茨威格哪里人精辟100条

茨威格是犹太人吗

1、茨威格是奥地利作家,生于一个犹太

(1)、真诚的友谊始于你愿意付出什么,而不是渴望得到什么。一旦友谊建立在某种条件下,不管是友谊本身还是这种条件,都会贬得一文不值。真诚的友谊无价。要想“享受”真心,就必须有所付出。

(2)、茨威格是一个和平主义者,他视自己为全球公民而非犹太复国主义者;但同时他又十分钦佩“犹太复国之父”西奥多·赫茨尔(TheodorHerzl),并在给罗森克兰茨的第三封信中对这位奥匈帝国的犹太裔记者大加赞赏。

(3)、有一次茨威格去看望在意大利出生、却选择了德国人生活方式的著名钢琴演奏家费鲁乔·布索尼,他问茨威格:“我该属于哪一方呢?当我夜间做完梦醒来时,我知道我在梦里说的是意大利语,可是当我后来写作时,我是用德语进行思维。”当时他的学生已经遍布全世界,“也许现在这一个学生正在向另一个学生开枪。”

(4)、突然,这个年纪不小的姑娘举起了双手,眼眶里闪着泪花。

(5)、“我们请求您……求您别让他难过……也别让我们难过……求您别将他这后的幻想破灭,请协助我们,让他相信,他将给您描绘的那些画幅,都还在那儿……要是他真的猜到了是怎么一回事的话,他是肯定活不下去了。也许是我们做了件对不起他的事情,但我们除此之外又能怎样呢?人总得活下去啊……人的性命,我妹妹的四个孤儿,难道不比那些印着画的纸更为重要吗?……而且直到今天为止,我们也没有剥夺他的那种快乐,他依然很幸福,依然可以在每天下午把他的藏画夹子翻上三个钟头,跟他的每一幅画就像跟一个大活人一样地谈话,而今天……今天有可能是他幸福的日子,许多年,他都等着有朝一日能让一位行家看看他的至宝;我请求您,我举起双手请求您,千万别破坏他的这种快乐!”

(6)、阿尔伯特·爱因斯坦1879年3月14日,出生于德国符腾堡王国乌尔姆市,毕业于苏黎世联邦理工学院,犹太裔物理学家。

(7)、我之所以如此,因为曾看过作家斯蒂芬·茨威格的传记《昨日的世界》。他写这本书时正是二战期间,写完两年后,1942年2月22日茨威格和妻子选择了双双自杀离世。又过了两年,1944年《昨日的世界》才得以出版。那时候,战争仍未结束……

(8)、我已经在了大街上,上面哐啷一声打开了一扇窗户,我见有人在叫我的名字:确实不错,是那老人不听劝阻,一定要用他那什么都看不见的双眼目送着我,朝他以为是我走的方向。他把身子探出窗外,以致于那两个妇人只好小心地扶住他。他挥动着手绢朝我说道:“祝您一路平安!”用他那开心的、如同青春少年一般清朗的嗓音。这是一个让人无法忘怀的情景:楼上的窗口露出一张白发老人快快乐乐的笑脸,俯瞰着大街上整日闷闷不乐、忙忙碌碌、疲于奔命的芸芸众生,被一片善良的幻觉所组成的白云托住,从而远远地离开了我们这个令人作呕的现实世界。我不由得想起了那句千真万确的老话来——我想起了,这是歌德说的——“收藏家是幸福的人!”

(9)、冯·诺依曼1903年12月28日出生,是布达佩斯大学数学博士。0世纪重要的数学家之在现代计算机、博弈论、核武器和生化武器等领域内的科学全才之被后人称为计算机之父和博弈论之父。

(10)、不被分享的金钱如同没加番茄肉酱的意面。你可以食用它,却品尝不到其味道的精髓。

(11)、素有“心灵捕手”之称,以《人类群星闪耀时》《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等著作享誉世界的奥地利作家茨威格正是这样的存在。

(12)、但却也是乌云压顶让人喘不过气好久好久了……

(13)、1933年以前,反映迟钝的文学评论家还来不及对他的作品作出恰如其分的评价,1933年茨威格的作品被焚遭禁,从此这位犹太作家几乎从德国学者的视野中完全消失。

(14)、“您真是太好了……但是也不能让您这么白跑一趟。既然来了,就该让您看点东西,这些东西可不是您每天都看得到的,即便是在您那阔气的柏林城里也不是随时都能看得到的……我给您看几幅画,就是在维也纳的阿尔柏尔提那艺术馆和那该诅咒的巴黎也找不到比它们更为精美的东西了……是啊,一个人收集了60年,他就会得到各种各样的东西,这些东西平时是不会摆在大街上的。路易丝,把柜子的钥匙给我。”

(15)、斯蒂芬·茨威格(Stefan Zweig,1881年11月28日—1942年2月22日),奥地利小说家、诗人、剧作家、传记作家。代表作有短篇小说《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中篇小说《象棋的故事》,长篇小说《心灵的焦灼》,回忆录《昨日的世界》,传记《三大师》和《一个政治性人物的肖像》。

(16)、1933年希特勒上台,茨威格于次年移居英国,同年被纳粹驱逐出故居,开始流亡生活;妻子介绍一位流亡的犹太少女夏洛特·阿尔特曼做秘书;创作出《看不见的收藏》《日内瓦湖畔的插曲》《旧书商门德尔》《巧识新艺》等作品。

(17)、钱恩1906年6月19日生于德国柏林,1979年8月12日卒于爱尔兰。诺贝尔奖评奖委员会并没有受舆论的蒙蔽而将1945年的诺贝尔医学奖授予弗莱明一人,作为弗莱明的合作者,弗洛里和钱恩与他共同获得了诺贝尔医学奖。

(18)、“历史”指的是19世纪黑格尔所提出的历史哲学,或者更确切地说,是占领了德国宗教思想的自由主义神学学派。罗森茨威格认为,一个世纪以来的归化使犹太人在精神上衰退到了一定地步,他认为人们只有通过从时间中逃脱,回到他自身和上帝那里,才能够学会“完整意义上的生活”。里拉对罗森茨威格在书中呈现的晦涩生僻的哲学体系进行解构,并且指出,相比较基督教,犹太教是一种“漠然于世”的宗教——犹太人不会在时间中为救赎而努力,而是通过宗教日历以象征的形式期盼救赎。而在人们期盼救赎的同时,是“上帝的爱”在人们共同的生活和祈祷之间持续发挥着作用(一种灵知主义传统的说法)。

(19)、利特表示,茨威格对赫茨尔的钦佩不仅仅只是政治原因这么简单,因为赫茨尔当时是《新自由报》的文学编辑。“如果没有赫茨尔的帮助,茨威格就不可能在《新自由报》上发表文章。”他说道。

(20)、如此继续了半小时,一小时……他从没有对我说一句话。除了创造他理想中的具像之外,什么都忘记了。似乎天地间只有这工作的存在,好像上帝着手创造世界的第一天那样。

2、茨威格哪里人

(1)、记住总是会有人不如你这么幸运,所以要感激你所拥有的,不要抱怨你所没有的。

(2)、Rafa是一位以色列德籍的犹太人,来中国8年。他的头衔是这样的:TEDxHK特邀嘉宾;阿拉法犹太家庭教育创始人&CEO;TTF公益组织发起人;犹太思维智慧导师;中国国际广播电台&新华社&瞭望东方撰稿人。

(3)、“是我母亲叫我您这儿的……她什么都告诉我了……我们有一事相求于您……我们是想在您去见父亲之前把情况都告诉您……父亲当然想把他的收藏拿给您看,可是这些藏画……这些画……也不复完整了……缺了好几幅……甚至缺了多,真是太可惜了……”

(4)、“好吧,让我们现在就马上开始吧!——要看的东西太多了,而柏林来的先生们又老是没有时间。这第一个夹子里面全是大师丢勒的作品,收集得相当齐全,这个您自己也会看得出来的——而且一幅赛过一幅。呐,您自己可以评论,您看吧!”——他打开画夹的第一幅,“这是《大马图》。”

(5)、《88个犹趣的思维》是一本成人读起来发人深省、小孩读起来生动有趣的书。内含88句犹太人的思维模式,也可以说是人生箴言,配有释义和插图,确实是一种愉悦而充实的阅读体验。这不是一本心灵鸡汤,而是犹太人的处世哲学。这些箴言,很多是犹太谚语,也有的来自《塔木德》,还有Rafa自己的思考。你可以一口气把它读完,也可以随便翻开一页细细体味其中深意,我相信每个人的感悟都会不一样。

(6)、我为自己没有鞋穿而感到难过,直到我遇见一个没有双脚的人。

(7)、另一部影片《茨威格:再见欧洲》,风格恰恰相反,备受好评,全片只有“四幕”,外加序幕和尾声,完全不叙述故事,而把茨威格的后半生浓缩成四个历史时辰的横切面。在形式上甚有创意,风格冷酷之至,而且故意客观,非但毫无激情,并暗含对茨威格的批评,特别是他在记者访问的那幕戏中拒绝公开讨伐希特勒,拒绝和其他反法西斯的流亡作家同声一气向纳粹宣战。后茨威格和太太双双服毒的场景,女导演玛利亚·施拉德尔(MariaSchrader)故意作反高潮的处理,只从门前镜子侧面反映出茨威格夫妇躺在床上的死相。这种似乎是欧洲电影先锋派的典型手法,故意和观众保持距离,绝不煽动任何主观情绪。全片的焦点放在茨威格在巴西的公众形象,从序幕的欢迎餐会中茨威格作为名人受到官方隆重招待的场景,到前两幕的作家会议和记者招待会,到第三幕的巴西小镇的接待会,仿佛故意点出一种虚荣的形象,当然更毫无同情可言。难道这就能代表当今欧洲人对茨威格的看法吗?还是导演借此来展露她的简约风格与茨威格的激情风格如何不同,而作疏离的处理,达到布莱希特的所谓“史诗”效果?总之我看来不是味道,大概我也是一个温情主义者。

(8)、1898年,17岁的茨威格在杂志上发表第一首诗。

(9)、1952年与欧内斯特·劳伦斯共同创建了美国劳伦斯利弗莫尔国家实验室、1959年主持建立了伯克利空间科学实验室,被誉为氢弹之父。

(10)、《昨日的世界》里,在一战之前,在那样的时代中成长起来的欧洲人,是没人相信战争会真正打起来的。他们几乎是怀着天真看待世界局势。觉得被刺杀的皇储和自己的现实生活有什么相干呢?觉得皇帝的一个文件签署怎能影响自己在海滨浴场的疗养和享受呢?觉得远方的炮火怎么会殃及眼前的平静生活呢?

(11)、就在这时,一件出乎意料的事情发生了。那位原来站在他旁边的老妇人,她面带微笑,亲切友好地安安静静地听我们谈话,突然向我求情般地举起了双手,同时她又用脑袋做了个分明是强烈反对的动作。我起初还不明白,她这是什么意思。接着她朝她丈夫走过去,两只手轻轻放在他的肩膀上,提醒他道:“可是赫尔瓦特,您根本没有问过这位先生,他现在是否有时间来看你的这些收藏,现在已经是吃午饭的时候了。吃完饭你得休息一个小时,这是医生明确强调过的。等吃完饭再把你的东西拿给这位先生看,然后我们一起喝咖啡,这不是更好吗?再说到时安娜玛丽也在家,她对这些东西比我了解得多,可以帮帮你啊!”

(12)、 《三作家传:卡萨诺瓦、司汤达、托尔斯泰》

(13)、茨威格的小说有个鲜明的特点,即他的小说带有一种戏剧的味道。无论是《二十四小时》中年轻赌徒的手、《月光胡同》里那寒光闪闪的匕首,还是《陌生女人》那隐隐绰绰的反复出现的白玫瑰,无不具有戏剧的夸张和悬念性质,而作品中大段甚至整篇的人物独白,正是戏剧的表现形式。

(14)、犹太人的身份使他背上无理的迫害,茨威格在纳粹极端民族主义与反犹主义的重压之下,被迫与自己珍爱的祖国奥地利诀别,他文学作品在德语区也被禁止被摧毁。在国外流亡时也会常常听到从祖国传来的尖叫的呼救声,听闻亲密的朋友被非法带走、被拷打、被侮辱,甚至在自己母亲临终之际也无法陪伴在她身边。

(15)、给予钱财和分享爱意都是内心自发的行动,而不是受理智所控。

(16)、除非你懂得如何微笑,否则你不能开成一家店。

(17)、混乱而碎裂的生存环境,资本主义社会里人与人之间冷漠的关系,造成了大量情感沦落者,内心的孤独无助常常促使他们表现出一些僭越情理的行为,那完全是一种不自觉的挣扎,是溺水者妄想抓住一根救命稻草的徒劳。正因为此,茨威格作品的人物都有一种异乎寻常的勇气和高傲。

(18)、我悟到遗忘一切其他事物,集中意志以求工作的这种热忱,就是我过去所缺乏的。除了工作,好像自己都不存在,这是成功的秘诀。我现在知道,舍此以外便无神妙的方法了。

(19)、1902年,出版了《波德莱尔诗文集》;编选了《凡尔哈伦诗歌集》。

(20)、茨威格档案管理员斯特凡·利特(StefanLitt)称,学术界此前几乎“不知道”茨威格曾给罗森克兰茨写过信。“无论对研究人员还是对公众来说,这都是一个全新的发现。”利特说道。

3、茨威格是英国的吗

(1)、茨威格写道:“谁知道呢,德国和欧洲的氛围有可能会变得很压抑,自由精神无法在这些地方存活。”

(2)、“赫尔瓦特今天一个中午根本睡不着,为了急于要把他的宝贝给您看,”老妇人微笑着对我说。她女儿的一个眼色已经使她明白我的态度,并让她放下心来了。桌上一大堆画夹已经摊开,等着人去看。盲人刚一触到我的手,招呼也没有打,就马上抓住我的手臂,拉我坐到椅子上。

(3)、我赶紧向他解释,说他误会了我的来意。我这次,并不是要卖什么东西给他的,只不过是刚好路过附近,不想错过这次拜访他的机会,我是敝店多年的老主顾,同时又是德国大的收藏家之一。当我刚把“德国大的收藏家”几个字说出口的时候,这位老人的脸上发生了奇怪的戏剧般的变化。他依然还直挺挺地、近乎僵硬地站在屋子当中,但他的脸部表情突然明亮起来,显示出一种由衷的得意和自豪。他把身子转向他估计他夫人站着的那个方向,俨然想说:“你见了吗!”接着又转过身来跟我讲话,声音里充满了快乐,一点儿也没有了先前讲话时的那种老军人的粗鲁和生硬,而是以温和的语气,充满深情地说道:

(4)、多年来我只听说过茨威格(StefanZweig,1881-1942)这个名字,知道他是一个奥地利作家,却没有读过他的作品。其实中国读者对茨威格并不陌生,他的作品已有不少翻译成中文;一本关于狄更斯、巴尔扎克和陀思妥耶夫斯基三位大师的传记,曾被列入中学教材的参考读物;他的中短篇小说集,台湾也早有中译本,中篇《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也曾被改编为中国题材的电影。奇怪的是,我在美国做学生和教书的岁月中,从来没有听人谈论过这个作家,倒是回到华人地区后,才发现他的作品。对于这个“后知后觉”的现象,我深感惭愧,一直想设法补救,找他的书来看,然后写一篇读后感。至今看了十多种,还不到他全部作品的十分之一。

(5)、除了作家和思想家,茨威格的英雄榜也不乏失败(却站在道德高地)的人物,男女都有,著名的是法国后一位王后玛丽·安托瓦奈特(MarieAntoinette)和苏格兰女王玛丽·斯图亚特(MariaStuart)。这两种我尚未读过。其他传记中,别开生面的是《人类的群星闪耀时》,这本书是一部集体传记,由十二篇(后来又增加两篇)的历史特写组成,读来饶有趣味。他在该书序言中说:“诚如在艺术上一旦有一位天才产生就会流芳百世一样,这种具有世界历史意义的时刻一旦发生,就会决定几十年甚至几百年的历史过程……它决定着一个人的生死,一个民族的存亡,甚至整个人类的命运。”换句话说,就是一种英雄史观,但不是军事英雄或政治领袖,而是天才式的人物或冒险家。茨威格把和人类命运攸关的历史时刻加以戏剧化,甚至干脆用剧本的形式——如描写托尔斯泰后从家里逃出来在一个小火车站死去的一段故事(茨威格自称是补充托翁的一个剧本的后一幕);另一篇用叙事诗的形式把焦点放在陀思妥耶夫斯基在一八四九年几乎被枪决的一刹那。和他的小说比较,茨威格惯用的戏剧化手法到处可见,只不过少了主观的叙事者,而被作者自己的全知观点所代替。历史为他提供了材料,但取舍和添油加醋之权,全在作者的手中。那个时代的德国历史学家,如兰克可能对之嗤之以鼻,但作为文学家和传记作家,茨威格却发明了一种新颖的描述方法。这十多篇历史特写的人物,古今都有,包括文学家(除了两位俄国大师外还有歌德),政治家(列宁、威尔逊),作曲家(韩德尔),古罗马的演说家(西塞罗),还有发现太平洋和南极的冒险家等,五花八门。光是收集材料恐怕也要花不少功夫。不论后人如何褒贬,我认为茨威格为传记文学开创了一条新路,至今无人可及。

(6)、那个老妇人陪我走到门口。在刚才这段时间里,我注意到了她一直又尴尬又害怕和担心着什么。现在,到了大门口,她这才尽量小声地结结巴巴说道:“可以让她……可以让她……我的女儿安娜玛丽在您来我家之前去接您吗?这样会好一些,因为……因为种种原因……您大概是在旅馆里用膳吧?”

(7)、在《昨日的世界》后,茨威格说:“我害怕人类互相残杀的战争甚于害怕自己的死亡。”他曾天真过,也曾见证过,还曾担忧过……又要遭逢了,甚至变本加厉。

(8)、我看了一下他的妻子和女儿,她们两个紧紧挨在一起。一阵哆嗦从一个人身上传到另一个人身上,宛若两人合成为一个整体,在那儿一同震动,一同颤抖。此时,我自己的心情庄严和肃穆,因为这个动人的不明的老人把他那看不见的收藏像珍品一样委托我保管。我深受感动地答应他去办好这件实际上我永远都无法完成的事情,这时他那死去的瞳孔又一次明亮起来,我感觉得到,他打内心里渴望能真实地、具体地感受到我的存在:从他对我的那种温情,从他的手指使劲地握着我的手指时的那种饱含着感激和许愿的热切心情,我体会到了他的这种愿望。

(9)、若是没有向孩子强调教育和工作的价值,终他会别无他法,从而走上以偷窃为生的道路。

(10)、两次世界大战之间的欧洲并不是个和平世界,貌似安全的表象下隐藏着动荡不安,战争阴云的笼罩使到处呈现出血腥和混乱。生活在这一时代的欧洲人难免或多或少地承受着环境变异历带来的负面结果:物质的贫乏、环境的压抑与精神的负担。

(11)、唯有他在巴西流亡期间写出来的中篇《象棋的故事》(Schachnovelle),对于这个战乱时代的阴影有所勾画,也似乎更接近他的亲身体验。故事就发生在一条从纽约驶往布宜诺斯艾利斯的游轮上,中心人物不是棋王,而是另一个神秘人士。作者用的是间接叙事的方法,让一个被动的叙事者交代一切(再次证明茨威格是一个说故事的好手):一个骄傲的棋王竟然被一个神秘人物击败,棋王来自南斯拉夫,而神秘旅客则是维也纳的贵族。茨威格从这个人物对叙述者的自我表白,间接地表露出他受到盖世太保的折磨,几近精神分裂。作者惯用的激情高潮再度出现。不过,到此我已经大致猜到故事的结局,不外两种:神秘人物发疯,或是临危及时清醒。到底所受的折磨是什么,故事没有明言。我个人反而觉得这是一篇杰作,把读棋谱的精神分裂状态和受纳粹迫害的心理联系在一起,是神来之笔。茨威格写这篇小说时,极度关切像他这样的欧洲犹太人的命运,然而普通读者可能被后和棋王对决的情节所吸引。耶鲁大学著名学者彼得·盖伊(PeterGay)也是研究德奥文化史的专家,特为这个故事英译单行本写了一篇序言。

(12)、在这样一种困境下,我不由得想到,我们过去的旧帐本拿出来翻一翻,兴许能找出几个昔日的老主顾,让我能从他们那儿弄回几个复制品。这样的一本顾客名单通常来讲简直像是个坟场,尤其是在如今这个年头。其实这些旧帐本也告诉不了我什么东西,因为我们的大部分老主顾早就在一场又一场的大拍卖中不得不将他们的珍藏拱手相托了,有的则早已去世了,而对于仅存的那几个也不能寄予过大的希望。然而,就在此时,我突然翻出一大捆大概要算是我们早的老主顾写来的信件了。对于这个老主顾我之所以根本想不起来,是因为1914年大战爆发以来他再也没有来向我们订购或询问过什么东西了。但他与我们的那些通信——这可一点也不夸张——可以追溯到近60年前。他很久以前就开始从我父亲和祖父手里买东西了,但我确实想不起来在我接手经营这间店铺的37年来他是否曾踏进过我们的店铺。所有这一切都表明,他想必是一个十分古怪的、旧式的而且很滑稽的人物,就像门采尔或斯比茨维克笔下那种早已下落不明的德国人。他们极力活到我们这个年代,作为稀有罕见的怪人,有可能住在这个或那个乡村小镇里。但他的手书称得上是书法珍品,写得整洁,在每一笔数目下面用尺子标出红线,而且每次都把数目字重复一遍,以免产生差错;此外,他还别出心裁地把人家来信中没有写过字的空白纸部分裁下来继续用来写信。所有这些,无不表明他是一个节约成癖、生性小气同时又不可救药的乡巴佬。这些稀奇古怪的信件上面,除了他的签名之外,还总是附着他全部的头衔:“退休林业官员兼经济顾问,退役中尉,一级铁十字勋章获得者。”

(13)、法西斯上台前,茨威格的创作如日中天,在德国作家中拥有读者之众,很少有人能超过他。他的作品雅俗共赏,销售量直线上升,他思想深邃而不流于晦涩,文字平易而不流于肤浅,情节动人而无斧凿的痕迹。

(14)、茨威格出身富裕犹太家庭,青年时代在维也纳和柏林攻读哲学和文学,日后周游世界,结交罗曼·罗兰和弗洛伊德等人并深受影响。创作诗、小说、戏剧、文论、传记,以传记和小说成就为著称。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从事反战工作,1934年遭纳粹驱逐,流亡英国和巴西。1942年在巴西自杀。

(15)、后,经过不抱希望的反抗,他总算顺从。当我要告别的时候,他的声音变得温柔。他握住我的双手,他的手指以一个盲人的全部的表达能力爱抚般地抚摸我的手,一直摸到我的手腕,似乎想更多地了解我,并且向我表达一种言辞所不能表达的爱意。“您的光临,给我带来了极大极大的快乐,”他说道,饱含一种发自内心的和感动,让我永远都难以忘怀,“终于,终于,终于我又能同一个行家一起欣赏我心爱的藏画,这对我真是一种幸福。可是您也将看到,您不是白白地到这个瞎老头这儿跑了一趟。在这里,让我的夫人作证,我许诺,在我的遗嘱里加上一句,委托您那间久负盛名的古玩店来拍卖我的藏画。您应该得到管理这批鲜为人知的宝藏的荣誉”——说着,他满怀热爱地再一次把手放在那些早已被洗劫一空的画夹上——“一直到它流散到世界各地为止。请您答应我,帮我编一个漂亮的藏画目录——这将成为我的墓碑,我不需要更好的墓碑了。”

(16)、有一晚我在维尔哈伦先生家里,他是比利时的名作家。同座有一位年长的画家,慨叹雕塑艺术的退步。我那时年少气盛,竭力反对他的意见。我说:“以巴黎而论,难道我们就没有一位雕刻家足以与米开朗基罗媲美吗?难道罗丹先生雕刻的《思想者》《巴尔扎克》,不是跟用以雕塑他们的大理石一样同传不朽吗?”  

(17)、茨威格在给友人的信中说:“出于绝望,我正在写我一生的历史。”但这又绝不只是个人的历史,《昨日的世界》序言中,茨威格写道:“我所讲述的根本不是我个人的遭遇,而是我们整整一代人的遭遇——在以往的历史上几乎没有一代人像我们这一代人这样命运如此多舛。”

(18)、初恋是纯洁的浪漫的。初恋不掺杂任何功利性,两人之间的感情特别纯真,特别的纯净。无论是内心的灵魂还是身体都是那么纯洁无暇。

(19)、两个女人送我到门口,她们都不敢出声,因为耳尖的老人会听得到每一句话,但是她们含着热泪,满怀无限的感激之情注视着我!我几乎是在晕眩中摸索着走下楼梯,心里其实十分惭愧:我如童话中的天使一般降临到一个穷苦人的家里,用善意的欺骗和撒谎的办法使一个盲人在一个小时的时间里重见光明,而我实际上是作为一个卑鄙的商人跑来这个地方的,原来是想狡猾地骗走人家几件珍贵的家藏。但我现在得到的,要比这多出好多:在这阴暗沉闷、没有欢乐的时代,我又一次亲身感受到一种纯粹的,一种纯粹只为艺术而产生的精神上的极度快感。而这种感情,我们的人们好像早已遗忘了。我心里——我不能用别的语言来表达——充满着一种敬畏之情,虽然同时我不知为何也总是感到一种羞愧之情。

(20)、英文版译作ThePost-OfficeGirl

4、茨威格是谁

(1)、当你提问时你就会思考,当你思考时你就会成长!人生就是这样。

(2)、的确,颠沛流离却能坚韧地生存下来,分散在不同国家接受不同的教育却都能成在各个领域有所成就,也许正是和犹太人所坚守的流传下来的哲学信念有关,而他们要传递这种信念只能依靠家庭教育。

(3)、回答的目的是认知,提问的目的是成长。学习导向知识,提问导向智慧。

(4)、斯蒂芬·茨威格是奥地利著名作家、小说家、传记作家,擅长写小说、人物传记,也写诗歌戏剧、散文特写和翻译作品。以描摹人性化的内心冲动,比如骄傲、虚荣、妒忌、仇恨等朴素情感著称,煽情功力十足。他的小说多写人的下意识活动和人在激情驱使下的命运遭际。他的作品以人物的性格塑造及心理刻画见长,他比较喜欢某种戏剧性的情节。但他不是企图以情节的曲折、离奇去吸引读者,而是在生活的平淡中烘托出使人流连忘返的人和事。北京义务教育课程改革实验教材语文2013年6月第10次印刷中选入了课文(第十三课)《我从罗丹得到的启示》,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下册选入(第四课)《列夫·托尔斯泰》,七年级下册第21课《伟大的悲剧》。

(5)、尼尔斯·亨利克·戴维·玻尔是丹麦物理学家,哥本哈根大学硕士/博士,丹麦皇家科学院院士,曾获丹麦皇家科学文学院金质奖章,英国曼彻斯特大学和剑桥大学名誉博士学位,1922年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

(6)、如果有人说:“我没怎么努力,但我很成功。” 也不要相信他;

(7)、好不容易一战结束,世道更加混乱。战胜国对战败国各种压榨,市面上通货膨胀,纸币如草纸,人们生活苦不堪言,世界再也回不到从前。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8)、弗洛伊德:我欣赏您精巧优美的语言,它表达的思想极为贴切,看上去像是透明衣衫熨贴在古典雕像身上。@茨威格 #请大家多多支持我的代表作《梦的解析》#

(9)、相比于引人注目的“革命”,“反动”的力量及背后的信念、思想图景被严重忽视了。而美国哥伦比亚大学人文教授马克·里拉却认为,反动思想及其历史衍生物与革命思潮有着同等重要的位置。在他的文集《搁浅的心灵》一书中,里拉对20世纪的犹太思想家——弗朗茨·罗森茨威格的思想及其作品《救赎之星》(DasBüchleinvomgesundenundkrankenMenschenverstand)进行了评述。“19世纪意义上反抗历史的战役,于我们而言就是20世纪意义上捍卫宗教的战役。”里拉将罗森茨威格的这句话看做“进入他思想的钥匙”。

(10)、作为雇员很简单,掌控权力却不是一件容易事。一个人运用权力与领导下属的方式,体现了这个人的真正品质。

(11)、我们知道有很多有成就的名人都是犹太人:比如马克思、爱因斯坦、佛洛依德,facebook创始人扎克伯格等等,当然还有我喜欢的德语作家茨威格。

(12)、可你也许还是想不明白:人,为什么会坏到这个地步呢?

(13)、茨威格和夫人在一九四二年双双自杀的消息当然轰动一时,然而不到三年欧战就结束了。二次大战后,茨威格的名字的确从英语世界消失了;而同时卡夫卡在美国却开始名声大噪,因为他的作品的英译本终于出版了,并且立刻受到学院派批评家的欢迎,被公认为现代主义的开山者。而同一时代其他德语系统的小说家,赫尔曼·布洛赫(HermannBroch)和穆齐尔(RobertMusil),反而乏人问津。就我自己而言,要不是读了昆德拉的《小说的艺术》,书中大赞这几位中欧文学的现代大师,我也不会找他们作品的英译本来读。对于欧洲文学的谱系,英美学者一向偏重波特莱尔以降的法、英文学传统,相对忽略德奥文学。像茨威格这样的作家,文风本来就接近德国浪漫主义的风格,和卡夫卡所创造的那种前所未有的现代荒谬意境,相差甚远,因此显得更过时。

(14)、她刚刚把这番话讲完,便又一次朝我重复她那个迫切的请求的手势。这一下我才明白她的意思。我知道,她想要我拒绝现在马上看他的藏画,于是我很快编造了一个借口,说约了他人共进午餐。能参观他的藏画,这对我来讲既是一种享受又是一种荣幸,只是要到下午三点以后,那时我会高兴地前来的。

(15)、我,作为一个奥地利人、犹太人、作家、人道主义者、和平主义者,恰好站在地震带上。

(16)、茨威格自杀之前,德国法西斯上台,纳粹分子陷入狂热状态。他们焚烧进步作家和犹太作家的书籍,以表示对法西斯主义的信仰,对元首的忠诚。大批进步人士,犹太血统的知识分子和科学家、作家受到迫害,关进集中营,或被迫流亡国外,德国国内一片白色恐怖。

(17)、他没有德国作家故弄玄虚的通病,没有玩深沉的“哲理思考”,也没有为卖弄渊博而故意生造出来的古怪词句。茨威格这种纯正真切平易近人的风格,是他赢得读者的主要原因。在广大读者心目中,茨成格既是个杰出的艺术家,又是个能给人以慰藉、启迪的朋友。

(18)、利特称,抛开信件内容来说,这些信件本身就能让我们对茨威格有更全面的了解。

(19)、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发表《致外国友人的信》。

(20)、爱德华·泰勒,是一位出生于匈牙利的美国著名理论物理学家 ,曾任教于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和芝加哥大学等。

5、茨威格是犹太人吗知乎

(1)、但事实证明,没有坏,只有更坏。战争放大了一些人的恶,更糟糕的事情永远在后头。生命被摧毁,家园被摧毁,文明被摧毁……一切被摧毁。

(2)、不教孩子经商理念的父母,间接让孩子学会偷盗。

(3)、生活中没有什么能够不劳而获。轻而易举得到的东西,迟早会离你而去。只有那些通过辛勤耕耘和长期坚持的收获,才真正属于你。

(4)、○基辅的一场葬礼,35岁的乌克兰陆军上尉AntonSydorov在战斗中牺牲,留下一对孤儿寡母。

(5)、去年友人送给我一本英文书TheImpossibleExile:StefanZweigattheEndoftheWorld(《褚威格后的放逐:一个永恒过客的错位人生》,黄中宪译,台北大块文化2016年),作者普罗契尼克(GeorgeProchnik),追踪茨威格在美国和巴西的流亡生活,内容很丰富,甚至有些琐碎。这位犹太作家在纳粹兴起后不久,一九三四年先逃亡到英国,后来到美国,在纽约北部郊区一个小镇找到民居租住,生活当然今非昔比。从书中他那个时期的照片可以看出,西装革履的茨威格,嘴上留着当年流行的小胡子(这成了他的“招牌”),略显不安之状,也还保持着一种贵族的矜持。普罗契尼克把这一段生活的艰苦,描写得相当详尽,还带点挖苦。茨威格在纽约不停地帮助其他欧洲流亡作家,因为向他求助的人太多,他不胜其烦,忙得筋疲力尽。一九四〇年夏,他和第二任夫人萝特移民巴西,受到巴西朝野的欢迎,在巴西首都北部山区一个小城彼得罗波利斯(Petropolis)租了一栋别墅居住,表面上生活安定,却突然在一九四二年二月二十二日——他过了六十岁生日不到三个月——夫妻双双服毒自杀。

(6)、那天,我超级喜欢的李跃儿老师也亲临现场,能见到李跃儿真是意外惊喜,我激动地和她合了影,却忘记了和Rafa帅哥合影

(7)、在另一封信中,茨威格表示他不建议罗森克兰茨移民到当时还在英国委任统治下的巴勒斯坦地区(以色列于1948年在此建国),但可以“学习多种语言”。

(8)、高尔基:@茨威格 以其惊人的诚挚语调,对女人超人的温存、主题的独创性,以及只有真正的艺术家才具有的奇异表现力,使我深为震动……由于对女主人公的同情,由于她的形象以及她悲痛的心曲使我激动得难以自制,我竟毫不感到羞耻地哭了起来。#读完《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我哭了#

(9)、与其他民族的历史不同,有关永恒民族的部族时期的传说不是从土著原住民开始的。只有人类的始祖—就其身体而言—是生自大地的;以色列的祖先是难民。正如《圣经》所记载的,他的故事始于上帝命令他离开出生地,进入上帝将显现给他的那块土地。那个民族之变为那个民族……始于流放。……对于他们,成为一个民族不只是意味着固守在土地上。对于一个永恒民族,家园从未在那种意义上为他们所有,它从未被允许安睡在任何一个家园。它从未失去作为一个永恒流浪者的无限的自由。……在可能的深刻的意义上,这个民族之拥有自己的土地仅指它有一处渴望中的土地——一片圣地。

(10)、在这个世界上,再也没有比置身于人群之中,却又得孤独生活更可怕的事了。

(11)、早在小时候,每次看到一个盲人,我心里就觉得有些不舒服。一想到他也是活生生的一个人,但他对我的感觉却不能像我对他的感觉一样,心下难免总有些羞愧和尴尬。就是现在,面对着这对翘起的浓密的白眉毛下面的死眼睛,这对凝视着前方却只能看到空洞漆黑一片的死眼睛,我心里不由得一阵恐慌。可是这个盲人不让我有太多时间去感觉这种惊讶,因为我一接触到他的手,他便马上使劲地握起来,并且用一种猛烈而热情的方式向我再一次大声问好:“真是稀客!”他朝我边笑边说,“的确是个奇迹,柏林的大人物居然会光临寒舍……不过,这样一位商人一登上火车,我们就得多加小心啊!……我们家乡可有句俗话:吉卜赛人来了,快把房门关好,把装东西的袋子封好……是啊,我可以想象得到,您为什么来找我们……在我们可怜的、每况愈下的德国,现在生意很萧条,没有什么买主了。因此,大老板们又想起了他们昔日的老主顾,又来寻找他们的羔羊了……但在我这儿,我怕您是交不上什么好运了,对我们这些退休人员来讲,能够每餐的饭桌上有块面包,就已经是无比欣慰了。你们现在的价格又贵得惊人,我们可实在是跟不上步伐……总之,我们这号人是永远被排斥在外了。”

(12)、二战的战争背景中的大事件是1938年3月,德意志第三帝国并吞了奥地利。而纳粹德国在二战中臭名昭著的暴行之一是对犹太人的大屠杀。茨威格在《昨日的世界》中写到了犹太人的生活是这样被摧毁的:先将你的东西没收,仆役赶走,然后给你做上标记,让你众叛亲离,再然后,将你赶出你的房子,你只能四处流浪……直到被投入那万劫不复的集中营。那一刻你才恍然大悟。

(13)、罗森克兰茨后来参加了二战,又离了婚,并改名哈依·阿塔伦(ChaiAtaron),在《以色列国土报》和《耶路撒冷邮报》做过记者。1956年,罗森克兰茨自杀身亡。

(14)、○2月24日,乌克兰东部城镇丘吉夫的一个居民区,一名儿子在导弹袭击的残骸中,对着父亲的遗体哭泣(图/法新社)

(15)、尽管茨威格小说中的人物在物质生活上属于不愁温饱、生存不受威胁的有产者阶层,然而茨威格知道饱食终日的物质生活安宁并不能逃避精神的困扰,为了体验,茨威格给他的人物设置了种种特殊的环境:陌生女人的“生活天地狭小”,“设法向别人诉说心事”,没有人“指点,提醒,毫无阅历”,“失情少女心冷怠沉”;而马来狂人由于挪用医院的公款被逐出鹿特丹,他没有被放到“有人、有俱乐部、有高尔夫球、有书报的城市里去”,而是去了一个离近的城市还有两天的路程的地方,社交圈子只有几个令人乏味的官员和几个混血儿,其他的就是茫茫无尽的森林、种植园、沼木丛和沼泽地。他们沉溺于自我内心世界的人,是一些被遗弃者,这些人物通常是有些空虚、孤独和自闭的,他们缺乏正常社交的机会,缺乏正常且平庸日子的充实,久而久之、也随之失去了社交的能力和愿望,感情也失去了一个正常的解放管道。但心灵的积累越多,受得压抑就愈大,只要有一个合适的契机,它爆发时更有一种不可思议的力量。

(16)、宁愿在地狱里与智者相伴,也不在天堂中与傻瓜共处。

(17)、茨威格的作品,尤其是他的小说创作,主要以“情感、激情—情欲、女性”为主题,通过描写人物的内心世界,而展现出的各种复杂丰富的感情活动和心理状态,恰与中国读者的审美期待视界相融通。这些小说文本或者重视对少男少女青春萌动的心理剖析,或者记录为情欲所驱使而犯下激情之罪的成年男女的痛苦心灵自白,或者描写暮年男女激烈情感历程的悲苦回忆。读者在茨威格的作品里“发现了一个陌生而吸引人的情感世界”,并为此与它们产生了“共鸣”。

(18)、茨威格无疑就是其中的典型之这个时代的弃儿,终以自杀抗议屠杀,以此作为与那个世纪后一搏,在充满血腥与罪恶的二十世纪奏出了一曲绝响,留给后人的是永远无法弥补的哀惋。

(19)、放在今天,茨威格就是刷屏的“段子手”。对于这一点,大量茨威格名句至今流传便是证明。能同时做到写得好和写得好看、在读者中一纸风行的作家,在任何时代都不会很多,而茨威格是其中的佼佼者。文笔优美是很多读者对茨威格作品的第一印象,他让读者感觉文字是在自然流淌,没有卖弄和做作之感,且常有启迪人心的金句接踵而至。

(20)、罗丹套上一件白布外衣,立刻变成一个工人的样子。他在一个雕刻架前立定了。

转载请注明出处阿文说说网 » 茨威格哪里人精辟10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