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二十则
1、论语二十则原文及翻译
(1)、孔子说:“君子没有什么可与别人争的事情。如果有的话,那就是射箭比赛了。比赛时,先相互作揖谦让,然后上场。射完后,又相互作揖再退下来,然后登堂喝酒。这就是君子之争。”
(2)、子曰:“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主忠信,无友不如已者。过则勿惮改。”
(3)、 译文 孔子说:‚学了,然后按一定时间去温习它们,不也愉快吗?
(4)、晓得,但是人类有个毛病,尤其不是真有修养的人,对这个毛病改不过来。这毛病就是明明知道自己错了,第二秒钟就找出很多理由来,支持自己的错误完全是对的,越想自己越没有错,尤其是事业稍有成就的人,这个毛病一犯,是毫无办法的。所以过错一经发现后,就要勇于改过,才是真学问、真道德。
(5)、凌晨四点就醒了。想到今天要讲“《论语》的结构”,不妨把两篇读书札记发出来,供听众参考:“《论语》二十篇文质大略”,“《乡d》与《论语》前后十篇的文质之变”,都见收拙著《古典文教的现代新命》(上海人民出版社,2012年)。
(6)、周有大赉,善人是富。“虽有周亲,不如仁人。百姓有过,在予一人。”
(7)、那么,我如何来证明这个“无友不如己者”是这样解释呢?很自然的,还是根据《论语》。如果孔子把“无”字作动词,便不用这个“无”了。比如说,下面有的“毋意”、“毋我”等等,都用这个“毋”字。而且根据上下文,根据整个《论语》精神,这句话是清楚的,上面教你尊重自己,下面教你尊重别人。
(8)、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9)、一是深感社会变迁太快,但人们却似乎抛弃了部分传统美德,仁、义、礼、智、信的缺失对社会生活的冲击较大。不展开论述,亦不举例说明。
(10)、从一场变故开始称“子”之后,时与变的含义发生了变化。此前是“孔子”的时变,也就是在乡d礼文内部的时变,此后是“子”的时变,也就是“山梁雌雉”的时变,即文质之变。而这样的时变是只有作为立法者的素王才能知的,才能行的。这样一个立法者不再是乡d的孔子,而是经过了自称私名(“丘”)而达到的大公无名(“子”)。这个意义上的无名之子也就是素王。
(11)、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12)、昨天傍晚在漓江边散步所见。如果给我帐篷和睡袋,在这个桥下应该会有美好的睡眠。
(13)、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14)、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15)、那么“无友不如己者”,是讲什么?是说不要看不起任何一个人,不要认为任何一个人不如自己。上一句是自重,下一句是尊重人家。我们既然要自尊,同时要尊重每一个人的自尊心,“无友不如己者”,不要认为你的朋友不如你,没有一个朋友是不如你,世界上的人,聪明智慧大约相差不多,反应快叫聪明,反应慢就叫笨。你骗了聪明的人,他马上会知道,你骗了笨人,尽管过了几十年之久,他到死终会清楚的。难得有人真正笨到被你骗死了都不知道的,这个道理要注意。
(16)、译文∶孔子说∶“贤德啊,颜回吃的是一小筐饭,喝的是一瓢水,住在穷陋的小房中,别人都受不了这种贫苦,颜回却仍然不改变向道的乐趣,贤德啊,颜回!”
(17)、二是读完林语堂先生所著的《孔子的智慧》、《老子的智慧》后,读《论语》了解古代先贤的智慧,希望能从中汲取精神食粮,更好的拥抱未来。
(18)、子夏曰:“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
(19)、首篇《学而》首章三句和末篇《尧曰》末章三句,是解读全书的总纲。其要犹如春秋始“元年春、王正月”,终“获麟”。以公羊春秋读论语,据在二书皆为质性口传之书,非文章之类。《学而》末二章与首章之呼应:切磋即为学而时习之说,琢磨即为朋来之乐,“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即为“人不知而不愠”。首章论学由远及近,后章曾子三省由近及远。《阳货》第十七“六言六弊”,论学详矣,何以不系之此篇,以其节目繁多矣,宜为后续展开之文。“学而不思、思而不学”,何以不系之《学而》,以未全于三也。考《学而》第一所记,多以三事出之,兼天地人之道而备焉。《为政》第二杂出二《八佾》多以二事对举,其微言大义尤须深味。
(20)、有子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
2、论语二十则原文顺序
(1)、《八佾》多二事对举,失《学而》三句之善。于此篇论三代则必截断为两章者以此。以时礼之不全德,故以讽之。“杞宋不足征”为一章,“周监二代、郁郁乎文”为另章,微言风时而已,亦春秋通三统之义也。参《卫灵公》第十五“颜渊问为邦”章,夫子告以“行夏之时,乘殷之辂,服周之冕”,是天道取夏时之等,地道取殷质之行地无疆,人道取周之郁郁乎文也。以通三统之全德寄望于颜渊者,后十篇从先进、立素王之义也,详参《先进》、《颜渊》、《子路》、《宪问》、《卫灵公》诸篇章节编排结构。又可思考何以“颜渊问为邦”不系之《颜渊》第亦不系《季氏》第而系之《卫灵公》第十五?王之也。后十篇之《卫灵公》第十五可比照前十篇之《雍也》第六(“可使南面”)。又,此寄望可比较《春秋公羊传》结尾夫子三叹之义:“颜渊死,天丧予;子路死,天祝予;西狩获麟,吾道穷矣”。
(2)、 子曰:‚《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3)、“君子怀德,小人怀土”(见《里仁》。“里仁”篇名亦如“乡d”,义涉居处与行动、经常与权变)。车马与宫室构成了《乡d》篇的两大主题。《乡d》的结构与《孔子世家》有某种对应关系。《乡d》的记述是孔子生命的索隐,也是《论语》前后十篇文质之变的枢纽。尤其是末章,正好位处前后十篇的中间。
(4)、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5)、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6)、君子没有一顿饭的时间背离仁德的,就是在紧迫的时刻也必须按照仁德办事,就是在颠沛流离的时候,也一定会按仁德去办事的。
(7)、‚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8)、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
(9)、《泰伯》第八末章称禹三事皆自卑登高者,皆质而文者、绘事后素者也。首章泰伯,周泰伯也,而避周之文就吴之野,断发文身,亦春秋黜周之文以复质之义也。复质自非蛮夷化,但以之托义耳。托义,亦公羊之常例。《泰伯》第八可对勘《微子》第位置相当,复质之义亦相当,惟一以圣王说之,一以隐逸说之,犹《易》上下经天道人事之对应也。
(10)、曾子有疾,召门弟子曰:“启予足,启予手。《诗》云:‘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而今而后,吾知免夫,小子!”
(11)、 译文 孔子说:‚复习旧知识时,又能领悟到新的东西,才可以做导师啊。‛
(12)、三是希望对教育后代有用。今年暑期送了亲戚朋友不同版本的论语,有《论语集注》(朱熹)、《论语译注》(杨伯峻)、《孔子的智慧》(林语堂)等。此外,本人亦于2014年购买了《论语新解》(钱穆),很惭愧,至今仅翻阅了不到40页。
(13)、《书》:《尚书》。杨伯峻注:“《书》云以下三句是《尚书》逸文,作伪《古文尚书》的便从这里采入《君陈篇》。”
(14)、有子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
(15)、谨权量,审法度,修废官,四方之政行焉。兴灭国,继绝世,举逸民,天下之民归心焉。
(16)、图文来源于大公国学,若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17)、生而知之者上也;学而知之者次也,困而学之,又次也;困而不学,民斯为下矣。
(18)、译文:孔子说:“我十五岁的时候立志研究学问,三十岁确立自己的理想,四十岁不为我所做的事情而迷惑,五十岁的时候我懂得自然的规律和法则,六十岁时无论听到什么;
(19)、子曰:“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主忠信,无友不如已者。过则勿惮改。”
(20)、司马牛问仁,子曰:仁者,其言也讱。曰:其言也讱,斯谓之仁已乎?子曰:为之难,言之得无讱乎?
3、论语二十则原文及翻译简短
(1)、曰:“予小子履,敢用玄牡,敢昭告于皇皇后帝:有罪不敢赦。帝臣不蔽,简在帝心。朕躬有罪,无以万方;万方有罪,罪在朕躬。”
(2)、‚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3)、子曰:“狂而不直,侗而不愿,悾悾而不信,吾不知之矣。”
(4)、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5)、子曰:“因民之所利而利之,斯不亦惠而不费乎?择可劳而劳之,又谁怨?欲仁而得仁,又焉贪?君子无众寡,无小大,无敢慢,斯不亦泰而不骄乎?君子正其衣冠,尊其瞻视,俨然人望而畏之,斯不亦威而不猛乎?”
(6)、 子曰:‚由,诲汝知之乎?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7)、子曰:“好勇疾贫,乱也。人而不仁,疾之已甚,乱也。”
(8)、尧说:“啧啧!你这位舜!上天的大命已经落在你的身上了。诚实地保持那中道吧!假如天下百姓都隐于困苦和贫穷,上天赐给你的禄位也就会永远终止。”舜也这样告诫过禹。(商汤)说:“我小子履谨用黑色的公牛来祭祀,向伟大的天帝祷告:有罪的人我不敢擅自赦免,天帝的臣仆我也不敢掩蔽,都由天帝的心来分辨、选择。我本人若有罪,不要牵连天下万方,天下万方若有罪,都归我一个人承担。”周朝大封诸侯,使善人都富贵起来。(周武王)说:“我虽然有至亲,不如有仁德之人。百姓有过错,都在我一人身上。”认真检查度量衡器,周密地制定法度,全国的政令就会通行了。恢复被灭亡了的国家,接续已经断绝了家族,提拔被遗落的人才,天下百姓就会真心归服了。所重视的四件事:人民、粮食、丧礼、祭祀。宽厚就能得到众人的拥护,诚信就能得到别人的任用,勤敏就能取得成绩,公平就会使百姓公平。
(9)、子曰:“巍巍乎!舜、禹之有天下也而不与焉。”
(10)、子曰:“师挚之始,《关雎》之乱,洋洋乎盈耳哉!”
(11)、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12)、译文:孔子说:“(对待任何事业和学问)懂得它的人不如喜爱它的人,喜爱它的人不如以它为乐的人。”
(13)、子曰:“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
(14)、译文:只读书而不肯动脑筋思考,就会感到迷惑;只是一味空想而不肯读书,就会有疑惑。
(15)、子曰:“笃信好学,守死善道。危邦不入,乱邦不居。天下有道则见,无道则隐。邦有道,贫且贱焉,耻也;邦无道,富且贵焉,耻也。”
(16)、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17)、在这章经文中,司马牛问什么是仁,孔子说:仁人,他的言语显得很谨慎。司马牛说:言语谨慎,这就可以称作仁了吗?孔子说:做起来难,说话能不谨慎吗?
(18)、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19)、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20)、子张问孔子说:“怎样才可以治理政事呢?”孔子说:“尊重五种美德,排除四种恶政,这样就可以治理政事了。”子张问:“五种美德是什么?”孔子说:“君子要给百姓以恩惠而自已却无所耗费;使百姓劳作而不使他们怨恨;要追求仁德而不贪图财利;庄重而不傲慢;威严而不凶猛。”子张说:“怎样叫要给百姓以恩惠而自己却无所耗费呢?”孔子说:“让百姓们去做对他们有利的事,这不就是对百姓有利而不掏自己的腰包嘛!选择可以让百姓劳作的时间和事情让百姓去做。这又有谁会怨恨呢?自己要追求仁德便得到了仁,又还有什么可贪的呢?君子对人,无论多少,势力大小,都不怠慢他们,这不就是庄重而不傲慢吗?君子衣冠整齐,目不邪视,使人见了就让人生敬畏之心,这不也是威严而不凶猛吗?”子张问:“什么叫四种恶政呢?”孔子说:“不经教化便加以杀戮叫做虐;不加告诫便要求成功叫做暴;不加监督而突然限期叫做贼,同样是给人财物,却出手吝啬,叫做小气。”
4、论语二十则感悟
(1)、我们要知道,人都天生有傲慢,但有时候,对事情的处理,一点自信都没有,这是心理的问题,也是大众的心理。比如交代一个任务给诸位中间任何一人,所谓“见危授命”,你有时候会丧失了这个信念,心理空虚,在这地方,就须要真正的学问,这个学问不是在书本上,这就是自重。所以一个人没有自信也不自己重视自己,不自尊,“学则不固”,这个学问是不稳固的,这个知识对你没有用,因此我们必须建立起自己的人格,自己的信心来。
(2)、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3)、子曰:“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
(4)、子曰:“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
(5)、尧曰:“咨!尔舜,天之历数在尔躬,允执其中。四海困穷,天禄永终。”
(6)、这都不对,不能偏差,“无友不如己者”,世界上每个人都有他的长处,我们应该用其长而舍其短,所以“过则勿惮改”,因为看到了每一个人的长处,发现自己的缺点,那么不要怕改过,这就是真学问。据心理学的研究,人对于自己的过错,很容易发现。每个人自己做错了事,说错了话,自己晓得不晓得呢?
(7)、孔子:有人问我为什么不从政?“政者,正也”(《颜渊》),我自己觉得,一直在从政。或者说,一直在从政的路上。
(8)、子曰:“君子无所争,必也射乎!揖让而升,下而饮,其争也君子。”
(9)、 译文 孔子说:‚《诗经》三百(零五)首,用一句话可以概括,即:
(10)、译文:每个人都应保持自己的人格尊严。三军可以的元帅可以被抓,也不能随意污辱我的人格。
(11)、曾子曰:“可以托六尺之孤,可以寄百里之命,临大节而不可夺也。君子人与?君子人也。”
(12)、过去一千多年来的解释都变成交情当中的势利,这怎么通呢?所以我说孔家店被人打倒,老板没有错,都是店员们搞错了的,这要特别修正的。
(13)、子曰:“君子惠而不费,劳而不怨,欲而不贪,泰而不骄,威而不猛。”
(14)、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15)、有子曰:“信近于义,言可复也。恭近于礼,远耻辱也。因不失其亲,亦可宗也。”
(16)、曾子有疾,孟敬子问之。曾子言曰:“鸟之将死,其鸣也哀;人之将死,其言也善。君子所贵乎道者三:动容貌,斯远暴慢矣;正颜色,斯近信矣;出辞气,斯远鄙倍矣。笾豆之事,则有司存。”
(17)、子曰:“泰伯,其可谓至德也已矣。三以天下让,民无得而称焉。”
(18)、《尚书》中说的“孝乎惟孝,友于兄弟,施于有政”,阐述孝道与为政的关系,认为孝敬父母、友爱兄弟这些家庭里的做法,施行到为政上,其道理都是一样的。
(19)、‚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20)、不用多加思考,都能领会其中的意思,并明辨是非,七十岁我的道德修养到了一定的程度便可以随心所欲地做事,而不逾越法度规矩。”
5、论语二十则翻译
(1)、子贡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子贡曰:“《诗》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谓与?”子曰:“赐也,始可与言《诗》已矣,告诸往而知来者。”
(2)、《乡d》记载了一个人的衣食住行情况,但多数记述没有主语。全篇只出现三次关于这个人的称呼,一开始是“孔子”,这个称呼统摄了接下来十数章这个人在乡d的礼仪生活,然后在中间康子馈药章出现这个人的自称名(讳“丘”)。还可以注意馈药章前面那一章,也即第一部分的后一章是他乡问人,紧接着就是在下面一章称“子”,这个称呼统摄了一直到结尾的记述,而后面这些记述涉及的主题是君、朋友、车马、时变和迁徙。当这一部分也讲燕居的时候,却说的是“寝不尸,居不容”。因为这是在变中的燕居。
(3)、不知道的就是不知道的,这种态度是聪明的啊!‛
(4)、有朋友从远方而来,不也愉快吗?别人不了解我,我也不怨恨(恼怒)
(5)、在儒家思想里面,自尊自爱是独立自主的人必备的品格。只有尊重自己,才能赢得别人的尊重。建立起自己的人格,不看轻自己。每个人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如果自己都不尊重自己,就谈不上得到别人的尊重,甚至容易被轻贱。。
(6)、‚君子,饮食不求饱足,居住不要求舒适,对工作勤劳敏捷,说话却小心谨慎,到有道的人那里去匡正自己,这样可以说是好学了。‛
(7)、子曰:“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主忠信,无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改。”
(8)、译文:学了知识,按时复习,这是愉快的事。这里既有学习方法,也有学习态度。朋,这里指志同道合的人。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在一起探讨问题,是一种乐趣。
(9)、 译文 孔子说:‚仲由,教导你的道理都知道了吗?知道的就是知道的,
(10)、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11)、 译文 孔子说:‚君子团结而不互相勾结,小人互相勾结而不团结。‛
(12)、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悦,不亦君子乎?”
(13)、或谓孔子曰:“子奚不为政?”子曰:“《书》云:‘孝乎惟孝,友于兄弟,施于有政。’是亦为政,奚其为为政?”
(14)、子曰:“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
(15)、“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礼记•大学》)
(16)、所以,不要看不起任何一个人,人与人相交,各有各的长处,他这一点不对,另一点会是对的。有两个重点要注意的:“不因其人而废其言,不因其言而废其人。”这个家伙的行为太混蛋了,但有时候他说的一句话,意见很好。你要注意,不要因为他的人格有问题,或者对他的印象不好,而对他的好主意,硬是不肯听,那就不对了。有时候“不因其言而废其人”,这个人一开口就骂人,说粗话,你认为说粗话的、土包子,没有学问,然后把他整个人格都看低了。
(17)、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不是我不从政,如果鲁国、大周需要我的时候,我自然就会出仕。为政的道理就是孝悌,从自己开始,将氏族的、诸侯国的事情做好了,推而广之,天下大事自然也是可以迎刃而解。“吾道一以贯之”,我是一直在从政的路上哩。
(18)、有子曰:“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
(19)、子禽问于子贡曰:“夫子至于是邦也,必闻其政,求之与,抑与之与?”子贡曰:“夫子温、良、恭、俭、让以得之。夫子之求之也,其诸异乎人之求之与?”
(20)、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1)、)不受迷惑;五十岁时了解自然的规律;六十岁时一听别人言语,不用多想,便能明白;到了七十岁时便随心所欲,
(2)、“弟子,入则孝,出则弟”(《学而》),从小在家里,长大一些入学堂,孝敬父母,尊重老师,渐渐和社会接触,“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学而》),融入到社会生活中,家庭成长与社会经验的获得,并不是割裂开来的,而是循序渐进。由家而国,由小而大,由孝悌而为政。孝悌施于为政,为政施于孝悌,并不是两件事。
(3)、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馀力,则以学文。”
(4)、 译文 孔子说:‚不忧虑别人不了解自己,但要忧虑自己不了解别人。‛
(5)、“君子不重则不威”的“重”是自重,现在来讲是自尊心,也就是说每个人要自重。“君子不重则不威”,拿现代话来讲,也可以说是自己没有信心。今天中午有一位在国外学哲学的青年,由他父母陪来找我,这青年说:“我觉得我自己不存在。”我说:“你怎么不存在?”他说:“我觉得没有我。”我说:“现在我讲话你听到了吧?既听到了怎么会不存在呢?根据西方哲学家笛卡儿的思想,‘我思故我在’,你能够思想,你就存在,你怎么没有?”他说:“没有,我觉得我什么都不行。”我说:“你行,比任何人都行。”事实上这个孩子是丧失了自信心,要恢复他的自信心就好。
(6)、子夏曰:“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
(7)、译文: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替人家谋虑是否不够尽心?和朋友交往是否不够诚信?老师传授的学业是不是反复练习实践了呢?”
(8)、有子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
(9)、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10)、译文:复习旧的知识,能够从中有新的体会或发现。这样,就可以做老师了。
(11)、论语二十篇文质之变大略如下:前十篇文而质,先礼后仁;后十篇先进而后进,质而文者也。前十篇《里仁》次《为政》、《八佾》,文而质也;后十篇颜渊问仁先子路问政,质而文也。前十篇孝悌为仁之本,周文封建也。后十篇颜渊屡空、与点之意,皆平民政治也,可谓贫而乐道者。前后文质大变之机,由《子罕》第九“唐棣之华”发起端,《乡d》第十末章“时哉时哉”明示之。
(12)、‚我每天都要多次反省自己:为别人出主意做事,是否忠实?交友是否守信?老师传授的知识,是否复习了呢?‛
(13)、子曰:“如有周公之才之美,使骄且吝,其余不足观也已。”
(14)、孔子说:“君子不庄重,就没有威严,学习的知识也不稳固。要以忠信为主。不要与志趣不相同的人交朋友。有了过错,就不要怕改正。”
转载请注明出处阿文说说网 » 论语二十则原文顺序精辟114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