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对战争的诗人
1、反对战争的名人
(1)、七月,他参观了牛津大学的莫雷尔酿酒厂,那时他不知道我还在学校,但写信说或许我们没见面是好事,因为我们各自的状况都不是太好——我们见面时,至少得有一个精神正常吧。他有五首诗刊登在《剑桥杂志》(当时在英国出版的少数几份激进的和平主义刊物之后来它的办公室被空军部队的士官生们捣毁)。他承认没一首好的,他只是想怼一怼那帮自鸣得意、叫人难以启齿的家伙,他们认为这场战争会无休止地进行下去,直到所有人都被干掉,而唯有他们能幸存。和平主义者正在敦促他以巴比塞《火线》的写作风格写点儿激烈火热的内容,但他做不到。他脑袋里在想其他事,不是诗歌(我不知道他在想什么,但我希望那不是理查德·达德式的刺杀计划)。有时候想到法国,他就变得几近疯癫。在南边的肯特郡,他能听见在海峡对岸,大炮没完没了地不停轰击,直到他搞不清自己是想要冲回去,和第一营一起战死,还是留在英国,尽他所能阻止战争继续。但这两条路都没有成功的希望。回到战场并杀身成仁只不过是哗众取宠——所取悦的是错误的对象——他也想不到任何留在本土阻止战争的好办法。他的名字已匹配上了驻扎在英国本土的某个士官生营里的职位,如果愿意,他可以平平安安地过下去,但这样的退场方式似乎不怎么体面。
(2)、第二类右派是以至今尚未被平反的林希翎为代表的。其当时的言论,即使是按今天的标准来看,也仍然触及了国家的底线。但是,林希翎并不是的单纯地反对中国共产d,恐怕更多的是个人性格中的孤芳自赏与狂傲不羁。其对于西方国家的所谓自由民主制度不但不崇尚,同样进行批判和反对,基本上走到哪里都被视为不受欢迎的人。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钱理群为《大右派活化石林希翎传奇》所撰写的前言谈到了这方面的相关情况:
(3)、现在新建了粉丝群以供各位诗友交流,想入群的朋友,请在后台输入加群(不是在留言区回复喔)。
(4)、也许能从《见字如面3》中有侵华日军大岛中典对战争的忏悔书找到答案,他在信中写到“战争会召唤出人心中野蛮的魔鬼”,日本作为侵略方的确扭曲了人性,结出了恶果。
(5)、常建的《塞下曲》在开头两句叙写史实铺垫,后两句描绘了一幅和平图景,语言字新意炼。 另有古诗文网的许诗赏析: 夜战桑乾北,秦兵半不归。
(6)、而这首诗能打动人的,关键是后面两句,“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
(7)、梦虽虚,犹兀自暂时节相聚,近新来和梦无。 ——(仙侣)后庭花·一升金缕词
(8)、屈原可以说是历史上第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他的代表作品有《离骚》《九歌》《九章》《天问》等,其中《离骚》是著名的一篇,它也是中国长的一篇抒情诗,诗的前半篇表达自己对于国家命运和人民的关心,后半篇表达自己对于国家的热爱之情。
(9)、我从罗柏特.格雷夫斯那里得知你拒绝再当兵了,该死的这太荒谬了。看在上帝的份上伙计别干蠢事。别让你自己蒙羞,在你发疯之前想想我们吧。你怎么能把脱离军队作为第一要务?你没超龄,只能入伍,除非你成了个“出于宗教或道义原因拒服兵役者”,祈祷上帝你永远不会这样做。
(10)、第一首侧重描写边塞的异域风光,并表达对战争残酷性的看法。前四句着重描绘边塞的萧瑟秋景。“蝉鸣空桑林,八月萧关道。”意思是知了在枯秃的桑林中鸣叫,八月的萧关道上秋高气爽。“出塞入塞寒,处处黄芦草。”记得当初出塞时天气还算不错,如今却已是寒意逼人,到处可见稀疏衰黄的芦草。作为长期驻守塞外的诗人,王昌龄对塞上的气候景物变化自是了然于心,此四句所写之塞外景象,无不充溢着苍凉与凄寒的格调。
(11)、政治上,孟子主张法先王、行仁政;学说上,他推崇孔子,反对杨朱、墨翟。 他主张仁政,提出“民贵君轻”的民本思想,游历于齐、宋、滕、魏、鲁等诸国,效法孔子推行自己的政治主张,前后历时二十多年。但孟子的仁政学说被认为是“迂远而阔于事情”,而没有得到实行。后他退居讲学,和他的学生一起,“序《诗》《书》,述仲尼(即孔子)之意,作《孟子》七篇”。
(12)、王昌龄(?—756),字少伯,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玄宗开元十五年(727)进士及第,为秘书省校书郎。二十二年登博学宏词科,为汜水县(今河南荥阳西北)尉。后贬岭南。开元末为江宁县(今江苏南京)丞,后又贬龙标县(今湖南黔阳西南)尉。安史乱起,避乱至谯郡(今安徽亳县),为谯郡太守闾丘晓所杀。两《唐书》有传。世称“王江宁”或“王龙标”。其诗多写边塞军旅、宫怨闺情之作,风格清刚俊爽,婉丽明快。时称“诗家夫子王江宁”(《唐才子传》卷二)。尤其擅长七绝,明王世贞谓“可与太白争胜毫厘,俱是神品”(《艺苑卮言》卷四)。其论诗有《诗格》传世。诗集注本有今人李云逸《王昌龄诗注》。
(13)、(宋)欧阳修、宋祁:《新唐书》,中华书局,1975年
(14)、第三幅:时光流逝,风沙无情,汉军士兵的尸体已经腐化为累累白骨,逐渐被风沙掩埋。
(15)、究其原因,我们知道绝句短小,贵在精到,所以一首诗中往往只会留下一个突出的妙处,以使其效果得到大化。
(16)、在为期三个月的训练中,我们从凌晨4点到晚上22点不休息,进行了演练,研究了战场和管理体系。为了训练我们的思想和使身体变得更强壮,我们一天只能吃两顿饭,还限制在五分钟内,有时我们会几天不吃东西,外面的食物也被禁止,使得我们永远无法填饱肚子。我在烈日下忍受几天没有喝一口水,也曾在大雨中站定,听到刺耳的命令声仿佛滚烫的铁水灌入耳中,感受着棍棒随时可能打在臀部的感觉。
(17)、战争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如果说人和动物的根本区别是制造工具,还不如说是制造战争。
(18)、(评析):这首乐府曲是以长城为背景,描绘战争的悲惨残酷。诗的前四句写塞外晚秋时 节,平沙日落的荒凉景象;后四句写长城一带,历来是战场,白骨成丘,景象荒凉。 全诗写得触目惊心,表达了非战思想。
(19)、1940年,英国首相丘吉尔在敦刻尔克撤退后发表演讲,号召英国人民“不惜一切代价保卫本土”。萨松同英国人民一起为了保卫国土的战争奉献出了自己的一切。
(20)、(意思)幽并:幽州,并州,今河北、山西和陕西北部一带。《隋书·地理志中》:“自古言勇侠者,皆推幽、并。”尘沙:幽、并二州外接沙漠。句意:幽、并二州健儿,历来习于征战,都在茫茫的黄沙中渡过一生。
2、反对战争的现代诗
(1)、唐代王昌龄《塞下曲·其二》:饮马渡秋水,水寒风似刀。平沙日未没,黯黯见临洮。昔日长城战,咸言意气高。黄尘足今古,白骨乱蓬蒿。
(2)、在此谨代表苦海中的士兵,严正抗议当局者欺瞒士兵的恶行。居于后方家园的多数人已麻木不仁,浑噩不知前线苦痛延续不休,智能亦不足以感同身受。我相信,我或能略尽心力,破除这份麻木自满的心态。
(3)、在此,我代表那些正在遭受苦难的人向正加诸他们身上的欺骗提出抗议;而且我相信,我或许能促成摧毁那种自鸣得意的冷酷心态,身在本土的人们正是怀着这种心态,在延续着他们并未分担也根本无以想象的苦难。
(4)、后四句则从写景转入对战事的追忆。自古以来幽并的豪杰们,后来都沦落到与尘土黄沙伴随到老。千万不要学那些自恃勇武的“游侠儿”,总是自命不凡地夸耀自己的骏马多么能征善战。“幽并客”,在此泛指燕赵豪杰之士,古有“燕赵多慷慨悲歌之士”的说法,这些“幽并客”,都曾经热血澎湃,希望开疆拓土,建功立业。然而他们的终结局却是什么呢?不过是“三千功名尘与土”,均被这漫漫尘土与黄沙所湮没。那些身跨骏马,成天游荡,惹是生非的“游侠儿”,他们哪里知道战争的残酷?行文至此,诗人对幽并客与游侠儿的讽刺,以及强烈的厌战情绪,已展露得淋漓尽致。
(5)、我亲眼得见并亲身经历了部队遭受的苦难,我不能为了战争邪恶而不公的目的,继续扮演延续苦难的角色。
(6)、(意思)从古以来幽并豪客慷慨赴边沙场终老,谁学那游侠浪子只是矜夸手中剑利、座下马好。
(7)、 (3)这两首诗在表现手法上各有什么特点? 参考答案:
(8)、俞平伯等:《唐诗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2013年
(9)、第二幅:战斗结束,双方士兵大量死亡,尸体横七竖八躺在沙漠里,血流成河,5000名汉军士兵几乎全部死亡。
(10)、此诗一题《和张仆射塞下曲》。诗共六首,分别写发号施令、射猎破敌、奏凯庆功等等军营生活。语多赞美之意。此作为第一首,歌咏边塞景物,描写将军发号时的壮观场面。
(11)、反对朝廷穷兵黩武,消耗国力的有《兵车行》、《又 上后园山脚》等;支持平息叛乱,抵御外侮的有《观安西兵过赴关中待命二 首》、《观兵》、《岁暮》等。
(12)、萨松在这家精神病医院中待了近1年的时间。1918年,他被强行遣往前线,7月,他在法国北部阿拉斯(Arras)被英军误击中头部送回英国。此后一直在英国疗伤,直至一战结束。
(13)、比如此诗关键的是戍人已死而家人仍思的反差,那么除此之外的所有艺术处理都被诗人刻意抹去了。
(14)、(出处)唐·王昌龄《塞下曲四首(其一)》。
(15)、(“某总”明确指出,“文艺什么的标准要靠后,政治和历史性的颠覆主旨更重要”,而在“在海外看到的土改小说,有国民d官二代和大地主流亡后人写的,对于历史和政治的颠覆力度,都远不如方方这部书”,“张贤亮公开说他的小说都是政治小说,中国今天又到了政治小说缺乏的时候了。”“某总”说“后清算的时候要到了,不需要有什么顾忌,这个时候还畏首畏尾,在未来的潮流中间肯定落伍”。)
(16)、(一切的价值都在比较上,看出来。(他念了一首赵令仪的诗,说:)
(17)、 颈联中,多少⾟酸、多少期盼,诗⼈在消息隔绝、久盼⾳讯不⾄时的迫切⼼情,这是所有受战争追害的⼈的共同⼼理,反映出诗人反对战争,期望和平安定的美好愿望,很⾃然地使⼈产⽣共鸣。
(18)、这首诗以“假如”领起,用“嘶哑”形容鸟儿的歌喉,接着续写出歌唱的内容,并由生前的歌唱,转写鸟儿死后魂归大地,后转由鸟的形象代之以诗人的自身形象,直抒胸臆,托出了诗人那颗真挚、炽热的爱国之心。
(19)、译文:牵马饮水渡过了那大河,水寒刺骨秋风如剑如刀。沙场广袤夕阳尚未下落,昏暗中看见遥远的临洮。当年长城曾经一次鏖战,都说戍边战士的意气高。自古以来这里黄尘迷漫,遍地白骨零乱夹着野草。
(20)、西格里夫·萨松(1886年9月8日-1967年9月1日),一战期间英国著名诗人,作家和士兵。
3、反对征战的诗人
(1)、在民盟的五年任期内,我公开批评民盟d内对包括罗兴亚人在内少数族裔的压迫、对新闻自由和言论自由的限制、若开邦和钦邦长时间关闭互联网以及他们未能公开反对缅军公然实施的侵犯人权行为,我还在众多争取记者、活动家和受压迫少数民族(包括克钦族、克耶族、若开族和罗兴亚人)权利的激进运动中发挥了主导作用。
(2)、这些诗篇,都只是从某一个方面来反映战争。“攻其一点,不及其余”。
(3)、艾青说自己是农民的儿子,我说他是农民的少爷,田间是少爷变农民。)
(4)、在这看似平白无味的话里,体会出诗人蕴含于其中的感情,才是读懂此诗的关键。
(5)、萨松出身名门。他的父亲出身犹太裔沙逊家族(Sassoonfamily),是国际知名和富有的家族之上海外滩的和平饭店便由其所建。母亲是一位雕刻家,出身艺术世家,伦敦的众多地标和著名雕塑都是出自其手。
(6)、这是独守空房的妻子思念丈夫,希望随着月光照进远在边塞的军营,去和丈夫会面。作者婉转地表达了对战争造成夫妻别离的不满。
(7)、(注释)①萧关:在今宁夏回族自治区固原县东南。②幽并:幽州和并州,指今河北、山西和陕西一部分。客:戍边战士。尘沙老:指在边塞沙漠中老去。尘沙,幽并相拼的沙漠,代指边地。③矜夸句:夸耀自己善于驰骋而去惹是生非。紫骝马:泛指骏马。
(8)、《塞下曲》是盛唐边塞诗人王昌龄创作的组诗,总计四首,此为第一首和第二首。第一首,诗人通过描写边塞景色,表达自己反对战争的思想。第二首,诗人从荒凉的边塞环境人手,着重表现军旅生活的艰辛与战争的残酷,发人深省。
(9)、女主人公好不容易在梦中和远方的丈夫相会,却被树上黄莺鸟的叫声吵醒,气得她把黄莺鸟打跑了。
(10)、第四幅:士兵远在家乡的妻子,多年没有丈夫的消息,天真地以为丈夫还活着,在睡梦中,丈夫回来了,他们又重新过起男耕女织的生活,她的嘴角甚至露出了笑容。
(11)、不久前,新一轮对反战者的迫害展开。尽管“真诚的”内阁部长们许下了承诺,但一部分反战者已被派到法国,在那里被判处死刑——然后被改判为“十字架苦刑”或五到十年的劳役。但即使这些人获准留在本土,我们也必须记录这些人——世上的盐(1)——受到的骇人听闻的对待。圣洁之人,如克里福德·艾伦斯科特·达克斯(3)和数千位其他人士,同样了不起的热烈的反军国主义者,被关进监狱,就只是因为他们拒绝杀人和他们不愿意抛弃男子汉的尊严,成为军事机器的奴隶。这些人必须被释放。
(12)、边塞诗大都以词情慷慨、景物恢奇、充满报国的忠贞或低徊的乡思为特点。常建的这首《塞下曲》却独辟蹊径,弹出了不同寻常的异响。
(13)、兵气销为日月光:战争的烟尘消散了,到处充满日月的清辉。
(14)、他写道,现在回了伦敦,他病得厉害,散步时在人行道上总会看到尸体。耶茨在四月寄给他一张条子,说在枫丹-莱克鲁瓦西耶的一场战斗中,四个军官丧命,七个负伤——一场“极其血腥的厮杀”。但营队将战线前推了近八百米,这让西格夫里德稍感安慰。然而,下一句他就写道,想起那个夏天无数好人被屠杀而这一切都毫无意义时,他就气得发疯。那帮该死的政客和同样该死的将军们笨拙无能,屡屡犯错,只会一意孤行,直到他们感到厌倦,或得到他们想要的荣誉。他希望自己能提出抗议,但即使他开枪打死首相或道格拉斯·黑格爵士,他们也只会把他关进一所疯人院,就像对待从前那个了不起的理查德·达德。(我知道他的意思。达德是十九世纪一位了不起的画家,碰巧是埃德蒙和朱利安的叔公。他曾经列出他认为该杀之人的名单,第一个就是他的父亲。有一天,达德在海德公园里将他父亲抱起,扛在肩上,走了将近八百米远,光天化日下把他丢进了蛇形湖中溺死。)西格夫里德继续写道,如果他以拒绝重返战场来表达抗议,他们只会指责他惧怕枪炮。他问我是否以为,那个夏天的杀戮结束之后,我们的情况会有所好转。尽管反复发起冲击,但我们永远突破不了德军的防线。迄今为止,我们遭受的损失比德国人更为惨重。在维米岭,加拿大人遭受惨重伤亡,但官方公告在伤亡数字上却厚颜无耻地扯谎。朱利安·达德去医院探望过他,和其他人一样,他也劝他回国找一份安稳的工作——但他知道这只不过是一场美好的幻梦,因为基于道义,他会继续作战直至死去。刚刚重回光明,现在想到要回战场,他觉得十分痛苦——“哦,生活,哦,太阳!”(出自我死里逃生后写的一首诗)。他的伤势几近痊愈,可能会被送到一间疗养院住三个礼拜。他不喜欢这个安排,但只要他能安静地独处,谁都不见,只是默默地看着树木披上绿装,感觉到自己的生机也在恢复,让他去哪儿都行。他的身体虚弱,精神状况也很差。病房里有一台留声机,吵得他快要崩溃。那年春天,《老猎人》终于出版,他开玩笑说,会送一本给道格拉斯·黑格爵士。也确实没人能阻止他这么做。
(15)、诗的头两句,是对西汉朝廷与乌孙民族友好交往的生动概括。“玉帛”,指朝觐时携带的礼品。《左传·哀公七年》有“禹合诸侯干涂山,执玉帛者万国”之谓。执玉帛上朝,是一种宾服和归顺的表示。“望”字用得笔重情深,乌孙使臣朝罢西归,而频频回望帝京长安,眷恋不忍离去,说明恩重义浃,相结很深。“不称王”点明乌孙归顺,边境安定。乌孙是活动在伊犁河谷一带的游牧民族,为西域诸国中的大邦。据《汉书》记载,武帝以来朝廷待乌孙甚厚,双方聘问不绝。武帝为了抚定西域,遏制匈奴,曾两次以宗女下嫁,订立和亲之盟。太初间(前104-前101),武帝立楚王刘戊的孙女刘解忧为公主,下嫁乌孙,生了四男二女,儿孙们相继立为国君,长女也嫁为龟兹王后。从此,乌孙与汉朝长期保持着和平友好的关系,成为千古佳话。常建首先以诗笔来讴歌这段历史,虽只寥寥数语,却能以少总多,用笔之妙,识见之精,实属难能可贵。
(16)、然而,在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的平反中,一方面存在一些一风吹的现象,一些不该平反的人平了反。另一方面,一些该平反的人却长期得不到平反。像上文所说的林希翎就始终没有得到平反,丁玲和艾青虽然被平反了右派的问题,却又被戴上了“极左”的帽子。茅于轼和张贤亮为代表的一大批反共右派却是被百分之百地平反了。这恐怕不能不说也是一个问题。在这里,就用著名反共右派茅于轼的话作为文章的结尾吧:
(17)、网友反驳:俄乌冲突已经六天,各种言论和观点甚嚣尘上,不绝于耳,谁是正义一方谁是入侵一方也各执一词。俄罗斯和乌克兰的冲突由来已久,核心都是维护本国的安全。乌克兰想寻求美国和北约的军事保障,想加入它们的集团,而俄罗斯怕北约东扩,危及它的边界安全,所以极力反对乌克兰加入北约,想让乌克兰中立。另一方面乌克兰在前苏联时期就和俄罗斯是同志加兄弟的关系,前苏联的重工业区都在乌克兰的东边,克里米亚也成了乌克兰的海军基地,而乌克兰东部和南部大部分居民都是俄罗斯人,但不管怎么说东部两个共和国顿涅茨克和卢甘斯克还有南部克里米亚都是国际社会和俄罗斯承认了而属于乌克兰的领土,俄罗斯因为乌克兰想加入北约故意承认这三个共和国独立并且想划入到俄罗斯版图,符不符合国际法?俄罗斯因为乌克兰想加入北约和欧盟,想抱美国的大腿就动用武力这样合不合理?是不是正义的战争?说得不好听乌克兰和俄罗斯就是分了家的两个兄弟,兄弟不和硬是铁,老大打老就是再怎么吵怎么打也是他们斯拉夫民族的事,我们义愤填膺操那么多心干嘛?从我国的立场来讲,乌克兰和俄罗斯都是我国的友好国家,乌克兰在军工技术上给了我国很大的帮助,瓦良格号航母就是一个例子,俄罗斯也是中国的亲密伙伴,在很大重大原则问题上都和中国现在一起,维护中国的核心利益,难道我们国家会在俄乌冲突中选边站队吗?我们只谴责背后拱火的美国和那些别有用心,不怀好意的欧盟国家。希望维护一个国家的主权领土完整,用和平谈判的方式来解决问题。驳斥余秀华诗歌的网友似乎认为俄罗斯就是正义的,所以它发动战争就是必须的,我觉得这是双重标准,是没有看到历史的根源和国与国之间的厉害关系。国与国之间没有永远的朋友,只有永远的利益。
(18)、《塞下曲》其二在构思上的特点,是用侧面描写来表现主题,诗中并没具体描写战争,而是通过对塞外景物和昔日战争遗迹的描绘,来表达诗人对战争的看法。开头四句是从军士饮马渡河的所见所感,描绘了塞外枯旷苦寒景象。
(19)、我见识过也忍受过士官兵历经的伤痛,再也不愿同流合污,不愿延长沙场上的磨难,因为我相信此战之目的邪恶无天理。
(20)、▲安史之乱,改变了许多大唐诗人的命运。图源/影视剧照
4、反对战争的诗句和名言
(1)、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内容与此诗几乎完全一样,但论表现力就差了许多。
(2)、这令我感到不安和难过。我完全认同西格夫里德的“政治上的谬误和虚伪”这一说法,也认为他的行动体现了非凡的勇气。但除了斥责政客的正当性,我们还有更多的事情要考虑。首先,他的身体状况无法承受这封信件将会招致的惩罚:即接受军事法庭审判、被褫夺军衔和关押监禁。我发现自己对那帮怂恿西格夫里德做出这一表态的和平主义者们充满怨恨。他们不是士兵,我想他们不会明白西格夫里德为此付出的情感上的代价。经历了四方地和枫丹-莱克鲁瓦西耶的战斗之后不久,他又不得不面对写下这封信的后果,这实在是过头了。我也知道这个表态不足以成事。无论在英国或是德国,没有人会效仿他。这场战争会不可避免地继续下去,直到一方被打垮。
(3)、牵马饮水渡过了那大河, 水寒刺骨秋风如剑如刀。
(4)、前四句写春日长安凄惨衰败的景色,寓意兴衰更替的感慨;后四句写思念亲人、忧伤国事的情怀,充溢着寒酸苦楚。从头到尾的变化表达出一种忧虑和惆怅,让人不禁想到他所处的环境,感受他内心的那种感情。
(5)、萨松在战场上的表现勇敢。他曾在兴登堡线单枪匹马,捕获德国战俘,攻陷德国战壕。他手持手榴弹,炸开了六十名德国士兵。1915年5月29日,萨松因功荣升少尉。1916年7月27日,他被授予军事十字勋章。
(6)、为了让萨松免于被政府送上军事法庭,他的好友们将他送入了Craiglockhart医院,这是军队中一家专门调节“精神崩溃”的医院。
(7)、第一幅:将士们奋不顾身,英勇杀敌,与敌人进行紧张激烈地搏斗。
(8)、他认为,这是对英国上议院的诽谤。他说,在这场战争中,贵族阶层以英勇表现证明了自己。)
(9)、七月底,我在奥斯本宫又收到了西格夫里德的一封信。信封很薄。我坐在维多利亚女王恩赐纪念一个名叫约翰·布朗的人(“他有一颗曾在人类胸膛中跳动过的真挚忠诚的心”)的长凳上读信。打开信封时,一张新闻剪报飘了出来,上面印着“《布拉德福德先锋报》,一九一七年七月二日,礼拜五”。我先读非正文的一头:
(10)、我发布这一宣言,是表示我着意向军事提出挑战,因为我相信,那些有权力停止这场战争的人正在刻意拖延。
(11)、你与我之间,青山一路相连,共沐云淡风轻,我们在同一月下,又何曾分处两地?
(12)、这诗里是什么山查花啦,胸膊啦,这一套讽刺战斗,粉刷战斗的东西,这首描写战争的诗,是歪曲战争,是反战,是把战争的情绪变转,缩小。这也正是常任侠先生所说的鸳鸯蝴蝶派。(笑)几乎每个在座的人都是鸳鸯蝴蝶派。(笑)我当年选新诗,选上了这一首,我也是鸳鸯蝴蝶派。(大笑)
(13)、在五言绝句中,像这首诗这样描写场面如此壮阔,声势如此浩大的作品,并不多见。前两句对仗工整,在严整中收敛力量;后两句改为散句,将内敛的力量忽然一放,气势不禁奔涌而出。这一敛一放,在极少的文字中,包孕了极为丰富的内容,显示出强大的力量。
(14)、 《塞下曲四首》是唐代诗人王昌龄创作的组诗作品。第一首诗描写了边塞的景色,表达了作者的反战思想。第二首从凄凉的环境着手,着重表现军旅生活的艰辛及战争的残酷,蕴含了诗人对战争的反对。第三首诗记述了一次征战的全过程,充分揭示了战争的残酷性,表达了对戍边普通士卒的深深同情。第四首诗写一位将军因战殉国后被埋葬的场面,透露出了作者对朝廷对有功将士的不公,以及对连年征战的批判。
(15)、第二营会休整到月底,驻地约三千米外就是我们心爱的莫朗库尔,那儿周围遍布绵延起伏的泥泞山坡和沼泽树林,还有小型飞机场和新建的铁路,他过去常常在下午骑上一匹黑母马去那儿闲荡。(戴维·托马斯和我曾经见到西格夫里德在训斥那匹黑母马,它漂亮又好斗,性子很烈,踢死人也不稀奇,我们对他的耐心备感惊讶。他会指挥那匹母马去跳栏,当它不情愿跳栏时,西格夫里德不会逼迫它,只是调转马头,带它回去蓄势再跳一回。那匹马一次次地拒绝,但脾气暴躁的西格夫里德并没有发火,也不放弃自己的想法。后,那匹马出于无聊,一跃就跳过了栏杆——栏杆足有一米八高,它能跳得比那还高。)
(16)、后,让我们再来轻轻地默诵一遍这首诗,让诗中女主人公做了千年的美梦延续下去吧。
转载请注明出处阿文说说网 » 反对战争的现代诗精辟76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