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然无知什么意思
1、默然无语什么意思
(1)、穷人越穷,问题都出在了自己的办事效率过低上面,不然穷人一定比昨天的自己更富有,时间长了你便可以摘下“穷”的帽子。
(2)、诸位同参们!现在请大家把万缘放下,眼睛闭上,静静的坐在佛堂里,内心要放轻松愉快,我所讲的佛法,你们静静的听清楚,内心要提起智慧而思惟我所讲的佛法,我佛法说到何等境界,你们的心就入到何等境界,这样一来才能与佛法打成一片,才能与佛法相应无碍,那么说佛法与听佛法才能够达到真正的效果所在,如果我很认真的演说佛法,你们各个心不在焉,妄想纷飞,无心听讲佛法的话,那么这一席的法会也成了虚有其名,彼此浪费光阴,对不起四圣六凡之恩惠,倒不如在家里睡个大觉,免得愧对三宝!
(3)、自一九八〇年以来,冯先生的主要工作是撰写他的《中国哲学史新编》,《新编》体现了冯先生近年的思想。“新编”是对旧著而言,故要了解《新编》,不能不涉及到他的旧著《中国哲学史》,众所周知,冯先生有几种享誉学界的关于中国哲学史的著作。三十年代初写成的两卷本《中国哲学史》,他自己习称为“大哲学史”,此外有商务印书馆出版的《中国哲学小史》,和原在美国用英文出版,近由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的中文译本《中国哲学简史》。到目前为止,有关中国哲学史的著作,海内外学术界影响“大”的,仍是冯先生这一部“大哲学史”。
(4)、突然生气,变了脸色。(勃然不悦)勃然:突然地;悦:高兴。
(5)、尔时,大目犍连以偈答言:若人修净舍,常施履屣乘,比丘持净戒,远离不习近,如是二因缘,疾获神通力。
(6)、我现在要赶快行动,广泛地度众生来到祇陀林,这样做一定能够得到大神通。如此度化一切,称之为大乘。能度化无量无边的众生,称之为如来。
(7)、诸位同参们!如本刚才说到从有心入无心,从有相入无相,从假入空,观色即空,这法门是要我们能够转凡入圣,离苦得乐的生死关键!切记!切记!下面要说第二个步骤;要从无心入有心,诸位要知道,此处所说的有心不同于前面所说的有心,前面所说的从有心入无心,有心是指著见境生心,不通达空义,是烦恼义、染污义、迷惑义、生死流转义。后面所说的第二步骤,从无心入有心,这里所说的有心,是指著已经大死一番,净化以后所生的心,此心是真如本性,实相心,妙觉性,已经由体证诸法空性,实质与法空性相应,远离自我的妄想执著,因此证入法身本体,再由法身本体所起的妙用,此妙用就是有心,这个有心含育著空性义、解脱义、无染污义,是故说有心。那么无心是指善证入法性空寂之后,那个如如不动道场的本尊,真如本性正是。所以说从无心入有心,就是从真如本性起无量妙用的意思,亦名从空出假,亦名从无相入有相,空即是色,皆是异名同义。从佛性起无量无边的业用来度化众生,如大慈、大悲、大喜、大舍、四无量心,佛性能演说无量法义,佛性具足三聚净戒,佛性具足三藏十二部经教,佛性具足三十七道品,佛性具足六度万行,佛性光明不可思议,佛性慈悲不可思议,横遍十方,竖穷三际,如是无量无边的妙用本能,都不出于佛性的起用,这一切的妙用能够度化众生无所障碍,这就是所谓的从无心入有心的第二步骤。大智度论云:“般若将入毕竟空,绝诸戏论,方便将出毕竟空,严土熟生。”一旦证入毕竟空之本性,在本性绝无丝毫戏论与葛藤,此时真如本性就应众生的需求而出来度化众生,庄严佛土。在大乘佛教入世度化众生的开展,空是根本的原理,悲是根本的动机。
(8)、诸位同参!我们在六道轮回,受尽无量的苦痛,其原因何在?又为什么不能开悟证果?找出原因出来,同参们!我们所以不能脱离轮回,不能开悟佛性,根本原因在于未见佛性,未见佛性之前,所用的都是染污妄想心,一举一动都染于五欲六尘,故有轮回之苦,以染心为人处事,因此有苦有乐,所以这染污妄想心是生死的根本,由于染心障碍清净佛性,使得清净佛性不能彰显,那么开悟就因此格格不入了。涅槃经云:“见佛性不名众生,不见佛性是名众生。”因此我们可以肯定而说,证果与不证果在于见佛性与不见佛性,见佛性的人,我们可称为悟道的圣者,或者称为见性道人;未见佛性的人,就称之为众生,众生与圣人的差别要问是否有见佛性?不见佛性的人,过去无量无边的业障不得消灭,见性的人,如太阳在虚空普照霜雪,霜雪不得不溶化,又如积草木如须弥山那么高,只要用一星之火即可燃尽,业障如草木,见性如火,火能燃尽一切草木,见性者以智慧之火,可断除一切业障烦恼。我们在修行的过程,重心点目标在于见佛性以求悟道,这是学佛者的理想与归宿,千经万论唯独说一心,此一心是凡夫与圣人的关键,诸佛菩萨无非劝化众生都要悟入此一心,三藏十二部经典亦不离此一心,三聚净戒不离此一心,三十七道品不离此一心,六度万行不离此一心,四无量心不离此一心,四圣谛不离此一心,十二因缘法不离此一心,一心能成就无量法,无量法不离此一心,一心法与无量法本来不二法,不一不异,不增不减,不生不灭,入此中道解脱法,可说不可思议。惟佛与佛乃能究竟了知,凡夫如聋如哑;声闻、缘觉、菩萨尽未来劫,欲测一心法,无有是处。
(9)、我惊讶地问了一句,你已经多少年都没自己干这事了,交给手底下的人去做不就行了?没有直接回复我,只是边整理东西,边说:“这样吧,你等下跟我一起开车过去,打个下手,现在手底下的人都有事情干,排不开。”
(10)、比比皆然、不期而然、不以为然、处之泰然、春意盎然
(11)、溘然长往、岿然不动、岿然独存、喟然长叹、了然无闻
(12)、众生无量劫六道轮回以来,所受之苦堆积远胜须弥山,所哭泣之泪水积蓄胜过四大海,死后骷髅堆满阎浮提,所娶之妻所嫁之夫无量无边,堆积拥满十方界,如是无量无数之苦痛与缺陷,历尽沧桑于三界,还不够受吗?如是堕落长夜黑暗好玩吗?轮回受苦永无止尽,就这样麻木不仁下去吗?有智慧有善根的人,这一切问题迟早统统是要解决的,这样拖延下去不是办法,无补于事,只要问题不解决的一天,就没有安宁的日子可过。过去所受冤枉轮回之苦已曾过去,现在是应该苏醒的时候了,勇敢的提起菩提道心,面对生死问题,解决生死问题,这样才是有理智而且明快的抉择,方为诸佛所赞叹,菩萨所护持。
(13)、不与众人合群。(超然避世)超越人世,隐避人间。
(14)、尔时,尊者满愿子来诣佛所,顶礼佛足却住一面,见央掘魔罗心大欢喜,以偈叹言:善哉修胜业,我今发随喜,为一切众生,安慰演说法。
(15)、诸位同参们!我们广学无量法门能够离开心地吗?度化无量众生能够远离心地吗?修行者欲得证悟无上菩提,能够离开心地吗?如来广说一切对治法能够离开心地吗?如来演说三藏十二部经典能离开心地吗?如来所圆满的大智慧与大慈悲心能离开心地吗?诸位要明白,离开心地要广学无量法门,无有是处;远离心地而能够度化无量众生者,无有是处;离开心地欲得证悟无上菩提者,无有是处;离开心地而如来能够广说一切对治法者,无有是处;离开心地如来能够演说三藏十二部经典者,无有是处;离开心地如来能圆满大智慧与大慈悲心者,无有是处。何以故?自性能生万法,万法不离自性,心即是万法,万法即是心,心与法不异,无二无别。
(16)、诸位同参!如来广说一切法,一切法都是对治法,所谓八万四千法门,对治众生八万四千烦恼,众生有无量无边的烦恼病,佛就说无量无边的佛法,无量无边的一切法,完全是对治众生无量无边的心病,众生假使没有一切烦恼,佛何用说一切佛法!众生对人生观与宇宙观没有正知正见,乃至认识不清,因此佛就广说人生观与宇宙观,让众生有个正知正见,有个正确的认识;众生的内心充满了贪嗔痴的心病,佛就说戒定慧来对治众生贪嗔痴的心病;众生有了悭贪的心,佛就说布施来对治众生悭贪的心病;众生起了毁坏的心,佛就说持戒来对治众生毁坏的心病;众生有了嗔恚心,佛就说忍辱来对治众生嗔恚的心病;众生有了懈怠的心,佛就说精进来对治众生懈怠的心病;众生有了散乱的心,佛就说禅定来对治众生散乱的心病;众生有了愚痴的心,佛就说智慧来对治众生愚痴的心病;众生心里起了贡高我慢心,佛就说礼拜的法门来对治众生贡高我慢的心病;众生心里起了嫉妒的心,佛就说随喜功德的法门对治众生嫉妒的心病;众生喜欢诽谤别人,佛就说赞叹的美德来对治众生诽谤的心病;众生因为不明前因后果,因此昧因果造了杀盗淫妄,致使堕入三恶道,佛就广说造恶因得恶报,造善因得善报,来对治众生的心病;所谓种如是因,必然得如是果,因果报应丝毫不爽,如同形影不相离。作善的人必定受善的果报;作恶的人必定要受恶的果报,这就是佛所说的因果律,也是世间上的真相,是人生与宇宙的自然法则,这不是任何人的所能改变,也不是上帝的神权所能动摇,也不是佛菩萨的神通力所能更改因果律的法则,因果律的法则是人生与宇宙的真理,因果律的法则不会被时间与空间所动摇,能够贯串时空永恒不变,因而无所障碍,这才能名符其实,堂堂正正如来所说因果律的真理。
(17)、对于穷人而言,没有太多的回忆可言,有的那些只会让你沉迷于曾经的美好,或者厌恶昨天的现实。这些东西如果不学会遗忘,都会化成你的负担。
(18)、春天的意味正浓。(处之绰然)指处于险促的境地而显得宽绰坦然。
(19)、凡夫性与佛性本来是同一性,平等无无有高下,是名菩提。十方诸佛证到真如本性,实在没有得到什么,只是默契本性而已!金刚经云:“我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乃至无有少法可得,是名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如来证悟真如本性,了悟本性空寂,无法可得;金刚经又云:“实无有法,佛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如来所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于是中无实无虚。”佛证悟到真如本性,本性空性,无形无相,不可见不可捉摸,可是真如本性却能起无量无边的妙用,这是真如本性的空有无碍中道法。真如本性无形无相,本性空寂不思议,所以说无实;真如本性虽然空寂无形无相,却能由空寂的本性起无量无边的妙用,所以说不虚。这就是告诉我们,证悟到真如本性不思议境界,表明本性非空非有,是空是有,空有无碍中道解脱门的境界,正当如是,更无别法。
(20)、如本有缘能与诸位同参道友共聚于佛堂,这一席的法会莫非是宿世因缘的成熟,愿此法会机缘大家都能种下菩提圣因,速证佛果。今天我所要讲的题目是‘心地法门’,为什么要讲心地法门呢?因为我佛门弟子修学佛法的过程,其宗旨肯定就是为了要成就无上佛道,既然是为了要成就无上佛道,那就不得不深入心地的透视与体悟了。
2、默然无闻意思
(1)、诸位同参!修行者是为了淡欲断欲而努力,为了要圆满佛道而发菩提心,因而行菩萨道。修行者必须离欲,远离欲望,离欲则与佛道相应。欲望如胶如漆,是障道因缘,有了欲望在心就没有道心,有道心就没有欲望的心,不能同时有二心,有了二心修行就不能入道,如果一方面要追求欲望,同时一方面要了道,那是不可能成就道业的,内心会起矛盾而痛苦,所谓有道无欲,有欲无道正是。
(2)、穷在闹市无人问的窘迫竟然发生在了自己身上,直到我一个朋友跟我说了一句话,我才豁然开朗,跨过去便是晴天,苦恼只会增加负担。
(3)、普令诸世间,一切共瞻仰,陵虚犹鹅王,明净如满月。
(4)、以前的我特别喜欢聚会,感觉聚会意味着机遇,但出事以后你连一个聚会都难得聚焦起来,人看着你都绕着着,就怕你酒到深处,开口借钱。
(5)、诸位同参!什么叫做六根门头好修行?六根门头常放光动地呢?这是佛门中的专有名词,是告诉我们,修行不能离开眼、耳、鼻、舌、身、意六根而修,六根所接触到的境界,就是色、声、香、味、触、法六尘,修行的人不能脱离六尘境界而独居,若能脱离六尘境界可修成佛道者,无有是处。不修行是没话讲,一旦讲修行,就不得不讲到六根对六尘的问题;如果六根接触到六尘境界,本性受不了六尘的迷惑,因而染于六尘境界,使本性不得自在,这样一来,我们就要受尽一切苦难了。同样的理由,六根接触到六尘境界,当下不染污本性,六根当下清净无染,本性光明因此得大自在,大解脱。所以我们说,六根门头好修行,六根门头常放光动地。诸位要明白,放光真正的意义,就是心对境界不生染污,清净自在,解脱的意思,不要胡思乱想,以为六根真的在放光,毫光万丈,照天照地,这样说是不对的。而是六根对六尘境界不生染污,本性能清净而得自在,这就是六根门头常放光动地之义,相反的,如果六根接触六尘境界,而六根生了染污心,而且不能自在,这就是六根门头常黑暗,虽然是在光天化日之下,本性也如同长夜黑暗一般,所以我们要明白,心对五欲六尘起了染污念,心地当下就是黑暗的世界,天天造业,迷惑颠倒,因此沉沦六道。我希望大家都永恒不变的在放光,所放的光是光明的、圣洁的,自由自在的,能够保持现在放光,未来放光,永恒放光,现在解脱,未来解脱,永远解脱。
(6)、索然寡味、索然无味、泰然处之、泰然自若、坦然自若
(7)、诸位同参们!情欲是不清净的,情欲是束缚的,情欲是黑暗的,情欲是暂时的欲乐,情欲是痛苦的,情欲是靠不住的,情欲是多变化的,情欲是轮回的,情欲是自私的,情欲是染污的,情欲是占有的,情欲是美中不足的,情欲是无常的,情欲是幻化不实际的,情欲不是永恒不变的,情欲的缺陷数不尽,说不完,可惜众生没有智慧透视情欲的真相,因此对情欲充满了好奇心,产生强烈的迷惑好感,就想去尝试它,品尝它,结果粘住了情欲,欲拔不能,众生为了情欲,因而造了无量的业障,自食其果,如人挖陷阱,不料自陷其阱。四十二章经云:“譬如刀刃有蜜,不足一餐之美,小儿舐之,则有割舌之患。”情欲的生活过习惯了,自以为情欲生活是正当的,是合法的,是名符其实的,就这样被情欲所束缚而不自知。众生可怜的事,莫过于被情欲所支配,因而动荡不已!心神不能安宁,为了情欲闹风波,为了情欲倾家荡产,为了情欲走法院诉讼,为了情欲拿刀枪互相砍杀,为了情欲家破人亡,闹婚变,情欲的缺陷是累累的,诸位呀!情欲重的人是无法与佛法相应的;感情越重生死就越深;感情丰富的人,处处留情,处处生死;感情重的人是无法解脱生死的,与佛法尚有一段距离。
(8)、诸位同参!众生内心有时呈现一片宁静,清凉自在,无忧无虑,心胸开朗,像这样的意境并不是表示此人已经解脱无烦恼了,只要恶劣环境的逼身,或人物的压迫,那烦恼的种子还是照样发作起来,个性又恢复如前的任性,暴跳如雷,耿耿于怀,对境不忘,烦恼又浮现了,佛法称之为睡眠烦恼,烦恼如同睡著觉,一旦境界逼近时,烦恼就冲出来了,与外面境界交战,心战败了就痛苦万千。所以睡眠烦恼不是断了烦恼,而是暂时的伏住烦恼而已,有朝有夕也会再出现的机会。
(9)、仅仅六根当中的眼睛就很难修成就,比喻说:当你走到街头,眼睛看过去,呈现在你眼前的夜景,是另人迷惑的花花世界,如同万花筒一般,千奇百怪的花样都有,有吃的、有穿的、有喝酒的、有玩的、有帾齤搏的、有美女、有歌舞夜总会,淫荡四溢的花街柳巷,你看了清楚明目之后,你能自性不染污吗?能自性无染而自在吗?你可以自己为自己打分数,看看是否能及格?诸位呀!及格的标准是心不动摇,知一切法幻化空性,了不可得,心不染污外境。假使是六十分的话,也照样是不及格,这不是国家考试,也不是大专联考,也不是学校的考试一般,因为六十分还未满一百分,以学佛的人来说,要达到不会被花花世界所迷惑,心能纵横自在,心不染污五欲六尘,一定要满一百分,唯有佛的境界才能满一百分;菩萨、缘觉、阿罗汉们还有微细的无明烦恼尚未断尽,既然是这样子的话,那么我们是一位十足的生死凡夫,能够在夜景五花八门的世界,能不染污自性吗?心能作主吗?就算是不起心动念的话,那只是粗的念头不起,而微细的念头不断的生起分别外境,我们不知不觉而已!由微细念头慢慢转变为粗的念头,后生心动念了,引发我们去造业,又要受无量苦难了。追求原因,就是我们的见思惑,尘沙惑,无明惑都尚未断尽,说不会染污自性的人,此人是大妄语者,自欺欺人,罪过!罪过!
(10)、依旧是在一次吃宵夜的时候,一本正经地问我:“你知道有钱人和穷人之间大的差异在哪里吗?”我随口回了一句,资源和本钱。
(11)、超然物外、超然象外、超然远举、超然远引、超然自得
(12)、同参们!人活在这世界里,要过著自己真正本性光明的世界,光明的世界是无诤的、清凉的、无忧无虑的、解脱的、永恒的、光明自在的,我们从来都没有与我们的光明本性相应过,也从来都没有跟自己的光明本性做过朋友,舍离至亲的朋友,而向外追求攀缘朋友,这个叫做本末颠倒。能够过著自己的光明本性世界,不被五欲六尘所支配,能于五欲六尘而得自在者,是名圣人。如果本性被五欲六尘所惑动,因而不得自在,痛苦绵绵而出,成为五欲六尘的奴隶佣人,本性任凭五欲六尘摆布不得自在,无法安宁者,是名凡夫。五欲六尘的迷惑力是很强烈的,有些人为了达到欲望的目的,只要能够得到的话,就不顾道德的存在,以卑鄙的行为,却做下了非道德的恶业,当下即丧失光明的本性世界,而过著黑暗卑鄙非道德的世界。有些人为了追求名誉,此人就成为名誉的奴隶,卖命赴汤蹈火,在所不辞,造业无穷,欲拔不能,本性就这样过著逞强跃武扬威的名誉世界。有些人为了讨好奉承别人,自己的良知宁愿不顾,自己拥有的美德因而当下隐蔽了,而过著不是自己本性光明的世界,而是为别人而活的世界,别人心中有了喜怒哀乐,你为了讨好对方,就迎合别人的口味,别人上上下下,自己也跟著上上下下,为了讨好别人奉承别人,因此自己光明本性世界丧失了。这一切的起心动念不断的在五欲六尘当中打转,难以自拔,强而有力的染污本性,障蔽本性,使本性的光明无法显露出来,佛法称之为业障。
(13)、在清清的湖水边,一条蚯蚓被扔进了水里。它散发的香味,吸引了远方的小鱼。凭鱼的智商,它又怎会知道,这块到嘴的肉可能把它的生命埋葬。
(14)、第一次鸦片战争时,英军进攻广州。清军炮台守将与英军密商,说:“你不放炮,我也不放炮,谁都不要放炮。我可以放六次空炮,给皇帝留个面子,然后各自走掉。”
(15)、人穷志短可怕的不是穷,是你的自卑,你的懒惰,你的虚荣,你的无知。这是我曾经自己犯过的错,正是因为这些导致了所谓的:“志短”。
(16)、一直到后他重重地说了一句:“人别把自己看轻了,也别把别人看重了,不管什么时候一定要做到不卑不亢。”在我们圈子里不算混得很好,但很稳。
(17)、接下来的一件事,更是让我看到了“人穷志短”的精髓,的行为也让我明白了一个道理,人穷的时候到底要怎么做,才能不志短!
(18)、因为无能为力,所以顺其自然。因为心无所属,所以随遇而安。一一莫尔
(19)、《瑞勇|黄梅戏来了,人民币上中国戏剧题材的多吗?》
(20)、了然于胸、茫然不解、茫然若失、茫然自失、靡然成风
3、漠然无知
(1)、不要想到什么就说什么,凡事必须三思而行。一一莎士比亚《哈姆莱特》
(2)、带然字的四字词语:怦然心动、春意盎然、蔚然成风、焕然一新、浑然天成、悠然自得、理所当然、泰然处之、突然袭击、勃然变色、安然无恙、庞然大物、油然而生、轩然***、戛然而止、截然不同、井然有序、巍然屹立、哑然失笑、酣然入梦、生机盎然、潸然泪下、大义凛然、涣然冰释、豁然开朗、索然无味、勃然大怒、兴味盎然、毅然决然、道貌岸然等。
(3)、诸位同参!此一心法难思难议,非凡夫知见所能测知,亦非三乘圣者的神通智慧所能知见,此一心法亦称为真如,亦称为一真法界,亦称为实相本体,亦称为清净心,亦称为妙觉,亦称为佛性,异名同义,那么什么是佛性呢?佛性要如何才能见呢?同参们!菩萨戒云:“戒光非青、黄、赤、白、黑,非色非心,非有非无,非因果法,是诸佛之本源,行菩萨道之根本。”戒光就是佛性的本体,就是我们的佛性,佛性非长短、非颜色、非方圆、非四方形、非方所、非科学所能证明,既然不是用颜色,用因果法,形态等等所能表达,也无法捉摸,看不见佛性,无法称量几公斤!但是见了佛性的圣者,他的一切日常生活都是佛性无边的妙用,见佛性者,生活起居都是佛性的流露,一点一滴的举止动作,无非是佛性之用,挑柴运水不离佛性,吃饭走路不离佛性,谈话说笑不离佛性,运动跑步不离佛性,行、住、坐卧当下就是佛性的作用,佛性一旦离开了身体,那么身体当下就停止作刖了,如同行尸走肉,麻木不仁,众生迷了佛性不能觉悟,因此就要流浪三界之苦。众生从来没有明心见性,迷了佛性,不能说没有佛性,如同瞎子不见太阳,因此就否认太阳的存在,这不是瞎子的否定太阳就因此没有了,而是否定与不否定太阳亦然在虚空中悬挂著,愚痴的众生因为从来都没有开悟见性过,因而一口咬定说没有佛性,这决对不是因为众生的否定,而佛性就不存在了,如同瞎子不见太阳而说太阳不存在一样,这种愚痴的谬论实在让智者所怜愍!所同情!
(4)、接下来这个时候尊者满愿子也来了,也来顶礼世尊,赞叹央掘魔罗,他说了一个偈子:「善哉修习殊胜之业,我现在发起随喜,央掘魔罗你应当为了一切众生,方便安慰演说法要。」
(5)、诸位呀!当下肯定的承担这佛性的事实,一举手一抬头是佛性妙用,语默动静是佛性妙用,挑柴运水是佛性妙用,不要钻牛角尖,不要心外求佛,不要头上安头,当下的肯定,默契即可会得佛性,十方诸佛只是默契会得佛性而已!本性即是心,心即是性,诸佛都是同样会悟此心,前佛后佛现在佛只传此心,除了这心以外,实在没有佛可得,颠倒无知的众生,完全不知道自己的心就是佛,一生当中拚命向外追求一切佛,不能回光反照,欲得见性,无有是处。自印度二十七祖只是一代一代递传心印,达摩祖师来到中国也同样传顿教大乘法,就是即心是佛,十方三世诸佛共指此心是佛,离此心而向外追求一切法,都是外道。心地法门就是开明当下即心是佛,即佛是心,心佛不切记!切记!
(6)、藏大不诚于中者,必谨小诚于外,以成其大不诚。一一出自先秦《晏子春秋.外篇.重而异者》
(7)、看到我进去之后,他示意我坐下,然后笑了笑说:“这不巧啊,刚好有个客户家里出了点问题,我等会要自己过去看看,你看要不?”
(8)、到了所谓的客户家里之后一片狼藉,我们两人吃力地把工具搬上去之后,测量距离,搅拌油漆,好像回到了开始创业的时候。
(9)、同参们!修行的第三步骤,无心与有心本来无二心。也就是究竟法,中道法,解脱不思议法是也。无心就是无相心,真如本体,真空妙性是也;有心是依真空妙性所起的恒沙妙用,也就是真空起妙用,真空与妙用是一体的,真空是妙用之体,妙用是真空之用,当妙用时真空在妙用中,当真空时妙用在真空中,这就是真空妙用等学之道,无心与有心亦如是。再举一个例子来说:本性当下解脱的时候是清净寂静的,但是寂静的当下又能普照妙用,寂而常照,照而常寂,寂照同时,不一不如是圆妙无所障碍。无心与有心亦如是。
(10)、诸位同参们!刚才说过“觉性不断”的意义,现在要说什么叫做“觉性断了!”诸位要明白啊!觉性一旦断了那就苦恼啦!举个例子来说:你昨天被人恶性的倒会,你的心痛苦的不得了,每日都想著它:一百万的会钱,一百万的会钱,不能够以理智解决它,心动了,觉性断啦!你今天来这里听闻佛法,不能够此时此刻安住在这里听闻佛法,你的心即时想到家里的瓦斯炉没有关闭,心跑回家了,但是身体留在大殿里,心不在焉,觉性断啦!当你被人莫明其妙的挨骂一番,你气得暴跳如雷,怒发冲冠,甚至于还他一口心动啦!觉性断啦!当你眼前有一位很美丽的女人走过,身材阿娜多姿,美如仙女,如花似玉,千娇百媚,此时你看了之后,心里起了爱恋之心,心里跳动如打鼓一般,浑身不舒服,神识颠倒,心作不了主,觉性断啦!假设有施主布施一百元给我,我可以心不动,再加一千元供养师父,我的心如如不动,再加一万元供养师父,我的心如如不动,再加十万元供养师父,我的心如如不动,再加一百万元供养师父,我的心亦然如如不动,再加一千万元供养师父,这一下子,要考虑考虑看看哦!一千万元呢!一千万元不是小数目,我和尚穷得半死,目前住在竹林寺是暂时向别人借来住的,一千万元可以盖个小佛寺啦!好!一千万元赶快把它收起来,得来不易,如果一千万元要化缘的话,募款不知道要化多少年呢?心里在这种情况之下,由微细的念头,渐渐的累积成大念头,一千万元还不错嘛!因此心动啦!不但动啦!而且大动特动,如同初级的台风演变成超级的台风,诸位呀!我的心动啦!这叫做觉性断了,自己要忏悔,用功加行了!当你看到别人比你更有才华,条件比你好,说话辩才无碍,学问道德比你高深,这时候你心里难过,内心生起了嫉妒心,真不是滋味而且又无奈,这就是心动了,觉性断啦!还有一种人,过去有帾齤搏、喝酒、好色、争风头的习气,如今学了佛法,已经下了很大的决心,要全部革除这些恶习,在太太面前也好,在丈夫的面前也好,在佛菩萨的面前也好,立誓发愿:弟子某某从今天之后痛改前非,脱胎换骨,浪子回头,改邪归正,从新做人,挑柴卖菜,做个正人君子,忏除过去的无知,今后永不再犯,口号都念完了,很虔诚的改过自新,日子一天过一天,一旦有因缘再遇上帾齤搏、喝酒、好色、争风头的习气,这时候提起正知正见,不想去犯那些恶习,内心压抑了若干日,但是心里不断的挣扎冲刺,结果禁止不了业力的考验,身不由已的又犯了那些毛病,然后捶胸哭泣,懊悔叫无奈!无奈又能奈何呢?就这样的定力把持不住,心又动啦!觉性断啦!
(11)、如是无限量,所谓摩诃衍,无量复无边,所谓诸如来。
(12)、第二:人可以穷,但别让那些相对的事情让自己变得畏畏缩缩
(13)、奋发起来,激励自己。(勃然作色)作色:变脸色。
(14)、要问青春的尾巴有多长,我有个故事可以回答你。
(15)、释迦摩尼说:“无论你遇见谁,他都是你生命中该出现的人,绝非偶然,他一定会教会你一些什么”。
(16)、诸位同参们!一念心平直众生是佛,十方三世一切诸佛皆以一念心平直而成就佛道,众生心念清净无染,没有第二念,当下承担此一念心平直,则与诸佛无异;众生道心不坚固,无法把持一念心平直清净,因此起心动念,随念头流转生死,因此不能证悟本性,只有做个六道轮回的浪子,成圣成佛遥不可及,悲哉!苦哉!
(17)、第一:把每一天都当成一个起点,忘掉过去,做好现在的事情
(18)、冯先生虽年过九旬,哲学思维却一天也没有停止过。正古人所谓“志道精思,未始须臾息,亦未始须臾忘也。”他常常语出惊人,提出与时论有所不同的种种“新意”,他每戏称之为“可怪之论”,前边说的就是个例子。前几天,宋明的一册快要写完的时候,一日他又对我说:“我近来又有一个想法,也可以说是可怪之论,就是的哲学实际上也是按着中国古典哲学讲的。”
(19)、千万不要逃避根本生死问题,因为人世间欲望炽盛,众生迷惑颠倒,欲望犹如万丈深坑,红尘滚滚连本带利,染于五欲六尘,随业流转,如果不想浪子回头,这样下去是永远无法解决问题的,那么佛菩萨心怀慈悲欲拔度你,亦然束手无策说无奈!这话怎么讲呢?因为众生自性自度,佛不能度,若佛能度众生,那么过去诸佛无量无边如恒河沙,众生亦无量无边,一尊佛度一位众生,早应度尽,何以如今尚未度尽?要明白啊!众生自性自度,佛不能度。
(20)、但很多时候,人并不比鱼聪明多少。当看到巨额财富近在眼前时,多少人亡命狂奔。甚至连生活富足的老艺术家,也不惜背上“晚节不保”的骂名,狠心抛弃几十年的声誉!
4、默然无知什么意思解释
(1)、同参们!我们已经明白不能开悟证果的根本因素就是业障,那么业障是什么呢?就是贪嗔痴是也!为了贪欲、嗔恚、愚痴这三个魔鬼把我们搞得身心不得自在,多少人被这三个魔鬼摆布得哭笑不得,哭的时候不得不哭,笑的时候不得不笑,当恶境逼困的时候,该哭的时候你笑不出来,由不得你笑,因为这是无奈!不是你该笑的界限,就算是你免强能够笑得出来,这也是无奈的笑!当美好的顺境临身的时候,你很快乐,内心很喜悦,开口大笑,这时候你哭不出来,由不得你哭,因为你的心在快乐当中,一时无法改变快乐带来流泪哭泣,不是你该哭的界限,也无由哭起,因为你的心不自在啊!哭表示逆境,恶境,不如意事;笑表示顺境、善境、如意事。世间上的境界不离这两大类,然而这两大类又不离贪欲、嗔恚、愚痴的范围之内,六道众生会轮回不息也不离贪嗔痴的界限,所以佛经云:“毒中之毒,无过三毒。”三毒就是贪嗔痴,我们会沉沦三界受无量的苦难,就是贪嗔痴在操纵,把我们带到人间,又带到天上,不久又带到地狱,都是受三毒的业力漂流,因此动荡不已,犹如水上的浮萍,随风吹动,无有定处,我们被贪、嗔、痴的业力所支配而流浪,六道无有止息亦如是。何谓三界中毒中之毒呢?就是贪嗔痴。世上没有比贪嗔痴三毒更毒啦!我们说农药是毒的,毒蛇是毒的,但农药与毒蛇仅仅只能毒死人的肉体,不能毒死人的心性,心性的东西是无法毒死的,心性是无形无相,不生不灭的,但虽然看不见,却可以在日常生活当中起妙用,那么什么东西会毒死我们的心性呢?那就是贪嗔痴三毒,贪嗔痴是生死轮回的致命伤,众生没有勇气断贪嗔痴,向三毒低头,那就难怪要轮回受苦了,既然是如此,那如何才能截断生死轮回呢?就是当下要断了贪嗔痴三毒,唯有断了三毒才能永截生死,顿悟本性,证入果位,阿含经云:“断了三毒贪嗔痴,是名为证果阿罗汉。”
(2)、旗人官员德寿曾经提出,要把各洋务学堂的算学、体操、地理三门功课全部取消,理由是:“算学可删,因做官的自有账房先生料理财务;体操可删,因我辈是文人,不必练那个;地理一科是风水先生之言,何必让读书人去做风水先生呢?”
(3)、(灿然一新)灿然:耀眼的光彩。耀眼的光彩,给人一种全新的感觉。
(4)、(粲然可观)粲然:鲜明的样子。形容事物色彩鲜明。
(5)、诸位同参们!无心是修行者的真功夫,佛法是以心即是佛为根本,一切日常生活点滴都要在心地上用功夫,心以无相为相,心地法门之体用,必须先立其体,然后依体而起其用,那么体如何建立呢?就是将一切生活缘影有求有住之心全部放下便建立,因为一切放下的话,妄想心自然止息,一旦妄想心止息,则无住真心就会自然现前,也就是真如本体当下显露,日常生活当中一切处无住相,妄想自息就是降伏其心,若是另外追求降伏,就是所谓头上安头,如是累劫修行欲降伏妄想,无有是处。一切处无住即得实相本体,依实相本体而住无所住,生无所生,即是依体起用。修行者证悟到究竟处,那只是一切顺境与逆境不受,对境界不生染污心,真如本性永寂如空,毕竟清净无染,当下自性解脱。因此我们要明白,修行者当下无心就是实际的功夫,不隔亳端、肯定无心的悟证。自古以来禅宗祖师曾云:“若人能当下无心、无住、无念,能保持七天无心者,此人必开悟本性,若不开悟本性者,我则堕阿鼻地狱,舌头让狱卒当犁而耕。”可见无心就是悟证过程的关键所在,无心就是要我们能大死一番,死了无始劫来的贪嗔痴,贪嗔痴的习染一旦断除,那么清净法身自然豁通,清净的本体也就流露而出,此清净本体就是无心之本体,十方诸佛出现于世间,只是共同说此一心法,此一心法体,尽虚空遍法界,名为诸佛理。此一心法唯是默契得,若欲会得此本体,但知无心忽悟即得,若用心去推测拟学而取得,就会越转越远去,无法悟证本性,与无心无缘了,也就是开悟佛性没你的分,那你就永远当凡夫俗子,做个六道流浪汉,三界的苦命儿。
(6)、巍然屹立、蔚然成风、萧然物外、欣然自得、袖然冠首
(7)、(昂然自得)自得:自己感到舒适。指大模大样,满不在乎的样子。
(8)、诸位同参们!淫欲心是难调难伏的,中外古今有多少君王将领,多少英雄豪杰都被淫欲心所考倒,对淫欲心束手无策,导致国家灭亡,甚至倾家荡产,家破人亡,身败名裂,因此对淫欲心要勇猛的下功夫,来减轻冲淡它,后解脱淫欲心。佛门中教导我们对淫欲心时常作不净观,骷髅观,因而对欲望能远离执著而不生爱染。甚至以智慧观照淫欲心,了知是缘生无性,淫欲心也是幻化无常,如幻如化,无有自性可得,见空性破执著,以达到自性自在,解脱淫欲心。
(9)、(黯然无色)指事物失去原有光彩,变得暗淡无光。(安然无恙)恙:病。
(10)、诸位同参!十方诸佛无非要令众生悟入佛性,菩萨摩诃萨也是要我们证入佛性,历代祖师大德也要我们见自佛性,此佛性是学佛者证悟的对象,千万不可本末颠倒,分崩离析,肯定佛性是我们的主人,我们从年幼开始长大,一直到成人,都未曾与我们的主人(佛性)做过真正的朋友,没有相遇过,没有见面过,你不认识他,他也不认识你,彼此各分东西,我行我素,纵然相遇,也不识面,这不是很可怜吗?不是很不值得吗?怪不得历代祖师不能明心见性,忏悔哀伤,嚎哭涕泪,甚至忏悔得七孔流血,痛恨业障深重,离圣遥远,福慧浅薄,因此古德训言常云:“佛在世时我沉沦,今得人身佛灭度,忏悔此身多业障,不见如来金色身。”祖师们修行的风范,是值得我们步入其境的。在修行的过程,我们也时常喊著口号说:“生死大事未办,心不安。”这句话实在深深的说穿修行者的重心点,什么叫做生死大事呢?就是开悟本性,开悟本性就是生死已办,未开悟本性就是生死未办,既然未开悟本性那么心怎么能够安定下来呢?心决定是热烘烘的,有如心猿意马一般的急躁,这是每一位学佛者的心里所必备的根本观念,千千万万要牢记在心里,大前题要紧,不要跟自己的生死开玩笑,也不要跟自己的生死捉迷藏,要紧紧的扣住生死关卡——开悟本性,还我本来面目。
(11)、(处之晏然)形容对待困难或紧急情况沉着镇定的样子。亦指对某件事情毫不关心。
(12)、本文原载《读书》1990年第1期,感谢陈来教授和《读书》公号授权“古典学研究”公号转载。
(13)、别再用的眼光去审视自己,告诉自己做到相对好就可以,你不需要去渴望一步成功,你只需要比昨天努力一点点就行,起码让自己动起来。
(14)、诸位同参!见即是性,无性不能见,当下的见是佛性,无佛性如何能见!眼晴只是助缘工具,是佛性分别而认识外界,因此才说无性不能见,既然能见,能见就是性见。下面要说修行如何修?如何修才能得解脱?诸位听清楚,当下莫染污自性,就是修行。修行不要染污自性,能够这样持续而修证,任凭你流浪三界,上至天堂下至地狱,跑遍大千世界,只这么莫染污自性,修行者要达到莫染污自性,要下很大的功行与漫长的岁月,不是轻而易举的事,非要下很大的勇气与毅力不可,终了才能达到不染污自性,圆满自性。
(15)、同参们!当一个人业障现前的时候,脾气大的不得了,一触即发的状态,在那千钧一发之际,谁也无法劝告你停息下来,此时业障太不可思议,平时修行的功夫全部泡汤啦!禅定的境界不知隐迹何处啦!所以释迦佛曾云:“修持忍辱的人,为持戒苦行所不能及,能行忍辱者,乃可名为有力大人。”因此可知,烦恼业障一旦爆发,佛菩萨对你也无奈,在旁边也束手无策,当无明烦恼发作时,这时候刚强,难调难伏,完全被无明烦恼所遮蔽,本性的光明失去作用,理智丧失,随烦恼业力猛冲猛撞,不冲不撞还好,一冲一撞闯出祸患来,接著报应的果报,就是你的报酬,这些前因与后果是你所该得的。所以佛经曾经说过:“一个人能够统理百万大军,还不算是有本领,能够调伏起心动念得自在的人,才算是有本领,不但是有本领,乃是人中之人。”理由很简单,国王一道命令,喊了一声:“立正”!士兵听了之后不敢:“稍息”。你不稍息还好,一旦稍息,当下是会被砍掉的,违背了军令,是有生命威胁的,起心动念完全被军令控制,所以说统理百万大军,还不算是有本领,能够调伏自己的起心动念的人,才算是有本领。比喻说:当你被人恶口挨骂,这时候你的内心不经过大脑的思考,直接反应出烦恼与痛苦,内心的愤怒如火烧,这时候的痛苦不得不痛苦,烦恼不得不烦恼,当时的烦恼你笑不出来,因为你的心做不了主,管制不了自己烦恼杂乱的心,完全不听话,你的心不是收音机,也不是电视机,更没有遥控的按钮,你的心没有装上开关,你在哭泣的时候,如本没有办法为你关闭,让你不要哭泣,因为你的身心没有开关可关闭,那只有你自己才能调伏自己的起心动念。所以说,能够调伏起心动念的人,才算是有本领,乃是人上人。
(16)、第一次鸦片战争时,杨芳作为参赞大臣赴广州防剿英军,看到英军炮火几乎炮炮皆准,认为其中定有邪术,于是想出一条“以邪破邪”的妙计:遍收民间马桶、妇女用的秽带载于竹排之上,以抵抗英军进攻,结果惨败。
(17)、原指人平安没有疾病。现泛指事物平安未遭损害。
(18)、上高中的时候,老师给我们讲过一篇满分作文,《青春从40岁开始》.说的是一个普通的妈妈年过身体已经有些发胖,但是有一颗年轻的心,每天晚饭后都和爸爸出去散步,回到家里经常和儿子一起唱流行歌曲,上网游戏样样在行,文章的结尾写道,“40岁的妈妈不再只围着我和爸爸转了,而是开始为自己打算,让自己充实,看来本应该是更年前期的妈妈,又悄悄回到了青年时代,能和我一起感受青春,再度花样年华了。”
(19)、豁然大悟、豁然顿悟、豁然贯通、豁然开朗、豁然开悟
(20)、以前有一位居士学佛很虔诚,而且佛法也很有研究,精进勇猛在佛道上努力,我知道学佛若能出家的话,因缘障碍比较少,各方面的条件也比较殊胜,所以我就很诚意的鼓励他出家修行,好好办道,快马加鞭,早登彼岸。这位居士听完之后,很老实的回答说:“师父啊!出家修行可以了道,我也觉得很不错,太好了!不过我的女朋友也满不错的,很好!”我说:“很好是很好,究竟终了还是不好,一方面学佛要了道,一方面也想要有欲望,这是无法成就佛道的。”所以说:“有道无欲,有欲无道,道与欲不能同时,一旦同时就无法了道。”居士说:“那么该如何呢?”我说:“道与欲是无辜的!境缘无好丑,好丑起于心,你是欲与道的主人,由你来自由决定吧!欲望的解脱与不解脱跟别人毫无相关,而价值观念是操纵在自己,知道吗?”居士心里有所醒悟,默然无答,顶礼而退。
5、默然无知什么意思啊
(1)、诸位同参!菩萨无量劫以来广修无量法门,因而成就无量法门;度化无量众生,因而成就无量众生。广修无量法门,能够成就大智慧无所障碍。大智度论云:“声闻空如毛孔空,菩萨空如太虚空。”这就是显示出声闻的智慧太渺小,如同毛孔一般;菩萨的智慧,其大犹如太虚空,菩萨的智慧是由无量劫,广学法门而得来的,能够通达世间法与出世间法无所障碍,乃至通达三界一切因果法无所障碍,大般若经云:“菩萨还有一法未得解脱,不能成就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所以说菩萨要广学无量法门,遍学一切法,博通一切法,然后才能圆满无量法门,成就无量智慧。菩萨度化无量众生要有大慈悲心,大慈悲心当下与法空性相应,因此才能起无缘大慈,同体大悲,来救度众生。因此我们要明白,广学无量法门能圆满大智慧,度化无量众生能圆满大慈悲心,大智慧与大慈悲心圆满无所障碍,不隔毫端,当下即成无上佛道。
(2)、(蔼然仁者)对人和善的有仁德的人。(黯然失色)黯然:心里不舒服、情绪低落的样子;失色:因惊恐而变以脸色。
(3)、出处:唐·白居易《议碑碣词赋》:“若然;则为文者必当高质抑淫;著诚去伪;小疵小弊;荡然无遗矣。”
(4)、(黯然销魂)黯然:心怀沮丧、面色难看的样子;销魂:灵魂离开肉体。心怀沮丧得好像丢了魂似的。
(5)、造句:“学雷锋,学赖宁”的活动已经在校园里蔚然成风。
(6)、记住该记住的,忘记该忘记的。改变能改变的,接受不能改变的。一一塞林格《麦田里的守望者》
(7)、傲然屹立、勃然变色、勃然大怒、勃然奋励、惨然不乐
(8)、造句:真实的感情是浑然天成的,单纯的,自然并且简单。
(9)、冯先生现在正在撰写的《中国哲学史新编》,计划共七册,现已出版了六册,第七册也已接近结尾。说到《新编》可能会有人问,用冯先生以前常用的“瓶”“酒”的说法,倒是“旧瓶装新酒”,还是“新瓶装旧酒”,或是“新瓶装新酒”?就冯先生的主观想法来看,他是想尽量吸取马克思主义的哲学方法来考察分析中国古代哲学的内容和发展,因而在形式方面大量采用了从黑格尔到马克思的概念范畴,就这点来说,“新瓶”是可以肯定的。至于瓶中的酒,就不能简单地说是新是旧了。
(10)、学道者能面对五欲六尘而心不受,对境界明明了了,而不生一切心,本心永寂如空,毕竟清净,定慧等持,自然解脱无碍,即入涅槃,无生法忍,不二法,一行三昧。佛性就是我们每个人的心地,自己的心地就是佛性,每天都生活在自己的佛性圈子内,自己却不知不觉,因此不断的在找佛性,找得头晕脑胀,如果这样找下去,找遍了三千大千世界,如是累生累劫,而想要找到佛性,这是不可能的事,为什么呢?因为当下你能找的自性,就是你所要找的对象,也就是你所要开悟的归宿,是你的本来面目,佛性正是。你却很狠心的背离它,那怎么能够找得到佛性呢?岂不是抛弃了本有的自家珍宝,又想寻找珍宝,会让智者所同情,所怜愍!
(11)、呜呼,满愿!修蚊蚋行不知说法。哀哉!蚊蚋无知默然,不知如来隐覆之说,谓法无我,堕愚痴灯如蛾投火。诸佛如来所不得者,谓过去一切诸佛世尊,于一切众生所极方便求无如来藏不可得;现在一切诸佛世尊,于一切众生所极方便求无我性不可得;未来一切诸佛世尊,于一切众生所极方便求无自性不可得;三世一切声闻缘觉,于一切众生所极方便求无如来藏亦不可得。此是如来偈之正义。
(12)、(3)人靠自己,人定胜天的道理一直存在,要用相对的眼光去看的事情
(13)、黯然销魂、昂然直入、昂然自得、昂然自若、傲然挺立
(14)、诸位同参!真如佛性在任何处所,任何时中,难免四周围的环境都是花花世界,五花八门,五欲六尘的境界,真如佛性当下不染于万境,了了知,了了见,了知外境,见自本性,无心无不心,无为无不为,动静如如,真如佛性当下自在无碍,遇境不染境,迹,能够分别一切法,而自性不染一切法,随顺众缘无障无碍,心地荡然任运自在,维摩诘经云:“能善分别诸法相,于第一义而不动。”自性流露,随时随处修而无修,无修而修,全修在性,全性起修,性修不当下冥契中道解脱法,于行住坐卧四威仪当中,能够如是起修,因而不见有修相,于真如佛性随顺五欲六尘,而自性能够无染无杂,所谓触目无生,逢缘无碍,知一切法即心自性,万法皆如如,正觉常住,法身自然显露,亲证真如佛性,此时此刻真如佛性,无修无证,无佛无生,无迷无悟,尽虚空,遍法界,任凭真如佛性纵横自在,三界六道任凭真如佛性遨游;若说修说证,说佛说生,说迷说悟,终成戏论。
(15)、同参们!但契本心,不用求法,心即法也。如来一代的圣教,千经万论唯独说此一心,此一心就是真如佛性是也。此真如佛性为十方诸佛所共赞共宣,此真如佛性为诸大菩萨所护持,此真如佛性为历代高僧大德所共修共证,此真如佛性也同样为后辈学佛者所共修共证的对象,也是终究的理想与归宿。凡夫由生死流转的过程,经过累生累劫的修证,因而离苦得乐,转凡入圣,踏入涅槃还灭门的后宗旨,就是要证悟此真如佛性而已!因此可见,四圣六凡都具备有此真如佛性,只是迷悟而有差别,四圣觉悟此真如佛性而说是四圣;六凡迷于真如佛性而说是六凡。四圣觉悟了真如佛性,也曾增加多了一点佛性;六凡迷了真如佛性也未曾减少了一点佛性。因此我们要明白,真如佛性在圣不增,真如佛性在凡不减,不增不减是佛性。圣人与凡夫只是迷与悟而有差别。切记!各自努力!
(16)、(怅然自失)怅然:因不如意而感到不痛快。形容神志迷乱,像失去什么似的样子。
(17)、诸位同参们!释迦牟尼佛一代的圣教不外两大门:一者生死流转门。二者涅槃还灭门。这是佛门弟子所应该具备的根本观念,同时也是佛法的总纲领。修行者能对这两大门有了正确的体悟,才能成就佛道,圆满佛道。那么众生为什么会受生死流转呢?如何从生死流转入涅槃还灭呢?众生不明白一切法空性,是无常法,误认一切法为实有,受一切业因业缘业果,随业缘漂流,以致于带来生死流转。中观论云:“受诸因缘故,轮转生死中。”众生不明白一切法无自性空,因此妄想执著外境,不知外境毕竟幻化不可得,对境迷惑颠倒,于是起心动念造了无量无边的业因,因为有了业因,以致于感应以后的果报,导致生死流转,三界往返不停。如何涅槃还灭呢?当下正见一切诸法本性空寂,诸法自性了不可得,灭诸戏论妄想执著,因此不随戏论妄执流转,当下即得涅槃,更无异法可得。中观论云:“不受诸因缘,是名为涅槃。”
(18)、出处:鲁迅《且介亭杂文附集·“立此存照”》:“我情愿做一回‘文剪公’,因为事情和文章都有意思,太删节了怕会索然无味。”
(19)、诸位要明白,修行能当下无心,了知自性空寂,不生不灭,不增不减,当下即是。大般若经云:“莫贪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何以故?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非可贪者,所以者何?诸法自性空故。”那么真如本体自然显现,犹如虚空中的黑云消散,太阳亦然悬挂虚空,能遍照十方,无所障碍。可惜众生不能当下无心,都是起心动念,妄想纷飞,制止不了,随妄想漂流,无有定处。不如当下无心,无心便是本心。学佛的人迷失了自己的佛性,不认识佛性,拚命向外面世界追求,始终不能得悟,不如当下无心,无能无所,不动妄念,便证菩提。若证道的时候,只是证本心佛,所以佛说:我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实无所得,无实无虚,故学道的人,当下无心默契而已。
(20)、形容人突然不高兴的样子。(勃然大怒)勃然:突然。
(1)、浩然之气、赫然而怒、涣然冰释、焕然如新、焕然一新
(2)、诸位同参!虽然说有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等六种识,其实六识都共同一识,此一识按照它的功用界限而有差别,因此分为六识,此六识彼此相通,一识若通了,其它五识也都通了,所谓:六识不离一识,一识不离六识,一识与六识不一不异。此六识在六根门头出入,在五欲六尘当中无染无杂,了知一切法幻化空性,与空性相应,能够来来去去无所障碍,那么当下自性解脱,能于三界往返而得自在,华严经云:“不离世间,不著世间,行世无障碍,如风游虚空。”所以说悟了此一心念,清清楚楚,见自本性,了了见,了了知,念念见,念念知,此一念悟时,众生是佛;此一念心迷时,佛是众生。所以我们要明白,心里所起的一切善恶心念都不离此一心,此心能上天堂下地狱,此心能成就佛道,此心能生人间,也能下三恶道,那么我们在修行的当中,为什么不悟此自家本性,顿见真如呢?当下若能顿见真如本性,刹那间即超三界,与十方诸佛同一鼻孔出气。
(3)、所以说,仅仅一对的眼睛就够我们受不了,就让我们造了无量无边的业障,又何况还有耳、鼻、舌、身、意等五根呢?五根一旦有机会,都同样会造业的,假使五根也参与造业的行列,这一下子,造业层层倍增,一旦果报来临,此人不发疯也得发狂,成为痴人,世间上不是有很多人,因造业深重,而带来发疯发狂,成为痴人,到处不是可以看得到吗?诸位冷静想想看,这样值得吗?有意义吗?人生意义就这么轻易的一笔勾销了它吗?牢记!牢记!
(4)、心地法门宗旨在阐扬众生自性自度,即心即佛,即佛即心,心佛不顿悟自心即是佛,本来清净,原无烦恼,真如佛性本自具足,肯定自心即是佛,毕竟无异,依此修证必得菩提道果,证大涅槃,得大自在,入如来地,因此永截生死,割断轮回,所作皆办,当下自性自在自解脱,生死大事已办,从此之后不用再做三界的苦命儿,六道的流浪汉啦!
(5)、(超然自逸)超脱世事,安闲快乐。(春意盎然)意:意味;盎然:洋溢,深厚。
(6)、(才气超然)超然:超出别人。才能气质超群出众。
(7)、依然如故、夷然自若、怡然自得、怡然自乐、怡然自若
(8)、突然变脸大发脾气。(勃然奋励)勃然:奋发的样子;奋:奋发;励:激励。
(9)、(怅然若失)怅然:形容不如意、不痛快。象失去什么似的烦恼不快。
(10)、诸位同参!我们已经知道每一个动念都是佛性之用,那么如何才能保持佛性清净无染呢?下面就要说到这个问题了,要保持佛性清净无染的对治法是什么呢?就是要有“觉性不断”的实际功夫,何谓“觉性不断?”觉者佛也,所以觉性也叫做佛性,觉性的反面叫做迷性,我们从无始劫以来从未觉悟本性,都是迷了本性,那么何谓“觉性不断”呢?就是佛性光明自在,无染无杂,能够保持过去如此,现在如此,未来如此,过去已解脱,现在解脱,未来解脱,佛性是永远光明,而且寿命无量,能够如是永恒不变,这就是“觉性不断。”学佛的人能够禀持著『觉性不断”的宗旨而用功办道,开悟真如本性就有个期日可言,假使修行者不用“觉性不断”作为修道的法门,那会永远处于黑暗的窠臼里,谁也帮不上忙,佛菩萨欲救不能,因此累生累劫迷于佛性,无有出期之日。
(11)、诸位同参!释迦牟尼佛在灵山会上拈花示众,此时大众默然寂静,唯有大迦叶破颜微笑,世尊于是开口说:“吾有正法眼藏,涅槃妙心,实相无相,不立文字,教外别传,今咐嘱迦叶”。由此我们可以明白,迦叶尊者的破颜微笑,当下与世尊以心会心,不落入语言文字,默契而已!大众默然无知,此心之微妙真不可思议,一定要根机因缘成熟,才能达到以心会心的境界。我可以问问诸位:如果世尊真的在你眼前,同时也拿著一朵花在虚空中一摇动,那时候你们也会破颜微笑吗?我看你们不但笑不出来,而且愣住了,觉得莫明其妙,为何世尊拈花示众呢?再另外一个角度来讲,如果世尊手拿著一朵鲜花,此时世尊先破颜微笑,你们这时候笑得出来吗?我相信你们不容易笑得出来,就算是笑得出来,或许是傻笑!这话怎么讲呢?就是你们尚未证悟无上心法,那么凭什么来会通世尊的心意呢?大般若经云:“若满十方如恒河沙等世界,如舍利弗,目犍连等智慧,欲比菩萨行般若波罗蜜智慧,百分不及千分百千分,乃至算数譬喻所不能及。”由此可知菩萨的智慧已经不可思议了,何况人天导师、佛、世尊呢?华严经又云:“佛一毛孔诸功德,世间共度不能了。”佛的境界不是三界众生所能测知,也不是声闻、缘觉、菩萨三乘人所能会通,佛的境界甚深至甚深!佛的境界是每位学佛者的终目的,是九法界有情的归宿,佛的境界就是今天我们所说的一真法界、真妯、佛性、妙觉、实相,本来面目正是,修行者能悟入此佛性,见此佛性,成就佛性,圆满佛性,那与十方诸佛境界正等无异。
(12)、《东周列国志》第四回:“庄公默然。适宰夫进蒸羊,庄公命割一肩,赐考叔食之。考叔只拣好肉,用纸包裹,藏之沉默不语貌。《战国策·齐策四》:“宣王默然不说。”唐韩愈《次石头驿寄江西王十中丞阁老》诗:“默然都不语,应识此时情。”瞿秋白《文艺杂著·那个城》:“沉沉的垂枝,一动不动覆着默然不语的大地。”
(13)、诸位同参!学佛的人要发大慈悲心,也唯有发大慈悲心,才能与佛道相应,因而圆满佛道。相反的,若是想要成就佛道而不发大慈悲心,欲证成佛果者,无有是处。学佛的人不可以用感情的心来学佛,用感情的心学佛会带来困优,不但成不了佛,反而堕落生死的陷阱,学佛要节制感情,不要滥用感情,同时要净化感情,感情是生死的枷锁,感情束缚我们在六道流浪不停,感情的本质就是染污心在作怪,染污心就是淫欲心的演化而成,所以修行就是修不要染污自性,不要染污自性就不要有淫欲心,不要有淫欲心就要断淫欲心,淫欲心不断,尘不可出,众生就是无法断淫欲心,被淫欲心支配,搞得头晕脑胀,身不由己,所以流浪生死。诸位呀!要断淫欲心要下很大的勇气与魄力,有些人为了要断淫欲心,发誓不再犯,结果欲心暴发又犯了,天天都在佛前忏悔自己业障深重,天天发誓,天天犯,又天天忏悔,这就是众生的本事,佛菩萨在旁边看了之后,真是束手无策,想要救度也无法帮忙。根本要断淫欲心,要证果之后淫欲心才能断,凡夫是有淫欲心的,凡夫尚未证果而说没有淫欲心,这是大妄语,自欺欺人。
(14)、在清朝乾隆时期,出访中国的英国特使马戛尔尼在日记中写到:“自从北方或满洲鞑靼征服以来,至少在过去150年里,没有改良,没有前进,或者更确切地说反而倒退了;当我们每天都在艺术和科学领域前进时,他们实际上正在变成半野蛮人”。
(15)、(处之夷然)形容对待困难或紧急情况沉着镇定的样子。同“处之泰然”。
(16)、众生都是以自我观念为中心,自我的观念太重,生死心就越重,比喻说:这个是我的身体,这是我的妻儿,这是我的国家,这是我的财产,这是我的思想,这是我所讨厌的,这是我所喜欢的,这是我的痛苦,这是我的快乐,这一切的一切,都是以自我为主。自我观念重的人,烦恼也因此越多越重;自我太重是无法证入涅槃的境界,自我太重也是生死轮回的根本所在。释迦牟尼佛为了要让我们证入涅槃的境界,就大开狮子吼,宣说一切法无自性,一切法当体空性,一切法无我,众生要得到究竟解脱,必须与一切法无我,一切法空性相应,才能得到自在解脱。自我观念当下就是自性空,既然自我观念是无自性空,一切相对立的观念就消失了,一切的苦痛烦恼也就自然停息了,苦痛烦恼一旦停息,不隔毫端,一刹那之间,涅槃的境界当下即呈现在我们眼前,过去无始劫以来的生死烦恼,即时顿除乌有。所谓千年暗室,一灯能破。修行者对生死烦恼,明白当下即是空性,见空性当下解脱,既是解脱,烦恼即是菩提,烦恼与菩提不一不当下即是。
(17)、1876年,郭嵩焘赴英担任公使。启程前,当时的大儒王闿运嘱托他用孔子、老子的政治思想,规劝英国“走上正道”。第一届夏季奥运会在雅典召开时,曾给清廷邀请函,但满朝文武皆不知“体育”为何物而未予理会。法国钦差回国后,曾经寄送给清廷一部电报机作为礼品。然而恭亲王奕却“以为无用相却”,又送还给人家。
(18)、迥然不群、迥然不同、慨然应允、慨然允诺、溘然长逝
(19)、同参们!心面对五欲六尘而无所染污,是名无心;心若被五欲六尘所染污,是名有心。心不染污世间种种欲望,当下自性解脱,是名自在无事道人;心染污世间种种欲乐,就称为凡夫众生,是名苦命儿,可怜愍者。所以说凡夫与圣人的差别,是问心有染污与心无染污而已!有染污是名凡夫,无染污称为圣人。凡夫之心永无止息的想过来又想过去,回忆过去的一段美景往事,盼望未来的处境如何!拚命的想占有现前的美好光阴,不让它溜走,大家冷静想一想,思惟思惟一下,请问诸位:过去、现在、未来的光阴美景能永恒不变吗?是你想要占有就能占有吗?回亿往事就能时光倒流吗?就能满足你内心的缺陷与空虚吗?未来的都还没到,你为什么要苦苦的盼望未来呢?这就是凡夫的可悲,心染污了过去、砚在、未来三世的因,结果念念不舍,越沾越深,越染越严重,因此难以自拔,随心染境,漂流无有定处,故名轮回。凡夫死不了这颗爱染心,热情奔放,感情丰富,对境生心,有取有舍,有得有失,时而欢乐,时而悲伤,心随境转,心作不了主,世间可怜的莫过于心不能作主,痛苦绵绵接踵而来,无奈又能如何呢?要死了这颗心猿意马的爱染心谈何容易!但是为了要了生脱死,要明心见性,不死了这颗爱染心又不行,因为爱染心不死,是要永远在三界往返,轮回不停的,心对五欲六尘染污生心,故有生死,心对五欲六尘不染污生心,故没有生死,楞伽经云:“心生种种法生,心灭种种法灭。”凡夫都是以染污心作事情,一旦爱染了世间五欲六尘,是名入世间,停留世间;一旦不染污五欲六尘,当下便是出世间。
(20)、在后面一段时间带着我参与了他的一些项目,没赚到多少钱,但重新让我结交了一些圈子,主要的是我认知到了一些事情。
(1)、指神态严肃,一本正经的样子。(大谬不然)谬:荒谬,错误;然:如此,这样。
(2)、(超然独处)指超出世事离群独居。(超然独立)指超出世事离群独居。
(3)、如来无漏眼,观一切众生,身内如来藏,如花果中实。
(4)、(超然远引)为了超脱世事而远离而去。(绰然有余)绰然:宽裕的样子。
(5)、同参们!又当顺境来的时候,心地勿生欢喜心,当顺境离去时,心地也不用生悲伤的心,心地一旦生欢喜心与悲伤之心,心地道场当下动啦!你的心已经对美好的顺境产生爱恋心,欣慕心,占有心,不舍心,接二连三又是祸哉!苦哉!永远都处于黑暗的心地,这一切痛苦后果都是自己心动所带来的麻烦,这前后的因缘果报,佛法称之为自作自受。、
(6)、1874年,李鸿章上奏清廷,提出建设铁路的好处。他在奏折中说:“火车铁路,屯兵于旁,闻警驰援,可以一日千数百里,则统帅当不至于误事。”遭到朝中反对派的抵制,他们的理由是:“开铁路,山川神灵会不安,更容易招来旱灾和水灾。”
(7)、形容宽裕,态度从容,不慌不忙。(超然自得)超脱世事,自觉快乐和满足。
(8)、众生迷惘无知,实在不知一切法自性空,因此无法脱离六道生死,菩萨能够观达一切色法,心法都是无自性空,无法性可见,住是性中得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这话怎么讲呢?因为无性相是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啊!大般若经云:“若一切法不空者,菩萨摩诃萨不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所以在修行的过程第一层步骤,要从有心入无心,亦名从假入空,亦名从有相入无相,亦名观色即空,乃是转凡入圣,离苦得乐的枢纽。大般若经又云:“一切法不空,无道无果。”既然是如此,我们可以肯定说,要证到有道有果,要问是否有证入一切法空性没有?若有证入法空性,则有道有果,若无证入法空性,则无道无果,空是空性,是指一切法无我、无常、无自性之义,空是建立在一切法上说空,离开一切法无空可得,一切法之性是空性,若一切法不空,无有是处。诸法的自性如何?一切法自性不可得,是为一切法自性。佛陀说空的道理是要我们灭诸戏论妄想,显示一切法本性空寂,并非别有空理可住可。六百卷大般若经中心思想,在悟一切法无自性空,离种种妄执,契入法性而得解脱。如来演说无量法义,说空说无我,乃至说无常,说无自性,一切都是为了要破众生强烈的执看,破众生一切戏论妄想,当下本性所有一切落谢影相无自性空,心所有的法相影尘,也都是空无自性,那么本性与一切法空性相应,不隔毫端,当下从有心入无心,而得自在解脱。
(9)、同参们!开悟的圣者活在人世间,心在五欲六尘中打滚能够自由自在,不被五欲六尘所染污,犹如莲花出于污泥而不染,这是真功夫,莲花在污垢的泥沼中浸蚀良久的岁月,一旦生长出于水面,那莲花本有的特色、圣洁、光明、不染、不著,亦然不失本色,莲华具有这种美德。圣者们内心已达到究竟解脱,不为五欲六尘所染污,心地永远都是光明的、圣洁的,所以佛陀时常比喻圣者的心境如同莲花一般,具有独到的特色与美德。
(10)、(瞠然自失)瞠:瞪着眼睛。瞪着眼睛好像丢了东西一样。
(11)、灿然一新、粲然可观、冁然而笑、怅然若失、怅然自失
(12)、蔼然可亲安然如故蔼然仁者黯然失色黯然伤神安然无事安然无恙黯然销魂傲然屹立昂然自得喟然长叹溘然长往岿然独存慨然允诺果然如此不期而然不期然而然勃然变色勃然大怒勃然奋励不以为然冁然而笑怅然若失超然物外超然象外超然自得超然自逸春意盎然处之泰然道貌岸然大谬不然淡然处之怛然失色荡然无存淡然置之大义凛然防患未然怫然不悦斐然成章废然而返翻然改进幡然改途翻然改图翻然悔悟忿然作色怫然作色果不其然功到自然成故我依然环堵萧然毛骨悚然浩气凛然悍然不顾涣然冰释恍然大悟赫然而怒霍然而愈豁然贯通豁然开朗惠然肯来火然泉达恍然若失浑然天成浑然无知浑然一体混然一体焕然一新浩然之气了然于胸理所当然寂然不动迥然不群迥然不同截然不同戛然而止孑然一身井然有序岿然不动漠然置之轩然***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之困庞然大物怦然心动跫然足音然荻读书听其自然泰然处之嗒然若丧泰然自若肃然起敬爽然若失索然无味想当然兴味索然一目了然油然而生悠然自得怡然自得蔚然成风惘然若失巍然屹立习惯成自然依然故我毅然决然袖然举首依然如故嫣然一笑哑然失笑兴趣盎然兴致索然跃然纸上足音跫然昭然若揭。
(13)、同参们!所说的无心就是无贪嗔痴之心,没有挂碍心,没有忧伤心,没有思前思后心,能当下顿除一切杂念妄想,此时是何等快活!何等清凉!何等自在啊!众生就是有这么多的杂思妄想,因此随顺妄想心而走,这是多么痛苦之事,比喻说:因为你在家里起了一个念头,如今你来到了佛堂;为了起一个念头,因而想不开,烦恼个半死;为了动一个念头造了无量无边的业障;为了一个念头,使你跑到百货公司;为了动一个念头使得你痛苦万千,都是这个妄想心在作怪,学佛就要勇猛精进截断这生死的动念妄想心,假使修行者不能顿除妄想心,想要开悟本性,是遥遥无朋,与开悟无缘。
(14)、岸然道貌、黯然伤神、黯然神伤、黯然失色、黯然无色
(15)、譬如庵罗果,内实不毁坏,种之于大地,必成大树王。
(16)、《新编》写到清代的时候,冯先生又有了一个“可怪之论”。他说:
(17)、同参们!参禅悟道的首要功夫,必须要让杂思妄想统一不乱,三心了不可得,彻悟能所皆非,不生不灭的法身本体才能显露出来。民国初年有一位来果禅师,他一生当中参禅悟道的过程,是经过千锤百炼苦修而得道的,在禅堂里参悟“念佛是谁?”如是用功加行的参究“念佛是谁?”绵绵密密的去反照,去审察,也就是反闻闻自性,行、住、坐、卧当中不离参悟此话头,如鸡抱卵,一日又一日的用功参悟,为了要参透自性,所以不顾一切,打破沙锅问到底,总是会有个下落,有个消息,就这样努力参悟自性,有一天来果禅师突然妄想念头浑然脱落,身心世界,山河大地完全忘却,要吃饭走到厕所,要去厕所走到大殿,在韦驮菩萨底下就拉尿,连续不断的参悟几个星期,勇猛精进的体悟“无心”境界,种如是因,得如是果,终于有一天来果禅师恍然大悟,当下明心见性,人间又多了一位圣者,阐扬正法,普照有情,众生得大利益。
(18)、过去有位风流才子,自从听过佛法之后,知道佛法的可贵,难遭难遇,于是在佛前发了大愿,从此之后不再风流玩粉味,下定决心痛改前非,发愿完毕,顶礼告退,事隔一个月后,那烦恼的习气又在内心打滚煎熬,见境思情,如是反覆渐生情感,那欲望的沸腾无法压抑,结果受不了欲望的考验,于是又被欲望的念头又带动了,又开始过著以往那种无奈的生活,堕入感情深处,被情网束缚,有朝有夕良知又发露,两眼下垂,一副狼狈可怜相,令人怜愍,两腿无奈又沉重的走到大雄宝殿,于佛前自悔自忏,悔恨自己知而改不了,槌胸哀怨哭诉佛陀,佛陀此时端坐莲花台默然无答。
(19)、形容自理事情沉着镇定。也指对待问题毫不在意。
(20)、二十年以前我曾经请问过一位很虔诚的老居士,年龄已经有八十五岁的高龄,一生当中都是一心一意的老实学佛,精通佛法,严持戒律,念佛参禅从未间断,早晚安排的功课都是精进努力而做,我问:“请问老居士,自从您学佛以来已经有五十年以上之久,我也是佛教徒,如今很诚恳的敢请问老居士您一件问题,不知老居士介意否?”老居士点点头说:“有问题请问,无妨,无妨!”我问:“淫欲心是生死的根本,淫欲不断是无法超越生死轮回的,请问老居士您学佛以来已经五十年以上了,日夜精进学佛,到目前为止,不知老居士淫欲心断了没有?”老居士答:“年青人啊!年青人!我学佛以来已经五十年以上了,五十年当中从来都没有参与淫欲之乐,一心学佛,如今淫欲心亦然存在,只是伏住淫欲心,尚未断了,淫欲心是累生累劫俱来,我的年纪一大把,见女色还是会起淫欲心,我的菩提道念坚固,能把淫欲心伏住,令不生起淫欲心而已!年青人啊!淫欲心是生死轮回的根本,佛说的话一点也没错,谨慎莫放逸!努力吧!年青人!”我说:“感谢老居士苦口婆心的教导开示,我会牢记在心里的,终生难忘。”
(1)、美国前总统林肯曾说:“与其说与狗争论,被它咬一口,还不如让它先走。要不然就算宰了它,也治不好你被咬的伤疤”。
(2)、沒有一种利剑是单刃的,每把剑都有双刃,一边伤了人,另一边便伤了自己。一一雨果《悲惨世界》
转载请注明出处阿文说说网 » 默然无闻意思精辟142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