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的女哲学家精辟123条

女哲学家

1、女哲学家有哪些著名人物

(1)、萨拉·玛格丽特·富勒(SarahMargaretFuller):1810-18生于美国的男女平权主义者,先验唯心论的捍卫者,她的《19世纪女性》是美国大陆第一个重要的男女平权的声明。作为爱默生的学生,她在1846年搬到欧洲前就教于罗德岛和波士顿,嫁给了一个意大利贵族。在逃避意大利革命之后,她和她的丈夫、孩子一起溺于纽约火岛。

(2)、宗璞既承中国文化的深厚渊源,又得外国文化耳濡目染,宗璞的作品蕴含着东方和西方人文思想的精神内涵,具有独特的艺术气质和高雅格调。

(3)、《春光奏鸣曲》:1991年,英国出品,朱迪·戴维斯和休·格兰特主演。故事发生在1836年春天,乔治·桑已是知名作家,热衷于为女性争取权利,在艺术圈也活跃。在一次拜访钢琴家李斯特时,认识了波兰作曲家肖邦,两人开始了一段爱情佳话。关于乔治·桑和肖邦的电影有好几部,此片风格轻松优雅,乔治·桑的活泼热情与休·格兰特饰演的肖邦的敏感脆弱相映成趣,也是可看性强的一部。

(4)、总是抱怨在男人的性别歧视下女人生活中的小斑点是令人厌烦的。现在缺乏重要的女哲学家不是因为女性缺乏才能,而是因为哲学本身的坍塌。像传统所作的那种哲学已经是一个僵死的类型。当今是互联网时代,我们在此被信息碎片淹没。电脑前的每个人都在着手寻求和捏造他的身份。网络模仿人类的神经,它已经根本改变了年轻人的脑子。无论好坏,网络是即时的。哲学属于一个消失了的时代,一个缓慢的、修辞形式的追问。

(5)、既承中国传统文化的学厚渊源,又得外国文化长期耳濡目染,她的作品蕴含东方传统哲学文化和西方人文主义思想相结合的精神内涵,具有独特的艺术气质和高雅格调。

(6)、生于德国的犹太哲学家,曾跟随海德格尔学习,之后,在1933年因其关于反犹宣传的著作而被盖世太保监禁。

(7)、在阿伦特出生几年后不久,全家搬迁到了东普鲁士的哥尼斯堡,也就是康德的故乡。她的父亲是一位工程师,但因疾病在1913年去世,同年她的祖父也去世了。后来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因俄国军队的入侵,母亲带着阿伦特逃到了柏林。

(8)、(玛莉无疑是开女权主义运动先河的一代先驱,无论是19世纪、20世纪还是21世纪,许多女性都是在阅读了她的著作之后,方才逐渐意识到自身所受的不平等对待。自从她开始,女性文学逐渐成为文学中主要的分类之一。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她就是女权主义的开山鼻祖。玛莉大胆独立的爱情观也使其成为维多利亚时代后期妇女性解放运动的偶像之一。进入20世纪以后,她逐渐成为女权主义运动的一个标志,她的生平和著作也成为不少女性学者的研究。包括弗吉尼亚?伍尔夫等人,都承认深受其影响。近年来,她的著作受到了全面的重新审视。部分学者认为,她的著作横跨文学、哲学、宗教和政治等多个方面,她不仅是一位女权主义者,也是一位有成就的学者。)

(9)、喜欢艺术、哲学和心理学,对于自己的生命有使命感;

(10)、这声音虽然很轻很轻,但却像惊雷震懵了这群暴徒,他们根本无法理解这位伟大女性的坚守。愤怒暴虐的暴徒终于失去了后的耐心,他们肢解了还在颤动的希帕蒂亚,将她伤痕累累的四肢带到一个叫做辛那隆(Cinaron)的地方焚烧。

(11)、她着迷于实体问题,怀疑内在事物的存在,她发展了以上帝为基础的自然理论,一个综合了物质和精神的秩序(“生命和形体是同一实体的不同属性”),这个秩序由单个的“原子”构成。

(12)、希帕蒂娅,又译海巴夏、希帕蒂亚、希帕提娅、海帕西娅。出生在埃及亚历山大里亚城,古埃及著名数学家、天文学家、哲学家。

(13)、哲学世界近的一个真正重要的运动是存在主义,主要代表是战后巴黎的让·保罗·萨特,阿尔波特.加缪和西蒙.德.波伏娃。自那以后有过语言哲学,但缺乏对好的哲学进行特别深刻的洞察。后结构主义和后现代主义通过他们不可靠的相对主义,毁掉了哲学的概念。没有人在意哲学家,文化批评主义开始走向前沿。媒体和锋芒毕露的流行文化现在成为主宰,然而人们需要帮助来超越这一主宰并存活下来。

(14)、哲学世界近的一个真正重要的运动是存在主义,主要代表是战后巴黎的让·保罗·萨特,阿尔波特.加缪和西蒙.德.波伏娃。自那以后有过语言哲学,但缺乏对好的哲学进行特别深刻的洞察。后结构主义和后现代主义通过他们不可靠的相对主义,毁掉了哲学的概念。没有人在意哲学家,文化批评主义开始走向前沿。媒体和锋芒毕露的流行文化现在成为主宰,然而人们需要帮助来超越这一主宰并存活下来。

(15)、兰德的混合理论,社会观察以及评论完全是创造性的,尽管也能看到一些浪漫主义的苗头。她的体系是宽广和复杂的,值得并入哲学课程。

(16)、不应被其情人让.保罗.萨特所遮蔽,波伏娃在传统哲学(她写了关于莱布尼茨的论文)中,把教育发展成为一种更为激进的女性主义和存在主义的解释。

(17)、生于英国,迈阿密大学哲学与法律教授。她在界限的艰难边缘,提出基础融贯主义的认识论,一种介于基础主义和融贯论的第三条道路(如果你想问,你就不会理解)。著作包括:《变异逻辑(DeviantLogic)》(1974),《逻辑哲学》(1978),以及《捍卫科学-在理性范围里在科学主义和犬儒主义之间》(2003)。

(18)、1933年,阿伦特接受了一份政治工作——支持犹太复国主义的组织活动,由此招致了拘捕,她逃到了法国。在流亡法国期间,她继续为这家德国的犹太复国主义组织工作,在这里她遇到了许多被流放的犹太复国主义者。也正是在法国,她结识了瓦尔特·本雅明以及雷蒙·阿隆,并和他们成了很好的朋友。

(19)、以牛津剑桥为根基的学术界主要关注为诸如心灵和道德这些现象的自然现实进行定义,格特鲁德·伊丽莎白·玛格丽特·安斯康被称为20世纪超凡脱俗的哲学家。她不仅拥有古典哲学的理性根基,也具有罗马天主教信仰以及现代维特根斯坦和弗雷格的哲学背景。作为维特根斯坦的一个朋友,安斯康对1953年《哲学研究》的翻译是决定性的(至今仍无修正),还有1959年对维特根斯坦《逻辑哲学论》的介绍也是如此。她的《意向》(1957)被认为是当今“行为理论”的奠基之作。作为一个格外严格的分析哲学家,她曾对艾耶尔说“如果不是你说话这么快,人们本不会认为你这么聪明”,艾耶尔回答道:“如果不是你说话这么慢,人们本不会认为你这么深刻”。

(20)、女人的眼睛总是比较敏锐的,哪怕是对世上的坏事全然无知的老实的女人,有时也会突然闪现出惊人的睿智。

2、著名的女哲学家

(1)、英国男女平权主义者和平等主义者,与托马斯.潘恩(美国出版家)和威廉.戈德温(后者为其丈夫,个人无政府主义者)相联合。《人权的辩护》(1790)年反对奴隶贸易,《女权的辩护》(1792)。她把婚姻描述为“合法卖淫”,反对君主制,教会和军队。她死于产子后的并发症。

(2)、乔治桑(1804-1876)法国19世纪著名小说家,也以个人的特立独行闻名于世。离开丈夫带一双儿女去巴黎生活,穿男子服饰,取男子化笔名,与缪塞和肖邦的爱情故事更富传奇色彩。雨果曾称颂她“在我们这个时代具有的地位。其他伟人都是男子,惟独她是伟大的女性”。关于乔治·桑的电影有多部,大多聚焦于她的爱情生活。

(3)、在巴黎本雅明的家庭聚会中,阿伦特认识了他深爱的第二任丈夫——海茵利希·布鲁希尔。一场长达三十多年的火热之恋就此拉开序幕。布鲁希尔不同于海德格尔,也不同于施泰因,他有一种迷人的单纯善良和过人的才智,有一种让人难以抗拒的魅力。阿伦特在他身上找到了自己梦想的真爱,和他一起享受快乐,面对艰难。

(4)、女修道院院长的职位也不容低估,我们这个时代的一位女哲学家——马利亚·特蕾莎·福马加利用长篇文字分析了这个角色,女修道院院长是那个时代的精神和政治领袖,具有组织能力,在中世纪有重要的传承知识的作用。一本好的哲学课本应该把那些伟大的神秘主义女性也收录进来,比如说圣加大利纳,希尔德加德·冯·宾根就不用说了,在形而上学和无限的观念方面,她们都是火炬一样的人物。

(5)、1975年12月4日去世,病因是心肌梗死。

(6)、生于美国的男女平权主义者,先验唯心论的捍卫者,她的《19世纪女性》是美国大陆第一个重要的男女平权的声明。作

(7)、她的一些关于人类自由诸如“自为”“自在”的观念与萨特重复,但是她的其他这学工作,诸如《关于模棱两可的伦理学》(1948)本身就十分重要,还有她塔标式的女性主义著作《第二性》(1949),波伏娃认为通过一个把女性当作男性规范分支的历史,女性被抑止着,如果女性主义想要成功的话,这一假设必须破除。

(8)、此时,西瑞尔周围已经有一大批狂热的拥簇者,只要他一个眼色一句话,就会挑起民众的狂暴情绪。他无法忍受心中对希帕利亚的愤懑,开始散布她是“异教徒”、“女巫”的流言,她正在用“恶魔”的魔法将行政长官玩弄于股掌之间。

(9)、(客观主义哲学分裂为两派,另成立一个“客观主义中心”。客观主义哲学并不被学院哲学所承认,只是在非专业人士中流行,“客观主义”这个词会产生许多歧义,有的哲学家用来表达超伦理学派或中庸现实主义。兰德的观点在苏联解体后在美国流行,但在美国之外很少有人听说过,据说近兰德的小说在印度很流行。兰德和她的客观主义哲学受到来自许多方面的非议,学院派哲学家批评兰德,不仅是由于她指摘学院派哲学,而且还因为她将哲学观念用小说的形式来表现,而不是发表在学术刊物上。拥护者认为兰德反对现代学院哲学,自然不会在他们的刊物上发表文章,而且兰德想将自己的观念直接传播给普通人,而不是只向哲学界发表。反对者则认为兰德的观念经不起专业哲学家的研究,是一种简单而粗糙的想法集合,没有上升为一种理论,她为生活设立的原则实际是和现实世界脱节的,不可能实现。

(10)、以下为随文的附录(没有按照年代顺序,大抵是根据一定的重要性排序):

(11)、她着迷于实体问题,怀疑内在事物的存在,她发展了以上帝为基础的自然理论,一个综合了物质和精神的秩序(“生命和形体是同一实体的不同属性”),这个秩序由单个的“原子”构成。

(12)、英国男女平权主义者和平等主义者,与托马斯.潘恩(美国出版家)和威廉.戈德温(后者为其丈夫,个人无政府主义者)相联合。《人权的辩护》(1790)年反对奴隶贸易,《女权的辩护》(1792)。她把婚姻描述为“合法卖淫”,反对君主制,教会和军队。她死于产子后的并发症。

(13)、有争议的俄国小说家和哲学家,一个“激进资本主义者”,她的著作在年轻的保守dd员中流行。1924年迁至美国,发展了她称为“客观主义”的个人主义哲学。为出名的著作是《源头(TheFountainhead)》(1935),《阿特拉斯摆脱重负(AtlasShrugged)》(1957)。(客观主义哲学分裂为两派,另成立一个“客观主义中心”。客观主义哲学并不被学院哲学所承认,只是在非专业人士中流行,“客观主义”这个词会产生许多歧义,有的哲学家用来表达超伦理学派或中庸现实主义。兰德的观点在苏联解体后在美国流行,但在美国之外很少有人听说过,据说近兰德的小说在印度很流行。兰德和她的客观主义哲学受到来自许多方面的非议,学院派哲学家批评兰德,不仅是由于她指摘学院派哲学,而且还因为她将哲学观念用小说的形式来表现,而不是发表在学术刊物上。拥护者认为兰德反对现代学院哲学,自然不会在他们的刊物上发表文章,而且兰德想将自己的观念直接传播给普通人,而不是只向哲学界发表。反对者则认为兰德的观念经不起专业哲学家的研究,是一种简单而粗糙的想法集合,没有上升为一种理论,她为生活设立的原则实际是和现实世界脱节的,不可能实现。

(14)、普罗提诺的跟随者,大约在公元400,在亚历山大里亚发展新柏拉图主义,直到415去世。她显然十分出名,以至于专门写给哲学家的书信中常常提到她。

(15)、西蒙·德·波伏娃的大部头《第二性》显示了她的混合意识。它不符合严格的哲学定义,因为它是抽象思维和历史以及人类学—现实的合成物,类型问题可能是为什么这些女哲学家没有被列入伟大哲学家之列的原因。但是柏拉图也是一个戏剧性小说的作者——因而不考虑兰德是毫无理由的。

(16)、这些哲学家的政治愚蠢——尤其是海德格尔与纳粹的合作(尽管后来海德格尔也意识到了支持纳粹乃误入歧途)——这些事件深深刺激了阿伦特,再加之自身的犹太人身份,于是她不再同意自己仅仅做一个旁观者,她从哲学转向了政治。

(17)、“平庸的恶”或许已通过各种形式,渗透于我们日常生活的各个角落。如果社会上的每个人都沾染这种“无思考”“无判断”“心不在焉”的特性,那么善恶道德也终将崩塌,社会的伦理基础也终将被摧毁。这才会给人类现代社会带来巨大的难以想象的灾难。

(18)、她逃到巴黎,七年后,随着法国沦陷,她移居美国。对存在主义和对圣?奥古斯丁思想的初兴趣被她更为政治性的意识所取代。她因《极权主义的起源》(1951)以及对于阿道夫?艾希曼审判的报道(首先发表在《纽约客》,然后在其1963年出版的《耶路撒冷的艾希曼:关于平庸之罪的报道》)而出名。她对艾希曼案件中的极刑的证明如下:因为艾希曼并不想和犹太人分享土地,犹太民族也没有理由和他分享土地。她的三卷本《心灵生活》的前两卷死后才发表,作为她对康德政治哲学的反思。

(19)、安·兰德被称为“美国精神的奠基人”。要了解她所想享有的盛誉就不能不看她的哲学著作。如果对安·兰德其人毫无概念,不如从这本《浪漫主义宣言》开始。在这本不厚的小书里(放心,不是我们想象中的的哲学大部头),几乎已经涵盖了安·兰德所有的哲学思想。笔者读完之后,甚至感慨,原来传说中“毒舌”的哲学思想竟然如此简单——用我们今天的话来说,大抵可以白话成“你只需要做自己”。

(20)、周惠,字惠域,号明月涯者,出生于内蒙古包头,清华大学经济学专业本科毕业。知名战略学者。艺术评论家。研究员。智库专家组成员。注册户外会员和公益志愿者。中国纪实文学研究会会员,作家协会会员,摄影家协会会员。

3、为什么没有女哲学家

(1)、国际女哲学家学会成立于1976年,多年来在世界范围内不断推动女哲学家间的互动与合作。本次研讨会的成功举办,表明清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国际化水平上了一个新的台阶。

(2)、生于德国的犹太哲学家,曾跟随海德格尔学习,之后,在1933年因其关于反犹宣传的著作而被盖世太保监禁。

(3)、这里不得不提的就是阿伦特的“犹太人”身份。在1964年,阿伦特接受电视台采访时说:“犹太人一词,从未在家中提起,我第一次听到这个词,是在街上玩耍时孩子们的反犹言论。”阿伦特从她人口中得知自己犹太人的身份,“犹太人”是别人贴给她的一个标签。

(4)、深夜加油站遇见苏格拉底:来一场与自我心灵之间的对话吧!

(5)、18岁的阿伦特求知欲很强,她选了海德格尔的课并被这位哲学教授的魅力深深吸引。那时,阿伦特还是个天真的女大学生,精神的孤独使她需要思想的慰藉,在被海德格尔思想深深震撼的同时,产生了崇拜之情以至萌生了不顾一切的念头。

(6)、她的好朋友约纳斯,回忆起他在马丁·海德格尔研讨班上遇到阿伦特时的情景:“我是怎样记住这位新来者呢?她害羞、离群,举止美丽,眼神孤独,她出乎意料地以一种独特且难以描述的方式站出来。在那里,有才学的聪慧并不罕见,但它在她身上体现得特别强烈,此外还伴有一种内在的指引、追求品质的本能、对本质的把握和对奥秘的探查。”

(7)、生于德国的犹太哲学家,曾跟随海德格尔学习,之后,在1933年因其关于反犹宣传的著作而被盖世太保监禁。

(8)、《萨冈》:2008年,法国出品,西尔维·泰斯蒂主演。萨冈(1935-2004)是法国二战之后颇具影响力的女作家,当她18岁还是索邦大学的一名学生时,即以小说《你好,忧愁》风靡法国,名重一时:“这种从未有过的感觉,以烦恼而又甘甜的滋味在我心头萦绕,对于它,我犹豫不决,不知冠以忧伤这个美丽而庄重的名字是否合适……”小说清新简约的文字,追求自由的不羁个性,恰好传达了战后一代青年对自我精神世界的诉求,也造就了萨冈之后的人生传奇。电影即讲述了她在年少成名、才华、写作、车祸、毒瘾、赌博、双性恋等事件背后,隐藏的一种不羁的生活态度和命运际遇。

(9)、过去,我曾讲过她的故事,但我觉得讲得还不够,就再讲一次。她是世界上第一位女数学家,是一位科学天使,却被自诩正统的教徒残忍虐杀,她的名字叫希帕蒂娅。

(10)、她的一些关于人类自由诸如“自为”“自在”的观念与萨特重复,但是她的其他这学工作,诸如《关于模棱两可的伦理学》(1948)本身就十分重要,还有她塔标式的女性主义著作《第二性》(1949),波伏娃认为通过一个把女性当作男性规范分支的历史,女性被抑止着,如果女性主义想要成功的话,这一假设必须破除。

(11)、当希帕蒂亚的两腿被割刮得支离破碎,白骨暴露时,他们还不放过,竟将她残留的肉从骨头上活生生刮下。很快希帕蒂亚已经奄奄一息,恶魔们狞笑着问:“你是要数学,还是要命?”,希帕蒂亚已经疼得很难说出话来,但她依然拼尽全力说了两个字:“数学”。

(12)、苏珊·哈克(SusanHaack):1945-,生于英国,迈阿密大学哲学与法律教授。她在界限的艰难边缘,提出基础融贯主义的认识论,一种介于基础主义和融贯论的第三条道路(如果你想问,你就不会理解)。著作包括:《变异逻辑(DeviantLogic)》(1974),《逻辑哲学》(1978),以及《捍卫科学-在理性范围里在科学主义和犬儒主义之间》(2003)。

(13)、她也是一个重要的数学家和天文学家,她被认为教授过关于不同层次的现实和理解现实的人文能力的观念。她相信自然世界的任何事物都来自“一”,而人类缺乏足以理解终真实的精神能力。

(14)、于是,在结束了与前夫施泰因的法律关系后,她便与布鲁希尔在巴黎结婚。

(15)、有争议的俄国小说家和哲学家,一个“激进资本主义者”,她的著作在年轻的保守dd员中流行。1924年迁至美国,发展了她称为“客观主义”的个人主义哲学。为出名的著作是《源头(TheFountainhead)》(1935),《阿特拉斯摆脱重负(AtlasShrugged)》(1957)。

(16)、她也是一个重要的数学家和天文学家,她被认为教授过关于不同层次的现实和理解现实的人文能力的观念。她相信自然世界的任何事物都来自“一”,而人类缺乏足以理解终真实的精神能力。

(17)、在性别偏见之上,大家长期以来都觉得女人不擅长绘画,除了极个别的像罗萨尔巴·卡列拉或者阿尔泰米西娅·真蒂莱斯基这样的女画家。起初,绘画都是教堂里的壁画,让一个姑娘家穿着裙子爬上脚手架,可能不是很合适;主持一家有三十个学徒的画坊,也不适合女性。但自从可以在画架上进行创作,大批女画家就冒了出来。这有点像说犹太人在其他方面都很擅长,但在绘画方面要差一点,直到后马克·夏加尔出现了,大家都没话说了。说真的,犹太人的文化主要是听觉文化,而非视觉文化,因为他们不能呈现神的模样,但在犹太人的作品中,也出现了很多很有价值的视觉艺术作品。问题在于,在过去的几个世纪里,绘画艺术始终掌握在教会手中,一个犹太人很难被授命去绘制圣母或者耶稣遇难,所以说犹太人不擅长绘画,那就好比说没有犹太人成为教皇一样。

(18)、(玛莉无疑是开女权主义运动先河的一代先驱,无论是19世纪、20世纪还是21世纪,许多女性都是在阅读了她的著作之后,方才逐渐意识到自身所受的不平等对待。自从她开始,女性文学逐渐成为文学中主要的分类之一。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她就是女权主义的开山鼻祖。玛莉大胆独立的爱情观也使其成为维多利亚时代后期妇女性解放运动的偶像之一。进入20世纪以后,她逐渐成为女权主义运动的一个标志,她的生平和著作也成为不少女性学者的研究。包括弗吉尼亚·伍尔夫等人,都承认深受其影响。近年来,她的著作受到了全面的重新审视。部分学者认为,她的著作横跨文学、哲学、宗教和政治等多个方面,她不仅是一位女权主义者,也是一位有成就的学者。)

(19)、哲学家这个词已经过时了,应予以抛弃。现时代的思想家应该是部分抽象化、部分实践的。卡尔.马克思,作为伟大哲学家投票的获胜者,实际上是一个真正的主要思想者。他不是抽象的俘虏,他总是关注社会和革命。但在我看来,他的失败在于对个体的冷淡和对集体的粗暴特权。

(20)、一个笛卡尔的英国追随者,对犹太神秘哲学(kabbala)和教友会主义感兴趣。

4、中国现代女哲学家

(1)、我去翻阅了至少三套现代出版的百科全书,都没有找到这些名字(除了希帕提娅)。并非不存在研究哲学的女性,而是那些哲学家决定忘记她们,可能是在占有了她们的思想之后,把她们的名字抹去了。

(2)、因为当时没有印刷术,这本巨著一直是手抄流传,经历600多年的抄来抄去,希帕蒂亚发现了其中有许多错误,于是,她和父亲一道,搜集了许多版本进行对照印证,并用自己知识进行了大量加工修订和评注,终于形成了全新的《几何原本》。

(3)、希帕蒂亚宣传的新柏拉图主义也在“邪说”之列。他看到希帕蒂亚拒绝男女之情,向所有有求知向学的人们,无论贫富都敞开大门,看到拥挤在学院门口期待听到希帕蒂亚讲课的人们中,有奴隶也有贵族,甚至还有许多基督徒,西瑞尔难以抑制的羡慕嫉妒恨在胸中燃烧。

(4)、汉娜·阿伦特(HannahArendt):1906-19生于德国的犹太哲学家,曾跟随海德格尔学习,之后,在1933年因其关于反犹宣传的著作而被盖世太保监禁。她逃到巴黎,七年后,随着法国沦陷,她移居美国。对存在主义和对圣·奥古斯丁思想的初兴趣被她更为政治性的意识所取代。她因《极权主义的起源》(1951)以及对于阿道夫·艾希曼审判的报道(首先发表在《纽约客》,然后在其1963年出版的《耶路撒冷的艾希曼:关于平庸之罪的报道》)而出名。她对艾希曼案件中的极刑的证明如下:因为艾希曼并不想和犹太人分享土地,犹太民族也没有理由和他分享土地。她的三卷本《心灵生活》的前两卷死后才发表,作为她对康德政治哲学的反思。

(5)、西蒙·德·波伏娃(SimonedeBeauvoir):1908-1986

(6)、在这些繁杂的主题中,有一个核心的要素始终贯穿其中,那就是——对“人类事务之脆弱性”的关切。1958年,阿伦特出版那部著作《人的条件》(《人的境况》),其初的标题就是“去爱这个世界”。或许,这个标题已经足以表达阿伦特对人类和世界的态度。

(7)、让我们记住这位美丽而伟大的女性,让她的精神照耀着我们前行。

(8)、公元392年,罗马帝国的君士坦丁大帝宣布禁止人们信仰异教,展开了对异教徒和所谓“异端邪说”的打压和迫害。公元412年,来自耶路撒冷的西瑞尔当上了亚历山大的大主教,此人是一个狂热的基督徒,野心勃勃,靠杀戮“异教徒”起家,一来到亚历山大城就设法逐步篡夺行政长官的权利。

(9)、总是抱怨在男人的性别歧视下女人生活中的小斑点是令人厌烦的。现在缺乏重要的女哲学家不是因为女性缺乏才能,而是因为哲学本身的坍塌。像传统所作的那种哲学已经是一个僵死的类型。当今是互联网时代,我们在此被信息碎片淹没。电脑前的每个人都在着手寻求和捏造他的身份。网络模仿人类的神经,它已经根本改变了年轻人的脑子。无论好坏,网络是即时的。哲学属于一个消失了的时代,一个缓慢的、修辞形式的追问。

(10)、亲人的相继过世和战争的气氛,这些经历让小时候的阿伦特感受到了生活之动荡与不安。或许从那个时候开始,阿伦特对人类的苦难就特别敏感。

(11)、一个笛卡尔的英国追随者,对犹太神秘哲学(kabbala)和教友会主义感兴趣。

(12)、,颜廷利,当代文化名人、著名文化大师,曾以原创‘升命学说’理论思想影响全球文化领域,例如,学校是学孝的地方,学校是学笑的天堂;小学生学生,中学生学升,大学生学圣等经典语录享誉国内外,尤其是近几年,一篇原创对联撇捺人生,更是红遍互联网各个角落。

(13)、此外,关于女作家诗人的传记电影还有:讲述美国女诗人希尔维娅的《瓶中美人》;讲述海明威与第一任妻子,也是作家兼记者盖尔霍恩的《海明威与盖尔霍恩》;讲述南非女诗人英格丽·琼蔻的《黑色蝴蝶》;讲述芬兰诗人兼政治家赫拉·W的《伍里约基夫人》;讲述美国作家莉欧妮·吉欧蒙的《莉欧妮》。

(14)、生于德国的犹太哲学家,曾跟随海德格尔学习,之后,在1933年因其关于反犹宣传的著作而被盖世太保监禁。

(15)、(客观主义哲学分裂为两派,另成立一个“客观主义中心”。客观主义哲学并不被学院哲学所承认,只是在非专业人士中流行,“客观主义”这个词会产生许多歧义,有的哲学家用来表达超伦理学派或中庸现实主义。兰德的观点在苏联解体后在美国流行,但在美国之外很少有人听说过,据说近兰德的小说在印度很流行。兰德和她的客观主义哲学受到来自许多方面的非议,学院派哲学家批评兰德,不仅是由于她指摘学院派哲学,而且还因为她将哲学观念用小说的形式来表现,而不是发表在学术刊物上。拥护者认为兰德反对现代学院哲学,自然不会在他们的刊物上发表文章,而且兰德想将自己的观念直接传播给普通人,而不是只向哲学界发表。反对者则认为兰德的观念经不起专业哲学家的研究,是一种简单而粗糙的想法集合,没有上升为一种理论,她为生活设立的原则实际是和现实世界脱节的,不可能实现。

(16)、她的父亲塞翁是有名的数学家和天文学家,在她的影响下,希帕蒂亚从小对数学充满了兴趣和热情,而塞翁也不余遗力的培养这位天赋异禀的女儿,希帕蒂亚才10岁,就具有了丰富的算术和几何知识。

(17)、苏珊·哈克(SusanHaack):1945-

(18)、清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肖贵清教授出席会议并致辞。他在开幕致辞中表示,此次研讨会可以使世界倾听中国的声音,中国社会发展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一刻也离不开哲学思维,各国女学者所带来的新知识、新观念与新问题将为世界女性哲学发展注入新活力。

(19)、哲学家这个词已经过时了,应予以抛弃。现时代的思想家应该是部分抽象化、部分实践的。卡尔.马克思,作为伟大哲学家投票的获胜者,实际上是一个真正的主要思想者。他不是抽象的俘虏,他总是关注社会和革命。但在我看来,他的失败在于对个体的冷淡和对集体的粗暴特权。

(20)、生于英国,迈阿密大学哲学与法律教授。她在界限的艰难边缘,提出基础融贯主义的认识论,一种介于基础主义和融贯论的第三条道路(如果你想问,你就不会理解)。著作包括:《变异逻辑(DeviantLogic)》(1974),《逻辑哲学》(1978),以及《捍卫科学-在理性范围里在科学主义和犬儒主义之间》(2003)。

5、复旦美女哲学家

(1)、《薇塔与弗吉尼亚》:2019年,英国出品,由女导演钱亚·波顿执导,改编自英国著名演员艾琳·阿特金斯创作的同名舞台剧,伊丽莎白·德比齐和杰玛·阿特登出演。该片讲述了弗吉尼亚·伍尔芙(1882-1941)与薇塔·韦斯特之间的一段真实的同性恋故事。1920年代的伦敦,弗吉尼亚在一次布鲁姆斯伯里团体的聚会中结识了出身贵族的诗人薇塔·韦斯特,两人进而发展出一段长达十年之久的同性恋关系,期间互通诸多书信,即使恋情结束仍保持着友谊,直到1941年伍尔芙去世。薇塔更成为伍尔芙小说《奥兰多》的创作灵感与来源,她“漂亮,高贵,带点懒散,还带点忧郁,似乎是为了让弗吉尼亚喜欢而创造出来的”。片中饰演伍尔芙的法国女演员190公分的身高,天鹅般的身材与气质,很好诠释了伍尔芙的才华与倾情,和妮可·基德曼在《时时刻刻》中的表现又有不同。

(2)、当时她在南欧游学,讲课。当到达罗马时,罗马的很多贵族子弟纷纷被她的个人魅力所折服,很多人上面求婚,希帕提娅不堪其扰,她很反感罗马这种奢靡成风,享乐主义高涨的城市环境与人民的状态。

(3)、《史诗情人》:又译《世纪之恋》,1999年,法国女导演黛安娜·克里斯执导,朱丽叶·比诺什主演。影片讲述19世纪30年代,杜德汪抛却丈夫来到巴黎,取笔名乔治·桑,后与小她6岁的著名诗人缪塞之间发生了一段感情纠葛。该片片名化自缪塞的小说《一个世纪儿的忏悔》,朱丽叶·比诺什的表演细腻而富于激情,女导演黛安娜·克里斯也擅长驾驭女性情感题材,后面介绍的《萨冈》也出自她手。

(4)、“女哲学家”这个词对我来说甚至并无意义。西蒙·德·波伏娃是一个思想家而不是一个哲学家。对我来说,哲学家远离日常关怀并操控术语和概念,就像一个网格或棋盘上的计数器。西蒙·德·波伏娃和艾茵·兰德,以及其他我所喜欢的,有着她们自己极具影响力的思维系统,因而她们也应属于伟大哲学家之列。

(5)、在大会总结中,肖巍教授指出,“国际女哲学家学会第17届研讨会”在中国的举办彰显了中国传统文化中阴阳平衡的性别文化,对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妇女理论、推动马克思主义妇女理论发展具有促进作用,也表明女哲学家群体已经在国际哲学界发展壮大,本次研讨会在中国的成功召开有利于呈现女性对中国社会进步作出的重要贡献,并促进中外女哲学家间的学术与文化交流。

(6)、批评家们指责兰德笔下的理想人物有许多自相矛盾的地方,为此兰德发表了《我作品的目标》一文,和其他收集在她《浪漫的宣言:一种文学的哲学》(1975年)一书中的散文,说明她的目的是写出一种理想的人物,不是现实中存在的,而是应该和可能存在的人物。)

(7)、版权声明:对于部分优秀文章及特定层次交流分享,在推送时未能及时与原作者取得联系。文中所有观点,并不代表是本平台的观点或意见。欢迎读者投稿、荐稿。如更多更好的了解,可另行联系沟通说明。若涉及版权问题,敬请原作者与我们联系进行删除。

(8)、有争议的俄国小说家和哲学家,一个“激进资本主义者”,她的著作在年轻的保守dd员中流行。1924年迁至美国,发展了她称为“客观主义”的个人主义哲学。为出名的著作是《源头(TheFountainhead)》(1935),《阿特拉斯摆脱重负(AtlasShrugged)》(1957)。(客观主义哲学分裂为两派,另成立一个“客观主义中心”。客观主义哲学并不被学院哲学所承认,只是在非专业人士中流行,“客观主义”这个词会产生许多歧义,有的哲学家用来表达超伦理学派或中庸现实主义。兰德的观点在苏联解体后在美国流行,但在美国之外很少有人听说过,据说近兰德的小说在印度很流行。兰德和她的客观主义哲学受到来自许多方面的非议,学院派哲学家批评兰德,不仅是由于她指摘学院派哲学,而且还因为她将哲学观念用小说的形式来表现,而不是发表在学术刊物上。拥护者认为兰德反对现代学院哲学,自然不会在他们的刊物上发表文章,而且兰德想将自己的观念直接传播给普通人,而不是只向哲学界发表。反对者则认为兰德的观念经不起专业哲学家的研究,是一种简单而粗糙的想法集合,没有上升为一种理论,她为生活设立的原则实际是和现实世界脱节的,不可能实现。

(9)、安妮·康韦(Anne,LadyConway):1631-16一个笛卡尔的英国追随者,对犹太神秘哲学(kabbala)和教友会主义感兴趣。出生时名为安妮·芬西,她通过她的哥哥在剑桥的亨利·摩尔手下间接研究哲学。她的性别禁止她自己去学习哲学,只有在她短暂生命中的大部分时间与摩尔通信,她47岁去世。她着迷于实体问题,怀疑内在事物的存在,她发展了以上帝为基础的自然理论,一个综合了物质和精神的秩序(“生命和形体是同一实体的不同属性”),这个秩序由单个的“原子”构成。在这一点上,她先于莱布尼茨,而莱布尼茨正是受了她的影响。她的一部留存的著作《大部分古代和近代哲学的诸种原理》于她死后1690年匿名出版。安妮·康韦遭受严重的偏头痛折磨,据说曾考虑进行环锯手术作为可能的调节。

(10)、批评家们指责兰德笔下的理想人物有许多自相矛盾的地方,为此兰德发表了《我作品的目标》一文,和其他收集在她《浪漫的宣言:一种文学的哲学》(1975年)一书中的散文,说明她的目的是写出一种理想的人物,不是现实中存在的,而是应该和可能存在的人物。)

(11)、这种现象其实早就引起阿伦特的注意与思考,1949年12月14日,她在欧洲旅行时就在给丈夫布鲁希尔的信中说:“德国人依靠终生的谎言和愚蠢在过活。”这句话的背景离战后德国全民大反思还有十多年,那时候,还有许多纳粹或亲纳粹分子在战后新政权下如鱼得水,参与过各种纳粹恶行的普通德国民众也都认为自己是无辜的。

(12)、希帕蒂亚留学回来后,进入了亚历山大博物馆任教,主讲数学和哲学,兼讲天文和力学,同时还进行了广泛的科学研究,推动了数学、天文、物理等学科发展。

(13)、在这一点上,她先于莱布尼茨,而莱布尼茨正是受了她的影响。她的一部留存的著作《大部分古代和近代哲学的诸种原理》于她死后1690年匿名出版。

(14)、玛莉·渥斯顿克雷福特(MaryWollstonecraft)

(15)、著作包括:《变异逻辑(DeviantLogic)》(1974),《逻辑哲学》(1978),以及《捍卫科学-在理性范围里在科学主义和犬儒主义之间》(2003)。

(16)、知性特质的哲学家型(INFP):内向(I)+直觉(N)+情感(F)+知觉(P)

(17)、她的新思想吸引了一大批粉丝,欧洲、亚洲、非洲的许多青年都不远慕名而来,拜她为师,在她的门下学习,大家都喜欢听她讲课,她知识渊博且循循善诱,引人入胜。

(18)、在这一点上,她先于莱布尼茨,而莱布尼茨正是受了她的影响。她的一部留存的著作《大部分古代和近代哲学的诸种原理》于她死后1690年匿名出版。

(19)、伊丽莎白·安斯康(ElizabethAnscombe):1919-2001

(20)、1926年,海德格尔感受到了婚外情的压力,他也不想让私情妨碍自己的前程,于是结束了这段师生恋的关系。随后阿伦特来到海德堡,跟随她后来的导师雅斯贝尔斯学习,在他的指导下,阿伦特完成了博士学位论文《论奥古斯丁的爱的概念》。

(1)、在雅典学院学习期间,她丰富渊博的知识很快征服了许多学者;而她青春美丽气息又吸引了许多英俊少年,许多豪门望族公子哥爱慕求婚者络绎不绝。但希帕蒂亚担心爱情会影响自己的事业,拒绝了所有的求婚者,她说:“我只嫁给一个人,他的名字叫真理。”

(2)、所谓好话说尽坏事做绝大概就是形容这样的时期或场景。

(3)、主要作品有小说《红豆》、《鲁鲁》《三生石》童话《寻月记》《花的话》《总鳍鱼的故事》散文〈西湖漫笔〉〈奔落的雪原〉〈花朝节的纪念〉〈三松堂断忆〉等,出版了多种小说散文童话选集。

(4)、著名哲学家冯友兰先生之女,1928年生于北平,毕业于清华大学外文系,退体于中国社会科学业院外国文学研究所。

(5)、海巴夏(HypatiaofAlexandria):C370-415AD,普罗提诺的跟随者,大约在公元400,在亚历山大里亚发展新柏拉图主义,直到415去世。她显然十分出名,以至于专门写给哲学家的书信中常常提到她。她也是一个重要的数学家和天文学家,她被认为教授过关于不同层次的现实和理解现实的人文能力的观念。她相信自然世界的任何事物都来自“一”,而人类缺乏足以理解终真实的精神能力。她后来并不出名极有可能是因为她的著作无一幸存(即便是学生的书信也是如此)。然而,看来她的存在使得城邦里的基督教团体倍受威胁,可能部分是因为她强调科学的价值。她被一群基督徒折磨至死(包括用牡蛎壳的僧侣)。崇拜者把她尊为与苏格拉底齐名的哲学殉道士。

(6)、玛丽·渥恩诺克DameMaryWarnock

(7)、而更为悲哀的是,邪恶的事情是由那些心里没确定是从善或作恶的人所做的。就像艾希曼这样,他根本就没有意识到自己在作恶,甚至从未意识到自己在做什么。

(8)、普罗提诺的跟随者,大约在公元400,在亚历山大里亚发展新柏拉图主义,直到415去世。她显然十分出名,以至于专门写给哲学家的书信中常常提到她。

(9)、波伏娃|阿伦特|海巴夏|安妮·康韦......

(10)、出生时名位安妮·芬西,她通过她的哥哥在剑桥的亨利·摩尔手下间接研究哲学。她的性别禁止她自己去学习哲学,她只有在她短暂生命中的大部分时间与摩尔通信,她47岁去世。

(11)、西蒙·德·波伏娃的大部头《第二性》显示了她的混合意识。它不符合严格的哲学定义,因为它是抽象思维和历史以及人类学-现实的合成物,类型问题可能是为什么这些女哲学家没有被列入伟大哲学家之列的原因。但是柏拉图也是一个戏剧性小说的作者——因而不考虑兰德是毫无理由的。

(12)、《这份爱》:2001年,法国。让娜·莫罗主演。“爱之于我,不是肌肤之亲,不是一蔬一饭,它是一种不死的欲望,是疲惫生活中的英雄梦想。”这是法国女作家、剧作家和电影艺术家玛格丽特·杜拉斯(1914-1996)的人生格言,也是她情感的真实写照。本片即是讲述文学大师玛格丽特与她的年轻仰慕者,后来成为恋人的甄之间的感情生活。故事讲述朴素且细腻,让人相信灵魂的呼应激发的爱,可以超越年龄的限制。新浪潮文艺女神让娜·莫罗以73岁高龄出演老年杜拉斯,形神兼备,为电影增色不少。

(13)、伊丽莎白·安斯康(Elizabeth Anscombe):1919-2001

(14)、生于英国,迈阿密大学哲学与法律教授。她在界限的艰难边缘,提出基础融贯主义的认识论,一种介于基础主义和融贯论的第三条道路(如果你想问,你就不会理解)。

(15)、这一切罪恶,都是在教堂里耶稣基督画像和雕像那宽大慈祥的目光注目下进行,这一幕与这位大神宣扬的无限大爱是多么格格不入啊。过去、今天和未来,黑暗和愚昧从来也没有消失,所有的黑暗、愚昧和暴虐都是在一幅幅美好的画卷掩盖下进行的,都被冠于美好的辞藻。

(16)、所以,我们可以这么认为,在西洋油画中,女性模特人体艺术的俏丽,体现在“裸露”,因为“裸露”,所以俏丽、美丽,特别是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的艺术家,用裸露的人体之美,来表现崇高的“人文主义”思想精神,或者是赤裸裸的人体之美,来突出纯洁高尚的灵魂的重要性,

(17)、玛莉·渥斯顿克雷福特MaryWollstonecraft

(18)、生于美国的男女平权主义者,先验唯心论的捍卫者,她的《19世纪女性》是美国大陆第一个重要的男女平权的声明。作为爱默生的学生,她在1846年搬到欧洲前就教于罗德岛和波士顿,嫁给了一个意大利贵族。在逃避意大利革命之后,她和她的丈夫、孩子一起溺于纽约火岛。

(19)、——作者为费城艺术大学(UniversityoftheArts,Philadelphia)文科教授

(20)、《成为简·奥斯汀》:2007年,英国。朱利安·杰拉德执导,安妮·海瑟薇等出演。影片讲述1796年,时年20岁的奥斯汀聪慧端庄,热爱写作,有志于当一个作家。她拒绝了牧师父亲让她嫁给有钱人的建议,而与英俊的爱尔兰律师勒弗罗伊一见倾心。虽然因经济的原因终是一段无果之爱,却深深影响了奥斯汀的生活和写作。安妮·海瑟薇在片中的表演细腻动人,她才因此获得2007年英国独立电影奖佳女主角提名。

(1)、2018年恰逢马克思诞辰200周年,本研讨会设置“马克思主义哲学与女性发展”专题,探讨马克思主义这一人类解放理论对于赋权女性寻求自由的重要意义。马克思主义为女性争取平等权利提供了独特的分析视角,马克思主义女性主义理论是女性主义理论的重要流派。面对当前女性发展中出现的新问题,可以在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对话中寻找启发。西班牙拉古娜大学玛丽亚·格拉教授、德国柏林自由大学苏珊娜·莱托教授、华南师范大学王宏伟教授在“马克思主义哲学和女性发展”分会场,具体分析讨论了代孕、新唯物主义对女性主义理论的挑战、马克思恩格斯在妇女劳动探究上的三条不同逻辑进路等问题。

(2)、海巴夏(Hypatia of Alexandria):C370-415AD

(3)、1906年10月14日,阿伦特出生于德国的汉诺威市。

转载请注明出处阿文说说网 » 著名的女哲学家精辟123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