴盛之必要。总书记指出:“一个人遇到好老师是人生的幸运,一个学校拥有好老师是学校的光荣,一个民族源源不断涌现出一批又一批好老师则是民族的希望。”在新时代,我们的优秀文化需要“传承者”,我们的伟大事业需要“生力军”,国家更加重视教育,教师被寄予更深厚望。d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建设教育强国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工程,必须把教育事业放在优先位置……”国家教育部大力提倡,全社会要尊师重教,重振师道尊严。在第36个教师节到来之际,积极弘扬“师道尊严”的重要意义,让“尊师重道”践行于日常,与时偕行,才是送给教师节好的礼物。 

(7)、勤读圣贤书,尊师如重亲;礼义勿疏狂,逊让敦睦邻。

(8)、明师之恩,诚为过于天地,重于父母多矣。——葛洪《勤求》

(9)、学之经,莫速乎好其人,隆礼次之。——《荀子》

(10)、汉明帝刘庄做太子时,博士桓荣是他的老师,后来他继位作了皇帝“犹尊桓荣以师礼”。他曾亲自到太常府去,让桓荣坐东面,设置几杖,像当年讲学一样,聆听老师的指教。

(11)、人冀子孙贤,而不敬其师,犹欲养身而反损其衣食也。——《今世说》

(12)、人非生而知之,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韩愈

(13)、佛学也是一样,禅宗一贯“不立文字,教外别传”,以致后世衣钵虽代代单传,但同门却也出了很多别派,比如天台宗、净土宗以及华严宗等佛家宗派,其实都与禅宗有着密切关系。

(14)、由于这次传道神秘,孔子什么也没说,曾参什么也没问,所以后世对于孔子所谓的“一贯之道”的真正含义,便有了各种各样的解析。

(15)、段玉裁(1735—1815年),清代著名的文字训诂学家和经学家。其从小热爱学习,一直到老仍好学不倦。他博览群书,知识异常渊博,著述甚富。 

(16)、19岁,他拜刘献为师,成为刘献的得意门生。刘献喜欢他刻苦钻研,打破沙锅问到底的精神。经常对他个别教育,解答疑难问题。师生一谈就是一个长夜。

(17)、君子之学也,说义必称师以论道,听从必尽力以光明。——《吕氏春秋》

(18)、敬教劝学,建国之大本;兴贤育才,为政之先务。

(19)、比如孔子说:“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其恕乎?”人太聪明了就容易耍小聪明,难以踏踏实实、始终如一的下功夫。

(20)、"程门立雪"这一成语家喻户晓。它出自北宋著名理学家杨时求学的故事。

4、孔子关于尊师重道的话语有哪些

(1)、敬教劝学,建国之大本;兴贤育才,为政之先务。

(2)、为学莫重于尊师。——谭嗣同《浏阳算学馆增订章程》

(3)、说到这里,我们不妨借来佛家禅宗的一个著名的公案来便于举证,因为这个公案与孔子传心的故事如出一辙。

(4)、敬教劝学,建国之大本;兴贤育才,为政之先务。

(5)、公元639年的一天,长安城里太子居住处的东宫前,突然出现一乘大轿,一个头戴乌纱身穿袍服的老人,由几个太监小心翼翼地搀扶着走下轿来。这时,东宫大门敞开,从里面走出一位风度翩翩的少年,上前向老人施礼。这个少年就是皇太子李承乾。那么,来的这位老人又是谁呢?也许有人会以为是皇帝的重臣。其实不是,他是皇太子的老师李纲。原来李纲由于患了脚疾,行走不便,唐太宗就特许他乘轿入宫讲学,诏令皇太子亲自拜迎老师。

(6)、善之本在教,教之本在师。——李觏《广潜书》

(7)、老师,我们身上散发的智慧之光,永远闪烁着您亲手点燃的火花。

(8)、师道既尊,学风自善.——康有为《政论集.在浙之演说》

(9)、释义:不学《诗经》,在社会交往中就不会说话;不学礼,在社会上做人做事,就不能立足。这是孔子教育自己的儿子孔鲤时说过的话。

(10)、休息时,明帝还会亲自捧着在皇宫特意为老师做的点心,恭敬地送到老师面前,请桓荣品尝。

(11)、人冀子孙贤,而不敬其师,犹欲养身而反损其衣食也。

(12)、明师之恩,诚为过于天地,重于父母多矣.——晋.葛洪《勤求》

(13)、为学莫重于尊师。——谭嗣同《浏阳算学馆增订章程》

(14)、其实宰予这种学生放到今天,应该还是比较有创意的一类人,应该在工作单位还是比较吃香的。但是在古代,这种人就比较不守规矩了,要是为数不多的质疑还能理解,你要是一直问,这就有点要抬杠的意思了。孔子被问的多了,他自然就没有耐心跟你说那么多了。其实,孔子的因材施教使得孔子承认他是一个很有想法的学生,所以说,问个一次两次孔子也不会不耐烦,反而他有更多的想法孔子很高兴。

(15)、人冀子孙贤,而不敬其师,犹欲养身而反损其衣食也。——佚名

(16)、教师是太阳底下再优越没有的职业了。——夸美纽斯

(17)、人非生而知之,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也。——韩愈

(18)、善之本在教,教之本在师。——李觏《广潜书》

(19)、学之经,莫速乎好其人,隆礼次之。——《荀子》

(20)、例如儒家自孟子以后心法的影子就已经少了很多,荀子虽被称为儒家集大成者,但其学说总体偏向于儒家人文精神的方面,以儒家的人文精神为基础加入了很多法家的思想,构建了一套治世为政的思想。

5、孔子 尊师重道

(1)、说到“一贯之道”,很多年长的朋友可能第一反应是近代那个规模很大的邪教组织“一贯道”。

(2)、人生的意义在于幸福快乐,而幸福快乐是一种美妙的体验,这种体验必须通过学习来得来。比如,各种生活本领,比如各种人际交往本领,比如创造艺术与享受艺术的本领。因此,要热衷于学习,要善于学习。

(3)、第孔子门下弟子优秀的很多,例如“闻一以知十”让孔子都自叹不如的颜回、“闻一以知二”的子贡等等。

(4)、人冀子孙贤,而不敬其师,犹欲养身而反损其衣食也。——王卓《今世说》

(5)、《论语》在古代有3个版本,包括《古论》《鲁论》和《齐论》。现在通行的《论语》是由《鲁论》和《古论》整理形成的版本。

(6)、古之学者必严其师,师严然后道尊。——欧阳修

(7)、荀淑请教少年尊姓大名。少年从容作答:姓黄,名宪,字叔度。于是荀淑站起来,恭恭敬敬地给黄宪施礼。并说道:“黄先生在上,受我一拜。”黄宪道:“老人家,何必客气,学问就要互相切磋,才能提高啊。我还是一个不知名的小字辈。老人家出身名门,已名扬千里,实在不敢当。”荀淑道:“尊师重教是先祖的教诲,能者为师,不拘年龄大小,常言道:英雄出少年。你是我40多年来遇到的一位好的老师,解决了我多年的疑虑,理应受拜。”说着上前施了大礼。可见,荀况的尊师重教的遗风在荀淑身上进一步得到了发扬。

(8)、总而言之,上述诸方面,落实到现实中以保持生物物种、绿化美化生活环境,可以为维护生态平衡,实现可持续发展作出贡献。这就意味着,道教生态伦理必然并且能够进行现代性转换。而转换的契机,则在于具有高尚精神境界的现代性人格的塑造。因为根据道教的观念来看,人经过修炼而达到的崇高境界并不神秘,遥不可及,至高的神仙也是人在世的造化和修行的体现。我国宗教史专家牟钟鉴先生把道教的神仙人格特征概括为这样几个方面:一是生命力深厚旺盛,因此能够健康长寿;二是精神境界高超,摆脱“小我”而成就“大我”,所以精神可以不死;三是智慧超群,有很高的洞察力和预见性,却又大智若愚,和光同尘;四是利而不害,为而不争,功德在世;五是潇洒自在,豁达从容,善于化解烦恼,始终保持喜乐心情。能够做到这些方面,就可以称为活神仙。所谓神仙境界,除了幸福快乐的人,便是优美宜人的环境。蓝天白云,青山绿水,鸟语花香,人民和平幸福地生活着,其乐融融,这就是人间桃花源般的美好生活。12我们认为,人们只要努力建设,把中国道教的这种万物一体、生而不有、曲成万物、合而不同、循环再生、融通万有的伦理精神,融会灌注到现代人格的塑造中,用以推进我们的物质和文化建设,人间的仙境是可以在眼前出现的。

(9)、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论语》

(10)、 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11)、岳飞的老师名叫周同,据说他的力气很大,可以拉开三百斤的弓箭。周同去世后,每到初岳飞都一定会到老师的墓前祭拜,并且痛哭一番。在痛哭后,必定会拿起老师所送的三百斤的弓发出三支箭才回去。他这份念念不忘师恩的真情,正是他日后精忠报国的忠心。

(12)、冰山在海里移动很威严壮观,这是因为它只有八分之一露出水面。 

(13)、君子之学也,说义必称师以论道,听从必尽力以光明。

(14)、为学莫重于尊师。——谭嗣同《浏阳算学馆增订章程》

(15)、范缜20岁了,按当时的习惯举行冠礼。常规做法是:由父亲把他的头发束起来,举行仪式,表示他已长大成人。可是范缜幼年丧父,这冠礼就由老师刘献代替父亲来给他束发。同学们也都来祝贺。刘献以师代父,对范缜鼓舞很大,尤其对他后来写出《神灭论》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16)、单从字面上来看,曾子似乎已经将孔子传授给他的“一贯之道”进行了解释,即一忠一恕。

(17)、有子即有若,是孔子所有学生中德行和学问高的一位,据说孔子去世后,弟子们尊他为师,所以有子的观点能够代表孔子。在这一章里,孔子谆谆教导我们:“孝弟”是人之为人的根本,一个人只有首先做到“孝弟”,才能忠于国家,忠于人民。否则,便有可能犯上作乱,做出一些危害国家和人民利益的事情。

(18)、张承业这个人的性格其实复杂,一方面,他爱美女和喝酒,处事狂放不羁;另外一方面,他对艺术执著,而且十分尊师重道。

(19)、孔子(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公元前479年4月11日),子姓,孔氏,名丘,字仲尼,祖籍宋国栗邑(今河南夏邑),鲁国陬邑人(今山东曲阜)。孔子是中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他开创了私人讲学的风气,是儒家学派创始人。

(20)、君子之学也,说义必称师以论道,听从必尽力以光明。——《吕氏春秋》

(1)、乾隆二十五年,段玉裁因中举要到京城去,路遇当时有名的国学大师、考据学家、思想家戴震。戴震对经学、天文、历算、地理、训诂音韵等方面均有较高的造诣,段玉裁早已耳闻,便虚心求教拜戴震为师。后来段玉裁去四川富顺和南溪当知县,每次收到老师的信札,不管有什么事,总是双手恭敬地接过来,然后敬重地面对老师居住的方向诵读。那时,段玉裁的声誉早已不在戴震之下,还如此尊师,被世人高度赞扬。

(2)、据《宋史·杨时传》记载,杨时小时候聪明伶俐,人称神童。他考中进士后长期在含云寺和龟山书院攻读经书、写作教学,后来拜著名理学家程颐为师。

(3)、古之学者必严其师,师严然后道尊。——欧阳修

(4)、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孔子

(5)、张良年轻时,曾计划要刺杀暴君秦始皇,失败后,为躲避官府通缉,潜藏在下邳.有一天,张良闲游到一座桥上,遇见一位穿褐衣的老翁.那老翁见张良走近,便故意将鞋坠落桥下,让张良下桥去捡.张良很不高兴.等张良把鞋捡上来交给老翁时,老翁又让他帮着把鞋穿上.于是,张良跪着帮老翁穿上了鞋.老翁没客气,笑眯眯地离开了.临走时留下了一句话:"小子可教矣!5天后黎明时分在这里等我."张良按老翁的指示,5天后天刚亮,他就来到桥上,不料老翁早呆在那里,见了张良便怒斥道:"跟老人约会迟到,岂有此理.过5天再早些见我."说完就离去了.

(6)、善之本在教,教之本在师。——李觏《广潜书》

(7)、东汉时期,汉明帝刘胜十分尊敬老师。当刘胜还是太子时,光武帝便为他选定一位名叫桓荣的老师,为刘胜讲解经义,并封他为太子少傅。

(8)、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孔子

(9)、尊师重道是我们文化的优点。但时下的年轻人,竟然持械以对老师,对老师口出秽语,令人无不为之心寒、痛心。以往“程门立雪”的心意到哪儿去了?尊师重道不是仅仅在课堂上起立敬礼就算了。重要的是能实践师训,对国家社会有所回报、有所贡献,以显扬老师。而非作奸犯科,使老师蒙羞。这才是尊师重道的高意义!

(10)、张良,秦末汉初时期杰出的军事家、政治家,汉高祖刘邦的谋臣,“汉初三杰“(张良、韩信、萧何)之一。

(11)、曾子虽解释为“忠恕”,这是否即是孔子原意无从判定,但照比孔子的治学为政主张,可以看出其实孔子所谓“一以贯之”的道其实是“仁”。

(12)、比如我们工作中跟领导发生了分歧,这个时候心就要开始活动了,抛开客观因素不论,这个时候我们以“公大于私”的心态去想办法去完成工作即是“忠”,答应完成的工作一定要完成即是“信”,懂得站在领导的角度去看待这个问题即是“恕”。

(13)、唐太宗十分重视子女的教育。他曾经对臣下说过:“一个具有中等智力的人将来怎么发展,主要由教育来决定。”他还列举周成王和秦二世正反两个例子来说明“人的善恶由近习”的道理。因此,他给几个皇子选择的老师都是一些德高望重、学问渊博的人。而且,他还一再告诫自己的子女要尊敬老师。

(14)、有一次,家人很直率地告诉魏文侯段干木不想见他。魏文侯说:“这我知道。不过,他的才能值得我尊敬,我愿恭恭敬敬做他的学生才来拜访他的。我相信,总有一天,段先生是会愿意见我的。”

(15)、没有激情,世上任何一件伟大的事业都不能完成。 

(16)、在魏文侯治国有了巨大成就之后,仍然坚持经常听取段干木的教诲。每当魏文侯来到段干木的小院,都叫随从到院外等候,自己轻轻步入老师的书房。就是他外出路过段干木的小院,都下马下车改作步行。

(17)、但其实并没有那么神秘,心法即是一种通过长期对心下功夫去品味、反思、实践而获得的一种超越性的内在体验,即是对心态、意识功能极其细腻、敏锐的主观反照。

(18)、片言之赐,皆事师也。——梁启超《中国历史研究法.自序》

(19)、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韩愈《师说》

(20)、孔子叫住曾子对他说:“参啊,我有个一贯而通的道传授给你。”

(1)、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论语》

(2)、武德以尊师重道、重义守信、立身正直、谦和仁爱为基本内容。

(3)、学生十分得意,照例在同僚中宣扬了一通,以示廉洁,心想传到皇帝耳朵里,定会龙恩大降,身价倍增。此事,果然传到了雍正皇帝的耳朵里。哪知雍正帝不但没有“龙恩大降”,反而大为恼火,说:“国将富,必尊师而重傅。古有‘一日为师,终身为父’之说;又有‘一日三炷香,供奉天、地、君、亲、师’之礼。学使弃先人之说,违先人之礼,实属不道!”于是传旨,从学使正俸以外的补贴中扣500两银,给其师,以顺言正名!从此,雍正帝扣银罚轻师的故事,便传扬于世。

(4)、但愚钝者往往不同,听到教诲便始终如一地践行,正如龟兔赛跑一般,久而久之功夫反而深厚。

(5)、为表达对先贤孔子的怀念和敬仰,我校9月28日开展以“弘扬孔子文化 传承中华文明”为主题的系列课程。

(6)、您的爱,太阳一般温暖,春风一般和煦,清泉一般甘甜。您的爱,比父爱更严峻,比母爱更细腻,比友爱更纯洁。您——老师的爱,天下伟大,高洁。

(7)、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孔子

(8)、后来,唐太宗又叫礼部尚书王圭当他第四个儿子魏王的老师。有一天,他听到有人反映魏王对老师不尊敬。唐太宗十分生气,他当着王圭面批评儿子,说:“以后你每次见到王圭,如同见到我一样,应当尊敬,不得有半点放松。”从此,魏王见到老师王圭,总是好好恭迎,听课也认真了。

(9)、《论语》是孔子及其弟子的语录结集,由孔子弟子及再传弟子编写而成,至战国前期成书。全书共20篇492章,以语录体为主,叙事体为辅,主要记录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较为集中地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等。

(10)、曾子听完之后也不问这个道是什么,点头说了一声:“好的。”然后就出去了。

(11)、片言之赐,皆事师也。——梁启超《中国历史研究法》

(12)、学使不等先生说完,就忙推托说:“多年来,弟子牢记先生‘为官清廉’之教诲,不敢苟私。然清廉就要清贫啊!故手无银两,家无余资……”不等学使说完,先生便说:“为师不难为你,告辞了!”

(13)、而由孔子授教言论总结而成的《论语》、曾子著的《大学》、子思的《中庸》与孟子所著《孟子》也成为了影响后世数百年的“四书”经典。

(14)、国将兴,心贵师而重傅.——《荀子.大略》

转载请注明出处阿文说说网 » 孔子关于尊师重道的名言精辟134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