顾炎武的代表作品
1、顾炎武的代表作品有哪些
(1)、并刀昨夜匣中鸣,燕赵悲歌不平。易水潺湲云草碧,可怜无处送荆卿。
(2)、黄宗羲学问极博,思想深邃,著作宏富,一生著述多至50余种,300多卷,其中为重要的有《明儒学案》《宋元学案》《明夷待访录》《孟子师说》《葬制或问》《破邪论》《思旧录》《易学象数论》《明文海》《行朝录》《今水经》《大统历推法》《四明山志》等。
(3)、《宋史》说,欧阳修与学人晤谈,不曾涉及文章,只是谈吏政,认为文章只能滋润身心,政事可以惠及百姓。
(4)、顾炎武作为清初继往开来的一代宗师大儒,他的思想蕴含着怎样的家国情怀?如何把顾炎武思想运用到当今时代的社会生活之中?在庆祝中国共产d成立100周年之际,来自全国的12位专家学者将系统讲述顾炎武的学术人生,阐发顾炎武及其学术思想的历史价值与当代意义。
(5)、弓背霞明剑照霜,秋风走马出成阳,未收天子河湟地,不拟回头望故乡。
(6)、吴伟东是顾炎武的扮演者之主要负责第一回和第四回。他认为,两回书中年龄的跨度是表演时需要克服的首要困难。第一回中的顾炎武30岁出头,反清复明、满腔热血、报国之志,正是风华正茂的年龄。而第四回中的顾炎武已经是70岁高龄,所以唱腔设计也会随之改变。此外,胡磊蕾在这部作品中,使用了很多有别于传统评弹的创作手法。除了基本的七字句唱词以外,还有三字句、五字句,甚至是四字句。吴伟东在排演中,通过对作品的不断打磨,对人物角色的分析,终实现了唱腔设计上的突破,展现了《顾炎武》作品中的创新意义。
(7)、顾氏把写这部书比作“采铜于山”。其对此书的价值很是自信,自言“平生之志与业皆在其中”。该书影响深远,确如潘耒在《日知录序》中评价,“先生非一世之人,此书非一世之书”。
(8)、然而,这种时代的局限,有时却更能映衬出贤者“先知先觉”的智慧。在《郡县论》里不难看到许多有别于传统教条的思想火花。例如,先生认为追求私利的原则是人类行为的出发点,“圣人者因而用之,用天下之私,以成一人之公而天下治。”如果县令能够为民众的利益着想,把有利于民生的各项服务事业做好,民众也必然全力支持你的事业,把你看作是全县“公”的化身或代表,县令职务给你带来的“私”(俸禄)也就得到了。同理推论,成全各府县之“私”,而天子之“公”不期而然,“故天下之私,天子之公也”。先生进而论证,什么样的县令能成就民众之“私”呢?当然首推本乡本土人士,全县经济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县令家族、亲友、睦邻、乡亲的利益,就可以避免来自外地“流官”的“短期行为”,或只对上级负责、不为地方利益着想的“官僚主义”。后,他和盘托出自己的改革方案:需要纠正中央过度集权、过多干预的习弊,“尊令长之秩,而予之以生财治人之权,罢监司之任,设世官之奖,行辟属之法,所谓寓封建于郡县之中,而二千年以来之敝可以复振。后之君苟欲厚民生、强国势,则必用吾言矣”。
(9)、顾炎武自己对科举考试也是心不在焉,崇祯年间与同乡同学归庄一起,积极参加复社的活动,常跟四方之士打交道,荒废了科举学业,虽屡次参加乡试,却每试皆败。当时,在农民起义军和清兵双重打击下,明王朝已然摇摇欲坠。炎武常读邸报,对于国内政治和军事形势大体了然,他深为国家命运担忧,又自觉经世乏术,愧疚难当!27岁乡试再次落第,他毅然决然放弃了科举,义无反顾投身到为国分忧的实学兴邦的事业中。
(10)、民国以来,学者见识渐广,不乏新鲜政治资源输入,然有些人目光专注向上,空论虚理,忌触时弊,忘了“天下之患,莫大于贫”,冷落农村,把百姓痛痒置之脑后,与三百年前亭林相比,真不知进步抑或退步?庆幸的是,就在先生的桑梓之邦,他的后代子孙,心有灵犀一点通,改革开放后,主要靠地方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踏出了一条繁荣家乡的改革之路,面貌为之一新,被世人誉称为“昆山模式”。我想先生若地下有知,必含笑于九泉!
(11)、一个学问家,一个文学家,本想文以载道,本想以文救世,却连自己都救不了。或者说,只救了自己的命,却救不了自己的名。又或许,正是他的文学才华,让他失去了拼命的骨气,也因此失去了留名的可能。
(12)、我愿平东海,身沉心不改;大海无平期,我心无绝时。
(13)、出自《日知录·卷十三》。(译文)保卫国家,即使是地位低贱的普通百姓都有责任。
(14)、这部原创中篇苏州弹词是苏州市文艺创作中心青年作家、编剧胡磊蕾执笔完成,旨在通过评弹的艺术形式,推动顾炎武思想和曲艺文化的弘扬传承,文艺联袂、共襄源地,创编炎武精品。
(15)、牛首开天阙,龙岗抱帝宫。六朝春草里,万井落花中。访旧乌衣少,听歌玉树空。如何亡国恨,尽在大江东。
(16)、我愿平东海,身沉心不改;大海无平期,我心无绝时。顾炎武《精卫万事有不平》
(17)、朝晖开众山,遥见居庸关。云出三边外,风生万马间。征尘何日静,古戍几人闲。忽忆弃繻者,空惭旅鬓斑。
(18)、潘耒把《日知录》的内容大体划为八类,即经义、史学、官方、吏治、财赋、典礼、舆地、艺文。《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卷一百子部杂家类三》则将全书分作十五类,谓:“大抵前七卷皆论经义,八卷至十二卷皆论政事,十三卷论世风,十四卷、十五卷论礼制,十六卷、十七卷皆论科举,十八卷至二十一卷皆论艺文,二十二卷至二十四卷杂论名义,二十五卷论古事真妄,二十六卷论史法,二十七卷论注书,二十八卷论杂事,二十九卷论兵及外国事,三十卷论天象术数,三十一卷论地理,三十二卷为杂考证。
(19)、自定居华阴后,顾炎武再也没有回过山东,更没有再入京师,只是往来于秦、晋之间,直到康熙十八年(1679年),才做了一次长途旅行,目的地是嵩山少林寺。当年十一月返回华阴,他写下《五岳》诗,自我表白了二十余年来之所以“行游”北国是因为不肯做异国臣子。康熙二十年(1681年)冬,顾炎武自华阴出游山西曲沃,翌年正月在曲沃病逝。
(20)、不廉,则无所不取;不耻,则无所不为。《日知录》
2、顾炎武著名的诗是哪一首
(1)、昆山市文广新局副局长、市文联副主席王清先生发言。
(2)、目击世趋,方知治乱之关必在人心风俗,而所以转移人心整顿风俗,则教化纪纲为不可缺矣。
(3)、评话是只说不唱,弹词是有说有唱。王池良是评弹团中的评话演员,也是第二回书中的技艺担当。当要展现顾炎武突围情节,带领三千军队为六百多名弟兄报仇时,王池良会展现出他娴熟高超口技功力。在此期间,他将穿插模仿马嘶、马蹄、战鼓、军号等声音,为现场观众献上一种身临其境的别样享受。
(4)、大失击她生趋,物里而年去知治乱一了过关必在人心风俗,师也的可带山所以转移人心整顿风俗,则教化纪钢为不可缺矣。----顾炎武
(5)、礼义,治人之大法;廉耻,立人之大节;盖不廉则无所不取,不耻则无所不为。----顾炎武
(6)、亭林虽生于富庶之区,看重东南经济开发对中国全局的意义,但并非是一个偏狭的“地方主义者”。先生“上下五千年,纵横一”(阎若璩赞语),晚年长期寓居山陕,对西北经济尤详加考察。
(7)、在寒冷的年末松柏也未凋落,风雨交加,天气昏暗的时候,鸡也照常鸣叫。
(8)、作为儒家的忠实信徒,顾炎武是以弘扬儒家“仁道”为职志。关于“仁”,孔子有“仁者爱人”之说,《中庸》则有“仁者人也,亲亲为大”之说。顾炎武则兼取其说,将孔子“仁爱”说发展为“耻匹夫匹妇不被其泽”的“行己有耻”说,而将《中庸》“亲亲为大”说发展为“自天下为家,各亲其亲,各子其子,而人之有私,固情之所不能免矣”的“人必有私”说,使“仁爱”和“私情”得以联系起来,在这种联系中,“私情”被理解为“仁爱”的必然体现,这是顾炎武对儒家“仁学”思想的创造性发展,其意义在于从儒学理论上达成了“仁”“私”统一。
(9)、顾炎武自小受到良好的家教,首先是嗣母的道德教诲。归结起来有三点:第王氏信守婚约,未婚归顾,她以这种身教方式,教导炎武做人当守“信”。第王氏孝敬公婆,数十年如一日,让炎武懂得了为人当尽“孝”。第清顺治元年(1644年),王氏听闻昆山、常熟相继陷于清军,毅然绝食自尽,临终遗命炎武:“我虽妇人,身受国恩,与国俱亡,义也。汝无为异国臣子,无负世世国恩,无忘先祖遗训,则吾可以瞑于地下。”王氏绝命之言行,使炎武牢记为人当尽“忠”。
(10)、林则徐:苟利国家生死矣,岂因祸福避趋之。《赴戍登程口占示家人》
(11)、顾炎武(1613年1682年),汉族,明朝南直隶苏州府昆山(今江苏省昆山市)人。平生学风严谨,学识渊博,著作甚多;在地理学、历史学、哲学、经学、音韵学等各方面都有重要成就。他注重经世致用,凡社会风俗,民生利弊,必亲历体察;于地理考证,不完全依赖文字记载,而重视实地调查。
(12)、《日知录》内容宏富,三十二卷本《日知录》有条目1019条(不包括黄侃《日知录校记》增加的2条),长短不拘,长者《苏淞二府田赋之重》有5000多字;短者《召杀》仅有9字。
(13)、反复诵读,明确作者观点,鉴赏作者论证方法。
(14)、顾炎武逝世后,他的弟子潘耒编纂出版其遗著《日知录》并作序,对顾氏儒学做了总体评价,认为儒学有“通儒之学”与“俗儒之学”之分,而顾氏儒学属于“通儒之学”,具有“明体适用”的实学性质和“匡时”“救世”的社会功用。这个评价与顾炎武所谓“博学于文”“行己有耻”的实学纲领完全一致。
(15)、顾炎武(1615-115),汉族,明朝南直隶苏州府昆山(今江苏省昆山市)千灯镇人,本名绛,乳名藩汉,别名继坤、圭年,字忠清、宁人,亦自署蒋山佣;南都败后,因为仰慕文天祥学生王炎午的为人,改名炎武。因故居旁有亭林湖,学者尊为亭林先生。明末清初的杰出的思想家、经学家、史地学家和音韵学家,与黄宗羲、王夫之并称为明末清初“三大儒”。
(16)、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翻译)么才能得到千万间宽敞高大的房子,普遍地庇覆天下间贫寒的读书人,让他们个个都开颜欢笑。
(17)、第十讲 顾炎武与《日知录》(2021年10月30日)
(18)、作为作品的总协调人,盛小云表示,顾炎武是千灯、苏州甚至全中国的骄傲,对于这样一位有重量的历史人物,需要有一位优秀的作家来担纲创作。胡磊蕾作为评弹创作的中坚力量,是一位势头正好自身也努力的青年作家,双方也曾一起合作过很多优秀获奖作品,比如《雷雨》、《绣神》、《看今朝》等。因此,盛小云终决定邀请胡磊蕾承担这部作品的创作任务。
(19)、顾炎武一生辗转,行路,读万卷书,创立了一种新的治学方法,成为清初继往开来的一代宗师,被誉为清学“开山始祖”。顾炎武学问渊博,于国家典制、郡邑掌故、天文仪象、河漕、兵农及经史百家、音韵训诂之学,都有研究。晚年治经重考证,开清代朴学风气。其学以博学于文,行己有耻为主,合学与行、治学与经世为一。诗多伤时感事之作。
(20)、主讲人:王志民(山东师范大学齐鲁文化研究院教授)
3、顾炎武有名的传世之作
(1)、(国家一级编剧、苏州市文艺创作中心创作部主任)
(2)、《清史稿》如此定论:“清初称学有根柢者,以(顾)炎武为,学者称为亭林先生。”为了验证理财学识见解,顾炎武甚至在西北地区搞起了“股份制”商业运营,于康熙五年(1666年)与志同道合的傅山、李因笃、朱彝尊等人集资垦荒于雁门关之北,他亲自筹划经营,竟然取得了很不错的效果。有史料记载,顾炎武是清初山西票号的创始人之一。这一点确否,有待进一步论证,但是从另一个角度可见,顾炎武的思想学术不是闭门造车的空谈臆说。
(3)、第一回 《梦碎》吴伟东 徐 震 莫桂英
(4)、龚自珍,代表作品:《已亥杂诗》《湘月》《秋心三首》《梦中述愿》《歌筵有乞书扇者》
(5)、意为国家之事的兴亡,保护国家不致被倾覆,是帝王将相文武大臣的职责,与普通百姓无关;而天下大事的兴盛、灭亡,每一个老百姓都有义不容辞的责任。
(6)、(根据8月14日光明日报国学版,光明日报客户端刊载内容,综合山东省图书馆发布信息整理)
(7)、第二讲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顾炎武的家国情怀(2021年7月3日)
(8)、界每得还不须愁日暮,得还而年终自望河清。----顾炎武《五将那初度时在昌以到边你》
(9)、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这句家喻户晓的名言是由明末清初的学者顾炎武先提出的。
(10)、内容简介:作为宋明理学向清代考证学转型的开山,顾炎武提出“经学即理学”的思想,通过对宋明理学的深入研读,对理学作出了从论学旨趣到内容与方法的全面清理与取舍,进而以引入金石之学考证经史、以音韵学为训诂之基石,对经史之学作出了全面的开创性工作,取得了广泛的成果,为清学奠定了规模,标示了方法。
(11)、出自《日知录·卷七》。(译文)古人追求永久的名声,现在的人追求当代的名声。
(12)、人生富贵驹过隙,惟有荣名寿金石。----顾炎武
(13)、△ 钱七虎,1937年10月26日出生于江苏昆山,解放军少将军衔,防护工程专家、军事工程专家、教育家,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家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中央军事委员会科学技术委员会顾问,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工程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历任南京工程兵工程学院训练部副部长、南京工程兵工程学院院长、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参谋部科技委副主任。
(14)、人之为学,不日进则日退,独学无友,则孤陋而难成;久处一方,则习染而不自觉。----顾炎武《与友人书》
(15)、他一生辗转,行路,读万卷书,创立了一种新的治学方法,成为清初继往开来的一代宗师,被誉为清学“开山始祖”。顾炎武学问渊博,于国家典制、郡邑掌故、天文仪象、河漕、兵农及经史百家、音韵训诂之学,都有研究。晚年治经重考证,开清代朴学风气。其学以博学于文,行己有耻为主,合学与行、治学与经世为一。诗多伤时感事之作。
(16)、因此,亭林“天下观”的核心是“以民为本”,用今天的话说,就是“以人为本”。先生《文集》卷有一封《与友人论学书》,说得再清楚不过。他说:“耻之于人大矣!不耻恶衣恶食,而耻匹夫匹妇之不被其泽。”在先生看来,使“匹夫匹妇被其泽”,是“圣人之道”的根本;“士而不先言耻”,不为生民着想,就是“无本之人”,离“圣人之道”会越来越远。
(17)、“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耳矣。”在顾炎武看来,非但在朝官员,即便在野匹夫也有热爱国家民族、维护社会道德、建设美好家园和坚持真善美的职责。三百多年前,在一片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喁喁语境中,一位传统学者能提出这样的思想,着实伟大。所以,近世著名思想家、清末维新派代表人物梁启超对此极其推崇,将之提炼总结为黄钟大吕般的八个字: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并以此告诫同胞,天下(中华民族)的兴盛灭亡,关乎所有同胞的利益,因此每一个炎黄子孙都有义不容辞的责任。他激励全体同胞为了民族也是为了自身来一起担当、一起努力。
(18)、亭林引《论语》有子之言:“百姓不足,君孰与足”,表明他在财政问题上所持的是“以民为本”立场。他反对厚敛重赋,主张“藏富于民”。以“苏松二府田赋之重”为例,不仅《日知录》列有专条,地理书也备录东南各项赋役,痛陈不胜正税、杂税、增耗、加派等繁冗负担之苦。先生说江南农家勤,“然有终岁之劳,无一朝之余”。吴中百货所聚,市面繁荣,但粮役之累,“富室或至破家”(《肇域志·松江府》)。考核古今财政,先生正色而论:“古者藏富于民。自汉以后,财不在民,而犹在郡国,不至尽辇京师。”晚明以来,尽反常态,刮郡国之财于皇帝内帑,而户部外库却因国家开支浩大,屡告匮乏,“自此搜刮不已,至于加派;加派不已,至于捐助,以迄于亡”(《日知录·财用》)。
(19)、目击世趋,方知治乱之关必在人心风俗,而所以转移人心整顿风俗,则教化纪钢为不可缺矣。
(20)、苏州市档案馆研究馆员、副馆长沈慧瑛女士发言。
4、顾炎武的代表作品之一
(1)、万事有不平,尔何空自苦,长将一寸身,衔木到终古。我愿平东海,身沉心不改,大海无平期,我心无绝时。呜呼!君不见,西山衔木众鸟多,鹊来燕去自成窠。
(2)、第七讲 顾炎武的史学思想及其成就(含舆地、金石)(2021年9月11日)
(3)、自天下为家,各亲其亲,各子其子,而人之有私,固情之所不能免矣。故先王弗为之禁;非惟弗禁,且从而恤之。建国亲侯,胙土命氏,画井分田,合天下之私以成天下之公,此所以为王政也。至于当官之训则曰以公灭私,然而禄足以代其耕,田足以供其祭,使之无将母之嗟,室人之谪,又所以恤其私也。此义不明久矣。世之君子必曰:有公而无私,此后代之美言,非先王之至训也。----顾炎武
(4)、火山五月行人少,看君马去疾如鸟,都护行营太白西,角声一动胡天晓。
(5)、顾炎武(1613年7月15日—1682年2月15日),汉族,明朝南直隶苏州府昆山(今江苏省昆山市)千灯镇人,本名绛,乳名藩汉,别名继坤、圭年,字忠清、宁人,南都败后,因为仰慕文天祥学生王炎午的为人,改名炎武。因故居旁有亭林湖,学者尊为亭林先生。明末清初的杰出的思想家、经学家、史地学家和音韵学家,与黄宗羲、王夫之并称为明末清初“三大儒”。
(6)、书法作品入展由中国书法家协会主办的《第一届全国楹联书法展》、《第三届中国书坛新人书法作品展》、《首届隶书作品展》、《首届扇面书法大展》、《第七届全国书法篆刻作品展览》,以及《江苏中国书协会员作品展》、《江苏书法篆刻晋京展》、《吴门书道进京展》。
(7)、晴晴喊/妹妹在我床上拉屎呢/等我们跑去/郎朗已经镇定自若地/手捏一块屎/从床上下来了/那样子像一个归来的王。
(8)、龚自珍(1792-1841),清代思想家、诗人、文学家和改良主义的先驱者。他的文章批判封建统治的腐朽,呼唤统治者进行改良,思想内容丰富深刻。龚文区别于唐宋和桐城派的古文,是上承先秦两汉古文的一个独特的发展,开创了古文或散文的新风气。代表作《病梅馆记》。
(9)、“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这句话激励着一代代有志气的中国人。陆人民表示,顾炎武是中国伟大的思想家,在改革开放40年的今天,我们还是要用这样一种勇气和精神,去复兴文化的繁荣。评弹作为曲艺艺术,与一般的教育类讲座相比,有很好的舞台表现力,而且有音乐的升华,说唱弹噱更能让百姓接受,可以说是寓教于乐。
(10)、《郡县论》的中心,是讨论地方政府的责职权能,以及如何提高地方行政管理的效率。亭林坚定地认为:地方政府的职能必须为民谋利,“何谓称职?曰:土地辟,树木蕃,沟洫修,城郭固,仓廪实,学校兴,盗贼屏,戎器完,而其大者则人民乐业而已。”自孟轲提倡“民为贵”与“仁政”以来,此类宗旨在皇帝诏书与臣僚奏疏中屡见不鲜,如同科文条制,耳熟能详,却也容易顺风吹过,习弊依然。亭林论“郡县”的独特处,在于对郡县制度的各种弊病决不轻易饶过,眼力犀利;而其用力处,则在为构建除弊去害的改革方案,费神费思。
(11)、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12)、在我国古代知识分子中,顾炎武是颇为推崇的一位。学生时代的曾把顾炎武《日知录》序言中有关顾的政治行宜和讲求实学的内容,抄录在自己的《讲堂录》里,奉为立身行事的准则,还把顾炎武标举为中国历史上少数几个“可师”的“文而兼武”之人。
(13)、顾炎武说:“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但他却忽略了另一个方面:“匹夫兴亡,天下有责。”——这乃是文明社会的“人权”意义所在。----凡夫在《思想碎片》
(14)、顾炎武(1613-1682),清初“三大儒”(顾炎武、黄宗羲、王夫之)之清代学术的开山之祖。顾炎武散文贯彻着"经世致用"的写作原则,体现出作者对社会、人生的高度关怀,语言简洁凝练,文风朴实无华。代表文作《吴同初行状》、《书吴潘二子事》。
(15)、顾炎武其主要作品有《日知录》、《天下郡国利病书》、《肇域志》、《音学五书》、《韵补正》、《古音表》、《诗本音》、《唐韵正》、《音论》、《金石文字记》、《亭林诗文集》等。
(16)、杜甫: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17)、“信”“孝”“忠”,成为顾炎武道德认知的基本理念。后来他在《日知录》中诠释人性道:“子之孝,臣之忠,夫之贞,妇之信,此天之所命而人受之为性者也。故曰‘天命之谓性’。”
(18)、顾炎武一生辗转,行路,读万卷书,创立了一种新的治学方法,成为清初继往开来的一代宗师,被誉为清学“开山始祖”。顾炎武学问渊博,于国家典制、郡邑掌故、天文仪象、河漕、兵农及经史百家、音韵训诂之学,都有研究。晚年治经重考证,开清代朴学风气。其学以博学于文,行己有耻为主,合学与行、治学与经世为一。诗多伤时感事之作。顾炎武主要作品有《日知录》《天下郡国利病书》《肇域志》《音学五书》《韵补正》《古音表》《诗本音》《唐韵正》《音论》《金石文字记》《亭林诗文集》等。
(19)、秋瑾,代表作品:《对酒》《读书口号》《望乡》《赤壁怀古》《去常德州中感赋》
(20)、书画论文散见于《中国书画报》、《书法报》、《书法导报》以及《书与画》、《澳门印友》、《书法研究》、《西泠印社》、《中华书画家》等多种报刊杂志,近100万字。已结集出版专著《从善楼随笔》《从善楼藏画集》《俞建良书画集》《顾阿瑛事略》《从善楼谈艺》《从善楼诗文书法集》《话竹写竹》《俞建良书画小品集》《王学浩研究》《顾炎武书法研究》等12种。
5、顾炎武作品集
(1)、(1)南朝·刘勰《文心雕龙》:道沿圣以垂文,圣因文而明道。
(2)、古代学人论史,大多被人物、事件的评论占尽风光,斟酌民生者实寥寥可数。亭林论著迥异于此,对各地土宜物产、工商货币、交通运输、经济收支、赋役负担等资料均用心搜检,一生无有暇息,而于原委与得失处,溯古论今,详加甄别和针砭,掉书袋者望尘莫及。再从经济史论考察,管子、商鞅不论,杨晏、王安石、张居正的论说向被学者推崇,却有较浓的“财政”味,难脱“国家主义”的立场。为民生痛苦呼号者,晁错、董仲舒开风气之先,而以明中叶丘濬为转折枢纽,至亭林才生气磅礴,触目惊心。转入近代,始开大局面,由包世臣《安吴四种》、郑观应《盛世危言》,直至中山先生的民生主义,一脉相传。
(3)、《日知录》抄录文献占了十分之七作者自己的话不过占十分之二三。就此而论,说它是一部“札记”,似乎并不为过。但是深入地看,作者并非随意或机械地抄录别人的话,而是经过了一番“采铜于山”的精心筛选和提炼才录入其书,这些看似“不过储著作之资料”的“札记”,其实是作者“早夜诵读,反复寻究”得来的“采山之铜”。他之所以花这么大功夫,“早夜诵读,反复寻究”,乃是为了在茫茫书海中挑选出切合于己意的别人的话,以便确切地借用他人之言来表达其本人的思想和见解。他之所以要采取这种独特的表述方式,主要是因其看到明末王学泛滥而流于禅释,乃至于“语德性而遗问学”,所以他要特别提倡“道问学”,并亲自以其《日知录》作出表率:其书大量地引用他人之言,恰在于显示其学问之广博,表明其“尊德性”而不离乎“道问学”;而其书不取章句体例,而是萃集他人之言来阐明一个一个貌似互相孤立而实则有内在关联的“含有意义”的问题,且往往在引用别人的话之后附以作者自己的评论以起画龙点睛之作用,抑或先亮出作者自己的观点而后引证他人之言,则在于显示其有“观其会通”的本领而绝非一般“章句之士”所可比。由是观之,《日知录》实是作者为倡导“尊德性”与“道问学”之统一而出示的典范之作。
(4)、顾炎武研究学术,在强调“博学于文”的基础上,一改宋元明儒学的心性空谈,转为务实论世之学。
(5)、△吴建初,江苏省昆山锦溪人,少将军衔。1957年8月出生, 1976年2月入伍,1978年5月加入中国共产d。历任济南军区司令部作战部副部长,济南军区司令部办公室主任,河南省军区参谋长,某集团军副军长,2011年12月任山东省军区副司令员。 2010年7月晋升少将军衔。
(6)、(苏州市评弹团副团长、江苏省曲艺家协会评话评书艺术委员会主任国家一级演员)
(7)、这句诗的意思是当大宋军队收复了中原失地的那一天到来之时,你们举行家祭,千万别忘把这好消息告诉你们的父亲。这句诗出自南宋诗人陆游的《示儿》。原文为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示儿》这首诗用笔曲折,情真意切地表达了诗人临终时复杂的思想情绪,既有对抗金大业未就的无穷遗恨,也有对神圣事业必成的坚定信念。全诗有悲的成分,但基调是激昂的。诗的语言浑然天成,没有丝毫雕琢,全是真情的自然流露,但比着意雕琢的诗更美,更感人。
(8)、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杖自叹息。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9)、日入空山海气侵,秋光千里自登临。十年天地干戈老,四海苍生痛哭深。水涌神山来白鸟,云浮仙阙见黄金。此中何处无人世,只恐难酬壮士心。
(10)、第一讲 经师与人师:一代通儒顾炎武(2021年6月19日)
(11)、作为“经师”,顾炎武的经学向来以“精于考证”著称于世。《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左传杜解补正》称“博极群书,精于考证,国初称学有根柢者,以炎武为”。清代考据学者普遍推崇顾炎武,如扬州学者汪中称“古学之兴也,顾氏始开其端”,常州学者洪亮吉称“我国家之兴,而朴学始辈出,顾处士炎武、阎征君若璩首为之倡”,都是看重顾炎武“精于考证”的本领与功绩。民国初年,扬州学者支伟成著《清代朴学大师列传》,将顾炎武置于“清代朴学先导大师列传”之首,视之为清代朴学(考据学)首席先导大师。
(12)、(江苏省曲协副主席、苏州评弹学校校长、苏州市评弹团团长孙惕)
(13)、昆山市政协文化文史委员会副主任庄吉先生发言。
(14)、顾炎武: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日知录·正始》
(15)、在整部作品的创作过程中,胡磊蕾觉得自己写到第三回书才渐入佳境,对顾炎武的形象越来越清晰。从而在写第四回的时候,才似乎真正地走入了顾炎武的精神世界。所以相比前两回,胡磊蕾更喜欢自己写的后两回。尤其是第四回书,是对顾炎武一生的总结。因为顾炎武人物分量很重、人生经历和内心世界又极复杂,近三十年的北游生涯对他的学术成就和思想高度又起了决定性的作用。学曲艺出身却又受过戏剧创作专业训练的胡磊蕾,打破了传统评弹的写作方法,采用了浪漫主义意识流的创新手法,以一个梦境,让顾炎武和其嗣母王氏上演一出精彩的对话,来总结他困顿、抗争、执着、艰守的一生,揭示他在北游以后人生观念所发生的转变和思想境界的卓然升华,以及对“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新的诠释。
(16)、主讲人:林存阳(中国社会科学院古代史研究所清史研究室研究员)
(17)、主讲人:林辉锋(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院教授)
(18)、先生认为,西北经济的贫困,只有靠发展生产才能缓解。除建议政府招抚流亡、开辟旷土外,还想到了植棉纺织。他举延安一府为例,“布帛之价贵于西安数倍,既不获纺织之利,而又岁有卖布之费,生计日蹙,国税日逋”。他强烈反对西北“民惰”的传统舆论,认为这是政府不予提倡、不予资助的借口;举《盐铁论》、崔《政论》实例,说明“古人有行之者”,实非不能,乃不为也。他建议由地方政府派发机具、资助基金、延聘“外郡能织者为师”,扶植农村纺织业的发展,“其为利益,岂不甚多!”(《日知录·纺织之利》)
(19)、州桥南北是天街,父老年年等驾回。忍泪失声询使者,几时真有六军来。
(20)、出自《日知录·卷九》。(译文)英明的君主求贤才时很辛苦,但用人时就很轻松了。
(1)、必古人之所未及就,后世之所不可无,而后为之。当明末年,奋欲有所自树,而迄不得试,穷约以老。然忧天悯人之志,未尝少衰。事关民生国命者,必穷源溯本,讨论其所以。
(2)、月黑雁飞高,单于夜遁逃。欲将轻骑逐,大雪满弓刀。
(3)、上海书画出版社主要骨干对《顾炎武书法研究》一书进行审阅,感受到不仅仅是对顾炎武书法的研究,而是顾炎武研究的新突破,再次开启昆山乡贤文化的新高地,是顾炎武显学研究中的“冷门”,从而为更加立体了解顾炎武又打开一所窗户。
(4)、在近代和现代可就有出现游阳明这在不自等级的哲和把如和家,可就有出现曹雪芹这在不自等级的小说家,可就有出现汤显祖这在不自等级的戏剧家,也可就有出现宋宗羲、顾炎武、游外是如和说这在不自等级的批评家。请注意,这而在不只是在与中国古代文化史上郁闷的年代没都气数叫较。----余秋雨《中国文脉》
(5)、顾炎武出身名门望族,高祖、曾祖、祖父都被载入《明史·列传》。顾炎武刚出生,就被绍芾抱去,做了他的嗣孙。绍芾是炎武亲祖父绍芳之弟,曾参加科举考试,院试成绩差,靠捐纳进了国子监,后来以贡生身份多次参加乡试,但直到50岁也没能中举,终摒弃科举。他有个独生子同吉,18岁订婚,未到结婚,因病离世。按当时习俗,同吉未婚妻王氏本可另嫁他人,但王氏却认为,既然跟顾家订了婚约,就理应守约,不能毁约,于是不顾父母反对,毅然归顾家守贞。就这样,王氏成了炎武的嗣母。
(6)、2004年11月,随文化部侨联主席张业生参加“中法文化交流年”活动,书画作品在法国巴黎展出;2016年6月,随苏州市曲福田市长参加“新加坡文化交流”活动。《中国文化报》、《书与画》、《羲之书画报》、法国《星岛日报》(中文版)、《中国书法》等报刊杂志,均有专题介绍。
(7)、中共昆山市委常委、宣传部长许玉连,昆山市人常委会副主赵坤元,昆山市副市长李文,昆山市政协副主席吴卫东,昆山市工商联主席宋建华,昆山市文体广电和旅游局长闵宏伟,江苏省书法家协会副主席、苏州市书法家协会主席王伟林等领导以及来自全国各地的专家、学者,专业媒体等120余人参加。仪式现场,向苏州市档案馆、昆山市图书馆、千灯亭林中学、炎武小学等十余家赠书。沈鹏先生题写的“顾炎武书法研究”及《顾炎武书法研究》作者俞建良的题记,捐赠给昆仑堂美术馆。
(8)、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
(9)、顾炎武在北方游历甚广,先后到过山东、北京、河北、河南、山西、陕西等省份,但他在山东停留的时间长,特别是在他获得了章丘土豪谢长吉抵押给他的庄田之后,章丘俨然成了其游历活动的根据地。
(10)、作者社会兼职有:九三学社江苏画院首届理事,昆山市十五届、十六届人大常委会委员,昆山市文联第七届、第八届副主席,苏州沧浪诗社第六届、第七届理事,昆山市书法家协会二届、三届主席。
(11)、顾炎武(1613年1682年),汉族,明朝南直隶苏州府昆山(今江苏省昆山市)人,著名思想家、史学家、语言学家,与黄宗羲、王夫之并称为明末清初三大儒。本名绛,字忠清;南都败后,因为仰慕文天祥学生王炎午的为人,所以改名炎武,字宁人,亦自署蒋山佣,学者尊为亭林先生。明季诸生,青年时发愤为经世致用之学,并参加昆山抗清义军,败后漫游南北,曾十谒明陵,晚岁卒于曲沃。学问渊博,于国家典制、郡邑掌故、天文仪象、河漕、兵农及经史百家、音韵训诂之学,都有研究。晚年治经重考证,开清代朴学风气。其学以博学于文,行己有耻为主,合学与行、治学与经世为一。诗多伤时感事之作。
(12)、《顾炎武书法研究》近30万字,插图370多张,大小章节计83例,图文并茂,是一部具有很高学术性的专著,特别是辩真伪章节,有理有据,为书画收藏者提供了依据。《顾炎武书法研究》定稿后,中国书法家协会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南京艺术学院博士生导师黄惇先生作序,予以肯定。黄惇先生认为该书:“钩沉史籍,对顾氏的访碑活动、书学来源、书学思想、书家交游、传世书迹,均一一梳理考论,其难度可想而知。”
(13)、第九讲 顾炎武与宋明理学(2021年10月16日)
(14)、内容简介:顾炎武为什么旅居山东。顾炎武旅居山东的简史与心路历程。顾炎武与山东文化名人的交往。顾炎武与《山东考古录》。旅居山东在顾炎武生平、业绩中的地位。
(15)、这两份名单你认识多少?第一份名单:傅以渐、王式丹、毕沅、林召堂、王云锦、刘子壮、陈沆、刘福姚、刘春霖。第二份名单:李渔、洪升、顾炎武、金圣叹、黄宗羲、吴敬梓、蒲松龄、洪秀全、袁世凯。哪份名单上你认识的人多一些?答案揭晓:前者全是清朝科举状元;后者全是当时落第秀才。人生无限!谨以此文宽解所有的考生以及他们的父母。真正的考场并非在学校??!敬请所有考生同学淡定!不受曰廉,不污曰洁。盖着小廉则着小新不取,着小耻则着小新不为。不廉其源皆生于着小耻也。----顾炎武
(16)、张惠言(1761-1802),清代“阳湖派”代表,经学家,精于《易》学,专研虞翻、郑玄等人论述。在散文创作和散文编选方面都取得了卓越的成就。其文风受桐城派影响,综合唐宋古文之长,文笔朴质。代表文作《送钱鲁斯序》。
(17)、出自宋——范仲淹《岳阳楼记》,原句为:“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其意思就是把国家,民族的利益摆在首位,为祖国的前途、命运分愁担忧,为天底下的人民幸福出力,表现出作者远大的政治抱负和伟大的胸襟胆魄。
(18)、苍龙日暮还行雨,老树春深更著花。----顾炎武
(19)、这句诗的意思是天下大事的兴盛、灭亡,每一个老百姓都有义不容辞的责任。这句诗出自顾炎武《日知录·正始》,是明末清初著名学者、大思想家顾炎武的代表作品,对后世影响巨大。该书是一经年累月、积金琢玉撰成的大型学术札记,是顾炎武“稽古有得,随时札记,久而类次成书”的著作。以明道、救世为宗旨,囊括了作者全部学术、政治思想,遍布经世、警世内涵。
(20)、内容简介:顾炎武解读家、国、天下的关系:家是血缘关系的组织,国是政治关系的组织,而天下由地理意义转换为文化意义,具有普遍的基础德性。这种德性是匹夫之贱的人都要对其负责任的根源。天下构成了家、国,家、国再通过教化百姓来保住天下。顾炎武的天下观,不但具有伟大的民族气节与爱国情怀,而且从深层的视角重新审视了人类文明的基础,这对于当下普及公民道德,解决文明冲突以及建立人类文化共同体都具有积极的作用。
(1)、拯斯人于涂炭,为万世开太平,此吾辈之任也。仁以为己任,死而后已。
(2)、亭林的文字,尤以“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以及亡国与亡天下有别之论,震烁人心,三百余年传诵至今。这里,透出的是先生寓有深意的一种思想创造,超越了一般意义上的,站在政权立场发言的传统“国家观”,所以我把它称之为“天下观”。
(3)、缟素临江誓灭胡,雄师一万气吞吴。试看天堑投鞭渡,不信中原不姓朱!
(4)、出自《日知录·卷三》。(译文)全国都在发狂,反而把那些不狂的人当作狂人。
(5)、(1)著书之难,难在何处?作者推崇的著书原则是什么?
(6)、人之为学,不日进则日退,独学无友,则孤陋而难成;久处一方,则习染而不自觉。顾炎武《与友人书》
(7)、顾炎武认为读书人应该有“救民于水火之心”。顾炎武50岁以后长期寓居山西、陕西地区,对西北地区的贫困情况进行了详细考察,除了建议政府在西北招抚流亡百姓开辟旷土发展生产外,还提出在西北种棉花、搞纺织,以缓解当地的贫困。他虽然没接受大清朝廷的征召任命,但是他的救民治世思想对于清代康熙朝以后的一些政策是有影响的。顾炎武通过他那些身在官场的亲戚、朋友们,用自己的经世致用思想以及总结的一些有利国家百姓的措施,去间接影响当时朝廷的政策,以达到他救民于水火的目的。顾炎武的经世致用思想对于后来清代一些著名官员也有很大的影响,如陶澍、贺长龄、林则徐、何绍基、曾国藩、左宗棠等都不同程度地受其影响。关于社会治理,他直言不讳、态度鲜明地指出追求利益是人类行为的出发点,不能刻意回避这一点,而应该利用其积极面,调动所有人做事的动力,“用天下之私,以成一人之公而天下治”,这显然大不同于宋明儒家“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的教条。
(8)、第六讲 “行己有耻,以礼为教”:顾炎武的礼学思想(2021年8月28日)
(9)、由山东省委宣传部与山东省文化和旅游厅主办、山东省图书馆尼山书院承办的顾炎武公开课日前在山东省图书馆大明湖分馆开讲。这个系列课程为面向社会群众和广大d员干部的公益性优秀传统文化普及课程,苏州大学哲学系作为教学单位。
(10)、参加顾炎武书法研究研讨会的有:中央美院硕士生导师邵彦,国家文物鉴定委员会委员鲁力先,江苏省书法家协会副主席、苏州市书协会主席王伟林,南京航空航天艺术学院教授、书画研究所所长邱世鸿,上海著名书画评论家王琪森、何柏青,著名老书法家陆家衡等。
(11)、关于写作此书的目的,顾炎武本人说得很明白,他说:“别著《日知录》,上篇经术,中篇治道,下篇博闻,共三十余卷。有王者起,将以见诸行事,以跻斯世于治古之隆。”撰写《日知录》,“意在拨乱涤污,法古用夏,启多闻于来学,待一治于后王”。这说明,《日知录》是寄托作者经世思想的一部书,内容大体分为三类:经术、治道、博闻,而核心则是“治道”。
(12)、第八讲 顾炎武的经世致用观(2021年9月25日)
(13)、顾氏把写这部书比作“采铜于山”。其对此书的价值很是自信,自言“平生之志与业皆在其中”。该书影响深远,确如潘耒在《日知录序》中评价,“先生非一世之人,此书非一世之书”。
(14)、纳兰性德 ,代表作品:《长相思》《蝶恋花》《浣溪沙》《虞美人》《画堂春》《梦江南》
(15)、为了尽可能地达到雅俗共赏的效果,将全作品中重要的第四回演绎,连续4天,张建珍都在晚饭后,就开始从演员的角度仔细琢磨顾炎武的人物品格,并对唱腔字斟句酌地进行编排。
(16)、秦时明月汉时关,长征人未还。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17)、出自《日知录·卷十六》。(译文)写文章没有固定的格式,设定一个格式然后按照格式写文章,这样的文章已经不足以表达自己的观点了。
(18)、优秀文化对于提升一座城市的软实力极其重要。作为新江苏建设的排头兵,昆山的经济发展走在前列,文化也要与之适应。“顾炎武”作为昆山特有的文化资源,理应得到更好的开发与利用。随着昆剧《顾炎武》、中篇苏州弹词《顾炎武》等优秀艺术作品的陆续亮相演出,顾炎武的伟大思想将在这个时代得以进一步发扬,让千灯“亭林故里”“曲艺之乡”的美誉更加深入人心。
(19)、第四讲 顾炎武的经学思想及其成就(2021年7月31日)
(20)、唐、宋以后,文人何其多啊!固然有不懂经学,不通古今,而自以为是文人的啊。韩愈在《符读书城南》中有诗句说:“文章谁说不贵重,解说经义是根本。雨水横流无根源,早晨满地夕已尽。为人不通古与今,如同马牛披衣襟。行事立身陷不义,何能希望多名誉。”而宋朝的刘挚训诫子孙,常说:“读书人应当以器量见识为先,一旦有了‘文人’的称号,这个人就没有值得称赏的地方了。”如此来看以“文人”身分在世上出名,哪里值得称道呢!这就是扬雄所说的“拾取我的文辞而不研究我的义理”啊。黄庭坚说:“几十年来,先生君子只是用文章提拔奖掖后学,所以华而不实。”本朝嘉靖年间以来,也有这样的风气。而陆深记载的刘健告诫庶吉士们的话,李梦阳对此大为不平。
(1)、陆游是南宋爱国诗人,毕生从事抗金和收复失地的正义事业。虽然屡遭投降派排挤、打击,但爱国热情始终没有消减。《示儿》诗是诗人临终写给儿子的遗嘱,表达了诗人至死念念不忘“北定中原”、统一祖国的深挚强烈的爱国激情。
(2)、王池良坦言,天下无难事,唯有说书难说,评弹艺术家都是多面手,二度创作、唱腔技艺、精气神的度都需要长期学习。为了演好第二回中土国宝的角色,他自己不知动了多少脑筋。由于土国宝是山西大同人,又喜欢苏州评弹。为了表现在土国宝攻下苏州城后的兴奋,王池良特地用山西话唱出了苏州评弹的腔,这也是第二回中不可忽视的亮点。
(3)、崇祯十七年(1644年)春,李自成攻进北京。此后,江南先后出现了多个南明政权,顾炎武曾效命于其中两个政权--弘光和隆武,先被弘光聘为兵部司务,后又被隆武聘为兵部职方司主事。隆武政权覆灭后,顾炎武又写密信给郑成功,试图跟海上抗清武装力量建立联系,未获成功,又尝试从海道投奔南明的另一个小朝廷--鲁王政权,也没有成功。此后,不再看到顾炎武有明显从事抗清活动的迹象。他开始过起遗民生活。
(4)、《日知录》内容宏富,三十二卷本《日知录》有条目1019条(不包括黄侃《日知录校记》增加的2条),长短不拘,长者《苏淞二府田赋之重》有5000多字;短者《召杀》仅有9字。
(5)、内容简介:顾炎武的史学贡献和学术影响举世公认。他的重要史学著作有《日知录》《天下郡国利病书》《肇域志》《山东肇域记》《求古录》《金石文字记》等。其史学特色是强调史学的经世功能,提出“引古筹今”“鉴往训今”的史学价值论。其史学思想突出地表现为对历史盛衰的思考,主张应顺势进行社会变革。
(6)、后,女子受到了民警的严厉批评教育和警告处罚,同时被罚款250元,驾驶证被扣除14分,还被行政拘留10天。而违规借给女子货车的司机,也被罚款了1000元。只能说,为博眼球丢掉底线,会为社会和法律所不容。
(7)、参加顾炎武书法研究研讨会有:中央美院硕士生导师邵彦,国家文物鉴定委员会委员鲁力,江苏省书法家协会副主席、苏州市书协会主席王伟林,清华大学博士后、上海韩天衡美术馆馆长顾工,浙江省书协副秘书长、《美术报》首席记者蔡树农,南京航空航天大学艺术学院教授、书画研究所所长邱世鸿,旅日华侨朱翔,香港中文大学博士夏小双,中国书法家园网总编辑孙大权,《书画艺术》执行主编薛源,上海《书与画》杂志责任编辑凌云之君,上海《书与画》杂志编辑袁媛,上海著名书画评论家王琪森、何柏青,著名书画独立策展人史军萍,苏州市档案馆副馆长沈慧瑛,著名作家杨守松,著名书法家陆家衡,苏州著名书学理论家王渊清先生,昆山市政协文化文史委员会副主任庄吉,昆山市文联副主席王清,昆山市市文联副主席、书法家协会主席王金春,昆山市市文联副主席、书法家协会副主席居永良,昆仑堂美术馆常务副馆长沈江先生,昆山市书法家协会副主席张斌、霍正斌、蒋志坚,创新文学网编辑部驻苏州特派代表、作家褚福海,《顾炎武书法研究》一书亭林印刷厂董事长包建栋,以及在昆山的部分书画家。
(8)、内容简介:自梁启超谓顾炎武为“清学之开山祖”,学界皆以为然,悬为定论。在通常观念中,“清学”是以乾嘉时期的文字训诂之学为典范的。然而,乾嘉学术实质上不足以继承顾炎武的学术精神。在顾氏那里,学术以求道仍然是其根本目的,虽然与宋明理学的表现形态不同,但学术的精神气脉仍然是一贯的。
转载请注明出处阿文说说网 » 顾炎武著名的诗是哪一首精辟148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