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梭》精辟97条

卢梭的思想主张及影响

1、卢梭的思想主张及影响有哪些

(1)、1712年6月28日,卢梭出生于瑞士日内瓦的一个钟表匠家庭,祖上是从法国流亡到瑞士的新教徒。他出生后第十天,母亲因产后失调,于7月7日逝世。10岁那年,他的父亲因和当时日内瓦共和国的“小议会”的一个名叫戈迪耶(此人曾任法国陆军上尉,并和小议会里的人有密切的联系)的先生发生了争执,终卢梭的父亲在捍卫正义与向黑恶势力屈服之间毅然选择了前者,在法院下达的缉拿通知下愤然地离开了日内瓦,留下了孤苦伶仃的小卢梭。

(2)、十八世纪的法国流行的还是强迫儿童服从,强调机械记忆、利用体罚来恐吓儿童的经院教育。由僧侣和贵族构成的封建统治阶级享有无上的权利,他们以“神”为中心,贬低了“人”的地位,蔑视世俗生活,用禁欲来压制人性,利用传统的古典主义来培养为特权阶级服务的人。卢梭对当时的封建制度和经院教育深恶痛绝,作为资产阶级启蒙运动的代表和平民阶级的代言人,他对压迫人权的封建制度进行了猛烈的抨击,对残害人性又违反自然规则的文化教育进行彻底的谴责。他认为人们的生活被局限于奢靡和虚节的风俗里,人们的智慧全是封建统治之下的奴性的偏见,人们从生到死都在压迫当中。卢梭从根本上否定了封建统治阶级的“文明”,反对教育为特权阶级服务,宣扬天赋人权,倡导人生而平等,主张自然教育,认为教育要遵循儿童天性的发展,要与人的身心发展各个阶段相一致,从而培养独立自主、自由平等、道德高尚的“自然人”。

(3)、让-雅克·卢梭是欧洲启蒙时期伟大的思想家之主要著作有《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社会契约论》、《爱弥儿》、《忏悔录》、《新爱洛漪丝》、《植物学通信》等。他对人类思想史的贡献是多方面的。在哲学上,卢梭主张感觉是认识的来源,坚持“自然神论”的观点;强调人性本善,信仰高于理性。在社会观上,卢梭坚持社会契约论,主张建立“理性王国”;主张自由平等,反对大私有制及其压迫;认为人类不平等的根源是财产的私有,但不主张废除私有制;提出“天赋人权说”,反对权力。在教育上,他主张教育目的在培养自然人;反对封建教育戕害、轻视儿童,要求提高儿童在教育中的地位;主张改革教育内容和方法,顺应儿童的本性,让他们的身心自由发展,反映了人们从封建专制主义下解放出来的要求。卢梭的思想对当时的欧洲及英法等在北美洲殖民地的独立,产生过巨大的影响。

(4)、在第二卷里,卢梭进一步完善其“社会契约”与“主权体”的思想。比如如何界定主权体与公民之间权利的界限;主权不可分割,因为主权背后的实质是意志,意志是不可分割的;如何立法使主权体发展运行;富人节制财权,穷人节制欲望,追求一种相对的平等而不是的均等;国家与法律的发展应该适应国情;如此等等,在当时都是十分伟大而有开创性的思想主张。

(5)、A verdadeirafelicidadenaopodeserdescrita,elaesentida.

(6)、《论人与人之间不平等的起因和基础》这本书伴随着很多故事。当时法国第戎科学院征文,题目为“人与人之间不平等的起因是什么;这种现象是否为自然法所容许?”卢梭不认同后一个问题的问法,于是把征文题目作了修改,写下这篇论文。(原因就不过多解释了,有兴趣者自行阅读原著了解。)然后终结果是……他的论文并没有获奖。不过这丝毫不影响他思想的闪光,只能说评审有失公正。在写完这本书后,卢梭满怀期待地把它寄给自己尊敬的偶像——当时法国另外一位著名思想家伏尔泰先生……结果收到伏尔泰回信一顿臭骂,从此两人交恶,老死不相释怀。(这段狗血的历史也不多作解释了,有兴趣者自行八卦。)

(7)、15岁的爱弥儿有同情心,有爱全人类的博爱精神,有正义感,有广泛的求知欲和比较完整的知识结构,身体锻炼的很好,理智能破除偏见,还会几门手艺,这在你看来是不是已经了,但是人们或多或少都会对生命有一种的困惑或追问,我是谁?宇宙是什么?我在宇宙中的什么位置?生命的意义是什么?答案在哪里呢?答案就在信仰中。

(8)、(注:本段图文作者江绪林,原题《卢梭摘要》)

(9)、卢梭一切政治哲学思想的逻辑起点,是他所设想的人类的自然状态。他认为,人与人在社会中的各种不平等现象属于社会学问题,但是如果想要探讨其中的基础,就必须先从人类原始的自然状态着眼,先了解人类自然状态的样子,继而探索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发展——这就属于人类学问题。但是卢梭在这里认识到人类学的一个矛盾的bug:人类如果想要研究人类学,就必须累积新的知识,不断更新获得知识的工具和手段,但是这一切的进步,反而使人类更加远离自己的原始状态。从这个意义上说,人类越是想对自己进行研究,就越找不到了解自己的门径。

(10)、胡果·格劳秀斯(HugoGrotius,1583年4月10日—1645年8月28日)其《海洋自由论》主张公海是可以自由航行,为当时新兴的海权国家如荷兰、英国提供了相关法律原则的基础。

(11)、第主权是一个整体,它不可被分割、转让和代表。因为主权体现人民意志,它是公意的运用,是集体的生命。这种共同意志是不能分割、转让和代表的。

(12)、在哲学上,卢梭提出“天赋人权说”,卢梭天赋人权的思想早在美国独立宣言中体现。

(13)、卢梭在政治方面提出的“社会契约论”,被认为超过了英国的经济自由主义和孟德斯鸠的实证论。他的这方面理论,确实成为法国大革命的“导火索”。罗伯斯庇尔等法国大革命的领袖,是他的热烈拥护者。但不容否认,卢梭的这一理论,与洛克几乎同名的理论,有很大不同。

(14)、不管在理论方面还是现实中,“人民主权”思想都起到了很大的积极作用:

(15)、“谁第一个把一块土地圈起来,硬说‘这块土地是我的’并找到一些头脑十分简单的人相信他所说的话,这个人就是文明社会的真正缔造者。”

(16)、(1)卢梭从人道主义出发,要求热爱儿童,尊重儿童这一点直接影响了十八世纪末泛爱主义教育的发展,裴斯泰洛齐和福禄贝尔、蒙台梭利、巴西多、杜威等受到他的影响。

(17)、实际上,“消极教育”就是与传统的教育相反,使成人、教师在教育中的中心位置让位于儿童的自主发展;儿童不再是被动受教,教师也不再主宰一切。

(18)、在《论不平等》的第一部分,卢梭描绘了自己心中自然状态的原始人类。

(19)、自然教育的培养目标是“自然人”。“公民”和“自然人”的对立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0)、题,学前教育小学化的问题等,希望通过研究卢

2、《卢梭》

(1)、后,自然人还是自食其力的人,他靠自己的劳动所得为生。

(2)、卢梭反对采取强迫的方法叫孩子学习。在他看来,孩子初都是好动的,后来就变得好奇了。“他什么东西都想去摸一摸,什么东西都想去弄一弄:他这样地动个不停,你绝不要去妨碍他,因为这可以使他获得十分需要的学习。”2为此就应该“巧妙地使他产生学习的愿望,向他提供满足他的愿望的办法。”3卢梭认为,不应该向儿童进行灌溉教育,儿童只要有了学习的兴趣,父母就应该按照他的兴趣进行引导和教育,在这种兴趣充分增长起来的时候,再教育他研究学问的方法。

(3)、总之,萨瓦省牧师的第三个信条是:“人在他的行动中是自由的。”(401)我们的邪恶和可怜,源自滥用我们的才能,“人啊,别再问是谁作的恶了,作恶的人就是你自己。”(403)这里颇似奥古斯丁的自由意志思想。

(4)、但自然的教育人力不能控制,所以无法使自然的教育向事物的和人为的教育靠拢,只能是后两者向自然的教育趋于一致,才能实现三种教育的良好结合。因此教育“归于自然”、即以自然的教育为基准,才是良好有效的教育。

(5)、在自然教育的具体实施中,还提出了针对德育、智育的一些举措:

(6)、如果说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那么卢梭认为,“如果可能的话,我希望他本人就是一个儿童,希望他能够成为他的学生的伙伴,在分享他的欢乐的过程中赢得他的信任。”5父母应该作为孩子的朋友,平等地和孩子沟通与学习。在卢梭小的时候,他的父亲便担当了同伴的角色,与他沟通学习,对卢梭的成长有着很大的影响。“我母亲留下了一些小说,吃过晚饭我就和父亲读这些小说。起初,父亲不过是想利用这些有趣的读物叫我练习阅读,但是不久以后,我们就兴致勃勃地两个人轮流读,没完没了,往往通宵达旦。一本书到手,不一气读完就决不罢休的。有时父亲听到早晨的燕子叫了,才很难为情地说:‘我们去睡吧,我简直比你还孩子气呢。’”1

(7)、卢梭依据自然教育的原则,根据人的自然发展的进程和不同年龄时期身心的特点,把自然教育分为四个阶段:

(8)、1762年,卢梭发表了《论社会契约》。书中发展了他在《爱弥儿》结论中所概括的政治原则。他试图回答是什么强迫一个人服从另ー个人,或一个人凭什么对另一个人行使权力的间题。他的结论是——只有一种为全体人民所自由地接受的契约能使一个人既受社会约束,又保留其自由意志。在分析了罗马共和国的作用后。他得出了“世俗的宗教”是一种政治上的需要的结论,这样的宗教包括两个教义:对一切宗教的宽容和上帝对善良公民的奖励;对坏人的惩罚。 卢梭“社会契约”思想与洛克的异同。 洛克,1632-170英国著名哲学家,1688英国革命的倡导者。他早于卢梭百余年提出了有关“社会契约”的思想。毫无疑问,卢梭受到了这个伟大先驱的影响。但是,这两个人在“社会契约”问题上,是有明显差异的。

(9)、说明:本次讲座为公开课,书院会员及非会员学员均可参加。

(10)、到第四卷,爱弥儿已经年满15岁,要准备变成一个男人了。这时候欲念或激情(passions)开始日益增长。这个阶段也是人形成博爱和仁慈等情感的关键期,卢梭眼中的同情心是从自爱开始的,由自爱而产生的对他人的爱,是人类的正义的本源。《福音书》中所包括的全部道德,归纳起来就是这一条法则(爱人如己)。”(326)

(11)、卢梭幼年丧母,在姑母和乳母的照料下与思想先进且感情丰富的父亲一起生活了十个年头。善良而又爱读书的父亲对卢梭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为他打开了了解社会和劳苦人民的大门,奠定了他新颖的社会政治观基础,也造就了他的浪漫主义情怀。“我母亲留下了一些小说,吃过晚饭我就和父亲读这些小说。起初,父亲不过是想利用这些有趣的读物叫我练习阅读,但是不久以后,我们就兴致勃勃地两个人轮流读,没完没了,往往通宵达旦。一本书到手,不一气读完就决不罢休的。有时父亲听到早晨的燕子叫了,才很难为情地说:‘我们去睡吧,我简直比你还孩子气呢。’”1卢梭曾在《忏悔录》中满怀热情而又略带辛酸地回忆了父亲和母亲的故事。深情的父亲对母亲的挚爱和追思对卢梭产生了重大的影响,造就了他丰富的情感和对大自然的一颗敏锐的心灵。“赐给我生命的就是这样两个人,上天赋予他们的种种品德中,他们遗留给我的只有一颗多情的心。”2由此可见,家庭教育对于卢梭的成长尤其是其教育思想的影响都是重大的。他对爱弥儿的教育思想很多都来自于他早年在潜移默化中从亲人身上学到的品质和思想。

(12)、育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从此之后,儿童的教育逐

(13)、再重申一次,在自然状态之下,人类生而平等自由,并且拥有自然法赋予的一切权利。当人们走出自然状态走向结合的时候,人们让渡自己的一部分权利,组成“主权体”。(“主权体”是类似国家、城邦的一个略为抽象的哲学概念)人们在主权体中平等、自由的生活,并且有义务维护主权体的发展,而主权体就要保障人们的权益与幸福。卢梭盛赞社会契约代替自然状态之后的益处:人们失去的只是一些浑沌、自然的权利,但是却会收获由理性和道德提供的自由与权利。

(14)、描述人和社会关系的《社会契约论》也许是卢梭重要的著作,其中开头写道“人是生而自由的,但却无往不在枷锁之中”。这本书于1762年出版,当时无人问津,但后来成为了反映西方传统政治思想的有影响力的著作之一。与他早期作品相反,卢梭认为自然状态是没有法律和道德的兽性状态,好人是因为社会的出现才有的。自然状态下,常有个人能力无法应付的境况,必须通过与其他人的联合才能生存,因而大家都愿意联合起来。人们联合在一起,以一个集体的形式而存在,这就形成了社会。社会的契约是人们对成员的社会地位的协议。

(15)、(1)对儿童的天性过于理想化,过分强调儿童在活动中的自然成长,忽视社会的影响和人类文化传统的教育作用;过高估计儿童的直接经验,忽视学习系统的书本知识;

(16)、“出自造物主之手的东西,都是好的,而一到人的手里,就全变坏了。…偏见、、需要、惯例以及压在我们身上的一切社会制度都将扼杀他的天性,而不会给他添加什么东西。”(卢梭,《爱弥儿》,李平沤译,商务印书馆1978年版,页下同)卷首的引文中,卢梭引用了塞涅卡的名言,说明了为什么他主张按着人的自然天性进行教育。

(17)、卢梭的自由、平等、博爱和主权在民的口号,促进了人民的思想解放,反映了处在封建统治下的各国新兴资产阶级的理想和要求,不仅推动了反对封建统治的斗争,也推动了各国的民主化进程,它对于民主革命是功不可没的。

(18)、alittleefforteverday  

(19)、爱弥儿和苏菲一见钟情,爱弥儿“情愿睡在(苏菲家)屋子外面的那条壕沟里。”(631)听说这会败坏苏菲的清誉,又想离得远远的。总而言之,在双方大人的监护下,爱弥儿和苏菲健康地交往、纯洁地热恋着。在这里卢梭区分了爱情与虚荣:虚荣只会向对方提出要求,而“爱情是向对方提出了多少要求,而自己也给予对方多少东西,它本身是一种充满了公平之心的情感。”(654)

(20)、不够我深深地知道,我对卢梭哲学思想的批评是多么地无力,而且丝毫不影响其伟大与价值。

3、对卢梭观点的评价

(1)、卢梭根据儿童的年龄和心理发展的特点,将儿童的发展和教育划分为以下四个阶段:

(2)、萨瓦省牧师的信仰自白以反省的方式展开,首先宇宙的运动有某种外在原因,“所有一切…是只能来自一个自发的、自由的动因…没有哪一个真正的活动是没有意志的。这是萨瓦省牧师第一个信条。”(389)

(3)、一旦一群人相互建立了契约,成立了一个“公益的共同体”,它会平等地保护每个人的财产和自由,获得依据公益制定的法律的保护后,每个公民的自由与财产就有了更坚实的保障,这自然是一种理想的状态。实际上,卢梭也看到了在公民与代表公益的主权者之间有一个执政的中间体。国王他们负有掌管行政,执行法律和维护公民自由的责任,但这个中间体,第一会有倾向到自己的个别意志,第二会有小集团意志,目的就是维护执政者的利益,显然这些个别意志或小团体意志与代表每个公民意志的公益会产生张力,那怎么办呢?

(4)、《植物学通信》学习营(即“植物的分类与智慧”学习营)开始后,有些家长老师问Judy,作者卢梭的教育理念是怎样的?于是想起整理一篇文章,简要介绍一下卢梭的教育思想。文章主要是引述和概括卢梭的《爱弥儿》中透出出来的教育思想,没有太多评论,读者们可以参与留言区和课后群的讨论。

(5)、如果说,卢梭散乱地表达了一些哲学思想,就是他试图综合基督教与理性主义、唯物主义。他将此称为“智者的唯物主义”或“世俗的宗教”。

(6)、第在教育目的上,他主张培养身心和谐发展的“自然人”,反映了对人的发展的合理要求。

(7)、其次,在哲学上卢梭的思想观点这要针对人的天性,如人天性是善良的,人的自由意志是受到贪念的影响的。其中还有道德和理性的关系,比如道德和理性是不相关的,人的自由是以道德的自然流露为基础等。

(8)、  · 青春期(15到成年);暴风雨和热情时期,宗教教育和德育

(9)、在一个小岛,爱弥儿遇到在岛上做修女的苏菲,苏菲已为之前的过错忏悔,爱弥儿也原谅了她并非出于本心的过错。故事的大结局依然是童话式的还是王子与公主幸福的生活在了一起。

(10)、“我只有在徒步旅行的时刻,才想得这么多,活得如此鲜活,体验如此丰富,能尽情地做回自己。走路似乎有什么魔力,可以刺激和活化思想。当我停留在一处时,几乎不能思考;我的身体必须保持活动,心灵才能启动。乡村的景致、一幅接一幅的愉悦景观、开阔的空间、良好的胃口,以及我从走路中锻炼出来的健康,旅店里轻松的气氛,没有任何让我觉得倚赖的东西,没有一件东西让我联想起我当前的处境——这种种都使我的灵魂获得释放,使我的思绪变得大胆而恣意,使我能自由地结合和拣选思想,没有恐惧与局限。”

(11)、(3)感官训练:卢梭主张,首先是发展触觉,因为触觉不仅能提供事物的形象和表面,而且比其他的感觉更为可靠;其次是发展视觉,后发展听觉。

(12)、卢梭所说的自然人也就是摆脱封建羁绊的资产阶级新人。

(13)、教育目标:培养“人”。他认为穷人是不需要受教育的,因为他们从自然、劳动生活环境中受到了教育,富人所处的环境恶劣,会造成谬误与偏见,需要进行教育。因此《爱弥儿》是出身名门,为了排除封建社会的影响,他否定了爱弥儿父母的存在,宣布他是孤儿;拒绝经院主义哲学家和天主教教会僧侣插手爱弥儿的教育,他主张年轻的教师,携带爱弥儿远离都市,在乡村的自然怀抱中实施教育。

(14)、第他提出的自然主义教育思想是教育思想史上由教育适应自然向教育心理学化过渡的一个重要环节。他对中世纪以来经院主义教育违反儿童天性的做法进行了批判。在封建社会压制人性的情况下,提倡性善论,尊重儿童天性无疑有历史进步意义。在自然主义教育的培养目标上,他呼吁培养身心调和发展的自然人和自由人,反映了对人的发展的合理要求。

(15)、卢梭反对英国式的议会制度,主张一种每个公民直接参与决策的直接民主制度,实际上卢梭的设想并没有很好的解决这个问题,他对孟德斯鸠的“三权分立”亦不认同。这个问题解决不好就可能有些人枉称自己是公益,导致一种政治上的专制乃至极权主义,这一幕恰好发生在号称追求自由平等博爱的法国大革命。为首的雅各宾派专政实行恐怖的血腥,兴起后人反思法国大革命,多半都会反思到卢梭的公益概念及其契约论思想。

(16)、其实,洛克的思想,又受到英国更早的哲学家霍布斯的启发。霍布斯1650年出版了《利维坦,或教会国家和市民国家的实质、形式和权力》一书。他指出,国家就像《圣经》中代表邪恶的巨型海怪利维坦。国家的身体,由所有的人民组成;国家的生命,则起源于人们对于一个公民政府的需求,否则社会便会陷入因人性求生本能而不断动乱的原始状态。霍布斯主张,人民不能违背与国家签下的社会契约;但当“利维坦”无法保护人民时,社会契约便等于无效。

(17)、那么如何教孩子从自爱走向博爱呢?我们之所以心爱人类,是因为我们有共同的苦难,而不是感受到他们的快乐。“共同的苦难可通过感情把我们联系在一起。”(303)因此应该让爱弥儿见识苦难,而不是虚荣的排场。那些浮华的交际场所只会助长他的攀比心和不自然的欲念。应该让他在一个单纯质朴的地方生活,让他看到跟自己一样的人,遭受别人也曾体验过的痛苦和悲哀,这样自爱心就扩展为对他人的同情与怜悯;自爱如果过度发展,就会走向自私。这就需要用理性来节制。对理性的作用卢梭看得并没有那么重,他认为理性主要是头脑的判断,那么如何能使孩子产生行为上的改变呢?卢梭选择实例教育,让孩子看到放纵的后果,但现实中的人性是很复杂的,如何让爱弥儿理解这种复杂,又避免他感受太真切而受到坏的影响呢?这就要给他一些遥远的例子了,这就是学习历史的时机。另外爱弥儿有了分别对错的能力,于是学习寓言的时机也到了,此时才能让他理解到坏的,不去模仿坏的。此外卢梭还反对言辞的训练,认为言辞,只能增加这个时期青年的欲念,朴实无华的表达,更能养成美好节制的品格。卢梭跟孔子一样不喜欢巧言令色的人。

(18)、一个自由的人他的生活信念是什么?他理想的爱情是怎样的?他和自己所在的国家与社会是一种什么关系?当他遇到人生大的打击时,他怎么恢复过来?

(19)、卢梭是西方教育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教育思想家,他对封建教育提出了猛烈的抨击,提出了反映新兴资产阶级利益的教育思想。他的教育思想不仅对当时具有振聋发聩的作用,而且是现代教育思想的重要来源。 

(20)、谈到启示宗教。卢梭认为启示宗教和教理是令人迷惑的。“我们对上帝的深刻的观念,完全来自理性…由人来启示,是一定会贬低上帝的。”(426)牧师转向自然之书,“我决定:我既不接受启示,也不否认启示。…我在这个问题上始终保持一种敬而疑之的态度。”(446)不过,牧师也借着比较柏拉图之死与耶稣之死,特别表达了对《圣经》和《福音书》的认同和喜爱,因为没有一个人像耶稣那样教导和实践了高尚纯洁的道德。(447)

4、学界对卢梭的研究

(1)、以上就是卢梭在《爱弥儿》中表达的教育理念,其实不止关乎一个人如何成长为自由而有德性的人,也透出他的宗教观念和政治哲学理念。我们使用他的《植物学通信》来学习博物学的一些主题,并不需要完全接受他全部的理念,而是看重他对教导清晰的思路,并且也让我们意识到教育是如此复杂的一件事。盼望这个梳理可以帮助大家思考古典教育中相似的话题,我们该如何回应一个人成长过程这些复杂而困难的话题。

(2)、严格来说,卢梭不是一个哲学家——他没有传统意义上的形而上学哲学著作。但是罗素说,他的浪漫情怀在哲学界确实产生了影响。所以,后世的哲学史家们,如黑格尔、罗素、梯利等,都会在讲哲学史时讲到他。

(3)、不过面对人类种种的不平等与不自由,卢梭又不能熟视无睹,那么要怎么办呢?于是他写了《社会契约论》。这本书是现代政治文明的基石,影响了法国大革命与美国独立战争,它的理论被参照写进《人权宣言》与《独立宣言》,其重要性毋庸多言。 

(4)、卢梭的《爱弥儿》以小说的形式阐述了他的自然教育思,通过家庭教育或是自然教育培养自然人,该书分为五卷,前四卷以设想的教育对象“爱弥儿”为主角,详尽地阐述了从出生到成人的教育过程,第五卷则是以“苏菲”为主角论述了女子的教育思想,阐述了他的教育理论。

(5)、①教育目标:建立国家教育制度,培养忠诚的爱国者;

(6)、公民教育的具体目标是培养爱国者,即适应当时社会发展的资产阶级创业者。这种教育是建立在对旧有的制度和教育进行改革的基础上的,是新的社会制度的教育目的。新的制度中,国家掌管教育,不能按教育对象的贫富分设学校和课程,要求儿童进行平等的教育;对受教育者,即使不能完全免费,国家也要给予补贴;教师需由本国公民担任;强调体育等。

(7)、(3)卢梭奠定了实用主义哲学和进步教育的理论基础,他们在自然教育理论中找到了儿童中心主义思潮的萌芽。自然主义教育理论是西方教育思想史上一个重要的理论,构成了文艺复兴运动以后西方教育发展的主线之一。

(8)、第人民主权是不受任何限制的。卢梭认为,从社会契约中诞生的人类共同体是一种普遍的善,具有道德上的崇高性,因此对共同体的限制也是不必要的。社会契约的结果不是人民将自己奉献给君主,而是人民之间相互奉献。

(9)、卢梭给爱弥儿讲了他自己信仰的故事:忘记了宗教、逃离异乡、良心近乎泯灭的少年卢梭为萨瓦(Savoyard)省的一个有品德的牧师所搭救和帮助,心灵被唤醒,追问牧师。萨瓦牧师说:“心灵的宁静,在于把所有一切扰乱这种宁静的东西都不放在眼里。事事把生活放在第一位的人,是不会享受生活的。而一个人如果汲汲与谋求幸福,他往往会落得极其不幸。”(375)在这番具有斯多葛色彩的话语之后,牧师陈述了自己的信仰观念,这就是有名的“一个萨瓦省牧师的信仰自白”。这里其实全面陈述了卢梭的宗教观念。

(10)、“人民主权”学说不仅推动了民主革命,还促进了殖民地和半殖民地国家和地区的民族革命。卢梭主张国家主权不可转让,这就为遭受殖民统治的国家和地区的人民掀起从殖民者手中收回国家主权的民族独立和民族解放斗争提供了理论帮助和支持,有利于他们的反对殖民主义斗争。

(11)、为了阐述自己的教育主张,卢梭虚构了爱弥儿这个男孩,爱弥儿是个孤儿,他在卢梭的自然主义教育下顺从自己的天性,从一个小婴儿长成一名快乐自由的年轻人,成长为一名有思想有担当的公民。可以说爱弥儿就是卢梭思想的产物,所以他也被卢梭称为“我的儿子”。

(12)、第详细分析了不同时期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并据此探讨了教育内容。

(13)、首先,要正确看待儿童,不要把他们看成上帝的产物、成人的玩物。

(14)、王兆军:临沂东夷书院发起人,国内外著名作家、学者、画家。1981年毕业于上海复旦大学,文学学士。主要作品有《拂晓前的葬礼》、《原野在呼唤》,长篇小说《乡下人》三部曲:《白蜡烛》、《青桐树》、《红地毯》,随笔散文《碎玻璃》、《皱纹里的声音》、《眺望红尘》、《问故乡》等;其画作主要为焦墨山水,构图紧致意远、用笔干脆简洁,具有浓郁的人文气息。曾任加拿大brock大学教授。

(15)、(3)深受《爱弥儿》影响的人是歌德、康德和杜威。

(16)、自然教育的核心是“归于自然”。卢梭认为,教育要顺应自然,顺应人性中的原始倾向和天性。在卢梭看来,人所受的教育,来源3种,也就是自然教育、人为教育、事物教育。事物的教育、人为的教育要以自然教育为基准,才是良好有效的教育。

(17)、到了这个时候,卢梭认为岸边已经成熟到。的责任,作为一个国家的公民,选择在一个地方过自由的生活了,于是埃米尔与苏菲结为了夫妇,他们能不能过上幸福的生活呢?

(18)、(1)自然教育的基本含义(2016年已考)

(19)、卢梭认为,父母对孩子的教育,身教重于言教。“在任何事情上,你们的教育都应该是行动多于口训,因为孩子们是容易忘记他们自己说的和别人对他们说的话的,但是对他们所做的和别人替他们做的事情,就不容易忘记了。”4所以,父母的以身作则是进行家庭教育的一个重要方法。

(20)、卢梭在《论不平等》第二部分的开头如是说。他认为,当人们走出自然状态,建立私有制和家庭,就开始迈向文明,同时也迈向不平等和奴役。私有制是文明社会的基础,家庭是社会政治的第一种模式。

5、启蒙思想家卢梭的思想主张

(1)、《爱弥儿》细腻生动的想像力、感人至深的情感和语言、爱欲与自由的对峙、宗教意识的灵性沉迷与斯多葛学派自然与命运意识的宁静之间的张力、对凡俗和政治的尊重和终放弃……在卢梭的《爱弥儿》那里,柏拉图的《理想国》复活了,而且以更真实的方式——复活是因为同样借助独白或对话的文学体裁,不过在卢梭这里也具有独特的特征即将不同的概念框架都纳入同一个叙事中而不至坍塌;更真实是因为活生生的爱弥儿的经验代替了哲人的谈论,而诸如斯多葛的命运意识、基督教等后柏拉图时代的资源被引入其中。

(2)、有人称,卢梭在教育界发动了一场哥白尼式的大革命,他把儿童放在教育过程的中心,认为儿童有一种潜在的发展可能,而教育就是为儿童提供一个优良的环境,使其充分地实现这种可能性。同时,卢梭奠定了实用主义哲学和进步教育的理论基础,对欧美教育产生了深远影响。卢梭的教育思想实践成果首先产生于1774年巴西多开办的“泛爱学校”,德国之后兴起的泛爱主义教育运动也以此为理论基础,此后裴斯泰洛齐福禄培尔、杜威等人关于儿童观的理论也在一定程度上以此为出发点。

(3)、(3)在人的心灵中根本没有什么生来就有的邪恶----否定原罪论,强调人是性善的;

(4)、终牧师把各种宗教都看成有益的制度,而真正的崇拜是心的崇拜,“真正的心就是神灵的殿堂,不管你在哪一个国家和哪一个教派,都要以爱上帝胜于爱一切和爱邻人如同爱自己作为法律的总纲。”(454)在一个很长的注解中,卢梭比较了宗教狂信和无神论,并认为前者较好。“宗教的狂信尽管是容易导致血腥和残酷的行为,但不失为一种强烈的热情,它能鼓舞人心,使人把死亡不看在眼里,赋予人以巨大的动力,只要好好加以引导,就能产生种种崇高的德行;反之,不相信宗教,以及一般的好辩的哲学风气,却能斫丧人的生命,使人的心灵变得十分脆弱,把所有的热情都倾注于低级的个人利益和卑贱的自身,一点一点地败坏整个社会的真正基础。无神论之所以不造成流血行为,并不是由于爱好和平,而是由于对善漠不关心。”(455)

(5)、走路——这种恐怕是人类司空见惯的行为,在作家索尔尼的眼中,具有别样的文化意义,而不仅仅是从起点到达终点的通行。在《走路的历史》这本书中,她系统地考察了走路作为一种文化行为的源流发展。

(6)、如今的社会,有许多的父母为事业为生活奔波,工作繁忙,连跟孩子相处的时间都没有,更谈不上家庭教育。他们认为,努力赚钱是为了孩子,孩子跟着爷爷奶奶或是外公外婆与跟在自己的身边一样,只要给孩子物质上好的,便是对他们好的关心和照顾。殊不知,在这样的物质的爱下,缺失安全感和陪伴的孩子们已不知道爱是什么,他们的成长就如同沙漠的树木,缺乏灌溉,渐渐成为枯木。

(7)、卢梭提出:在自然状态(动物所处的状态和人类文明及社会出现以前的状态)下,人本质上是好的,是“高贵的野蛮人”(noble savage)。好人被他们的社会经历所折磨和侵蚀。而社会的发展导致了人类不幸的继续。卢梭的《论科学与艺术》("Discours sur les sciences et les arts", 1750)强调,艺术与科学的进步并没有给人类带来好处。他认为知识的积累加强了政府的统治而压制了个人的自由。他总结得,物质文明的发展事实上破坏了真挚的友谊,取而代之的是嫉妒、畏惧和怀疑。

(8)、卢梭的《爱弥儿》不仅仅纠正了康德,也纠正了我。大学的时候我先后读过奥古斯丁和卢梭两人的《忏悔录》,喜欢奥古斯丁而讨厌卢梭:奥古斯丁是纯洁灵魂的上主颂歌,而卢梭不过是一个有罪之人的“人义论”呓语。随着岁月的流逝和人情世故,读《爱弥儿》的时候,我才越来越认同卢梭所言,

(9)、对刚刚走出自然状态的人类来说,这些“不平等”也不是理所当然的,所以他们一开始会不承认这种权利,会反抗这种不平等。这个时候,强力者就会跟财富先占者不断地发生冲突。某个人占有自己的私有财富后,后来的强大的人就会与他发生斗争,夺走他的财富,如此反复。

(10)、夏尔·路易·德·塞孔达,拉布雷德与孟德斯鸠男爵(法语:CharlesLouisdeSecondat,BarondeLaBrèdeetdeMontesquieu,法语:(mɔ̃tɛskjø),1689年1月18日-1755年2月10日)是法国启蒙时期思想家、律师,也是西方国家学说和法学理论的奠基人。

(11)、在人性论问题上,卢梭认为人性善。卢梭秉持“性善论”的观点,这是其整个社会发展观的一部分。在人的善良天性中,包括两种先天存在的自然感情,即自爱心和怜悯心。同时,他还强调“良心”在使人为善中的作用。他认为,良心能够指导人判断善恶,引导人弃恶扬善。为了祛除恶劣的教育对人良心的污染,好的办法是让儿童及早远离乌七八糟的城市社会,到接近自然的农村生活。

(12)、文章主要是通过研究卢梭的学前教育思想,分析

(13)、卢梭虽然诟病人类文明,对“自然状态”情有独钟,但是他并没有主张“返祖”。他说,如果要让人类回到自然状态,那是“上帝才有能力做的事,是魔鬼才希望做的事。”

(14)、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卢梭的思想在不同的意识形态领域里倍受争议。他的论点:人与人的契约构成社会,人与社会的契约构成国家;自然准则高于社会准则;人生而自由,个人自由大于集体自由;法治要结合德治;人既有自然属性也有社会属性。情感教育要先于理智教育;教育要秉承天性培养自然人,从自然到人再到事物的认识过程等等,都曾经在某些意识形态之下被批判过。

(15)、另外,整个思想体系中大的缺点,我觉得应该是他的逻辑起点是猜测的、独断的。这也是理性主义思维的缺陷,哲学史上也一直有很多诟病。即使我对历史学、人类学以及生物学等自然学科了解不多,我也可以很明显地看到《论不平等》第一部分当中对原始人的描绘有着许多独断的、不可靠的观点。自然也不总是的。而当今的科学也证实人类的自然状态(智人)与卢梭的理性推测有着许多不符的地方。这是卢梭思想的时代局限。

(16)、卢梭以人民主权思想和公意思想为理论基础,以自由、平等为核心,旨在建立人民真正拥有主权的民主共和国。

(17)、其次,在自然秩序中,所有的人都是平等的,而社会之中,公民是有等级的;

转载请注明出处阿文说说网 » 《卢梭》精辟97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