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阳明修心高境
1、王阳明如何修心养性
(1)、他曾依朱熹“格物致知”之说,坐官署竹园中“取竹格之”,后由于格竹失败而致劳成疾。从此,王阳明由信奉朱熹之学,走向怀疑朱熹之学,成为后来他转变为主观唯心主义者的契机。
(2)、中国有句老话,叫三岁看老。中国的古人,也一向高度强调立志的重要性。王阳明从小立志做圣贤,后来果然成为圣贤,则为此作出了好的诠释和证明。
(3)、《尚书·君陈》里说“有容,德乃大”,意思是一个人要有宽阔的胸怀,德行才能广大。心胸开阔的人,能容别人所不能容之事。遇到和自己意见相左的人,不是拼命争辩,而是能够安静地听完别人的发言,尊重对方的话语权。
(4)、 曾国藩说:“慎独则心安。”人只有守好自身的良知,上不辜负天、下无愧于地,才可以坦坦荡荡应对天地鬼神。抵制利益的诱惑,守好自身内心深处的坚定,才可以守好人格与尊严。
(5)、在这种独尊儒术、推崇程朱的政治、学术气氛下,一般知识分子都是墨守朱子旧说,无所发明,“此亦述朱,彼亦述朱”,“格物穷理”、“修心养性”的思想学说盛行于当时。青年时代的王阳明曾“遍求考亭(朱熹)遗书读之”就毫无奇怪了。
(6)、王阳明说:“越是艰难处,越是修心时。”面对的环境越是糟糕,越要守住内心,境转心不转,这是炼心之道。
(7)、 越是困难处,越是修心时。面对的环境越糟糕,越要守好内心深处的坚持,境转心不转,这也是炼心之道。
(8)、有时候,生活会戏弄你,你越迫切想去要什么,越是得不到。
(9)、一个人唯有内心丰盈坚定,安静澄澈,才能抵抗世间所有的不安与躁动。
(10)、第二境界的历练:“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11)、所谓汝心,亦不专是那一团血肉。若是那一团血肉,如今已死的人,那一团血肉还在,缘何不能视、听、言、动?所谓汝心,却是那能视、听、言、动的,这个便是性,便是天理。有这个性,才能生这性之生理,便谓之仁。
(12)、人须有为己之心,方能克己;能克己,方能成己。
(13)、人只有守住自己的良心,上不负天,下不愧地,才能坦坦荡荡面对天地鬼神。守住利益的诱惑,守住自己的内心,才能守住人格与尊严。
(14)、一个真正健康的人的基本能力应该有:自识能力、自理能力、自学能力、自立能力、自创能力、人格魅力。不需都高分,及格就好。
(15)、洞悉修身、持家、教子、立业、处世之生存哲学
(16)、所以,不管经历的是好是坏,都让自己有一份洒脱和从容,留一份深情和感动。
(17)、 正所谓“牢骚太盛防肠断,风物长宜放眼量”,豁达是一种修养,也是衡量一个人层次高低的标准。
(18)、在龙场悟道之后,王阳明写了一篇文章,告诉自己的弟子,做人和心学之要,这可以说是龙场顿悟的主要内容。在文中,王阳明告诉弟子的四种做人之要。第一是立志:人生首要的任务是立志,因为志不立,天下无可成之事。王阳明说,就算是那些工匠,其技能的练成也要以立志为根本,更别说更大的事业。第二是勤学:聪明也许不需要勤学,但是智慧和大成就必须从勤学苦练中来!从知行合一思想的角度来说,知伴随的是行,而行是人的社会实践的行为,这个行为伴随人的一生,就是学。
(19)、释义:心即理。天下难道还有心外之事、心外之理吗?
(20)、文化是一个人素质和修养的功底,素质和修养是从别人身上学不到的。
2、王阳明修为
(1)、如果一个人眼中看到的全是阴暗,那么其实不是这个世界出了什么问题,而是他的心里没有光明,是他的心态出了问题。看到这点,力求扭转,那么光明便已不远。
(2)、多为别人想,不消福,就会少业障,就没烦恼,烦恼会随着业障的减少而消失。
(3)、王阳明其实就跟他说了一句话:顺应自己的本性,顺从自己的良知,才是人,才合道。绝不是要别处再求一个凌驾于人心万物的道。那也不是道,是妄。
(4)、©作者简介:王阳明,名守仁,字伯安,别号阳明,明代思想家、文学家、哲学家和军事家。中国历史上为数不多的集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于一身之人。代表作《传习录》《大学问》。
(5)、没有人生来就懂得如何静心。必须要经受住世事的磨练,根基才更稳固。才能在有事时心能定,无事时心亦静。学会按兵于心不动,就能如静水般从容。
(6)、但不管这个院落内所奉行的法则看起来是多么美好或伟大,它们都是我们与其他人、其他存在乃至世间万物,建立真实联系的障碍。
(7)、人的本能是原始冲动的,在历史积累里,人们定义了框架,给各种行为划分善恶。简单粗暴的原始行为规定为恶,剩下的即为善。但这不是终点,高级恶诞生了,在当时框架内的法内之徒。框架升级再升级,就诞生了现代善和一堆恶。而恶的认知,源自承认原始冲动,框架对其的再创造,对框架的反叛和原始恶的痴迷。
(8)、如今很多人都常处于一种浮躁、茫然的状态,做事经常感觉心烦意乱,缺乏耐心,工作效率低下。这时我们需要静下心来,找到自己的问题所在。
(9)、我们做功,但求日减,不求日增。减去一分人欲,便又多得一分天理,如此,何等轻快洒脱,何等简捷便易啊!
(10)、释义:人需要有为自己着想的心,才能克制约束自己;能够克制约束自己,才能成就自己。
(11)、有的人,还希望可以成为他人眼中的那个人:可以不用努力,不用费尽心血,就可以到达别人到不了高度的人。
(12)、这就是四句教在生活中事上练一个实践的例子。
(13)、试着去了解一下你的内心,你一定会发现,你的头脑中有着仿佛永不停歇的念头。如果你想发现世界的本相,你想真正看到别人的存在,你的心就必须要有空隙。
(14)、王阳明问他:家里还有何人?道人答:还有老母亲。王阳明再问:想念她吗?
(15)、王阳明在龙场谪居期间,曾写过这样一篇文章,大致的内容是:
(16)、一个人真正的资本,不是美貌,也不是金钱,而是人品。人品是生活的通行证,在冷峻又善变的时代,人品是彼此心灵后的依赖。
(17)、号称“半圣”的曾国藩在担任两广总督期间,有个县令送了他一幅王羲之的字,价值连城,珍贵异常。曾国藩晚上拿出来细细观赏之后,退还给县令,说:“世间尤物,不敢妄取。”曾国藩说:“慎独则心安。”
(18)、没想到,第二天中午陆续传来主仆三人相继死去的消息。
(19)、下面就让我们走进王阳明的世界,踏上心灵的净化之旅。
(20)、 从容淡定,是一种活法,更是一种境界。面对任何事情,物来则应,去则不留。
3、王阳明修心高境界艰难处修心
(1)、心学之思|王阳明:在喧嚣的社会追求更好的自己
(2)、如今于凡忿懥等件,只是个物来顺应,不要着一分心思,便心体廓然大公,得其本体之正了。
(3)、“运气好”,其实,只是心境的修养,不桎梏于当下,做真实的自己。
(4)、 任何事物都是人内心深处的映射,每件事都在人的内心。一个人如果内心深处强大,那么不论外面发生哪些事情,都能沉着应对。
(5)、王阳明在江西任职期间治匪患,抓到了土匪首领,想让他脱衣游行,土匪首领不肯。阳明先生便对理学产生了质疑,连穷凶极恶的土匪头子都知道荣辱廉耻,他的天理良知难道是后天学习得来的吗?
(6)、人必须在事上磨炼,在事上用功才会有帮助。若只爱静,遇事就会慌乱,始终不会有进步。那静时的功夫,表面看是收敛,实际上却是放纵沉沦。
(7)、王阳明就让他举例子说明,徐樾就兴奋地举起例子来,他举一个,王阳明否定一个。这样举了十几个,已无例可举,徐樾相当沮丧。
(8)、天地气机,元无一息之停。然有个主宰,故不先不后,不急不缓,虽千变万化而主宰常定,人得此而生。若无主宰,便只是这气奔放,如何不忙?
(9)、我认为就是:晓天理去恶欲。天理就是自身结合古人教诲得到的自己的价值观。然后以自己的价值观判断善恶,再留善去恶。心学死穴在于:每个人形成自己的价值观是不一样的,人都是生存在大环境中,经历不同,认知自然不同,免不了有偏激之人。如果价值观树立不好,善恶区分自然不能做到,如果都按自己内心的认知行事,人与人肯定会有分歧。
(10)、人生启迪:孝是发自内心的情感表达,没有表里如一的孝就没有真心实意的爱。在孝敬父母时,我们要发自内心,真心地为父母做事,用一颗真正的孝心让父母开心愉快,自己也就真正尽到孝道了。
(11)、 古人认为独处可以“神不浊”,默坐可以“心不浊”。一个人在自己独处的时候,要守住自己内心的清明。在别人不知道的情况下,守住内心的准则、守住人生的底线。
(12)、释义:所谓的心,并非专指那一团血肉。如果心专指那团血肉,现在有个人死去了,那团血肉仍在,但为什么不能视、听、言、动呢?所谓的真正的心,是那能使你视、听、言、动的「性」,亦即天理。有了这个性,才有了这性的生生不息之理,也就是仁。
(13)、 古人认为,一个人独处要能够“神不浊”,默坐要能够“心不浊”。在自己独处的时候,要守好自己内心深处的清明。即使在他人不监督的状况下,自己也要守好内心深处的基本原则、守好人的底线。
(14)、一来,现代人问题很多都是出在欲望太强,向外索取过多,争斗不断,焦虑紧张,活得太累。
(15)、王阳明对程朱理学的僵化和教条化的批评、否定,目的在于重振儒家的伦理道德,使之落到道德实践的实处。所以他把“正人心”作为拯救危机的灵丹妙药。王阳明主张从“格心”入手,加强封建道德教化,唤起人们内在的天德良知,自觉地遵从封建的统治秩序和伦理纲常,从而达到消除明王朝的政治危机和思想危机。
(16)、这八个字到底告诉我们什么?此心不动,更伟大的哲学家老子有富有诗意的表达——“致虚极,守静笃”。随机而动,捕捉到事物的本质而在恰当的时机行动。要做到随机而动,前提是此心不动,先让你的心安定下来。
(17)、《黄文肃勉斋公文集》,可惜这书并不出名,所以只能找到古文影印版。后来黄家修祖谱的时候,王阳明还做了序,相信黄家后人至少提供了部分的朱子晚年定论。所以好好了解后更能觉得王阳明先生的伟大。并未过誉,只是我们没有好好传承。国人对儒学的理解过于死板,如中庸权衡之说都不能好好掌握,但一旦掌握错误就的危险,所以权衡的根本就在于心即理,致良知,知行合一。按我的理论,良知既善恶观,源自原始恶和现代善。
(18)、 《菜根谭》中有言:“忠恕待人,养德远害。”不责人小过,不发人阴私,不念人旧恶。达到这三点,既能够养德,也能够远害。余生,用宽以待人的心去面对生活、去解决事情,做一个有原则却也懂得退让的人。
(19)、阳明学派的形成自然与阳明学有密切联系。所谓阳明学派,实际是以王阳明为宗师和以阳明学为核心的思想流派。它是一个弟子遍天下,流传逾百年,体系庞杂,势力浩大,影响久远的思想、教育流派。
(20)、(《朱子晚年定论序》)作为明代封建社会知识分子的王阳明,开始学习时为了应付当时的科举考试,曾“泛滥于词章”,这是可以理解的,因为它是封建知识分子猎取功名的必由之路。
4、王阳明修心的重要性
(1)、面对的环境越是糟糕,越要守住内心,境转心不转,这是炼心之道。
(2)、其它的生活例子还有很多,所谓的“事上练”便是在生活中的日常事、大事上进行历练。每一次都是格物,格物后致知,方能致良知后达到良知达意的境界。
(3)、阳明学派的崛起也与王阳明个人的声望密切联系在一起。正如时人所说的:“王公才高学邃,兼资文武,近时名卿,鲜能及之……盖公功名昭揭,不可盖覆。”(《明儒学案》卷十八)
(4)、 苏轼被贬黄州,为自己建了一座草堂,他请人将草堂四壁绘满雪花,称之为雪堂。外界复杂纷扰,雪堂却独守一份简单。闲来无事,苏轼便静坐其中,独自面对四面雪白,内心平静而丰盈。
(5)、只是,因为他们把得失看得很淡,成功,就是“走运”,失败,也无所谓。
(6)、人生启迪:忙碌是现代社会中大多数人的一种生活状态。不幸的是,与身体的操劳相伴随而来的,还有内心的忙乱急躁、焦虑不堪。所谓「身之主宰便是心」,倘若在忙碌的生活中不能给内心留一份悠闲,而使其深受烦恼与担忧所累,便更难在为人处世之时做到游刃有余、潇洒自在。
(7)、为什么此心不动是的技巧呢?因为心不动才能冷静,冷静才能沉着,沉着才能在危机面前正常甚至超常发挥,所谓急中生智。
(8)、因外境而起的念头也是如此,内心因过去留存的执念而生的念头也是一样。超凡脱俗者心如明镜,念头的流动则是平常人达到心如明镜状态的途径。
(9)、人生启迪:人活在世上,做什么不需要克己呢?为人处世的功夫,明白道理只是基础,能够做到克己才能实现。但克己不是压抑自己,因为克己的实质,不是源于外在的压迫,而是源自内心的不平。人心若平,世间便无不平之事。所以克己的真正指向,是修炼自己的心,修养自己的境界。克己,如同道家的戒律,只要观念上不要跑偏成压抑欲望,而是明白这是为了修炼散乱之心、萃取出本心中真正美好的品质,便正是心灵修养的功夫。
(10)、装饰对于德行也同样是格格不入的,因为德行是灵魂的力量和生气。
(11)、王阳明脸上略过一丝沧桑的笑,说:你们都以落第为耻,我却以落第动心为耻。
(12)、做人,人品是硬的底牌。以宽容之心待人,以义气之心处友,以慈悲之心立世。知感恩者,得人心;得人心者,受人尊;受人尊者,必有品。
(13)、曾国藩在担任两广总督期间,有个县令送了他一幅王羲之的字,价值连城,珍贵异常。
(14)、心有多大,世界就有多大。王阳明讲,“不要着一分意思”,就是要开阔胸怀。在他看来这是一种宠辱不惊、笑看庭前花开花落的人生态度;是一种骤然临之而不惊、无故加之而不怒的智慧和淡定。
(15)、释义:如今,对于愤怒等情绪,只要顺其自然,不过分在意,心体自会廓然大公,而实现本体的中正了。
(16)、而,王阳明在这种环境下,却从未病倒过,一个重要的原因:心境开明。
转载请注明出处阿文说说网 » 王阳明修为精辟76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