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人文学科的名言名句精辟71条

关于人文学科的名言

1、人文学科重要性的名人例子

(1)、书的真正目的在于诱导头脑自己去思考。——莫利

(2)、人文学科它虽然不能直接产生经济效益,但能为自然科学提供正确的价值观念和导向。历史上有成就的大科学家,如居里夫人、爱因斯坦等人,无不具有伟大的人文情怀。

(3)、文化世俗化的后一个理由也是更加微不足道的理由是学界内部的专业化。明显的是,文化世俗化伴随着学界各学科越来越严重的自我封闭而出现。

(4)、人生在世,往往身不由己,人人头顶都有命运宿命和天命三柄利剑。

(5)、当然,我们除了需要人文学科守住专业的底线之外,更希望人文学者能够介入社会生活,深入大众领域,提出有意义的话题。回顾历史,可以反思的是,为什么欧洲16~18世纪的人文学科如此兴盛?为什么那个时代的人文学者不需要自我焦虑与自我辩护?就是因为在那个历史的变动时期,他们始终在批判、在追问。他们批判的,是人们希望批判却没有能力批判的;他们追问的,是人们希望追问却无从追问的。他们提出了走出神学笼罩时代的种种命题,论述了理性、自由、科学的价值和民主的政治等等。在那个时代,他们影响了大众,反过来也确立了自身学科的价值。

(6)、人类天生具有“弑父情结”,从一出生,他就注定要和父亲展开斗争,以摆脱被统治、被支配的地位,争取独立自由的权利,进而掌握家庭的主导权和社会的主动权。

(7)、—— 爱因斯坦 科学决不是一种自私自利的享乐。

(8)、5年后,北大可能新建严复学院、马寅初学院和李大钊学院

(9)、陈平原:如今各个大学经费充足,组织国际会议已是家常便饭。看学术水平,与是否开会关系不大。但是,评判院系和评判学者,是两个不同的标准。若评判院系,组织很好的学术活动,当然应该加分。但评判学者,就不应该这样。现在国内外学术会议很多,不能说多参加会议的,学问就一定大。认真筹备的学术会议,确实可催逼你做研究、出成果。但一旦成为评价标准,就会要求数字,一统计就会成为流水线作业,丧失原来召开学术会议的意义。以前我们很重视参加学术会议,可现在会议太多了,会场越来越松散,很多学者并不认真对待,变成以交友、聊天及旅游为主。

(10)、一旦你年过你会充满信心。你开始根据经验说话而不是凭思考想出一些东西来。——日本知名动画导演动画师及漫画家宫崎骏

(11)、其实,一代人有一代人的学问,当老师的,对于自己的学生,既不能过分漠视,也不能过多关爱,更不能过度役使。记得王瑶先生说过:已毕业的学生,我是不管的。他会关注你的脚步,关键时刻帮一把,但平日里不动声色,希望你自己往前闯。程先生的情况我不太了解,但我注意到,他的学生多有出息,但并非一个个“小程千帆”。这是十分可喜的局面。学问有传人,这固然很好;但如果弟子只会依老师的样画葫芦,那也没出息。说到底,上一辈人的才情、学识与成功,是无法复制的。

(12)、人要是没有它,不尽什麽职责,就等于驾驶空车一样,也就是说,白白浪费。

(13)、女人实在令人难以忍受,是永恒麻烦的源泉,但她们依然是我们所拥有的那一种类中好的事物。没有她们,情形会更糟。

(14)、理智的声音是柔和的,但它在让人听见之前决不会停歇弗洛伊德

(15)、如果没有历史上的殖民扩张和宗教传播,西方人或许不会对梵语、汉语、巴利语、僧伽罗语等东方语言感兴趣,但在接触了这些古老语言和文献之后,人文学者需要了解彼此的文明史,这就意味着一系列人文学科的诞生。殖民主义时代过去了,但留给人文学者的使命依旧任重道远。的综合性大学,需要的人文教育。

(16)、我希望大家能够用60%的时间做研究,但用40%的时间写东西,而不像有些人只用10%。

(17)、我在台大的时候,有位老师的名言是:「时间永远是不够的」,这句话当我年纪越长,我越有体会。我这个人不怕读书,不怕写论文,但我怕的就是校对,首先它需要很多的时间,加上我这个人有坏毛病,看到不对的地方就会更改,甚至有一本书放了十年才出版,原因就是因为我太怕校对。

(18)、客厅里挂着程千帆先生书赠的“掬水月在手,弄花香满衣”,常有不熟悉的访客误认为我是程先生的学生。很遗憾,不仅没能“程门立雪”,因专业上的差异,我连“私淑弟子”都算不上。对于程先生,我只是个热心读者,站在很远的地方,观赏与赞叹。程先生生前,我只拜访过一次;但先生去世后,我却与之展开了持久且深入的“对话”。

(19)、人文学者早已不再是传统社会的士大夫,学术而不是科举成了他们的进身之阶,他们需要面对不断变革中的研究对象。

(20)、那么,人文学者还能感动中国吗?难怪有《桃李》这样的小说。

2、关于人文学科的名言名句

(1)、大学里的人文学科,其核心使命首先是教书育人,文明的传承是第一位的任务,要让学生懂自己,懂自己的文明,懂自己的社会和国家。其次才是培养自身接班人的专业人才,从事学术研究,要让学生懂他人懂世界,在对异域文明的认识过程中加深对自身文明的体会和认识。

(2)、第一就是校对,尤其是完成一篇文章,然后要重读,并且不断更改的时候。

(3)、好习惯是一个人在社交场中所能穿着的佳服饰。

(4)、第一次让我从原创问题和原创体系的幻觉中幡然醒悟的,是歌德名言的当头棒喝。歌德说:

(5)、—— 左拉 真正的幸福只有当你真实地认识到人生的价值时,才能体会到。

(6)、 “职称评审中,第要取消名额制;第要改内部评审为外部评审。外部评审,可以通过匿名评审和学校保密两方面来避免人情压力。”

(7)、我在北大从事本科教学管理,深知学生转系转专业的痛苦,目睹了太多学生为了修双学位而疲于奔命的惨样。像古典班这样的“主辅修制”,避免了学生转系的痛苦和修双学位的辛苦。主要的是,这种课程组合能有效节约学生的上课时间,能更有效地提升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8)、人生有两大悲剧:一个是没有得到你心爱的东西;另一个是得到了你心爱的东西。

(9)、每个人都有一个本能的侵犯能量储存器,在储存器里,侵犯能量的总量是固定的,它总是要通过某种方式表现出来,从而使个人内部的侵犯性驱力减弱。

(10)、2000年秋季学期,是北大本科教育史上的重要年份,增设“通选课”,首批31门,要求当年入校的新生在毕业时必须在“数学与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哲学与心理学、历史学、语言文学及艺术”等五个领域修满至少16学分的通选课,原先的文理互选课学分纳入通选课学分。

(11)、有效的教育方法不是告诉人们答案,而是向他们提问。。

(12)、人人都是如此,就像人们不会感谢自我的手和脚一样,理所当然存在的东西,当它毋庸置疑地存在时,人们往往会对它牢骚满腹,或动辄怨天尤人。

(13)、每堂课程开始,主讲人都会以一部电影,一本小说或一首乐曲切入,这样做一方面是为了从鲜活的感情经验和体悟出发,再上升到哲学性的疑问和反思,让听众更轻松地打开哲学思考大门。

(14)、真正的力量来自正义,若不以匡扶正道为根本,所有的行动都会成为不轨之谋。也许骗的了别人,却骗不了自我。这便是人的宿命。

(15)、人文学科有自己的研究对象,以现在的学科体系,包括文学、历史、哲学、艺术、语言、宗教等,但在现代社会,研究方式发生了根本的转变。

(16)、梦的内容是由于意愿的形成,其目的在于满足意愿。佛洛伊德《梦的解析》

(17)、陈平原:在中国目前的评价体系里,教育部颁发的人文及社会科学著作奖,是重要的。任何一个评奖,都可能是有问题的。但相对于其他评奖,这个奖项的评价标准比较严格,也大致公允。但有一个问题,为了管理方便,教育部规定每个大学要推荐多少著作参加评奖。这样有两个可能性:第因名额限制,年轻老师上不来。若校门都出不去,年轻人很难进入全国性的竞技舞台。有感于此,从去年起,我全面退出此类评奖,因不想成为年轻人往上走的障碍。所以,请记得,评上的著作大都不错,但不见得是好的。第因为著作是各个学校推荐上来的,评委有义务为自己的大学争取。每年到了那个时候,重要奖项和重要基金评审,若请你参加,学校会恳请你不要推辞,因为你在场,会有比较好的效果。所以,有时候会评出一些莫名其妙的人和书,那就是由于各方妥协的结果,说得不好听,是各个名校在“分赃”。还有一个技术性因素,评审的时间很短,书的数量又很多,评委只能勾选熟悉的名字。

(18)、在我看来,这些辩护都不是特别有说服力。我们大部分人都同意我们的经典并不包含的真理和美,而是属于某个特别的文化(或分支)或一组文化。功能论的辩护之所以虚弱是因为正如我们看到的那样,除了同情、宽容和民主的、世界主义的美德之外,人文学科还传播了很多其他信息,而且它们似乎不再让人更加充满同情和宽容了。存在论者的辩护在政治上已经不可能,因为其隐含了精英主义色彩:它将世界割裂开来而且划分成不同等级,一部分是受到人文学科熏陶的人,一部分人则完全与此隔绝。与当今的社会意识形态相反,它因为推崇接近高雅艺术品的生活,贬低了自然界或体育方面的体验。它之所以缺乏说服力还因为它没有相关性。有些人,尤其是上层人士或中产阶级的上层毫无疑问将继续体验经典文化产品无法比拟的丰富体验(我本人也是如此),但这并不能阻挡文化世俗化的滚滚潮流。在世俗化情况下,正如宗教仍然是人们的选择(尤其是对非精英人士来说)一样,对经典和古老学科的崇尚和承诺只是个人选择(尤其是对精英人士来说)而已。

(19)、那么,对文化世俗化的抗拒呢?我们首先谈谈抗拒宗教世俗化的三大体裁或许有些帮助。第一种是主义者:世俗化之所以错误就是因为上帝的启示和奇迹是真实的。第二种是功能论者:宗教提供了我们的社会、文化和道德能够安全存在的基础性框架结构,因此应该抵制将其边缘化的企图。第三种是存在论者:人类迷失在宇宙中,他们没法解释自己的存在,因此倾向于接受能够表达他们在存在过程中所遭遇的好奇、敬畏和焦虑的超验主义。这种思想认为,宗教好地表达了生存方面的这些情感需要,部分是因为它将我们与前辈祖先联系起来。世俗化的类比在这里说明问题。有些基于主义者立场渴望抗拒文化世俗化的人提出的观点是,体现西方文明荣耀的文化经典是真正的美和真正的所在。有些人则提出功能论主张:人文学科提供了良好民主社会所不可取代的理论基础,如它们能比任何其他选择更强有力地塑造同情他人的宽容的道德敏感性。后,有些人基于存在理由提出反对文化世俗化。他们宣称高雅文化传统的艺术品,连同作为回应而发展起来的对作品的阐释和批评为我们提供了少简单化、微妙、深刻、非个人性、和善于思考的体验和教训,正是这些体验保存和确认了我们的文化传承。

(20)、士气就像风气一样可笑。一旦在某处刮起一股强势的风,即使毫无好处,也会有人趋之若鹜,反之,就会悄然消逝。

3、关于人文学科的名言英语

(1)、但是,文化世俗化的两种起因仍然存在可协商的余地,因为它们主要是意识形态争论。第一个与思想上的“去殖民化”过程和文化世俗化基础的身份认同解放有关。坦率地说,应该贬低我们接受的经典的论述在当今强大,虽然背后的原因我们很多人并不是很清楚。他们认为这些经典都是白种人、男性、异性恋者、欧洲中心主义者、殖民主义者等精英创造的产物,但他们表达的追求正义和平等的愿望是多数人都认可的理想。这种理解和愿望包含着危险的简单化倾向。通过文学、艺术、音乐等等表现的目的、品质和形式等获得了力量,从这些力量中人们获得了应该被理解为“相对自动的”深度和强度。这些智慧成果与产生作品的更广泛社会条件似乎没有直接联系。

(2)、没有一个没有理智的人,能够接受理智。类别:人生

(3)、人类一思考,上帝就发笑。——捷克小说家米兰·昆德拉

(4)、且以古代文学中“义山诗与词体之关系”的研究史为例,考察一下人文学术研究中,通过“重新思考”,不断深化和拓展“已知中的未知”,从而做到“常谈常新”的规律。

(5)、可是,上面这些人文学科的自我辩护,已经讲了无数遍,也已经讲了很多年,看上去理由充足,没有什么可以否认可以反驳的,那么为什么人们仍然漠视人文学科?为什么有那么多人文学者对自身的存在忧心忡忡?

(6)、人一旦产生野心,就会生起重重幻想,仿佛发现了万千宝藏。

(7)、任何五官健全的人必定知道他不能保存秘密。如果他的嘴唇紧闭,他的指尖会说话;甚至他身上的每个毛孔都会背叛他。

(8)、但到20世纪80年代末,人文学科已经盛况不再,其风头逐渐让给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学术领域的话语权和人才的评价机制,在过去的20年里,基本上是由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制定,人文学科经常是在借鉴或移植自然科学的评价机制。

(9)、这件事缓缓起步,在2010年11月9日举行项目启动仪式,当年招收首届学生21名,迄今已招十届学生,共241位。目前三个年级在校人数101位,涉及人文学部六家本科生院系(哲学、中文、历史、考古、外院、艺术学院)以及元培学院。

(10)、欧美国家的大学并没有弱化人文学科,反而是在强化人文学科在大学教育的基础地位,尤其是在本科教育环节。这些大学借鉴社会科学、自然科学的技术和方法,强化训练本科生在人文学科方面的研究能力。

(11)、—— 海涅 无私是稀有的道德,因为从它身上是无利可图的。 —— 布莱希特 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12)、采访人:有些年轻老师讲课好、学问也好,但是论文项目等硬指标不够,所以无法升职。像这样的情况有什么好的方法来解决吗?

(13)、人生就象弈棋,一步失误,全盘皆输,这是令人悲哀之事;而且人生还不如弈棋,不可能再来一局,也不能悔棋。

(14)、从文科实验班到元培计划,实际上走出了一条通识教育的新路。过去总想以短平快的方式培养我们急需的专业人才,但现在是想让学生在老师指导下找到属于自己的专业兴趣——有成就的学习一定是终身学习,这是通识教育所要激发的学习要素。

(15)、曾经,中国也有过这样的时代。上世纪80年代文化热中,为什么是人文学者一呼百应,能够提出话题、影响公众?这些当然是人文学科的学者应当做的事情,特别是当你的嘴巴没有被封起来,你的大脑还能够自由和独立思考的时候。

(16)、—— 马克思 即使自己变成了一撮泥土,只要它是铺在通往真理的大道上,让自己的伙伴们大踏步地冲过去,也是大的幸福。

(17)、在文史哲这些人文学科的传统老系,本科生入学以后,其实普遍比较迷茫,并不太清楚将来能做什么,客观上也只有极少数学生将来还会从事现在文史哲老师们的学术研究。

(18)、程先生2000年6月3日在南京逝世,一个月后,我在北京整理自家随笔,编成了《掬水集》(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2001)。在此书的序言中,我谈及当初去南京拜谒程先生的经过:

(19)、无知就是无知,谁也没有权利相信它能衍生出任何东西。

(20)、西格蒙德弗洛伊德(SigmundFreud,1856年5月6日1939年9月23日)是奥地利精神病医师、心理学家、精神分析学派创始人。1873年入维也纳大学医学院学习,1881年获医学博士学位。18821885年在维也纳综合医院担任医师,从事脑解剖和病理学研究。然后私人开业调节精神病。1895年正式提出精神分析的概念。1899年出版《梦的解析》,被认为是精神分析心理学的正式形成。1919年成立国际精神分析学会,标志着精神分析学派终形成。1930年被授予歌德奖。1936年成为英国皇家学会会员。1938年奥地利被德国侵占,赴英国避难,次年于伦敦逝世。他开创了潜意识研究的新领域,促进了动力心理学、人格心理学和变态心理学的发展,奠定了现代医学模式的新基础,为20世纪西方人文学科提供了重要理论支柱。

4、人文学科的名人名言

(1)、在人工智能方兴未艾的大数据时代,人文学科和人文教育必须反思自己的学术传统,要自觉地弥合科技与人文之间的差距,主动进行一场深刻的改革。

(2)、没有一个没有理智的人,能够接受理智。类别:人生

(3)、那就是当我们发现一个问题,而自己又刚刚好略有所得,也就是你有一点点想法、心得,对这个问题有若干美好的想象,手头边又有若干的材料的时候,这时候是做学问快乐的时候。

(4)、为人类的幸福而劳动,这是多麽壮丽的事业,这个目的有多麽伟大! —— 圣西门 每一个人可能的大幸福是在全体人所实现的大幸福之中。

(5)、生活在失去和睦的家庭里,等于生活在地狱里。

(6)、 1988年,刘学锴发表了题为《李义山诗与唐宋婉约词》的长篇专论,对缪钺45年前提出的“义山诗与词体之关系”作了全面深入的探讨。文章阐述了相互关联的两大问题:一是“从比较中说明义山诗的词化特征”,即通过元稹、李贺、杜牧、温庭筠等诗人与李商隐的比较,揭示出义山诗“词化特征”的五个方面,包括题材的细小化、内容的深微化、意境的朦胧化、意象的纤柔化和语言的圆润化;二是“论述义山诗对唐宋婉约词的影响”,这主要体现三大方面,即在绮艳之中融入身世时世之感与人生感慨、表现感伤情调和感伤美和时空交错与跳跃的章法结构。这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前者主要着眼于义山诗与婉约词的相似之处;后者主要着眼于义山诗的词化质素对婉约词的深远影响。文章对这个问题的学理阐释,回应了缪钺先生向“研治中国文学史者”提出的任务,既说明了李商隐在文学史上的地位,也阐述了由诗到词的递嬗过渡和它们之间的传承关系。

(7)、我在大学教书,这些年看到大学的人文学科确实在渐渐衰落。

(8)、你感到害怕时,对方同样害怕。只是善于控制自我的人不会让人看出而已。

(9)、采访人:您觉得学校或国家的科研经费分配和投入,能否反映学者的学术地位?

(10)、保护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在推进教师的教学能力,也是在刺激大学的创新能力。这是研究型教学的活力之源,生生不息,绵绵不绝。对教师来说,支撑我们的动力是要让学生成为世界上的人才,我们没必要怀疑他们的学习能力,但他们的学习兴趣需要被不断地激发,教师和学生成为一个知识共同体。在这个共同体里,教师和学生都有难以忘怀的困惑,都有一种不可遏制的学习热情。

(11)、即使是内容痛苦的梦,也可以用欲望的满足来解释。这一类梦的解释,肯定会牵扯到很多我们不愿意讲出或者不愿意想到的事情。每个人都有一些隐私,不愿意告诉别人,甚至自己都不愿意承认。但是如果出现在梦里,就绝不仅仅是偶然事件的巧合。梦中唤起的痛苦感情,正是为了阻止我们提及或者讨论那些痛苦的事情。

转载请注明出处阿文说说网 » 关于人文学科的名言名句精辟71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