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言绝句的平仄格式
1、七言绝句的平仄格式
(1)、第二种是句首不用韵: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2)、这个格式的第一句是‘平起’。那么,根据‘一联之内平仄相对’的原则,第二句就应该是‘仄起’,而‘仄起’有两句,一句是‘仄起仄收句’,另一句是‘仄起平收句’。那么用哪一句来作为第二句呢?这时,我们要清楚,我们需要排的是格律诗的格式。格律诗以押平声韵为正格,也就是说,第二句的尾字要平声。那么,符合标准的就只剩下‘仄起平收句’了,如下:
(3)、在七言绝句格式三中,如果去掉每句的前两个字,就是五言绝句的格式三。而五言绝句格式三的平起仄收在七言绝句格式三中变成了仄起仄收。
(4)、第一种是一二四句押平韵: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5)、在五言的a、b、c、d四个句型的前面,加上两个与五言开头两字平仄相反的字以后,原来五言a句的“仄起”在七言的A句中就变成了“平起”。依此类推,七言的B句变成了“仄起”,C句变成了“仄起”,D句变成了“平起”。而结尾的“仄收”、“平收”依然不变。把这四种基本句型,按照前面讲过的要求进行不同顺序的搭配,就得到了七言律诗的四种不同的平仄格式。
(6)、(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 平 平仄仄平。
(7)、注释“**”表示在五字句的上面加一个两字的头。
(8)、(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
(9)、根据首句头两字的平仄,七言绝句分为平起式和仄起式两大类。其中平起式又分两种:平起平收,首句押韵;平起仄收,首句不押韵。仄起式也分两种:
(10)、句数方面:律诗每首限定八句,排律则八句以上,长度不限。
(11)、是第一种的变相,只是把首句改为不押韵。少见。
(12)、七言律诗也有四种平仄格式,这四种平仄格式也是来源于前面讲过的七言格律诗的四种平仄基本句型。对照五言律诗来看,也可以简单地看作是在五言律诗的基础上,每句的前面加上了两个与后面两字平仄相反的字。即:
(13)、四个格式,如果第一句是仄收的,那么可以不押韵!且,四个句式各不相同。
(14)、在前面的章节里,我们分析了七言律绝的句式由来,并经过一定规则得到了四种七言律绝的句式。分别如下(为了便于区分,标以不同颜色):
(15)、在五言“平平平仄仄”这个句型中,可以使用另一个格式,就是“平平仄平仄”;七言是五言的扩展,所以在七言“仄仄平平平仄仄”这个句型中,也可以使用另一个格式,就是“仄仄平平仄平仄”。这种格式的特点是:五言第三四两字的平仄互换位置,七言第五六两字的平仄互换位置。注意:在这种情况下,五言第一字、七言第三字必须用平声,不再是可平可仄的了。
(16)、因此,七言绝句的平仄也只有四个类型,这四个类型也可以构成两联,即:
(17)、根据首句头两字的平仄,七言绝句分为平起式和仄起式两大类。其中平起式又分两种:平起平收,首句押韵;平起仄收,首句不押韵。仄起式也分两种:仄起平收,首句押韵;仄起仄收,首句不押韵。
(18)、七言绝句是每首四句,每句七个字,共计二十八个字。
(19)、是把第一种的前半首和后半首对调,并且使首句仍然收平调,第三句仍然收仄脚:
(20)、小结:本格式由两个‘仄起仄收不入韵式’七言绝句格式,衔接组成。
2、七言绝句巅峰之作
(1)、五言律诗是每首八句,每句五个字,共四十个字。
(2)、这是两句之间的关系,就是一联中出句(上句)和对句(下句)的关系,要不怎么下句怎么叫“对句”呢?就是要相对。
(3)、仄仄平平仄仄平(韵),平平仄仄仄平平(韵)。
(4)、 不用裁为鸣凤管,(仄起仄收)
(5)、七言律诗就是指七言八句而又合乎律诗规范的诗歌。其格律严谨,在字句、押韵、平仄、对仗各方面都有严格规定。
(6)、平起首句入韵,即表示首句平声开始(格律诗的平仄注重点均在句中6及句尾位置),句尾以平声押韵。依照“替”的规则,七言格律诗6位序的平仄必须依次交替(变化),这样2位平,4位仄,6位再平,尾字押韵必须平,其基本平仄格式就确立了:(平)平(仄)仄仄平平(韵)。
(7)、由此看来,律诗一般总是合律的。有些律诗看来好像不合律,其实是用了拗救,仍旧合律。这种拗救的作法,以唐诗为较常见。宋代以后,讲究音律的诗人如苏轼、陆游等仍旧精于此道。我们今天当然不必模仿。但是,知道了拗救的道理,对于唐宋律诗的了解,是有帮助的。
(8)、(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9)、仄仄平平平仄仄,末了两字是仄仄,称之为仄仄脚;
(10)、第三种七言绝句是第一种的变相,只是把首句改为不押韵(这一种比较少见):
(11)、平起不入韵式,格式为: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12)、七言绝句就是这四种押韵方式,这是平仄安排的定式是可以有变化的。
(13)、仄起首句不入韵,首句换成“仄仄平平平仄仄”,其余不变。逢四句押平韵,首句不用韵。
(14)、句式方面:律诗句子长短全首一致,不是五言,就是七言。
(15)、(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 平 平仄仄平。(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16)、(1)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2)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17)、七言绝句每句第一个字是不拘平仄的,第三字在许多情况下也不拘平仄。
(18)、平平仄仄仄平平,末了两字是平平,称之为平平脚。
(19)、在五言绝句中,格式一和格式三是首句不入韵的;格式二和格式四是首句入韵的。
(20)、仄仄平平仄仄平(韵),平平仄仄仄平平(韵)。
3、七言绝句的平仄格式对照
(1)、七言绝句如第一句用韵,可增加音乐美感。故历来诗人写作,七言绝句第一句,以用韵的为较多。
(2)、每首八句,每句七字,共五十六字。一般逢偶句押平声韵(第一句可押可不押),一韵到底,当中不换韵。
(3)、在格律方面。五言绝句篇幅固定。全篇只有四句,每句五字,总共二十字。由于绝句可以看作是律诗的截取,所以对于对仗的要求也就不太严格。因律诗是一般要求颔联和颈联对仗的,对于首联和尾联是否对仗并不作明确要求,那么当把绝句看作律诗的后半截时,就是一二句要对仗,三四句不用。如果看作是律诗的首、尾两联则都不用对仗。
(4)、一联之中,平仄相对。对,就是平对仄,仄对平。七绝的“对”,只有两种形式,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如果首句入韵,则首联的平仄就不是完全对立的。
(5)、仄起首句不入韵,首句换成“仄仄平平平仄仄”,其余不变。(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 平 平仄仄平。拓展资料:七言绝句是中国传统诗歌的一种体裁,属于近体诗范畴。七言绝句全诗四句,每句七言,在押韵、粘对等方面有严格的格律要求。诗体起源于南朝乐府歌行或北朝乐府民歌,或可追溯到西晋的民谣,定型、成熟于唐代。代表作品有王昌龄的《芙蓉楼送辛渐二首》、李白的《早发白帝城》、杜甫的《江南逢李龟年》等。
(6)、 寥落古行宫,(仄起平收)
(7)、没别的原因,就是太短小了,不得不这么做,反而成就了盛唐有特色的留白艺术手法。七言绝句是这样,五言绝句更甚。
(8)、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9)、将五言绝句扩展就成了七言绝句。试想想,如何扩展呢?扩展的办法是:在五字句的上面加一个两字的头。仄上加平,平上加仄。
(10)、(4)仄起仄收式。和仄起平收式相比,仅第一句改为“仄仄平平平仄仄”,其余不
(11)、说明:〇表示平;◎表示平可做仄;●表示仄;⊙表示仄可做平。
(12)、(2)平起仄收式。和平起平收式相比,仅第一句改为“平平仄仄平平仄”,其余
(13)、明白了粘对的道理,可以帮助我们背诵平仄的歌诀(即格式)。只要知道了第一句的平仄,全篇的平仄都能背诵出来了。
(14)、平起首句不入韵,首句换成“平平仄仄平平仄”,其余不变。
(15)、(b)在该用“仄仄平平仄”的地方,第四字用了仄声(或三四两字都用了仄声),就在对句的第三字改用了平声来补偿。这样就成为“仄仄平仄仄,平平平仄平”。七言则成为“平平仄仄平仄仄,仄仄平平平仄平”。这是对句相救。
(16)、基本上好的绝句,都会在第三或第四句制造波澜,这诗才有意思。
(17)、小结:本格式由两个‘平起仄收不入韵式’七言绝句格式,衔接组成。
(18)、至此,第二个格式排好了,因为是以‘仄起仄收句’作为第一句而排成的,所以这个格式叫‘仄起仄收式’。又因为第一句的尾字是仄声,故,第一句可以不押韵。所以这个格式也可以称为‘仄起仄收不入韵式’。
(19)、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20)、仄起首句入韵(仄)仄 平 平仄仄平,(平)平(仄)仄仄平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 平 平仄仄平。
4、七律平仄韵律格式
(1)、再依据“粘”的规则,七绝的第二句和第三句(相当于格律诗两联句相邻的两句)在关健位序对应的平仄必须一致(如同粘贴般),第三句句尾又必须是白脚(不押韵),这样第三句的平仄格式就是:(仄)仄(平)平平仄仄。
(2)、花明绮陌春,柳拂御沟新。为报辽阳客,流芳不待人。
(3)、七言绝句又称七言律绝。四句二韵或三韵。平仄定格凡四式。
(4)、平起首句不入韵,首句换成“平平仄仄平平仄”,其余不变。
(5)、平起首句不入韵,首句换成“平平仄仄平平仄”,其余不变。(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 平 平仄仄平。(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6)、但是我们要搞清楚,这个相对只是用字平仄的相对,而不强求意思相对。平仄、词义都相对,那个叫做对仗。对仗对于绝句来说,属于锦上添花,因为我们要往通俗简单了讲,这种可有可无的修辞手法就略过。
(7)、押韵严格。全篇四韵或五韵,一般逢偶数句押韵,即第八句后的一个字要同韵。首句可押可不押,通常押平声,一韵到底,中间不换韵。
(8)、由这两联的平仄错综变化,可以构成七律的四种平仄格式。
(9)、以上例诗中,个别字不符合格式中的平仄,那是因为它们不在节奏点上,属可平可仄。这个问题后面要讲到。
(10)、平起首句入韵(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 平 平仄仄平。(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11)、(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 平 平仄仄平。(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12)、 百战西归变姓名,(仄起平收)
(13)、杜甫全面开辟了律诗的境界,时事政论、身世怀抱、风土人情、文物古迹,一概熔铸于精严的格律之中,把这一诗体的价值提到了足与古诗、绝句并立相峙的高度。
(14)、(4)仄起仄收式。和仄起平收式相比,仅第一句改为“仄仄平平平仄仄”,其余不变:
(15)、至此,第一个格式排好了,因为是以‘平起仄收句’作为第一句而排成的,所以这个格式叫‘平起仄收式’。又因为第一句的尾字是仄声,故,第一句可以不押韵。所以这个格式也可以称为‘平起仄收不入韵式’。
(16)、按平仄律,七言绝句有四种标准句型:平平仄仄仄平平(平起平收,末了两字是平平,称之为平平脚);平平仄仄平平仄(平起仄收,末了两字是平仄,称之为平仄脚);仄仄平平仄仄平(仄起平收,末了两字是仄平,称之为仄平脚)。
(17)、我们使用之前排出的四种七言律绝的基本格式,再续上四句,也可以得到七言律诗的格式了。下面,我们分别使用四种七言律绝的基本格式,续编成律诗格式:
(18)、五言绝句是每首四句,每句五个字,共计二十个字。
(19)、这个格式的第一句是‘仄起’。那么,根据‘一联之内平仄相对’的原则,第二句就应该是‘平起’,然后我们想一想,‘平起’句式里,一个是‘平起仄收句’,一个是‘平起平收句’,那么用哪一句来作为第二句呢?这时,我们要清楚,我们需要排的是格律诗的格式。格律诗以押平声韵为正格,也就是说,第二句的尾字要平声。那么,符合标准的就只剩下‘平起平收句’了,如下:
(20)、平平仄仄仄平平(韵),仄仄平平仄仄平(韵)。
5、七言绝句的平仄格式有几种
(1)、七言绝句是绝句的一种,属于近体诗范畴。绝句是由四句组成,有严格的格律要求。常见的绝句有五言绝句、七言绝句,还有很少见的六言绝句。每句七个字的绝句即是七言绝句。
(2)、(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3)、杜甫以下至中唐时期,七言律体未能推陈出新。晚唐时期,七言律诗则打开了新局面。温庭筠、李商隐、杜牧这几位七律圣手不仅修整了律诗的形体,而且改造了律诗的气质,把律诗艺术推进到了一个新的阶段。
(4)、(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仄平平。
(5)、因此,七言绝句这四个类型也可以构成两联,即:
(6)、平平仄仄仄平平(韵),仄仄平平仄仄平(韵)。
(7)、(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
(8)、将五言绝句扩展就成了七言绝句。试想想,如何扩展呢?扩展的办法是:在五字句的上面加一个两字的头。仄上加平,平上加仄。
(9)、以此句(仄仄平平平仄仄)作为首句组成的七言绝句平仄格式是:
(10)、(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11)、第三种是逢二四句押平韵,句首不用韵: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12)、 此马非凡马,(仄起仄收)
(13)、这种格式在唐宋的律诗中是很常见的,它和常规的诗句一样常见(唐人的试帖诗也容许这种平仄格式,可见它是正规的格式。)。例如(林逋《山园小梅》第三句“疏影横斜水清浅”,第七句“幸有微吟可相狎”两句,杜甫《天末怀李白》第一句“凉风起天末”也是这种情况。)
(14)、在前面的章节里,我们分析了七言律绝的句式由来,并经过一定规则得到了四种七言律绝的句式。分别如下(为了便于区分,标以不同颜色):
(15)、小结:本格式由两个‘仄起仄收不入韵式’七言绝句格式,衔接组成。
(16)、这个格式的第四句是仄起平收句,那么基于“两联之间平仄相粘”的原则,第五句要和第四句一样,都是仄起,且尾字需仄收。那么,我们就可以直接续上仄起仄收不入韵式:
(17)、而这两种格式,重点就在于平仄格律要求,有要求的是七绝,没要求的是七古。
(18)、是把第一种的前半首和后半首对调,并且使首句仍然收平调,第三句仍然收仄脚:
(19)、这里补充一点的是,七言格律诗句在避免出现孤平、三平尾、三仄尾等弊病的前提下,其5位序的平仄是可平仄不计较的(下同)。
(20)、译文:清晨,朝霞满天,我就要踏上归程。从江上往高处看,可以看见白帝城彩云缭绕,如在云间,景色绚丽!千里之遥的江陵,一天之间就已经到达。两岸猿猴的啼声不断,回荡不绝。猿猴的啼声还回荡在耳边时,轻快的小船已驶过连绵不绝的万重山峦。
转载请注明出处阿文说说网 » 七言绝句巅峰之作精辟10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