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格拉底三大哲学我是谁
1、苏格拉底三大哲学我是谁文献资料
(1)、(21)HeinrichMaier:《苏格拉底:他的工作与历史地位》,296页。苏格拉底的神学倾向在其知识论与伦理学中都有所显露,以致17世纪文艺复兴时期的爱拉斯谟写道:“圣苏格拉底,为我们祈祷吧!”(见FrederickArtz:《中世纪的心灵》,纽约:AlfredA.Knopf,1958年,11页)不过,与基督教神学的本质区别在于,苏格拉底并没有提出信仰问题,他对神的诉求实则是他理智的要求。
(2)、没有人会相信,一个从未与苏格拉底蒙面的年轻人,竟然会要求法庭处死苏格拉底。真正想要控诉苏格拉底的,一定是这位幕后指使者——雅典民主派重要人物阿奴图斯。
(3)、答:我是意志的产物,延续和扩大自己的存在是目的。(叔本华的唯意志论)
(4)、所以,我都是想方设法满足妹子的味蕾,不然,受罪的可是我。
(5)、看到这,你们是否想到那句名言,“我爱吾师,吾更爱真理。”它就出自于柏拉图的弟子——亚里士多德之口。对于真理的坚持,成了后来西方人尊崇的美德。
(6)、柏拉图的三问:我是谁?我从哪里来?要到哪里去?
(7)、苏格拉底对哲学思考,开始的几个问题是,什么是虔诚?什么是民主?什么是美德?什么是勇气?什么是真理?以及你的工作是什么?你有什么知识和技能?你是不是政治家?如果是,关于统治你学会了什么?你是不是教师?在教育无知的人之前你怎样征服自己的无知?等等。我们大家从这能看出来,就苏格拉底在2000多年前提的问题,今天仍然有意义。
(8)、此时的苏格拉底是那么高大。他就像《荷马史诗》里的那位神一样的阿基琉斯,高傲地面对他的女神母亲发来的死亡警告,说出震耳发聩的宣言:“那就马上死吧,我让那行不义者得到惩罚后,不必留在这弓船旁边让人嘲笑,成为大地上的负担。”
(9)、柏拉图是西方客观唯心主义的创始人,其哲学体系博大精深,对其教学思想影响尤甚。
(10)、(14)R.M.Hare指出,这种以定冠词加形容词构成抽象名词的语言习惯正是导致柏拉图哲学进入误区的巨大语言陷井之一。参见杨峰碧根据Hare的同名著作所编译的《柏拉图》一书,台北:时报文化出版公司,1984年,90页。
(11)、 | 华兹华斯:序曲或一位诗人心灵的成长
(12)、苏格拉底并不是单纯的文人墨客,他不仅在政治哲学这一系列文字上有巨大的成就,他这一生中参军过三次,在每一次的战斗中都表现得十分顽强,这也是人们敬佩他的原因,身为一个文人,在战场上还能如此英勇开挂,怎么不让人产生敬佩之情?
(13)、中国历来的哲学家们,基本上没脱离这一“纲领”来解释人之起源问题。
(14)、第助产士法,就是象助产士那样,引导人们,启发人们,使人们通过独立思考,形成自己的见解。
(15)、他后教育了一遍雅典公民,不管是反对他的,或者是支持他的。因为遵守了自己内心的公正,他昂着头面对这个审判。(我很难赢得,不是因为缺少语言,而是因为缺乏勇气和无耻,我不愿对你们说那些你们喜欢听的话,我不哀悼,不悲恸,不做也不说别的很多我认为不合我的品行、而你们习惯从别人那里听到的那些。我认为,我不该因为危险而做自由人不该做的事,而且我现在也不后悔做了这样的申辩,我宁愿选择这样申辩而死,也不选择那样活着。——《苏格拉底的申辩》柏拉图)。
(16)、这三个问题自从柏拉图提出后就成为从古至今各方神圣一直争论的问题。
(17)、民主制遭破坏,雅典人也很着急,他们急需重建社会秩序,恢复古典民主制。这种着急的心理,使得雅典人变得十分敏感。任何他们觉得可能有损雅典良善风俗和政治、宗教制度的,他们都是毫不犹豫地打击,宁可错杀一千,也不放过一个。古典民主制原本的包容自信消失殆尽了。这是苏格拉底被杀的大背景。
(18)、我们对苏格拉底这一段的辩护不禁感到惊讶。他根本就没有把赢得官司当成自己的目标!
(19)、《礼记.大学》,提出了“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八条“大学之道”。这可以看作是中国古人,对于人生在世生活目的之即是基本又是高标准。
(20)、这样的判决在现在看来相当可笑,让青年更加进步居然变成了荼毒青年的思想,虽然他到后有逃跑的机会,可是他仍然选择放弃,即使他的国家这样对他,他仍然爱着这个国家,他认为如果自己逃跑了,会破坏雅典法律的,正因为这样的家国情怀,他选择饮下毒汁而死。
2、哲学三问,人生三问
(1)、苏格拉底已然成为2500年来这些追求知识的人们的标杆与模范。
(2)、众所周知,苏格拉底从来就不喜欢民主(“那就是一群没有牧羊人的羊群”,实行多数人的暴政)。加之苏格拉底与雅典民主派的敌人阿尔西比亚德、克里提亚、卡尔米德等人都有过密切的关系。正是担心苏格拉底对于民主的破坏,阿奴图斯才想通过审判将他逐出雅典。
(3)、在古希腊的时候,古希腊的哲学是很流行的,而且今天人类的哲学也主要来源于古希腊,而且在我们所认识到的科学家当中,比如说提出万有引力定律的伟大科学家牛顿,也曾受到过古希腊哲学的影响,所以这些例子都足以够证明,古希腊哲学对于科学的发展也有着一定的作用,毕竟苏格拉底就曾经对人生终结的哲学进行过描述。
(4)、一个人自呱呱坠地那一刻起,人世间的烦恼便开始包围住了他。襁褓中因饥饿而嗷嗷求饱,因寒冷而哇哇求暖。孩体时起便因要玩具而哭闹,因受不公平对待而委屈,因与伙伴们争吵而伤心,因家贫受侮而难过。
(5)、首先,伦理学在他的哲学中占有中心的位置。苏格拉底认为,自然界的一切都是神按一定目的安排好的;人没有认识自然的能力,研究自然及其规律是对神的干涉,是对神的亵渎。哲学的对象不是自然而是人,对自然的研究是劳而无功,得不出任何结果来的。哲学的目的,是教导人们怎样过道德的生活。要实现这个任务,就必须对永恒不变的普遍道德概念——真正的善有所认识。他主张从怀疑自己开始——“我知道我什么也不知道”。他说,即便那些公认聪明的人,其实和他一样,对真正的善并不了解。差别在于,那些人自作聪明,强不知以为知;他和这些人之不同,就是承认既不知道,也不自以为知道。他引用了德尔裴太阳神庙的铭文作为自己哲学的格言——“认识你自己。 ”他说,如果能认识到人的智慧很少有价值或根本没价值,人实际上是一无所知的,才能承认神是聪明、有能力的。认识自己一无所知,是人们改良心灵,培养道德的第一步。他进一步说,“道德即知识”。从来没有人明知恶而去作恶,一切罪思都来源于人的愚昧无知。勇敢、节制和敏悟等这些优良品性,如果没有一个正确的、理性的心灵来指导,它们不仅不能使人为善,给人带来益处,而且会给人带来害处。因此,“道德就是知识”。 其次,是他以“概念论”为核心的认识论。苏格拉底认为, “知识”主要是指对道德的永恒不变的一般概念的认识。他说,人的感觉所感知的是经常变幻不定、永不同一的东西。因此,感觉不能帮助我们认识真理,“如果我们以眼睛看着事物或试想靠感官的帮助来了解它们,我的灵魂会完全变瞎了”。只有抽象的道德概念才是永恒不变的真理。苏格拉底继承并发挥了华达哥拉斯关于灵魂不死和“身体是灵魂的攻墓”的说法。他认为,人的心灵在人出生之前就已存在,当人活着的时候,人的心灵和身体结合在一起,受着身体的牵累;只有死后,才能得到所希望得到的知识。普遍道德概念怎么获得呢?苏格拉底提出了他的著名的方法“问答法”。这个方法包括四个部分——“讥讽”、“助产术”、“归纳”和“下定义”。实际上,苏格拉底的这个方法,是针对古希腊盛行的“辩论”提出来的,所以他也称这个方法叫“辩证法”——当然和后来人们理解的辩证法的含义是有很大区别的。所谓“讽刺”,是说在谈话中要让对方讲出自己的看法,然后揭露对方观点中的矛盾,以使对方承认自己其实是一无所知的。“助产术”,是说在揭露对方意见的矛盾后,要把自己的意见告诉对方,提示对方这个意见其实已经潜藏在对方心灵中了,不过只是帮助他把这个真理“降生”而已。“归纳”,是从个别事物中找出共性。“下定义”是给这个共性一个明确的概念。
(6)、这当然不能被雅典人的宗教所接受。但宗教信的哪是真正的神呢?(“宗教是政治化的知识,也就是一种意识形态。意识形态关心的不是真理,甚至不是政治生活的真理,而是对政治现实的功用和利益......对神的知识一旦变成了宗教和意识形态,就不再谦卑,就不再坚持人与神之间的距离。”——《生的根据死的理由》吴飞)。
(7)、读者们大多都是无神论者,可能会觉得这些辩论莫名其妙。
(8)、莫勒图斯继续提出希望判处苏格拉底死刑的请求,谁都清楚,这只是虚晃一枪——审判就像市场上的讨价还价,原告提出一个稍重的惩罚,然后等着审时度势的被告提出另一个轻一点的惩罚。
(9)、苏格拉底的伟大之处还在于他是真正通过自己学习,获取许多知识的人,他通过自己的不断努力,深刻研究了荷马史诗,并且学习了父亲的雕刻手艺,在30岁的时候,他成为一个不收任何报酬的教师。苏格拉底对于自己的种种作为感到十分满意,他自封为神赐予整个雅典的礼物,对于苏格拉底来说,人生存在的意义就是与人讨论问题,他一辈子的生活几乎都是在室外生活的,在街上遇到人就探讨各种问题,他的涉猎十分广泛,不仅仅是在政治哲学上要学习,甚至是寻常人的生活技能上,他都不乏学习的兴趣。
(10)、苏格拉底不愿意死,但他更不愿意不正义的活。哲学生活战胜了死亡。
(11)、“那多余的3快就是你的利润吧?一天600块收入。”
(12)、至于“人终到哪里去”,中国古人,既不像西方很多人那样“争上天堂,恐下地狱”莫名惶惶地追求来世;也不像南亚不少人那种相信“轮回”,循环往复,消极无为。
(13)、理论的文字阐述冰冷而干瘪,我们来看一个具体问题。
(14)、同时在这个新神的思想中,他仍然不忘记时刻警醒人们的论点,那就是,人类一定要明白自己多么无知,所以在新神思想中他时刻强调人们注意,虽然你有理性,你有智慧,但是你这一点小小的智慧是无法与神灵相媲美的。
(15)、法官们明显怒了,以至于本来不认为他有罪的法官,却投了他死刑。
(16)、我这里每天限量提供200份足菜足量的经济快餐,价格是13元,比外面实惠多了,而且我都是用花生油的,的干净卫生。
(17)、是的,我们越是接近哲学问题,夜色就愈浓,而这恰恰是哲学吸引人的地方。
(18)、去的次数多了,跟店老板也熟悉起来,有时候还一起进餐。有一次他还透露了他这个小店赚钱的秘籍,说起来,你可能也不信,一个50多平方的私菜馆,一年可以盈利二十多万。
(19)、(31)参见亚里士多德《大伦理学》1182a20:“他(苏格拉底)使德性成为知识的一部分,这就消除了灵魂的非理性成份以及情感和道德的特征。”
(20)、柏拉图是著名的古希腊哲学家,他写下了许多著作,并且在雅典创办了著名的学院。他是苏格拉底的学生,也是亚里士多德的老师,他们三人被广泛认为是西方哲学的奠基者。如同许多古老的文献一样,柏拉图留下的文集残缺不全、存在许多争议。
3、苏格拉底灵魂三问
(1)、我不晓得喜不喜欢这样的“自己”,不过,这样的“自己”一定不存在于少年白日梦的范畴。究竟活没活成自己平生讨厌的样子?
(2)、苏格拉底出生于雅典一个普通民众的家中,他的父亲是雕刻匠,母亲则是助产妇,他母亲的职业为他后来的“助产术”教育思想带来了很大的影响。
(3)、所以到30岁的时候,他就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哲学思想,他主张平民教育,他无私地开展了对平民的这样一个辅导,他无偿的,教育年轻人,不设馆不收费,抚育了一批又一批的年轻人。
(4)、苏格拉底的死是西方哲学的核心事件。哪怕到今日,人们也难以想明白:为什么雅典这样一个文明的民主城邦,要把爱它的儿子——这个智慧的雅典人苏格拉底给处死?
(5)、(注:本文写于2001年,是我本科大一时候所作,于我跟几个同学创办的校园刊物《鹰隼》第1期,这个刊物总共只发了两期就因经济问题关门大吉了。现在网上很多转发未注名原作者。)
(6)、它们都是以自我为中心展开,考虑的完全是人的问题,以人的自由意志为核心。
(7)、理想是无限的,我们不可能完全实现我们的理想。这种不可能,一方面是说我们现在的理想难以实现,另一方面也是因为我们自身对理想的认识会不断变化而使得理想不可能达成。我们只能通过自身的探求不断接近理想。这个探求的过程可能会转向,可能误入歧途,也可能出现意外变节,但我们不能因此就停止追逐理想,否则的话,我们就是自甘堕落,糟蹋了我们身上好的部分。
(8)、在长逾千年的时间里,之前的一切哲学成果都湮没无闻了,后来还主要是从阿拉伯文中寻找回了一些之前的思想和文化遗产。这个过程,属于被称为“文艺复兴”运动的一部分。
(9)、目前科学普遍认为人类是非洲诞生,又走出非洲慢慢的来到世界各地,经过千万年的时间,才慢慢进化到现在的地步,但值得怀疑的是,世界各地的人们在古代都“创造”了一些光怪陆离的神话,比如“亚当和夏娃”“女娲造人”“山海经”等等,这些神话故事大同小异,基本上都是说一个类似于“上帝”的人物从混沌中出现,然后创造了天地万物。
(10)、苏格拉底,出生于公元前469~公元前3苏格拉底比中国的孔子晚出生了接近100年。孔子公元前551~公元前4
(11)、所以,这样的新思想,也就从侧面变成了对于人类认知自己无知的教导。苏格拉底的这样种种作为,也让他被当时重新归为奴隶主民主制度的雅典统治者判为蔑视传统神明、引进新兴神明、腐化当时青年等一系列十分可笑又莫须有的罪名,终他被判处以死刑。
(12)、他的这种思想,也引导了后世的无数人,苏格拉底曾经说过:
(13)、(想想,同样质疑轻视法律法规,面对判决,苏格拉底与阿尔西比亚德却有着不同的行为。)
(14)、苏格拉底强调的自我认识、自我深省,不是说你把自己的理想列个清单,反省反省自己做得怎么样就完了,也不是儒家圣人说的“每日三省吾身”式的道德反省。苏格拉底的自我认识本质上是超越功利式、道德式或鸡汤式的,其主要有两层含义,一是要深度认识灵魂自身,一是要深度认识灵魂的处境,简单点说,就是既要认识自己,也要认识他人,二者不可偏废。
(15)、这一个神明,这一个理想,正是对于善的终追求,苏格拉底认为哲学的意义就是——追求到终的善良。在他的新神明思想中,人类之所以能够有爱心有理性,那是因为人类得到了这一个神明的偏爱,人类的理性与善良其实都是神性的一部分,而灵魂的终本质就是理性与善良。
(16)、新中国成立70周年了,遥想当年那么多仁人志士,放弃国外优厚的生活条件和待遇,冲破重重阻碍回到自己的祖国,吃苦耐劳,甘于奉献来报效这个一穷二白的国家!他们知道:我是谁?从哪里来?要到哪里去?我们祖国的强大,人们永远不会忘记这样的优秀儿女,他们光辉的名字也永远都铭记于心!为自己的祖国奉献智慧和汗水,才是幸福的无悔人生!后我把自己一首小诗敬献给大家。
(17)、后人将苏格拉底问答法提炼为四个步骤:第讥讽:不断提问题使对方自陷矛盾终承认自己的无知。第助产:帮助对方得到问题的正确(或清晰)答案。第归纳:从各种具体事物中找到事物的共性和本质。第定义:把个别事物归入一般概念。
(18)、亚里士多德是柏拉图的学生,早年在柏拉图学院学习,后来受马其顿国王征召,教授13岁的亚历山大学习希腊文化。亚历山大出征后,他回到雅典创办了自己的学校。
(19)、第一轮审判结果下来了:280比2苏格拉底被判有罪。
(20)、以上大约就是苏格拉底哲学的概要了。可以肯定的是,苏格拉底没说过“人生三问”类似的话。现在的人们,按照自己的理解“归纳”和“下定义”也未可知。 关于康德。 康德,1724-180终其一生住在东普鲁士的柯尼斯堡,就是现在俄罗斯的加里宁格勒,是处于波兰和立陶宛之间的一块飞地。康德早期著作涉及科学的更多。1775年,他读到了休谟的著作,惊呼把他“从独断的噩梦中唤醒”,于是发奋研究哲学,写下了三大批判——《纯粹理性批判》(1786);《实践理性批判》(1788);《判断力批判》(1790)。
4、苏格拉底三大哲学我是谁怎么回答
(1)、为什么说苏格拉底是人生哲学的鼻祖?有人可能说,肯定是苏格拉底啊,哲学不就是他发明的嘛?如果是出于这个理由,那就弄错了。
(2)、但苏格拉底从来不是教条主义者,他从来没有将自己的人生哲学强加于人,他始终对自己的哲学信念持开放态度,他甚至从未宣称自己有人生哲学或人生智慧,相反,他总是宣称自己一无所知。看过柏拉图和色诺芬写的苏格拉底,就不难明白苏格拉底何以被称为对话大师、哲人中的哲人,但与人讨论时,这位大哲始终以朋友相待,即使是他的弟子,他也从来不收一分钱,也不会因为被当成老师就表现出高人一等的派头。他一直像接生婆一样,用自己的方法技巧帮助他人催生自己的人生哲学,所以苏格拉底的人生哲学,既是他自己发展出来的一套自成一体的人生哲学,也是我们借以发现自身人生哲学的一种方法。
(3)、从哲学上来说,“我”是个有限者,有饮食、起居、思想、技能,而且这一切都有限,空间有限,时间有限,地点有限,而且“我”还是一个有来历的人,人类起源于非洲,“我”来自于父母,来自于国家,来自于文化的灌输。
(4)、哲学起源于古希腊,哲学也是古希腊文明超凡脱俗于其他文明之所在,是哪个地区担当了先行军呢,请看希腊半岛以东的琴海东部诸岛和小亚细亚,当时这里绵延着十二个希腊殖民地,统称为爱奥尼亚地区。爱奥尼亚直迄公元前6世纪初期(也就是第一次希波战争前)被波斯帝国的大流士征服为止,始终是希腊世界在文化上重要的一部分。
(5)、苏格拉底是如何省察生活的?在雅典广场与政治家、诗人、剧作家、工匠、农夫、商人等形形色色的人对话的过程中,他形成了一套对生活追根究底的问答法(亦称诘问法、辩证法、思想助产术),其一般运用过程是这样的——
(6)、《礼记.礼运》曰:“故人者,其天地之德,阴阳之交,鬼神之会,五行之秀气也。”
(7)、三千多年前,古希腊德尔斐神庙刻着“认识你自己”的铭文。中国有著名的格言:“人贵有自知之明”。明确自己的身份地位是个人在社会中安身立命的前提。一个人的身份地位是个人条件和社会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个人条件集中在三个焦点:①相貌的妍媸;②品德的善恶;③智能的高低。现代社会有人纠结于“靠脸吃饭,还是靠才华吃饭?”,但美德是立身之本。
(8)、泰勒斯说水生万物,阿纳克西曼德说万物始于无定,阿那克西美尼说世界的本源乃是气,这三位米利都哲学家的观点并不平淡,相反倒是相当惊心动魄。
(9)、苏格拉底看到了接下来的混乱,于是,他下定了决心要改变现在的社会情况,他认为雅典之所以陷落,是认为自己做得还不够好,他要查出雅典这一个城市真正的病因是什么。苏格拉底看穿了当时的人们信仰的神明,其实无法提供给人们有益的帮助,他明白人们信仰神明是需要给自己找一个心灵寄托,那么,如果有一个良性的思想可以引导人们,岂不是更好?
(10)、根据亚里士多德的记述,“苏格拉底自己忙于伦理问题的研究,并且摒弃了整个自然世界,他仅仅在伦理问题中寻求共相(katholou),第一个开始关心定义〔的问题〕。”(7)“苏格拉底第一个提出定义问题……由于他在寻求推理〔的方法〕,而‘某物是什么’(tiesti)恰恰是推理的前提,所以他也就是在寻求本质(ousia)……不过,苏格拉底并没有使共相成为分离地存在的。”(8)这两段关键的引文表明:(1)苏格拉底并不关心自然哲学的研究,而仅仅执着于伦理问题的探论(9);(2)苏格拉底寻求伦理概念的定义(共相);(3)对于苏格拉底来说,共相并不如后来理念论所主张的那样是分离于感性事物而存在的。除了我们对亚里士多德所用的术语可能有所保留外(比如,我们可以怀疑苏格拉底是否真正如他所说是要创立推理方法),这三点都吻合于柏拉图早期对话中苏格拉底的实践在此,共相问题与德性问题的不可分割的联系表明苏格拉底哲学首先即是对智者学派的活动所造成的道德相对主义或怀疑主义的全面改造,其知识论兴趣与伦理学兴趣共同构成一种统一的哲学实践。一方面,他对道德概念的普遍定义的寻求表明他的伦理学的努力方向是知识论的,亦即是试图以巴门尼德开创的本质主义的传统来克服道德信念的约定论解释,这一点使他注定不会成为一个宗教人物而始终保持是一名“知识分子”;另一方面,他的伦理学兴趣使他的知识论(本质论)被赋予了特定的使命感,即是说,他是试图以其知识论来全面解决雅典城邦的道德危机,并进而为城邦政制的重建提供一个新的道德基础。在此问题上,耶格尔对柏拉图的一些评论也同样适用于(甚至更加适用于)苏格拉底:柏拉图学园“不可能采纳任何将哲学问题限制于知识问题的研究课题”,因而所谓知识问题就是德性问题由于这样一种特定取向的努力,苏格拉底使得德性这一功能性概念更多地具有了道德的含义,使之成为人之为人所必须具备的道德品质而不再仅仅是人们获得事业成功所要求的“资质”(competence)或“素质”(quality,character)更为重要的是,通过对其定义的探究,德性概念从而成为要求具有普遍意义的概念,而不再是人的自然本性,更不是因人而异、约定俗成的东西,智者们提供的教育因而也就不再能够满足人们对德性的要求,智者的教育资格从而在理论上被剥夺。然而,他对智者的批判并不等同于阿里斯托芬那样的维护传统的人士的批判,而是作为一个道德的改造者来进行批判的,其结果是同时造成了与传统及政治的冲突,亦即普遍知识与通过选举产生的社会的冲突。“城邦的守护者们感到这位雅典怪人自己选择的角色乃是一位理智卓越者对大多数人视为正当和善的东西的反抗,因而也是对城邦安全的威胁。”(13)
(11)、(19)参阅GregoryVlastos:《苏格拉底的诘问法》,载《牛津古代哲学研究》Vol.JuliaAnnas编,牛津:ClarendonPress,1983年,39页。
(12)、不过,可以简单介绍一下苏格拉底说过什么;以及康德的“三大批判”讲了什么。 关于苏格拉底。 苏格拉底,古希腊著名哲学家,据说生于公元前469年——中国的孔子去世整10年,卒于前399年。还据说,他的父亲是雕刻匠,母亲是助产士。之所以用“据说”,是因为以上信息,都来自他的学生柏拉图和色诺芬。苏格拉底没留下任何自己的著作,关于他的思想,也基本是这两个学生转述的——这有点儿像孔子。
(13)、他告诉了我们原因:“这位,如果你认为有点人格的人应该计较生死的危险,而不是在做事时仅仅关心这个:做的究竟时正义还是不义,是好人做的还是坏人做的,那你说得真不美。”
(14)、(4)RobertWardy:《苏格拉底的不虔诚》(手稿),1页。
(15)、他在“教廷”势力仍很强大局面下,一方面不得不论证上帝的存在,另一方面又抛出了他的“我思故我在”的怀疑论来否定上帝存在——他说,除了他的思维是确实存在的,其他一切皆可怀疑,这也开创西方近代哲学中“经验主义”和 “唯理主义”两条发展线索。
(16)、可以试着用叔本华的思路来诠释阿纳克西曼德,万物之本源阿派朗(无定)本来就是初无定质,无分别无形相,一旦万物生成,从无定变成有形,显然是对本源的背离,按照必然性,就一定会回归源始状态,所以万物的生命和死亡都不过是在为他们背离始源的出生而赎罪,或者说这是暂时生命对永恒状态的一种回归。
(17)、“这就对了,我做的就是这个。”他一脸兴奋的说着。
(18)、锋芒图书-专注于“知识网红、企业创始人、大V们”的
(19)、饥寒生盗心,温饱思淫欲,这是一句流传至今的谚语,从古到今,从你到我,无一幸免。
(20)、当时所有订单的来源都是百度,那个时候,百度就是我的图腾,我的王。
5、哲学三大问题
(1)、答:我是一个对立统一的矛盾体,善和恶,生与死,男和女,高兴和悲伤。(黑格尔的辩证法)
(2)、没有对自己对他人对社会的反复省察,短时期来看,我们可能会过得很幸福,但这种幸福是建立在无知和自以为是基础上的,它的地基并不牢,像窗户纸一样一捅就破;而长期来看,未经省察的人生,就像那些一直住在洞穴里手、脚和心灵都被束缚的人,他们把看到的幻象当作真实,一辈子都在自欺欺人。这样的人,他拥有的一点“人生哲学”都是被社会一层层过滤过的。他可能逢人就说“我主张XXX人生哲学”,但实际上他不过是拾人牙慧。
(3)、当然,这一程式只是一个“标准的诘问法”(standardelenchus),大多数对话尤其在第4步不能满足这一程式,而即使提出了“A乃是对B的知识”这样的结论,对手也难以真正明了这里所谓“知识”是什么以及如何达到这种知识。因而,柏拉图早期对话的典型结局是一种无所适从、不知所措的茫然(aporia),因而是否定性的而非建设性的,以致我们只能在苏格拉底那里发现一种对知识的要求而不能发现他十分肯定的立场。这样,苏格拉底往往是从其否定性的开端走向一个更有力的否定性(或挫伤性的〔frustrating〕)结果,其寻求道德的确实水准的努力至少在表面上给人一种怀疑主义的印象。在此,他所宣称的“无知”就不仅是他个人的虚怀若谷,而是对整个人类的“无知”的断言。“智慧(sophia)这个词太大了,它只适合于神,但爱智(philosophia,亦即哲学)这类词倒是很适合于人。”(20)因而,苏格拉底所给出的信息就不是要人们采取某种学说来作为行为的指引,而是要人们采取一种特定的态度,以自身理智的谦恭去发现如何生活的准则。在此,苏格拉底实践中的神学倾向是清楚的,而迈耶尔(HeinrichMaier)将柏拉图《申辩篇》29d~e中的一段话称作“苏格拉底的福音”(21)也就显得贴切了。
(4)、(11)见WernerJaeger:《Paideia:希腊人的文化理想》第二卷,牛津大学出版社,1986年重印本,104页、161页、170页。
(5)、苏格拉底到底提出了一套什么样的人生哲学呢?
(6)、后他指出了污蔑形成的原因,雅典人不能容忍“越来越多的有闲青年加入进来,和他一起,或学着他审察他们”。
(7)、(22)参阅GerasimosX.Santas:《柏拉图早期对话中的苏格拉底哲学》,伦敦:Routledge&KeganPaul,1979年,106~107页。
(8)、雅典人大都知道苏格拉底是个公正勇敢的人,他的辩词虽然令人生气但也是事实。可他们实在不会相信名望极大的阿奴图斯会错怪苏格拉底,这其实才是大多人投他有罪的真正原因。
(9)、苏格拉底是一个勇者,也是一个智者,他就如他自己所说的那样,是神明赐予雅典的礼物,他无惧无畏,为整个国家献出了生命,他有逃跑的机会,可是仍然选择死亡,而原因竟然是为了维护要杀死他的这个国家法律的。
(10)、关于“人从哪里来”,中国自古只有两种说法——
(11)、西方哲学的出生时间更早,那时距离苏格拉底出生尚有一百年,而且它的出生地竟不是希腊本土,而是如今属于土耳其安纳托利亚半岛沿岸的希腊人殖民地。所谓殖民地,我们不要误会,这里没有赶走原住民的意味,Colonia,colo是指耕种土地,希腊文中的意思是新村落,即不在家乡的新居住地。
(12)、这是个哲学上的问题,据说是由古希腊先哲苏格拉底提出的。
(13)、他完全可以和那些讨厌他的固执雅典人做法一样,假装承认自己有罪,再配上一场精彩的表演,得到生存的恩赐。(“泪流满面地向法官们恳求,还带孩子上来,以便能得到大的同情,还带上来很多别的亲戚朋友”——《苏格拉底的申辩》柏拉图)
(14)、他认真回顾自己的一生:没有不敬神明,没有败坏青年,而且真正为雅典带来了大的好处。于是他荒谬地说出他应该得到的惩罚:“如果按照正义,根据我的品行提出,我就要提出这个:在政府大厅用膳。”
(15)、在柏拉图早期对话中,苏格拉底所寻求的被定义项是事物(主要是某些抽象品质)的eidos,但这里的eidos并不如同柏拉图中期对话中的eidos那样与感性事物相分离,而是体现于其中的,这一点与前文所引亚里士多德的有关记述是吻合的。更恰当地说,这些早期对话几乎没有意识到“分离”的问题,亦即没有意识到eidos概念本身的复杂性所蕴含的困难。在此,作为“共相”的eidos指:(1)某一类行为所共同具有的属性本身;(2)使这些行为成为它们自身的根据;(3)使我们可以给予这些行为以单一的称谓的根据(22);(4)使我们能够对于某一特定行为是否具有某种属性做出准确断言的根据;(5)使我们在任何时刻、任何处境中都能够做出正当道德选择的根据。总之,eidos是我们的全部道德行为的充分条件,对之的完整定义即构成知识。在此意义上说,定义是可真可假(用现代术语说即是含有真值的),而知识却是与真理(alētheia)等同的概念因此,定义是达到知识的手段或途径,也就是人们获得标准的手段或途径。尤其值得注意的是,苏格拉底并不热衷于对自然属性的定义的探究,偶然提到某种自然属性不过是引入一个例子来推动讨论的顺利进行他真正要求获知的只是人类之aretē的定义,这一要求使他的哲学贡献丧失了许多本该属于逻辑学(特别是归纳逻辑)的内容,并更多地具有了目的论的含义。在他那里,eidos不仅是共相,而且也是(甚至主要是)生活的目的或目标(skopos)就此而言,定义不仅具有真值,而且还有好坏、优劣、善恶之分:一个定义越是接近对生活之目标的考察,那么它也就越好,从而也是我们应该更加积极地加以关注的因此我们可以说,“苏格拉底的世界既不是质的世界,也不是量的世界,而是目的(功能)的世界,即人的世界,善的世界……”(27)在这一点上,人们当然可以对苏格拉底提出批评,因为他的知识本身已经道德化了,故而他在对话中的作用往往是诱导性的(seductive)而不是中立的而事实与价值的混淆亦成为他所难以避免的结果。
(16)、真正的人生哲学,不仅需要深刻的反思,而且需要对人生有比较系统而一贯的认识。人生哲学的核心在于其深度思考,在于其内在逻辑的一致性,在于其知行合并不在于那些励志故事和成功经验。从专业上讲,人生哲学其实属于伦理学范畴,其核心是探究一个人该怎么看待人生,怎么过活。
(17)、假如你是一个同时代的雅典人,你会发现,无论在什么时候你见到这位伟人,都能够感受到他是真正活到幸福之中,这样的思想境界,着实让人感到敬佩。
(18)、“有的,几十号人都在公司食堂吃。”我疑惑的回了这句。
(19)、不好意思,本人在一所还说得过去的高校学过几年哲学,陆陆续续也读了若干哲学书籍。据我所知,古今中外没有哪个哲学家说过类似的话,或许仍属孤陋。
(20)、永生不死,显然不过是个幻想,那么,到这个世界上寂寞地走上一遭,到底是为了什么?诗人海子则在他的一首诗中,用另一种语气来质问,“我生下来时哭几声/我死去时别人又哭/我不声不响的/带来自己这个包袱/尽管我不喜爱自己/但我还是悄悄打开”。
(1)、(24)比如《拉克斯篇》192a~b:“我将人们能以很短的时间完成演讲或竞走的能力叫作快捷。”《美诺篇》76a:“形状就是物体周边的界限。”等等。
(2)、苏格拉底与他的学生柏拉图,还有柏拉图的学生亚里士多德,被后世的人们称之为古希腊中的三位贤者,可见苏格拉底在教育方面有何等伟大的贡献,他们师徒三人还被人们称之为西方哲学的奠基人,可是这样的伟人,在当时腐朽封建的社会中没有得到一个好的下场,终他被判以死刑,因为被当时的法庭认为侮辱雅典的神明,而且他引进的新神理论会腐蚀当时青年们的思想。
(3)、恭喜苏格拉底,他成功激怒了雅典人,全场哗然。他们不仅为苏格拉底这与众不同的申辩方式瞠目结舌,而且因为苏格拉底所讲的哲学立场而愈加愤怒......
(4)、摘自:《希腊哲学的悲剧》第二章《拯救现象》
(5)、这一系列追问,实际上已经为今天的成功学所深化发展。但是苏格拉底没有停留于此,他强调自我实现,也同样强调人的社会性。在柏拉图著名的作品《理想国》里,苏格拉底就把人和国家进行类比。因此他所谓的认识自己,不仅是个体的自我认识,也是对大写的人的认识,
(6)、亚里士多德研究的范围广,区分了“物理世界”和“非物理世界”,就“物理世界”分门别类提出了自己的意见。他的弟子,后来把他的“非物理世界”的论述,编辑成书,定名为“物理学之后”,也就是日本人用汉语汉字翻译的“形而上学”。
(7)、像许多伟大的思想一样,也许苏格拉底的人生哲学并非无瑕,但它却能超越时空的局限,始终在提醒我们应该追寻真正美好的生活,而不是看起来很好的生活。所以就像苏格拉底说灵魂是不朽的,我也要说,苏格拉底是不朽的。
(8)、我的理想是什么?我希望我的理想能给我带来什么?它是否真是我内心的需要?我的理想一直在变化还是不变?我的理想终能为我带来什么?理想使我快乐还是痛苦?我需要为理想付出什么代价?我的理想在哪些方面是理智的,哪些方面是幻想?……
(9)、(23)见《高尔吉亚篇》454d:苏:如果有人问,“高尔吉亚,是否存在错误信念与正确信念这样的东西,”我猜想你会回答“是”。//高:当然。//苏:那么,是否也有假知识与真知识之分呢?//高:不会有的。
(10)、从笛卡尔开始,哲学与神.学分道扬镳了;哲学与科学联姻的同时,科学自身其是在努力“脱离”哲学而遵循自身规律而发展。
(11)、(32)W.K.C.Guthrie:《希腊哲学史》第三卷,417页。
(12)、理解苏格拉底的贡献的关键在于认识到他对所谓德性概念的执着与强化,这一点在另一方面亦可以使我们对“苏格拉底是谁”或者“历史上真正的苏格拉底到底持一种什么样的学说”或者“我们是否有可能在苏格拉底与柏拉图之间做出恰当的区分”这样的问题得出较为合理的解答。从近代希腊哲学研究的奠基人之一Diels开始,苏格拉底即被当作一个“未知的X”(1)来处理,而给这个X取何值则一直是人们所要努力解决的问题。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显然在于我们将把X这个变量置于什么样的“方程式”之中,因为不同的“方程式”势必使我们得出大相径庭的结论。根据我们目前所掌握的材料,除少数极端的论者,如阿斯特(G.A.Ast)、迈耶尔(H.Maier)、克罗斯特(A.H.Chroust)等人大多数论者都至少承认苏格拉底是作为哲学家而在历史上留下不可抹杀的痕迹的,而造成那些极端论者的观点的因素乃是他们既忽视了柏拉图的全部记述,又忽视了亚里士多德的记述,同时也忽视了包括喜剧家阿里斯托芬与军事家色诺芬的记述。事实上,只要多加努力,我们可以在这诸多的“苏格拉底”之间找到描述一个统一的苏格拉底的线索。
(13)、“我的母亲是个助产婆,我要追随她的脚步,我是个精神上的助产士,帮助别人产生他们自己的思想。”
(14)、柏拉图虽然崇拜自己的老师苏格拉底,但事实上,他和苏格拉底是类型完全不同的哲学家。苏格拉底更多的是一个现实主义者,柏拉图是理想主义中的理想主义者。《理想国》里面他设计了世界的蓝图:一个由哲人王统治的王国,人们爱好智慧,以追求善的理念为人生的意义。
(15)、一种是如女娲抟人的神话传说;另一种是“日精地华”,也就是“天地阴阳”产生了人。
(16)、讨论一个问题时,苏格拉底一般先从一个流行而仓促形成的意见开始。然后他从日常生活中提出例证来考验这种意见,有可能和必要时,则表明这种意见的论据不充分,需要修改和纠正。他提示各种各样的事例,帮助参加对话的人构成正确的意见,直到真理逐步展现出来,才停止追问。
(17)、苏格拉底是一个至死都要追求真理的神圣之人,在历史的地位上,西方的苏格拉底几乎可以与东方的孔子平行,同时,哲学家以及历史学家们,把苏格拉底生活的这个时代称为古希腊哲学的分水岭,可见苏格拉底之伟大。苏格拉底真正做到了如他自己所说的那样:
(18)、然后从四五世纪开始,就进入欧洲的中世纪了。
(19)、苏格拉底嘲笑他:“你同意我相信精灵,却说我相信精灵的父母神。”
(20)、2012年那会,刚毕业一年多,当时我在操作一个服装T恤项目,压了很多货,大概5万左右,具体的已经记不清楚了。
(1)、但机智的苏格拉底用一系列辩论便让莫勒图斯的控告自相矛盾:“一个信精灵之事又信神之事的人,却不信精灵、神、英雄。”
(2)、他记载的苏格拉底对话录成为后人研究他们思想的主要来源,但许多内容记载的是柏拉图自己的看法,而不是苏格拉底的原意。
转载请注明出处阿文说说网 » 哲学三问,人生三问精辟122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