谭嗣同父亲【文案137句】

谭嗣同父亲

1、

(1)、谭继勋的官职听起来很高,但实际上他没有权力

(2)、谭继洵,字子实,号敬甫,湖南浏阳县人。他于道光二十三年中举人,在咸丰十年中进士,同治十三年担任户部员外郎,次年转任户部郎中。原本他也只能当个这种验收漕粮、催督转运的小官。但在谭钟麟推荐下,他受到左宗棠赏识,于光绪三年被外放,补授甘肃巩秦阶道,加二品衔。之后他又历经甘肃按察使、布政使等职,于光绪十五年担任湖北巡抚一职。

(3)、另外差点被救下来的是杨锐,他是张之洞的心腹,张之洞知道杨锐被捕后,急电盛宣怀,请顺天府尹陈夔龙及户部尚书、协办大学士王文韶营救杨锐,但是由于慈禧动作太快,救援不及时,导致没能救下来。

(4)、而在他被捕入狱后,敬佩他的侠士提出了劫法场和与之交换,替他去死的提议,都被他一一否决。

(5)、谭嗣同是清末巡抚谭继洵之子,本是个官二代,少年时,随父亲到京师住在湖南浏阳会馆,经人推荐认识了一代义侠“大刀王五”,并跟随其学习武术。

(6)、慈禧太后大权在握,寿命又长,光绪帝几乎一生都受到她的钳制,没有实权。

(7)、维新变法失败后,谭嗣同以及其他同仁被慈禧太后关进大牢,等待他们的将是残酷的极刑。在这个生死紧要关头,谭嗣同的好朋友买通狱卒来到大牢看望他,提出两种办法,一是劫狱,冒死营救他。二是跟谭嗣同身份互换,愿代他赴死。然而不管是哪一种方法,谭嗣同都毫不犹豫拒绝了。

(8)、所以谭继洵和儿子谭嗣同是意见不合,没有断绝父子关系就是好的了,怎么还敢惹祸上身援救儿子呢!

(9)、虽然“公车上书”没有成功,但是经过几年的努力,变法的声音终于传到了光绪帝耳朵里,并且维新变法运动逐渐在全国兴起。

(10)、其中有一位更是在被杀前高喊:“有心杀贼,无力回天,死得其所,快哉,快哉!”

(11)、谭嗣同虽是典型的官二代、公子哥,但身上没有纨绔子弟公子哥习气。一生喜好结交名士,任侠好义。在北京时,就跟侠士大刀王五结交,还一起谋划借兵救光绪。

(12)、其实这个世界风险与利益是并存的,既然当时的谭嗣同后能够到被杀头的地步,那么想必我们也能够猜到,他所做的事并人能够驾驭的存在,熟悉那段历史就不能不知道维新变法,我们也常常吐槽当时的清朝封建统治者,闭关锁国,故步自封,首先是因为我们接受了新的思想新的教育,其实我们今天的想法和当时的戊戌六君子等人的目标是一致的。

(13)、荣禄告诉了慈禧太后,于是9月21日,慈禧发动了“戊戌政变”,并将光绪皇帝囚禁于中南海瀛台,慈禧开始再度“训政”,戊戌变法失败。慈禧太后开始下令逮捕维新派人士。

(14)、不过,谭继洵的愿望终还是没有能够实现。尽管谭继洵在儿子被抓后,保持低调及克制,。但终他还是因谭嗣同事件的牵连,被贬为庶民,不久之后就因病去世了。

(15)、谭嗣同从小接受的教育是崭新的爱国爱民,推陈出新,变法求存新思想,对封建的君权官权等等封建的糟粕极为厌恶,他是新思想的代表。

(16)、维新派思想如火如荼时,湖广总督张之洞约谭继洵陈奏新政,谭继洵都不参与,所以他应该属于思想保守派。

(17)、其实,谭嗣同被捕后,社会各界很多人都在努力营救他。因他推行变法,想要改变中国落后的局面,这也正是全国有识之士的心愿。当时的清政府气数已尽,丧权辱国,在与列强的斗争中软弱无能,却又不思进取,固步自封,逐渐丧失民心。营救谭嗣同,就等于在救中国的未来。

(18)、1898年9月21日,慈禧太后果断将光绪帝囚禁于中南海瀛台,然后发布训政诏书。这也意味着,戊戌变法正式宣告失败。

(19)、而变法对于守旧派的精神层面,更是直接进行了沉重的打击。

(20)、终,谭嗣同的流血不是宣告改良运动的再兴,而是宣告了改良运动的结束,这充分表明了他的阶级局限性。他的经历启发我们:对于长期统治中国的,腐朽落后的封建主义制度,决不能温良恭俭让,而是必须要用彻底革命的手段,才能推翻它,建立一个有利于国家发展与人民幸福的崭新制度。

2、

(1)、这次变法涉及政府、企业、学校、军事等方方面面,对现有的制度可谓是天翻地覆的变化。

(2)、因为君为臣纲,变法是大逆不道等等封建思想束缚了他,在他看来,儿子谭嗣同的变法就是忤逆,违背了他心中的“忠君爱国”。

(3)、谭嗣同的父亲受到忠君思想影响,不想连累家人。

(4)、这个时候,一群先进的知识分子就开始了寻求救亡图存的出路。谭嗣同作为一个官宦子弟,受过良好的教育和西方文化的熏陶,于是毅然决然的参加了维新变法运动。虽然光绪皇帝赞赏维新派的做法,但是维新派的实力依旧斗不过地主阶级顽固派。后来,慈禧太后将要处决这些维新派的物。康有为和梁启超逃亡去了日本,但是谭嗣同坚决的毅然赴死。

(5)、从父亲的劝诫,到多次拒绝出逃机会,再到行刑前的大义凛然,可以看出,谭嗣同早已将自己的全部都献给了变法运动。失败只是暂时的,只要越来越多的人能通过他的死有所觉醒,那么总会有胜利的那天。

(6)、他知道,如果再不改变这清朝腐朽的教条,再不提出新思想,国家将不复存在,民族将不复存在。

(7)、所以即便是谭继洵豁出性命来就谭嗣同也必然是无济于事的,因为慈禧必杀谭嗣同。或许在谭家看来,这件事情如果能不连累家族,不摊上个满门抄斩就谢天谢地了!实力不够

(8)、谭继洵拒绝营救自己的亲儿子,想以此跟变法撇清关系,保住自己的乌纱帽。不过他的愿望落空了,他一直担心的事情还是发生了,谭嗣同死后,慈禧太后一样没有放过他,把他革职软禁,他的仕途至此结束,不知道此时,他对儿子的死,是痛还是恨呢?

(9)、他年纪大了,只想平平安安过一生,实在不愿意到老了家里还发生大事情。为了让儿子安分守己,他多次找儿子谈心,希望他不要成天想那些“不切实际”,安心做好自己的本分事情。

(10)、徐致靖晚年常说的一句话就是:“我应该跟六君子一起走,留下我有什么意思?”

(11)、谭继洵曾经为谭嗣同谋了份官职,希望他能够不折腾,好好安定下来。谭嗣同不为所动,干脆远离家庭,继续为理想而奋斗。

(12)、康有为派谭嗣同联系袁世凯,密谋让他率手下军士包围颐和园,控制住慈禧太后,杀掉慈禧的宠臣直隶总督荣禄。

(13)、而张荫桓没有被斩立决是因为他常年出使海外,和很多国家的关系都不错,他被捕之后,这些国家出面对慈禧太后施压,张荫桓这才被发配新疆,当然,两年后,因为八国联军的入侵,慈禧太后又想到了张荫桓,下令将其处死。

(14)、其次,谭继洵虽然是封疆大吏,但也鞭长莫及,找不到合适的人营救谭嗣同,徐致靖和张荫桓虽然被救了,但并不代表谁都能被救,没有一定的能量和人脉是不行的,就比如戊戌六君子中的杨锐,曾是张之洞的幕僚,很得张之洞的看重。

(15)、所以变法刚刚开始,就遭到了守旧派的强烈抵制,他们甚至要求慈禧太后废除支持变法的光绪皇帝。

(16)、这个时候谭继洵更多的是无奈,因为他不能自私地只考虑儿子的个人安危,他还要考虑到身后的整个家族。此外所有人都知道谭嗣同所做的事,并非一般的犯罪,这相当于欺君犯上,秘谋逆反的大罪,岂能是简简单单凭借着看似同父亲的关系就摆平的呢?为了自己的安稳,为了一家老小,慈禧杀谭嗣同的时候他也不敢发声,只求掌权者不要殃及池鱼。谭继洵官职听上去很高,但实则并没有权力从湖广总督的任命上来看,谭继洵只做了两年的湖广总督,而前后时间都是由晚清四大臣之一的张之洞把持,因此谭继洵虽然看起来名头很响,但这个职位对他而言,却是一个没有实权的名头而已,他并没有掌握多大的权力。从历史文献上来看,大刀阔斧改革,发展洋务运动的人里面,朝廷的核心人物也并没有他,所以湖广总督的实际掌权人其实是张之洞。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谭继洵是张之洞的下属也不为过。

(17)、当康梁逃亡时他曾表示:“不有行者,无以图将来;不有死者,无以酬圣主。”并说:“各国变法,无不从流血而成,今中国未闻有因变法而流血者,此国之所以不昌也,有之,请自嗣同始!”在菜市口被砍头时,高呼,死何所惧!

(18)、这时维新派想到了对变法感兴趣且颇有实力的袁世凯,如果能得到他的鼎力相助,那么就完全有机会让慈禧太后和守旧派,因为忌惮他手中的军权而放松对变法的限制。

(19)、徐致靖被救是因为很多人都不知道李鸿章和他父亲有关系,这样找人说情,慈禧还不会过多的疑惑。而谭继洵和谭嗣同关系,天下人都知道,父亲为“乱d”儿子求情,这样慈禧可能直接把他们“父子”都解决了,甚至可能都被灭族。一生以谨慎著称的谭继洵当然不会冒着这样的危险去救人。

(20)、谭继洵不敢冒险努力救谭嗣同的性命,生怕惹恼了高当权者,也有保全家族的考虑。

3、

(1)、两人经常为遵循旧制还是变法图强爆发激烈的争吵,且各持己见,谁也说服不了谁。政见不合导致父子矛盾逐渐激化,两人的交流越来越少,从变法开始到失败结束,甚至谭嗣同被执行死刑他们父子都没再见过面。

(2)、谭继洵属于顽固的保守派,另一方面为了自保。

(3)、此外湖广总督这个职位,在满清的官僚体系中算得上是的封疆大吏,即便是朝廷也应该礼让三分,给他几分薄面。但谭继洵面对儿子入狱,始终并未向朝廷求情,因为他知道如果他求情了,可能整个家族都得跟着陪葬。

(4)、光绪时期,全国多的时候有16个巡抚,谭继洵就是其中之执掌全省事务,可谓位高权重。

(5)、他被捕之后,张之洞也设法营救了。张之洞多番找人,但因为所托非人,其中找到的一人是刚毅,刚毅怨恨杨锐,不仅没有救杨锐,反而煽动慈禧太后将其处死。

(6)、作为维新派的骨干,变法救国的志士,从变法失败,到被捕入狱斩首示众,一直有不少人施以援手,企图拯救这个为国变法的志士。

(7)、1895年(光绪二十一年)5月2日,康有为联合在京参加会试的1000多名举人上书清政府,要求拒和、迁都、变法(公车上书)。在变法思潮的影响下,谭嗣同开始“详考数十年之世变,而切究其事理”,苦思寻求挽救民族危亡的根本大计。他感到“大化之所趋,风气之所溺,非守文因旧所能挽回者”,必须对腐朽的封建专制制度实行改革,才能达到救亡图存的目的。

(8)、谭继洵对谭嗣同的锐意维新更是意见很大,谭嗣同在浏阳设立新馆,推广新思想,曾经邀请谭继洵为其宣传,谭继洵表示:“守老氏之宝,不欲为天下先。”

(9)、就这样谭嗣同努力实现着毕生抱负,一道诏书出现更是让他看到了胜利的曙光。1898年6月11日,光绪发布《明定国是诏》,是为确定日后的国策。

(10)、表面上看起来,是父亲谭继洵无情无义,面对儿子被斩首无动于衷,是谭继洵懦弱无能,不敢反抗,不敢拯救儿子。

(11)、可是在这个话题上,他们父子永远没有共同语言,谭继洵一生谨小慎微,安于现状,在做官上,他不求有功但求无过,做好本职工作即可。偏偏儿子却是一个壮志凌云、豪气冲天的人,一心想要改变封建落后的社会,经常纠集一群人针砭时弊,探讨救国之道。

(12)、谭嗣同听到消息后,并不慌张,他不顾个人安危,首先想到的是营救光绪皇帝,在多方活动、营救计划落空后。他知道自己的处境危险,就决心用自己的牺牲去向封建顽固势力作后一次反抗。

(13)、他年纪大了,只想平平安安过一生,实在不愿意到老了家里还发生大事情。为了让儿子安分守己,他多次找儿子谈心,希望他不要成天想那些“不切实际”,安心做好自己的本分事情。

(14)、要知道,慈禧太后对谭嗣同等人的行为十分气愤,巴不得马上抓人出来杀鸡儆猴,所以谭继洵只能用足够的驯顺和自己的仕途来换取全家人的性命。

(15)、他游历数省,研究自然,观察人文,结交名士,行路如读万卷书,这一番游历,更加坚定了他内心的所想。

(16)、可以说,谭继洵是科举八股文考试的受益者,步步升迁也依赖现有的制度,再加上他本身就是思想保守,谨小慎微之人,因此在本能上就反对维新变法。

(17)、按照光绪帝和康有为等人的想法,与其在慈禧太后的控制下束手束脚地做事,不如釜底抽薪,彻底剥夺她插手的能力。

(18)、第3点,思想守旧。从他在官场上的立场就能看出,他是属于保守派的人。从他29岁考进进士,后幸运的当官,进入了官场这个大环境。一直以来,他都表现的很平凡无奇,没有任何的突出亮点,只能说他一直保持着自己不出大错就行了。如此一来,他升官也就很慢,后能够坐上湖北巡抚的位置,凭借的也是他的管历罢了,他是要接近古稀的时候,才坐上了这个高位的。因为他的思想守旧,导致他很平庸,又比较胆小谨慎,力求做事不要有错。当他儿子被抓之时,他怕连累自己,怕人老了以后,晚节都保不了,更怕的是被谭嗣同连累,到时候落个株连九族的下场。因此,在儿子被抓之后,他一直沉默不开口,不去求情,不去求人,就谨小慎微的听从朝廷命令。

(19)、谭嗣同(1810—128),男,字复生,号壮飞,湖南浏阳人,中国近代著名政治家、思想家,维新派人士。其所著的《仁学》,是维新派的第一部哲学著作,也是中国近代思想史中的重要著作。

(20)、不过谭继洵虽然没能救下儿子,但是丧子之痛还是痛彻心扉,他为儿子写下了挽联:

4、

(1)、谭嗣同自小就富有任侠精神,关心国事,在13岁除夕那年曾撰一对联:惟将侠气留天地,别有狂名自古今。英锐之气,令人心折。甲午战争的惨败,如一记重锤敲醒了沉睡的国人。谭嗣同对于《马关条约》的签订不满,开始提倡新学、呼号变法。在四处奔走宣传变法的过程中,结识了康有为、梁启超等人,开始参与到变法工作中来。

(2)、谭继洵虽然官至巡抚,为一省的地方大员。但是谭嗣同所牵涉的变法维新之事却是高权力级别的斗争,得罪的是慈禧太后,相比起来,巡抚的权力可以忽略不计了。

(3)、不过谭嗣同出事后,张之洞并没有因为自己和谭继洵的关系一般而置身事外,他是一个不卑不亢的老臣,在朝廷内外有巨大的影响力,因佩服这帮变法勇士的侠义和胆量,他站出来向太后求情。当时的慈禧太后正在怒头上,谁也不敢去撞在她的枪口上。张之洞却不管不顾,积极去面见慈禧太后,希望太后能够刀下留人。

(4)、慈禧天后囚禁了光绪帝之后,于是便到处抓捕维新派成员,虽说当时有很多的维新派成员想要逃到海外,但是因为消息闭塞的关系,等到维新派成员知道后,已经来不及了。不过谭嗣同却并没有选择逃走,甚至还想要和刘光第等人想办法将光绪帝救出来。可是后不仅光绪帝没救出来,甚至连谭嗣同都被抓了。

(5)、谭嗣同早年曾在家乡湖南倡办时务学堂、南学会等,主办《湘报》,又倡导开矿山、修铁路,宣传变法维新,推行新政。

(6)、左宗棠的去世,给谭继洵的仕途造成了很大影响,从此以后他在朝中已经没有依靠了,所以只能唯唯诺诺地过日子。虽然谭钟麟还是两广总督,可是他也是极力反对变法的顽固派之况且他跟慈禧太后的关系,远不及李鸿章等人,也说不上话。因此谭继洵就算想救儿子,也是心有余而力不足。

(7)、但是徐致靖被捕后,李鸿章就开始对这个世侄进行营救,他知道自己出面不大好,就求慈禧的大红人荣禄。荣禄碍于情面,只能去求慈禧,并说徐致靖不懂什么“变法”,只是跟着维新派唱唱昆曲、玩玩围棋罢了,并且光绪三个月都没召见过他。

(8)、当谭继勋作为局外人凝视改革深渊时,深渊也回望着他,仿佛是一种嘲讽。终,谭继勋的烦恼成真了。慈禧太后反对改革的意图是显而易见的。光绪皇帝冒着一切危险命令袁世凯监禁慈禧,但袁世凯告诉了他。慈禧太后从颐和园赶回紫禁城发动政变,囚禁光绪,逮捕改革者。

(9)、但是谭嗣同父亲却身为湖广总督,丝毫没有为儿子求情,湖广总督这个职位在当时是很高的,相当于封疆大吏,按理说即使是朝廷也应该礼让三分,他为什么没有为儿子求情呢?

(10)、由于此事已经被慈禧太后定性为“谋逆”,所以几人的结局必然不会太好。

(11)、但是正如光绪皇帝软禁慈禧太后的计划暴露一样,慈禧太后的意图也并非毫无征兆,所以很多维新派人士也得以逃出生天。例如康有为和梁启超就及时逃到日本,躲过一劫。

(12)、这些守旧势力大权在握,又得到了慈禧的支持,维新派必然会遭到他们疯狂反扑和打压,失败结局早已注定。谭继洵虽然能力有限,却明白在残酷的政治斗争中通过明哲保身,尽量保全家人的安全,只能选择冷漠旁观。

(13)、还有谭锺麟也称誉说:“该员器识深沈,才具稳练,地方民事吏治均能切实讲求,不避劳怨,至综核精详,尤各司道所不及。”

(14)、不过在他看来,谭嗣同的行为本就不合规不合法,受到惩罚也是理所当然。

(15)、只要谭继洵给儿子谭嗣同求情,那么李鸿章集团肯定会将谭继洵打入维新变法的阵营之中,到时候除掉他就轻而易举了。

(16)、和他一同即将被处斩的还有杨锐、刘光第、林旭、杨深秀、康广仁五人,他们都是革新道路上的先行者,也都是值得纪念的英雄。

(17)、一方面是他营救光绪帝未成,从道义和情感的角度出发,他不想就这么一走了之。

(18)、谭嗣同密会袁世凯,要他带兵护驾,除掉慈禧太后为首的顽固派。袁世凯表面上答应了谭嗣同,结果向荣禄告了密。

(19)、其实,你不是豪门,你不是知识分子,你不是朝廷官员,根本就没机会参与维新变法。大家知道公车上书吧,那都是全国各地上京赶考的举人,可以说他们都是当时中国的精英知识分子。

(20)、1898年9月28日,谭嗣同和其他五人在宣武门外的菜市口被刽子手用钝刀子砍死,终年33岁。后来人都知道谭嗣同是光绪重用的维新派,但是却少有人知道他有一个当湖广总督的爹。谭嗣同的父亲名为谭继洵,谭嗣同死的时候他正担任湖广总督,这可是的封疆大吏,按理说在朝堂之上也应该是颇有能量的,为什么不去救谭嗣同呢?

5、

(1)、很多人都觉得谭继洵怎么也是个封疆大吏,虽然谭嗣同被捕时,谭继洵降为了湖北巡抚,但是依然是一省之长,怎么就救不了儿子呢?

(2)、谭嗣同死后,谭继洵仍旧是不可避免地受到了牵连,他的官职被一撸到底,贬为庶民,勒令返回了老家。

(3)、王五苦劝无果,只能黯然离去。等到谭嗣同行刑的那天,王五还是想截囚车救援,可是由于押送的人改变了路线,致使错过了佳救援的机会。谭嗣同就义后,王五亲自为好友收尸,并运回家乡安葬。

(4)、其实对于谭嗣同这是很正常的,那一代的的目标是救国救民,维新也好,革命也罢,都是手段而已。如果维新能够成功,就可以避免革命造成的巨大社会破坏,何乐而不为呢?换言之,在1898年之前,谭嗣同的思想是维新和革命之间摇摆,没有一定的倾向,对于谭嗣同来说这两者区别不大。

(5)、谭嗣同一生致力于维新变法,主张中国要强盛,只有发展民族工商业,学习西方资产阶级的政治制度。公开提出废科举、兴学校、开矿藏、修铁路、办工厂、改官制等变法维新的主张,是维新派中的激进者。

(6)、其实我们看谭继洵这个人,他和谭嗣同是完全不同的两个人,谭嗣同是一个热血青年,甘愿为自己的理想、为劳苦大众而决绝的牺牲,而谭继洵则是一个因循守旧的人,他的一生都在遵循着既定的轨迹,一步步往前走,他是旧社会普通人经由科举考试入仕并功成名就的典型代表。

(7)、谭继洵虽然位高权重,但在他当政期间,办事的小心谨慎。湖广总督张之洞办事专断时,他也不敢违抗。对于慈禧下达的命令,他奉行的是“君让臣死,臣不得不死”,他惧怕慈禧,怕慈禧知道自己走后门,会有灭族危险。

(8)、但是事无,维新派首领之一徐致靖本来第一个就被慈禧太后判处了斩刑,结果却逃过一劫,这和他父亲的积极营救密不可分。

(9)、父亲刻板的政治生涯,儿子的激进改革,父子地位不同,导致父子关系十分僵化。在谭继勋眼里,只要服从当权者的思想,就能稳扎稳打地渡过难关,回到家里,他就会安然无恙。作为一名官员,他从不冒险,在个人思想上表现出保守的倾向。因此,“不立功,不犯错误”是他当官的首要原则。

(10)、被捕四天后,谭嗣同与其他五位变法人士在北京宣武门菜市口被斩首,几人慷慨赴死,以鲜血祭奠了自己的理想。

(11)、谭继洵是湖南浏阳县(今浏阳市)人,咸丰十年(1860年)进士。谭继洵是个循规蹈矩的人,为官期间一步步的升迁,很是谨慎。考取进士的谭继洵被授予户部广西司主事(正六品京官),在户部一干就是十几年,后才干到了户部郎中(正五品,相当于户部下面的司长)。

(12)、从另一面来说,大刀王五和儿媳妇劝谭嗣同的事,谭继洵肯定知道。

(13)、也可以说,在当时那些能有机会读书,并能考上举人,他们的家庭环境基本上差不到哪里去,当然比谭家肯定要差些。

(14)、谭继洵的保守思想并没有影响其子谭嗣同的想法,甚至其越加阻止,谭嗣同的维新思想越强烈。终,维新变法威胁到了当权者慈禧太后,谭嗣同也被慈禧太后残酷杀害,年仅33岁。当时戊戌变法失败后就有人劝谭嗣同逃走,他却对劝他离开的人说:“各国变法无不从流血而成,今日中国未闻有因变法而流血者,此国之所以不昌也。有之,请自嗣同始。"

(15)、妻子说你快跑吧,咱还没有孩子。谭嗣同一怔,接着说道:“没有孩子更好,有孩子多一个受苦的又有什么用呢?”

(16)、谣风遍万国九洲,无非是骂;昭雪在千秋百世,不得而知。——挽长子谭嗣同

(17)、“百日维新”期间,山东道监察御史杨深秀还参了谭继洵一本,说他:“湖北巡抚谭继洵守旧迂拘,虽人尚无他,要非能奉行新政者。”

(18)、维新变法失败后,光绪帝被慈禧囚禁到瀛台,他四处奔走筹谋营救光绪帝,但是所有的营救计划均落空。他决心以死来殉变法,用自己所流的鲜血向封建顽固势力做后的抵抗。当时康有为、梁启超都逃到了海外,他不逃,一心求死。他说:“各国变法无不从流血而成,今日中国未闻有因变法而流血者,此国之所以不昌也。有之,请自嗣同始。”谭继洵只好在儿子从容就义时为爱子留下一副挽联:

(19)、有人劝他赶紧离开,可是谭嗣同决心以死来殉变法事业,他说:

(20)、和以往不同的是,这次被押上刑场的六人没有被吓得惊慌失措,而是一副英勇就义的不屈模样。

(1)、当时康有为、梁启超等人正在北京参加会试,他们联合其它组织一起,号召正在北京参加考试的一千多名考生上书光绪帝,分析当下的严峻形势,提出变法主张。

(2)、徐致靖的父亲和李鸿章关系深厚,所以徐致靖被捕之后,李鸿章立刻展开营救,他找到了慈禧太后身边的红人荣禄帮忙,所以徐致靖由原来的斩立决变为斩监候,后又被革职监禁,1900年出狱后在杭州定居,一直到1917年才去世。

(3)、而被杀的六君子中其实每一个人都有不平凡的背景,但终还是没有被免死。其中谭嗣同的父亲更是当时的湖北巡抚官居二品,真可谓是一方封疆大吏。然而,令人不可思议的是,作为当时朝廷重臣却眼看着儿子被判死刑,却没有一句求情的话。

(4)、那么他的赴死才有了真正的意义,他要用自己的死来警示后来者,维新变法之路是走不通的。他所说的各国变法无不从流血而成,今日中国未闻有因变法而流血者,此国之所以不昌也。有之,请自嗣同始。其实是在说只有流血牺牲才能救国图强,不要再幻想付出很少的代价就能成功,妄想即不造成社会破坏又要强国富民是一条死路而已。后来怀着救国之志的青年们也果然大多放弃了维新之路,转而选择流血革命。

(5)、等到光绪三年(1877年)由谭钟麟荐于左宗棠,得由京官外放,后来升任甘肃按察使、布政使。光绪十五年升任湖北巡抚,光绪二十年(1894年)升任湖广总督。

(6)、先说说谭继洵这个人吧。谭继洵虽然是湖广总督,但是熟知历史的人就会知道,湖广总督权力的掌控者实际上并不是他,是张之洞。而谭继洵只是一个没有实权的木偶。而且谭继洵的性格是那种胆小怕事的,所以他得知自己儿子犯的错误是当时当权者痛恨的罪名,他怎么敢去为儿子求亲。他那样懦弱的性格也是害了谭嗣同。所以谭嗣同的命运只有死亡。

(7)、虽父亲不肯出面营救,可是张之洞却站出来了,他跟谭继洵同朝为官,可是两个人关系并不融洽,只能是维持表面的关系。张之洞有远见,能够接受新事物,而谭继洵却比较守旧,一直认为祖宗之法不可变,两个人的见解全然不同,因此也就走不到一出去。

(8)、早年在湖南举办新政,利用时务学堂培养了大量的维新志士;后来参与领导了发生在1898年(光绪二十四年)的戊戌变法,期间他力辅光绪皇帝推行变法,整顿官制,革除弊政,后怀着“愿以颈血刷污政”的决心为变法而牺牲,传播了资产阶级新文化、新思想,批判封建主义旧文化、旧思想。

(9)、谭嗣同死时,他的父亲谭继洵已经75岁了,他虽然一生唯唯诺诺,但还是写下一副催人泪下的挽联。其中,老父亲对丧子之痛的悲愤和无奈溢于言表。从挽联可见,谭继洵内心深处对于儿子变法强国的想法是认同的,但作为久居官场的他来说,其深知激进式的改革必然触动以慈禧为首的顽固派利益。

(10)、说起戊戌变法,一定会提到戊戌的六位君子。杨深秀、刘光第、杨瑞、林旭、康广仁、谭嗣同。其中要说说谭嗣同,因为他是“官二代”,要知道谭嗣同的父亲谭继洵可是当时清政府的湖广总督,那个身居高位但是谭继洵并没有救下自己的儿子,实质上的本质就是个人的力量在国家机器运转之下,显得是那么的苍白无力,所以谭继洵只能接受清政府的审判。

(11)、戊戌六君子被捕之后,时任湖广总督的张之洞的门生杨锐也是六君子之张之洞马不停蹄地向慈禧太后求情。

(12)、而当时的张之洞可是谭继洵的上司,虽然是不支持,但是也不要能够进行反对。所以两人之间一直有各种各样的矛盾,因为很多的时候谭继洵思想陈旧,只想着能够保住自己的位置,所以对于很多的事情都不敢插手,而张之洞则是大刀阔斧的进行改革,张之洞的强势也让谭继洵看不顺眼。

(13)、谭嗣同(1810—128),男,字复生,号壮飞,湖南浏阳人,中国近代著名政治家、思想家,维新派人士。其所著的《仁学》,是维新派的第一部哲学著作,也是中国近代思想史中的重要著作。

(14)、即使爱子心切,但是这位老父亲能做的真的不多,只能给儿子风风光光的处理后事,想要救儿子的性命,不仅可能殃及全家,而且终还救不下,与其这样,还不如以小的损失换取整个家庭的安宁,谭嗣同当时已经下了赴死的决心,即使谭继洵想要救儿子,谭嗣同也不见得能够领情,从当时谭嗣同被抓,再到被杀,持续时间仅有短短的4天,这4天能够干什么呢?

(15)、另一方面,谭嗣同也认为这次变法的大业夭折,恐怕短时间内很难有再来一次的契机,所以选择用自己的性命作为对抗封建统治的工具,以此来警醒世人。

(16)、谭嗣同的父亲面对这种情况也是束手无策,只能听天由命,无法伸手救下自己的儿子。谭嗣同父亲深受忠君思想的影响,不想连累家人。谭嗣同的父亲是保守派,他一直不赞同谭嗣同变法的举动,他本人深受封建传统思想的影响,认为自己应该忠君爱国,他儿子被判刑是罪有应得,不想因为他儿子连累自己的家人,加上自己也确实没有能力救下谭嗣同,因此他没有救人。

(17)、谭嗣同在狱中镇定自若,写下了“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的精彩诗篇。

(18)、维新派寄希望于当时的工部右侍郎袁世凯,在局势紧迫时,光绪帝发出“朕位且不能保“的密诏。

(19)、1898年6月11日,在康有为的推动下,光绪帝颁布了“明定国是”诏书,维新变法正式开始。

(20)、当时他的亲朋好友都去阻止他,不愿意他去趟这趟浑水,谁都看得出来,太后是铁了心要杀六君子,要是冒然去求情,以慈禧太后的火爆破气,恐怕连求情的人都要跟着遭殃。不过张之洞没有退缩,他已经一把年纪了,早已经将生死名利置之度外,于是不管不顾去求太后,可惜,晚了一步,包括谭嗣同在内的六君子被慈禧太后杀害了。中国的维新变法至此以失败告终。

(1)、谭嗣同就是那个自己主动流血的英雄,就像他自己所说的那样“有心杀贼,无力回天,死得其所,快哉,快哉。”

(2)、谭嗣同在浏阳会馆被捕。在狱中,意态从容,镇定自若,写下了这样一首诗:“望门投止思张俭,忍死须臾待杜根。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

(3)、谭嗣同要出逃还是有很多条路可走,早在逮捕之前就放弃乘坐逃亡日本的轮船,在逮捕之后放弃大刀王五的劫狱计划。

(4)、荣禄也是个聪明人,他没有一味求情,而是着重强调徐致靖在维新派里就是个充数的,没有什么重要作用,也没真正参与变法运动。

(5)、和谭嗣同一样被捕的还有一起参与变法运动的杨锐、刘光第、林旭、杨深秀、康广仁、徐致靖等人。

(6)、1898年(光绪二十四年)9月底光绪帝去天津阅兵时,慈禧太后等人早有密谋,发动兵变,废黜光绪帝,一举扑灭新政。

(7)、此时,一些变法的领军人物认为“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于是选择了流亡海外,如康有为梁启超等人。谭嗣同也本可以这样选择,可他却选择从容赴死。这样的行为笔者认为是有其一定的意义的。

(8)、在谭继洵看来,儿子的行为简直是不知天高地厚,清朝都存在了几百年了,岂是你们几个年轻人想改变就能改变的了的。而且历朝历代,吹鼓变法的人往往没有好下场,商鞅变法被五马分尸、王安石变法被革职、永贞革新被杀害…他想到这些,就惶惶不可终日。

(9)、对于谭嗣同的被捕被杀,谭继洵作为父亲,不可能不心痛。

(10)、其实大家想的太简单了,谭继洵在清朝高层眼里只是“小角色”,资料表明谭继洵基本上和清朝高层没有交情很深的朋友。所以指望他一个巡抚,想救犯了“乱d”大罪的人,基本上是不可能的。

(11)、康有为、梁启超两人,早先收到风声,已经溜之大吉。而另外有8人则被捕获,其中谭嗣同等6人被处以极刑,于北京菜市场口枭首示众,史称“戊戌六君子”。

(12)、还在1898年6月11日,颁布“明定国是”诏书,宣布变法正式开始。

(13)、当时他的亲朋好友都去阻止他,不愿意他去趟这趟浑水,谁都看得出来,太后是铁了心要杀六君子,要是冒然去求情,以慈禧太后的火爆破气,恐怕连求情的人都要跟着遭殃。不过张之洞没有退缩,他已经一把年纪了,早已经将生死名利置之度外,于是不管不顾去求太后,可惜,晚了一步,包括谭嗣同在内的六君子被慈禧太后杀害了。中国的维新变法至此以失败告终。

(14)、他不仅熟读中国经典,在上海南京时也熟读西方学术,对西方日本改革历史很了解,每次大变法,权力重新划分,难免伴随流血冲突。

(15)、父亲墨守成规的从政,儿子大刀阔斧的维新变法,父子的立场截然不同,导致父子关系闹得很僵。在谭继洵的眼中,只要顺从当权者的思维,那能够安安稳稳地熬下去,等到自己告老还乡的时候也就安全了。做官求稳,从不冒险,在个人思想上也毫不保留地体现出其保守化倾向。所以“不求有功,但求无过”是他当官的第一要领。

(16)、总结:谭嗣同作为一个官二代,父亲都用钱为他捐了个江苏候补知府,面对这样的优越条件,谭嗣同以天下为己任,努力寻找变法之道,可以说是“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变法失败后,他不愿意离去,坚决要为变法而牺牲,这种为变法牺牲的英雄气概青史留名!

(17)、果然,变法失败后,慈禧太后露出了狰狞的面目,向那些积极推行变法的勇士举起屠刀,康、梁等人在友人的帮助下逃往海外。谭嗣同当然也有逃命的机会,不过他不愿意这样狼狈逃跑,甘愿赴死,想要以自己的鲜血唤醒沉睡的国人。若能如此,他便不算枉死。

转载请注明出处阿文说说网 » 谭嗣同父亲【文案137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