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12章翻译一译一句
1、论语12章翻译一译一句的意思
(1)、在《十二章》中,孔子教育学生要多读《诗经》,因为学诗可以激发热情,可以提高观察力,还“ , ”,意思是还可以团结群众,抒发不满。
(2)、 本文有部分转载,推送完全出于公益分享目的,相关作者:留言告知帮您署。本次推送由语文匠编辑,转载请告知或注明出处。资源下载请加入语文匠QQ群,群号:642445100
(3)、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4)、《季氏将伐颛臾》中孔子用“ , , ”预示季氏之患不在于颛臾,而在于国内。
(5)、(译文)子张问怎样做才算是明智的。孔子说:“像水润物那样暗中挑拨的坏话,像切肤之痛那样直接的诽谤,在你那里都行不通,那你可以算是明智的了。暗中挑拨的坏话和直接的诽谤,在你那里都行不通,那你可以算是有远见的了。”
(6)、向,恳切的提问,多考虑当前的事,仁德就在其中了。”
(7)、(注释)(1)举直错诸枉:错,同“措”,放置。诸,这是“之于”二字的合音。枉,不正直,邪恶。意为选拔直者,罢黜枉者。(2)乡:音xiàng,同“向”,过去。(3)皋陶:gāoyáo,传说中舜时掌握刑法的大臣。(4)远:动词,远离,远去。(5)汤:商朝的第一个君主,名履。(6)伊尹:汤的宰相,曾辅助汤灭夏兴商。
(8)、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
(9)、(翻译)孔子说:“读书不深入思考,越学越糊涂;思考不读书,就无所得。”
(10)、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为政》
(11)、孔子说:“学了(知识)然后按一定的时间复习它,不也是很愉快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也是很快乐吗?人家不了解我,我却不恼怒,不也是道德上有修养的人吗?”
(12)、④[三省(xǐng)]多次进行自我检查。泛指多次。一说,实指,即三个方面。省,自我检查,反省。
(13)、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子罕》
(14)、我们常说:兴趣是好的老师。《论语》中印证这种说法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孔于说:“各位小同学,怎么不学诗呢?诗可以激发情志,可以观察社会,可以交往朋友,可以怨刺不平。近可以侍奉父母,远可以侍奉君王,还可以知道不少鸟兽草木的名称。”
(16)、(译)孔子说:“吃粗粮,喝冷水,弯着胳膊枕着它睡,乐趣也在这当中。用不正当的手段得来的财富和地位,对我来说就像天上的浮云一样。”
(17)、孔子是中华文化中的核心学说儒家的首代宗师,集华夏上古文化之大成,在世时已被誉为“天纵之圣”、“天之木铎”,是当时社会上博学者之并且被后世统治者尊为至圣、至圣先师、万世师表。孔子和他创立的儒家思想对中国和朝鲜半岛、日本、越南等地区有深远的影响,这些地区又被称为儒家文化圈。
(18)、(注释)(1)崇德:提高道德修养的水平。(2)惑:迷惑,不分是非。(3)徙义:徙,迁移。向义靠扰。(4)诚不以富,亦祗以异:这是《诗经·小雅·我行其野》篇的后两句。此诗表现了一个被遗弃的女子对其丈夫喜新厌旧的愤怒情绪。孔子在这里引此句,令人费解。
(19)、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述而》)
(20)、新华书店已经成为中国的文化符号。近期新华书店准备开展一次以“传播先进文化,培育读书风尚”为主题的读书活动,书店将开辟一个阅读体验专区。请你写一段话鼓励人们到这里进行阅读体验。(要求:至少使用一种修辞方法)
2、《论语》12章的翻译
(1)、(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回答此题时,需要结合句子翻译,理解文章内容。B.“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的意思是:学习而不思考,则会感到迷茫而无所适从;只思考而不学习,则会变得精神疲惫而无所得。这两句讲的是学习方法。
(2)、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子张》
(3)、不亦说乎(yuè) 传不习乎(chuán)
(4)、(翻译)孔子说:"直到每年中寒冷的季节,才知道松柏是后落叶的。"
(5)、(注释)(1)克己复礼:克己,克制自己。复礼,使自己的言行符合于礼的要求。(2)归仁:归,归顺。仁,即仁道。(3)目:具体的条目。目和纲相对。(4)事:从事,照着去做。
(6)、(1)不亦乐乎:不也快乐吗?现用来表示达到了很厉害的程度。
(7)、现代社会是商品经济社会,我们不能回避利益问题。你认为孔子的“义利观”对我们现代人有什么指导意义?
(8)、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
(9)、 评析:这一则主要讲述孔子对坚守人生志向的感悟,告诉学生:人不应坚守信念,矢志不渝。
(10)、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11)、子贡问孔子:“有没有一个字可以终身奉行的呢?”孔子回答说:“那就是‘恕’吧!自己不愿做的,不要强加给别人。
(12)、传不习乎(动词活用为名词,老师传授的知识)
(13)、④[天命]上天的意旨。古人认为天是世间万物的主宰。命,命令。
(14)、(赏析)处理人际关系的重要原则,也就是我们所说的“换位思考”。这里的“其”,是副词,“大概,也许”的意思。这个词语很重要,但如果你不愿记,我也不强求,因为我也不愿记。
(15)、冉有曰:“今夫颛臾,固而近于费(bì)。今不取,后世必为子孙忧。”
(16)、(译文)鲁哀公问有若说:“遭了饥荒,国家用度困难,怎么办?”有若回答说:“为什么不实行彻法,只抽十分之一的田税呢?”哀公说:现在抽十分之我还不够,怎么能实行彻法呢?”有若说:“如果百姓的用度够,您怎么会不够呢?如果百姓的用度不够,您怎么又会够呢?”
(17)、①[温故而知新]温习学过的知识,可以得到新的理解和体会。
(18)、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学而》)
(19)、(答案)这句话说的是:军队虽然人多势众,但如果人心不齐,其主帅仍可能被人抓去,而主帅一旦被人抓去,整个军队失去了,也就会全面崩溃了。匹夫虽然只有一个人,但只要他真有气节,志向坚定,那就任谁也没有办法使他改变了。这种宁死不屈的烈士事迹,可歌可泣,在历史上不胜枚举。相反,一个人如果没有气节,志向不坚定,则很可能在关键时刻受不住诱惑或经不住高压而屈膝变节,成为人们所鄙视的叛徒。
(20)、省略句:可以为师矣。“以”后面省略代词“之” 其不善者而改之。句首省略动词“择”
3、论语12章翻译和注释
(1)、侍:侍奉,本指侍立于尊者之旁。侍坐:此处指执弟子之礼,侍奉老师而坐。
(2)、子曰:“三军①可夺②帅也,匹夫③不可夺志也。”(《子罕》)
(3)、A.①②④/③⑤⑨/⑥⑦⑧ B.①⑤⑧⑨/②⑥/③④⑦
(4)、(译)孔子说:“在多个人的行列里,其中一定有人可以做我的老师。我选择他的优点向他学习,发现他的缺点(如果自己也有)就对照着改正自己的缺点。”
(5)、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6)、 饭疏食饮水……于我如浮云
(7)、 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8)、孔子开创了平民教育的先河,被后世尊为“千古巨人,万事先师”其座下弟子三千,贤者今天我们再次走进《论语》十二章知“名师出高徒”
(9)、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
(10)、“质朴胜过了文饰就会粗野,文饰胜过了质朴就会虚浮,质朴和文饰比例恰当,然后才可以成为君子。”
(11)、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为人处事)
(12)、下联:处世尤宜慎言语守礼法远小人亲君子无愧于心
(13)、《论语》以孔子为中心,书中不仅有关于他的仪态举止的静态描写,而且有关于他的个性气质的传神刻画。另外,围绕孔子这一中心,《论语》还刻画了一些孔门弟子的形象。比如颜回的温雅贤良,子路的率直鲁莽,子贡的聪颖善辩,曾皙的潇洒脱俗等等,个性鲜明,给人留下深刻印象。
(14)、(解读)“克己复礼为仁”,这是孔子关于什么是仁的主要解释。在这里,孔子以礼来规定仁,依礼而行就是仁的根本要求。所以,礼以仁为基础,以仁来维护。仁是内在的,礼是外在的,二者紧密结合。这里实际上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克己,二是复礼。克己复礼就是通过人们的道德修养自觉地遵守礼的规定。这是孔子思想的核心内容,贯穿于《论语》一书的始终。
(15)、冉有说:“季孙要这么干,我们两个做臣下的都不愿意。”
(16)、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匹夫不可夺志也。(《子罕》)
(17)、孔子的“中庸”思想,既具有哲学方法论的意义,又具有品德修养的意义。就方法论来说,其要点有二:一是“中”,二是“和”。他赞赏尧所提出的“允执其中”(《尧曰》),反对“过”与“不及”。子贡问孔子:“师与商也孰贤?”子曰:“师也过,商也不及。”又问:“然则师愈与?”子曰:“过犹不及。”(《先进》)孔子所谓“中”,不是折衷与调和,而是指在认识和处理客观事物时,要做到“适度”、“恰如其分”,而“适度”和“恰如其分”的基础就是从实际出发。所以《子罕》篇记载:“子绝四:毋意,毋必,毋固,毋我。”这四者讲的都是排除固执主观成见,尊重客观事实。
(18)、 古义:旧的知识。
(19)、 孔子说:“花言巧语,装出和颜悦色的样子,这种人的仁心就很少了。”
(20)、①[罔(wǎng)]迷惑,意思是感到迷茫而无所适从。
4、论语 12章的翻译
(1)、 评析:这一则主要谈学习方法和怎样做人。
(2)、33肱(gōng):胳膊上从肩到肘的部分,这里指肱膊。
(3)、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政》
(4)、(译文)颜渊问怎样做才是仁。孔子说:“克制自己,一切都照着礼的要求去做,这就是仁。一旦这样做了,天下的一切就都归于仁了。实行仁德,完全在于自己,难道还在于别人吗?”颜渊说:“请问实行仁的条目。”孔子说:“不合于礼的不要看,不合于礼的不要听,不合于礼的不要说,不合于礼的不要做。”颜渊说:“我虽然愚笨,也要照您的这些话去做。”
(5)、②[肱(gōng)]胳膊上从肩到肘的部分,这里指胳膊。
(6)、B.传不习乎 传:老师传授的知识
(7)、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雍也》)
(8)、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子罕》
(9)、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子罕》
(10)、 (2)三省:省(音xǐng),检查、察看。三省有几种解释:一是三次检查;二是从三个方面检查;三是多次检查。其实,古代在有动作性的动词前加上数字,表示动作频率多,不必认定为三次。
(11)、颜渊问怎样做才是仁。孔子说:“克制自己,一切都照着礼的要求去做,这就是仁。一旦这样做了,天下的一切就都归于仁了。实行仁德,完全在于自己,难道还在于别人吗?”颜渊说:“请问实行仁的条目。”孔子说:“不合于礼的不要看,不合于礼的不要听,不合于礼的不要说,不合于礼的不要做。”颜渊说:“我虽然愚笨,也要照您的这些话去做。”
(12)、 《论语》是孔子弟子及其再传弟子追记孔子言行思想的著作,大约成书于战国初期。《汉书·艺文志》中有云:“《论语》者,孔子应答弟子、时人及弟子相与言而接闻于夫子之语也。当时弟子各有所记,夫子既卒,门人相与辑而论纂,故谓之《论语》。”
(13)、季氏伐颛臾一事,是在“陪臣执国政”的鲁国的特殊背景下发生的。“陪臣”指的是孟孙氏、叔孙氏、季孙氏三家。他们的先祖即庆父、叔牙和季友都是鲁桓公(前771---前694在位)的儿子、鲁庄公(前693---前662在位)的弟弟,号称“三桓”。到孔子这时,“三桓”执鲁国国政已达一百六七十年之久。在这一百多年间,公室(鲁君)和私室(三桓)之间的主要斗争有:①前594(鲁宣公十五年)针对三家分地扩展颁布了“税亩”制度;②前562(鲁襄公十一年)三家“作三军,三分公室,各有其一”;③前517(鲁昭公二十五年)欲诛季,三桓联合进攻,昭公被迫逃亡。这斗争一直继续到战国初年,《史记·鲁周公世家》说:“悼公之时,三桓胜,鲁如小侯,卑于三桓之家。”
(14)、赏析:在本章里,孔子自述了他学习和修养的过程。这一过程,是一个随着年龄的增长,思想境界逐步提高的过程。就思想境界来讲,整个过程分为三个阶段:十五岁到四十岁是学习领会的阶段;六十岁是安心立命的阶段,也就是不受环境左右的阶段;七十岁是主观意识和作人的规则融合为一的阶段。在这个阶段中,道德修养达到了高的境界。孔子的道德修养过程,有合理因素:第他看到了人的道德修养不是一朝一夕的事,不能一下子完成,不能搞突击,要经过长时间的学习和锻炼,要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第道德的高境界是思想和言行的融合,自觉地遵守道德规范,而不是勉强去做。这两点对任何人,都是适用的。
(15)、 评析:这一则主要谈知识的巩固与创新。学习是一个由浅入深、循循渐进的过程,对知识掌握得扎实并有创造性的见解的人是可以做老师的。
(16)、(翻译)孔子说:“我十五岁就有志于做学问;三十岁能自立于世;四十岁能通达事理;五十岁的时候我懂得自然的规律和命运;六十岁时对各种言论能辨别是非真假,也能听之泰然;七十岁能随心所欲,却不逾越法度规矩。”
(17)、子路不假思索地回答说:“一个拥有一千辆兵车的国家,夹在大国之间,加上外国军队的侵犯,接着又遇上饥荒;如果让我治理这个国家,等到三年功夫,就可以使人人勇敢善战,而且还懂得做人的道理。”
(18)、⑶孔子的“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说明了学思结合是有效的读书方法。一味读书而不去思考,就会被书本牵着鼻子走,而失去主见,所谓尽信书则不如无书;一味空想而不去学习和实践,终究会一无所得。
(19)、句式:倒装、感叹 修辞:反复、对比 表达方式:描述
(20)、(答案)不亦乐乎;温故知新;三人行,必有我师;逝者如斯;择善而从;箪食瓢饮。
5、论语12章翻译一译一句初一
(1)、莫春者,春服既成:莫春:指农历三月。莫,通“暮”。既:副词,已经。冠:古时男子二十岁为成年,束发加冠;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几个成人,几个孩子。五六都是虚数。
(2)、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为政》
(3)、32饭疏食,饮水:吃粗粮,喝冷水。饭,吃。疏食,粗粮。水,文言文中称冷水为“”水,热水为“汤”。
(4)、(3)学则不固:有两种解释:一是作坚固解,与上句相连,不庄重就没有威严,所学也不坚固;二是作固陋解,喻人见闻少,学了就可以不固陋。
(5)、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子张》
(6)、 读译第三则,说说从中你认识了一个怎样的曾子?
(7)、 孔子说:“学了又时常温习和练习,不是很愉快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是很令人高兴的吗?人家不了解我,我也不怨恨、恼怒,不也是一个有德的君子吗?” (评析)
(8)、饭疏食,饮水:吃粗粮,喝冷水。饭,吃。疏食,粗粮。水,文言文中称冷水为“水”,热水为“汤”。
(9)、译文:博览群书广泛学习而且能忠实地记住,恳切地提问,多考虑当前的事,仁德就在其中了。
(10)、㈣划分句子节奏并朗读,体会古汉语特有的韵律美。
(11)、译文:只读书而不肯动脑筋思考,就会感到迷惑;只是一味空想而不肯读书,就会有疑惑。
(12)、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13)、(翻译)孔子说∶“贤德啊,颜回吃的是一小筐饭,喝的是一瓢水,住在穷陋的小房中,别人都受不了这种贫苦,颜回却仍然不改变向道的乐趣。贤德啊,颜回!”
(14)、翻译:孔子说:“吃粗粮,喝冷水,弯着胳膊枕着它睡,乐趣也在这当中。用不正当的手段得来的财富和地位,对我来说就像天上的浮云一样。”
(15)、子曰:“饭疏食,饮水①,曲肱②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③我如浮云④。”(《述而》)
(16)、 上一章里提出,孔子和儒家学说的核心是仁,仁的表现之一就是孝与悌。这是从正面阐述什么是仁的问题。这一章,孔子讲仁的反面,即为花言巧语,工于辞令。儒家崇尚质朴,反对花言巧语;主张说话应谨慎小心,说到做到,先做后说,反对说话办事随心所欲,只说不做,停留在口头上。这表明,孔子和儒家注重人的实际行动,特别强调人应当言行一致,力戒空谈浮言,心口不一。这种踏实态度和质朴精神长期影响着中国人,成为中华传统思想文化中的精华内容。
(17)、杀身成仁——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
(18)、(1)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 ( )
(19)、因此,在理解时,要有“动态人生”的观点。就是把“君子”视为“立志或努力成为”君子的人,小人则是“无心或放弃成为”君子的人。只有这样理解,才可进而主张:君子若是懈怠,可能沦为小人。小人若是上进,可能改头换面。如此一来,孔子的教育工作才有实质的作用与效果可言。小人以外在的东西作标准、作参照,并且主要以利来衡量,其行事时不按义、不按该与不该。而按有利没利,利多利少。小人受物所转。君子行事因为按“义以为质”,所以能做到“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可处有,可处无”“衣敝缊袍,与衣狐貉者立,而不耻者”。正由于君子建立起了自己的内心标准——义。所以能够“泰而不骄”“病无能焉,不病人之不己知也”“内省不疚,夫何忧何惧”“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等等差别,都源于行事时这一点用心的不同,而君子小人立分。
(20)、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雍也》)
(1)、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2)、(2)人不知而不愠(省略句,“知”后省略了“之”)
转载请注明出处阿文说说网 » 《论语》12章的翻译精辟102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