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渊明的诗受到高度重视是在
1、陶渊明的诗受到高度重视是在哪个时期
(1)、安磐《颐山诗话》:予谓汉、魏以来,知遵孔子而有志圣贤之学者,渊明也,故表而出之。
(2)、陶渊明由此得出结论说:老天有眼,杀人的事情是不能做的(“明明上天鉴,为恶不可履”),做了坏事,必然会受到惩罚。这里乃是咏叹神话里的故事,同现实的政治斗争没有什么关系。曾有学者乱加联系,这种意见也可以不去多管它。
(3)、关于三珠树、桂树林、灵凤、神鸾的记载,在《山海经》里相当分散,陶渊明把它们集中起来;说西王母很喜欢凤、鸾的歌舞,今本《山海经》里没有提到,或是诗人的想象之词。陶渊明读书富于想象力和创造精神,这里又是一个好例。诗人之心,不受拘束。
(4)、试举两件同后来正式取代东晋的宋武帝刘裕有关的大事来看。刘裕在打垮桓玄并一度恢复了东晋的法统以后,致力于北伐,一直打到长安,收复了许多失地,极大地赢得了民心。这在他本人的雄图大略中只是收拾人心,为正式改朝换代作准备,而在老百姓和士人心目中则当然是了不起的丰功伟绩。陶渊明在《赠羊长史》诗里兴奋地写道:
(5)、《游斜川》一诗中“五日”与“五十”,应取“五日”既已由马永卿论定了;那么诗序中的“辛酉”与“辛丑”应当如何取舍?马永卿没有说到。今按陶渊明37岁(隆安五年辛丑,401年)那年他还在桓玄手下任职,到冬天遭母丧退出官场,没有条件同他的邻居一起去游斜川;而且这样的年纪也不会说什么“吾生行归休”。到辛酉即刘宋永初二年(421),他归隐已久,行将花甲,说说“吾生行归休”以及“悲日月之遂往,悼吾年之不留”就是很自然的了。《游斜川》应当作于诗人57岁的这一年。这时晋、宋易代刚刚实现不久,这一次改朝换代顺利,上上下下都比较平静,陶渊明的游兴也丝毫未减。
(6)、守拙与适俗,园田与尘网,两相对比之下,诗人归田后感到无比愉悦。南野、草屋、榆柳、桃李、远村、近烟、鶏鸣、狗吠,眼之所见耳之所闻无不愜意,这一切经过陶渊明点化也都诗意盎然了。“暖暖远人村,依依墟里烟”一远一近,“狗吠深巷中,鶏鸣桑树颠”以动写静,简直达到了化境。
(7)、事实上,陶渊明在一开始更多地是被视为隐士,而非诗人。如时代较近的刘勰,其《文心雕龙·明诗》篇在论述文体之演变时就忽视了陶渊明的意义;钟嵘《诗品》亦将其置于中品。反而是同时代的萧统率先注意到了,并在《陶渊明集序》中称赞:“其文章不群,辞彩精拔;跌宕昭彰,独超众类;抑扬爽朗,莫之与京。横素波而傍流,干青云而直上。语时事则指而可想,论怀抱则旷而且真。”随着唐代山水田园诗的兴起,陶渊明的诗歌受到了相应的重视,并有王绩、王维、韦应物、柳宗元、白居易等人亦步亦趋。宋代苏轼著名的“望”“见”之辨,同样体现了对渊明诗艺的揣摩。
(8)、“巽”“坎”是八卦中的两个卦名,分别代表风和水,这在古人是熟悉的。“巽坎难与期”是说行船途中有许多不确定性,风和浪的情况难以预料。那时没有天气预报,而就是现在也会有很突然的情况发生,仍然难以准确地预知(如龙卷风)。天有不测风云,呆在自己家里都好说,出门在外,行船走马,就有可能摊上麻烦甚至危险。陶渊明想到归隐了。
(9)、这样看来,魏晋诗歌中反映当代重大时事的路子有两条,一是正面涉及,具体描写;一是略一点到,由人去想。二法各有所长。后来杜甫兼用这两种办法。在言论不大自由的时代,后一种办法往往大行其道。但陶渊明惯用此法同言路的宽窄无关,他是在玄理的冷水里浸泡过久,又深爱园林生活,所以对于那些一般认为乃是大事的军政时事,往往仅以碎屑视之,觉得无甚可写,还不如多来谈谈饮酒和桑麻。
(10)、到南边的原野里去开荒,依着愚拙的心性回家耕种田园。
(11)、陶渊明是魏晋风流的一位代表。魏晋风流是魏晋士人所追求的一种人格美,或者说是他们所追求的艺术化的人生,用自己的言行、诗文使自己的人生艺术化。以世俗的眼光看来,陶渊明的一生是很“枯槁”的,但以超俗的眼光看来,他的一生却是很艺术的。他的《五柳先生传》、《归去来兮辞》、《归园田居》、《时运》等作品,都是其艺术化人生的写照。他求为彭泽县令和辞去彭泽县令的过程,对江州刺史王弘的态度,抚弄无弦琴的故事,取头上葛巾漉酒的趣闻,也是其艺术化人生的表现。而酒,则是其人生艺术化的一种媒介。陶渊明可以说是魏晋风流的杰出代表。
(12)、“辛丑”“五十”这两处不恰当的异文大约同苏轼有些关系。台湾藏黄州刊本《东坡先生和陶渊明诗》有关文字即径作“辛丑”“五十”,且不录异文。另外几种宋刻陶集,如汲古阁藏《陶渊明集》、曾集本《陶渊明集》、汤汉《陶靖节先生诗注》等,正文皆作“辛丑”,而出校云“丑”字“一作酉”——由此可知东坡的写定本在宋代影响之大,也可见当时人还可以看到古本,字皆作“酉”。“五十”的情况也差不多,汲古阁藏本与曾集本正文作“五十”,校语云“一作日”,而汤汉注本正文径作“五日”,出校云“一作十”。凡此种种显然表明,序中开头二字作“辛酉”,诗之第一句后二字作“五日”,乃出于更古老更可靠的本子。
(13)、《五柳先生传》中的自我形象 《归去来兮辞》与文学中的回归主题 《桃花源记》的理想模式
(14)、可惜刘裕没有能够真正统一九州,他很快就回到东晋的故地来,通过一套复杂而冠冕堂皇的手续,让原先由他安排上台的晋恭帝司马德文将政权“禅让”给他,顺利地实现了晋、宋的易代。据《晋书•恭帝纪》记载,司马德文配合刘裕,很痛快地在交权的文书上签字画押,并“谓左右曰:‘晋氏久已失之,今复何恨。’乃书赤纸为诏。”事情到这里都还是很完满的。但此后刘裕出了一着臭棋,派人用药酒毒死了司马德文。
(15)、桃花源本身就带有鲜明的道教色彩,而桃花源的发现,又是出于偶然,从发现到进入其中,呈现出曲径通幽的“壶天”模式然而这样的地方终究只是一种幻想,外人是无法寻觅的,所以,桃花源在后世被视为神仙之境的象征,实际上是《礼记•礼运》中的大同世界和魏晋以来无君论思想相结合的产物。
(16)、张仲蔚是东汉的一位处士,皇甫谧《高士传》载曰:“(其)终身不仕。明天官博物,善属文,好诗赋。常居穷素,所处蓬蒿没人。闭门养性,不治荣名。时人莫识,唯刘龚知之。”陶渊明佩服他,《咏贫士》其六是专门写他的:
(17)、据此可知,他先是因家贫而出仕为州祭酒,后来则为筹集“三径之资”即隐居的成本而出仕为彭泽令;然则中间多次出仕,应当也无不与设法增加收入有关。陶渊明早在20岁时就已经初出茅庐到官场里去打拼(参见顾农《陶渊明的初仕与初隐》,《书品》2016年第4辑),他自称“此行谁使然,似为饥所驱”(《饮酒》其十),何等坦率,前后言论始终一贯。
(18)、“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这里出现了一个词“心远”,所谓的心远了,就是说我的心智辽远,如果我们追溯一下的话,”心远”这个词早见于三国魏嵇康的《琴赋》一文“体清心远,邈难极兮“意思是说心情超怡,胸怀旷达。陶渊明他能够做到旷达超远就超越了对于世俗的追求。世俗的名利,无法击败他。正因为他有了这样的一种境界,所以他即便是住在尘世间,虽然他住在人声嘈杂的地方,但是他的心辽远,已经不被这些尘世的喧闹所干扰。
(19)、嘉好酣饮,愈多不乱。温问嘉:“酒有何好,而卿嗜之?”嘉曰:“公未得酒中趣耳。”又问:“听妓,丝不如竹,竹不如肉,何谓也?”嘉答曰:“渐近使之然。”一坐咨嗟。转从事中郎,迁长史。年五十三卒于家。
(20)、《水龙吟》:平生酷爱渊明,偶然一出归来早。题诗信意,也书甲子,也书年号。陶侃孙儿,孟嘉甥子,疑狂疑傲。与柴桑樵牧,斜川鱼鸟,同盟后、归于好。除了登临吟啸。事如天、莫相咨报。田园闲静,市朝翻覆,回头堪笑。节序催人,东篱把菊,西风吹帽。做先生处士,一生一世,不论资考。
2、陶渊明的诗什么时候受到重视
(1)、蔡启《蔡宽夫诗话》:观其(渊明)《贫士》、《责子》与其他所作,当忧则忧,遇喜则喜,忽然忧乐两忘,则随所遇而皆适,未尝有择于其间,所谓超世遗物者,要当如是而后可也。
(2)、首先,在重点复习其田园诗成就的同时,兼顾其他题材的书写。如咏怀诗、咏史诗、赠答诗等,每一题材好记忆一两首相关作品。
(3)、荣荣窗下兰,密密堂前柳。初与君别时,不谓行当久。出门客,中道逢嘉友。未言心先醉,不在接杯酒。兰枯柳亦衰,遂令此言负。多谢诸少年,相知不忠厚。意气倾人命,离隔复何有。(6)109
(4)、辛酉(一作“丑”)正月五日,天气澄和,风物闲美,与二三邻曲,同游斜川。临长流,望曾城;鲂鲤跃鳞于将夕,水鸥乘和以翻飞。彼南阜者,名实旧矣,不复乃为嗟叹;若夫曾城,傍无依接,独秀中皋,遥想灵山,有爱嘉名。欣对不足,率尔赋诗。悲日月之遂往,悼吾年之不留。各疏年纪乡里,以记其日时。
(5)、陶渊明的诗歌以《杂诗》12首、《读山海经》13首为代表。这些诗都是诗人感动生活的现场,因生活的时间和地点而产生的感慨。他表达了自己在出仕前退隐花园后的感受和愿望。青春诗一般表达的是一种远大的志向,想要有所贡献,受益终生的远大志向,这是典型的儒家积极仕途思想。他在诗中表达了自己对官场地位的彷徨、彷徨、困惑和怀疑。他不时流露出想退隐乡村、摆脱官场生活牢笼的愿望。
(6)、殷仲堪《游园赋》云:“杖策神游,已咏已吟。”(3)2202 所谓“神游”,即心灵的畅游。陈后主亦云:“园林多趣赏。”(《祓禊泛舟春日玄圃各赋七韵诗》)(5)2516“趣赏”意识成为六朝园林游赏的审美心理基础。
(7)、陶渊明打算通过三青鸟秘书向西王母提出两点要求:一要有酒喝,二要能长寿。饮酒是陶渊明的爱,当他官任彭泽县令之时,决定将三顷“公田”(代替官俸的田地)全都种上可以酿酒的秫(黏高粱),并且高兴地说:“吾常得醉于酒,足矣。”后来不得已向夫人让步,同意拿出六分之一(五十亩)种水稻,以供全家人吃饭,六分之五还是种酿酒的原料。
(8)、情、景、事、理的浑融。陶渊明描写景物幷不追求物象的形似,叙事也不追求情节的曲折,而是透过人人可见之物,普普通通之事,表达高于世人之情,写出人所未必能够悟出之理。陶诗重在写心,写那种与景物融而为一的、对人生了悟明彻的心境。他无意于模山范水,也不在乎什么似与不似,衹是写出他自己胸中的一片天地。陶诗发乎事,源乎景,缘乎情,而以理为统摄。在南风下张开翅膀的新苗,伴随他锄草归来的月亮,依依昇起的炊烟,不嫌他门庭荒芜重返旧巢的春燕,在中夏贮满了清阴的堂前林,床上的清琴,壶中的浊酒,以及在他笔下常常出现的青松、秋菊、孤云、飞鸟,都已不是寻常的事物,它们既是客观的又是体现了诗人主观感情与个性的,既是具象的又是理念的。且看《饮酒》其五:
(9)、《晋书·隐逸传》:厚秩招累,修名顺欲。确乎群士,超然绝俗。养粹岩阿,销声林曲。激贪止竞,永垂高躅。
(10)、此外,陶渊明还将笔下的园林景物与其特定的情感和心境结合起来。“东园之树,枝条再荣。竞用新好,以怡余情”(《停云》)(6)以欣欣向荣的树枝表现自己的欢愉之情。“孟夏草木长,绕屋树扶疏。众鸟欣有托,吾亦爱吾庐”(《读山海经》其一)(6)1借物喻人,将隐居之乐作为人生的理想和归宿。
(11)、陶渊明在当时只以隐士着称,他的文学创作没有得到高度的评价,这是因为他平淡自然的风格与当时崇尚的华丽文风不合。顏延之《陶征士誄》盛赞其人品,而对其文学衹有一句评论曰:“文取指达。”钟嶸《诗品》将他列入中品。萧统是第一位发现陶渊明文学价值的人,既推崇其人格也推崇其文学。萧统《陶渊明集序》曰:“其文章不群,词采精拔;跌荡昭章,独起眾类;抑扬爽朗,莫之与京。横素波而傍流,干青云而直上。语时事则指而可想,论怀抱则旷而且真。”见《梁昭明太子文集》卷《四部丛刊》影印宋刊本。到了宋朝,特别是经过苏轼、朱熹的弘扬,以及汤汉对其作品的詮释,陶渊明才真正确立了他在文学史上的崇高地位。朱熹对陶渊明赞颂备至,如:“晋宋人物,虽曰尚清高,然个个要官职,这边一面清谈,那边一面招权纳贿。陶渊明真个能不要,此所以高於晋宋人物。”南宋汤汉《陶靖节先生诗注》四卷,是现存早的注本。他据韩驹对《述酒》诗的评论,详加考释,认为此诗是为刘裕篡晋而作。此说影响很大。这地位一直保持到今天,幷获得了世界的声誉。1958年12月至1960年3月,《光明日报》的《文学遗產》副刊展开了对陶渊明的大讨论,有一种意见认为陶渊明基本上是反现实主义的,无论在当代还是对后代都起着引人走向消极道路的促退作用;有人则对他抱肯定态度。经过讨论,对陶渊明抱肯定态度的占了上风。《文学遗產》编辑部将这次讨论中的重要论文编成《陶渊明讨论集》,中华书局1961年出版。关於陶渊明在国外的影响,据不完全的统计,其作品有日、韩、俄、德、英、法、捷克等文字的译本或选本,另有大量研究论着。。
(12)、这一首是《读〈山海经〉》组诗中著名的一首,其中的精卫和刑天被视为神话传说中富有正义感的斗士,因此被广泛地引用。
(13)、“气和天象澄”中的“象”字,各本作“惟”,是一个表示语气的虚词。可见马永卿也并不迷信庐山东林旧关于陶渊明的生卒年,沈约《宋书·隐逸传·陶渊明传》有明确的记载:“元嘉四年卒,时年六十三。”稍后萧统《陶渊明传》也说:“元嘉四年,将复征命,会卒,时年六十三。”两份早的传记完全一致,故可确知陶渊明生于东晋兴宁三年乙丑(365),卒于刘宋元嘉四年丁卯(427),享年六十有三。他一生重大的转折即弃官归隐、作《归去来兮辞》,在义熙元年乙巳(405),时年马永卿即持此说。这样的基本情况虽然一再遭到否定,另起炉灶的方案非但这三根界桩至今并未真正被撼动。
(14)、其人不死复不老的原因见于郭璞注:“有员丘山,上有不死树,人食之乃寿。亦有赤泉,饮之不老。”陶渊明显然是读过郭璞注的,并据以写诗。《读〈山海经〉》其一中说“流观山海图”,《山海经》的图,亦出于郭璞,说明陶渊明高度重视他的研究成果。
(15)、译文:独自怅然拄杖还家,道路不平荆榛遍地。
(16)、《嬾真子录》五卷,宋马永卿撰,成书于南宋绍兴六年夏或稍后。书中记北宋以来之闻见及读书所得,既有轶闻遗事,亦有小说故事,卷三以后又多考证艺文,诠释诗赋,于作家作品之本事亦有记述。本书可补充正史之不足,对研究宋代经学、史学、文学以及天文学等,皆有参考价值。此次校释,以《儒学警悟》本为底本,以劳权即夏敬观校本为主校本,参以《稗海》本。凡有校改,皆在校释中有所说明。释是此次校释的用力之处:凡原书所涉历史文献,为一一注明其出处;凡原书所涉文献有误,皆一一指出;凡原书所论有误者,皆一一辨明其非;凡原书论及又未能举其全的文献,校释择要而补之。《嬾真子录校释》是目前《嬾真子录》整理的善之本,收入中华书局“唐宋史料笔记丛刊”。
(17)、春天来了,燕子双双回到自己的草庐。一年来自己的门庭日见荒芜,但仍然坚持着贫穷的隐居生活。有些朋友幷不理解自己的态度,一再劝说出仕。可是燕子却翩翩而来,丝毫也不嫌弃它们的旧巢以及自己这个贫士。似乎燕子在问诗人:我的心是坚定的,你的心也像我一样坚定吗?这首诗好像一个美丽的童话,浅显平淡却有奇趣。类似的例子还有不少,例如:“众鸟欣有托,吾亦爱吾庐。”(《读山海经》其一)“平畴交远风,良苗亦怀新。”(《癸卯岁始春怀古田舍》其二)两个“亦”字,物我情融,耐人寻味。又如:“山涧清且浅,可以濯吾足。漉我新熟酒,只鶏招近局。日入室中暗,荆薪代明烛。”(《归园田居》其五)一条山涧、一隻鶏、一根荆薪,这些平平常常的事物一经诗人点化便有了生活情趣,显示出他对邻人的亲切,以及农村淳朴的风俗。“倾耳无希声,在目皓已洁”(《癸卯岁十二月中作与从弟敬远》),平淡的十个字便写出了雪的轻柔之美。关于陶诗的这个特点,苏轼概括为“质而实綺,臒而实腴”(《与苏辙书》),十分精闢。朱光潜对苏轼的话有详细的发挥:“陶诗的特点在平、淡、枯、质,又在奇、美、腴、綺。这两组恰恰相反的性质如何能调和在一起呢?把它们调和在一起,正是陶诗的奇跡;……陶诗的特色正在不平不奇,不枯不腴,不质不綺,因为它恰到好处,适得其中;也正因为这个缘故,它一眼看去,却是亦平亦奇,亦枯亦腴,亦质亦綺。”
(18)、北京的读者可以去往三联韬奋书店、万圣书园、伯鸿书店购买,也可直接到杂志社购买(北京市丰台区太平桥西里38号,乘车路线:乘300路、特8路、631路、698路等公交车在六里桥南站下车向东200米路北;地铁9号线六里桥东西南口出往西走200多米左转穿过小区,中华书局801房间)
(19)、——本文刊于《文史知识》2018年第5期“诗文欣赏”栏目
(20)、元人刘履在《选诗补注》云:“观其‘众鸟有托’‘吾爱吾庐’等语,隐然有万物各得其所之妙,则其俯仰宇宙,而为乐可知矣。”梁启超说陶渊明这个人“能领略自然之美,能感觉人生的妙味”的确如此。
3、陶渊明的诗受到高度重视是在明朝
(1)、精卫衔微木,将以填沧海。刑天舞干戚(形夭无千岁),猛志故常在!同物既无虑,化去不复悔。徒设在昔心,良晨讵可待?
(2)、粲粲三珠树,寄生赤水阴;亭亭凌风桂,八干共成林。灵凤抚云舞,神鸾调玉音,虽非世上宝,爰得王母心。
(3)、叶燮《原诗》:陶潜胸次浩然,吐弃人间一切,故其诗俱不从人间得,诗家之方外,别有三昧也。
(4)、正史上的这些记载都认为陶渊明并不通晓音乐,但我们从他的作品中可以看到很多涉及音乐的句子,如“弱龄寄事外,委怀在琴书”(《始作镇军参军经曲阿》)(6)“悦亲戚之情话,乐琴书以消忧”(《归去来兮辞》)(6)1“衡门下,有琴有书。载弹载咏,爰得我娱。岂无他好,乐是幽居”(《答庞参军》)(6)在《与子俨等疏》中他又自称“少学琴书,偶爱闲静”(6)1等等。
(5)、汪琬《陶渊明像赞》:金行既衰,寄奴嗣起。蚁斗蝇营,公实憎耻。欲群鸟兽,无所栖止。桃华之源,特寓言尔。风生北窗,菊抽东篱。何以悦志,拊琴赋诗。遗诗百篇,澹漠冲夸。二苏之后,其孰能知之?
(6)、这就是园林中常见的一种障景法。“花药分列,林竹翳如。清琴横床,浊酒半壶。黄唐莫逮,慨独在余”(《时运》)(6)运用了园林中的对景法,将暮春之景、隐居之乐、怀古之情,融为一体。“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饮酒》其五)(6)则是园林中典型的借景法,作者将夕阳、南山、飞鸟等景物摄入园内,从而扩大了园林的空间,使园林景色变得更加丰富,而且还有层次上的变化。
(7)、邮局汇款地址:北京市丰台区太平桥西里38号《文史知识》编辑部收邮编:100073
(8)、这一首歌咏神话中的神树扶木。扶木一称扶桑,巨大无比,《山海经•大荒东经》载:“大荒之中,有山名曰孽摇頵羝,上有扶木,柱三百里,其叶如芥。有谷曰温源谷,汤谷上有扶木,一日方至,一日方出,皆载于鸟。”又《山海经•海外东经》载:“汤谷上有扶桑,十日所浴,在黑齿北。”又《山海经•海外南经》载:“东南海之外,甘水之间,有羲和之国,有女子名曰羲和,方浴日于甘渊。羲和者,帝俊之妻,生十日。”这样看来,世界上有十个太阳,都是帝俊之妻羲和生的,它们轮流值日,不在岗的就到汤谷里沐浴(有“灵人”为之服务),到扶木上休息,“一日方至,一日方出”,交接有序。洗过澡又休息过的太阳一旦上班,就精神抖擞,照亮了整个世界。
(9)、其次,陶诗中亦不乏“金刚怒目”的成分(如《读山海经》《杂诗》《形影神》等)。如鲁迅评价道:“陶潜之在晋末,是和孔融于汉末与嵇康于魏末略同,又是将近易代的时候。……诗文完全超于政治的所谓‘田园诗人’‘山林诗人’,是没有的。……诗文也是人事,既是诗,就可以知道于世事未能忘情。”(《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朱光潜称其能够在矛盾冲突中求得调和静穆。答题时若能征引前人论述,必然是加分项。
(10)、黄震《张史院诗跋》:陶渊明无志于世,其寄于世也,悠然而澹。
(11)、有疑陶渊明诗,篇篇有酒;吾观其意不在酒,亦寄酒为迹也。其文章不群,词采精拔;跌荡昭彰,独超众类;抑扬爽朗,莫之与京。横素波而傍流,干青云而上。语时事指而可想,论怀抱则旷而且真。加以贞志不休,安道苦节,不以躬耕为耻,不以无财为病,自非大贤笃志,与道污隆,孰能如此乎!余爱嗜其文,不能释手,尚想其德,恨不同时,故更加搜求,粗为区目。
(12)、韩愈《送王秀才序》:吾少时读《醉乡记》,私怪隐居者,无所累于世,而犹有是言,岂诚旨于味邪?及读阮籍、陶潜诗,乃知彼虽偃蹇不欲与世接,然犹未能平其心,或为事物是非相感发,于是有托而逃焉者也。
(13)、问我为何能如此,只要心志高远,自然就会觉得所处地方僻静了。
(14)、陶诗中提到大量历史人物,除了作为典故偶尔提到一下的以外,他仰慕赞叹的人物有:箕子、伯夷、叔齐、管仲、鲍叔、程婴、公孙杵臼、黔娄、伯牙、锺子期、荷蓧丈人、长沮、桀溺、三良、於陵仲子、孔子、颜回、原宪、七十二弟子、庄周、韩非、鲁二儒、荣启期、屈原、荆轲、贾谊、商山四皓、疏广、疏受、张挚、杨伦、扬雄、张仲蔚、刘龚、袁安、黄子廉、丙曼容、邹次都、薛孟尝、周阳珪、田子泰……
(15)、诗里有欢聚的回顾,有离别的伤感,也有殷勤的叮嚀,语重而情深。
(16)、《山海经》从书名看去自是一部地理书,或者可以说是一部神话传说地理学。其来源大约古老,后来经过一番加工改造,内容相当庞杂,惟其如此,其中可以挂靠感悟、加以发挥的钉子就之多,陶渊明畅游于其中,忍不住多写了一些诗。
(17)、他的田园诗有的着重写躬耕的生活体验,这是其田园诗有特点的部分,也是为可贵的部分。《诗经》中有农事诗,那是农夫们一边劳动一边唱的歌。至于士大夫亲身参加农耕,幷用诗写出农耕体验的,陶渊明是第一位。陶渊明之后的田园诗真正写自己劳动生活的也不多见。《归园田居》其叁是这方面的代表作:
(18)、归隐后,陶渊明的生活内容,给人印象深的也许是饮酒和参加一些农业劳动,另外还有两项,那就是读书和游览。陶渊明一向“好读书”(《五柳先生传》),所读多而且杂,从他“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移居》二首其一)这两句诗可以知道,种种非正统非主流的书,他读得不少,读了以后还同他的邻居朋友一起切磋研究,获得了很多乐趣。
(19)、陈师道《后山诗话》:陶渊明之诗,切于事情,但不文耳。……渊明不为诗,写其胸中之妙耳。……右丞、苏州,皆学于陶,正得其自在。
(20)、中觞纵遥情,忘彼千载忧。且极今朝乐,明日非所求。
4、陶渊明的诗歌在唐代备受推崇
(1)、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採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辩已忘言。
(2)、杨休之《陶集序录》:余览陶潜之文,辞采虽未优,而往往有奇绝异语,放逸之致,栖托仍高。
(3)、按照《诗品》的说法,自西晋末年以来,以迄东晋,玄言诗流行,它的特点是“理过其辞,淡乎寡味”,“平典似道德论”,恰恰和崇尚骈俪辞藻的风气相反。在这段时期中,虽有郭璞、刘琨以至东晋末期安帝义熙年间(即陶渊明的主要活动时代)谢混等人的创作特出流俗,但只是少数人的现象,未能形成风气;直至谢灵运出来,风气才大变,钟嵘认为他的成就可以上接陆机、曹植(刘琨、郭璞的诗,我们现在看来并不很华美,但比当时流行的玄言诗已算是很有文采的了)。
(4)、西王母像所有的女神一样,在后人心目中颜值极高,陶渊明在诗里也说她有“妙颜”,可是在今本《山海经》里,她的尊容却有些不妙,至少是奇特:
(5)、陶渊明是中国士大夫精神上的一个归宿,许多士大夫在仕途上失意以后,或厌倦了官场的时候,往往回归到陶渊明,从他身上寻找新的人生价值,幷藉以安慰自己。白居易、苏轼、陆游、辛弃疾等莫不如此。于是,不为五斗米折腰也就成了中国士大夫精神世界的一座堡垒,用以保护自己出处选择的自由。而平淡自然也就成了他们心目中高尚的艺术境地。韦凤娟《论陶渊明的境界及其所代表的文化模式》一文认为,屈原代表了载道文化,陶渊明代表了闲情文化。陶渊明所代表的这种文化模式深刻地契合了具有高度文化修养的封建士大夫独特的文化心理。宋元以来成为他们的认同对象,备受推崇。
(6)、孟浩然《仲夏归汉南寄京邑旧游》:赏读《高士传》,嘉陶征君,目耽田园趣,自谓羲皇人。
(7)、因为怀王其人糊涂,陶渊明又想起《山海经•南山经》提到的青丘山上的一种灌灌鸟:“其状如鸠,其音若呵,名曰灌灌,佩之不惑。”楚怀王的时候大约没有出现这种鸟,或虽然出现而怀王没有佩戴其羽毛,于是这位原来就有些糊涂的大王更成了不可救药的糊涂虫,竟然把屈原赶出了朝廷,逐出了首都。
(8)、赵梦頫《题归去来图》:生世各有时,出处非偶然。渊明赋归来,佳处未易言。后人多慕之,效颦惑蚩妍。终然不能去,俛仰尘埃间。斯人真有道,名与日月悬。青松卓然操,黄华霜中鲜。弃官亦易耳,忍穷北窗眠。抚琴三叹息,世久无此贤。
(9)、就是说,陶渊明在诗中往往将他对现实人生的看法寄托于酒中。陶渊明喜欢饮酒,醉酒的状态可以使他超然物外,形神相亲,变得更加清醒。他的二十首《饮酒》诗,以吟咏古人、追忆往昔、感慨时事为主,借以表现他的孤高不群,如“道丧向千载,人人惜其情。有酒不肯饮,但顾世间名”(其三)(6)“纡辔诚可学,违己讵非迷。且共欢此饮,吾驾不可回”(其九)(6)“不觉知有我,安知物为贵。悠悠迷所留,酒中有深味”(其十四)(6)等等。
(10)、这一组十三首诗中多有奇思妙想,足供欣赏玩味,又多有疑义,值得探索研究。昔尝从事于此,有札记一束,顷以幽居多暇,遂取出整理删定之,请同好者批评指正。
(11)、玉台凌霞秀,王母怡妙颜。天地共俱生,不知几何年。灵化无穷已,馆宇非一山。高酣发新谣,宁效俗中言。
(12)、刘克庄《后村诗话》:陶公如天地间之有醴泉庆云,是惟无出,出则为祥瑞,且饶坡公一人和陶可也。
(13)、陶渊明为外祖父孟嘉写的这篇传,王瑶先生系于元兴元年(402),逯钦立先生系于隆安五年(401)或元兴元年(402),其他专家的系年与此基本相同,而这一写作时间值得高度重视。笔者在新近发表的一篇论文中指出:
(14)、这里又是陶渊明的“语时事”了,至于怎么思考和看待此事,他仍然完全交给读者。当然这样就对读者提出了很高的要求,他心目中的理想读者应当是明白时事而且头脑清楚的。把《述酒》和《赠羊长史》等诗联系起来读,可以比较分明地看出陶渊明“语时事则指而可想”的特色。
(15)、这里有不少是人们耳熟能详、曾经得到反复赞叹的大名人,而更值得注意的则是那些知名度未必很高却为陶渊明特别关注的人物。例如关于汉朝人张挚(长公),陶渊明在《饮酒》其十二诗中充满感情地称颂他道:
(16)、总之,陶渊明的思想可以这样概括:通过泯去后天的经过世俗熏染的“伪我”,以求返归一个“真我”。陶渊明看到了社会的腐朽,但没有力量支改变它,衹好追求自身道德的完善。他看到了社会的危机,但找不到正确的途径去挽救它,衹好求救于人性的復归。这在他自己也许能部分地达到,特别是在他所创造的诗境里,但作为医治社会的药方却是无效的陶渊明的思想与性格具有復杂性,对此前人多有论述,已如上引。此外,朱光潜在《陶渊明》一文中说:“他和我们一般人一样,有许多矛盾和衝突;和一切伟大诗人一样,他终於达到了调和静穆。”鲁迅说:“就是诗,除论客所佩服的‘悠然见南山’之外,也还有‘精衞衔微木,将以填沧海,形天舞干戚,猛志固常在’之类的‘金刚怒目式’。”“自己放出眼光看过较多的作品,就知道歷来的伟大的作者,是没有一个‘浑身是“静穆”的’。陶潜正因为并非‘浑身是“静穆”’,所以他伟大。”
(17)、乔亿《剑溪说诗》:陶诗混然元古,在六朝中自为一格。
(18)、有什么必要去毒死一个丝毫不构成威胁的下台皇帝呢。此举除了表现出政治上的不自信和手段的残忍之外还能有什么收获呢。刘裕先前费了很大力气好不容易积累起来的人气资本,被这一步臭棋大大地折损了。
(19)、这首诗并没有完全沿袭《古诗十九首》中离别相思的传统主题,而是设想在两人离别之后,有一方却违背了当初的誓言。诗人认为,真正意气相投的知己,是可以生死相许的,不会因为离别而改变,后两句是这首诗的主旨所在。
(20)、关于陶渊明诗歌的语言特色和他当时诗歌风气的关系问题,近来在不少古典文学著作中常常发生一种误会,本文打算提出来商榷一下。
5、陶渊明的诗受到高度重视是在什么时期
(1)、《桃花源记》的故事和其他仙境故事有相似之处,描写了一个美好的世外仙界。不过应当强调的是,陶渊明所提供的理想模式有其特殊之处:在那里生活着的其实是普普通通的人,一羣避难的人,而不是神仙,衹是比世人多保留了天性的真淳而已;他们的和平、寧静、幸福,都是通过自己的劳动取得的。古代的许多仙话,描绘的是长生和财宝,桃花源里既没有长生也没有财宝,衹有一片农耕的景象。陶渊明归隐之初想到的还衹是个人的进退清浊,写《桃花源记》时已经不限于个人,而想到整个社会的出路和广大人民的幸福。陶渊明迈出这一步与多年的躬耕和贫困的生活体验有关。虽然桃花源衹是空想,但能提出这个空想是十分可贵的。陈寅恪《桃花源记旁证》认为:它不仅是寓意之文也是纪实之文:真实之桃花源在北方,其居人所避之秦乃苻秦,其纪实部分乃依据义熙十叁年刘裕率师入关时戴延之等所闻见之材料而作成,其寓意部分乃牵连混合刘驎之入衡山採药故事加以点缀而成,《拟古》其二可以互相参证。
(2)、长久地困在笼子里面,现在总算又能够返回到大自然了。
(3)、王通《文中子中说·立命篇》:或问陶元亮,子曰:“放人也。《归去来》有避地之心焉,《五柳先生传》则几于闭关也。”
(4)、可见,饮酒只是咏怀的一种方式。宋人叶梦得亦云:“晋人多言饮酒有至沉醉者,此未必意真在于酒。盖时方艰难,人各惧祸,惟托于醉,可以粗远世故。”(11)
(5)、陶渊明(365?~427)陶渊明的卒年,在顏延之《陶征士誄》中有明确记载,为宋文帝元嘉四年丁卯(427),向无异义。关於其享年,《陶征士誄》衹说“春秋若干”,而无明确记载。与此相关,其生年也就成了问题。沈约《宋书•陶潜传》说:“享年六十有叁”,歷来多采此说;至今仍占主流地位,王瑶、逯钦立及各种教科书均采此说(逯原采古直52岁说,后改从63岁说)。但早在宋朝张縯就提出质疑,认为如果按陶渊明本人的《游斜川》推算,应是76岁,见其就吴仁杰《陶靖节先生年谱》所作的《辨证》。民国年间,梁啟超、古直根据其作品考证,分别主张享年五十六和五十二。目前赞成梁说的,中国大陆有李文初,臺湾有李辰冬、方祖燊等。朱自清认为陶渊明的享年“衹可姑存然疑而已”。此外还有几种不同的说法。袁行霈《陶渊明享年考辨》重申76岁说,并对各家之说有所辨析。又名潜,字元亮。关於陶渊明的名字,记载不同。顏延之《陶征士誄》称:“有晋征士寻阳陶渊明。”沈约《宋书•隐逸传》称:“陶潜字渊明,或云渊明字元亮。”萧统《陶渊明传》称:“陶渊明字元亮,或云潜字渊明。”佚名氏《莲礼高贤传》称:“陶潜字渊明。”《南史•隐逸传》称:“陶潜字渊明,或云字深明,名元亮。”《晋书•隐逸传》称:“陶潜字元亮。”号五柳先生,寻阳柴桑(今江西九江附近)人。
(6)、李白《九日登山》:渊明归去来,不与世相逐。为无杯中物,遂偶本州牧。因招白衣人,笑酌黄花菊。
(7)、陶渊明的作品,在他生前流传不广。(梁)萧统加以搜集整理,编了《陶渊明集》,幷为之写序、作传。萧统所编陶集虽然已经佚失,但此后的陶集,如已佚的北齐阳休之本、北宋宋庠本、北宋僧思悦本,以及今存的一些宋代刻本:如汲古阁藏十卷本、曾集刻本,都是在此基础上重编而成的。陶渊明的作品今存诗121首,赋、文、赞、述等12篇,另有一些作品的真伪还不能肯定。
(8)、陶渊明在《五柳先生传》中说他是一个“闲静少言,不慕荣利”(6)175的人,这种性格使他笔下的田园生活和园林景物也染上了他的个人色彩,园林成了净化灵魂、保持人格独立的净土,正如他自己所说的:“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饮酒》其五)(6)89
(9)、翩翩三青鸟,毛色奇可怜。朝为王母使,暮归三危山。我欲因此鸟,具向王母言:在世无所须,唯酒与长年。
(10)、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11)、山中的气息与傍晚的景色十分好,有飞鸟,结着伴儿归来。
(12)、西王母神通广大(“灵化无穷已”),容貌自然也可以变化,当她主刑杀时面目很可怕,而她会见客人如汉武帝时则呈现为美女,详见《汉武内传》等书的描写—这一类小说也是陶渊明写此组诗的资讯来源。
(13)、从小没有投合世俗的气质,性格本来爱好山野。
(14)、如果将《游斜川》诗的第一句确认为“开岁倏五十”,而将诗序的第一句确认为“辛酉正月五日”,则陶渊明的生年就得推迟七年至咸安二年壬申(372);享年也就由63岁变成56岁了。梁启超先生在他的《陶渊明年谱》中就《游斜川》一诗写道:
(15)、宋人陈师道曾云:“渊明不为诗,写其胸中之妙耳。”(16)关于这一点,我们可以从陶渊明自己的诗文中得到印证,如“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饮酒》其五)(6)“祼葬何必恶,人当解意表”(《饮酒》其十一)(6)“拥怀累代下,言尽意不舒”(《赠羊长史》)(6)
(16)、只有“心远”,才能超然物外,与世俗官场相隔绝。也只有“心远”,才能亲近自然,悠然自得,感受到自然界的充实、圆满与和谐,悟出“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6)89的“真意”。
(17)、当然这时他还只是在特殊情况下顺便发点牢骚,他真的下决心归隐,还要在几年之后。
(18)、陶诗显然接受了玄言诗的影响。玄言诗虽然抄袭老庄,落了套头,但用的似乎正是“比较接近说话的语言”。因为只有“比较接近说话的语言”,才能比较的尽意而入玄;骈俪的词句是不能如此直截了当的。那时固然是骈俪时代,然而未尝不重“接近说话的语言”。《世说新语》那部名著便是这种语言的记录。这样看,渊明用这种语言来作诗,也就不是奇迹了。他之所以能够超过玄言诗,却在能摆脱那些老庄的套头,而将自己日常生活体验化入诗里。
(19)、陶渊明生活在晋宋易代之际十分复杂的政治环境之中。他的曾祖父陶侃曾任晋朝的大司马;祖父做过太守,父亲大概官职更低一些而且在陶渊明幼年就去世了。在重视门阀的社会里,陶家的地位无法与王、谢等士族相比,但又不同于寒门。陶侃出身寒微,被讥为“小人”,又被视为有篡位野心之人。可以想见,他的后人在政治上的处境是相当尷尬的。
(20)、由此,我们就不难理解陶渊明为什么能够得到后人的高度推崇,因为他舍弃了一切不必要的外在束缚,只注重内在的意趣和真情,他的那句“我醉欲眠,卿可去”(《宋书•陶潜传》)(18)2288的名言,成了他任性率真的写照。所以,陶渊明是一个精神上真正自由的人,陶渊明的人生是艺术化人生的代表。
(1)、陶诗风格形成的东晋末期的诗风究竟如何呢?《诗品序》说得很明白:
(2)、张隆溪在他的《道与逻各斯》一书中,由文学阐释学而涉及具体的中外诗人个案时,说到了中国的陶渊明(陶潜),其标题是:“淳朴的挑战”,寓意很明显——挑战来自“淳朴”。书中指出,陶渊明之前时代的诗歌极为挥霍地滥用辞藻,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陶渊明的诗出现了,它完全不同于其同时代的诗,用词上极其俭约,风格上朴实无华,这就使得他的诗在同时代人的眼中成了一种怪异,他们在他那个时代和以后的相当时间里没把他认真地当作诗人,直到宋代,他的地位和价值才被人所看重,成为与屈原、李白、杜甫等人一样被推举为极富才情的中国古代大诗人之一。于是,这一对陶渊明诗歌价值的认识为何会推迟的问题,便成了阐释学极感兴趣的问题了。
(3)、为了把事情说清楚,试将《游斜川》诗并序先行全录如下,以便讨论:
(4)、许学夷《诗源辩体》:惟靖节不宗古体,不习新语,而真率自然,则自为一源也……靖节诗真率自然,自为一源,虽若小偏,而文体完纯,实有可取。……靖节诗,初读之觉其平易,及其下笔,不得一语仿佛,乃是其才高趣远使然,初非琢磨所至也。……靖节诗句法天成而语意透彻,有似《孟子》一书。……靖节诗直写己怀,自然成文。……靖节诗不为冗语,惟意尽便了,故集中长篇甚少;此韦、柳所不及也。
(5)、焦竑《陶靖节先生集序》:靖节先生人品高,平生任真推发其而似易,譬之岭玉渊珠,光彩自露,先生不知也。
(6)、曾经当过桓温僚佐的官员相当之多,其中颇有名人,甚至也包括后来著名的宰相谢安(后是他和王坦之合作,成功地抵制了桓温的篡权野心),而传记被附载于桓温其人之后者,只有孟嘉一人,他们间关系之密切不言自明。
(7)、今按马永卿所说的“今本”应是受到苏轼很大影响的当时流行的本子,而“旧本”则是未受此种影响的“庐山东林旧本”。《与殷晋安别》一诗应依旧本作十韵二十句。至于诗的开头两句到底是“游好非久长,一遇尽殷勤”(今本),还是“游好非少长,一遇定殷勤”(旧本),则较难确定,尚须再取其他善本来对勘。但既然今本连文字都有严重残缺,看来不足信据,然则这开端两句似应取旧本,何况“此语妙”乎。
(8)、这首诗先写亲友为自己送葬的情事,“荒草”、“白杨”烘托出悲凉的气氛。然后说人皆有死,谁也不能避免,而一个人的死去对活着的人来说幷无太大的影响,不必过于执着。后两句以理语作结,统摄了全诗。死亡是人的一大困惑,这个困惑被陶渊明勘破了。
(9)、这一首可谓《读〈山海经〉》组诗的序言,曾被录入《文选》卷三○杂诗。
(10)、陶渊明还把他读书的收获感悟写进自己的诗里,他的那些咏史诗如《咏贫士》《咏二疏》《咏三良》《咏荆轲》等,无一不是他读书的副产品。他另有一组《读〈山海经〉》更为突出,数量超过了其咏史诗的全部,由此可推见
(11)、欧阳修:晋无文章,唯陶渊明《归去来兮辞》。
(12)、杨时《龟山先生语录》:陶渊明诗所不可及者,冲澹深粹,出于自然。若曾用力学,然后知渊明诗非着力之所能成。
(13)、在其他古籍如《列子》中,也有些关于夸父的记载,陶渊明综合而歌咏之,表达了对神话英雄的歌颂。曾有学者认为,他写夸父实际上是影射结束东晋的刘裕,或反对刘裕的东晋宗室成员司马休之,并联系晋、宋之际的政局大发议论,似乎陶渊明是明里读《山海经》,暗中却在干预政治。牵强无据,徒然败人读陶诗之兴耳,置之不理可也。
(14)、不仅如此,陶渊明自叙其读书的态度是“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五柳先生传》)(6)1而不是像一般人那样寻章摘句。可见,陶渊明的诗文注重内在意趣,而不拘泥于外在形式。这是他“抱朴含真”的人生态度在创作中的一种体现。
(15)、钟惺《古诗归》:陶诗闲远,自其本色,一段渊永淹润之气,其妙全在不枯。
(16)、沈德潜《说诗晬语》:陶公以名臣之后,际易代之时,欲言难言,时时寄托,不独《咏荆轲》一章也,六朝第人物。其诗自能旷世独立,钟记室谓其源出于应璩,目为中品,一言不智,难辞厥咎已。
(17)、陶潜磊落性情温,冥报因他一饭恩。颇觉少陵诗吻薄,但言朝叩富儿门。(21)
(18)、由于陶渊明的吟咏,酒和菊已成为他的象徵。古代文人爱酒的不少,但能识酒中之深味的,从饮酒中体悟人生真諦的,陶渊明是为数不多的几个人之一。关於魏晋文人与酒之关係,鲁迅《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係》一文有精辟的论述,见《而已集》。王瑶《文人与酒》曰:“所谓酒中趣即是自然,一种在冥想中超脱现实世界的幻觉。”见其《中古文学史论》。酒和陶渊明的生活及其文学紧密地联繫在一起。阮籍饮酒有以醉逃祸和借酒浇愁的意味,陶渊明则是追求酒所助成的物我两忘的境界。陶渊明写菊其实幷不多,一共六处,但因“採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这两句诗太著名了,菊便成了他的化身,成了中国文学里象徵着高情远致的意象。在酒和菊之外,象徵陶渊明的还有“孤云”:“万族各有托,孤云独无依。暖暖空中灭,何时见餘辉。”(《咏贫士》其一)陶渊明生前是孤独的,他的诗歌是一个孤独者的自白。他生命的光辉在他死后才逐渐放射出来,“千秋万岁名,寂寞身后事”(《梦李白》其二),杜甫的这两句诗用在陶渊明身上是再恰当不过了。
(19)、如果将《游斜川》诗的第一句确认为“开岁倏五十”,诗序的第一句确认为“辛丑正月五日”,陶渊明的生年就会发生重大变化,宋人张縯在《吴谱辨证》中写道:
(20)、以上二说都曾经产生过相当的影响,而实际上不能成立。
(1)、后代的读者要深刻理解他的这一类诗有一定的难度。当年的时事已成陈迹,人们的观念又可能有种种变化。理解并同情遂不免变得不容易。赵宋以来的一批学者由《述酒》一诗得出了陶渊明一生“忠愤”的结论,照我看就是不准确的,大有必要重新加以思考。
(2)、何湛之《陶韦合集序》:晋处士植节于板荡之秋,游心于名利之外,其诗冲夷清旷,不染尘俗,无为而为,故语皆实际,信《三百篇》之后一人也。
(3)、苏轼:吾与诗人无所甚好,独好渊明之诗渊明作诗不多,然其诗质而实绮,癯而实腴,自曹、刘、鲍、谢、李、杜诸人,皆莫过也。
(4)、又如《拟古》九首,多悼国伤时之语,亦有自叹不遇者。温汝能《陶诗汇评》卷四有云:“大抵遭逢易代,感世事之多变,叹交情之不终。抚时度势,实所难言;追昔伤今,惟发诸慨。”(12)
(5)、从这首诗看去,陶渊明对这一类神仙品大有兴趣,“丹木”“玉膏”一类特殊滋补品比起他本人常用的菊花酒来,不知高级到哪里去了(参顾农《陶渊明与菊花酒》,《书品》2004年第5辑),虽不能得,心向往之。陶渊明固然把生死看得很透,而同时也想各种办法争取长寿。这二者并无矛盾,现代人仍然常有诸如此类的想法和举措。
(6)、门庭里没有世俗琐杂的事情烦扰,空房中有的是空闲的时间。
(7)、白日沦西阿,素月出东岭。遥遥辉,荡荡空中景。风来入房户,夜中枕席冷。气变悟时易,不眠知夕永。欲言无余和,挥杯劝孤影。日月掷人去,有志不获骋。念此怀悲凄,终晓不能静。
(8)、为何陶渊明会在他的时代乃至之后的相当时期内受到不公正待遇。张隆溪在书中对陶渊明本人的个性特点也作了分析,认为他在生活上和在诗歌创作上一样,不愿追随他那个时代的潮流和趋势,而喜欢独善其身、独标其异,这就自然无法赢得他同时代人对他的首肯。
(9)、特别是后一首,诗人有感于“羲农去我久,举世少复真”(6)99的现实,称赞孔子为拯救礼崩乐坏的现实所作的努力,“汲汲鲁中叟,弥缝使其淳”(6)又对其生不逢时而感到惋惜。而现实的情况更是到了“六籍无一亲”(6)99的地步,以致“终日驰车走,不见所问津”(6)唯有饮酒才能排遣心中的忧愤,“若复不快饮,空负头上巾”(6)
(10)、陶渊明读过的《山海经》同我们现在所看到的本子之间都有些什么异同,是一个完全无从确知、无法解决的问题,我们只能拿今本《山海经》作为背景和依托去读陶渊明的诗。这里恐怕一定会有不大对头的地方,而除了忽略过去之外毫无妙策。
(11)、唐顺之《答茅鹿门知县》:陶彭泽未尝较声律,雕句文,但信手写出,便是宇宙间第一等好诗。何则?其本色高也。
(12)、陶诗题材的分类 中国文学的新题材:田园诗 咏怀诗与咏史诗对前人的继承与发展 行役诗中表现的苦闷 赠答诗中表现的深情
(13)、颜延之《陶徵士诔》:居备勤俭,躬兼贫病。人否其忧,孑然其命。隐约就闲,迁延辞聘。非直也明,是惟道性。纠缠斡流,冥漠报施。孰云与仁?实疑明智。谓天盖高,胡愆斯义?履信曷凭?思顺何置?年在中身,疢维痁疾。视死如归,临凶若吉。药剂弗尝,祷祀非恤。傃幽告终,怀和长毕。(2)
(14)、在东篱之下采摘菊花,悠然间,那远处的南山映入眼帘。
(15)、严羽《沧浪诗话》:汉、魏古诗,气象混沌,难以句摘,晋以还方有佳句,如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谢灵运“池塘生春草”之类。谢所以不及陶者,康乐之诗精工,渊明之诗质而自然耳。
(16)、他的田园诗有的是通过描写田园景物的恬美、田园生活的简朴,表现自己悠然自得的心境。或春游、或登高、或酌酒、或读书、或与朋友谈心,或与家人团聚,或盥濯于檐下,或採菊于东篱,以及在南风下张开翅膀的新苗、日见茁壮的桑麻,无不化为美妙的诗歌。如“山涤餘靄,宇暖微霄。有风自南,翼彼新苗”(《时运》)。写山村的早晨,晨雾渐渐消失,南风使新苗长上了翅膀。“邻曲时时来,抗言谈在昔。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移居》其一)。写邻居和自己一起谈史论文的情形,那种真率的交往令人羡慕。再如《归园田居》其一:
(17)、崔文印,1941年生,河北乐亭人,中华书局编审。1966年毕业于北京大学中文系古典文献学专业,曾参加点校“二十四史”中的《金史》,此后陆续整理出版《金史纪事本末》、《辽史纪事本末》等,并撰有《大金国志校证》、《靖康稗史笺证》、《中国古代文献浅谈》、《古籍常识丛谈》等书。
(18)、三是运用语义双关的手法将现实生活虚拟化、理想化。如《归园田居》(其一)中的“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6)40两句,与前面的“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6)40之类的描写有虚实之分。
(19)、陶渊明为六朝第的人物。其诗自能旷世独立,钟记室谓其原出于应璩,目为中品,一言不智,难矢劂咎已。
(20)、五柳《与子俨等疏》云:“汝等虽不同生”,又云“况同父之人”,则知五子非一母。或云,以五柳之清高,恐无庶出,但前后嫡母耳。仆以《责子》诗考之,正自不然。诗云:“白发被两鬓,肌肤不复实。虽有五男儿,总不好纸笔。阿舒已二懒惰故无匹。阿宣行志学,而不爱文术。雍端年不识六与七。通子垂九龄,但觅梨与栗。天运苟如此,且进杯中物。”且雍、端二子,皆年则其庶出可知也已。噫!先生清德如此,而乃有如夫人,亦可一笑。(崔文印撰《嬾真子录校释》,中华书局2017年版,第101页)
(1)、岩岩显朝市,帝者慎用才。何以废共鲧?重华为之来。仲父献诚言,姜公乃见猜。临没告饥渴,当复何及哉!
(2)、陶渊明认为,衣食是人生之道的开端,不劳动什么都谈不到。诗里写到劳动的艰辛,写到一天劳动之后回家休息时得到的快慰,都很真切。“田家岂不苦,弗获辞此难”,写出农民普遍的感受。“四体诚乃疲,庶无异患干”,写出一个从仕途归隐躬耕的士人的特殊感受。
(3)、纪昀《云林诗抄序》:夫陶渊明诗,时有壮论,然不至如明人道学诗之迂拙也。
(4)、陶潜酷似卧龙豪,万古浔阳松菊高。莫信诗人竟平淡,二分《梁甫》一分《骚》。
(5)、平淡中见警策,朴素中见綺丽。前人往往用“平淡朴素”概括陶诗的风格,然而陶诗不仅仅是平淡,陶诗的好处是在平淡中见警策;陶诗不仅仅是朴素,陶诗的好处是在朴素中见綺丽。陶诗所描写的对象,往往是平常的事物,如村舍、鶏犬、豆苗、桑麻、穷巷、荆扉,而且一切如实说来,没有什么奇特之处。然而一经诗人笔触,往往出现警策。陶诗很少用华丽的辞藻、夸张的手法,衹是白描,朴朴素素。如:“种豆南山下”,“今日天气佳”,“青松在东园”,“秋菊有佳色”,“悲风爱静夜”,“春秋多佳日”,都是明白如话。然而,平淡之中可见綺丽。又如《拟古》其叁:
(6)、五柳《与殷晋安别》诗,旧本十韵,第九韵云:“才华不隐世,江湖多贱贫”,第十韵云:“脱有经过便,念来存故人。”今世有本无第十韵,故东坡和诗《送张中》亦止于贫字云:“不救归装贫。”又今本云:“游好非久长,一遇尽殷勤。”而旧本云:“游好非少长,一遇定殷勤。”盖其意云,吾与子非少时长时游从也,但今一相遇,故定交耳。此语妙,识者自知之。(崔文印撰《嬾真子录校释》,中华书局2017年版,第22~23页)
(7)、王圻《稗史》:情之所蓄,无不可吐出;景之所触,无不可写人;晋惟渊明,唐惟少陵。……陶诗淡,不是无绳削,但绳削到自然处,固见其淡之妙,不见绳削之迹。
(8)、这里面蕴含着人生的真正意义,想要辨识,却不知怎样表达。
(9)、自然:陶诗的总体艺术特徵 日常生活的诗化 情景事理的浑融 平淡中见警策,朴素中见綺丽 陶诗的艺术渊源
转载请注明出处阿文说说网 » 陶渊明的诗什么时候受到重视精辟149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