茨威格主要经历
1、茨威格的经历
(1)、和任何人走得太近都是一种灾难,要给彼此缓冲的空间。人生如尺,必须有度。好的关系是:亲疏有度,相看不厌,久处不累。
(2)、作品讲述的是一个陌生的女人,在她生命的后时刻,饱蘸着一生的痴情,写下了一封凄婉动人的长信,向一位著名的作家袒露了自己绝望的爱慕之情。小说以一名女子痛苦的经历,写出了爱的深沉与奉献。
(3)、1940年经纽约去巴西,时值法西斯势力猖獗,作家目睹他的“精神故乡欧洲”的沉沦而感到绝望;
(4)、1936年,发表以中世纪的宗教改革为背景的传记《卡斯台里奥反对加尔文》;长篇小说《心灵的焦躁》,
(5)、生平1881年,茨威格出生于奥匈帝国的首都维也纳,犹太人,家道富有;
(6)、 1911年,结识弗洛伊德,并一直保持友谊;悲剧《滨海之宅》问世,次年上演;第二本小说集《初次经历—儿童国度里的四篇故事》出版,收录《朦胧夜的故事》、《家庭教师》、《灼人的秘密》和《夏天的故事》;以青春萌发期的儿童视角去观察为情欲所主宰的成人世界,去探索去描绘为情欲所驱使的人的精神世界,这成为他此后作品的一个基调,他把这部小说集称为他“链条小说”初的一部;
(7)、女人的智商大多数是在婆家增长的,你不结婚不生娃,你都不知道家庭、社会、人性有多么复杂和难以相处。在娘家,你可以一直是个小女孩,智商为负数都没人欺负你。别看现在两个人如胶似漆,万一你不幸退出,你的伴侣依然可以火速找到另一个替代你的人,做人现实点。不是朋友多了路好走,而是路好走了朋友多。反过来,你混得差了,朋友们就自动消失了,连个招呼都不会打。兄弟不共财,姐妹少来往,亲戚朋友不要合伙做生意。
(8)、只有父母和孩子无可替代,其他的都是临时组合。
(9)、夫妻之间,穷时考验的是妻子;富时,考验的是丈夫。
(10)、正如他在自传《昨日的世界》中写到的:“虽然我很早就(几乎有点儿不大合适)发表作品了,但我心中有数,直到二十六岁,我还没有创作出真正的作品。”
(11)、病理学家认定他们是在中午到下午的4点钟之间死去的,服用了巴比妥,警察发现时,茨威格与妻子拥躺在床上,一瓶矿泉水放在床边的桌子上。一代文豪就这样离开了这个世界。
(12)、小恩养贵人,大恩养仇人。对别人的好,要适可而止。
(13)、做人为什么要奋斗?一句话来总结:年轻时不拖累生你的人,年老时,不拖累你生的人。
(14)、1942年,完成自传《昨天的世界》;2月22日同他的第二位夫人伊丽莎白·绿蒂(33岁)在里约热内卢近郊的佩特罗波利斯小镇的寓所内双双服毒自杀。
(15)、本文中,作者除了运用正面描写的手法,还运用了很多侧面描写。例如对托尔斯泰身材描写时,通过来访者的疑惑与惊讶,间接写出托尔斯泰的“小巧玲珑”,不仅形象,而且给读者一个全新的视角来看托尔斯泰。
(16)、1916年,在莫扎特故居萨尔茨堡购买了房屋;结识女作家弗里德利克·封·温德尼茨;创作了戏剧《耶利米》,第一部反战剧在瑞士首演,取材与《圣经·旧约》中的《耶利米书》。
(17)、在这个现实的社会,每个人的靠近都带有目的性,大多数人都在好人和坏人两种角色间来回切换,这一切都取决于,你身上可以利用的资源有多少。
(18)、不远嫁,不扶贫!门当户对的婚姻通常幸福指数比较高。
(19)、 1910年,发表专著《艾米尔·瓦尔哈伦》;
(20)、例如作者对托尔斯泰的目光的描写,形容它“像枪弹穿透了伪装的甲胄,它像金刚刀切开了玻璃”这种扩大、夸张的描写,把托尔斯泰目光的敏锐、犀利表现得极为生动形象,而且能引起读者丰富的想像和联想。
2、茨威格的人生经历
(1)、1902年,转入柏林大学攻读哲学;维也纳《新自由报》刊出了第一篇小说《出游》,取材于《圣经》。
(2)、人和人之间都是见一面少一面,也许一个转身就是永不再见,没有来日方长,只有人生苦短。
(3)、 1906年,第二部诗集《早年的花环》问世;
(4)、合不来的人,面子上过得去就行,没必要非得让对方知道,这对你一点好处都没有。
(5)、龙生龙,凤生凤,原生家庭带来的财富和贫穷,至少会伴随你的前半生,寒门出贵子挺难的。
(6)、茨威格出身富裕犹太家庭,青年时代在维也纳和柏林攻读哲学和文学,日后周游世界,结交罗曼·罗兰和弗洛伊德等人并深受影响。创作诗、小说、戏剧、文论、传记,以传记和小说成就为著称。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从事反战工作,1934年遭纳粹驱逐,流亡英国和巴西。1942年在巴西自杀。
(7)、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发表《致外国友人的信》;
(8)、1938年,奥地利并入德国后,他便加入英国籍,不久又离英赴美,
(9)、茨威格作品当中,出彩的地方就是对于人物心理描写和把控。不论是传记还是小说都是如此,而《一个女人一生中的二十四小时》这篇小说在此方面做的极好。这篇小说是由一起发生在旅馆中的“有夫之妇与情人私奔案”而开始,但其故事的真正中心却在于一位老妇人年轻时期,在一天之内所发生的“风流韵事”。整部小说通过大量的心理描写,将人物在那一天当中内心世界的挣扎与纠结详细的刻画了出来,充满转折也洞见人性。这二十四小时内所发生的事,也许就是很多人一生的写照。
(10)、茨威格对心理学与弗洛伊德学说感兴趣,作品擅长细致的性格刻画,以及对奇特命运下个人遭遇和心灵的热情的描摹。其作品在世界范围都有着经久不衰的魅力,被公认为世界上杰出的中短篇小说家之一。国内多家出版社在近年内出版过几乎所有他的传记著作和小说文集。
(11)、1945年以后,茨威格的作品首先在美国和日本,接着在苏联引起强烈反响,惟独在德语国家似乎为人所遗忘。
(12)、长得好看确实是优势,只是靠脸吃饭不持久,靠不要脸吃饭往往天长地久。
(13)、1902年,出版了《波德莱尔诗文集》;编选了《凡尔哈伦诗歌集》。
(14)、1942年,完成自传《昨天的世界》;2月22日同他的第二位夫人伊丽莎白·绿蒂(33岁)在里约热内卢近郊的佩特罗波利斯小镇的寓所内双双服毒自杀。
(15)、《象棋的故事》是奥地利作家斯蒂芬·茨威格创作的中篇小说,也是其生前发表的后一部中篇小说。
(16)、大凡自杀,多半缘于对社会和人生的绝望。对于身怀忧患意识而又无力同命运抗争的文人尤其如此。就某种意义而言,人类执着的精神于飞蛾扑火有着惊人的相似,同样专注于自己所追逐的目标,甚至不惜以自我毁灭的方式——正是这种方式,二十世纪才诞生了那么多悲剧性的伟大人物。
(17)、二十年代赴苏联,认识了高尔基。1934年遭纳粹驱逐,先后流亡英国、巴西。1942年在孤寂与感觉理想破灭中与妻子双双自杀。 斯蒂芬·茨威格从二十世纪二十年代起,“以德语创作赢得了不让于英、法语作品的广泛声誉”。他善于运用各种体裁,写过诗、小说、戏剧、文论、传记,还从事过文学翻译。他在诗、短论、小说、戏剧和人物传记写作方面均有过人的造诣,但他的作品中尤以小说和人物传记为著称。
(18)、1933年以前,反映迟钝的文学评论家还来不及对他的作品作出恰如其分的评价,1933年茨威格的作品被焚遭禁,从此这位犹太作家几乎从德国学者的视野中完全消失。
(19)、1898年,17岁的茨威格在杂志上发表第一首诗;
(20)、茨威格在这种情况下选择流亡海外。虽然他拥有优越的物质条件,但是精神上的折磨往往甚于肉体上的酷刑。茨威格身在国外,没有受到他的亲友们遭到的厄运,但他去国离家,成为四海飘零的流亡者,内心同样各受折磨。他那敏感的心灵,既承担着自己的痛苦,也分担着在祖国受迫害的亲友、同胞的忧患。
3、茨威格主要贡献
(1)、斯蒂芬·茨威格(StefanZweig,1881年11月28日—1942年2月22日),奥地利小说家、诗人、剧作家、传记作家。代表作有短篇小说《象棋的故事》、《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长篇小说《心灵的焦灼》,回忆录《昨日的世界》,传记《三大师》和《一个政治性人物的肖像》。
(2)、高尔基评价这篇小说“真是一篇惊人的杰作。”
(3)、茨威格无疑就是其中的典型之这个时代的弃儿,终以自杀抗议屠杀,以此作为与那个世纪后一搏,在充满血腥与罪恶的二十世纪奏出了一曲绝响,留给后人的是永远无法弥补的哀惋。
(4)、1898年,17岁的茨威格在杂志上发表第一首诗。
(5)、1902年,转入柏林大学攻读哲学;维也纳《新自由报》刊出了第一篇小说《出游》,取材于《圣经》;
(6)、以青春萌发期的儿童视角去观察为情欲所主宰的成人世界,去探索去描绘为情欲所驱使的人的精神世界,这成为他此后作品的一个基调,他把这部小说集称为他“链条小说”初的一部。
(7)、 1918年,发表文章《信奉失败主义》、小说《桎梏》;一战以奥德失败告终;
(8)、另外,作者还通过对列夫托尔斯泰平庸甚至粗陋的外貌描绘与其所取得的成就两相对比,更突显了列夫托尔斯泰平易近人,没有架子的性格特征,从通篇文章来看,茨威格不仅对词语的运用精准,恰到好处,对于各种写作技巧也掌握得炉火纯青,字里行间都能够显现出夺人的语言魅力。
(9)、1932年,历史人物传记《玛丽·安东内特》;
(10)、 1934年,历史人物传记《鹿特丹人伊拉斯谟的胜利与悲哀》;
(11)、 1902年,出版了《波德莱尔诗文集》;编选了《凡尔哈伦诗歌集》; 1904年,大学毕业,以《泰纳的哲学》取得博士学位;出版第一部小说集《艾利卡埃·瓦尔德之恋》,收录《雪中》、《出游》、《艾利卡埃·瓦尔德之恋》和《生命的奇迹》四篇小说;
(12)、除了传记之外,茨威格也善于写小说,特别善于用女性的视角去写小说。《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就是这样一篇小说。故事描述了一个女人在死之前通过一封信,对自己所暗恋的作家,展示自己凄苦痴情的一生的故事。整个故事从一封信开始展开,一下子就将读者带入到了小说之中。文中的情感与故事,都是极为感人的。“我只有你,你从来也没有认识过我,而我却始终爱着你”,这种感情真的会让人怅然若失、难过很久。
(13)、斯蒂芬·茨威格的代表作有短篇小说《象棋的故事》、《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长篇小说《心灵的焦灼》,回忆录《昨日的世界》,传记《三大师》和《一个政治性人物的肖像》。
(14)、他没有德国作家故弄玄虚的通病,没有玩深沉的“哲理思考”,也没有为卖弄渊博而故意生造出来的古怪词句。茨威格这种纯正真切平易近人的风格,是他赢得读者的主要原因。在广大读者心目中,茨成格既是个杰出的艺术家,又是个能给人以慰藉、启迪的朋友。
(15)、1920年,与离异并带有两个孩子的温德尼茨结婚,创作《三位大师》;1922年,出版“链条小说”的第二本小说集《热带癫狂症患者》,收录《热带癫狂症患者》《奇妙之夜》《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芳心迷离》等,写成年期的情欲,展示由情欲所控制的成年男女的心态,它们在潜意识的驱使下犯下了所谓的“激情之罪”。
(16)、1934年发生维也纳事件,奥地利的法西斯分子要求德、奥合并,遭纳粹驱逐,先后流亡英国、巴西。
(17)、除非有的把握,否则不要轻易开口借钱,富人的钱也不是大风刮来的,他们将钱看得更重,就算特别亲近的关系,一谈钱就见外了。
(18)、如果另一半的手机你可以随时看,大多数有三种可能:一是他有随时清理记录的习惯,是精准的时间管理大师;二是他真的很坦荡;三是他不止有一个手机。
(19)、礼物和爱都不需要伸手去要,主动给的是偏爱,伸手要的是施舍。
(20)、 1916年,在莫扎特故居萨尔茨堡购买了房屋;结识女作家弗里德利克?封?温德尼茨;创作了戏剧《耶利米》,取材与《圣经·旧约》中的《耶利米书》;
4、茨威格的经历与故事
(1)、买房要趁早,哪怕都要靠借。你工资上涨的幅度,远远慢于房价上涨的速度。你看身边混得好的人,大多数买房比较早,说到底有眼光,运气好。
(2)、第1段,主要写托尔斯泰的须发的特点。第2段,主要描写托尔斯泰的面部轮廓、结构。第3段,进一步刻画托尔斯泰的面部特征,重点描写其面容表情。第4段,写托尔斯泰长相平平,是俄国普通大众的一员。第5段,主要写托尔斯泰的外貌会令拜访者感到失望。
(3)、斯蒂芬·茨威格是奥地利著名作家、小说家、传记作家,擅长写小说、人物传记,也写诗歌戏剧、散文特写和翻译作品。以描摹人性化的内心冲动,比如骄傲、虚荣、妒忌、仇恨等朴素情感著称,煽情功力十足。他的小说多写人的下意识活动和人在激情驱使下的命运遭际。他的作品以人物的性格塑造及心理刻画见长,他比较喜欢某种戏剧性的情节。但他不是企图以情节的曲折、离奇去吸引读者,而是在生活的平淡中烘托出使人流连忘返的人和事。北京义务教育课程改革实验教材语文2013年6月第10次印刷中选入了课文(第十三课)《我从罗丹得到的启示》,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下册选入(第四课)《列夫·托尔斯泰》,七年级下册第21课《伟大的悲剧》。
(4)、1881年,茨威格出生于奥匈帝国的首都维也纳,犹太人,家境富有。
(5)、《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是由奥地利作家茨威格创作的中篇小说。作品讲述的是一个陌生的女人,在她生命的后时刻,饱蘸着一生的痴情,写下了一封凄婉动人的长信,向一位著名的作家袒露了自己绝望的爱慕之情。小说以一名女子痛苦的经历,写出了爱的深沉与奉献。
(6)、茨威格出身富裕犹太家庭,青年时代在维也纳和柏林攻读哲学和文学,日后周游世界,结交罗曼·罗兰和弗洛伊德等人并深受影响。创作诗、小说、戏剧、文论、传记,以传记和小说成就为著称。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从事反战工作,1934年遭纳粹驱逐,流亡英国和巴西。1942年在巴西自杀。
(7)、第6段,写托尔斯泰犀利的目光,突出托尔斯泰深刻、准确的洞察力。第7段,写托尔斯泰的眼睛蕴藏着丰富的感情。第8段,揭示托尔斯泰眼睛的威力。第9段,赞美托尔斯泰犀利的眼光,同时揭示他人生的不幸。作者对托尔斯泰外貌的描写,运用了大量的夸张和比喻的修辞手法。
(8)、1928年应邀赴前苏联,与高尔基结识,且完成了由三本书组成的作家传记《世界建筑师》:《三位大师》(巴尔扎克、狄更斯、陀斯妥耶夫斯基)《与魔的搏斗》(荷尔德林、克莱斯特、尼采)《三位作家的生平》(卡萨诺瓦、斯汤达、托尔斯泰);出版了由12篇人物故事组成的集子《人类群星闪耀时》;
(9)、《象棋的故事》是奥地利作家斯蒂芬·茨威格创作的中篇小说,也是其生前发表的后一部中篇小说。
(10)、再大的朋友圈往往也只是无效社交,能够有两三个真正在意彼此的朋友就足够了,要把时间花费在真诚且双向的人身上。
(11)、争吵时记住不要超过5句话,如果解决不了矛盾,请立即离开现场,进行冷处理,避免造成不可挽回的损失与伤害。
(12)、悲哀的是,很多人认为钱可以取代一切。真正让人悲痛的是,钱真的是的。
(13)、父母是不会害自己的,他们不看好的恋情,多半不会幸福。有情并不能饮水饱,要认清楚现实。
(14)、1912年,独幕剧《变换不定的喜剧演员》问世,同年上演;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发表《致外国友人的信》。
(15)、1942年,完成自传《昨天的世界》;2月22日同他的第二位夫人绿蒂·阿尔特曼(33岁)在里约热内卢近郊的佩特罗波利斯小镇的寓所内双双服毒自杀。
(16)、1918年,发表文章《信奉失败主义》、小说《桎梏》;一战以奥德失败告终;1919年后长期隐居在萨尔茨堡,埋头写作。
(17)、1936年,发表以中世纪的宗教改革为背景的传记《卡斯台里奥反对加尔文》;长篇小说《心灵的焦躁》,1940年被搬上银幕。
(18)、比喻不仅追求形似,而且力求形神兼备夸张更加托显出托尔斯泰的外貌特征。夸张是在描写人或事物时,故意言过其实,尽量作扩大或缩小的描述。
(19)、小说表面上讲述了一条从纽约开往南美的轮船上一位业余国际象棋手击败了国际象棋世界冠军的故事,实际上讲诉了纳粹法西斯对人心灵的折磨及摧残。作为人文主义者的茨威格借这篇小说表达了他对纳粹法西斯的痛恨。他以这种文学形式的抵抗加入了世界反法西斯同盟的行列。
(20)、他的小说多写人的下意识活动和人在激情驱使下的命运遭际。但他不是企图以情节的曲折、离奇去吸引读者,而是在生活的平淡中烘托出使人流连忘返的人和事。代表作品有《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象棋的故事》《伟大的悲剧》《列夫·托尔斯泰》《从罗丹得到的启示》等。
5、茨威格的主要作品有哪些
(1)、法西斯上台前,茨威格的创作如日中天,在德国作家中拥有读者之众,很少有人能超过他。他的作品雅俗共赏,销售量直线上升,他思想深邃而不流于晦涩,文字平易而不流于肤浅,情节动人而无斧凿的痕迹。
(2)、1933年希特勒上台,茨威格于次年移居英国,同年被纳粹驱逐出故居,开始流亡生活;妻子介绍一位流亡的犹太少女夏洛特·阿尔特曼做秘书;创作出《看不见的收藏》、《日内瓦湖畔的插曲》、《旧书商门德尔》、《巧识新艺》等作品;
(3)、1940年经纽约去巴西,时值法西斯势力猖獗,作家目睹他的“精神故乡欧洲”的沉沦而感到绝望。
(4)、1907年,第一部诗剧《泰西特斯》发表,次年上演;
(5)、人生在世,变化无常,得过且过,不多强求,诸事随缘。强求他人,为难自己,都是下策。
(6)、 1901年,出版第一本诗集《银弦集》,收录50首诗歌;
(7)、1929年,历史人物传记《约瑟夫·福煦》;1931年,出版《通过精神进行调节》;1932年,历史人物传记《玛丽·安东内特》;
(8)、 1933年,被纳粹驱逐出故居,开始流亡生活;妻子介绍一位流亡的犹太少女夏洛特?阿尔特曼做秘书;创作出《看不见的收藏》《日内瓦湖畔的插曲》《旧书商门德尔》《巧识新艺》等作品;
(9)、1935年,《玛利亚·斯图亚特》,历史人物传记《鹿特丹人伊拉斯谟的胜利与悲哀》;
(10)、于是,他感到心力交瘁。这不是肉体的疲劳,而是心灵的疲惫。所以他在完成自传《昨天的世界》之后,选择和夫人服毒自杀。
(11)、你能永远相信的人只有你自己,所以适当为自己多考虑一点,既不自私也不过分。
(12)、1900年,已有200首诗歌问世;在维也纳大学攻读哲学;
(13)、养儿不能防老,但是你得做好让他们啃老的打算,如果手头有钱,请记得永远为自己留一份体己钱。哪怕后只能去养老院,起码还有钱,你的底气和退路还在。
(14)、1928年,完成了由三本书组成的著名的作家传记《世界建筑师》:《三位大师》(巴尔扎克、狄更斯、陀斯妥耶夫斯基)《与魔的搏斗》(荷尔德林、克莱斯特、尼采)《三位作家的生平》(卡萨诺瓦、斯汤达、托尔斯泰);出版了由12篇人物故事组成的集子《命运攸关的时刻》; 1929年,历史人物传记《约瑟夫·福煦》;
(15)、茨威格受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的影响很深,他的小说以带有精神分析印记而出名,他擅长于探究人们的内心世界。
(16)、1912年,独幕剧《变换不定的喜剧演员》问世,同年上演;
(17)、人生,前半生靠的是父母,中间段主要看伴侣,后半生就是拼子女的能耐。当然,如果你自身实力很强,靠自己就足够了,也是稳妥的。
(18)、该作讲述轻骑兵少尉霍夫米勒在一个偶然的机会认识了贵族地主封·开克斯法尔伐的女儿艾迪特。这位姑娘生性活泼,正值繁花似锦的年龄,却不幸下肢瘫痪,霍夫米勒对她深表同情,却因此酿成悲剧。
(19)、茨威格去世后,巴西总统下令为这位大师举行国葬。成千上万的民众,不久前曾踊跃参加这位作家的朗诵会,这时怀着悲痛的心情跟在灵车后面为他送葬。
(20)、男人大多数认为女人会嫌贫爱富,她们都想嫁个有钱人。事实上却是,男人有钱就容易变坏,糟糠之妻往往下线的比较早。
(1)、1922年,出版“链条小说”的第二本小说集《热带癫狂症患者》,收录《热带癫狂症患者》《奇妙之夜》《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芳心迷离》等,写成年期的情欲,展示由情欲所控制的成年男女的心态,它们在潜意识的驱使下犯下了所谓的“激情之罪”;
(2)、 1937年,与妻子分居,次年友好地离婚;
(3)、茨威格代表作品:《象棋的故事》、《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长篇小说《心灵的焦灼》。
(4)、1912年,独幕剧《变换不定的喜剧演员》问世,同年上演。
(5)、一家人,钱算精了,心就寒了,感情也就淡了。钱散人聚,钱聚人散。
(6)、茨威格出身富裕犹太家庭,青年时代在维也纳和柏林攻读哲学和文学,日后周游世界,结交罗曼·罗兰和弗洛伊德等人并深受影响。创作诗、小说、戏剧、文论、传记,以传记和小说成就为著称。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从事反战工作,1934年遭纳粹驱逐,流亡英国和巴西。
(7)、 1927年,第三本小说集《情感的迷惘》,收录《情感的迷惘》《一个女人一生中的二十四小时》《一颗心的沦亡》等六个短篇,写老年期的情欲,主人公都是历经沧桑的过来人,这些人在情欲的驱逼或意外打击时心灵的震颤和意识的流动;
(8)、 1920年,与离异并带有两个孩子的温德尼茨结婚;
(9)、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发表《致外国友人的信》。
(10)、1933年希特勒上台,茨威格于次年移居英国。1938年入英国籍。不久离英赴美。1940年到巴西,时值法西斯势力猖獗,作家目睹他的“精神故乡欧洲”的沉沦而感到绝望,遂于1942年2月22日同他的第二位夫人伊丽莎白·奥特曼(33岁)在里约热内卢近郊的佩特罗波利斯小镇的寓所内双双服毒自杀。
(11)、茨威格后半生的日子其实很凄苦,二战使他颠沛流离,终于在1942年和妻子一起自杀于巴西。所以,在本次书单的结尾,就让我们来看看茨威格究竟为何一定要自杀。《被征服的茨威格》就是根据当时的友人对茨威格的回忆,以及他自己的记述,去分析茨威格自杀原因的一篇文章。从文中我们所看到的,是一个理想主义者审视今日与往昔,而后慢慢走向绝望的过程。
(12)、茨威格自杀之前,德国法西斯上台,纳粹分子陷入狂热状态。他们焚烧进步作家和犹太作家的书籍,以表示对法西斯主义的信仰,对元首的忠诚。大批进步人士,犹太血统的知识分子和科学家、作家受到迫害,关进集中营,或被迫流亡国外,德国国内一片白色恐怖。
(13)、 1926年,发表文章《匆忙的静中一瞥》;
(14)、你的好对于别人来说,就像一颗糖,吃完就没有了;你的坏却像一道伤疤,留下来就永远存在。这就是你和我都拥有的人性。
(15)、法西斯上台前,茨威格的创作如日中天,在德国作家中拥有读者之众,很少有人能超过他。他的作品雅俗共赏,销售量直线上升,他思想深邃而不流于晦涩,文字平易而不流于肤浅,情节动人而无斧凿的痕迹。
(16)、1939年,二战爆发,奥地利被侵占;失去国籍;与阿尔特曼结婚;
(17)、1933年希特勒上台,茨威格于次年移居英国,同年被纳粹驱逐出故居,开始流亡生活;妻子介绍一位流亡的犹太少女夏洛特·阿尔特曼做秘书;创作出《看不见的收藏》《日内瓦湖畔的插曲》《旧书商门德尔》《巧识新艺》等作品。
(18)、作品于1938年出版,茨威格流亡国外,他的著作被列为禁书,遭到焚毁。直到战后,双城电影公司将它改编为电影,才成为畅销书。而1981年,茨威格诞辰100周年之际,奥地利广播电视台拍摄电视片《心灵的焦灼》。
(19)、心怀大格局,才能过好每一个小日子。但是不要试图做一个滥好人,柿子都是挑软的捏,做人同样如此。
(20)、《象棋的故事》发表于1941年,这是茨威格的后一篇小说。这篇小说延续了茨威格小说的一贯套路,从一位业余国际象棋棋手B博士击败国际象棋世界冠军的故事开始写起,讲述了B博士的个人故事。我推荐这篇小说,不仅是因为茨威格的叙事手法在此的展现,更是因为在这篇小说创作于二战时期茨威格流亡海外期间,其重点在于表达纳粹德国对于人心灵的折磨和摧残,也是对他生命后时期心理状态的写照。
(1)、首先,茨威格善于写传记,特别是历史人物传记。他在撰写每一个历史人物的故事的时候,并不只是简单的记述一下人物的生平、抒发抒发评论,而是带着一种人文主义的眼光审视这个人物的一生,并对他们的心理进行揣摩,力图将每个人物都“复活”在读者的眼前。所以本期书单的第一本书就是茨威格的《人类群星闪耀时》。在这本书中,他描写了在他心中数个可以决定世界历史的瞬间,并以此对其中的英雄人物展开描写,将这些英雄形象近乎圆满的塑造出来。这本书中的浪漫主义与英雄主义情绪很容易让读者们沉醉。但更重要的点在于,其背后所透露出的是茨威格自己的历史观与价值观。
(2)、家人爱你,卧床3年试试?朋友再多,借个5万试试?如果别人能做到,恭喜你,遇到真爱了。
(3)、1937年,与妻子分居,次年友好地离婚;1939年,二战爆发,奥地利被侵占;失去国籍;与绿蒂·阿尔特曼结婚。1938年,奥地利并入德国后,他便加入英国籍,不久又离英赴美。
(4)、1926年,发表文章《匆忙的静中一瞥》;1927年,发表第三本小说集《情感的迷惘》,收录《情感的迷惘》《一个女人一生中的二十四小时》《一颗心的沦亡》等六个短篇,写老年期的情欲,主人公都是历经沧桑的过来人,这些人在情欲的驱逼或意外打击时心灵的震颤和意识的流动。
(5)、1911年,结识弗洛伊德,并一直保持友谊;悲剧《滨海之宅》问世,次年上演;第二本小说集《初次经历—儿童国度里的四篇故事》出版,收录《朦胧夜的故事》、《家庭女教师》、《灼人的秘密》和《夏天的故事》;
(6)、 1939年,二战爆发,奥地利被侵占;失去国籍;与阿尔特曼结婚; 1940年,加入英国国籍,后去巴西;
(7)、1901年,出版第一本诗集《银弦集》,收录50首诗歌。
(8)、小说表面上讲述了一条从纽约开往南美的轮船上一位业余国际象棋手击败了国际象棋世界冠军的故事,实际上讲诉了纳粹法西斯对人心灵的折磨及摧残。作为人文主义者的茨威格借这篇小说表达了他对纳粹法西斯的痛恨。他以这种文学形式的抵抗加入了世界反法西斯同盟的行列。
(9)、1937年,与妻子分居,次年友好地离婚;1939年,二战爆发,奥地利被侵占;失去国籍;与阿尔特曼结婚。1938年,奥地利并入德国后,他便加入英国籍,不久又离英赴美。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1)、
转载请注明出处阿文说说网 » 茨威格的人生经历精辟141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