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梁启超
1、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是梁启超对顾炎武什么思想的归纳
(1)、以上术语及释义内容选自《中华思想文化术语》系列丛书
(2)、但是,当出现“亡天下”迹象的时候,所有人都需要奋起反抗,因为这关系到每一个人每一个家庭,具体就不展开了,相信道理大伙都懂,只是,这里还需要重点补充的一个问题是:
(3)、长期以来,梁启超并未被言之凿凿地确定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早提出者,但实际上,对该话语的运用,以他为灵活和频繁。1901年,他仅在诗中就有“天下兴亡各有责,今我不任谁贷之”“匹夫例有兴亡责,归去来兮尚未迟”两种不同说法。时人对该说法过度引用,以至于1921年梁氏在演讲时说道:“我且不必说什么‘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这些废话。”可见时人对这句名言的热衷程度。随着该说法流行于世,更是衍生出如“国家兴亡,匹夫有责”“国家安危,匹夫有责”等说法。
(4)、本栏目中关键词的中文释义及英文翻译,由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武汉大学等知名学者以及来自外交部、外文局、文化和旅游部等机构的资深翻译家承担。下面,就请跟着我们开始这场文化盛宴之旅!
(5)、“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国家兴亡匹夫无罪”针对的是内外侵略。前者针对的是中华的文化,针对的是民族;换一句话说针对的便是“异族入侵”,如在汉族人正统的明朝,清军八旗入侵就是汉民族的生存危机;在日本侵略中国时,就是中华民族、中华文化的生存危机,这种危机对于每一个人来说都是一样的,不管你是“肉食者”还是草民。
(6)、本栏目不仅提供这些文化关键词的中文释义,还提供精准的英文翻译,同时配有中英文的音频。读者们可以通过本栏目一方面了解优秀的中国传统文化,另一方面学习如何通过英文传播文化,进而使全世界更全面地了解中国,了解中华民族的过去、现在和未来,了解中国人及海外华人的精神世界,促进中外文明之间的平等对话和互学互鉴。
(7)、嫠不恤其纬,而忧宗周之陨。成语“嫠不恤纬”,嫠,音离,寡妇。寡妇不忧无纱线纺布,而忧王室落败。
(8)、可以看出,关于该问题的现有说法是以不断发现的新史料为基础的,对具体提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人物的变换及其在时间上有所前移。研究者对几种说法中所关联的人物之间缺乏互相参照,只是单纯以某个人为代表来一锤定音。一个颇为明显的漏洞就是,在“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说法形成之前,梁启超、麦孟华均说过“天下兴亡,匹夫之贱,与有责焉”的话,在时间先后上他们必然存在相互影响的成分。
(9)、其学以博学于文,行己有耻为主,合学与行、治学与经世为一。诗多伤时感事之作。其主要作品有《日知录》、《天下郡国利病书》、《亭林诗文集》等。
(10)、句子中的“率兽食人”出自《孟子·梁惠王上》。率:带领。带着野兽来吃人。比喻统治者虐害人民。“匹夫”,按字义为服侍马匹的马夫,意指:用人是否恰当,是否驾驭千里马有必然的关系。
(11)、他一生著述宏富,在地理、金石、音律上都有建树,所著《肇域志》、《天下郡国利病书》、《金石文字记》、《音学五书》等书都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代表作《日知录》较为系统阐述了他在哲学、政治、经济学等方面的观点。
(12)、若干年来,当我们说话、写文章引用这句话的时候,其实是把“天下”和“郭佳”划等号的,认为二者意思完全相同,“天下”和“郭佳”不过就是一个人的两个名字而已。
(13)、那么,作为当代的大学生,如何去做到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呢?
(14)、就是说,一个政权,改朝换代,这政权是唐朝李氏的,还是宋朝赵氏的,还是明朝朱氏的,甚或是蒙古人、满清人的,并不重要,那只是政权把持者的变化。我们说李煜是“亡国之君”,那是说李煜丢了祖宗打下的南唐政权。“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这“朱颜改”说的其实就是他家政权,从此成了赵宋家的。“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李煜的愁,也只是他成了阶下囚、成了违命侯的愁,是国主不复是国主的愁,而不是百姓流离失所的愁。这就是亡国,但不是亡天下。
(15)、综上所述,梁启超于1897年早将顾炎武“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耳矣”的原话,改写为“天下兴亡,匹夫之贱,与有责焉”。在此基础上,他又在同年早概括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而且,他对该话语的运用为频繁、有影响。
(16)、我们应该清楚:郑全≠郭佳。当然,顾炎武时代,“郭佳”这个词还没有出现。
(17)、刘向《列女传》:漆室女者,鲁漆室邑之女也,过时未适人。当穆公时,君老,太子幼,女倚柱而啸,旁人闻之,莫不为之惨者。其邻人妇从之游,谓曰:“何啸之悲也?子欲嫁耶?吾为子求偶。”漆室女曰:“嗟乎!始吾以子为有知,今无识也。吾岂为不嫁不乐而悲哉!吾忧鲁君老,太子幼。”邻妇笑曰:“此乃鲁大夫之忧,妇人何与焉!”漆室女曰:“不然,非子所知也。昔晋客舍吾家,系马园中,马佚驰走,践吾葵,使我终岁不食葵。邻人女奔,随人亡,其家倩吾兄行追之。逢霖水出,溺流而死,令吾终身无兄。吾闻河润九里,渐洳三百步。今鲁君老悖,太子少愚,愚伪日起。夫鲁国有患者,君臣父子皆被其辱,祸及众庶,妇人独安所避乎!吾甚忧之。子乃曰妇人无与者,何哉!”邻妇谢曰:“子之所虑,非妾所及”。三年,鲁果乱,齐楚攻之,鲁连有寇,男子战鬭,妇人转输,不得休息。君子曰:“远矣,漆室女之思也!”诗云:“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此之谓也。
(18)、可见,“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这八个字是梁启超的原话,是从顾炎武的话里提炼、概括出来的。梁启超的意思很明显:天下(中国、中华民族)要兴旺发达,必须顺应历史潮流,与时俱进,不能固步自封、停滞不前。这依赖于每一个人的思想革新与进步。(梁启超口中的“天下”传承顾炎武,意思仍然和《大学》一致。这里再补充一点,“中华民族”这个词好像也是梁启超的。我记忆有点模糊了,读者可以去求证。)
(19)、谢安答王羲之语,恐怕不是顾炎武强行以魏晋清谈比附杨墨之言,致使无父无君入于禽兽所能巧辩。
(20)、《晋书》是唐朝房玄龄等撰,把嵇绍列入“忠义”一章(《晋书》列传第五十九),《晋书》认为,像嵇绍他们是“君子杀身以成仁,不求生以害仁”,是“能守铁石之深衷,厉松筠之雅操,见贞心于岁暮,标劲节于严风,赴鼎镬其如归,履危亡而不顾,书名竹帛,画象丹青,前史以为美谈,后来仰其徽烈者也”,是“蹈节轻生……足以激清风于万古,厉薄俗于当年”,是乱世之忠臣。这是赞扬嵇绍之忠烈,具典型性的言论。
2、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梁启超的故事
(1)、思想家王夫之也认为嵇绍不可以仕晋。因为司马昭杀了嵇康,司马炎篡位称帝,嵇绍仕晋,就是“不孝之罪通于天矣……绍盖前人之美,而以父母之身,糜烂而殉怨不共天之乱贼,愚哉其不仁也!汤阴之血,何不洒于魏社为屋之日,何不洒于叔夜赴市之琴,而洒于司马氏之衣也?”
(2)、本书为"中华思想文化术语传播工程"的成果之全套共九辑,每辑收录了100条中华思想文化术语。外研社邀请国内外专家学者,组成涵盖了哲学、历史、文学、艺术、翻译等众多领域的专家团队,配合经典的例证,以中英文双语的方式进行阐释。这些术语反映了中国传统文化特征和民族思维方式,体现了中国核心价值,值得仔细品读。
(3)、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诗经*王风*黍离》。
(4)、如果一味地厚古薄今,搞祖宗崇拜,认为祖宗永远是正确的、的,现在的一切都不如祖宗高明,显然是罔顾事实,极其荒谬的。雪球只会越滚越大,不会越滚越小;站在前人的肩膀上,肯定看得更高更远更清楚。
(5)、他的观点是,嵇康嵇绍是曹魏政权下百姓,那司马氏政权,并非你天然的君王,你嵇绍仕晋,就是“忘其父而事其非君,当其未死,三十余年之间,为无父之人亦已久矣,而荡阴之死,何足以赎其罪乎!”这是说,嵇绍虽然后以一死博了个“忠臣”美称,但其实三十年里,忘记了父亲是怎么死的了,实在是冒天下之大不韪的不孝之子。
(6)、近年来,一部署名为“空空主人”作于嘉庆年间的《岂有此理》一书流行于世。该书开篇《难“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即称“亭林先生曰:‘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这对探究“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起源问题,不无意义。但有学者从用词用语、涉嫌抄袭清人著作等方面,证实该书系伪书。因而,该书不足为据。
(7)、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每一个炎黄子孙都应当为祖国的腾飞出力。
(8)、其实,这八个字是梁启超总结的,当然这个思想的确是顾炎武的,顾炎武生活在明末,距今大概有300多年了,说起他的学说,我们不得不提到一个概念:亡国与亡天下。
(9)、(1)在动乱中团结,因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在发展中团结,因为求进。在生活中团结,因为我们彼此关心,爱护。因为团结,所以总能够战胜困难,赢得终胜利!
(10)、Whenonedynastyisreplacedbyanother,itmeansthestateoftheolddynastyperishes.Whenbenevolenceandrighteousnessareobstructedtothepointthatthepowerfulleadotherstoexploitpeopleandpeoplefighteachother,itmeansallunderheavenperishes…Safeguardingthestateistheconcernofrulers,ministers,andofficials;whilesafeguardingallunderheavenistheresponsibilityofeveryindividual,nomatterhowlowlytheymaybe.(GuYanwu:RecordofDailyStudy)
(11)、"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这句话早是在顾炎武的《日知录·正始》中提出的概念,背景是清军入关。原句是:"保国者,其君其臣肉食者谋之;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耳矣。"
(12)、顾炎武是明末清初著名的思想家、学者,一生著述宏富,在地理、金石、音律上都有建树,所著《肇域志》、《天下郡国利病图》、《金石文字记》、《音学五书》等书都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代表作《日知录》较为系统阐述了他在哲学、政治、经济学等方面的观点。
(13)、现在要一洗国家蒙受的耻辱,关键在于我们这些人的自我更新⋯⋯我们人数当然很多,若是要所有人都实现自我更新,怎么可能做到呢?不必问其他人能否做到,只问自己能否做到就可以了。这确实像顾炎武所说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啊!
(14)、大家都认为,以八字成文的语型,则出自梁启超。证据为:
(15)、“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这句话早是出现在顾炎武的《日知录·正始》中的概念。原文是:“有亡国,有亡天下。亡国与亡天下奚辨?”背景是清军入关。他的原句是:“保国者,其君其臣肉食者谋之;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耳矣。”
(16)、意为保护一个国家政治系统不致被倾覆,是帝王将相和文武大臣的职责;而天下苍生、民族文化的兴盛、灭亡,关乎所有人的利益,因此,每一个老百姓都有义不容辞的责任。
(17)、《大学》里面说“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是中国版的“马斯洛金字塔”。很明显在我们的祖先眼里,“郭”和“天下”不一回事。“天下”显然比“郭”的范围要大、境界要高。那时候,作为识文解字的读书人,“平天下”是个人高奋斗目标和价值追求,如果做成了这件事,那就功德圆满、人生无憾、留名青史、光宗耀祖了。“治郭”显然无法与之相比。
(18)、GuYanwusaid:Theriseandfallofallunderheavenistheresponsibilityofeveryindividual,nomatterhowlowlytheymaybe.(MaiHua:TheResponsibilitiesofOfficialsinChargeofCurrentBorderAffairs)
(19)、亡国与亡天下的区别是什么?顾炎武明确了定义,易姓改号谓之亡国,什么叫易姓改号?明朝没了,清朝建立了,老朱家走了,爱新觉罗来了,这就叫亡国,如果按照我们现在的词汇表达,亡国就是朝代更替,政权更迭。
(20)、给大家展示并诠释顾炎武这段话,不是要大家一定要认可顾炎武的观点,而是说,我们对待一种价值观,一定要对它有所了解,不能人云亦云,稀里糊涂。正如我们前几天所说“家国情怀”一语,我们要思考,到底什么是家国情怀?家国情怀与爱国情怀有没有区别?在“家国情怀”这个短语里,是先有“家”的情怀,还是先有“国”的情怀?在家与国利益冲突时,是家大,还是国大?国为家服务,还是家为国服务?我想,司马光、朱熹、王夫之、顾炎武,他们的上述言论,标明“孝”比“忠”重要,换言之,“家”比“国”重要。
3、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梁启超原文
(1)、嵇绍长大后,因为嵇康得罪,端居在家侍母至孝,是山涛向晋武帝司马炎推荐,说嵇绍有贤能,“父子罪不相及”,应加录用。司马炎就发诏征之,起家为秘书丞。“八王之乱”时,嵇绍以晋惠帝司马衷蒙尘,承诏驰诣行在所,正值王师败绩于荡阴,百官及侍卫莫不散溃,都逃跑了,只有嵇绍以身捍卫,兵交御辇,飞箭雨集,嵇绍遇难,血溅御服,天子深哀叹之。及事定,左右欲浣衣,帝曰:“此嵇侍中血,勿去。”
(2)、顾炎武(1613-1682年),名绛,字忠清,明亡后改名炎武,号亭林,后人尊称其为亭林先生。昆山人(今属江苏省)。他出身名门,少年勤奋读书,14岁中秀才。青年时常议论朝纲,反清复明,失败后遍访名山大川,潜心治学。
(3)、什么是亡天下?就是打着仁义的旗号,满口的真理,满口的道德,满口的正能量,结果是率兽食人,黎民黔首只能食狗彘之食,也就是社会贫富严重不均,贫富差距犹如天壤,甚至发生人吃人的惨剧,民不聊生,辗转死于沟壑,这就要亡天下。说得简单些,就是一个政权,如果不能使自己治下的百姓温饱无忧,不能使他有皈依感、安全感、幸福感,那就是亡天下。
(4)、时光匆匆,新的月末已至,术语听读栏目已经更新快一个月啦。大家在复习过去的推文的同时,也不要忘了学习新的术语哦,让我们赶快来一起学习本期的术语吧!
(5)、“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这句话早是在顾炎武的《日知录·正始》中提出的概念,背景是清军入关。原句是:“保国者,其君其臣肉食者谋之;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耳矣。”
(6)、不管山有多高、云有多厚,也挡不住太阳升起、阳光普照。
(7)、故治国无法则乱,守法而弗变则悖,悖乱不可以持国。世易时移,变法宜矣。譬之若良医,病万变,药亦万变。病变而药不变,向之寿民,今为殇子矣。故凡举事必循法以动,变法者因时而化。若此论则无过务矣。夫不敢议法者,众庶也;以死守者,有司也;因时变法者,贤主也。是故有天下七十一圣,其法皆不同,非务相反也,时势异也。故曰良剑期乎断,不期乎镆邪;良马期乎千里,不期乎骥骜。夫成功名者,此先王之千里也。
(8)、顾炎武有句话说:天下兴亡,即使是地位卑微的普通百姓也有责任。
(9)、后出个思考题:史可法在面对清军攻打扬州时,作为守城主帅,以“节”为始,拒不投降,终裹挟全城老少,以“政治正确”的名义,让几十万普通老百姓一起陪葬,“扬州十日”惨案的发生就是这么回事情,今天的我们对史可法的行为,到底该如何评价呢?
(10)、◎顾炎武之言曰:天下兴亡,匹夫之贱与有责焉。(麦华《论今日疆臣之责任》)
(11)、天下的兴盛与衰亡,即便是普通百姓也有义不容辞的责任。源于明末清初著名思想家顾炎武所说“保国者,其君其臣,肉食者谋之;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耳矣”。“天下”在古代多指天子统治或名义下的中国全部疆域,而顾炎武提出“天下”与“国”是完全不同的概念:“国”仅代表帝王一家一姓,而“天下”所代表的则是整个中华民族及中华文明的统系。近代思想家梁启超等继承了顾炎武的这一思想,并将其概括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使语意更为显豁、语势更为有力,后经许多政治家、思想家的引用,这句话终成为中国家喻户晓的名言。近代以来,它对激发中国人的爱国主义精神,唤醒人们心系民族和国家安危并以天下为己任,产生了巨大影响。
(12)、有过於江上者,见人方引婴儿而欲投之江中,婴儿啼,人问其故,曰:“此其父善游。”其父虽善游,其子岂遽善游哉?此任物亦必悖矣。荆国之为政,有似於此。
(13)、“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意为保护一个国家系统不致被倾覆,是帝王将相和文武大臣的职责,与普通百姓无关;而天下苍生的兴盛、灭亡,关乎所有人的利益,因此,每一个老百姓都有义不容辞的责任。
(14)、有亡国,有亡天下,亡国与亡天下奚辨?曰:易姓改号谓之亡国;仁义充塞,而至于率兽食人,人将相食,谓之亡天下。魏晋人之清谈,何以亡天下?是孟子所谓杨、墨之言,至于使天下无父无君,而入于禽兽者也。
(15)、顾炎武为了谈保国保天下,举了嵇绍的例子。嵇绍是嵇康之子,嵇绍仕晋,并为晋惠帝司马衷而死,史称忠臣,名列《晋书》“忠义”传中。但顾炎武不同意这个看法,这是我们要关注的第四个小问题。
(16)、值得注意的是,郑观应在其被认为作于1895年的《致京都文学士道希陈部郎次亮书》中,出现了“国家安危,匹夫有责”,似乎与“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关联甚大。但经学者考证,该文有修改补充的痕迹。因此,笔者认为“国家安危,匹夫有责”不能排除有后来附加和篡改的嫌疑,反而证明“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说法的巨大影响。
(17)、(本文系中国人民大学2019年度拔尖创新人才培育资助计划项目阶段性成果)
(18)、“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多年来流行一种说法,都认为是顾炎武说的,但出自顾炎武的哪一本书,却从未有人点明。在顾炎武三百多卷的著作中,并没有“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这现成的八字成文。
(19)、如今多数学者认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是清代大学者梁启超根据顾炎武的这段话概括出来的,见于其《饮冰室文集·痛定罪言》:“……斯乃真顾亭林所谓‘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也。”但1986年出版的《中国古代名句辞典》,又说这八字名言出自晚清著名小说家吴趼人的小说《痛史》第十回。但吴趼人比梁任公年长不了几岁,又怎么证明是吴氏早于梁氏提出这八字名言的呢?
(20)、《明末“启蒙思想”之星星之火》篇发出后,有朋友在后台问,顾炎武思想有名的一条——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该怎么理解?
4、梁启超概括成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这句话等于
(1)、"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八字成文的语型,出自梁启超。
(2)、与黄宗羲、王夫之并称为明末清初“三大儒”。他一生辗转,行路,读万卷书,创立了一种新的治学方法,成为清初继往开来的一代宗师,被誉为清学“开山始祖”。
(3)、以八字成文的语型,出自梁启超。意为国家之事的兴亡,保护国家不致被倾覆,是帝王将相文武大臣的职责,与普通百姓无关;而天下大事的兴盛、灭亡,每一个老百姓都有义不容辞的责任。
(4)、崇祯十六年(1643年),成为国子监生,加入复社。清兵入关后,先后依托于弘光政权、佥都御史王永柞、唐王朱聿键、诗社,组织反清活动。
(5)、语本清顾炎武《日知录·正始》:“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耳矣。”
(6)、文章不短,用一句话来概括就是:“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王安石语),现在听来依旧振聋发聩。
(7)、1985年,辞书学家刘洁修先提出,该过程的完成者是梁启超。他认为,梁启超对顾炎武原话的改写早出现于1896年《变法通议·论幼学》中,“夫以数千年文明之中国,人民之众甲大地,而不免近于禽兽,其谁之耻欤?顾亭林曰:天下兴亡,匹夫之贱,与有责焉已耳”。梁启超又于1915年在《痛定罪言》一文中,早提出“斯乃真顾亭林所谓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也”。刘洁修认为,“按照语言发展运用的实际,‘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之语意是本于顾亭林《日知录·正始》;而八字成文的语型则出自梁启超《痛定罪言》”。其后,刘洁修所著《汉语成语源流大辞典》除了对“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说法的不同变型增加史料外,并未公开修改上述意见。因其观点提出早,且有一定的史料支撑,因此认为梁启超早提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学者基本因袭了他的观点。
(8)、晚自修回来,即有同学垂询讽刺文学是“正能量”还是“负能量”的问题,某答曰:《儒林外史》《围城》皆讽刺文学,君以为“正能量”“负能量”也?为什么啥事都要问是不是正能量呢?如果非要问是不是正能量,那就看它是不是推动了国家和社会的进步,是不是推动了历史的进步、加快了文明的进程。该同学复言,本晚自修,他们接触到了与以往不同的想法或是史料云云。
(9)、这种“亡天下”场景可以是来自于贫富不均,财富的再分配机制出现了问题,也可以来自外族的入侵,野蛮族群有时带来的也是对手无寸铁老百姓的无情杀戮,当然更可能是来自极度黑暗的政治统治,即暴政。
(10)、南都败后,因为仰慕文天祥学生王炎午的为人,改名炎武。因故居旁有亭林湖,学者尊为亭林先生。明末清初的杰出的思想家、经学家、史地学家和音韵学家,
(11)、昔者嵇绍之父康被杀于晋文王,至武帝革命之时,而山涛荐之入仕,绍时屏居私门,欲辞不就。涛谓之曰:“为君思之久矣,天地四时犹有消息,而况于人乎。”一时传诵,以为名言,而不知其败义伤教,至于率天下而无父者也。夫绍之于晋,非其君也,忘其父而事其非君,当其未死,三十余年之间,为无父之人亦已久矣,而荡阴之死,何足以赎其罪乎!且其人仕之初,岂知必有乘舆败绩之事,而可树其忠名以盖于晚上,自正始以来,而大义之不明遍于天下。如山涛者,既为邪说之魁,遂使嵇绍之贤且犯天下之不韪而不顾,夫邪正之说不容两立,使谓绍为忠,则必谓王裒为不忠而后可也,何怪其相率臣于刘聪、石勒,观其故主青衣行酒,而不以动其心者乎?
(12)、“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这一号召国人勇于担当、救亡图存的话语,梁启超、孙中山等人都曾先后引用,并流传至今,成为家喻户晓的名言。不过,关于该话语的起源,学界意见纷杂,迄无定论。笔者就此进行考辨,认为该话语早由梁启超于光绪二十三年(1897)提出。
(13)、(4)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材。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14)、看看我们郭佳的历史,刘家的汉朝灭亡了、杨家的隋朝灭亡了、李家的唐朝灭亡了、赵家的宋朝灭亡了、朱家的明朝灭亡了、爱新觉罗家的清朝灭亡了,一个个朝代(郑全)你方唱罢我登台,幻起幻灭,勃焉忽焉,但我们口中的“郭佳”(中国)灭亡了没有?显然没有!朝代的灭亡(郑全的覆灭)并未阻断中华民族人种的繁衍和万千家族的延续,也并未妨碍我们幸福地生活在社会主义新时代。朝代更迭、郑全轮替,但中国这个郭佳不光一直安然存在,而且一直在变强,现在已经是全球第二强国了(若按照胡鞍钢教授的说法,已经是全面碾压莓果的“全球第一”强国)。所以,现在的人担心的“亡郭”是杞人忧天,顾炎武所说的“亡天下”才是应该担心的。
(15)、王右军与谢太傅共登冶城,谢悠然远想,有高世之志。王谓谢曰:“夏禹勤王,手足胼胝;文王旰食,日不暇给。今四郊多垒,宜人人自效;而虚谈费务,浮文妨要,恐非当今所宜。”谢答曰:“秦任商鞅,二世而亡,岂清言致患邪?”
(16)、顾炎武被称作是清朝“开国儒师”、“清学开山”始祖,是著名经学家、史地学家、音韵学家。学识渊博,在经学、史学、音韵、小学、金石考古、方志舆地以及诗文诸学上,都有较深造诣,建树了承前启后之功,成为开启一代学术先路的杰出大师。
(17)、在顾炎武以及梁启超看来,国家与天下是有着天壤之别的。国家就是政权,中华五千年以来诞生了无数的政权,有刘家人的汉朝,有杨家人的隋朝,有李家人的唐朝,有朱家人的明朝,这些所谓的朝代便是“国家”。而天下只有一个,那就是中华大地、中华文化,这种文化延续了5000多年,尽管改朝换代,但文化依然完好的传承。
(18)、几天前的晚自修,给学生讲“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一语,特别讲到这句话的出处,且投影示之。这句话出自顾炎武《日知录》卷十三“正始”条:
(19)、尽信书,不如无书,更重要的是独立思考。便是顾炎武此段,我觉得亦有可商讨处,比如,他说“魏晋之清谈,何以亡天下?”这就是认为魏晋清谈,导致天下亡。可是我们学习《世说新语》,知道“言语”第七十的故事是:
(20)、供稿:北京外国语大学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5、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是谁写
(1)、首先,大学生应以学业为重,以学习为本分,在大学里,学好专业知识,蓄备力量,为毕业后,进入社会,贡献自己的力量。
(2)、TheviewthatordinarypeoplealsoshareresponsibilityforthefateofthecountryoriginatedwiththefamouslateMing-andearlyQing-dynastythinkerGuYanwu.Hestatedthattherulerandhisofficialswereinchargeofthestateapparatus,butguardingallunderheavenwastheresponsibilityofeveryindividual,nomatterhowlowlytheymaybe.Inpre-modernChina,allunderheavenreferredtothewholeterritoryofChinaruledeitherdirectlyornominallybytheSonofHeaven.By"state"GuYanwu,however,meantsomethingentirelydifferent:thestateonlyreferstooneimperialhouse,while"allunderheaven"referstothewholeoftheChinesenationandChinesecivilization.ThemodernChinesethinkerLiangQichaobuiltonthisideaandputitinmoregeneraltermsstatingthat"theriseandfallofallunderheavenistheresponsibilityofeveryindividual,"turningitintoaclearerandmoreforcefulstatement.Itwassubsequentlyquotedbysomanystatesmenandthinkersthatitbecameahouseholdphrase.Eversince,thissayinghashadtremendousinfluenceinarousingthepatrioticspiritamongthepeopleofChinaandmakingthemassumeresponsibilityforthefateoftheircountry.
(3)、进入21世纪,教育部组织编写《中华传统美德格言》时,据说专门对这八字名言做了一番考证:早在梁启超之前,梁氏好友、维新派另一位思想家麦孟华于1900年就提出这八字名言是顾炎武的话,这就比梁启超早了整整15年。然而,上海文艺出版社重印了清初署名“空空主人”写的《岂有此理》一书,作者据说是乾隆中期人,该书写好后迟至嘉庆四年才出版。该书开篇第一句话竟是:“亭林先生曰:‘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时以为至论。”这样看来,“空空主人”才是第一个将顾炎武名言浓缩为八字成语的人!但是,这“空空主人”姓甚名谁,像《红楼梦》中的“空空道人”一样,就无人知晓了。(《老年文摘》第2430期)
(4)、前些年,教育部在组织编写《中华传统美德格言》一书时,专门对这八字名言进行了认真考证。编者们发现,早在梁启超之前,梁的好友麦孟华(清末维新派,字孺博,广东顺德人。1888年入广州学堂。1891年入万木草堂,成为康有为的忠实弟子。少时与梁启超齐名,在草堂弟子中有"梁麦"之称。)于1900年就提出这八字名言是顾炎武的话,这就比梁启超的提法早了15年。
(5)、以上即是对“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形成的几种说法,近来观点均未超出其范围。因张锡勤在此问题上依据的史料更早,解释也较为合理,所以他的观点被基本接受,并形成一种看似明确但又极为笼统的折中观点,“极有可能是麦孟华早提出这八字,但麦孟华的文章影响力不大,而他的朋友梁启超也提到这八字后,因为其在学界和政界的巨大影响力,才使这八字产生了极大影响”。
(6)、我说,顾炎武,顾亭林先生,江苏昆山人,是明末清初的大思想家、大学问家,他这段话有几点特别值得注意:
转载请注明出处阿文说说网 »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梁启超的故事精辟86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