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心的书哪一本好看木心精选集精辟117条

木心的书哪一本好看

1、木心文学回忆录到底在讲什么

(1)、陈丹青的脸,立马红到耳根。 “修养是很具体的,就是一件件小事。一句话熬不住,就失了教养。” 晚年的木心住在乌镇,不参加任何文学活动,凡是有机构邀请他,他都推辞了。

(2)、中国文学有三层关系:我与母亲一层(士大夫),佣人一层(民间),还有我与佣人的师生关系一层。他们看宝卷、话本,有木版,有手抄,同样是《岳飞传》、《梁祝》,但版本不一样的。凡当时流传的中国民间文学,今多已荡然无存。“风雪夜,听我说书者五六人,阴雨,七八人,风和日丽,十人,我读,众人听,都高兴,别无他想。”我幼时读,大喜,不想后来我在纽约讲课,也如此。 

(3)、木心写过乐谱,生前一直不给人看,在他去世后,陈丹青才在遗稿里第一次看到他的乐谱。

(4)、面对纷繁复杂、充满挑战的世界,学会求助,可以让你变得更强大。

(5)、                                         ——台湾印刻杂志社

(6)、是啊,你看希腊雕刻,听巴赫、莫扎特,全是直觉,什么话也无法说,你有什么好说?还有对美人的直觉。读小说,虽然有种种详尽的描写,但你认识一个人物,也是直觉。禅宗的悟,本也是天才的事,许多人也学禅,硬参,苦死啦,苦得有人变了疯子,有人做了骗子。 

(7)、链接:https://pan.baidu.com/s/1Anxl-4zgB25wyO9m78Ltmg提取码:1234 书名:木心作品一辑八种

(8)、囚禁18个月,他也写了18个月,66张纸,每一张都两面写尽,足有65万字。

(9)、“这是木心的命。”陈丹青在开馆仪式上说,“他没福气看见自己的美术馆,没福气看见他的画被这等考究地摆起来。四年前的今天,他给抬到医院,躺倒了,插了管子,满口胡话,扔下一辈子心血,统统留给美术馆。”

(10)、 《红军长征记》(上下册)主编:丁玲作者:、陆定一等

(11)、在这个展厅的背面,是一个阶梯开放空间。一面大大的玻璃,立在座位对面。透过玻璃,可以看见外面的湖水。偶尔略过一只鸟,波光粼粼。

(12)、夏天,美术馆里人不多,我走动,看木心的帽子,衣服,看他用过的东西,还有他的画,高高低低挂在那里,看不大懂,看不大懂也一径看下去。

(13)、“我写诗词是为了写出新意,老师说我的诗词和唐宋人并无区别,说明我还只是模仿,与其照搬模仿,不如一把火烧了。”

(14)、 在三本书刚刚到手的下午我看完了木心先生的《素履之往》,然后因为拜伦诗选是双语的,读起来吃力一点,至今为止也才读了一半多一点。两本书的共同特点是思想层面上的东西很多,特别容易r让人受到启发然后去思考,尤其是那本《素履之往》,比之诗集少了几分抒情,多了几分思辨。彼时先生正身处异乡,游历欧洲,整本书中也多次提到了欧洲的许多思想家、画家、作者、音乐家,当然还有中国的先贤老子、孔子、庄子,书中个人认为受先生推崇的应该是尼采。

(15)、购画的金额是二十多万美元。一直到他2006年回国,木心都不再焦虑下一年的开支在哪里。

(16)、木心在释放后去见老朋友徐永年,对他们说,“他们释放我之前,我自己把衬衫洗净晾干,拿地上的水湿头擦皮鞋,撸平裤脚线,发履光亮,衣衫笔挺地出去。他们都不能相信。”

(17)、木心在遗稿中写道,“我的文章跟我的读者同龄”。被朱伟认为只是“一个文化标本”的木心,近年聚集了越来越多的热情读者,多是八零后、九零后。

(18)、许多人的清高是清高在脸上,木心的清高,是清高到骨髓里。

(19)、有时候命运如此荒唐,荒唐到不可言说。上面的人说:把木心平反了,谁来打扫厕所呀。

(20)、2016年12月21日,以这些乐谱为基础的“木心音乐作品会”将在乌镇大剧院进行。

2、木心的书哪一本好看木心精选集

(1)、巫鸿觉得这细节正是他们当时的状态,“都刚刚去美国,充满了幻想、希望。木心去哈佛大学办展是一个重要的契机,蛮好玩的。”

(2)、部队领导看了,说:你不适合当军人,还是提前退伍吧。

(3)、《手艺:渐行渐远的江南老行当》作者:王向阳

(4)、2001年,大企业家罗伯特·罗森克兰茨收藏了木心的33幅转印法小画,然后捐给耶鲁大学美术馆,并办了高规格的捐赠特展。

(5)、生活颠沛流离,可是木心却依然听肖邦,听莫扎特,画画、写作,在别人眼里,木心的生活居无定所,又是暮年,应该是很凄惨才是。

(6)、连看院人都夸木心看过的书比没有看过的还“整齐清爽”。

(7)、论文:《哈姆雷特泛论》、《伊卡洛斯诠注》、《奥菲斯精义》、《伽米克里斯兄弟们》(九篇集)。

(8)、在陈丹青记忆中,木心不断谈到音乐,但不听音乐。每次他都会说:“关了吧,我们谈话。”1983年他俩第一次长谈,陈丹青说,来,听听音乐,木心说:“哎呀,心乱如麻,听什么音乐。”

(9)、这本书一共有16个短篇,每一个篇章都是戛然而止,我想适合在旅行中,用片段式的时间阅读,不仅适合碎片式的时间,可以被不断闯入头脑的思绪打断,又能在独处中体味时间。据说这本书的16个短篇凑成了一部长篇,是“短篇循环体”,个人感觉此说法似有牵强。很多篇章已经发表在其他作品中。

(10)、但是,到了自己完全无意识时,这些记忆全部涌了上来,变成了他后的告别。 木心曾说:诚觉世事尽可原谅,但不知去原谅谁。物是人非,那些人也早已化为烟尘,究竟该原谅谁呢? 12月24日,伴着莫扎特与巴赫的钢琴曲,穿着黑色呢子大衣、戴着格子围巾的木心躺在鲜花中,与这个世界告别。 陈丹青说:“先生一辈子不落俗套,他要以‘木心的范儿’高贵地离开。”

(11)、他从小接受了严格的传统诗词教育,所做的诗句字字珠玑句句美的像梦。

(12)、1978年,胡铁生当了上海市手工业局局长。

(13)、这是作者李菁一路追梦的纪录片,是一个自卑的小镇女孩蜕变成财富与时间都自由的独立女性的成长历程。她带着一颗赤诚的心去寻求她理想中的生活,矢志不渝。因为她相信,上天总会给那些敢于活出自我的人大的奖赏。

(14)、推荐图书:《我在故宫修文物》《寿美子哲越过山去》《白先勇细说红楼梦》

(15)、木心说,文学是可爱的。文学是人学。人,要看看别人是怎样做人的,怎样做人有味道。命运多舛的他在60多岁时还说自己是一个玩家,内行是吃喝玩乐。即使在文革时期被监禁的时候,他也能苦中作乐,用写交代的纸写下65万字的监狱中笔记。他要求学生至少每天要看书。他是烧菜、吃饭、洗澡时都会看书。

(16)、木心美术馆开馆特展,一场是林风眠与木心,一场是尼采与木心。

(17)、他们对既成的文明深恶痛绝,新的文明又没有,广义上的没有家教,胡乱反抗。我和李梦熊当时谈过这一代,其实不是“垮”,是“颓废”,是十九世纪的颓废的再颓废——当时资讯有限,来美国才知道是怎么回事,而且早过了。 

(18)、1956年,木心第一次被拘留,在上海第二看守所。罪名是策划偷渡。上海美专的同学偷渡未遂,检举了没有参与策划的木心。调查许久,查无实据。陈丹青对南方周末记者说:“那个时候还没有平反这一说,也没有道歉这一说。就握着他的手说,你要正确对待,就这样。”

(19)、我爱兵法,完全没有用武之地。人生,我家破人亡,断子绝孙。爱情上,柳暗花明,却无一村。说来说去,全靠艺术活下来。幸也罢,不幸也罢,创作也罢,不创作也罢,只要通文学,不失为一成功。清通之后,可以说万事万物——艺术家圆通之后,通。 

(20)、但我觉得荒诞派这些作家,矫揉做作。我在一首诗中说,现代的智者,都是自己要假装自杀,要世界作陪葬。这些批评家、观者都是假装要殉葬,作者呢,假装要自杀——都没有死。 

3、木心值得一读的作品

(1)、为人之道,第一念,就是明白:人是要死的。生活是什么?生活是死前的一段过程。凭这个,凭这样一念,就产生了宗教、哲学、文化、艺术。可是宗教、哲学、文化、艺术,又是要死的。教堂、博物馆、美术馆、图书馆,煞有介事,庄严肃穆,昔在今在永在的样子——其实都是毁灭前的景观。我是怀着悲伤的眼光,看着不知悲伤的事物。 

(2)、《在去看房子的路上》是一本旅行散文集,收录了作者在2013—2015年间几次建筑之旅后写作的手记。这些围绕“房子”而书写的文章,讲述了一个个在真实空间中行走的建筑故事,有的是关于房子的设计,有的是关于设计房子的人以及曾经居住在房子里的那些故去之人的故事,还有的是作者在旅途中对当地风土人情的记录和感悟。

(3)、19岁那年冬天,木心决定去僻静的山上写作,雇了个人,挑着两大箱书就上了莫干山。

(4)、作者| 牛皮明明。前报社记者,曾徒步西藏。现自由作家,写走心故事。

(5)、《离骚》,能和西方交响乐——瓦格纳、勃拉姆斯、西贝柳斯、法朗克——媲美。《楚辞》,起于屈原,绝于屈原。宋玉华美。枚乘,雄辩滔滔,都不能及于屈原。唐诗是琳琅满目的文字,屈原全篇是一种心情的起伏,充满辞藻,却总在起伏流动,一种飞翔的感觉。用的手法,其实是古典意识流,时空交错。

(6)、木心的学生陈丹青说,阅读木心的作品,就是在阅读自己,是在反省和顿悟中找到那个好的你。从《素履之往》这部作品,我们可以看到,木心的文字朴素自然,感情真挚动人,思想冷静而深邃,在通俗易懂、不事张扬的叙述中,给人以浩瀚而深远的哲理凝望。

(7)、毕业于武汉音乐学院作曲系的刘胡轶,为木心诗歌《从前慢》配了旋律,结尾加上了蒙古的长调。这首歌使他赢得《中国好歌曲》的几轮前卫战。导师刘欢现场听后,头一句就问:谁是词作者? 

(8)、...................................................................................

(9)、说到这儿,要说几句司马迁的坏话:他的伟大,是有限的,他的精神来源是孔老是儒家精神,用儒镜照史,是迂腐的。他能以孔子论照,何不以老子论照?

(10)、我是一个在黑暗中大雪纷飞的人哪,你再不来,我要下雪了。

(11)、大约五年前接触到这本书的,翻开后就爱不释手了。那时候每天都要去上课,只能在上下班的路上读,为了多点时间,选择做公交,一个暑假下来,也就读完了。

(12)、推荐理由:张定浩语:“(金宇澄做的就是)重现不复存在的旧日生活场景,教我们知道自己和一切的人类,终都生活在沉默却有名字的人和物的怀抱,而非意见和观念的喧嚣中。”在2017年的图书中,《回望》很特别,它充满了细节和深藏着的情感,需仰赖读者自己的领悟,也信任他们对于世界的理解。其中的“重现”,本身就是创造。在《甲马》中,默音为自己的小说选择了一个宏大的背景,描述了一个持续近六十年、跨越三代人的故事,里面充溢纵横恣肆的神秘之力,描写了变幻莫测的人之命运。《甲马》是有神的世界,也是一个要恢复“记忆”的故事——正是几代人的记忆汇聚成河,借着一个在寻找妈妈的少年的眼睛才呈现出那段不应被忘记的过往。

(13)、31陀思妥耶夫斯基:《罪与罚》《白夜》陀氏是真正受过大苦难的人。又因其敏锐,把那些苦难细细的剥给我们看。就像电影里用慢动作,拍那些犯罪过程。托翁是富裕贵族,可以十年二十年精致的写一本小说,陀氏则快二十六天写一本小说,原因是因为要还债(与巴尔扎克类似,巴尔扎克还债,是因为做生意总是亏本)。如他的小说《赌徒》一样,陀氏嗜赌,并常常输的身无分文。他因写作上的快,小说富含冲击力。他可以是诗人、心理学家、精神分析师、病人、囚犯、赌徒,他曾经是,我喜爱的作家。《被侮辱与被损坏的人》、《卡拉马佐夫兄弟》要花心思看。32詹姆斯·乔伊斯:《都柏林人》我从来不敢说自己是读书人,因为我连《尤利西斯》《追忆似水年华》《源氏物语》等都没有读过。当然也不是不想读。我的体验是这样的,《一个青年艺术家的画像》我总是读了又停停了又读,仍没读完。《灯塔行》读了一部分也放下了。《喧哗与躁动》也没有读完。因这些原因,我常常觉得羞愧。但《都柏林人》好读的多,也确乎美好。一生只写四本书的人,每一本书都是心血。《都柏林人》我喜欢的是《阿拉比》,《往生者》。33帕慕克:《我的名字叫红》土耳其,伊斯坦布尔,博斯普鲁斯海峡,这些异域迷人所在,如梦。《我的名字叫红》中纷繁的细密画的冲击,让人炫目。这种对传统文化的追忆甚至盖住了里面描写的爱情和谋杀。我还喜欢他的《新人生》,以及他的诺奖获奖演说《父亲的手提箱》。34老子:《道德经》老子是中国仅有的两个哲学家之一。(另一个是庄子。木心语。)老子出函谷关,成《道德经》。我哪里也不出,什么也不成,只希望能听听老子说话。西方人都在听老子说话。天地不仁,圣人不仁,唯有我们自己对自己好点是办法。但我们终究还是太浅,也太年轻,我们都还不能懂得《道德经》,遗憾。《道德经》也可以读一辈子。35司马迁:《史记》不读《史记》不知史。我喜欢的是《史记》里写项羽等的篇章,直觉那才是司马迁的性情所在。读《史记》,不止读史,也读文。其文浩浩荡荡,或如春日艳丽,或如夏日热烈,或如秋日明媚,或如冬日冰寒。36汤显祖:《牡丹亭》汤显祖言: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杜丽娘与柳梦梅至情至深。良辰美景奈何天?我写:你要享受良辰美景,就当是为我。37木心:《文学回忆录》有志于文学,怎能不去读读木心呢?怎能不听听他的敦敦教诲呢?“不知原谅什么,城觉世事尽可原谅”。恨不相知未逝时。木心尊崇的人(文学)大致有:老子、庄子、屈原、嵇康、陶潜、王勃、李白、杜甫、曹雪芹、鲁迅。荷马、莎士比亚、拜伦、哈代、福楼拜、巴尔扎克、司汤达、纪德、尼采(哲如诗)、普希金、莱蒙托夫、陀思妥耶夫斯基。木心说,读天才的作品,自己也好像是天才一样。我们也得多读读天才。至少多读读木心。38王安忆:《长恨歌》人为什么会老呢?恋爱使人老。恋的越多。老的越快。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39杜拉斯:《杨·安德烈亚·斯泰奈》一如既往的杜拉斯风格。一些莫名其妙。一种爱。

(14)、“木心先生是一位全方位的艺术家,他的小说很早就碰触西方现代小说常探讨的议题,包括辜负、遗憾、忏悔及追忆,也讨论人如何站在现代荒原中,仍能保持文明人的尊严。”

(15)、木心也是一位严谨的作家,他自然不会认为自己的讲稿就是作品,还必须经过认真的构想与价格,才能成为他放心的作品。

(16)、过世四年后,乌镇木心美术馆开馆。除了开馆特展《尼采与木心》、《林风眠与木心》,固定展区,呈现了绘画的木心、写作的木心、音乐的木心。

(17)、茅盾在乌镇有一间书屋,藏书万册,木心把凡是中意的书,一批批拿回家来朝夕相对,爱护有加,对破损的书还会动手“补缀装订”。

(18)、木心(1927-2011),原籍浙江,上海美术专科学校毕业。在“文革”囚禁期间,用白纸画了钢琴的琴键,无声弹奏莫扎特与巴赫。陈丹青说,“他挚爱文学到了罪孽的地步,一如他罪孽般与世隔绝”。

(19)、有人是纯乎创造艺术的,要他做事,他做了,照样把那件事做成艺术。委命者以为受命者完功了使命,其实是完全了艺术。魏拉士开支那幅《宫娥》,伟大的艺术!超越他的时代不知要多远,现在还远在时代前面呢。 

(20)、我怀疑“道”,也怀疑“总念”。怀疑了四五十年,结论是,两者概不承认。宇宙既不实在,亦不空虚,既无道,亦无总念。老子与黑格尔需要“支点”架构理论,支点一抽掉,整个理论垮下来。 

4、木心有灵气的一句话

(1)、全书彩印,插图一部分是李菁的摄影作品,一部分是摄影师双一为李菁拍摄的美照。封面摄影来自人气摄影师:@雨亦书Sama。

(2)、“殆于三十四五岁许,始乃无端感触,忽地惊心:前此犹是童稚蓬心,后此便已衰白相逼,中间壮岁一段,竟全然失去不见……”。

(3)、木心(1927—2011),原籍浙江,上海美术专科学校毕业。在“文革”囚禁期间,用白纸画了钢琴的琴键,无声弹奏莫扎特与巴赫。陈丹青说,“他挚爱文学到了罪孽的地步,一如他罪孽般与世隔绝”。生前后时光,留下木心纪录片(DreamingAgainstTheWorld)。因《中国好歌曲》学员刘胡轶为木心小诗《从前慢》谱曲弹唱,学员导师刘欢在羊年春晚进一步演唱,引热刷屏。

(4)、40多年,木心一直节制着自己的苦难记忆,他在心里埋得很深,不与任何人提起。

(5)、我的看法是,古人协韵是天然自成,到了沈约他们,用理性来分析,其实便宜了二流三流角色。对诗人,实在没有必要。沈约本人,一上来就做过了头,形式的完整使诗意僵化了。 

(6)、“他的散文中的自传性稀薄,只能点点滴滴可以测知他是怎样过来的,不连绾,这又与目前流行的散文大异其趣。”——台湾作家郭松棻

(7)、书中作者还坦言人在一生中需要阅读的书并不是很多。他自己的5本书目是:

(8)、在全民哑声的年代,木心只是为了一句诗,却拼上了命。

(9)、《木心诗选》的诗歌,共七辑(158首),从早期的《阿里山之夜》,到为读者所知的《从前慢》,以及“天书”的《同袍》四言诗等,各个时期的,均精选于木心生前自订的全部六种诗集——《我纷纷的情欲》《西班牙三棵树》《伪所罗门书》《巴珑》《诗经演》《云雀叫了一整天》。

(10)、 先生的文章确实让人感觉到了散文那种“形散而意不散”的特点,每篇中主题不往往上一段还在谈建筑,下一段就写到音乐,然后是宗教,然后是哲学,然后是各种“主义”,很容易给人一种前言不搭后语的错觉,而其实整篇文章都有中心思想贯穿,而且在先生看来,贝多芬、莫扎特、肖邦的音乐,其中自然含有深刻的思想和哲学意味。读完这本书,总感觉自己的脑子里多了一些说不清道不明的东西,仔细思索却好像什么也找不到。

(11)、这部手稿在1990年代被带到纽约,曾在耶鲁画展上陈列。狱中手稿并未加入木心的文学阵列,但记录着木心的阅读史和精神成长史。“略微阅读几行,你就发现他谈的还是那些人:肖邦、托尔斯泰、莎士比亚之类。”陈丹青说。其中的吉光片羽被发散到木心的随想录写作中和文学课讲述中。

(12)、艺术才能自是天赋,创造美,又是天赋中的天赋。富有艺术才能而不能创造美,这样的画家还真不少:卡拉瓦乔、库尔贝、米勒、珂勒惠支。 

(13)、(“现在流行‘小清新’,木心有点‘老清新’。……其实木心这种小机灵也蛮好,就像是风铃一样,叮当作响,很惬意,但“木铎金声”才令人震撼的,不是风铃的那种叮叮当当。”

(14)、文化是个大生命,作者的个人生命附着于这大生命。有时候,时代还没开花,他先开花了。 

(15)、陈丹青在木心的葬礼上用了贝多芬135号四重奏第三乐章,木心称这一章节为“历经沧桑以后的一种慈悲”。

(16)、....................................................................................

(17)、11大江健三郎:《个人的体验》 大江健三郎是日本第二位获得诺奖文学家的作家。与我国莫言先生关系非同一般。我现在仍记得读《个人的体验》时的震撼。人的一生势必面临许多苦难,因而有恐惧,有害怕,但终,我们得找到战胜自己,战胜一切的力量。《万延元年的足球队》《日常生活的冒险》也挺好。大江的文字读来挺费劲的。这也致使他读者群真的不多。12沈从文:《边城》 沈从文的文字具有山野气,自然美。他一个人,在那个战乱喧嚣的年代,描绘的却是那样一个‘不知魏晋’的世外桃源般的地方。还有那样一种纯粹的浪漫的悲剧的爱。13马尔克斯:《枯枝败叶》、《没有人给他写信的上校》 出版《枯枝败叶》时,马尔克斯二十八岁。那时候他说他的野心就是成为世界上好的作家。而他二十三岁时已经得过两次淋病。他一天抽60支劣质烟。《没有人给他写信的上校》是他本人满意的作品。结局两个字真实刺痛:吃屎。我们不应该只是盯着《百年孤独》(当然是他好伟大的作品)和《霍乱时期的爱情》看,他的其它小说一样迷人。14海明威:《流动的盛宴》《永别了,武器》 海明威是一个千言万语道不尽的作家。粗野、敏感、野心勃勃。他的那些技巧似乎更适合于中短篇。《流动的盛宴》很隽永。《永别了,武器》是他的长篇中体现他本人及思想的很好的一本书。15菲茨杰拉德:《了不起的盖茨比》 《挪威的森林》里面无比推崇的书。爵士时代的诗人,美国梦。菲少似乎总在描述那样的一类人,这或许和他本身的人生经历有关。《夜色温柔》读起来会难读一些。16贾平凹:《废都》 九十年代很火。话说每个知识分子家里都藏有一本《废都》,直到被禁。然而季羡林仍是大赞三十年后《废都》必然大放光彩。初读的感受是:这简直就是现代版的《金瓶梅》和部分《红楼梦》嘛。反正我是专门找未删节版本看了好几遍。贾平凹先生或许是现世古典文学修为深的几个作家之一。阿城古典修为也很好。17凯鲁亚克:《在路上》 说走就走、酗酒、乱性、吸毒,然后坐下来记述一切。写完之后,度过作为普通人的后一个夜晚,因为第二天,就出名了。这是疯子的路。热爱生活,永不疲倦。18木心:《温莎墓园日记》 木心先生的诗我很喜欢。他对文史哲画的讲解也极深刻。他的文字极精炼,又极艺术。19茨威格:《三大师》、《同精灵的斗争》 我更喜欢茨威格写的人物传记,对人物理解极深刻,自成一派。许多人读他或许是因为《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或者《一个女人一生中的的24小时》,但我真正要强烈推荐他写的几部人物传记。20庄子:《庄子》中国古贤,我尤好庄子。或是因庄子身上的自由与浪漫气息。鲁迅先生说庄子:“其文辟阖,仪态万方,晚周诸子之作,莫能先也。”又有刘熙载说庄子‘“意出尘外,怪生笔端。”《庄子》中,我极喜欢《逍遥游》、《秋水》、《齐物论》、《养生主》。

(18)、天才越大,越是不肯承认有神论无神论——历史上四例:达·芬奇、米开朗琪罗、托尔斯泰、陀思妥耶夫斯基,都不肯承认。一会儿有神论,一会儿无神论——不是神出鬼没,而是神出神没——我是小艺术家,也不肯承认:你们看,我一会儿有神了,一会儿无神了。 

(19)、2001年,《上海文学》,刊发木心的《上海赋》。

(20)、木心先生在讲课之初,惊讶的说:“原来你们什么都不知道啊。”看书时,我也时时想发出这样的感慨,原来我什么都不知道啊。

5、木心有深度的句子

(1)、对于木心,他只想永远站在美的一面,活得干净一点。

(2)、他自己裁剪制作衬衫、大衣,自己设计制作皮鞋、帽子,把鸡蛋做出十二种吃法。

(3)、他对于世俗社会的一切,当真是那么拒绝吗?他给我的信里写道:“因为我受过许多屈辱,所以很喜欢现在有人给我一点荣誉,凡出于理解的赞美我是接受而感恩的。……你们对我文学的爱好,我是看作一代精英的文化生态的呈露的,在观念上,我为未来而写,在人生的道路上,我不免有软弱的一面,即希望有几个年轻人在我身旁。”人之将死,其言也哀。这近乎于哀鸣了。每读至此,心中戚然。木心出国前,曾经在靠近外白渡桥的地方住过十几年。我曾经想让先生带我去故地重游,他走到一半,推说走不动,不去了。我也是真傻,去干嘛?一个一事无成的老头,回到原来的小屋,让邻居挖苦、让亲朋嘲笑吗?那地方,我后来倒是去过几次。不知为什么,在我不开心的时候,就会去那里走走。有一次,看完大楼,正要走,蓦然瞥见楼对面二层洋房的楼顶上,赫然长着一棵大树。这树真大,真突兀啊。暮色中,此树树身黝黑,树枝干枯,没有一颗果子,没有一丝绿叶,倔强地长在似乎不可能生长如此巨大的树的楼顶上。树爪蜷曲,直对云霄。印在墨蓝的夜空中,像一幅科勒惠支的版画。我觉得,这树仿佛是个象征,象征着先生的一生。

(4)、好多次,陈丹青送木心回住处,仍然觉得聊得不尽兴,又上楼热了牛奶继续聊。

(5)、有人说,好书伟大、奇妙的特点之一在于,对作者可称之为“结论”的,对读者则是一种“激励”。用这句话来描述看《文学回忆录》时的心情再恰当不过。好书给了我们一个起点,而不是终点。看到木心如数家珍的讲文学史,心痒难耐,想把书中提到的书都找来看;看到他时时抛出让人叫绝的观点,自己也会不断的思考。读完此书,有几点粗浅的感受:

(6)、文学要拉硬弓,不要拉软弓。所谓拉硬弓,要独自暗中拉,勿使人看见。《诗经》、《楚辞》,是中国文学的两张硬弓。你只有找到精华中的精华,那整个精华就是你的。如果辨不出精华中之精华,那整个精华你都不懂。

(7)、然后又把木心扔进了监狱,这一次蹲监狱,木心已经50岁了,一蹲又是两年。

(8)、无论是读书,还是做事做人,贵在独立思考。尤其在信息触手可及大爆炸的今天,谣言往往包装的比真相还像真理。木心教我们,读书,开始是有所选择。后来是开卷有益。开始往往好高骛远。开始读书要浅,浅到刚开始就可以居高临下。要从完全看得懂的书着手。读书,触动思考,磨砺辨别力,成立自己的体系性。

(9)、书桌上贴了福楼拜的一句话:“艺术广大之极,足以占据一个人。”

(10)、在去看房子的路上万征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7-0900元

(11)、一个收藏家看重木心的才华,让他搬到曼哈顿林肯中心的豪华公寓居住。

(12)、“1989年跟我们讲课以前,木心有过很活跃的社交生活。”陈丹青回忆说:“夏志清他们约在哥伦比亚附近的中国餐馆吃饭,夏教授是个蛮夸张的老上海人,一见木心来了,就迎过去叫道:‘伟大的木心’,还抱着木心亲一下,木心很难为情,又有点不太情愿,当然,他去时总会西装革履,皮鞋擦亮,头发梳梳好,跟人家谈笑风生。”

(13)、这本是增订版,武汉大学赵林教授畅销十几年的经典西方哲学史入门书,豆瓣高达4分,一直被认为是国内好的哲学入门书之一。据说赵教授的课火到扒窗去听,而且教授的口才,是武大辩论队的领队,奇葩说中在宇宙中心呼唤爱的陈铭就是他的学生。

(14)、路过的每一个人,透过窗子,仿佛依然可以看到那个穿着大衣、戴着礼帽,无比体面、无比尊贵的人。 木心曾说过,如果将来自己的墓志铭上要写点什么,他希望这样写: “即使到此为止,我与人类已是交浅言深。” 在这个世界上,真的很难得有一位渺小的伟人,在肮脏的世界上,干净的活了几十年。木心就是薄情人世上的一束光,总会在黑暗处将你点亮。

(15)、主播| 韩枫,洛阳新闻广播主持人,用声音守护一颗安静的灵魂,新浪微博@慢之味。

(16)、木心感觉天都快要塌了“我哭得醒不过来。为什么不等到我出去以后才告诉呢,非要跑进来对我说你妈妈死了。”

(17)、陈丹青在木心的葬礼上用了这段贝多芬135号四重奏第三乐章。还有一首木心曾经点名喜欢过的,肖邦第二钢琴协奏曲的慢乐章“葬礼进行曲”。

(18)、再接着,担任了上海市工艺美术中心总设计师。

(19)、山民讥笑木心:“这傻小子,不在家好好当大少爷,非要大老远跑到这荒山野岭受苦。”

(20)、把灯芯绒直筒裤缝制成马裤,钉上5颗扣子,用来搭配马靴。

(1)、西装第一要讲料作,要纯羊毛,细软的头发要梳得一丝不苟,精美的皮鞋要擦得一尘不染。

(2)、遗稿中有很多先生的“悄悄话”,这在以往出版的作品中是罕见的,所以既熟悉又陌生。先生的作品不易读懂,而这些原本没打算出版的“悄悄话”,比自传还更容易了解作者。

(3)、2014年,我和老婆去了乌镇,特意去拜访了木心先生的故居。

(4)、乌镇。从出生至1947年外出求学,一共20年。晚年回到故乡,直至去世,又5年。

(5)、一直想着再写写木心。尤其是听了几位没见过木心的人大谈木心之后。但,一拿起笔,实在又不知从何说起。但我又明明只知道:木心已死。死去的人,都以一种特有的方式,走入了历史。木心亦是如此。他的一切皆已写在了书里。其实,对他好的纪念,静静地读他的书,就行了。米兰.昆德拉说过:“书一诞生,自有其命运。”我们任何人说这说那,其实改变不了什么。木心先生生前,曾极希望我多读西方理论书,以后可成为一评论家,可以来写他的专论,或者和他对谈,写一本像《歌德谈话录》那样的书。可惜,因缘际会,终都没有实现。我那时还小,对于“评论”,实在兴趣不大,总以为,在这么个时代,评论是无力的,苍白而寒碜,甚至滑稽。谈话录自然也没成。于今想来,实在是可惜的,辜负了他的美意。《山谷题跋》里有一句话,说得特别好:“若以法眼观,无俗不真。若以世眼观,无真不俗。”看木心,不妨也借以”世眼“”法眼“来看,两者看出来各不相同。也许两者合才是真正的木心吧。丹青老师当年振臂一呼,隆重推出木心,吸引大家来看木心的书,自有其用心之良苦。但十多年过去了,岁月自会沉淀,有些“广告词”也不必奉为金科玉律。什么“文学鲁滨逊”“文学不明飞行物”等等,一笑置之可也。我以为,谈木心,首先他是一个活生生的人。过分神化和矮化木心,都变味了。先以为“法眼”来看:我以为,木心是个“文字殉道者”。文学、艺术是他的生命,是他生活的全部。上苍赐予他超乎常人的对文字的敏锐感觉,他也知天命,要把这些才能发挥出来,他自始自终、八十年如一日地以为他要成为一名作家,一位名作家。他自视是颇高的。他年轻时代就立下宏愿。但无奈,生不逢时。他曾经在两篇文章里分析过这种生不逢时。一篇是写张爱玲的《飘零的隐士》,一篇是写恩师林风眠的《双重悲悼》,虽然是写别人,其实都是在写他自己。二十年代鲁迅、周作人等一批人走上文坛,三十年代沈从文等人走上文坛,四十年代张爱玲、钱钟书等人走上文坛。到了五十年代,轮到木心这辈人要走上文坛了,时代巨变,天地换新颜。多少多少年未遇之大变局。“坛”已不再是那个“坛”了。那时开始,需要的全部都是“遵命”文学。要么“遵命“,”遵命“的背面,要么不写,要么走,要么写,就是“死”。而木心初衷不改,依然守着要当”作家”的“道”。他选择了另外一条路,转入地下,隐藏起了自己。表面上大隐于市,其实他偷偷地还在写。连接五四也好,连接欧罗巴也好,没有丝毫49之后的文风也好,现在看来都是形而上的轻飘飘的褒义词。其实,谁又知道他当时的无奈,无助,抱残守缺,甚至“冒生命危险”?这种“隐藏”的惊心动魄,我们往往忽略了。(法国作家加缪曾描述过这种严酷的环境,恕我不敢在此引用。)在这种“忧天将压“之下的”坚守“,远比我们可以想象的要难得多得多。他固守着他心中的”道“,甚至不惜以身“殉道”。他被抓进过牢中,被囚禁过地下水牢。没有本子,他依然偷偷地在捡来的香烟盒上写着;没有钢琴,他依然在硬板纸上画下琴键、无声地弹起钢琴……这不是和波兰斯基的电影《钢琴师》里那位钢琴家身陷绝境、凭空在空中弹起萧邦波罗乃兹,有着异曲同工之妙吗?在工艺品厂,木心是卑微的“下等人”,受尽批pan,唾骂,冷眼,皮鞭,鞋踹,干累重的活,每天拉着拖都拖不动的满车的柏油和污水,像一头老驴。但只要一下班,他就换了一个人,在回家的路上,他可以快乐地想帕斯卡,想贝多芬,想米开朗琪罗。70年代末,大地重光,万象更新。他已五十多了,孓然一生。孔子说“五十知天命“,木心都五十多了,他知天命了吗?他以为自己所自知的那个”天命“真的是他的”天命“吗?夜深人静之时,他难道就没有过怀疑、彷徨、焦虑、失落?应该都曾有过吧。但实在不容易的是,他对于自己心中的那个“道”,依然毫不动摇。为此,不惜以年过半百之身,身上只带了很少的美金,漂洋过海,投入黑洞洞的未来之中。还有一个细节,我一直记得,深深感喟。他去美国之后,还在借居的家中,把家里的家具全部都刷成漆黑一片。为什么呢?我想,他是不让自己过得舒服啊。舒服了,安逸了,享受起俗世的安稳,寻”道“的力量自然可能也就孱弱了。他是不惜放弃普通人都向往的俗世的安逸,来追求心中的这个永恒的”道“。突然想起,古代曾经有这么一个和尚,他发下宏愿要铸起一口大钟,几次都因为外魔干扰而功亏一篑。后一次,他在烈火熔炉炼到关键的一刻,眼看又要功败垂成之际,纵身跃入炼炉之中,不惜以死”殉道“,大钟终于得以炼成。我一直觉得,木心就是那个和尚。他不惜以死”殉道“。不惜以不死”殉道“。在他留下的纪录片里,他对着镜头、眼睛一瞪、近乎怒斥:“他们要我死。我偏~不!” 字字掷地有声,实在是卑微者的怒吼,被侮辱者的哀嚎,闻之心中泪落。德国电影《窃听风暴》里有位硕果仅存、良心犹在的“窃听者”。但研究原东德情报部门窃听文件的学者说,这样的窃听者,其实一个都没有。我想,像木心这样的创作者,当时应该还有。但经过岁月和时势的磨砺或死亡或放弃或残废,甚至中途夭折,于是,木心成为硕果仅存,成为孤例,成为“活化石”。一块遍体鳞伤的悲哀的“活化石”。

(6)、别人看来是所谓的无底深渊,而对于木心来说,下去深渊,也是前程。

(7)、4年里,木心看着身边的人一一堕落,他们堕落于人际关系的俗套,堕落于所谓的成功和进步,他们练达、精明。

(8)、中国诗的衰亡是正常的、命该的、必然的。盛过了,不可能盛之又盛。天下哪有不散的筵席——从整体上来观照,中国不再是文化大国,是宿命的,不必怨天尤人。所谓希望,只在于反常,异数。用北京土话说:抽不冷子出了个天才。

(9)、 《白先勇细说红楼梦》(全2册)作者:白先勇

(10)、这些画的下一批看客是陈丹青和他的画廊老板。

(11)、木心正好抬头,看见梅文涛。双方都尴尬不已,避开视线。在后来的会面中,谁也没有提起。

(12)、木心的诗,例外与常态,跳出惯性思维的思维,是空话套话的死敌。诗的品质,嫉俗如仇,不炫耀不喧闹,以“故实”抒情,形成“遐想中低声吟咏的力量”,和现实生活、历史时空、古典文学、西方文化文学都形成互文。

(13)、陈嘉映老师的书,读起来不仅过瘾,还能为你内置一股直面生活的力量。

(14)、海德格尔是个庞然大物。刘军当时要进去,我劝他别进去。我只能点点,点到为止。这种点穴道,是缺德的。如果以后有人说“木心是以这种缺德显大德”,就好。 

(15)、一天夜里,木心正在屋里写文章。忽然听见老虎用利爪抓挠木门,惊出一身冷汗。

(16)、木心回乡后,中央音乐学院博士生王玮达和两位作曲系青年,曾在两年期间不断恳求木心,希望他同意由他们整理乐谱。木心一再借故推脱。直到在桐乡的葬礼上,王玮达才见到了木心。

(17)、2006年,在阔别家乡24年后,木心回到乌镇。

转载请注明出处阿文说说网 » 木心的书哪一本好看木心精选集精辟117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