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饮食名言
1、孔子的饮食观念到底是什么样的
(1)、此外,食物烹饪应当有度、有节,实际上也暗含日常言行当有度、有节,“唯酒无量,不及乱。”孔子认为只有酒没有限制(当时酒的乙醇度很低),但以不醉为度。通过节酒,可以正饮酒之“礼”,进而有利于道德品行的修养。从中可以看出,孔子在其伦理思想的灌注方面是独具匠心的。
(2)、孔子说:“人们的错误,总是与他那个集团的人所犯错误性质是一样的。所以,考察一个人所犯的错误,就可以知道他没有仁德了。”
(3)、(19)《四书章句集注》(宋·朱熹·中华书局·2012年·第120页)
(4)、孔子的饮食思想是从“仁爱”的原则出发的。所谓“仁”,有“爱亲”和“爱人”双重含义。《论语·学而》载孔子学生有子(姓有,名若)说:“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大欤!”意思是说,孝悌可是仁的根本啊!孔子本人也曾说:“君子笃于亲,则民兴于仁。”其意思是说,君子如果厚待自己的亲族,老百姓就会按仁的要求来行动了。可见这种仁的深层心理基础是血缘的亲子之爱。
(5)、子曰:“唯仁者能好人,能恶人。”——《里仁》
(6)、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摘孔子《论语》(一个工匠想做好他的工作,一定要先有锋利的工具。)
(7)、这水可以让人“乐”,这山也可以让人“乐”,可以乐以忘忧,乐而生智。
(8)、惟酒无量,不及乱:酒没有限量,但要“以醉为节不及乱”另有程子(颐)曰:“不及乱者,非惟不使乱志,虽血气亦不可使乱”今从之。
(9)、吾未见好德如好色者也。——摘孔子《论语》(我还没有见过喜爱德行象喜爱美色那样的人。)
(10)、孔子不仅讲究饮食卫生,而且讲究饮食艺术。《论语·乡d》云:“食不厌精,脍不厌细。”孔子主张吃饭时,食品尽可能做得精细,烹制时,肉要切得细致。如此做,一方面益于健康,另一方面这与周礼中对人的言行的严格要求是极为类似的。孔子“食不厌精”的饮食观,是他对中国饮食文化创建的一个理论观点。它体现了中国古代饮食文化已经总结了物质和精神的两个方面。
(11)、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摘孔子《论语》(只知读书而不深入思考,就势必惘然而无所获,但只知思考而不肯读书,也是很危险的。)
(12)、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摘孔子《论语》(发愤研究学问,常常忘记吃饭,一旦有所收获便又高兴地忘记了忧愁,连自己的渐趋衰老也没有感觉到。)
(13)、有杀身以成仁。——摘孔子《论语》(能牺牲生命来成全仁德。)
(14)、子曰:“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损矣。”——《季氏》
(15)、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学而》
(16)、注释,即“用文字来解释字句或用来解释字句的文字”是我们弄懂高深晦涩、佶屈聱牙的内容不可获取的帮手。但注释毕竟也是由不同的人做出来的,因人而异的本性使得注释本身具备了因人而异的特点,从横向上来说,不同的注释会因不同注释者的观点不同而产生观点差异,从纵向上来说,不同的注释会因不同水平注释者的能力不同而产生质量差异,这就是在注释选择中应当注意的两方面内容。
(17)、《修行的七要》《生命的桂冠——瑜伽研究》全集
(18)、孔子是我国古代一位伟大的政治家、思想家、教育家,虽然他没有对饮食问题发表过专题论述,但是他的饮食观仍然是显而易见的,特别是他早提出了关于饮食卫生、饮食礼仪等内容,为中国烹饪观念的形成奠定了重要的理论基础。同时也客观地反映了春秋战国时期,黄河流域已达到了较高的烹饪技术水平。
(19)、过而不改,是谓过矣。——摘孔子《论语》(有了错误而不能改正,那便是真正的错误了。)
(20)、常言道,病从口入。孔子的养生,首先是从对饮食的把关入手。具体地说,有“九不食”。据《论语·乡d》记,孔子的“九不食”是:
2、孔子有关饮食的名言
(1)、第二章:《论语·乡d》篇如何体现了注释观点的差异?
(2)、第一个栏目是“多元一体的中国古代文化”,有文章五篇。该栏目是对中国古代文化来源与特点的总体认知,以及对古代文化与国学研究方法的简要论述。
(3)、孔子弟子三千,在培育人才之中,自己也获得了巨大的欢乐。
(4)、子曰:“君子有三戒: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季氏》
(5)、子曰:“不仁者不可以久处约,不可以长处乐。仁者安仁,知者利仁。”
(6)、学习孔子的名言就是要有一颗宽厚的心,懂得推己及人,懂得舍己为人。孔子的志向是“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他所关心的是天下人、天下事,而不是一己之私、一己之利。把心境放宽、放大。个人的得失、祸福便不再那么重要了。“
(7)、有趣的是孔子虽讲究美食,却一生恓恓惶惶,奔走列国,有时候不免忍饥挨饿,经常过不上什么好日子。但是他的后裔,特别是在明清两代,被封为“衍圣公”的孔子嫡系世袭家族,却真正锦衣玉食,享尽人间的富贵荣华。尊孔子饮食思想创建的孔府菜,历经灶前桃李花开,已成为中华美食大家族中的一枝奇葩。孔府菜是典型、级别高的官府菜,它具有选料珍贵、烹调精细、技术高超、形象、盛器讲究、菜名典雅、礼仪隆重的特点,这与古齐鲁“雅秀丽文”的风气一脉相承,这大概也是孔子的一套饮食观在实践中的运用和发展吧。
(8)、印度修行精义:瑜伽饮食观(瑜伽食物观与断食)
(9)、子曰:“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述而》
(10)、在外卖方面,孔子认为市场上买来的酒,多有掺水掺杂质的;买来熟肉熟菜,往往不清洁卫生,都不能吃。这也是从卫生出发来考虑的。孔子还要求每餐必须有姜,但也不多吃。因为姜味辛,可祛湿解毒,吃饭前吃一点有益于健康和饮食。另外,“食不语,寝不言。”吃饭不说话,睡觉时也不说话,这不仅吃得清洁卫生,而且能及早进入梦乡,自然这也是符合健康饮食原则的。
(11)、(翻译)孔子说:”我做学问的急迫感,就像追赶什么东西唯恐赶不上那样,而赶上了还又怕失掉。“
(12)、选自《孔子家语·卷五刑解第三十》。(译文)刑法不对于达官贵人,礼节不对于平民百姓。
(13)、对“不时不食”的解释:朱子《四书章句集注》以为“不时”系“五谷不成,果实未熟”《论语注疏》及《论语新解》均以为“不时”系“非朝、夕、日中时”此处,笔者以为二者均有道理,可将不时不食作二解。
(14)、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学而》
(15)、孔子的一生,仅只有三年做官,晚年受到了一些礼遇,而从总的来说,他的一生仍是一个“布衣”,一个虽不“贱”却比较“贫”的人。所以就孔子的政治地位和饮食生活当属“国人”,其大部分时间的饮食仅仅只能果腹而已。
(16)、子曰:”道不同,不相为谋。“——《卫灵公》
(17)、出自孔子及其弟子的语录结集《论语·乡d第十》,原文为:
(18)、出自《孔子家语·子路初见》。(译文)木料经过墨线画线,就能够取直;人能接受别人的意见就能成为圣人。
(19)、子曰:“君子不以言举人,不以人废言。”——《卫灵公》
(20)、子曰:“人之过也,各于其d。观过,斯知仁矣。”
3、孔子饮食名言有哪些
(1)、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摘孔子《论语》(聪明好学,不以向地位低下的人请教为耻,所以称他为“文”。)
(2)、日本禅宗故事(全集)▏有禅意的小故事(全集)
(3)、子曰:“苗而不秀这忧矣夫!秀而不实者忧矣夫!”——《子罕》
(4)、在宗法血缘关系中,突出的伦理是孝。而孝在“周礼”中,其集中升华表现在祭祀。在“事死如事生”的周代,祭祀者认为他们所祭祀的灵魂如同自己一样,第一位的需求是饮食,因为祭祀的物品主要是食物。可见“爱亲”与“爱人”的原则是满足被爱者的需求,首先是饮食的需求。
(5)、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摘孔子《论语》(如果质朴胜过了文采,就会显得粗野,而文采胜过质朴,也会流于虚浮。只有外表和内心配合适当,才算得上是个君子。)
(6)、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已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摘孔子《论语》(读书人不能不心胸宽广意志刚强,因为肩负重任而且征途遥远。他把实现仁的理想作为自己的使命,担子难道不重吗?他为这种理想而奋斗,直到死去为止,路途难道不远吗?)
(7)、所谓“合礼致情”,是指酒的社交功能而言;所谓“适体归性”,是指酒的养生功能而言。而无论就何种功能而言,饮酒的高境界都是“和”,即人际关系的和谐与自己身心的和谐。倘一“及乱”,则酒的和谐境界全无。这就是孔子饮酒而“不及乱”的要义。
(8)、孔子去世后,其弟子及再传弟子把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语录和思想记录下来,整理编成《论语》。该书被奉为儒家经典。
(9)、据《中庸》记载,孔子说“大德……必得其寿”,《大学》也说“富润屋,德润身”。可见“德”与人的健康长寿是息息相关的。而与孔子的长寿有着直接关系的道德元素,则主要是以下三点:
(10)、出自《孔子家语·颜回》。(译文)君子用行动来说话,小人则光说不做。
(11)、子曰:“君子泰而不骄,小人骄而不泰。”——《子路》
(12)、富润屋,德润身,心广体胖,故君子必诚其意。——摘孔子《大学》(财富可以修饰房屋,道德可以修饰身心,心胸宽广可以使身心舒坦,所以君子一定要做到意念诚实。)
(13)、所谓诚其意者,毋自欺也,如恶恶臭,如好好色,此之谓自谦,故君子必慎其独也。——摘孔子《大学》(所谓意念诚实,就是说不要自己欺骗自己,象厌恶难闻气味那样厌恶邪恶,象喜爱美丽的女子一样喜爱善良,这样才能说心安理得,所以君子在一个人独处时必定要谨慎。)
(14)、子曰:“君子固穷,小人穷斯滥矣。”——《卫灵公》
(15)、①食无求饱:饮食不贪图奢糜。求,追求,贪图。饱,吃足了,引申为奢糜。
(16)、教授一边听我的背诵,一边用受缓缓转动那玻璃转盘,好像那转盘就是一张老旧的灌黑胶唱片。教授听完后点了下头,继续问:“那么你自己认为这若干段语录中有哪些今天看来是合理的?有哪些是不合理的?”
(17)、其次,在具体的内容上,三者也存在着明显的差异。比如在朱子《四书章句集注》第九“食不厌精”章中,就存在着这样的典型的观点不一致。这第九章一共有十七句话,有十二句的解释完全一致或相似,有五句的解释存在这样那样的不同,甚至有迥然相异者。其中对“食不厌精,脍不厌细”中“不厌”之解释,朱子《四书章句集注》与《论语注疏》中均为“言以是为善”而钱穆先生《论语新解》中的解释则为“不饱食”前者以为“饭与脍皆尚精细也”后者以为“不因食脍之精细而特饱食”在笔者看来,后者与后面“不饱食”相重复,而似乎是前一种观点更有道理。对“食不语,寝不言”中“语”、“言”的解释,朱子《集注》以为“答述曰语,自言曰言”《论语注疏》以为“直言曰言,答述曰语”《论语新解》以为“语、言二字通用”(16)是为互文,以上观点,朱子集注“自言”与《论语注疏》“直言”意思一致,即“从自我言语”之意,而钱穆先生“言、语二字通用”的观点,显然与常理相悖,因此“食不语,寝不言”的意思应当为“吃饭的时候不答复别人,睡觉的时候不主动说话”。
(18)、人莫知其子之恶,莫知其苗之硕。——摘孔子《大学》(没有人知道自己孩子的坏处,没有人知道自己禾苗的茂盛。)
(19)、(翻译)孔子说:”主张不同,不互相谋划事情。“
(20)、(翻译)孔子说:”观察一个人的所作所为,考察他所走过的道路,了解他的心情、爱好,那么这个人的真实面目怎么隐藏得住呢?怎么能隐藏得住呢?“更多孔子名言敬请关注的相关文章。
4、孔子在饮食方面的至理名言
(1)、未能事人,焉能事鬼。——摘孔子《论语》(连人都不能很好地事奉,还怎么能事奉鬼呢?)
(2)、里仁为美,择不处仁,焉得知?——摘孔子《论语》(能够达到仁的境界为好,如果在各方面达不到仁的境界,怎么能算得上是有智慧的人呢?)
(3)、选自《孔子家语·卷观乡射第二十八》。(译文)把弓弦绷紧而不松弛,文王、武王不会这样做;把弓弦放松而不绷紧,文王、武王也不会这样做;有放松有绷紧,这才是文王、式王的治国之道。
(4)、《纯印老人故事》《心定和尚讲故事》《辨喜尊者传记》《回忆苏格拉底》《灵性故事合集》一
(5)、论语注释的选择,是看似简单、实则复杂的事情;其具体操作需要结合具体的内容来看待。孔子饮食观贵在“精”、“诚”二字,时至今日仍不失为指导我们日常生活的优秀思想。在当前西方文化在全球占据主导地位的时刻,保持自己的民族特性,弘扬自己的民族文化,但又不逆潮流而动,方是正确的思想价值。这也是本文想要传达的核心观点。
(6)、君子不以绀緅饰。红紫不以为亵服。当暑,袗絺绤,必表而出之。缁衣,羔裘;素衣,麑裘;黄衣,狐裘。亵裘长,短右袂。必有寝衣,长一身有半。狐貉之厚以居。去丧,无所不佩。非帷裳,必杀之。羔裘玄冠不以吊。吉月,必朝服而朝。
(7)、春秋时期,孔子在鲁国政坛受排挤后,带领弟子们周游列国,经历卫、郑、陈、晋等地碰壁后,在蔡国闲居,他们的生活十分拮据,经常是三月不知肉味,为此不得不用“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来教育弟子跟他过苦行僧的生活。
(8)、日知其所亡,月无忘其所能,可谓好学也已矣。——摘孔子《论语》(每天懂得一些自己所不知道的,每月不忘记自己所已经掌握的,可以说是爱好学习了。)
(9)、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摘孔子《论语》(广泛地学习,专心致志,恳切地求教,多思考当前的实际问题,仁德就在其中了。)
(10)、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为政》
(11)、孔子说:“做一个君子,应当饮食不求饱足,居住不求舒适,工作勤劳敏捷,说话却小心谨慎,到有道的人那里去匡正自己,这样可以说是好学了。”
(12)、“不时,不食。”如果不是进餐时间,不吃。因为吃饭不应时会扰乱肠胃的消化功能。
(13)、弟子们不同的性格、不同的志趣、不同的爱好、不同的碰撞、不同的教学相长,就像三千朵不同色香形的花朵盛开在孔门这座大花园里。
(14)、三曰人生“三戒”。孔子说:“君子有三戒: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这“三戒”既是修德的座右铭,同时也是养生的至理名言。
(15)、题主问的这句话这一章,看不出孔子特别讲究饮食啊!集结《论语》的是孔门弟子,弟子们平均年龄比孔子差着二十岁呢,熊孩子们认为孔子“食不厌细 脍不厌精”只说明他们年轻人消化能力强、医理还不通而已。
(16)、君子食无求饱,……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摘孔子《论语》(君子吃饭无求过饱,……做事要勤奋,说话要谨慎,并能接近有道理的人,向他学习,以纠正自己的缺点,这就可以说是好学的人了。)
(17)、《关睢》,乐而不淫,哀而不伤。——摘孔子《论语》(《关睢》这首诗,快乐而不过分,哀婉而不伤恸。)
(18)、(翻译)孔子说:”对学得的只是按时去温习它,不是很高兴的事吗?有志同道合的朋友从远方来到,不是很快乐吗?别人不理解自己,自己也不怨怒,不是个有修养的君子吗?“
(19)、子曰:“法语之言,能无从乎?改之为贵。巽与之言,能无说乎?绎之为贵。说而不绎,从而不改,吾末如之何也已矣。”——《子罕》
(20)、君子求诸已,小人求诸人。——摘孔子《论语》(君子一切靠自己,小人处处要求别人。)
5、孔子的饮食观的感悟
(1)、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2)、(释义)孔子说:“君子团结人而不搞勾结拉拢,小人只搞勾结拉拢而不团结人。”
(3)、食饐而洁,鱼馁而肉败不食;色恶不食;恶臭不食。
(4)、《天台宗纲要》《南怀瑾老师“静坐问答录”》《印顺导师与学员意味深长的对话》
(5)、孔子提出了许多饮食卫生的原则和鉴别食物的卫生标准,而且阐述精辟,见解独到。这集中载于《论语·乡d》中。如:食物陈旧变味了,鱼和肉腐烂变质了,不吃;食物的颜色变坏了,不吃;食物色味不好,不吃;如果不是进餐时间,不吃,因为吃饭不应时会扰乱肠胃的消化功能。
(6)、诵《诗》三百,授之以政,不达;使之四方,不能专对;虽多,亦奚以为?——摘孔子《论语》(虽然熟读了《诗经》三百篇,但让他去处理政事,却办不好;派他出使国外,却不能独立地根据具体情况应对自如;这样的人,读的即使再多,又有什么用处呢?)
(7)、生而知之者,上也;学而知之者,次也;困而学之,又其次也;困而不学,民斯为下矣。——摘孔子《论语》(生下来就知道的人是上等,经过学习才知道的人是次一等,遇到困惑才学习的人是又次一等,有了困惑而不学习的,这是下等的人。)
(8)、瞻之在前,忽焉在后。。。。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摘孔子《论语》(向前看好象在前面,忽然间又好象在后面。。。老师善于一步一步地诱导我,用古代的文化典籍开阔我的视野,又用礼法来约束我的行为。)
(9)、选自《孔子家语·卷正论解第四十一》。(译文)古代贤明的人,国家有好的政治局面时,就尽忠心辅佐它;政不通、人不和时则退出躲避它。
(10)、孔子说:“君子,饮食不求饱足,居住不要求舒适,对工作勤劳敏捷,说话却小心谨慎,到有道的人那里去匡正自己,这样可以说是好学了。”
(11)、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摘孔子《论语》(孔子站在岸上指着河水说:“时光的流逝就象这河水一样!日夜不停地流去。”)
(12)、2017年10月,十九大在北京召开,大会报告中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源自于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文明历史中所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要)坚守中华文化立场…”在今天特别是d的十八大以后,传统文化越来越多次的被国家高所提及,越来越被被国家和社会所看重。曾经一度被遗忘的传统文化中所蕴含着的东方智慧,渐渐地回到了人们的视线之中,这是令人欣慰的事情。
(13)、子曰:“里仁为美。择不处仁,焉得知?”——《里仁》
(14)、子曰:“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则远怨矣。”——《卫灵公》
(15)、(21)《论语注疏》(宋·邢昺·中华书局·2009年·卷第5419页)
(16)、《念佛如何得到一心不乱》《禅观正脉研究(白骨观)》《圆觉经略说》全集
(17)、首先,在《论语·乡d》篇的章节数上面,三者就明显的存在差异。《论语注疏》中很明显的写道:“此篇虽曰一章”,所以在《论语注疏》中,《乡d》篇应该是只有一章的,这与朱子《四书章句集注》中“旧说凡一章”也是相对应的。因此也可以看出,在朱子《四书章句集注》中,《乡d》篇肯定不是一章,实际上,在朱子《集注》中,《乡d》篇被分为了十七节,这就直接体现了二者的不同。而令人惊讶的是,在章节划分方面,钱穆先生的《论语新解》与二者也有极大的不同。和朱子《集注》一样,在钱穆先生的《论语新解》中,《乡d》篇同样被划分为了十七节,这与《论语注疏》是不同的;但由于钱穆先生将朱子《集注》中的第二节合二为并将朱子认为应当省略的“入太庙,每事问”一节另行拿出,因此钱穆先生的《论语新解》与朱子《集注》也有所不同。在笔者看来,这三种不同的划分,代表着三种不同的思维,即:《乡d》篇是一篇完整的叙述,《乡d》篇是分散的记录、第一二节没有连贯关系而且与《八佾》篇中的内容有重复、《乡d》篇是分散的记录、第一二节有连贯关系而且与《八佾》篇中的内容没有重复。这三种思维在笔者看来都是正确的,只是理解的方法不同而已,因此纠结于此不同并无任何意义,但却能体现出注释者观点不同而产生的观点差异。
(18)、其未得之也,患得之;既得之,患失之。苟患失之,无所不至矣。——摘孔子《论语》(当他未得到官职的时候,唯恐得不到;已经得到了官职,又唯恐丢失掉。假若害怕丢失掉,便什么坏事都能干出来。)
(19)、执圭,鞠躬如也,如不胜。上如揖,下如授。勃如战色,足缩缩,如有循。享礼,有容色。私觌,愉愉如也。
(20)、《诗》云:“桃之夭夭,其叶蓁蓁。之子于归,宜其家人。”——摘孔子《大学》(《诗经》说:“茂盛的桃树开着鲜艳的花朵,这位姑娘出嫁了,能与婆家和睦相处。”)
(1)、(翻译)孔子说:”君子在饮食上不要求饱足,居住上不要求安逸,做事勤快,说话谨慎,主动向有道德的人学习,从而改正自己的不足方面,这样就可以说是好学的人了。“
(2)、孔子(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公元前479年4月11日),子姓,孔氏,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人,祖籍宋国栗邑(今河南夏邑),中国古代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
(3)、以上两点应该是很清晰明白的表达了注释观点差异了,至于其它更多的例子,笔者在此章就不想赘述了。而我们既然遇到了《乡d》篇,就不妨来了解一下孔子的饮食观,即上一段所描写的“食不厌精”章。
(4)、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摘孔子《论语》(见到贤人便应考虑怎样才能向他看齐,见到不贤的人便应在内心反省,看自己有没有同样的缺点。)
(5)、《论语》是“四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古代经学研究的重要对象,曾经被北宋著名理学家程颐称赞为“有读了后直有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者”对《论语》的注释,古往今来层出不穷,已非“汗牛充栋”、“数不胜数”所能形容。但由于上述的原因,《论语》注释始终都是良莠不齐、各有千秋的,远不是一本注释所能囊括的。因此尽管笔者极为推崇程朱理学集大成的《四书章句集注》中的《论语集注》,也不能仅仅以此为准,而忽略了对其他版本论语注释的探究。
(6)、孔子说:“不是你应该祭的鬼神,你却去祭它,这就是谄媚。见到应该挺身而出的事情,却袖手旁观,就是怯懦。”
(7)、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雍也》
(8)、https://santmat.kuaizhan.com/
(9)、虽疏食、菜羹、瓜,祭,必齐如也:虽然是蔬菜、菜羹、瓜一类的食物,在祭祀的时候也要严肃恭敬。词句亦言“敬神”。
(10)、“不撒姜食,不多食。”每餐必须有姜,但也不多吃。因为姜味辛,可祛湿解毒,食前吃一点有益于健康和饮食。
(11)、“沽酒、市脯,不食。”市上买来的酒,多有掺水掺杂质的;买来熟肉熟菜,往往不清洁卫生,都不能吃。这当是从卫生出发,与《礼记·王制》所云“衣服饮食,不粥于市”可以互相印证。
(12)、大德不逾闲,小德出入可也。——摘孔子《论语》(在重大节操上不能超越界限,在生活小节稍有出入则是可以的。)
(13)、君子怀德,小人怀土;君子怀刑,小人怀惠。——摘孔子《论语》(君子想的是怎样推行仁德,小人想的则是怎样得到一个安逸之处;君子想的是怎样才能不触犯刑法,小人想的则是怎样才能对自己有利。)
(14)、综上所述,说明孔子对饮食问题重视。他的饮食观完整而自成系统,涉及到饮食原则、饮食礼仪、烹饪技术等方面,并为我国的古代饮食理论拓展了思维空间。
(15)、(36)《四书章句集注》(宋·朱熹·中华书局·2012年·第120页)
(16)、死生有命,富贵在天。君子敬而无失,与人恭而有礼,四海之内皆兄弟也。——摘孔子《论语》(死和生听凭命运的安排,富与贵在于上天的决定。君子只要尽心尽力而没有过失,对人恭敬而合乎礼法,那么四海之内的人都如兄弟一般了。)
(17)、选自《孔子家语》。(译文)良药多数是带苦味的,但却有利于治病;而教人从善的语言多数是不太动听的,但有利于人们改正缺点。
(18)、“吃饭、切脍以精细为善(尚细),食物、鱼肉腐败就不吃(忌腐),食物没有腐败但颜色味道都变坏就不吃(忌坏),食物没有处理好生熟就不吃(忌失饪),没有到吃饭的时间或者蔬菜谷物瓜果没有成熟就不吃(忌不时),肉加工的不方正就不吃(忌不正),鱼脍不得其芥酱就不吃(忌不味),肉虽然多但不使其超过谷物(节肉),酒没有限量但不能致血气混乱(节酒),在集市上买的酒和干肉不吃(忌不洁),不撤去有姜的食物(尚姜),不可以吃得过饱(忌过饱),吃饭的时候不回答别人(忌言语)”。
(19)、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摘孔子《论语》(聪明的人喜欢水,因为他性情活跃象水一样流动不息,仁慈的人喜欢山,因为他心地淳厚象山一样厚重。聪明的人好动,仁慈的人好静,聪明的人乐观,仁慈的人长寿。)
(20)、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学而》
(1)、居家戒争讼,讼则终凶.处世戒多言,言多必失。毋恃势力而凌逼孤寡,勿贪口腹而恣杀生禽。乖僻自是,悔误必多.颓惰自甘,家道难成。狎昵恶少,久必受其累.屈志老成,急则可相依。轻听发言,安知非人之谮诉,当忍耐三思.因事相争,安知非我之不是,须平心遭暗想。
(2)、本文摘录自《千古食趣_关于吃的那些事(超值金版)》编著:宏道
(3)、子曰:“孟之反不伐,奔而殿,将入门,策其马,曰:‘非敢后也,马不进也。’”——《雍也》
(4)、子以四教:文、行、忠、信。——摘孔子《论语》(孔子从四个方面教育学生:学习文化,修养德行,忠诚不渝,言行一致。)
(5)、“饮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这句名言见于儒家经典《礼记》的《礼运》篇,孔子信奉这一观点。孔子是一个头脑清醒的务实主义者,他肯定饮食是人类生存的基本需求,肯定饮食欲望存在的合理性,应当予以重视。他深知吃喝和两性生活是人的生理需要,也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本条件。对于这种人生大的欲望,应该毫不含糊地承认。但他不认为饮食是人生的目的,认为精神上的追求有时候比饮食更重要、更富有意义。
(6)、教授听了后连声叫好,并对我说:“读《论语》,如果能连那些看似和核心、要旨有关的语录都能够清楚明白的话,那么在主要的修养和行为方面的领悟,自然也不会有太大的问题。”他还告诉我,与我们现代生活对比结合后,读《论语》衣食住行等日常方面的语录,就会感到有趣,也可以减缓读大量仁德、要旨之后产生的审美疲劳感。
(7)、《海奥华预言》《地球守护者》《看见真相的男孩》全集
(8)、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里仁》
(9)、人无远虑,必有近忧。——摘孔子《论语》(一个人若没有长远的考虑,便一定会有眼前的忧患。)
(10)、子曰:“古者言之不出,耻躬之不逮也。”——《里仁》
(11)、食不语,寝不言:吃饭的时候不回答别人,睡觉的时候不说话。
(12)、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故君子名之必可言也,言之必可行也。——摘孔子《论语》(如果名分不正理论上便讲不通,理论上讲不通,事情便办不成;……因此,君子给某种事物起名字时,就一定要在理论上讲得通,在实践上就一定能行得通。)
(13)、(释义)孔子说:“一个人的质朴要是超过他的文采,就未免有些粗野;文采要是超过他的质朴,又未免有些浮华。只有文采和质朴结合的匀称均衡,那才称得上大雅君子。”
(14)、出自《孔子家语·六本》。(译文)一辈子的善行,一句话就可以毁掉,能不谨慎吗?
(15)、小不忍,则乱大谋。——摘孔子《论语》(忍不住一时的小忿,就会毁坏整个大事。)
(16)、性相近也,习相远也。——摘孔子《论语》(人的性情本来是近似的,只是由于环境习俗的熏陶,便相距得远了。)
转载请注明出处阿文说说网 » 孔子有关饮食的名言精辟136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