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自横刀向天笑是谁写的诗句精辟141条

谭嗣同的诗我自横刀向天笑

1、我自横刀向天笑谁写的

(1)、  维新志士谭嗣同15岁开始跟随浏阳名儒涂启先学写诗,至33岁戊戌变法失败喋血菜市口,一生共赋诗196首。世人称赞他的诗:奔放、雄浑、富丽、奇崛。特别是当中写景述志的《潼关》和脍炙人口的《狱中题壁》,业已收录至九年义务教育语文教材。现将他不同时期诗词精选十首,与君共赏。

(2)、这首诗表达了对避祸出亡的变法领袖的褒扬祝福,对阻挠变法的顽固势力的憎恶蔑视,同时也抒发了诗人愿为自己的理想而献身的壮烈情怀。

(3)、1894年,唐才常考上了湖广总督张之洞开办的两湖学院。

(4)、在浏阳,谭家是高门大族。唐才常的父亲虽为饱学之士,但性情耿介,家境贫寒,经常举债度日。

(5)、李闰在丈夫死后,取“忍死须臾待杜根”之意,自号“臾生”。

(6)、唐才常一声叹息,转身去创建“自立军”,不久啸聚两三万人之众。

(7)、1898年9月。谭嗣同由于参与维新变法,惨遭失败,于9月24日在浏阳会馆从容被捕。在狱中墙壁上题下了著名的绝笔诗。

(8)、作者简介:谭嗣同(1810—128),男,字复生,号壮飞,湖南浏阳人,中国近代著名政治家、思想家,维新派人士。其所著的《仁学》,是维新派的第一部哲学著作,也是中国近代思想史中的重要著作。谭嗣同早年曾在家乡湖南倡办时务学堂、南学会等,主办《湘报》,又倡导开矿山、修铁路,宣传变法维新,推行新政。公元1898年(光绪二十四年)谭嗣同参加领导戊戌变法,失败后被杀,年仅33岁,为“戊戌六君子”之一。

(9)、面对屠刀我仰天大笑,因为去者和留者肝胆相照、光明磊落,都有昆仑山一样的雄伟气魄。

(10)、菜市口瞬间血雨翻飞,人头滚滚,林旭临刑高呼“君子死,正义尽”!

(11)、康广仁,是康有为的亲弟弟。事发之后,“南海圣人”康有为拔腿便跑,广仁弟弟尚不知情,未能走脱。在狱中,他以头撞墙,嚎啕大哭,“天哪!哥子的事,要兄弟来承当。”

(12)、出处:谭翤同诗《狱中题壁》。该诗是谭嗣同就义前题在狱中壁上的绝命诗。

(13)、在这里,两昆仑指的是两个人,一个是谭嗣同自喻,一个就是这位前来营救的朋友。

(14)、1897年(光绪二十三年)1月17日,谭嗣同写成其重要著作《仁学》,它是维新派的第一部哲学著作。对帝制无情鞭挞,对爱新觉罗氏戟指痛骂。他已经从温和的改良派逐步走向清醒和激进。

(15)、”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出自近代维新派政治家,思想家谭嗣同的《狱中题壁》。

(16)、我曾经写过一篇题为“愚昧是不可拯救的”文章,说愚昧不仅是罪恶的帮凶,其本身就是罪过,愚昧的人一般总是在遭罪,但是却拯救不了他们,去拯救反而会被其所恨所害。这个教训在谭嗣同的身上,就得到了印证。

(17)、安排梁启超等人离京时,他说:“不有死者,无以图将来;不有生者,无以招后起。”他自己是决意要做“”死者”了,而康有为和梁启超等人,是他寄希望于“招后起”的“生者”。他入狱后,还拒绝了好友大刀王五的营救,决心做一个死士,以死明志,慷慨就义。

(18)、逃亡生活是如此紧张,看到有人家就上门投宿。希望出亡的康有为、梁启超等人能像张俭一样受到人们的保护,也希望战友们能如杜根一样忍死待饥完成维新变法的大业。

(19)、逃亡生活是如此紧张,看到有人家就上门投宿,我希望出亡的康有为、梁启超能像张俭一样受到人们的保护。也希望战友们能如杜根一样忍死待机完成变法维新的大业。

(20)、看到有人家就上门投宿,我希望出亡的康有为、梁启超能像张俭一样受到人们的保护。也希望战友们能如杜根一样忍死待机完成变法维新的大业。我横刀而出,仰天大笑,因为去者和留者肝胆相照、光明磊落,有如昆仑山一样的雄伟气魄。

2、我自横刀向天笑是谁写的诗句

(1)、释义:看到有人家就上门投宿,我希望出亡的康有为、梁启超能像张俭一样受到人们的保护。也希望战友们能如杜根一样忍死待机完成变法维新的大业。我横刀而出,仰天大笑,因为去者和留者肝胆相照、光明磊落,有如昆仑山一样的雄伟气魄。

(2)、但因“南海圣人”之流筹款未果,唐才常只得传告各部,推迟起义。但驻扎于安徽淮南大通的秦力山一部,没能及时收到指令。

(3)、1897年10月。南京弃官返湘,途径武汉所作。是谭嗣同一首充满亮色、抒写豪情壮志的诗篇。表达了他想要以湖南为样板彻底变革中国的心志。

(4)、基于这种认知,他对分任去留两职的同仁同志,给予了崇高的肯定性评价:去者,留者。路途虽殊,目标则同,价值同高,正像昆仑山的两座奇峰一样,比肩并秀,各领千秋风骚。

(5)、望门投宿想到了东汉时的张俭,希望你们能像东汉时的杜根那样,忍死求生,坚持斗争。即使屠刀架在了我的脖子上,我也要仰天大笑,出逃或留下来的同志们,都是像昆仑山一样的英雄好汉。

(6)、谭诗第一句:“望门投止思张俭”。后汉书张俭传“室门投趾”作“望门投止”。仪礼士昏礼郑注:“止,足也。古文止作趾。”后汉书张俭传说,张俭“亡命遁走,望门投止重名行,破家相容。”“其所经历,伏重诛者以十数,宗亲并皆殄灭,郡县为之残破。”谭诗第一句用此典故,其意思是说,谭不愿亡命,贻累亲友。

(7)、谭继洵,已在湖北巡抚任上,谭嗣同赶来武汉与他们相聚。

(8)、下午四时许,谭嗣同等六人被押至北京宣武门外菜市口刑场。观者万人。

(9)、然而,变法维新的道路从来就不是坦途,而是荆棘丛生,前途更是深渊。

(10)、全诗以用典开题,引用东汉末年因反对宦官和邓太后而遭迫害的张俭、杜根的典故,借占喻今。张险、杜根的铮铮铁骨与浩然正气,既得到广大人民的拥护,又体现出抗争之路的崎岖坎坷,随时要保持忍辱负重、待机而起、不屈不挠的坚强毅力和过人胆识。这里实际上也是以张杜二人比喻康有为和自己,说明他们与阻挠革新的顽固派的斗争是正义的与深得民心的论古即为喻今,喻今寓于论古,用典贴切自然。同时将事典与狱中的惨烈情状合而为创造出一种凝重肃杀的抒情氛围,为下文直抒胸臆作了铺垫。

(11)、1895年(光绪二十一年)4月17日,中日《马关条约》签订,时年30岁的谭嗣同对帝国主义的侵略义愤填膺,对清政府“竟忍以四万万七千万人民之身家性命一举而弃之”的妥协行径极为愤慨。在变法思潮的影响下,深刻认识到必须对腐朽的封建专制制度实行改革,才能救亡图存。

(12)、手掷欧刀仰天笑,留将公罪后人论。(版本二)

(13)、1915年12月25日,他与唐继尧等人宣布云南独立,发动反对袁世凯称帝,维护民主共和国政体的护国战争。

(14)、湘人余德泉撰写对联:“壮矣,维新欲杀贼而未回天,终成国恨;快哉!喋血屹昆仑以昭肝胆,长醒吾民。”

(15)、但是,这场变法的主持者是没有掌握实权的光绪皇帝,同时维新派激进的变革政策受到官僚阶层的一致抵抗,全国支持变法的实权官员只有湖南巡抚陈宝箴,连谭嗣同的父亲湖北巡抚、湖广总督谭继洵都对变法持反对态度。

(16)、望门投止思张俭,忍死须臾待杜根;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

(17)、《狱中题壁》是近代维新派政治家,思想家谭嗣同于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在狱中所作的一首七言绝句。

(18)、患难见真情。此后多年唐才常捉襟见肘的困顿生活中,始终有谭嗣同伸出的援手。仗义疏财,谭嗣同也有手头拮据之时,常常转身借钱接济兄弟,深知兄弟为人骨傲,常常不待开口,就将银两直接寄往浏阳唐家。

(19)、康有为、梁启超避往海外。许多人劝谭尽快离开,但他却说,“不有行者,无以图将来;不有死者,无以召后来”,决心留下来营救光绪帝。几位日本友人力请他东渡日本,他说:“各国变法,无不以流血而成,今日中国未闻有因变法而流血者,此国之所以不昌也。有乏,请自嗣同始。”

(20)、这一系列活动,光绪帝都看在眼里,而后慈禧又当着众大臣的面,将光绪帝训斥一番,这更加让皇帝觉得大势不妙,于是他就让杨锐带了一道密诏给康有为:“今朕位几不保,汝康有为、杨锐、林旭、谭嗣同、刘光第等,可妥速密筹,设法相救。”可能是这个变故让杨锐未曾料想到,他拿到皇帝的密诏后,不知什么原因,过了五天才交给林旭。光绪帝一直得不到消息,于是他又托林旭带给康有为一份密诏,他劝康等人赶快逃走。

3、我自横刀向天笑的是谁

(1)、杨锐和刘光第,是湖广总督张之洞的门生。杨锐在京,相当于湖北驻京办的工作,维新活动,参与不多。此君曾言“某君鬼幽(指谭嗣同),某君鬼躁(指林旭),同列如此,其祸可知”,其自视甚高可见一斑。初下狱时,杨锐神情自若,自恃是香帅(张之洞雅号)爱徒、驻京办主任,和维新变法关系不大,心想改日过堂,向相关部门说清楚也就罢了。

(2)、在诗中,唐才常极为推崇日本近代的侠士精神,抒发了视死如归,牺牲自我以拯救腐朽衰败的祖国的崇高志向。“生死何足道?殉道思由回”,“要当舍身命,众生其永怀”,全篇气势如虹,壮怀激烈。

(3)、屠刀高举,刽子手连砍三刀也没有把谭嗣同的头颅砍断。刚毅惊惶失措,急命将谭嗣同按倒在地上砍,行刑手又连续剁了几刀,砍得谭嗣同鲜血淋漓,肩胛上都留下了深深的刀痕,约三十刀后,谭嗣同头颅落地,鲜血汩汩的流出,染红了他静卧着的那片土地。

(4)、谭嗣同被杀后,谭继洵经湖广总督张之洞、两广总督谭仲麟的保奏,仍被革职回乡。不知谭嗣同的这几封假信是否起到了作用。经过一番分析,看来谭嗣同不逃走也并非只是考虑到家人的后果,更多者,很可能如其所言,他真的想用自己的血来唤醒民智。

(5)、对于这首著名的诗,历史上也有不同的说法,据说这首诗从监狱传出时,原诗的写法本是如下:

(6)、之后谭嗣同前往日本使馆找到了梁启超,他劝梁赶快逃走。二人一起去拜访了英国传教士李提摩太,想通过李提摩太以外交途径救出光绪帝,可惜事情未能办成,而后梁启超在日本公使的帮助下逃到了日本。

(7)、谭嗣同听到政变消息后并不惊慌,置自己的安危于不顾,多方活动,筹谋营救光绪帝。但措手不及,计划均告落空。在这种情况下,他决心以死来殉变法事业,用自己的牺牲去向封建顽固势力作后一次反抗。谭嗣同把自己的书信、文稿交给梁启超,要他东渡日本避难,并慷慨地说:“不有行者,无以图将来,不有死者,无以召后起。”日本使馆曾派人与他联系,表示可以为他提供“保护”,他毅然回绝,并对来人说:“各国变法无不从流血而成,今日中国未闻有因变法而流血者,此国之所以不昌也。有之,请自嗣同始。”

(8)、9月24日,谭嗣同在浏阳会馆被捕,9月28日在北京宣武门外的菜市口刑场英勇就义,年仅33岁。同时被害的维新人士还有林旭、杨深秀、刘光第、杨锐、康广仁,六人并称“戊戌六君子”。

(9)、九月二十五日,谭嗣同、杨锐和林旭同天被捕,刘光第听到消息后主动投案,而在此之前,清廷已经逮捕了康广仁和杨深秀,这六人被关在了刑部监狱。王五得知后,贿赂了狱卒一些钱财,所以能给谭嗣同送一些饭菜,同时他跟谭秘密商议劫狱之事,但谭仍然拒绝王的提议。

(10)、④去留肝胆两昆仑:不管去者还是留者,都光明磊落,肝胆相照,像昆仑山一样巍峨高大。去,指出逃或死去。留,留下或活着。指政变发生时留下的王五。梁启超《饮冰室诗话》:"所谓两昆仑者,其一指南海(康有为),其一乃侠客大刀王五"。昆仑,昆仑山,这里以此借喻去留二者都肝胆相照,同昆仑山一样巍峨高大。

(11)、1898年9月21日,西太后宣布临朝训政,连发谕旨,发动政变,幽禁光绪帝于瀛台,全城戒备,捉拿新d。

(12)、第二种说法,则认为谭嗣同的等死是改良主义者消极无力的表现。而第三种说法,则认为谭的等死集中反映了他革命民主主义思想和改良主义政治实践的矛盾。对于这两点,李喜所也一一予以了辨析,他认为这两种说法都不能令人信服。

(13)、《狱中题壁》是近代维新派政治家,思想家谭嗣同于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在狱中所作的一首七言绝句。这首诗的前两句运用张俭和杜根的典故,揭露顽固派的狠毒,表达了对维新派人士的思念和期待。后两句抒发作者大义凛然,视死如归的雄心壮志。这首诗格调悲壮激越,风格刚健道劲。

(14)、1879年十五岁。是作者的处女作。1877年8月,其父以二品卿衔补授甘肃巩秦道。次年夏,作者侍父去甘肃,不久即返回浏阳,师事涂启先先生,开始学诗。当仲兄赴甘肃省父时写下了这五首绝句。表达作者离愁别绪,展示兄弟的深情厚谊。

(15)、一众威武雄壮的刽子手,双手高高举起了“大将军刀”。

(16)、8月22日凌晨。逮捕了他的得意门生唐才常。

(17)、逃亡生活是如此紧张,看到有人家就上门投宿,我希望出亡的康有为、梁启超能像张俭一样受到人们的保护。也希望战友们能如杜根一样忍死待机完成变法维新的大业。

(18)、世间无物抵春愁,合向苍冥一哭休。四万万人齐下泪,天涯何处是神州。

(19)、康有为一副帝王之师的派头,坚称手握光绪帝泣血写就的衣带诏,并扬言他在东瀛与南洋可筹措巨款,犹堪解救圣君、重掌帝国并再创维新。

(20)、为免老父遭祸,他还仿造谭继洵笔迹写下断绝父子关系的信函。因模仿逼真,谭父得以善终。

4、古诗我自横刀向天笑

(1)、听到谭嗣同惨死的噩耗,唐才常已行至汉口。急忙掉头回浏阳家中,谭嗣同早前写给他的遗书,也辗转到来。

(2)、戊戌政变后,谭嗣同是有机会逃命的,但他却甘愿赴死,希望能用自己的血来警醒沉睡的国人。身边朋友劝他离开,正在积极联络武林侠客营救光绪皇帝的谭嗣同说:'各国变法无不从流血而成,今日中国未闻有因变法而流血者,此国之所以不昌也。有之,请自嗣同始。'

(3)、谭嗣同之死,告诉他改良之道已不可行,非以革命不能救苍生。

(4)、梁启超、韩文举、叶觉迈、欧榘甲都是广东人,且都是康有为的弟子。他们在讲课和对学生札记的批语中,激烈抨击封建专制主义传统观念,宣传民权平等学说和变法主张,为维新运动酝酿思想、培养人才。因而,学堂成立仅数月就遭到守旧势力猛烈攻击。7月,王先谦、叶德辉等向陈宝箴递交“湘绅公呈”,诬蔑时务学堂师生“阴行邪说”。陈宝箴迫于压力,免去熊希龄总理之职,不久又辞退教习韩、叶、欧等人。戊戌政变后,时务学堂改为求实书院。

(5)、“忍死须臾待杜根”,是用东汉诤臣义士的故事,微言大义。通过运用张俭的典故,以邓太后影射慈禧,事体如出一辙,既有对镇压变法志士残暴行径的痛斥,也有对变法者东山再起的深情希冀。

(6)、谭嗣同早年曾在家乡湖南倡办时务学堂、南学会等,主办《湘报》,又倡导开矿山、修铁路,宣传变法维新,推行新政。

(7)、家国两愁绝,人天一粲然。只余心独在,看汝更千年。世界几痕梦,微尘万座莲。后来凭吊意,分付此山川。

(8)、从门廊上排列的两大排电表的数量看,现在院内住着近20户人家。进院视之,当然跟猜测的一样,是个大杂院,院里横七竖八地盖着一些私搭乱建的小窝棚,格局已经完全看不出,引起我注意的是院里一棵枯死的石榴树。石榴树旁一位妇女坐在小板凳上洗衣服,旁边站着一位老太太,腰间扎着围裙,扠着两只手,跟那洗衣女痛骂某人,听一句就知道又是在骂儿媳妇。

(9)、话虽如此,谭嗣同刚走,袁世凯连夜赶回天津,向荣禄告密,荣禄密报西太后。

(10)、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版本一)

(11)、袁世凯慷慨激昂,一口承担:“杀荣禄像杀一条狗尔!”谭嗣同有意试探:“你要不干也行,向西太后那边告发了,也有荣华富贵。”他立马急眼:“你把我袁世凯看成什么人了”!

(12)、谭嗣同是个顶天立地的大丈夫,伟男人。一般的人,都是求生,而他为了维新大业,却甘愿求死,是真正的舍生取义,杀身成仁。

(13)、兵分数路,埋伏于湘鄂皖三省地界,约定8月9日同时举义。

(14)、及至二十余岁,唐才常远赴川中当差,他们各奔前程。

(15)、光绪二十四年(1898)是农历的戊戌年,是年六月,光绪皇帝实行变法,八月,谭嗣同奉诏进京,参预新政。九月中旬,慈禧太后发动政变,囚禁光绪帝,并开始大肆捕杀维新d人。

(16)、少年谭嗣同喜爱《水浒传》《三国演义》等书籍,崇尚嫉恶如仇、行侠仗义的豪侠故事,仰慕锄强济弱的草莽英雄,素有“剑胆琴心”的雅号。

(17)、有人问他:“你被扔到野外,天下人都很佩服你,故交亲朋也不少,你为什么不投奔他们,而要这么受苦呢?”

(18)、随着对谭嗣同研究的日趋深入,很多新的资料得以发掘,因而写作一部翔实的谭嗣同年谱长编十分必要。且众多近代著名人物皆有年谱长编,而谭嗣同还未曾有,浏阳市政协文史协作项目——青年学者张维欣编著的《谭嗣同年谱长编》适时填补了这一空白。全书三十余万言,将谭嗣同文献史料系日排比,钩稽考订,堪称一部了解和研究谭嗣同这一历史伟人的必备之书。

(19)、本文为岳麓书社《谭嗣同年谱长编》序,作者李家喜。

(20)、这首诗的前两句运用张俭和杜根的典故,揭露顽固派的狠毒,表达了对维新派人士的思念和期待。后两句抒发作者大义凛然,视死如归的雄心壮志。这首诗格调悲壮激越,风格刚健道劲。

5、我自横刀向天笑说的是谁

(1)、唐圭良序说:“此诗为先父在长沙送梁任公、韩文举、叶觉迈三先生远行而作,幼时曾诵此,不意四十年后,复见于唐长风先生斋中,其价值关于革新史者至巨,洵可宝也。唐君亦先父弟子,为参与庚子义举之一人,每话当年,辄为流涕。”

(2)、他说:“不有行者,无以图将来;不有死者,无以酬圣主。今南海(康有为)之生死未可卜,程婴、杵臼、月照、西乡,吾与足下分任之。”

(3)、同为爱琴人,谭嗣同还曾收藏过文天祥的“蕉雨”琴。文天祥写的琴铭是“海沉沉,天寂寂。芭蕉雨,声何急。孤臣泪,不敢泣!”当时的谭嗣同一定不会想到,两个爱琴人的命运竟如此相似,自己会和一生仰慕的大英雄在相同的地点殉难。

(4)、谭嗣同有许多活下去的机会,9月24日被捕前,谭嗣同本有时间出逃,但他坚决不肯走,对前来救援的各路人员说:“各国变法无不从流血而成,今日中国未闻有因变法而流血者,此国之所以不昌也。有之,请自嗣同始。”他要把自己的头颅,放在巨大的阴暗祭坛上,闪耀出一个亮光。

(5)、望门投宿想到了东汉时的张俭,期望你们能像东汉时的杜根那样,忍死求生,坚持斗争。即使屠刀架在了我的脖子上,我也会仰天大笑自赴一死,或生或死都要像莽莽昆仑一样,肝胆相照,永远屹立在这天地之间。

(6)、志士叹水逝,行子悲风寒。风寒犹得暖,水逝不复还!况我别同志,遥遥千里间。缆祛泣将别,芳草青且歇。修途浩渺漫,形分肠断绝。何以压轻装,鲛绡缝云裳。何以壮行色,宝剑丁香结。何以表劳思,东海珊瑚枝。何以慰辽远,勤修惜日短。坠欢无续时,嘉会强相期。为君歌,为君舞,君弟行,毋自苦。

(7)、1889年,春夏之交,25岁,由骊山而潼关,赴京赶考。此诗写景述志,表达一种狂纵不受约束的心态。

(8)、光绪二十四年(1898)是农历的戊戌年,这一年六月,光绪皇帝实行变法,八月,谭嗣同奉诏进京,参预新政。九月中旬,慈禧太后发动政变,囚禁光绪帝,并开始大肆捕杀维新d人。

(9)、一位叫夏馥的人说:“自己作孽,应由自己承当,却凭空去牵连善良的人。一人逃命,使万家遭受灾祸,何必活下去!”

(10)、1882年春,18岁的谭嗣同从浏阳动身,赴甘肃,告别好友唐才常等人。诗中写出愿不让年华空度而不畏艰险的远行之志,同时也写出与友人难舍难分的情谊。

(11)、“后两年,先长兄终于为他所仰慕的理想而英勇地牺牲了。”唐才常从容就义于武昌,临刑高吟道:“七尺微躯酬故友,一腔热血溅荒邱。”“故友”,就是他的“刎颈交”、戊戌政变中“横刀向天笑”的谭嗣同。

(12)、1911年10月30日,他领导云南新军,发动推翻清朝统治的重九起义,史称昆明辛亥起义;

(13)、谭嗣同的收尸与大刀王五有关。为朋友两肋插刀,在得知谭嗣同要被处斩时,大刀王五与另一擅长通臂拳,号称通臂猿的武林高手胡率弟兄们埋伏在宣武门,试图劫囚车,解救谭嗣同。据《胡七回忆录》记载,劫囚车的计划落空后,他们站在王麻子剪刀店屋顶上目睹了“戊戌六君子”处斩的全过程。谭嗣同被杀后,大刀王五与胡七等人又回到曾经劝说谭嗣同逃跑的浏阳会馆。在浏阳会馆老长班刘凤池的带领下,大刀王胡谭嗣同生前的两位随从罗升、胡理臣等人一起,乘夜色来到刑场,用草席将谭嗣同的遗体裹好,运回浏阳会馆,尸首缝合,装棺入殓。天亮时分,大刀王五回到自己家里,为谭嗣同设置灵堂,秘密接待谭嗣同的生前好友吊唁。1899年(光绪二十五年),谭嗣同的灵柩在大刀王五亲自护送下,运回湖南浏阳城外石山下安葬。

(14)、1898年9月28日,下午4时,北京宣武门外菜市口刑场人山人海,烈日当空,围观群众热盼着今天的“主角们”登场,当谭嗣同等6人戴着镣铐缓缓走了上来,人们兴奋和欢呼起来,也不知道是谁带的头,突然,一片菜叶子扔到了谭嗣同的脸上,有人发出了笑声,接着便是第二片、第三片,然后菜叶子像雨点一样,不断砸向他们。百姓在戊戌六君子人头落地时,没有悲伤,有的只是欢呼声与掌声以及被扔到台上的烂菜叶子。

(15)、1898年六月,谭嗣同受到光绪皇帝的赏识,被授予四品军机章京参与变法。他深知临危受命,前途堪忧,临行前在家书中寄语妻子李闰要无喜无悲,听其自然,并赠诗,诗中他既是感激妻子对家庭的付出,同时也表达了他愿与妻子生生世世结为夫妻的美好愿望。

(16)、②忍死须臾待杜根:杜根,东汉末年人,上书要求专权的邓太后还政于皇帝,邓太后大怒,命人将他装入口袋,在大殿上摔死。行刑者敬其所为,施刑不加力,得不死。邓太后命人查看,他装死三天,目中生蛆。后隐身酒店当酒保。邓太后被诛后,复官为侍御史。这里借以勉励幸存的维新派人士暂避一时,以待东山再起。忍死,装死。须臾,不长的时间。

(17)、1900年7月,唐才常在上海发起召开“国会”,宣布不承认清廷为合法政府、要保全中国独立自主、营救光绪帝等主张。与会的同盟会元老章太炎大怒:既要驱逐鞑子,又要力挺光绪,简直荒谬。当场剪断辫子,拂袖而去。

(18)、①望门投止:意为在窘迫之中,见有人家,就去投宿,以求隐存。语出《后汉书·张俭传》:"俭得亡命,固迫遁走,望门投止。"张俭,东初为东部督邮,因上疏弹劾宦官侯览图谋不轨,反被侯诬为结d营私,被迫逃亡。人们尊重他的正义行为,都冒死接纳他。诗人借此想到康.梁出逃,一定也会受到人们的欢迎。 投止,投宿。思,思慕。

(19)、谭诗第三句:“我自横刀向天笑”。《后汉书•虞诩传》:“宁伏欧刀,以示远近。”唐章怀太子注:“欧刀,刑人之刀。”任华《怀素上人草书歌》:“锋芒利如欧冶剑。”剑亦可称为刀。欧刀之欧,或应释为欧冶之欧。谭这一句诗的意思是:新d既不宜逃,又不宜谏,只有诉诸武力。今所谋既不成功,谭视死如归,亦甘之如饴。

(20)、望门投宿别忘了东汉时的张俭,忍死求生中心中要装着东汉时的杜根。即使屠刀架在了脖子上,我也要仰天大笑,出逃或留下来的同志们,都是昆仑山一样的英雄好汉。

(1)、谭嗣同等人本来还在等待着袁世凯的好消息,但后来的变化让这些人完全没想到。而后清军查抄了南海会馆,同时逮捕了康有为的弟弟康广仁。到此时众人才明白情况有变,梁启超立即逃进了日本使馆,而谭嗣同仍然跟大刀王五商议,他想请王五潜入瀛台,把光绪帝抢出来。但那里看管极严,这个计划无法实施。王五劝谭嗣同跟他一块儿出逃,但谭坚决不肯,并把随身的宝剑赠送给了王让王逃出了京城。

(2)、“我自横刀向天笑”是承接上两句而来:如若康、梁诸君能安然脱险,枕戈待旦,那么,我谭某区区一命岂足惜哉,自当从容地面对带血的屠刀,冲天大笑。“让魔鬼的宫殿在笑声中动摇”。对于死,诗人谭嗣同早有准备。

(3)、谭嗣同是戊戌变法中的重要人物,也是处在近代民主进程和时代剧变中的知识分子代表,研究谭嗣同个人,有助于考察晚清知识分子思想裂变中的矛盾与冲突、群体与分化、进步与反复等各种现象。

(4)、9月28日,谭嗣同在北京宣武门外的菜市口刑场英勇就义,年仅33岁。同时被害的维新人士六人并称“戊戌六君子”。

(5)、谭嗣同身后,被赞美为英雄义士,可是在他被屠杀的当时,却被唾骂,上层官场恨他倒能理解,而底层穷困百姓的仇视则令人悲哀。

(6)、锈佛旧妆楼,我已君休,万千悔恨更何尤?拼得眼中无尽泪,共水长流。

(7)、“伊何人?我何人?全凭六礼结成,惹得今朝烦恼;生不见,死不见,但愿三生有幸,再结来世姻缘”沈鹊应为丈夫写下一副挽联,又血泪填词《浪淘沙》:

(8)、创作背景:公元1898年(光绪二十四年)是农历的戊戌年,是年六月,光绪皇帝实行变法,八月,谭嗣同奉诏进京,参预新政。九月中旬,慈禧太后发动政变,囚禁光绪帝,并开始大肆捕杀维新d人。9月24日,他与杨深秀、刘光第、康广仁、杨锐、林旭等五人同时被捕。这首诗即是他在狱中所作。

(9)、新华网:戊戌变法虽然失败,谭嗣同也被杀,他的那种愿以颈血刷污政,视死如归的精神不仅直指清朝政府的腐败和黑暗,同时也为人民树立了一座不朽的丰碑,让后人永远去敬仰。

(10)、刘光第死后,清兵查抄其家,搜出他早前写的弹劾康有为的奏疏,虽未完稿,显然并非康梁一伙。

(11)、杨锐、刘光第两位也是被老乡收尸的。他们的四川老乡、广东水师提督李准的父亲李徵庸从天津家里赶至北京,现场目睹了六人被杀,悲痛不止。李徵庸买好棺材,趁着月色,将二人遗体收殓后,资助他们的亲属将灵柩运回四川老家安葬。

(12)、六百多年前,也是在这里,在万千百姓的集体围观与唾骂声中,文天祥悲惨地死去。

(13)、0人们倾向于记住先发生的事情和后发生的事情

(14)、在谭嗣同、唐才常的身后,我们分明看到,那一束火焰,已经燃成了冲天的火光。

(15)、谭嗣同在监狱期间,于墙上写过多首诗,流传下来者仅这一首《狱中题壁》:

(16)、此诗又被收入《自立会史料集》,该书《唐才常诗七首》第一首即此诗。诗题为《戊戌八月政变,湖南时务学堂中文教习韩树园、欧云樵、叶湘南三先生离湘归粤,赋诗志别》,所据为“唐才质手录:《唐才常等先烈诗钞》”。唐才质应该是据唐才常手迹钞录此诗,并拟标题。然而,标题中时间有误。如前所述,韩、叶、欧三人在六月便已离开长沙,而非八月政变之后。唐才质在《唐才常与时务学堂》(载《湖南历史资料》第3期)文中也说:“戊戌年的夏天,先长兄在长沙送梁启超、韩文举和叶觉迈去上海,曾作五古一篇。”此处时间无误,却也将欧榘甲错成了梁启超。

(17)、1890年,26岁。谭嗣同父亲由兰州调任湖北巡抚。他先期由浏阳启程至湖北,为父亲到任做准备,舟行至岳阳时所作。

(18)、众说纷纭中,他凝眉沉思,怀着重重心事,返回国内。

(19)、时值清末,帝国主义肆意欺凌中国,中华民族危亡在即,王五遇上了出身大家、豪气纵横的谭嗣同。二人探讨武术,谈论国事,渐渐成了知己。

(20)、望门投止思张俭,忍死须臾待杜根;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

(1)、张荫桓因长期从事清政府外交工作,一向对西方列强有所忌惮的慈禧太后,就特意免其死罪,将他撤职查办,充军新疆。

(2)、9月24日,谭嗣同被捕。狱中,有人到狱中看望谭嗣同,愿劫狱营救谭嗣同,或者甘愿化妆成谭嗣同,代他而死,谭嗣同坚决不同意。谢绝友人营救的同时,谭嗣同写下了《狱中题壁》:

(3)、谁料老佛爷竟然不问青红皂白,抓住了就杀,并不走什么三堂会审的流程。

(4)、杜根道:“躲藏在民间,无论如何也做不到销声匿迹。一旦被人发现,就会摊上灭族的大祸。我就是真的死了,也不会连累他人。”

(5)、当日,他被押往武昌,与林圭等二十余人被杀。殁年33岁,和谭嗣同一样。

(6)、谭诗第二句:“忍死须臾待杜根”。接后汉书杜根传,东汉安帝时,“和熹邓后临朝”,杜根以安帝年长,宜亲政事,上书劝太后归政。太后执根,令盛以缣囊,扑杀之,幸而刑人不加力,根得诈死,逃窜为山中酒保。谭这句诗的意思是说,未能上书太后,请其归政光绪,有愧杜根。其用一“愧”字,系诗人忠厚之辞。因为照传统道德观念,谭氏处理此事,毕竟应先考虑如何调和光绪母子感情,而谭氏不如此作,此因谭氏认为上书向太后直谏,无济于事。

(7)、袁世凯曾参加过维新人士的团体“强学会”,维新派将宝压在了他的身上。光绪曾破格召见,并提升为兵部侍郎,专司练兵事务。

(8)、谭嗣同,字复生,号壮飞,湖南省长沙府浏阳县人,1865年3月10日生于顺天府(今北京宣武城南孏眠胡同邸第),货真价实的高干子弟。其父谭继洵(1823—1901),曾任清政府户部郎中,是多年的实权京官,与左宗棠、刘锦棠、谭钟麟等湘系高官抱团,官运亨通,累有升迁。外调任职甘肃道台,数年之后,升至湖北巡抚(省长级别),成为封疆大吏。

(9)、一百二十多年前,湖南浏阳人谭嗣同为探索中华民族救亡图存之路,献出了宝贵生命。一百二十多年之后,《谭嗣同年谱长编》得以出版,这是对他好的纪念。

(10)、林旭是世家子弟,二十出头。翰林学士王锡藩以其“才识明敏,能详究古今,以求致用,西国政治之学,讨论精,尤熟于交涉、商务,英年卓荦(luo),其才具实属超群”推荐给光绪帝,参与新政事宜。9月5日—14日10天内,上书言事多,不少变法上谕均出自他手。

(11)、此诗被收入中华书局版《唐才常集》,题为《侠客篇》,注明:“据手迹影印本录出。作于1898年。诗中‘岳岳三君子’,即本集所收‘致欧阳中鹄书’所提到的‘韩、欧、叶三君’。”所谓手迹影印本,应该就是《浏阳唐才常先生遗墨》。

(12)、同年6月11日,光绪颁布《定国是诏》,宣布变法,朝廷命四品以上官员举荐人才。同年8月,因翰林院侍读学士徐致靖的推荐,谭嗣同被光绪帝征召入京。临行前,自题一联“为人竖起脊梁铁;把卷撑开眼海银。”散发着英雄豪杰的凛然正气和铮铮铁骨。

(13)、1888年冬,24岁,秋试后返兰州。这首诗描述的是旅途生活的诗,但是全诗旨在怨恨科举的不公平深感前途险恶,举步艰难。

(14)、在慈禧太后看来,这场变法是假,光绪帝想夺权是真,于是慈禧太后再次发动政变,再次垂帘听政,将光绪帝囚禁,戊戌变法失败。

(15)、    在浏阳乃至中国的历史上,维新志士谭嗣同都是一个顶天立地的伟丈夫,他为戊戌变法慷慨赴义的壮举感召日月。但很多人都不知道,谭嗣同从少年时代起,就有“剑胆琴心”的雅号。在才常路的“谭烈士专祠”里,曾经有一幅谭嗣同摄于南京的照片,那年他32岁,外穿月白色长衫,内着玄色武士装,左手叉腰,右手持剑,浓眉俊目,闪闪似电,有一种立如山岳、傲视死神的凛然正气。谭嗣同短暂的一生中,两剑三琴陪伴他度过了不少苍茫岁月。

(16)、收到恩师惨死的消息后,蔡艮寅抱头大哭,作为曾经时务学堂的学子,作为视谭唐二人为毕生偶像的湖湘子弟,于刻骨哀伤之中,他提笔写道:

(17)、湖广总督张之洞,官场老手,“骑墙派”楷模。数十年来,他既守旧制,又开新学;既保皇上,又倡维新;既挺开战,又赞议和。宽宥而严酷,开明而毒辣。见安徽祸起,火速派兵包围了设于汉口的自立军总部。

(18)、时隔多年之后,我们仍然被谭嗣同英勇就义的大义凛然所折服,也为他受刑时的悲惨而痛心。

(19)、1898年(光绪二十四年)9月21日,西太后发动政变。慈禧连发谕旨,捉拿维新派。谭嗣同听到政变消息后并不惊慌,置自己的安危于不顾,多方活动,筹谋营救光绪帝。但措手不及,计划均告落空。在这种情况下,他决心以死来殉变法事业,用自己的牺牲去向顽固势力作后一次反抗。

(20)、这首诗写得极有气势,已然成为了谭嗣同诗歌的代表作。这首诗中写到的张俭是东汉末年人,他当年因为弹劾宦官侯览而被反污为结d营私,于是他被迫逃亡,但天下人却看重他的品格,都冒着危险掩护他。

(1)、因为这几日间有很多人鼓动慈禧太后赶快将这几人杀掉,他们的担心是因为康有为的逃走,这些人跟慈禧说,康有为出逃之后,说不定会把洋人引来救这几人。这些人的说法也引起了慈禧的担心,于是不通过审判,直接命军机大臣刚毅将这六人押赴菜市口刑场,下午四点将这些人斩首,这就是著名的“戊戌六君子”。而谭嗣同被斩时,年仅33岁。

转载请注明出处阿文说说网 » 我自横刀向天笑是谁写的诗句精辟141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