谭嗣同绝命诗全文
1、
(1)、“有心杀贼,无力回天,死得其所,快哉快哉!”
(2)、这里的两昆仑,即是指张俭和杜根,也是指像张俭和杜根的人,离开的康有为、梁启超等人是去的人,谭嗣同等六君子是留下的人。
(3)、离家或远或近,累了倦了时,我们是不是特别想念家乡的历史文化、风土人情、游戏趣事……或是当年“狗蛋儿”、“小屁猴儿”这略显低俗的外号?——叫一声我的家乡呀,心里已经泪水流淌!
(4)、谭嗣同代表著有:《仁学》、《寥天一阁文》、《莽苍苍斋诗》、《远遗堂集外文》等,后人将其著作编为《谭嗣同全集》。
(5)、*许昌境内此山之巅堵车,76岁的他有话要讲‖贾凤翔
(6)、 ⒊谭这一句诗的意思是:新d既不宜逃,又不宜谏,只有诉诸武力。
(7)、1898年(光绪二十四年),谭嗣同参加戊戌变法。变法失败后,于1898年(光绪二十四年)9月28日在北京宣武门外的菜市口刑场英勇就义,年仅33岁。
(8)、这是近代伟大的维新志士、“戊戌六君子”之一的谭嗣同,在戊戌变法失败后,被封建顽固派囚于狱中,行将就义前夕所写的一首题壁诗。汉朝的张俭和杜根,都因揭发朝中权贵或劝太后归权皇帝而受打击迫害,他们吃尽苦头,但在当时就受到人们尊敬,死后更留下名声。谭嗣同在这里把逃出去的康有为和王五比做张俭,希望他们在广大人民群众的庇护下能够安然逃脱,继续斗争;把自己比作杜根,表明了自己要为国捐躯,从容就义的决心。
(9)、例如傅剑平便认为,黄彰健的说法中存在许多漏洞,尚需推敲。林旭在刑场上吟咏的绝命诗,是不是谭嗣同在狱中所留的原作,尚且存疑。既然连这一点都无法确认,就无法考证《狱中题壁》的“原版”内容究竟是什么,对此的推断自然是不成立的。想要研究谭嗣同所留的《狱中题壁》,就必须跳出诗旧有解说的藩篱。
(10)、谭嗣同自制“崩霆琴”和“残雷琴”,经常跟妻子两个人对弹,李闰也支持丈夫积极参与变法。不知道,后来得知谭嗣同命丧于此后,李闰有没有后悔过,有没有像王昌龄写的诗那样:
(11)、*战国时著名纵横家苏秦的三寸不烂之舌‖贾凤翔
(12)、张俭:东汉人,因为弹劾宦官侯览,被迫害逃亡,人们看中他的品德,都愿接纳他。
(13)、*200多年前,许昌“活柩子”才压三江,为何未中进士?‖高爱许
(14)、*许昌他的红颜知己是孙中山、鲁迅的战友!‖贾凤翔
(15)、而“去留肝胆两昆仑”则是直接做出了判断,去的人和留的人肝胆相照,都是仁人志士,不分高下。
(16)、意思是说:各国变法都要流血,而中国却没有听说谁为了变法而流血,这是中国不能昌盛的原因,就让我做变法第一个流血的人吧!
(17)、其实,中国因变法而流血的人多了,秦国的商鞅、楚国的吴起都是因变法而死。不过谭嗣同的牺牲,确实让这次变法更加令人印象深刻。
(18)、本来谭有机会逃走,但是他放弃了逃生的机会,他要用一腔热血唤起民众变法的信心和决心
(19)、无论是逃走的人还是留下的人,无论张俭还是杜根,都是仁人志士,没有孰高孰低、谁对是错。
(20)、这场改革必须有人活下来,才能继续推动,但也要有人掉脑袋,才能回报那因支持我们而被囚禁的光绪皇帝。
2、
(1)、*许昌的他,与d中央、国务院表彰的改革先锋于漪的一面之缘!‖贾凤翔
(2)、第二首陆游的绝命诗《示儿》,也是千古名篇:
(3)、*情溢许昌,总有一个瞬间,让你泪流满面!‖许昌
(4)、*咱许昌的“许”字古时是怎样写的,你知道吗?‖贾凤翔
(5)、“不有行者,无以图将来;不有死者,无以酬圣主。”
(6)、“结婚这么多年,咱还没有子嗣,是我对不住你!”
(7)、*美女诗人关盼盼,是被白居易逼死的吗?‖贾凤翔
(8)、谭嗣同的浏阳故居,位于湖南省浏阳市区北正南路98号,始建于明末清初,主体原占地2100平方米,现存建筑面积762平方米,通高8米,大小房舍24间,南北朝向,全木结构,工艺精美,古朴庄重,系典型江南庭院式民宅建筑风格。
(9)、谭嗣同在浏阳会馆被捕。在狱中,意态从容,镇定自若,写下了这样一首诗:“望门投止思张俭,忍死须臾待杜根。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
(10)、谭嗣同(1810—128),男,字复生,号壮飞,湖南浏阳人,中国近代著名政治家、思想家,维新派人士。其所著的《仁学》,是维新派的第一部哲学著作,也是中国近代思想史中的重要著作。
(11)、*“从流浪者到国君”系列之5:欲加之罪,何患无辞:残酷之斗‖贾凤翔
(12)、1897年,戊戌变法开始,谭嗣同被任命为军机章京,参与维新变法。但变法遭到以慈禧为代表的保守派势力的反对,他们密谋发动政变。光绪让康有为等人设法挽救形势,谭嗣同便秘密拜见北洋新军首领袁世凯。
(13)、甚至他还跑去甘肃父亲的驻地,跟西域人一起骑马逐猎,颇有飞将军李广的风范。
(14)、杨角风谈晚清民国(原走向共和)第103期:谭嗣同:上马能提剑,下笔能成书,入狱后妻子说的一句话让他呜咽!
(15)、*许昌忆:离乡多年,白发垂地,我也不敢忘回家路!‖高爱许
(16)、*“从流浪者到国君”系列之4:刺杀:五比一的较量‖贾凤翔
(17)、可惜这个变法运动还有个名字叫做:百日维新。
(18)、“他喜欢技击,会骑马,会舞剑,我曾看见他蹲在地上叫两个人紧握他的辫根,一翻身站起来,那两个人都跌一跤。”
(19)、后来他跟大刀王五的关系如此之好,甚至结拜成异性兄弟,也恰恰是谭嗣同特别重视兄弟情的原因所在!
(20)、望门投止思张俭,忍死须臾待杜根。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
3、
(1)、谭嗣同跟李闰在一起15年,异常恩爱,坚持一夫一妻,不让老婆缠脚,也不纳妾,还讲究男女平等。
(2)、谭嗣同听妻子这样说,先是叹气伤心,呜咽泪流,随后苦笑一声:
(3)、谭嗣同把自己比作留下的杜根,据说谭嗣同不肯作“张俭”,原因是他认为:
(4)、张俭是东汉末年的人,因为弹劾宦官侯览,结果被反诬“结d”,于是张俭就逃亡了。而在其逃亡中,大家都很同情他,即使冒着巨大的风险也愿意接纳张俭。
(5)、若没有后来的戊戌变法,谭嗣同可以当剑客,可以当文人,可以研究佛学,而不是以维新派的身份记录史册。
(6)、第一首,当属文天祥的《过零丁洋》,此诗名气之大,不必赘述。
(7)、而杜根也是因为抗议外戚专权而获罪,下令要被“盖布袋”乱棒打死,但是行刑的狱卒因为感念他的义举,所以就偷偷放水、轻轻打,再将杜根私下放走。
(8)、谭嗣同后真的如他所言,引颈就戮,以酬圣主,节操风骨为后世景仰。但并不是每个留下激昂诗句的人,行为都如诗中一样壮烈。像是写下“宰相有权能割地,孤臣无力可回天”的丘逢甲,其实抛弃了tw的抗日义军落跑。那个“引刀成一快,不负少年头”的汪精卫,后来也甘心与魔鬼交易,成为日本人的魁儡。总总这些例子告诉我们,说的,有时候永远比做的好听啊!
(9)、曾有自命知道的人,说那“两昆仑”,系一指康有为,一指大刀王五。究竟是与不是,当时谭嗣同不曾做出注脚,如今谭嗣同已死,无从证实,只好姑且认他所指的确是这两个。
(10)、在变法失败后,他知道主事者梁启超正在受到日本人庇护,于是就前往拜会。梁启超看见谭嗣同来了很开开心,劝说一起前往日本避难,但是他拒绝了,并留下了这句话。
(11)、不过,也有人说,两昆仑是指康有为、梁启超;还有人说是指大刀王五和康有为,例如郭则澐(1882~1946年)的《十朝诗乘》
(12)、康有为、梁启超避往海外。许多人劝谭尽快离开,但他却说,“不有行者,无以图将来;不有死者,无以召后来”,决心留下来营救光绪帝。
(13)、小说家言,本不值得考据,另外他也说过,这是从别人出听来的。
(14)、*“从流浪者到国君”系列之11:识人:难到极点都不爱财,日后必然发迹‖贾凤翔
(15)、*2500多年前的鄢陵之战,竟然如此奇葩!‖贾凤翔
(16)、出处:谭翤同诗《狱中题壁》。该诗是谭嗣同就义前题在狱中壁上的绝命诗。
(17)、杜根,东汉颍川定陵人,汉安帝时期的郎中,杜根反对外戚专权,希望还政于汉安帝,结果惹恼了太后,被抓到大殿上用布袋装好,差一点活活打死。太后命人检查,以为他已经死了。
(18)、王五只好含泪而去,谭嗣同挥笔在狱中写下了:“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的诗句。
(19)、*2300多年前的谍战:苏秦的阴谋‖贾凤翔
(20)、只是谭嗣同可能没有想到,虽然变法的种子留下了,但是革命的种子生命力更加强大。辛亥革命以后,康有为这种保皇派很快就被历史所抛弃。
4、
(1)、*许昌这个“全才”写了哪些与著名剧作家陈涌泉有关的格律诗?‖贾凤翔
(2)、情怀·温度·味道,爱许昌老家,看“老家许昌”!
(3)、*关羽到底有没有在许昌灞陵桥上挑袍?‖贾凤翔
(4)、“望门投止思张俭,忍死须臾待杜根。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狱中题壁》
(5)、 ⒋比喻去者和留下的都是光明磊落、肝胆相照,像昆仑山一样巍峨高大。
(6)、*1975年,我在许昌地区戏剧创作培训班‖贾凤翔
(7)、春天里的幽兰翠叶纷披,秋天里的桂花皎洁清新。世间的草木勃勃的生机,自然顺应了美好的季节。谁想到山林隐逸的高人,闻到芬芳因而满怀喜悦。草木散发香气源于天性,怎么会求观赏者攀折呢!
(8)、“各国变法无不从流血而成,今日中国未闻有因变法而流血者,此国之所以不昌也。有之,请自嗣同始!”
(9)、比如,在谭嗣同七岁的时候,他的母亲因为大哥结婚的事,回老家待了一年,临走前嘱咐他:
(10)、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11)、《绝命诗》,是谭嗣同就义前题在狱中壁上作的诗。1898年6月11日,光绪皇帝颁布“明定国是”诏书,宣布变法。1898年9月21日,慈禧太后就发动政变,囚禁光绪皇帝并开始大肆搜捕和屠杀维新派人物。谭嗣同当时拒绝了别人请他逃走的劝告(康有为经上海逃往香港,梁启超经天津逃往日本),决心一死,愿以身殉法来唤醒和警策国人。
(12)、除此之外黄彰健认为,原版的《狱中题壁》,泄露了一个关于戊戌变法的秘辛。为了掩盖一些事实,梁启超便使用了春秋笔法,修改了原诗。不得不说的是,若此说法为真,那么,梁启超修改后的版本的确读起来比原版更加豪放。不过,这番修改虽然让诗增加了更多的感情色彩,却违背了戊戌烈士原本的意愿,也遮掩了一些戊戌变法期间真实发生过的秘辛。
(13)、“前尘往事不可追,一成相思一层灰。来世化作采莲人,与君相逢横塘水。”
(14)、谭嗣同在戊戌变法失败之后,把自己的宝剑交给了大刀王五保管,后来我查了一下史料,他的这把宝剑原来是有名字的,叫“凤炬剑”。
(15)、*历史上主动跟皇帝“离婚”的女人!‖贾凤翔
(16)、从另一面来说,大刀王五和儿媳妇劝谭嗣同的事,谭继洵肯定知道。
(17)、母爱这边缺席,父爱又常不在,故谭嗣同跟兄弟们关系很好,可惜他的兄弟大都不长命:
(18)、1898年9月28日,谭嗣同、杨锐、林旭、刘光第、康广仁、杨深秀等六人惨害于北京菜市口。谭嗣同临刑前高呼:“有心杀贼,无力回天。死得其所,快哉快哉!”而这,是一首绝命诗,是一首表达作者全部所有的绝命诗,是一首在狱中为自己写就的祭死之诗!
(19)、*“老家许昌”优秀作者魏东周专辑:痴迷许昌文化,74岁老人浓厚的故乡情结‖老家许昌
(20)、谭嗣同是戊戌变法时牺牲的六君子之他似乎留下了一个谜语,两昆仑到底是什么意思呢?
5、
(1)、其中有个参与变法的年轻官员,叫做谭嗣同,他出身官家子弟,结交许多维新志士,并在家乡湖南倡议新学,得到广大的回响。后来在维新运动期间被征召到了京城做官,成为戊戌变法中重要的一员。
(2)、*世界:许昌为啥有座白胡子关公庙?‖贾凤翔
(3)、*2500多年前,许地境内的大国对峙‖贾凤翔
(4)、谭嗣同知道自己已经时日无多,希望在外逃亡的伙伴们,能有和张俭、杜根一样的待遇,逃过死劫继续改革。而自己,就笑着慷慨赴义吧!我们肝胆相照的精神,将会像昆仑山一样又高又雄。
(5)、诗文大意:望门投宿想到了东汉时的张俭,期望你们能像东汉时的杜根那样,忍死求生,坚持斗争。即使屠刀架在了我的脖子上,我也会仰天大笑自赴一死,或生或死都要像莽莽昆仑一样,肝胆相照,永远屹立在这天地之间。
(6)、本出生于官宦世家,全家都受益于科举,唯独他对科举不感兴趣,甚至厌恶科举;本是一个异常激进的人,年轻的时候却潜心修禅,甚至完成一部哲学大作《仁学》;本以为是一介文人,没曾想还曾经仗剑走天涯,武学造诣也不是一般人能比得……
(7)、他所给出的证据就是一部出版于1908年的演义小说,名为《绣像康梁演义》。这本小说,是谭嗣同就义十年后出版的,在小说中提到这样一个细节。临刑之前,六君子中的林旭吟咏了一首诗,内容是这样的:
(8)、等到了十二岁那一年,他的母亲因为回家省亲,结果感染了瘟疫,回京后也感染了谭嗣同的长姐和长兄,三个人也因此接连丧命。就连谭嗣同本人,也在床上躺了三天不吃不喝,在鬼门关走了一遭,活了过来。
(9)、*许昌“卧龙岗”,神奇的故事岗中藏!‖贾凤翔
(10)、当康梁逃亡时他曾表示:“不有行者,无以图将来;不有死者,无以酬圣主。”并说:“各国变法,无不从流血而成,今中国未闻有因变法而流血者,此国之所以不昌也,有之,请自嗣同始!”在菜市口被砍头时,高呼,死何所惧!
(11)、平江不肖生,本名向恺然,一个日本留过学的畅销小说作家,其《江湖奇侠传》被拍成了电影《火烧红莲寺》,引领了中国的武侠电影。
(12)、*民国时,这个许昌明星,绰号为啥叫“三百块”?‖贾凤翔
(13)、至于这首《狱中题壁》究竟是不是谭嗣同留下的,史学界众说纷纭。一种说法认定,七言版本的《狱中题壁》并非谭嗣同所做,而是梁启超在为其做传时篡改的版本。持有这种说法的黄彰健,在其文章《论今传谭嗣同狱中题壁诗曾经梁启超改易》里提出了质疑。黄彰健认为,这首诗并不是谭嗣同在大狱中写在墙壁上的,而是梁启超假借其名义创作的。
(14)、谭嗣同并非仅仅是说说罢了,而是真的就去学武了,他拜过很多人为师。比如拜过胡七为师,胡七也是晚清著名武术家,贯习通臂拳,形意拳,太极拳,擅使锏和双刀;他也跟着父亲的部下学过骑马射箭,把自己想象成一个英勇善战的骑兵;后来他还拜大刀王五为师,学习剑法以及单刀,后来不知咋搞的,俩人又成了把兄弟……
(15)、两昆仑,我个人以为,就是代表去和留两种人,也可以带入离开的康梁和留下并牺牲的六君子。意思是,无论去留,大家都是好样的。离开是为了保存力量,留下是为了理想而牺牲。至于大刀王五之说,降低了这首诗的格调。
(16)、 燕衔春信上江梅谁有民间诗词接近唐宋水平可以分享下吗?
(17)、不久之后,谭嗣同就被朝廷抓到了,其他许多维新同d也无一幸免。他在狱中知道自己人头不保,于是在狱中写下了这首传诵千古的诗句:
(18)、长素是康有为(1858年3月19日—1927年3月31日)的号,大刀王五是一个传奇人物,据说是谭嗣同结交的一位江湖侠士。
(19)、曾创作过《潘金莲》、《忠王李秀成》、《关不住的春光》等剧本的剧作家欧阳予倩,他祖父曾教过谭嗣同文学,他评价谭嗣同:
(20)、“去留”的“去”字,这里是指一种行为趋向,意为“去留下”,“去留得”,没有很实在的意义。谭嗣同是湖南浏阳人。据我所知,南方方言和现在的普通话一样,下面这种用法是常有的:用“去”去辅助另一个动词构成一个动词词组或动词短语,而这个动词词组或动词短语的含义大致就是后一个动词的含义,如“去想一下”,“去死吧”,“明天去做什么”等等。这里的“去”字,并不表示空间上的去这里去那里,而是表示时间上的行为、事态之趋势和倾向。也就是说,“去”可表空间意义上的位移,也可表时间意义上的发生。从整首诗的意思来看,“去留肝胆两昆仑”中的“去”,应是时间意义上的“去”,而不是空间意义上的“去”。很多人的理解,包括赵金九先生,恰恰是把它当作空间意义上“去”。而我们所流行的各种解释,都是这样思维定势。我想,那时的官话或北方话也应有这种用法吧?“去”字的这种重要语义,《现代汉语词典》、《辞海》都有记载。
(1)、在高呼口号之后,谭嗣同吟咏了一首绝命诗,随后死在刀斧手的铡刀之下。1899年(光绪二十五年),他的遗骸运回原籍,葬在湖南浏阳城外石山下。
(2)、*许昌此人,有点关于非正常死亡的思考!‖贾凤翔
(3)、按照七绝的章法布局来说,前后一定是相互呼应的。从前边两个对仗句可以看出,这是两个典故,一走一留,所以后一句(去留肝胆两昆仑)一定是呼应这两个典故。
(4)、第八首,我选和珅的绝命诗,这个聪明绝顶,位极人臣的巨贪,二十年苦心孤诣地耍弄权术、搜刮财富,在他50岁天命之年,一切成空。
(5)、当然,这首诗究竟是不是谭嗣同所留,史学界还存在许多不同的声音。
(6)、*曹操为何不杀辱骂自己的的毒舌祢衡?‖贾凤翔
(7)、谭继洵当然知道儿子是为了大清为了光绪而死。在当时慈禧的政治高压下,他也不敢出面救儿子,只是在家里写了一副挽联。
(8)、若没有那场变法,那么谭嗣同出现在历史课本中的形象,或许是佛学家、是侠客、是诗人、是艺术家。
(9)、*许昌的他双目失明,却成了热心公益的“亮眼哥”!‖贾凤翔
(10)、谭嗣同,字复生,号壮飞。据说谭嗣同五岁时曾经昏死三日,后来又奇迹般复活,故名"复生"。他不仅仅是一个普通书生,还在湖南办报纸,倡导开矿山、修铁路,积极宣传变法维新,推行新政。
(11)、*“从流浪者到国君”系列之6:君子报仇,不急一时:出尔反尔的惨痛代价‖贾凤翔
(12)、*“从流浪者到国君”系列之9:讨饭讨来一块土坷垃‖贾凤翔
(13)、(1)望门投止:看见有人家就去投宿,形容逃亡者惶急不安的样子。张俭:东汉人,因弹劾宦官,被诬蔑为结d营私,朝廷下令通缉,他被迫逃亡。这里以张俭比喻“戊戌变法”失败后逃亡的康有为、梁启超等人。
(14)、1996年11月,国务院公布谭嗣同故居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2年4月,故居被定为湖南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15)、*高考状元教你学律诗:两联对仗应避免雷同‖贾凤翔
(16)、谭嗣同(1810—128),男,字复生,号壮飞,湖南浏阳人,中国近代著名政治家、思想家,维新派人士。其所著的《仁学》,是维新派的第一部哲学著作,也是中国近代思想史中的重要著作。
(17)、除了这把“凤炬剑”外,谭嗣同还留下了两把自制的琴,一把叫“雷残琴”,一把叫“崩霆琴”。这两把琴也是他跟妻子李闰的心爱之物,在他赴京变法之前一夜,两口子曾灯前对弹。随后,他携带着这两把琴,外加那把宝剑,毅然赴京变法,从此再也没有回去……
(18)、诗中的两昆仑似乎成了一个哑谜,历来争论不已,到底是什么意思呢?
(19)、*870多年前,许昌城西曾血流成河!‖贾凤翔
(20)、结缡十五年,原约相守以死,我今背盟矣!手写此信,我尚为世间一人;君看此信,我已成阴曹一鬼,死生契阔,亦复何言。惟念此身虽去、此情不渝,小我虽灭、大我常存。生生世世,同住莲花,如比迎陵毗迦同命鸟,比翼双飞,亦可互嘲。愿君视荣华如梦幻、视死辱为常事,无喜无悲,听其自然。我与殇儿,同在西方极乐世界相偕待君,他年重逢,再聚团圆。殇儿与我,灵魂不远、与君魂梦相依,望君遣怀。
(1)、类似这样催人泪下的绝命诗词还可以举出不少。如谭嗣同的“有心杀贼,无力回天,死得其所,快哉快哉!”秋瑾女侠的“秋风秋雨愁煞人”等,都是大家所熟悉的。这些临刑绝笔所体现的铮铮铁骨、浩然正气,足以惊天地而泣鬼神,昭日月而遗后昆!
(2)、谭嗣同被杀,并非是因为他追逐功名利禄,而是完全为了民族兴亡而慷慨赴死:
(3)、*“从流浪者到国君”系列之12:刁钻的问题和难受的考察‖贾凤翔
(4)、黄彰健还认为,此番改动,就是为了掩盖一个事实,那就是:维新派曾秘密发动了武装夺权的阴谋。因为康、梁根本没有谭嗣同“留将公罪后人论”的大义,且他们在大是大非面前选择了退避,所以梁启超才会对这首诗进行大刀阔斧的修改。显然,黄彰健的这种说法,已认定康有为、梁启超就是不折不扣的伪君子。谭嗣同的诗,揭露了一些不为人知的事实,所以梁启超才会遮遮掩掩。
(5)、但是在这次变法失败以后,还有人宁死不逃,这就是写下这首绝命诗的谭嗣同。
(6)、*“从流浪者到国君”系列之13:原谅一个仇人,却救了自己‖贾凤翔
(7)、逃亡生活是如此紧张,看到有人家就上门投宿,我希望出亡的康有为、梁启超能像张俭一样受到人们的保护。也希望战友们能如杜根一样忍死待机完成变法维新的大业。
(8)、在狱中的谭嗣同,想到了两个处境与自己相似的历史人物,也就是张俭、杜根。
(9)、*许昌护城河和小西湖究竟形成于何时?标准答案来了!‖马炎心贾凤翔
(10)、*顾客为啥心甘情愿让胖东来赚自己的钱?‖贾凤翔
(11)、王五力劝谭嗣同逃离京城,但被谭嗣同谢绝了。谭嗣同说:“各国变法,无不从流血而成,今日中国未闻有因变法而流血者,此国之所以不昌也。有之,请自嗣同始!”他下定死的决心,以期唤醒后来有志图强的人。
(12)、后来,谭嗣同在家中被捕。王五在谭嗣同入狱后,仍设法打点狱卒,好让谭嗣同少受点苦。在狱中,谭嗣同写下了“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的绝命诗。包括谭嗣同在内的戊戌六君子,皆被判斩首之刑。
(13)、*许昌的她,为何辣么喜欢到六一路吃饭?‖高爱许
(14)、*许昌有一棵婚姻奇树:十七开花,七十结果!‖贾凤翔
(15)、明之抗清烈于南宋之抗元,死节的英雄极多,光后来清廷追谥的就达四千六百多人。这些英雄志士大义凛然、视死如归,就义前每每慷慨赋诗,后人读了亦每每泪下。如与吴伟业同时人张煌言,抗清失败被执,临刑时口占绝命词云:“成仁取义毕,今日九月七。”视死如归,神态坦然。又另有绝命诗两首:“义帜纵横二十年,岂知闰位属腥膻。桐江空系严光钓,震泽难回范蠡船。生比鸿毛犹负国,死留碧血欲支天。忠贞自是孤臣事,敢望千秋青史传。”“国亡家破复何之?西子湖头有我师。日月双悬于氏墓,乾坤半壁岳家祠。惭将赤手分三席,敢为丹心借一枝。他日素车东浙路,怒涛岂必尽鸱夷?”吴伟业无疑是读过这两首诗的,要不然他怎么会哀叹“纵比鸿毛也不如”呢?
转载请注明出处阿文说说网 » 谭嗣同绝命诗全文【文案135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