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格拉底是一个人吗精辟132条

苏格拉底是一个怎样的人

1、苏格拉底是一个有着怎样的精神品格的人

(1)、苏格拉底把自己看作神赐给雅典人的一个礼物、一个使者,任务就是每天到处找人谈话,讨论问题,探求对人有用的真理和智慧。因此他的一生大部分都是在室外度过的,在各种公众场合讨论各种问题,而贯穿这些讨论的主题就是引导人们认识,在这些对于人至观重要的问题上,其实人是无知的,因此,人们需要通过批判的研讨去寻求什么是真正的正义和善,达到改造灵魂和拯救城邦的目的。

(2)、苏格拉底狮子鼻、厚唇、凸眼、矮小,他老婆却漂亮,性格泼辣。

(3)、疫情下的理性反思:群体性政治抑郁,灾难新闻的骚动

(4)、谁知苏格拉底平静地摸了摸湿透的衣服,风趣地说:我知道,打雷以后,必定会下大雨的。

(5)、陈丹青:很多人一大把年纪为什么还是没教养?

(6)、诚然,黛玉的「聚散观」与庄子「不如相忘于江湖」之逍遥,从表象观察,的确有些许类似。仔细对照后,并不难发现,此两者之本质天差地别。

(7)、面对第二项指控,毒害青年,苏格拉底说,我来来往往所做的无非是劝告各位,劝告青年人和老年人,不要只关心自己的身体和财产,轻视自己的灵魂。在他看来,美德不是由金钱产生,反对过分重视金钱,轻视自己灵魂的风气。他所做的只是把这一切告诉了青年人而已,又有何罪?

(8)、〔22〕〔23〕〔24〕〔25〕色诺芬:《回忆苏格拉底》第4卷第6章,第2卷第6章,第2卷第4章,第3卷第11章。

(9)、我们的老祖宗有句话说得好,无为而治。很多时候,公司里手下员工太没有能力了,就是因为经历和领导太有为了,什么都放不下,不敢让员工去尝试,总喜欢去插手,这样自然员工得不到锻炼的机会,永远都很没有能力,怕独自一人去做事,更怕做错事。

(10)、苏格拉底说:住一楼妙啊!进门就是家,不用爬楼梯;搬东西方便;朋友来访,不用一层一层去问……还可以养花种菜,真是其乐无穷!

(11)、换作一般人,遇到这样的烈性夫人,不时打雷下雨,动不动当街打斗,早就怨气冲天或是一拍两散,而苏格拉底夫妻两人却把日子过得热乎。

(12)、妻子爱他爱得死心塌地,表示下辈子还要在一起。

(13)、奢侈是人为的贫穷。——苏格拉底#苏格拉底语录#

(14)、苏格拉底亲昵地说:我们彼此相爱。我乐意听你唠叨……我在极乐世界等你,我将报答你一切。

(15)、苏格拉底特立独行,创立颠覆性的理念推动世界发展。

(16)、后,善是真善美的统一。苏格拉底强调人别于他物者,在于人有理性(努斯)。但是,他又指出,人的理性和宇宙理性相比,只不过是沧海中之一粟。人的理性是神给予的,不仅如此,神为了有益给人以眼、耳、鼻,使人直立,有手,让人能说话表情。所以,人的努斯和宇宙理性相比只是很小的一点点,只有神是无所不在的。但是,苏格拉底的神却只能根据理性,以善为目的行事。在他看来,只有理性和善才是高的的标准,苏格拉底的神是理性的神而非宗教意义的神,它以善为目的,而这个善不仅有伦理、功利意义,而且是高的价值,实际上就是我们常说的“真善美的统一”。因此,我们可以在一定意义上把苏格拉底的哲学称为“善的目的论”。

(17)、他终于明白,想有开挂人生,必须实力强大;想左右天下人,要先左右自己。

(18)、大观园中能诗会赋的少女俯拾皆是,可称之为诗人天性的,惟黛玉一人尔。在她的身上,我经常可以感觉到,她有一种与生俱来的深情锐感,让我不禁感叹天之生才确实不同,她的感情感觉之深浅、厚薄、利钝,真的不是其他少女可以强同的——

(19)、〔19〕〔20〕色诺芬:《回忆苏格拉底》第4卷第3章,第5章。

(20)、〔26〕〔31〕色诺芬:《回忆苏格拉底》第2卷第6章,第1卷第1章。〔29〕参柏拉图:《美诺篇》。

2、苏格拉底是一个人吗

(1)、苏格拉底天天喜欢在大街上跟人讨论哲学,是公认的智者。

(2)、苏格拉底想知道神谕到底是不是对的。他先去找了一位以智慧著称的政治家,跟他交谈之后,发现此人其实一肚皮草包。他又去找了优秀的诗人、手工艺人,发现他们都一个德性,都是自己觉得出类拔萃,因为有一技之长而沾沾自喜,个个以为一切全通。终,苏格拉底想明白了,神谕讲的是对的。他说,跟别人相比,我一样一无所知,但我和他们不一样的地方是,别人不知道自己的无知,而我知道自己无知。知道自己无知的人才是有智慧的。

(3)、十几年前听《红楼梦》讲座时,比较常听到的一种说法是:林黛玉是比较老庄的,她的「喜散不喜聚」很是类似庄子的逍遥。

(4)、苏格拉底把批评雅典娜看作神给他的神圣使命,这种使命感和由此而来的思考探索,便成为他生活与哲学实践的宗旨。

(5)、……自获罪以来,我努力地封闭自己。常常亲驾一叶扁舟,足履芒鞋,悠游于青山绿水间,混杂在樵夫渔民中;常常被路上撞见的醉汉推搡诟骂,在人群中渐渐不被人认识,让我十分欣喜。

(6)、争论中,他妻子突然气冲冲跑进来,把苏格拉底大骂一顿,然后跑出去提来一桶水,猛地把水泼到苏格拉底身上。

(7)、本文摘自新书《伦理学与哲学的限度》(英)伯纳德·威廉斯/陈嘉映/商务印书馆/20

(8)、关于苏格拉底的生平和学说,由于从古代以来就有各种不同的记载和说法,一直是学术界讨论多的一个问题。

(9)、海勒丰回来,就把这话告诉了苏格拉底。如果你是苏格拉底,当你听到神谕说你是世界上聪明的人,你会如何反应?很多人会欣喜若狂吧,那么,苏格拉底是怎么反应的呢?

(10)、如果你想出人头地,就要有过人的才干,超高的见识和娴熟的处事能力。

(11)、这就是苏格拉底的过人之处。他连神谕都敢不相信。他这么做是对的。德尔斐神谕确实很灵验,但是,神庙的祭司们每次都会叮嘱,每一个祈求者都必须对神谕作出自己的判断。算命的都是这么说的。他们从来都没说错过,错的是你的理解。当年,吕底亚国王克娄苏也去求神,问他能不能去打波斯人。神谕说:“如果你跟波斯人开战的话,你会毁掉一个强大的帝国。”克娄苏大喜过望,马上去打波斯人,结果惨败。他毁掉的是自己的帝国!

(12)、……斯诺鲍和拿破仑又照例发生了分歧。根据拿破仑的意见,动物们的当务之急是设法武装起来,并自我训练使用武器。而按斯诺鲍的说法,他们应该放出越来越多的鸽子,到其他庄园的动物中煽动造反。一个说如不自卫就无异于坐以待毙;另一个则说如果造反四起,他们就断无自卫的必要。动物们先听了拿破仑的,又听了斯诺鲍的,竟不能确定谁是谁非。实际上,他们总是发现,讲话的是谁,他们就会同意谁的……

(13)、邓晓芒:为什么中国人总是用对待兽的办法来对待人

(14)、「那還用說,當然是那個髒人。」一個學生脫口而出。「不對,是乾淨人。」蘇格拉底反駁道,「因為乾淨人養成了洗澡的習慣,髒人卻認為沒什麼好洗的。」「再想想看,究竟是誰會先洗澡了呢?」「是乾淨人。」兩個學生接著說。「不對,是髒人。因為髒人比乾淨人更需要洗澡。」蘇格拉底又反駁道。

(15)、苏格拉底善于提问,他像一个助产士,启迪思想,驱动思考。

(16)、苏格拉底通过省视和思考,向世人指出,人生大的哲学,不是读懂世界,而是认识自己。

(17)、原来经营婚姻的智慧,是要不断察觉,调整自己。

(18)、虽然柏拉图、亚里士多德、亚历山大大帝都厉害,但他们都是徒弟,苏格拉底才是师傅,可想而知,苏格拉底在哲学界的地位是多么的不可撼动。并且苏格拉底是希腊语(雅典)哲学家的创始人之可见非同一般。

(19)、其次,苏格拉底认为,无知即恶。在他看来,如果没有知识,人就会听任主观的武断,或者为道听途说、似是而非的意见所左右,或者为传统习惯所左右。由此,人就不会有对善的追求而跌入恶的深渊。苏格拉底甚至认为,有意说谎(或犯错误、失败)优于无意。因为有意说谎至少表明说谎者有相应的“真知”,而无意说谎则属于根本无知。前者是能为而不为,后者是不能为而不为。不能为而不为是无知、无力,其结果必定是恶;而能为而不为,表明人的行为不是只根据已之责任而是根据更大的原则,故并不一定是恶。正因为此,苏格拉底才一再强调,美德之有整体性,乃在于它们有共同的理性本性,即建立于知之上。

(20)、这三问,包含人的本质、人生价值、人生目标等重要命题。

3、苏格拉底是个什么人

(1)、本书将尝试勾画出道德哲学重要的那些发展,但所取的方法是沿着在我看来富意义的一些方向来探究这些发展都有些什么问题。我希望本书对他人论著的阐述是准确的,但当然也只能是选择性的。这倒不只是因为我对道德哲学这个主题的阐论将不同于别人所作的阐论(想来必定如此——若本书还值得一读),这也不是本书有多大代表性的问题;这更多是因为我不会一味关心它有多大代表性。就当今学界——至少在英语世界里—讨论这个主题的种种常见进路而言,至少在一个方面,本书没有代表性。比起大部分当今道德哲学,本书对哲学具有多大力量抱有更多怀疑,它对道德也抱有更多怀疑。

(2)、苏格拉底觉得自己是神赐给雅典人的一个礼物,是一只牛虻,肩负着帮助人们从善爱智的使命。

(3)、既然知识是美德的基础,是通向至善的人生境界的钥匙,那么,怎样才能获得真正的知识(而非意见)呢?换言之,通向至善之人生境界的入口在哪儿呢?对此,苏格拉底提出了他那句著名的口号:“认识你自己。”人只有充分认识自己的本性,了解自己是无知的,而神才是全知的,人才可能由无知到知,进而至真知,找到通向至善之路的入口。

(4)、当苏格拉底把善作为人生的高境界时,也就把人们在日常事务中对善的追求和实现叫作美德。美德一词,希腊文为arete,其含义相当广泛,它不仅指人的优良品质,也指任何事物的优点、长处和美好的本性。苏格拉底将人的所有优秀善良的品质,诸如自制、正义、智慧、勇敢、友爱、虔诚等,都称为人的arete,英译为Virtue, 汉译为美德(也译为德行)。

(5)、既然远离人群是社会发展之必然,是我们必须要面对的现实,那么我们是不是也可以在无法改变的、与自己的相处中,学着做一个思考的苏格拉底,或许会让我们多一点幸福感吧!

(6)、苏格拉底的第一反应是:“不会吧,我自己觉得毫无智慧,但神不会说谎啊,这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呢?”会不会是神搞错了?他想了个办法,要去亲身印证一下,看神谕到底对不对。

(7)、在苏格拉底的政治和法律思想上,他认可雅典民主政治,但又反对雅典民主政治运作过程中的不合理程序,比如陶片放逐法和抽签选举制。他觉得法律是公正的,呼吁公民都要遵守法律、服从法律,这是每一个公民的义务和责任。在自己被一群没有知识的人判了死刑后,本有逃跑机会的苏格拉底为了遵守着不公平的法律拒绝逃亡,坚守自己的法律思想,后喝毒酒身亡。在这方面,苏格拉底甘愿放弃自己的生命去坚守心中永恒的真理, 所以说,苏格拉底是个伟大的人。

(8)、苏格拉底三问是:第一步苏格拉底讽刺;第二步定义;第三步叫助产术。

(9)、很多人终其一生,无法认识自己,不敢承认自己无知。

(10)、首先,苏格拉底指出,自愿从恶避善不是人的本性,在面对大恶和小恶时也没有人愿意选择大恶。人的畏惧和恐怖这两种情绪可以理解为对恶的预见;人们所以会对预见恶产生畏惧和恐怖,就是因为无人自愿遭遇恶、接受恶。苏格拉底说:“对善的想望是为一切人所共同的,而在这一点上,是并没有人比另一个人更好的。也没有人想望着恶的”〔29〕。“没有人自愿趋恶,避善趋恶是违反人的本性的”〔30〕。在这里,恶既指与善相对立的恶,也指与有益相对立的失败。在苏格拉底看来,知必然导出行,知识是德行的基础。有知识而去为恶者是不可能的。为恶只能出自于无知。

(11)、1787年,法国画家雅克·大卫为鼓舞人民的革命精神,创作了《苏格拉底之死》。

(12)、人却不一样,或许当我们在人群的确很快乐,但这种快乐又能持续多久呢?因为人群聚集总有散场之时,我们终都必须得独自面对自己。这与林黛玉之「人有聚就有散,聚时欢喜,到散时岂不清冷?」何其类似!

(13)、很容易将林黛玉「喜散不喜聚」与老庄思想混同的,莫过于里的一段文字。

(14)、「红消香断有谁怜?」「明年闺中知有谁?」「天尽头,何处有香丘?」每每读到〈葬花吟〉,脑中总不免滋长一种感觉——这该是一个多么寂寞且没有安放的灵魂啊。

(15)、苏轼的「自喜渐不为人识」真笃而诚恳,完全发乎内心。他一生处世为人,以儒家为准绳,骨子里则又是一派道家的纯然。因此,无论何地何时,我们都可以从他的文中,感受到一种进退由心、出处自在的逍遥。他的文字生动而有力,亦庄亦谐,虽然视情况之所宜而异其趣,却都是他的本性流露。

(16)、〔14〕色诺芬:《回忆苏格拉底》第3卷第9章。

(17)、苏格拉底把一地鸡毛的生活过出高级感,把看似糟心的婚姻蜕变成感人的爱情。

(18)、即便快乐,我们也宁愿相信,若必须要在此两者中作出选择,绝大部分人还是会愿意选择做痛苦的苏格拉底。

(19)、他总是关心世事,亢言直论,不稍隐讳;他不忮不求,随时随地吟诗作赋,批评臧否,纯然表达心之所感。受重用时,可以以初生牛犊的热情,投入到兼济天下的事业中;在经历政治上的钩心斗角和利益谋害后,又可以退而在道中,获得自在与逍遥,这种在儒道间自由切换的能力,让他可以始终保持天真淳朴,终身不渝。

(20)、苏格拉底曾跟父亲学过雕刻手艺。后来他熟读荷马史诗及其他著名诗人的作品,靠自学成了一名很有学问的人。他以传授知识为生,30多岁时做了一名不取报酬也不设馆的社会道德教师。

4、苏格拉底是一位怎样的人

(1)、苏格拉底硬是把看似糟糕透顶的婚姻,过成了势均力敌的标配爱情。

(2)、世人震惊,苏格拉底自己也不相信,他一直觉得自己很无知。

(3)、这个故事警醒着人们,如果你想活出自我,向往成功,就应该牢记这句至理名言:

(4)、只会背诵苏格拉底金句的人,苏老师是不喜欢的。你不能因为自己知道苏格拉底,就觉得比别人更有智慧。苏格拉底老师告诉我们的是,大的智慧在于承认自己的无知。

(5)、读完苏格拉底这段语录,可以说苏格拉底这段语录,说得真好,简直就是我们上面的总结,“奢侈”这2个字,真的是导致很多人贫穷的原因所在,本来就赚不到什么钱,把生活过得却很奢侈。就好比有些人每个月赚几千元,过着每个月消费七八千,上万的生活。这如何富得起来?除非天上掉馅饼,地下有免费的午餐。

(6)、苏格拉底的善既具有道德意义又具有功利意义和本体意义。在他自己的讨论中,并未给善下一个十分明确的定义,但透过他关于美德和善的各种讨论,我们可以看出,苏格拉底的善具有十分丰富的内涵。

(7)、说到这里,如果大家对以上的回答不是很满意,我们不妨一起来读一下苏格拉底的一段名言,他就一语道破了如何做一个真正高明的人,真知灼见!文字如下:

(8)、苏格拉底说:我有很多书,一本书就是一个老师。怎能不高兴呢!

(9)、“明白,”助手说:“您的思想光辉得传承下去……”

(10)、真正高明的人,就是能够借助别人的智慧,来使自己不受蒙蔽的人。——苏格拉底

(11)、苏格拉底认为再研究这些问题对拯救国家没有什么现实意义。出于对国家和人民命运的关心,他转而研究人类本身,即研究人类的伦理问题。如什么是正义,什么是非正义;什么是勇敢,什么是怯懦;什么是诚实,什么是虚伪;什么是智慧,知识是怎样得来的;什么是国家,具有什么品质的人才能治理好国家,治国人才应该如何培养,等等。

(12)、其实,每个人都是优秀的,关键在于如何认识自己、如何发掘和重用自己……”

(13)、苏格拉底关于灵魂的学说,进一步使精神和物质的分化更加明朗起来。苏格拉底以前的哲学家,早已有灵魂不灭的说法,已经有唯心主义和唯物主义对立的萌芽。但在他以前的哲学家对于灵魂的看法还比较模糊,有的还将灵魂看成是精细的物质,因而,唯心主义和唯物主义的界限还不明确。

(14)、几年后,苏格拉底也成了家,住在一座七层大楼里。

(15)、在古希腊雅典城阿波罗神殿上,刻着一句神谕:认识你自己。

(16)、在这一系列的「黛玉体」诗中,我们均可从墨痕的未干处,共感黛玉的泪点;同时亦可从万转千回里、感受她诗人的一身清气。

(17)、后来朋友们个个成了家,只剩下苏格拉底一个人,他仍然快活。

(18)、他住的底层又吵又脏又不安全,苏格拉底还是乐滋滋。

(19)、可以说乌台诗案是苏轼人生的转捩点,这位学富五车的大学士第一次暂别政治舞台。但,即便身处被贬谪之不幸中,他都始终保持着一份「云散月明谁点缀,天容海色本澄清」、「回首向看萧瑟处,也无风雨也无晴」般超然旷观的怀抱。

(20)、小卖部老板走了,武汉医院主任这篇文章刷屏朋友圈

5、苏格拉底是干什么的

(1)、苏格拉底知道摆好妻子的位置,放大妻子的优点和好处。

(2)、学习他热爱生活,省视自我,活出精彩的人生智慧。

(3)、苏格拉底的学说具有神秘主义的色彩,他认为天上和地上的各种事物的生存、发展和毁灭都是神安排的,神是世界的主宰。他认为“美德即知识”,恶行是由于无知,知识是教育的结果,贬低感性认识,提高理性认识,主张不能轻信感官,要用心灵的眼睛寻求存在的真理。哲学应该研究人类的伦理道德问题。

(4)、看着是个有理想的上进青年,但他的知识和才能却不匹配。

(5)、如果我们也学习苏格拉底,常常点赞爱人优点,自然能过得幸福。

(6)、一上来就要提到的另一点是针对读者的。哲学能不能回答这个问题,这是一件值得严肃考虑的事情们在大学里(但不止在那里)研究的专题,一个积累了大量技术性文献的专题,怎么竟可能为这么基本的人生问题提供回答,而我们竟还看得出它是这个基本问题的回答?很难看出这怎么可能,除非像苏格拉底那样相信,读者识认出这个回答,因为它是他原本可以对自己给出的那个回答。但这怎么可能?这又怎么能跟存在着这样一个专题连在一起?对苏格拉底来说,这不是一个专题;他只不过是在平平常常地与朋友们交谈,他加以引用的(至少,怀有敬意加以引用的)作者是诗人。仅仅一代人之后,柏拉图把道德哲学研究与数学这样困难的学科连到一起;两代人之后,出现了专题论文,尤其是亚里士多德的《伦理学》,直到今天,那还是一本富启发的论著。

(7)、苏格拉底面对不信神的指控,他说,雅典的公民们,我敬爱你们,但是我要服从神灵胜过服从你们。他认为,自己时常受到灵机的启示。而他信奉的神灵仅仅是他自己的良知。

(8)、〔33〕柏拉图:《斐德罗篇》,见袁澍娟主编《西方著名哲学家评传》第1卷第471页,人民出版社1990年。

(9)、我们翻译成“一个人应该”的这个希腊短语不仅没提到它所涉及的生活是哪个人的生活,它也完全不曾指定要从哪个方面来考虑这个问题这有很大的好处。“我应该怎样生活”并不意味着‘我应当怎样道德地生活”。由于这个缘故,作为起点,苏格拉底向题不同于我刚才提到的那些关于义务或关于人怎样作为善好之人去生活的问题。它有可能等同于关于良好生活、值得去过的生活的问题,但这个概念本身并不包含鲜明的道德要求。结果有可能像苏格拉底所相信的那样,像我们大多数人所希望的那样,良好生活正是善好之人的生活(苏格拉底相信,必定如此;我们大多数人希望,可能如此)。但果若如此,这也是个有待得出的结论。应该只是应该,就这个词本身来说,它在这个极为一般的问题里并没有什么不同于它在“我现在应该怎么办”这种普普通通的问题里。

(10)、大寓言家庄子曾说:「泉涸,鱼相与处于陆,相呴以湿,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庄子.大宗师》)

(11)、神之所以说他聪明,并不是因为他有多智慧,而是苏格拉底知道自己无知,并敢于公开承认。

(12)、苏格拉底一生努力反思,创立学说,终用生命解答这三个问题。

(13)、约公元前4世纪,伟大的哲学家苏格拉底死于非命,溘然长逝。这使人们不禁要问,号称民主的雅典,是真的民主吗?

(14)、〔8〕〔9〕色诺芬:《回忆苏格拉底》第4卷第5章2—5节,6—7节,商务印书馆1984年。

(15)、苏格拉底请他谈谈打算。他思考时,苏格拉底问他,如何实现税收增多?不足如何补充?

(16)、伟大的人不只在一方面伟大,致敬,苏拉格拉底。

(17)、他现在的思想主要是他的学生柏拉图和色诺芬整理的,据说柏拉图一辈子都在整理师傅的内容,后师傅和徒弟都出名了。

(18)、苏格拉底以牛虻自喻,而把雅典比作一匹又大又肥、丧失活力的骏马,认为自己的职责就是不断去叮咬骏马,使它保持清醒。

(19)、“失望的是我,对不起的却是你自己,”苏格拉底无奈地说:

(20)、苏格拉底和他的学生柏拉图,以及柏拉图的学生亚里士多德并称为“古希腊三贤”,被后人广泛地认为是西方哲学的奠基者。

(1)、苏格拉底无论是生前还是死后,都有一大批狂热的崇拜者和一大批激烈的反对者。

(2)、庄子的「散」是一种逍遥,是与「道」同在的快乐。林黛玉的「散」是担心散时的冷寂,也因此对聚便没了欢喜。 她的喜散里没有庄家的逍遥,不是自我安顿。这种情绪准确地说,是一种寂寞的外在表现。这种寂寞,我们从她的诗中,可在在得到印证。

(3)、他不断辩证,创立学说,关注人们的思想生活,引进以人为中心的思考,实现一场精神革命。

(4)、身为雅典的公民,据记载苏格拉底后被雅典法庭以侮辱雅典神、引进新神论和腐蚀雅典青年思想之罪名判处死刑。尽管苏格拉底曾获得逃亡的机会,但他仍选择饮下毒槿汁而死,因为他认为逃亡只会进一步破坏雅典法律的。

(5)、不靠军事暴力和政治镇压,纯粹用一种精神力量,理性透彻地了解生命,并引导出一种新的生活态度。

(6)、苏格拉底的学生柏拉图有个堂弟格老孔,想做领袖,喜欢哗众取宠当众演讲。

(7)、〔21〕参柏拉图:《拉凯斯篇》见汪子嵩等《希腊哲学史》卷2第447—450页。

(8)、苏格拉底:许多赛跑者失败,都是失败在后几步。

(9)、有人挑拨说克珊西帕(苏格拉底妻子)的责骂让人无法容忍。

(10)、一代哲人永远地离开了,助手后悔自责地过完后半生。

(11)、公元前399年,雅典城邦一个民众法院以361票对140票,判处苏格拉底服毒自杀。

(12)、〔4〕〔5〕柏拉图:《高尔吉亚篇》,转引自汪子嵩等著《希腊哲学史》第2卷第441页,人民出版社1993年。

(13)、苏格拉底遇见格老孔,老远就喊:听说你想做领袖,这是真的吗?

(14)、我们不可能知道所有的事情,对于我们确信自己不知道的事情,我们会更加谦虚,但对于我们觉得自己知道的事情,我们很可能会陷于刚愎自用。陷我们于无知的恰恰是我们的已知。

(15)、    苏格拉底的一些探讨问题的方式对我们也有很大启迪的,他擅长辩论,喜欢在反驳、提问中思考,慢慢感悟自己的思想。

(16)、但是,在70岁的时候,服毒而死,在雅典恢复奴隶主民主制后,苏格拉底被控以藐视传统宗教、引进新神、腐化青年和反对民主等罪名,并被判处死刑。他拒绝了朋友和学生要他乞求赦免和外出逃亡的建议,饮下毒酒而死,终年70岁。

(17)、苏格拉底一概严词拒绝,他终饮毒酒死去,终年70岁。

(18)、但很多即便搬进大城市的人,也是负债累累,有房贷,也不算富裕,甚至依旧贫穷,但这样的贫穷,对于很多人而言,好过那些农村的,没有房子车子存款,还负债累累,不知道节约钱过日子,很多人疫情期间,就靠信用卡和过日子,甚至去亲戚家来这借钱。

(19)、我们还有一个理由:不能忘记我们是生活在当代而不是苏格拉底的时代。哲学是反思的,哲学从日常实践和争论退开一步来界说和批判日常态度;在苏格拉底和柏拉图那里,这些都是哲学特有的态度。而在现代生活中,反思无处不在,高度的自我意识对各种生活建制都是很基本的,这些品质不再成其为把哲学跟其他活动区分开来的主要特征。就说法律吧,它越来越意识到自己是种社会创制;再说医学,它被迫认识到自己既是疗治,也是企业和应用科学;更不说虚构作品——即使那些再大众化的虚构作品也需要自觉其为虚构。在现代世界中,哲学无法再声称反思性为其特有,虽然它也许能够以特有的方式来运用反思。

(20)、读完苏格拉底的这段名言,可以说这是很多人都没有想到的,因为多数人想到的都是通过自己的努力去提高自己各项本领,却没有像苏格拉底这样逆向思维去借助别人的智慧来让自己变得高明,可以说真的是真知灼见。今天有幸跟大家一起读到了苏格拉底这样的名言,我们不妨借着这段名言,更深入来分析一下,探讨一下,反省一下。

(1)、苏格拉底认为,求得真知的第一步,就是承认自己一无所知。也就是说,人们首先必须对自己以前获得的那些外在的具体的意见进行充分的怀疑,然后才可能求诸自己内在的灵魂而获得真知。对此,苏格拉底在“申辩篇”中有这样的说明:德尔斐神庙传神谕的女祭司告诉凯勒丰说,苏格拉底是人们中间有智慧的人。苏格拉底自己感到自己并不聪明,而又认为神是不会说谎的。于是他便到处找“有知识”的人谈话,以验证神谕。但结果是,他发现那些自认为有知识的人其实并没有什么真正的知识,于是他问自己,他的聪明究竟表现在哪里呢?他发现,“自己知道自己一无所知”才是他高于别人的地方。由此他得出结论,“自知无知”才是他的智慧所在。在这里,我们不能简单地把苏格拉底的这种“自知无知”理解为一种谦虚或做作。实际上,它揭示了当人们把视野从天地而转向人自己时,所感到的外在知识的无用性以及对自己本性的一无所知的状态。在苏格拉底看来,面对自己的灵魂,只有承认自己一无所知,才不至于妄自拿自己曾经有的各种意见来冒充关于人的真知,也才能认认真真去求得关于人类自身的知识,从而实现各种美德,以达到至善。

(2)、比如说要想做一个真正高明的人,自然是要不断努力学习,努力提高自己各方面的本领,让自己在任何方面都略胜一筹于别人,能做到这样,自然就会成为一个高明的人,会成为一个多才多艺的人。但是大家都知道,不是每一个人都能够通过不断努力学习,就能达到自己想要的要求。

(3)、〔13〕〔27〕柏拉图:《普罗太戈拉篇》,见《希腊哲学史》第2卷第442页,第2卷第472页。

(4)、道德哲学的目的应该是什么,这依赖于其结果。因为它的探究是反思性的,一般性的,它关心哪些东西是可知的,因此,它必须给出一种阐释来说明回答苏格拉底问题必须加以考虑的一些问题:科学知识能发挥哪些作用;纯粹理性探究能带我们走多远;在不同社会里提出这个问题,回答距预想会差多远;说到头来,有多少内容必须留待每个个人去决定。像这样,哲学反思不得不考虑,回答这个问题或任何实践的、不那么普遍的问题都涉及哪些方面不得不询问,它可以调动的是哪些心智能力与哪些知识形式。在这个过程中,不得不加考虑的一件事情是哲学本身的位置。这里似乎有个循环:在追问可以怎样回答苏格拉底问题之际,哲学将决定它自身在回答中的位置。

(5)、能够让别人为自己开道,让别人来为自己解决难题,从一个小混混,混到了开国皇帝,可见他的能力就如苏格拉底所言一样,他是一个真正高明的人。刘邦的能力就恰恰与项羽相反,项羽就是谁也不愿意去用,只相信自己。而刘邦却知人善用,借助别人的能力,使得自己不被蒙蔽。

(6)、然後蘇格拉底再次問道:「如此看來,兩個客人中究竟誰會先去洗澡呢?」「髒人!」三個學生喊著重複了第一次的回答。「又錯了。當然是兩個都洗了。」蘇格拉底說,「乾淨人有洗澡的習慣,而髒人需要洗澡。」「怎麼樣,到底誰會先去洗澡了呢?」「那看來是兩個人都洗了。」四個學生猶豫不決地回答。「不對,兩個人都沒洗。」蘇格拉底解釋說,「因為髒人沒有洗澡的習慣,而乾淨人不需要洗澡。」「老師說得都有道理,但是我們究竟該怎樣理解呢?」學生們不滿地說,「你講的每次都不一樣,而又總是對的!」蘇格拉底說:「正是如此。你們看,外表上、形式上好像是運用正確的推理手段,實際上違反邏輯規律,做出似是而非的結論,這就是詭辯!常見的詭辯手法有偷換論題、捏造論據、循環論證、機械類比、強詞奪理、斷章取義等等。」

(7)、幸运的是,他的学生柏拉图记录了当时法庭的辩论,让我们有机会聆听这位伟大智者的千古绝唱。

(8)、有一次,妻子在集市当众把苏格拉底的外套从背上扯下来。

(9)、通过对《申辩篇》的研读发现,苏格拉底在《申辩篇》中已经很明确地说出他做人做事的原则,即坚持做正确的事。叙述如“他在采取任何行动时只考虑一件事,这就是他的行为是否正确,无论善人还是恶人都一样。”(1)16这一句表明了苏格拉底为人处世的价值观立场。他甚至明确地表明,一个人一旦确立了自己的立场,不管出于什么原因,在面对危险的时候,死亡或者其他的事情根本无法对他的立场造成任何影响。也就是说,所谓的立场其实就是一个人的价值取向,是一个人做出选择或判断的决定性因素及应该坚持的原则,这是不受其他因素影响而轻易改变的。也正是由于这一点,给苏格拉底的行为确定了一个关键的准则。

(10)、他是一个普通平民,生活俭朴,没有贵族恶习;从个人修养上看,他是一个肯为大义献身的人;从个人成就来看,政治、哲学、包括教育方面,苏格拉底都付出了极大的心血,取得伟大的成果。 他推动了雅典民主政治的发展,他使哲学成为一门研究人的学问,他的教育更是成就辉煌,就地位而言,苏格拉底在西方的地位等同于孔子在我国的地位。

(11)、柏拉图:古希腊伟大的哲学家,也是整个西方文化伟大的哲学家和思想家之一。

(12)、苏格拉底趁机说:如果你想得到人们尊敬,你就应该有所贡献。

转载请注明出处阿文说说网 » 苏格拉底是一个人吗精辟132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