屈原古诗一首四句离骚精辟116条

屈原古诗一首四句

1、屈原短的一首诗

(1)、赶快把那天门大大打开,我要乘浓浓的黑云下来。

(2)、我命令旋风在前面开路,令暴雨洗净空中的尘埃。

(3)、但酒毕竟不能解愁,只会使人更加消沉,杜牧当然也不会真的整天喝酒。颈联写“格卑常汩汩,力学强悠悠。”诗人在黄州写了不少诗文,文思汩汩,且努力学习,希望在学问方面有所进益,超脱俗世。格卑指诗文格调卑下,大约是作者自感耽酒过多、消极过甚的关系。杜牧在晚年的一篇文章《上刑部崔尚书状》中叙说了自己十余年来读书作文的情况:“某比于流辈,疏阔慵怠,不知趋向。惟好读书,多忘;为文,格卑。”读书为文是杜牧的喜好,也是他的长处,“多忘”“格卑”云云,都是自谦之词。杜牧一向勤学,“某世业儒学,门高、曾至于某身,家风不坠,少小孜孜,至今不怠”。他在黄州虽然不得志,但是诗歌创作和学问文章都很有收获。他在黄州的涛作遍及古诗、律诗、绝句各种体裁,其中佳句迭出,名篇很多。有优美的写景绝句,有思乡念友的,有怀古揽胜的,有感慨国事的,有感伤抒怀的,有叙说志向的等等。

(4)、但是,作品中如“载云旗兮委迤”、“九嶷缤兮并迎”、“□吾道兮洞庭”等诗句,“老冉冉”、“纷总总”等习用语,又与屈原其他诗作一脉相通。因此,它应当是屈原诗歌艺术整体中的有机构成部分。

(5)、全诗以四句为一节,每节中又由两个用“兮”字连接的若连若断的上下句组成,加上固定的偶句韵,使全诗一直在回环往复的旋律中进行,具有很强的节奏感。

(6)、其作品文字华丽,想象奇特,比喻新奇,内涵深刻,成为中国文学的起源之一。前278年,秦国大将白起挥兵南下,攻破了郢都,屈原在绝望和悲愤之下怀大石投汨罗江而死。

(7)、接着两句紧承“心茫然”,正面写“行路难”。诗人用“冰塞川”、“雪满山”象征人生道路上的艰难险阻,具有比兴的意味。一个怀有伟大政治抱负的人物,在受诏入京、有幸接近皇帝的时候,皇帝却不能任用,被“赐金还山”,变相撵出了长安,这不正象遇到冰塞黄河、雪拥太行吗!但是,李白并不是那种软弱的性格,从“拔剑四顾”开始,就表示着不甘消沉,而要继续追求。“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诗人在心境茫然之中,忽然想到两位开始在政治上并不顺利,而后终于大有作为的人物:一位是姜尚,八十岁在磻溪钓鱼,得遇文王;一位是伊尹,在受汤聘前曾梦见自己乘舟绕日月而过。想到这两位历史人物的经历,又给诗人增加了信心。

(8)、深固难徙,更壹志兮。绿叶素荣,纷其可喜兮。

(9)、33:舣彩舫,看龙舟两两,波心齐发。奇绝。难画处,激起浪花,飞着湖间雪。画鼓喧雷,红旗闪电,夺罢锦标方彻

(10)、屈原也是楚国重要的`政治家,早年受楚怀王信任,任左徒、三闾大夫,兼管内政外交大事。吴起之后,在楚国另一个主张变法的就是屈原。他提倡“美政”,主张对内举贤任能,修明法度,对外力主联齐抗秦。因遭贵族排挤毁谤,被先后流放至汉北和沅湘流域。

(11)、首先是排除语言障碍,这个得依从于多种语言注解,至少理解里边的词句所指的意义;

(12)、彩线轻缠红玉臂,小符斜挂绿云鬟。佳人相见一千年。__苏轼《浣溪沙·端午》

(13)、25:四时花竞巧,九子粽争新。——唐李隆基《端午三殿宴群臣探得神字》

(14)、28:淡妆浓抹,西湖人面两奇绝。菖蒲角黍家家节。水戏鱼龙,十里画帘揭。凌波无限生尘袜,冰肌莹彻香罗雪。游船且莫催归楫,遮莫黄昏,天外有新月。——宋赵长卿《醉落魄重午》

(15)、把死看得像回家一样平常。形容不怕牺牲生命。

(16)、指九天以为正兮,夫惟灵修之故也。——《离骚》

(17)、举吴戈披坚甲,敌我车毂相交错,刀对剑互相厮杀。旌旗蔽日敌人似云压,箭矢交射落地,勇士争先冲杀。敌人冲来,我们的阵列遭践踏,左侧骖马死,右侧骖马伤。埋轮絷马决一死战,鼓声阵阵士气振发。天怨神怒,鏖战痛杀,将士全部阵亡,原野开遍血花。壮士出征去不返,奋迅前进路迢远。佩长剑扶良弓,身首分离,壮心不屈。精神英勇武艺超众,刚强不可侮弄。身躯虽死英灵不泯,魂魄武毅永为百鬼之雄!

(18)、祭祀礼已完毕紧紧敲起大鼓,传递手中花更相交替而舞;

(19)、    萧统《文选》选录曹植《杂诗》六首,获得历代诗评家的赞赏和肯定,是曹植诗歌中的著名篇章。此诗是其中的第四首。

(20)、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衣沧狼之水浊兮,可以濯我足。——《渔父》

2、屈原古诗一首四句离骚

(1)、这首诗当作于会昌四年(844年)九月杜牧离黄州刺史任后,或作于其在池州任时。诗人回忆其在黄州时的生活,并盼望能摆脱尘务,过上悠然闲适的隐逸生活,有感而发创作了这首诗。

(2)、《天问》是中国战国时期诗人屈原创作的一首长诗。

(3)、篇首以“穆将愉兮上皇”统摄全文,篇末以“君欣欣兮乐康”做结,一呼一应,贯串着祭神时人们的精神活动,从而突出了主题。全诗篇幅虽短,却层次清晰,描写生动,场面隆重,气氛热烈。

(4)、传说当地百姓投下粽子喂鱼以此防止屈原遗体被鱼所食,后来逐渐形成一种仪式。以后每年的农历五月初五为端午节,人们吃粽子,划龙舟以纪念这位伟大的爱国诗人。

(5)、日月忽其不淹兮,春与秋其代序。——《离骚》

(6)、屈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中国浪漫主义文学的奠基人,被誉为“中华诗祖”、“辞赋之祖”。他是“楚辞”的创立者和代表作者,开辟了“香草美人”的传统。屈原的出现,标志着中国诗歌进入了一个由集体歌唱到个人独创的新时代。他被后人称为“诗魂"。

(7)、11:不效艾符趋习俗,但祈蒲酒话升平。鬓丝日日添白头,榴锦年年照眼明。——唐殷尧潘《端午日》

(8)、一说此篇是通用于前面十篇祭祀各神之后的送神曲;另一说认为屈原写作这篇祭诗的背景是在楚国两次大败于秦之后,内容与《国殇》的联系(魂与殇),所处于《国殇》之后,可以认定它是相当于《国殇》的乱辞的卒章,而非《九歌》“送神曲”。

(9)、屈原(约公元前340—公元前278年),芈姓,屈氏,名平,字原,又自云名正则,字灵均,出生于楚国丹阳秭归(今湖北宜昌),战国时期楚国诗人、政治家。

(10)、关于《山鬼》历来争议也颇多:有人认为是楚地的一种巫术仪式,这首歌是扮演山鬼的巫师唱的;有人说,这首诗是关于楚地神女的传说,用楚地神女的口吻唱的。楚地神女有很多化身,比如巫山神女,比如“汉有游女”,都算是。还有一种,认为这是楚地的民歌,以一位去会见情人的女子口吻唱出。当然还有很多类似的争议。

(11)、至于学问上的追求,杜牧在《冬至日寄小侄阿宜诗》中先是追溯了一番家世,着重强调了祖父杜佑的传世伟著《通典》,“我家公相家,剑佩尝丁当。旧第开朱门,长安城中央。第中尤一物,万卷书满堂。家集二百编。上下驰皇王。多是抚州写,今来五纪强。”然后列出了他认为的必读书目,“经书括根本,史书阅兴亡。高摘屈宋艳,浓薰班马香。李杜泛浩浩,韩柳摩苍苍。近者四君子,与古争强梁。”他重视经史政兵和典章制度之学,于诗文推崇屈宋班马李杜韩柳,这基本上就是他的学问方向。

(12)、《九歌》是一组祭歌,共11篇,是屈原据民间祭神乐歌的再创作。《九歌·国殇》取民间“九歌”之祭奠之意,以哀悼死难的爱国将士,追悼和礼赞为国捐躯的楚国将士的亡灵。乐歌分为两节,先是描写在一场短兵相接的战斗中,楚国将士奋死抗敌的壮烈场面,继而颂悼他们为国捐躯的高尚志节。由第一节“旌蔽日兮敌若云”一句可知,这是一场敌众我寡的殊死战斗。当敌人来势汹汹,冲乱楚军的战阵,欲长驱直入时,楚军将士仍个个奋勇争先。但见战阵中有一辆主战车冲出,这辆原有四匹马拉的大车,虽左外侧的骖马已中箭倒毙,右外侧的骖马也被砍伤,但它的主人——楚军统帅,仍毫无惧色,他将战车的两个轮子埋进土里,笼住马缰,反而举槌擂响了进军的战鼓。一时战气萧杀,引得苍天也跟着威怒起来。待杀气散尽,战场上只留下一具具尸体,静卧荒野。

(13)、(为了会情人,做了很多装扮。兴致勃勃,开心喜悦与期待。)

(14)、(环境,气象,气氛,冷清,转为下边的失望落寞做铺垫。)

(15)、《离骚》作于楚怀王五年(前30前304)屈原被放汉北后的两三年中。汉北其地即汉水在郢都以东折而东流一段的北面,现今天门、应城、京山、云梦县地,即汉北云梦。怀王十六年屈原因草拟宪令、主张变法和主张联齐抗秦,被内外反对力量合伙陷害,而去左徒之职。后来楚国接连在丹阳、蓝田大败于秦,才将屈原招回朝廷,任命其出使齐国。至怀王二十四年秦楚合婚,二十五年秦楚盟于黄棘,秦归还楚国上庸之地,屈原被放汉北。

(16)、相信终能够回转尘世中的凡手,到思念的潇湘之地做那不同于屈原的渔父来钓鱼在江流。

(17)、本诗结构谨严,形式凝练整饬。以叙述为主的前部,与偏重抒情的后部,相辅互补,关联自然、紧凑。全诗十八句,一律是“兮”字居中的七字句。“兮”字兼有助词和连词的作用,连接一句诗中前后两个词组,表达了并列、承接、转折、因果等多种语法关系,因而闻一多认为这个兮字“竟可说是一切虚字的总替身。”(《怎样读九歌》)而在风格上,《国殇》劲健朴质,具有阳刚之美,与《九歌》中充满浪漫神异色彩的其它诗篇截然有别。

(18)、这首诗在题材、表现手法上都受到《拟行路难》的影响,但却青出于蓝而胜于蓝。两人的诗,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封建统治者对人才的压抑,而由于时代和诗人精神气质方面的原因,李诗却揭示得更加深刻强烈,同时还表现了一种积极的追求、乐观的自信和顽强地坚持理想的品格。因而,和鲍作相比,李诗的思想境界就显得更高。此诗多写世道艰难,表达了离愁别绪。

(19)、1953年是屈原逝世2230周年,世界和平理事会通过决议确定屈原为当年纪念的世界四位文化名人之一。屈原(约公元前339~约前278)。

(20)、苟余心之端直兮,虽僻远其何伤?——《九章·涉江》

3、《离骚》小学生版

(1)、公元前278年,秦将白起攻破楚都郢(今湖北江陵),屈原悲愤交加,怀石自沉于汨罗江,以身殉国。1953年是屈原逝世2230周年,世界和平理事会通过决议,确定屈原为当年纪念的世界四大文化名人之一。

(2)、以屈原作品为主体的《楚辞》是中国浪漫主义文学的源头之以著名的篇章《离骚》为代表的《楚辞》与《诗经》中的《国风》并称为“风骚”,对后世诗歌产生了深远影响。

(3)、曾不知路之曲直兮,南指月与列星。——《九章·抽思》

(4)、17:袨服华妆着处逢,六街灯火闹儿童。——《京都元夕》

(5)、屈原是伟大的爱国诗人,战国末期楚国人,名平,字原,又自云名正则,字灵均,出身楚国贵族。楚武王熊通之子屈瑕的后代,战国时期黄老之学的传播者。《九歌·礼魂》是战国时期屈原所作的楚辞,一说礼魂为是通用于前面十篇祭祀各神之后的送神曲,由于送的不只是神还包括人鬼,所以称礼魂而不称礼神。送神,在古代的祭祀中,是仪式的后环节,也是庄重的祭祀礼仪。礼魂,由美丽的女巫领唱,男女青年随歌起舞,还要传花伴歌伴舞。屈原记录了这个庄重的祭祀仪式。另一说礼魂为对英雄祖先的祭祀,不属于九歌之列。这首诗有两个版本的翻译

(6)、依现存史料尚不能指实这次战争发生的具体时地,敌对一方为谁。但当日楚国始终面临七国中实力强的秦国的威胁,自怀王当政以来,楚国与强秦有过数次较大规模的战争,并且大多数是楚国抵御秦军入侵的卫国战争。从这一基本史实出发,说此篇是写楚军抗击强秦入侵,大概没有问题。而在这种抒写中,作者那热爱家国的炽烈情感,表现得淋漓尽致。

(7)、....................................

(8)、祭祀礼已完毕紧紧敲起大鼓,传递手中花更相交替而舞;

(9)、何灵魂之信直兮,人之心不与吾心同!——《九章·抽思》

(10)、除《尚书》、《左传》、《山海经》所称引者外,《离骚》中有“启九辩与九歌兮,夏康娱以自纵”,“奏九歌而舞韶兮,聊假日以□乐”,《天问》中有“启棘宾商,九辩九歌”诸语。各书所说到的“九歌”内容虽有种种演化,但可证“九歌”乃是传说中很古的乐章。

(11)、这是一首悼念阵亡将士的悲壮祭歌。据《史记·楚世家》记载,自楚怀王(前328~前299)后期至顷襄王初,秦楚之间曾多次交战。楚军每战皆败,损兵折将,死伤极为惨重。怀王十七年丹阳之战,楚大将屈匄被俘,甲士斩首8万;顷襄王元年秦大败楚军,斩首5万。本诗即是以这些战况为写作背景和题材的。

(12)、百丈牵江色,孤舟泛日斜。兴来犹杖履,月断更云沙。

(13)、共十一篇:《东皇太一》、《云中君》、《湘君》、《湘夫人》、《大司命》、《少司命》、《东君》、《河伯》、《山鬼》、《国殇》、《礼魂》。《国殇》一篇,悼念和颂赞为楚国而战死将士;多数篇章,则皆描写神灵间的眷恋,表现出深切的思念或所求未遂的伤。

(14)、7:不见去年人,泪湿春衫袖。——《生查子·元夕》

(15)、首联写作者在黄州作刺史时睡足了大觉。颔联写黄州多风雨,整夜风吹竹响,雨连江而来,阴雨连绵,秋意弥漫。杜牧在黄州的住处多竹子,“玉子纹楸一路饶,宜檐雨竹萧萧”、“竹冈蟠小径,剧折斗蛇来。二三年得归去,知绕几千凹?”杜牧在黄州时公务小多,黄州义地僻多雨,使他心情抑郁,他在《齐安郡晚秋》中写:“雨暗残灯棋散后,酒醒孤枕雁来初。”可见孤寂苦闷。“平生睡足处,云梦泽南州。一夜风欺竹,连江雨送秋”四句,苏东坡很欣赏,曾用其语作诗:“平生睡足连汀雨,尽日舟横拍岸风。”

(16)、屈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下面我为大家整理了端午节的诗句屈原,欢迎阅读参考!

(17)、愿岁并谢,与长友兮。淑离不淫,梗其有理兮。

(18)、吾不能变心以从俗兮,故将愁苦而终穷。——《九章·涉江》

(19)、国亡身殒今何有,只留离骚在世间。____张耒《和端午》

(20)、这里是朗读者的聚集地,你来朗读,你来倾听!

4、纪念屈原的古诗四句

(1)、端午节从何而来?前人传说是为了楚国大夫屈原。可笑的是楚江浩浩荡荡,竟不能洗去忠直之士的冤屈。

(2)、与天地兮同寿,与日月兮齐光。——《九章·涉江》

(3)、3:灵均死波后,是节常浴兰。彩缕碧筠粽,香粳白玉团。逝者良自苦,今人反为欢。——唐元稹《表夏十首》之十

(4)、还得了解诗歌的背景(包括语言的和文化的,历史的和人文空间的)——比如屈原《离骚》和《涉江》这类诗,基本上是自我经历的描述,所以还得了解历史背景;

(5)、7:不见去年人,泪湿春衫袖。——《生查子·元夕》

(6)、《吕氏春秋·侈乐》也说:“楚之衰也,作为巫音。”所谓“巫音”,即巫觋祭神的乐歌,这是《九歌》与屈原其他诗篇的不同之处。

(7)、五月五日午,赠我一枝艾。故人不可见,新知外。

(8)、有个古代的笑话,说清代有书生读屈原,读得把书扔在地上,破口大骂:你个老不死的,活该喂鳖,怎么写出这么难懂的诗!

(9)、尾联说他总有一天辞官不做,弃绝俗世,到潇湘泽畔做个钓翁。杜牧在《兰溪》诗中写黄州的一处景致:“兰溪春尽碧泱泱,映水兰花雨发香。楚国大夫憔悴日,应寻此路去潇湘。”杜牧僻处黄州,和被放逐江南的屈原有相似之处,所以此处隐约有屈骚之情。“潇湘钓漫流”云云,放志抒怀语耳,诗人当然不可能真的辞官归隐。但既然不得志,与其蹉跎官场,不若暂时退隐。杜牧在《郡斋独酌》中说:“岂为妻子汁,未去山林藏?”不是为了贪图俸禄养家而没有归隐。他是想要有一番作为的,只是凶为不能有所作为而在诗中8A�发一下出世之志。

(10)、依现存史料尚不能指实这次战争发生的具体时地,敌对一方为谁。但当日楚国始终面临七国中实力强的秦国的威胁,自怀王当政以来,楚国与强秦有过数次较大规模的战争,并且大多数是楚国抵御秦军入侵的卫国战争。从这一基本史实出发,说此篇是写楚军抗击强秦入侵,大概没有问题。而在这种抒写中,作者那热爱家国的炽烈情感,表现得淋漓尽致。

(11)、译文:祭祀礼已完毕紧紧敲起大鼓,传递手中花更相交替而舞,姣美的女子唱得从容自如。春天供以兰秋天又供以菊,长此以往不断绝直到终古。

(12)、汉北其地西北距楚故都鄢郢(今宜城)不远。《离骚》当是屈原到鄢郢拜谒了先王之庙及公卿祠堂后所写。诗开头追述楚之远祖及屈氏太祖,末尾言“临睨旧乡”而不忍离去,中间又写到灵氛占卜、巫咸降神等情节,都和这个特定的创作环境有关。

(13)、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渔父》

(14)、时缤纷其变易兮,又何可以淹留?——《离骚》

(15)、五月五日午,赠我一枝艾。故人不可见,新知外。

(16)、27:年年端午风兼雨,似为屈原陈昔冤。我欲于谁论许事,舍南舍北鹁鸠喧。——宋赵蕃,《端午三首》其二

(17)、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九歌·湘夫人》

(18)、石溪久住思端午,馆驿楼前看发机。__卢肇《竞渡诗/及第后江宁观竞渡寄袁州剌史成应元》

(19)、坚:坚定;贞:有节操;屈:屈服、低头。意志坚定,决不屈服。

(20)、后部八句,通过对献身将士形象特征的具体刻画,真挚热烈、慷慨激昂地抒发了诗人的敬仰、赞颂之情。“出不入兮往不反,平原忽兮路超远。”动态地描叙了将士们视死如归、迅疾地奔赴远方战场的骄健身影。“带长剑兮挟秦弓,首身离兮心不惩。”在沉寂的战场上,为国捐驱的英雄们虽然身首分离,却依然佩长剑挟秦弓,威武不屈、雄风犹存。多么壮烈、何等武勇!诗人禁不住以无限崇敬之情,唱出了声震宵汉的颂歌:“诚既勇兮又以武,终刚强兮不可凌。身既死兮神以灵,魂魄毅兮为鬼雄!”英勇神武、刚强坚毅,生是人杰、死为鬼雄。字字千斤,句句百钧,它既是屈原对巍巍国魂虽死犹生的激昂追悼,也是诗人和楚国人民爱国心声、坚强斗志的文字结晶。

5、屈原的诗小学10首

(1)、11:不效艾符趋习俗,但祈蒲酒话升平。鬓丝日日添白头,榴锦年年照眼明。——唐殷尧潘《端午日》

(2)、5:火树银花合,星桥铁锁开。——《正月十五夜》

(3)、18:竞渡深悲千载冤,忠魂一去讵能还。国亡身殒今何在,只留《离骚》在世间。——宋张耒《和端午》

(4)、小雨湿黄昏。重午佳辰独掩门。__李之仪《南乡子·端午》

(5)、祭祀礼已完毕紧紧敲起大鼓,传递手中花更相交替而舞;

(6)、今人多取朱说。《九歌》由于以民间祭歌为基础,所以具有楚国民间祭神巫歌的许多特色,《汉书·地理志》说:“(楚地)信巫鬼,重淫祀。”

(7)、余将董道而不豫兮,固将重昏而终身。——《九章·涉江》

(8)、(后四句为颂词:歌颂壮烈和英雄气概,表达悲壮之情怀。)

(9)、你盘旋着已经降临下界,我越过空桑山紧跟你来。

(10)、屈原已沉江自杀,楚人为他的不被容纳而悲哀。哪里能制止谗言,只不过试图驱赶蛟龙罢了。没有消除屈原生前的撼恨,反而追寻他死后的遗踪。(只留下)碧绿的沅湘水,倒映着山峰的影子。

(11)、意思是:长声叹息而泪流满面,为老百姓多灾多难而哀伤。

(12)、这也是优秀文学作品的丰富性和多面性:你可以这么看,也可以那么看。但是,这首诗歌是一位女子唱的,这不用说,这位女子也许是“山鬼”(有人说是鬼,有人说是传说中的山魈,但似乎鬼更合适,因为山魈是怪物,而鬼可以是人的化身。)作为读诗的我来说,我还是愿意把她读成一位美丽多情的女鬼。 

(13)、(原文): 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 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译文世人的,是寂静的湖畔嘈杂的鸟鸣。虽然无法让有的告别都哽咽的时候,当所有的痛楚都堆积在胸口的时候”,诗人抗拒的手段,大抵就只剩手中的如花诗笔了。

(14)、作者描写场面、渲染气氛的本领是十分高强的。不过十句,已将一场殊死恶战,状写得栩栩如生,极富感染力。底下,则以饱含情感的笔触,讴歌死难将士。有感于他们自披上战甲一日起,便不再想全身而返,此一刻他们紧握兵器,安详地,心无怨悔地躺在那里,他简直不能抑止自己的情绪奔进。他对这些将士满怀敬爱,正如他常用美人香草指代美好的人事一样,在诗篇中,他也同样用一切美好的事物,来修饰笔下的人物。这批神勇的将士,操的是吴地出产的以锋利闻名的戈、秦地出产的以强劲闻名的弓,披的是犀牛皮制的盔甲,拿的是有玉嵌饰的鼓槌,他们生是人杰,死为鬼雄,气贯长虹,英名永存。

(15)、意思是:凉爽的秋风不断吹来,洞庭湖中水波泛起,岸上树叶飘落。

(16)、杜牧(公元803-约852年),字牧之,号樊川居士,汉族,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唐代诗人。杜牧人称“小杜”,以别于杜甫。与李商隐并称“小李杜”。因晚年居长安南樊川别墅,故后世称“杜樊川”,著有《樊川文集》。

(17)、汤显祖此诗写禁止竞渡,别具一格。主要描写了端午节的习俗,面对赛龙舟的情景,想起了屈原。表达了自己对端午节赛龙舟时的想法,对劳苦人民的同情。汤显祖歌咏屈原的诗句很多,其景仰之情,溢于言表。

(18)、一夜都是风吹竹子声响,连着江面的阴雨送来了秋意。

(19)、诗的后四句从春兰秋桂芳香袭人的社会效果来委婉地说明自己行芳志洁并非为了求人赏识,以博取高名;象春兰秋桂的香气一样,它博得山林隐士的喜爱,只是客观效果而已;实际上,兰、桂散发芳香并非有意希求人们来折取它,欣赏它,而是纯粹出于它们的本性。“谁知”两字对兰桂来说,大有出乎意料之外的感觉。美人由于闻到了兰桂的芬香,因而发生了爱慕之情。“坐”,犹深也,殊也。表示爱慕之深。诗从无人到有人,是一个突转,诗情也因之而起波澜。“闻风”二字本于《孟子·尽心篇》,其中说:“圣人百世之师也,伯夷柳下惠是也,故闻伯夷之风者,顽夫廉,懦夫有立志,闻柳下惠之风者,薄夫敦,鄙夫宽。奋乎百世之上,百世之下闻者莫不兴起也。”张九龄就把这章中的“闻风”毫不费力地拉来用了,用得这样恰如其分,用得这样自然,用得这样使读者毫不觉得他在用典故,这也是值得一提的。“何求”二字用得斩截有力,它淋漓尽致地将诗人不肯廉价赢得美名的清高志趣给表现出来了。

(20)、格卑:谓自己官秩、等级卑下。格,品等,差秩。

(1)、年岁虽少,可师长兮。行比伯夷,置以为像兮。

(2)、总之,他的作品从内容到形式都有巨大的创造性。(名称由来)“九歌”名称,来源甚古。

(3)、12:入袂轻风不破尘,玉簪犀壁醉佳辰。——宋苏轼《浣溪沙端午》

(4)、全诗以“直赋其事”的描述为主,分为前后两大部:前部十句悲壮激越地叙写了楚军将士的英勇战斗和壮烈牺牲;后部八句表现的是对死难壮士的赞颂和深切哀悼的心情。

(5)、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离骚》

(6)、山鬼迷春竹,湘娥倚暮花。湖南清绝地,万古一长嗟。

(7)、14:欲向海天寻月去,五更飞梦渡鲲洋。——《元夕无月》

(8)、这三首诗联系紧密,不可分割。唐玄宗天宝元年(742年),李白奉诏入京,担任翰林供奉。李白本是个积极入世的人,才高志大,很想像管仲、张良、诸葛亮等杰出人物一样干一番大事业。可是入京后,他却没被唐玄宗重用,还受到权臣的谗毁排挤,两年后被“赐金放还”,变相撵出了长安。《唐宋诗醇》以为《行路难三首》皆天宝三载(744年)离开长安时所作,詹锳《李白诗文系年》、裴斐《太白乐府举隅》从之。郁贤皓《李白选集》以为“作年莫考”。

(9)、春天供以兰秋天又供以菊,长此以往不断绝直到终古。

(10)、意思是:长声叹息而泪流满面,为老百姓多灾多难而哀伤。

(11)、在我一生中睡眠充足的地方,就是云梦泽的南部的黄州。

(12)、我有次跟朋友说:读屈原,排除了字词句的障碍之后,了解一些背景之后,不妨诵读多次——就是朗诵,在朗诵中感受它的音韵、情感、想象……

(13)、兰叶春葳蕤,桂华秋皎洁。欣欣此生意,自尔为佳节。谁知林栖者,闻风坐相悦。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

(14)、主张楚国与齐国联合,共同抗衡秦国。在屈原努力下,楚国国力有所增强。

(15)、此篇在艺术表现上与作者其他作品有些区别,乃至与《九歌》中其他乐歌也不尽一致。它不是一篇想像奇特、辞采瑰丽的华章,然其“通篇直赋其事”(戴震《屈原赋注》),挟深挚炽烈的情感,以促迫的节奏、开张扬厉的抒写,传达出了与所反映的人事相一致的凛然亢直之美,一种阳刚之美,在楚辞体作品中独树一帜,读罢实在让人有气壮神旺之感。

(16)、我在网络上找到龚琳娜吟唱的《山鬼》,推荐给朋友们,我很少见到把古典诗歌的内涵、韵律、味道成功再现或者再创作出来的,但这首《山鬼》的确出乎我的意料,它几近地表现了屈原经典作品《山鬼》的味道。推荐给大家听听。

转载请注明出处阿文说说网 » 屈原古诗一首四句离骚精辟116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