拜伦和雪莱谁的成就高精辟141条

拜伦和雪莱是爱情么

1、拜伦跟雪莱

(1)、别人可以一路披荆斩棘,砍出一条路,对于她来说,没有路。

(2)、评论功能现已开启,我们接受一切形式的吐槽和赞美☺

(3)、他说,沃特对女主角丹妮尔有爱情,所以他还吻了丹妮尔。这些行为,都和雪莱与拜伦的关系,有关联。

(4)、《拜伦传》的作者鹤见祐辅对拜伦至高的评价:“拜伦挥动着他那热烈如火的诗笔,震撼了十九世纪初期的欧洲。他的声音像天的声音一样,穿透了地上万民的心胸。他的真实,以宇宙大真实的威力,降落在一般大众的头上。……只要人类还没有失去对自由、爱国、民族独立和个性发扬的思慕与渴仰,诗人拜伦的气魄便会永久地阔步在大地之上。”

(5)、于是,世界上诞生了第一部科幻小说,《弗兰肯斯坦》,作者玛丽·雪莱。她也因此被封为科幻之母。

(6)、为拜伦举行葬礼那天,只见街头站立着希腊的政府官员和士兵.他们神情肃穆,一律行军礼向拜伦致哀.拜伦灵柩上盖着他披过的黑色斗篷,安放着他生前使用过的宝剑、盔甲,他生前骑过的战马也随着灵柩徐徐俯首而行,马蹄沉重地敲击街石,似乎在击出哀乐的节拍.希腊举国哀悼三天,悼念这位狂放不羁,不但用笔,而且用剑争取自由、反抗专制暴政的斗士.拜伦的好友甘巴跟着灵车缓缓而行,耳边却好似听到拜伦慷慨激昂的诗句:

(7)、Ofthatcolossalwreck,boundlessandbare

(8)、雪莱留给后人的诗歌并不算多,其中《西风颂》与《致云雀》是浓墨重彩的一笔。他的作品几乎都与以下两个主题息息相关:第一个就是对于当时社会种种丑恶现象的批判;第二个是对未来美好事物的向往。他在《阿童尼(阿多尼)》前言被删节的段落中曾这样说:“写诗并加以发表,不过是我的手段,目的则在于传达我和他人之间的同情,而这种同情正是我对于同类的强烈无边的爱激励我去争取的一段感情。”

(9)、18岁的时候,一个名叫伊丽莎白·皮戈特的姑娘突然闯进了拜伦的生活。在女友的鼓励下,年轻的拜伦努力作诗。次年,第一本诗集《闲散的时光》出版。这时的拜伦正在英国剑桥大学攻读,他俩的关系一直维持到拜伦获得文学士学位为止。但由于种种原因,拜伦的恋爱又没有成功。

(10)、一切在1822年7月8日戛然而止 ,雪莱驾帆船出海,斯贝齐亚海上突然起风暴,雪莱等数人覆舟淹死,雪莱时年不满三十周岁。

(11)、小说中有一个细节,写怪物躲在山里一户人家的墙壁后面,偷偷地学人类说话。虽然聪颖,她毕竟是一个女子,只能在父亲的书房里自学;拜伦和雪莱高谈阔论的时候,想必她的心里很酸涩。她就像那个怪物一样只能躲在墙壁后面,偷偷地学习以男性为主宰的话语。她和伍尔芙一样,终身以自己是女子进不了牛津和剑桥为憾。

(12)、可是怕的就是连墓地都开出了花,连死和冷,连埋葬都阻止不了爱的生长。

(13)、所以还是要问,为什么大卫要假称这首诗的作者是拜伦?

(14)、Andwrinkledlip,andsneerofcoldcommand,

(15)、——SidonieGabrielleColette

(16)、就是这样,他凭着自己勤劳的双手,凭着开天辟地的巨大热情、积极进取的乐观精神,终于为自己创造了一座人间乐园,一个文明人所必需的生活条件。鲁宾逊善于改造自然,创造美好生活鲁滨逊不仅乐观而且勤劳聪明。他从破船上搬下枪械和工具,凭着双手改良了生活环境,凭着一把斧头在孤岛上不知疲倦、百折不挠地工作着:用文明人的方式猎取食物,修建住所,制造各种工具,驯养山羊。

(17)、西风颂(Ode To The West Wind,1819)

(18)、  有一段轶事很能说明普希金对爱情的占有欲是多么强大。乌莎科娃两姐妹都深得普希金的喜爱,1829年,诗人虽然已经迷上了娜塔莉娅.冈察洛娃,但是在听说姐姐乌沙科娃已经同一个公爵订了婚,顿时妒忌心起,为了破坏二人的婚约,普希金搜集了不少这个公爵生活不正经的证据交给了他们的父母。使这项婚约终于被废除。这种打“小报告”的行为多少有些令人不齿,但是你如果与今天的俄罗斯人说起这事,他们会说这有什么,因为他是普希金啊!

(19)、Nothingbesideremains.Roundthedecay

(20)、大卫可能想弄明白这种暧昧是怎么回事,所以他在叫沃特吹笛子的时候,吻了沃特。

2、拜伦和雪莱谁的成就高

(1)、这一去就是一生一世,这一去就是颠沛流离,而她从未后悔。17岁的她,做了人生大的冒险,用一生做赌注来赢得一段爱情。珍妮在几分钟前才下了决心同妹妹一道出逃。因为她心中也怀着对雪莱真诚的爱慕。

(2)、外文名:GeorgeGordonByron  国籍:英国  出生日期:1788年1月22日  逝世日期:1824年4月19日  毕业院校:剑桥大学  职业:诗人  代表作品:《恰尔德·哈罗德游记》《唐璜》  流派:浪漫主义}

(3)、一朵枯萎的紫罗兰(On A Faded Violet,1818)

(4)、但是终,当女怪人被弗雷肯斯坦毁掉之后,这个可怜的怪人终于爆发,发誓要毁掉造物主的所有,开始了他残酷的复仇。

(5)、   从牛津大学出来的雪莱开始登上自己创作的高峰,1819年,他在长篇诗剧《解放了的普罗米修斯》中,塑造了一个英勇不屈,勇于寻找真理的英雄形象,表达了雪莱的先进思想和理念。在著名的“西风颂“一诗中,雪莱号召人们反抗黑暗的资产阶级统治,表达了强烈的对自由的渴望。

(6)、女儿:阿达·勒芙蕾丝(AdaLovelace,又译为阿达·洛芙莱斯),计算机程序的创始人。

(7)、拜伦与异母姐姐奥古斯塔的暧昧始终牵动着上流社会的心。奥古斯塔很早就被送走,姐弟两人很少见面,与陌生人无异。但无论怎样,与姐姐暧昧总是被文明社会所不容的。

(8)、    在拜伦的情感经历中,有一段是与同父异母的姐姐奥古斯塔,这是拜伦保留到后的感情。在拜伦遭受到恶毒的攻击和迫害时,善良的奥古斯塔给予了拜伦无私的支持和关怀。拜伦逝世后,碑文即为奥古斯塔所撰写:我的肉体即将消亡,我的意志永远都不会被时光和苦难磨灭。

(9)、1873-19法国女作家,二十世纪法国伟大的散文作家。

(10)、爱过的人,拜伦都为他们写诗——正因为丰富的感情生活,拜伦写下许多优美抒情诗。在哈罗时,拜伦就意识到自己不同一般的性取向。入剑桥后,开始一段终身难忘的同性恋情:他在剑桥遇到了十五岁的唱诗班少年约翰·埃德勒斯顿。多年以后,拜伦把这段恋情描述为“强烈的、纯真的爱和激情”,并写道:“我爱他胜过世间万物。”拜伦随身佩戴埃德勒斯顿给他的信物直到去世(有说是一颗玛瑙石英做的心形饰物,也有说是戒指)。

(11)、在1814年到1823年的旅居生活中,玛丽经历了一个花季少女很难负荷的种种人生变故。在此期间,她生育了四个孩子,不幸的是,三个夭折了;她还遭遇了一次流产,为此差点丧命。而在玛丽养病期间,雪莱却与玛丽的妹妹频频外出散步。

(12)、在那里,他遇到了葛德温的两个女儿,这两个女儿都不是他亲生的,范妮是他的第一任夫人带过来的,珍妮是他第二任夫人与前夫所生,他亲生的女儿,他的掌上明珠,他心爱的宝贝玛丽这个时候正在苏格兰度假。

(13)、1810年4月,出版与其妹合著之小说《扎斯特洛齐》(Zastrozzi);9月出版《维克多和卡齐尔诗集》;10月,入牛津大学UniversityCollege(大学学院);11月出版《玛格雷特·尼柯尔逊遗篇》;12月出版《圣·伊尔文,或罗西克洛辛》,这些作品均有反封建思想。

(14)、这个科学怪人虽然有了生命,但是尸块组合导致的可想而知的丑陋,和难以想象的恐怖,使得弗雷肯斯坦很快赶走了他。

(15)、听起来像一个僵尸故事?有些版本会直接给这本书命名为《活跳尸》。但是,这个巨大的怪人,其生命的来源是电力,而不是魔法和超自然。

(16)、以后几年他主要是在威尼斯度过的,但即使这样他也搞了不少风流韵事。1819年4月,拜伦在威尼斯的边齐翁宫被介绍给泰雷萨·格维奇阿利伯爵夫人。他当时已年近三十二岁,而泰雷萨年仅十八岁。就在相识的第一天,拜伦就建议泰雷萨随便在什么地方同他单独约会。

(17)、自由颂(Ode To Liberty,1820)

(18)、在拜伦15岁的一个夏天,他回到了纽斯台德,和一个名叫玛丽·安·查沃思的少女接触并产生了爱情。尽管拜伦很爱她,但在1805年,她却和一个贵族公子结了婚。青年的拜伦曾回忆早年同她的交往时,曾十分遗憾地说:“热情只是我单方面的……她喜欢我只像喜欢一个弟弟一样。”

(19)、只有在雪莱一家那里,才得到了稍许的温暖。但后来雪莱葬身大海,让他伤心不已。传闻,当拜伦参加雪莱在海边的葬礼,悲不自胜。他脱下外套,跳入冬日里冰冷的海水,以洗脱满身悲郁。雪莱不但是志同道合的朋友,还是少数可以理解他支持他的知己。在拜伦的人生里,这样的人太难得了。

(20)、当独自承受孩子死亡的悲痛时,玛丽曾想,自己是一个怪物吗,为什么自己总是会带来死亡?玛丽的疑惑与思考,启示了我们一个神圣的课题:给予生命是需要勇气的,因为还需承担以爱为名的责任。

3、拜伦和雪莱是好朋友吗

(1)、人物经历1792年8月4日,生于英国苏塞克斯郡霍舍姆附近的菲尔德·普莱斯一个世袭从男爵的家庭中。

(2)、目睹了苏格兰和爱尔兰人民的处境后,他写了《告爱尔兰人民书》,号召他们争取民族独立的斗争。在大学他就读过激进的政治家葛德温的《政治正义论》,而且把葛德温作为自己的精神导师。他写了许多热情洋溢的信向这位导师倾诉自己的看法。终于有一天,葛德温请他和夫人去府上做客。

(3)、在缪塞看来,只是在拿破仑以后拜伦和歌德才算世纪的大天才。缪塞生在1810年,是属于他在一首关于法兰西帝国的盛衰荣辱的叙事抒情诗里形容的“concusentredeuxbatailles”(两次战役之间孕育的)那个世代的一人。在德国,对于拿破仑的感情比较分歧。有像海涅那样的人,把他看成自由主义的强有力的传播者,农奴制的破坏者,正统主义的仇敌,让世袭小邦主发抖的人;也有一些人把他看作基督之敌,以高贵的德意志民族的破坏者自命的人,是一个彻底证明了条顿美德只有靠对法国的难消解的憎恨才能得到保全的不义之徒。俾斯麦完成了一个综合:拿破仑总归还是基督之敌,然而不是单单要憎恶的、而是应效法的基督之敌。尼采承认这个折衷,他怀着令人毛骨悚然他喜悦讲古典的战争时代就要到来了,这恩惠不是法国大革命而是拿破仑给予我们的。就这样,拜伦的遗产——民族主义、撒旦主义和英雄崇拜,成了德意志精神复合体的一部分。

(4)、尽管后来,雪莱和拜伦的友谊一度濒临破裂,但是在这个没有夏天的夏天,这一群浪漫份子,聚集在日内瓦的别墅内,却做了一件很伟大的事。

(5)、Imetatravellerfromanantiqueland

(6)、他只能把一颗滚烫的心埋进墓地里。让它冰冷,让它加盖,覆上泥土,让它永远不再发芽。希望是可怕的,希望有时候更像绝望。

(7)、“悲剧就在于,如果我们在情感和理智中有严格的求真方法,我们便无法相信宗教和形而上学里的教条,但是另一方面,通过人性的发展,我们已经变得十分娇弱敏感地痛苦,需要一种高的拯救和安慰的手段。由此便产生人会因为他所认识的真理而流血至死的危险。”

(8)、奥斯曼迪斯这个形象,简直就是大卫的另一张脸。

(9)、Theloneandlevelsandsstretchfaraway.

(10)、    他们三个人都出生于贵族家庭,就是现在所说的“官二代”,又都不约而同地与他们出身的阶层势若水火,都在不懈的追求爱情与自由中不幸英年早逝。

(11)、雪莱跟她一见钟情,当雪莱在威尔士看到她来信称自己在家中受父亲虐待后毅然赶回伦敦,带着恋慕他的少女踏上私奔的道路,在爱丁堡正式结为夫妻。

(12)、连工程师都藐视的大卫,恐怕不过是引用一句豪言衬托一下自己而已,毕竟他不仅是不死的,而且可能马上会有2000个子女(异形)。

(13)、在和雪莱一起旅居生活的前几年,玛丽遭受了连续的打击——三个孩子接连夭折,给年轻的玛丽以精神上的重创。1822年7月,她再次遭遇变故,雪莱在一次突发的风暴中溺水身亡。

(14)、拜伦在当时是贵族叛逆者的典型代表,贵族叛逆者和农民叛乱或无产阶级叛乱的领袖是十分不同类型的人。饿着肚子的人不需要精心雕琢的哲学来刺激不满或者给不满找解释,任何这类的东西在他们看来只是有闲富人的娱乐。很明显,一个贵族如果他的气质和环境不有点什么特别,便不会成为叛逆者。拜伦的环境是特别的。他对幼小时候的回忆就是他父母的争吵;他的母亲是一个残酷得叫他害怕、庸俗得让他卑视的女人;他的保姆兼有恶性和严格无比的加尔文主义神学;他的跛脚让他满心羞惭,在学校里阻碍他成为群体的一员。度过了一段穷苦生活后,在十岁时他突然作了勋爵,成为纽斯提德府的业主。他继承的是他的叔祖父,他那位叔祖父“恶勋爵”三十三年前在决斗中杀了一个人,从此以后四邻见弃。拜伦族向来是个放纵不法的家系,他母亲的先辈哥登族甚至更是如此。这孩子在阿伯丁的一个贫巷的污秽中生活过之后,当然为自己的爵号和府第而欢欣,一心愿取得他祖先的性格以感谢他们给予的土地。

(15)、Whichyetsurvive,stampedontheselifelessthings,

(16)、雪莱与拜伦、济慈同为第三代浪漫主义诗人,彼此交好,常常会有人将他们三人弄混,但实则很好分辨。拜伦天生风流浪荡,拥有无畏的英雄气,甚至亲身参加了希腊战争,后伤寒而亡。他的作品中也不乏“拜伦式英雄”的出现,无论是《唐璜》中的唐璜、《海盗》中的康德拉、《恰尔德·哈洛尔德游记》中的哈洛尔德、还是《曼弗雷德》中的曼弗雷德,他们的身上都燃着不熄的熊熊火焰,是莽撞的、高傲的、叛逆的、自由的,即使他们都有难解的忧郁,但忧郁也是铿锵的。而雪莱则更忧郁内敛,他的诗也更加纯真柔软。而比起前两位贵族出身的朋友,济慈则拥有较为困苦的童年,父母相继去世,与弟妹们相依为命,使他养成了脆弱忧郁的性格。虽然“短暂的一生中充满了疲劳、热病、和焦躁”,但是济慈始终在他的诗中和生活中追求着永恒的爱与美。他的诗没有拜伦和雪莱那样坚定,如果说拜伦的诗中是“忧郁也铿锵”、雪莱的诗中是“美中的悲哀”,那么济慈则是“欢愉也忧伤”。

(17)、诗人雪莱PercyByssheShelley

(18)、《当初我们两分别》(textonWikisource)

(19)、《反对破坏机器法案》、《给一位哭泣的贵妇人》,1812年

(20)、他只是一颗赤子之心,把这个世界想得过于美好。他怀有的憎恨也是爱,他笔下的西风在摧残旧的隆冬的时候,也呼唤新的春天的到来。

4、拜伦和雪莱是爱情么还是爱情

(1)、    相比普希金与拜伦,雪莱的爱情犹如他的革命热情一样,完全是奋不顾身。

(2)、他的原配夫人是英国卓越的进步思想家和作家玛丽·沃斯托尼克拉夫特(1759—1797),曾写了《人权的辩护》和《女权的辩护》两篇文章。她在生下玛丽之后不幸死于难产。

(3)、狄更斯、彭斯、勃朗特姐妹就是在痛苦和屈辱的生活环境中成长起来的伟大作家的代表。狄更斯自幼生活在一个艰苦的家庭里。由于家境贫寒,从11岁起他就开始洗盘子、刷靴子。12岁那年,父亲因还不起债被关进监狱,全家也入狱同住。这使他意识到生活的残酷,在他幼小的心灵里留下了一道深深的伤痕。因家庭所迫,他当童工,为每天一先令的工资而终日忙碌,曾受到被放进商店橱窗当活广告的侮辱。从15岁开始,狄更斯就正式踏入社会,独立谋生。狄更斯少年时代生活在社会的底层,但他人穷志不短,没有因为贫穷而自甘堕落,妄自菲薄,而是积极进取,发奋努力,自学成才。他对周围环境的肮脏、人民的穷困、社会的不公,都有着切身的感受,少年时代痛苦的经历深深地留在记忆里,积蓄起悲愤之情,成为他后来创作的源泉。

(4)、不同的是,两个人造人的外形差别实在太特么大了。新版万磁王迈克尔·法斯宾德饰演的人造人,外形出众,女主角都会跟他调情;《弗雷肯斯坦》里的人造人,活脱脱是一个巨大的怪物,果然颜值才是争议,长得丑,人见走,你让这个科学怪人去思考造物?刚被造出来就会被毁灭吧!

(5)、记忆里,从小到大不论是书本还是课堂上,都有过关于海伦·凯勒的故事和她那本《假如给我三天光明》。一岁多时,海伦·凯勒就得面对失明、失聪的残酷现实,但在随后长达87年无声和无光的岁月里,她带我们一次次见证了生命的奇迹。她坚强勇敢的一生,让我们知道:人生即使只剩“三天光明”,也要用乐观的姿态过好每一分钟。

(6)、他从小就不安于现状,脑子里充满了遨游四海的念头,平庸小康的家庭生活不能使他满意,总是有一股力量驱使他不停地行动、追求,唯有到海外去才能寻找他生活的乐趣。为此父亲的劝告、母亲的眼泪都没能动摇他的雄心。他义无反顾地与他的伙伴私自远航到海外去经商,在海上遇难后,又独自漂流到了南美附近一座荒无人烟的孤岛上。沉船遇难、被劫为奴,种种挫折和失败都不足以使他回头。他不屑于经营种植园所获得的成功,却向往那未经开发的非洲。他不顾风险,决定再次横渡大西洋。在荒岛上,他战胜重重困难,虽已丰衣足食,但仍然不知疲倦地扩充着自己的事业。他那坚忍不拔的毅力,实干巧干的精神和天才的创造性,充分体现了人类战胜大自然、改造大自然的一种精神。

(7)、鲁迅先生在“五四”运动之前用文言文写成的“摩罗诗力说”这部著作里,提到了八位外国诗人,他们当中就有普希金,拜伦和雪莱。

(8)、1821年2月,济慈死,作长诗《阿童尼》(阿多尼)吊之,玛丽·雪莱为此诗写雪莱自挽;同年,作《为诗辩护》,答友人皮柯克的诗论;秋,作后巨著抒情诗剧《希腊》,颂扬希腊人民在土耳其暴君统治下争自由的斗争,卷首题辞献玛夫罗柯达多亲王。

(9)、作为浪漫派诗人,拜伦还将巨大的热情融入了借景抒情与叙事技巧的结合中,这显示了其诗作的鲜明的艺术特色,也呈现了浪漫主义新诗的特殊艺术魅力。“抒情史诗”展现的一幅幅雄壮撼人的时代画卷:西班牙弥漫着拿破仑侵略战争的硝烟,意大利在奥地利统治铁蹄下颤抖,而希腊则呻吟在土耳其的奴役之下。在如潮的思绪中,拜伦哀痛地描写出被压迫人民的苦难和悲伤,并无情地揭露了压迫者和侵略者的贪婪和残暴。他凭吊滑铁卢战场,评说拿破仑的是非功过。他在风光秀丽的日内瓦湖畔,在湖光山色之中昂然高歌,赞美卢梭、伏尔泰等启蒙主义者自由、平等的崇高理想。在希腊,诗人置身于光荣的古战场,不禁思潮汹涌,壮怀激烈,对希腊人民正在遭受外族压迫的命运深表同情,同时也对他们已遗忘了古代祖先的辉煌业绩表示出不满和愤怨,他要用嘹亮的战歌唤醒人们,改变他们对祖国的命运漠不关心的浑浑噩噩的消极态度。

(10)、1822年,《希腊》出版;5月1日,移居斯贝齐亚海湾之滨,近勒里奇(Lerici)镇的一住处;6月,始作长诗《生命的凯旋》,未完;6月20日,赴莱亨迎接自英来意的利·亨特;7月8日,在回家途中,斯贝齐亚海上突然起风暴,雪莱等数人覆舟淹死,雪莱时年不满三十周岁,拜伦、亨特等友人参加雪莱火葬礼。

(11)、当年夏天,雪莱和他无名分妻子玛丽,以及小姨子克莱尔,来到日内瓦度假。此时,雪莱的前妻还没有跳湖自杀,玛丽的姐妹也没有服毒自尽。

(12)、不知道一个17岁的少女是如何做到的。一切美好的事物都需要用血和泪来浇灌它。

(13)、拜伦和雪莱都没写成,对于诗人来说,这些怪力乱神的故事毕竟是旁门左道,大丈夫不屑为之。只有玛丽认真了,她花了整整两个月的时间写成了一本后世给予很高评价的小说《弗兰肯斯坦》(又翻译为《人造人的故事》),被认为是科学幻想小说的开山之作。

(14)、丹麦文学评论家和文学史家格奥尔格·勃兰兑斯:在他个性特色鲜明的作品中,其精美程度胜过了莎士比亚;没有一个诗人能和他相比,没有一个诗人能超越他。他在1821年和1822年写下的那些短诗,也许可以大胆地说,是英语文学美的精品。

(15)、拜伦等好友为他举行了一个希腊式的葬礼,在海边用木柴烧掉他的尸体,火葬的场面极其悲壮。海岸上站满了围观的意大利人。就像古希腊史诗描写的赫克托尔的火葬一样,拜伦以及其他好友向火中投入香料、油和盐,还倒入了大量的酒。

(16)、1818年至1819年,雪莱完成了两部重要的长诗《解放了的普罗米修斯》和《倩契》,以极其不朽的名作《西风颂》。《解放了的普罗米修斯》与《麦布女王》相同,无法公开出版,而雪莱成熟、结构的作品《倩契》则被英国的评论家称为“当代恶劣的作品,似出于恶魔之手”。

(17)、  “让预言的喇叭通过我的嘴巴,把昏睡的大地唤醒吧,西风啊,如果冬天来了,春天还会远吗”

(18)、暴虐的俄狄浦斯(Oedipus Tyrannus,18诗剧)

(19)、1824年不幸遇雨受寒,一病不起,4月19日逝世。他的死使希腊人民深感悲痛,希腊的独立政府宣布拜伦之死为国葬,全国哀悼三天。6月29日,灵柩运抵伦敦。

(20)、在伊顿公学读书的时候,因为他的美和聪慧,对学校学仆传统的不肯妥协,激起了同学疯狂的嫉妒,他们甚至成立了一个“恼雪团”来专门欺负他。他们把他逼到墙角,撕掉他的书,踢他,掐他,往他身上吐口水。然后他们发现雪莱的眼中冒着一种让人害怕的光芒,他们一哄而散,而他,只是拾起他喜爱的书,默默地走到如茵的草地上。

5、拜伦和雪莱的关系

(1)、雪莱是英国卓越的浪漫主义诗人。虽然同为同时代的浪漫主义诗人,但是不同于不能正视社会现实的尖锐矛盾,采取消极逃避的态度、反对现状,留恋过去,美化中世纪的宗法制,幻想从古老的封建社会中去寻找精神上的安慰与寄托的消极浪漫主义者华尔华兹,雪莱和拜伦一样,都是充满激情和斗志的积极浪漫主义者。他的一生都在为自己的理想世界而奋斗,1812年初,雪莱曾和他新婚不久的第一个妻子哈里特·韦斯特布洛克一同前往都柏林,在那里散发了雪莱所编写的小册子《告爱尔兰人民书》。他说,“我关心你们……为你们着想,并非因为你们是罗马天主教徒,而是由于你们是人,是受害者。”

(2)、他只能把一颗滚烫的心埋进墓地里。让它冰冷,让它加盖,覆上泥土,让它永远不再发芽。希望是可怕的,希望有时候更像绝望。

(3)、就这样,一个19岁的少年带着一个16岁的少女上路了,他们怀着幼稚而真诚的拯救对方的决心上路了,他们在苏格兰举行了婚礼。

(4)、弗雷肯斯坦出生于一个富裕的家庭,从小就被鼓励通过化学寻求对世界的更多了解,而且专注于模拟自然奇观。他的母亲死后,弗雷肯斯坦通过夜以继日的试验埋葬悲伤,却开发出一种秘密技术来传递非生物物质的生命。

(5)、他依靠自己的双手,使“生活过得很富裕”!开辟了新的天地,创造了自己的“小王国”,从中体验到了亲手创造劳动成果的巨大欢乐。他不但热爱劳动而且百折不挠、坚强不屈地跟大自然作斗争,尽管很多事情都是白做的,但他从来没有灰心失望。他满意地说:“我这岛上现在已经有了居民了……我的百姓都完全服从我,我是他们的全权统治者和立法者”。他不但有了船只、面包、陶器、种植园、牧场和住所,而且战胜了偶尔来到岛上的土人,帮助了被劫持的英国船主,制服了水手的叛乱。后,他克服了人为和自然的障碍游历各国,重新回到了离别三十五年的英国。

(6)、雪莱的婚姻一开始就被他的敌人当作好的武器来攻击他,当那些富于浪漫的骑士精神经过理性的冷却,他那场仓猝的婚姻中较为真实的一面随着两个人的成长开始显现。雪莱不得不承认婚姻并没有救助他的妻子,婚姻只是将两个人绑在一起来承受另一种折磨。在精神上,感情上,两个人之间的差异越来越大。这一时期,雪莱结识了葛德文的女儿玛丽·葛德文(Mary Wollstonecraft Godwin,1797年-1851年),他们相爱了,出走至欧洲大陆同游,他们对于爱情和婚姻的理想纯洁到连严苛的批评家也无法致词。雪莱死后,玛丽为他的诗全集编注。

(7)、此法案已在议会下院获得通过,上院的审议只是个法律形式而已.就在这懒洋洋的气氛中,突然,有个贵族议员表示反对.上院的陈腐空气被这一席演讲所冲破.贵族议员们好奇又鄙夷地朝那人望去,只见他一头栗色卷发,白皙的脸上五官俊秀,嘴角挂着孤傲的微笑,年纪似乎二十多岁.要不是走下讲台时脚有些跛,这人倒是个标准美男子呢!

(8)、唐璜原先是西班牙民间传说里一个玩弄女性的纨绔子弟.拜伦在长诗《唐璜》里却将他写成一个天性纯真、勇敢的贵族青年,他有海上漂泊,痛失爱情,从被卖为奴到成为女皇宠臣,在政坛上逢场作戏的复杂经历.诗人影射唐璜从忠于爱情到玩世不恭,是欧洲王公贵族骄奢淫逸的生活环境诱惑和教唆造成的.拜伦继承了英国十八世纪作家蒲伯、斯威夫特以嘲讽批判黑暗现实的文学传统,在《唐璜》这部情节曲折、场面宏大,如同描绘当时欧洲社会生活的百科全书般的杰出诗篇里,无情嘲讽土耳其、俄罗斯、希腊、英国等欧洲封建王朝的黑暗与残暴.《唐璜》没写完,拜伦就放下笔,改用剑投身于反抗暴政的现实斗争中.

(9)、他的一切未曾消逝,那些充满了对真、善、美的世界的憧憬的诗句、充满了对专制暴政的愤恨和对人间苦难的深切同情的诗句,时时刻刻都在呼吁人类自由地生活、自由地爱、享受大自然一切馈赠的权利。

(10)、雪莱死后,她和儿子回到了雪莱的家乡,她的儿子成了庞大家产的继承人,再也不用像他的父亲那样一生为金钱所苦所累。更幸运的是她的儿子完全不喜欢文学,他不喜欢写诗,他是一个平凡而幸福的人,苏轼说:“惟愿孩儿愚且鲁,无灾无难到公卿。”倒不完全是一句负气的话,也许真的是一个父母的心愿,平庸的人往往有平静而安宁的生活,过于耀眼辉煌的人生,不是人人都出得起这个价码,我们大部分人连做赌徒的资格和勇气都没有。

(11)、“拜伦式英雄”也是作者思想的特点和弱点的艺术反映。这类人物形象相继出现于拜伦笔下,这对于当时英国的封建秩序和资产阶级市侩社会进行的猛烈冲击,是具有进步意义的。但是他们的个人主义、无政府主义和悲观厌世情绪,又往往会给读者带来消极的作用。俄国的文艺批评家别林斯基和诗人普希金都曾指出“拜伦式英雄”的思想弱点及其危害性。

(12)、作为西方女权主义思想史上的先驱,她的著作《为女权辩护》堪称“英美女权主义历史上的奠基之作”。早在18世纪,她就揭露了女性与男性都应被视为理性生命这一事实,并呼吁女性进行行为改革、鼓励女性接受教育、唤起女性意识,为女性追求自身平等权利发出呐喊。

(13)、那个丑陋的怪物其实就是她的化身,被整个正统社会唾弃的孤独感,无法取得身份认同的焦虑都在这个怪物的身上体现出来了。幼年丧母,被后母欺凌,一心只想赶她出家门,选择了没有人祝福的爱情,和相爱的人在一起,但是遭众人责骂。 

(14)、14岁时,拜伦的第一首诗歌是写给他的表姐玛格丽特·帕克的,他的表姐比他大一岁,两人是青梅竹马,感情很好,因为玛格丽特·帕克不慎跌伤,脊骨受损,于是过早的就逝世了。拜伦十分的悲痛,于是在悲痛之中写下了诗歌《悼玛格丽特表姊》,从此,拜伦也开始了漫长的爱情生涯。

(15)、农民诗人彭斯出生在一个佃农家庭,家境十分清贫。但他对文学有着天然的热情,经过不懈的努力,使他终于从极端贫困的境遇中跨进了文学的大门,并成长为一个伟大的诗人。他的诗歌都是在艰苦的劳作中创作出来的。他后在贫病交加中凄惨地死去。这位早逝的天才有着美丽的生活理想、杰出的艺术才能和坚强的毅力,一生惨遭不幸,虽然只活了37岁,然而给我们留下的大量的诗歌珍品依然被后人传颂着。他的诗歌是他自己的生活和情感的记录。他的成就是贫困催人奋发的证明。

(16)、从1809-1811年,拜伦出国作东方的旅行,是为了要“看看人类,而不是只在书本上读到他们”,还为了扫除“一个岛民怀着狭隘的偏见守在家门的有害后果”。1809年6月26日,离开英国,去东方(南欧和西亚)游历。在此后的半年内,先乘船到葡萄牙里斯本;再骑马到西班牙南部的塞维利亚和加的斯,经撒丁岛、西西里岛、马耳他岛到阿尔巴尼亚,会晤了那里的统治者阿里·帕夏;12月25日抵达希腊名城雅典。拜伦此次出国远游,饱览了各地的自然景色,观察了各国的社会生活和政治制度,接触了各阶层的人们。他亲眼看见了给法国侵略者以沉重打击的西班牙游击队,看见了在土耳其铁骑蹂躏下正在聚集力量准备发动解放斗争的希腊人民,这次旅行也激发了他对南欧各民族文化的强烈兴趣。这些,都对他的思想和创作产生了重大影响。在阿尔巴尼亚开始写《恰尔德·哈罗德游记》。《恰尔德·哈洛尔德游记》的第二章在1812年2月问世,轰动了文坛,使拜伦一跃成为伦敦社交界的明星。然而这并没有使他和英国的贵族资产阶级妥协。他自早年就知道这个社会及其统治阶级的顽固、虚伪、邪恶及偏见,他的诗一直是对这一切的抗议。

(17)、在《异形·契约》中,大卫为了制造他眼里的高等生命,也是彻底的漠视人类。尽管影片中,大卫对肖恩处处表现出缅怀和伤感,差不多就要吟诵“十年生死两茫茫”了。但是有一种推测是,肖恩也是死于大卫的物种试验中,那首飘荡在宇宙中的《TakeMeHome,CountryRoad》,正是她的遗言。

(18)、Thisworldisalltoowideforthee.

(19)、“拜伦式英雄”是指十九世纪英国浪漫主义诗人拜伦作品中的一类人物形象。他们高傲倔强,既不满现实,要求奋起反抗,具有叛逆的性格;但同时又显得忧郁、孤独、悲观,脱离群众,我行我素,始终找不到正确的出路。(7)例如,抒情长诗《恰尔德·哈洛尔德游记》中贵公子哈洛尔德,《东方叙事诗》之一《海盗》(TheCorsair,1814)中的主人公康拉德,哲理剧《曼弗雷德》中的主人公曼弗雷德等等。

(20)、玛丽当时15岁,是智力卓越的父母亲的结晶,又兼有母亲的美貌。做父亲的很遗憾雪莱没有见到自己珍爱的女儿,但他还是带诗人去看了原配夫人的一张画像。

(1)、玛丽的母亲给了她生命,但没有机会给她那个叫做母爱的东西。与父亲和继母的不和,让她的成长时期极度缺乏温暖。到了青年时期,她的依靠来自于丈夫,丈夫既是她的伴侣也是老师,但丈夫对待感情的种种行径,却并没有带给玛丽足够多的爱与理解。

(2)、一般译作雪莱,英国浪漫主义诗人,出生于英格兰萨塞克斯郡霍舍姆附近的沃恩汉,其祖父是受封的男爵,其父是议员。

(3)、18岁他考进牛津大学,却因为他在学校里散发了一本小册子《无神论的必然性》,又拒不妥协而被校方开除。

(4)、几星期后,他和当年春天刚刚认识的玛丽·戈德温私奔去了法国,玛丽的妹妹自愿追随二人。

(5)、他看到了期待以久的女神。她就像他钟爱的古希腊史诗一样让他欣喜若狂。而她,从看到他的一刹那就知道他们的一生再也分不开了。

(6)、1819年8月,曼彻斯特八万工人举行了声势浩大的游行示威,反动当局竟出动军队野蛮镇压,制造了彼得卢大屠杀事件,雪莱满怀悲愤,写下了长诗《暴政的假面游行》,对资产阶级政府的血腥暴行提出严正抗议。拿破仑帝国的解体大大促进了西班牙人民反对异族压迫和封建专制的革命运动,1819年10月就在武装起义的前夕,雪莱给西班牙人民献上了《颂歌》,为西班牙革命吹响了进军的号角。同年秋日的一个午后,雪莱在意大利佛罗伦萨近郊的树林里漫步,突然狂风大作,乌云翻滚。到了傍晚,暴风雨夹带着冰雹雷电倾盆而下,荡涤着大地,震撼着人间。大自然威武雄壮的交响乐,触发了雪莱的灵感,写下了抒情短诗《西风颂》。《西风颂》一共有五个诗节,分为三个部分。前三个诗节为一个部分,后面两个诗节各自为一个部分。在前三个诗节里,雪莱运用大量的景物描写,表现了西风的猛烈。西风在他的诗歌里幻化成一个英勇无畏的战士,向社会的一切阴暗面发起挑战,破旧立新,为社会的变革带来契机。第四诗节,反复运用虚拟句式“假如我”诉说出焦躁、痛苦的心绪,感情愁郁悲怆。第五诗节,则运用明快的笔调,充满着对理想的憧憬和向往,感情的流动与变化,正体现出雪莱的复杂不平静的心绪来。西风是不平等社会制度的破坏者,同时也是新社会制度的建立者。黎明之前的后一刻必然是黑暗的。在雪莱看来,要迎接一个崭新的社会,必须要破除旧社会原有的落后制度并改变人们固有的思想。西风就是扫除旧社会丑恶现象的变革力量,西风过后人们必将迎来一个美好的新社会。全诗表现了一种对变革的急切渴求,以及对未来的强烈期待。对《西风颂》的理解与解释因人而异。有人将它视作一首政治抒情诗,表达了雪莱豪迈、奔赴的革命热情。西风象征着一股强烈的革命风暴,风卷残云,摧枯拉朽,扫除一切旧势力,同时又播下新生的种子,将自由和幸福传遍人间。也有读者将《西风颂》看作是一首描写大自然的抒情诗,表达了雪莱泛神论的思想,即西风代表自然,而自然则是神灵的体现。诗的后,雪莱向全世界大声宣告:如果冬天来了,春天还会远吗?雪莱塑造的西风这一坚强而有力的意象形象地表达了雪莱对自由美好未来的憧憬,以及人类新生活必将到来的坚定信念。 

(7)、1815年,雪莱的祖父逝世,按照当时的长子继承法当时在经济上十分贫困的雪莱获得了一笔年金,但他拒绝独享,而将所得财产与妹妹分享。这一年除了《阿拉斯特》之外,雪莱较多创作的是一些涉及哲学以及政治的短文。

(8)、婚姻对于一般的人来说,能做到相看两不厌已经足够了,再好一点是相濡以沫,在患难之中结出一点超乎情欲之上的友爱,再好一点是两情相悦,互相有点喜欢。可是爱,对于这两个人来说,太沉重,太艰难了。那不仅仅是一个两情相悦、花好月圆,而是人生大的考验,这样的一分真爱难的就在于,如何在万难的境遇下,使它成为可能,并且去维持它? 

(9)、珀西·比希·雪莱,公元1792年8月4日—公元1822年7月8日),英国浪漫主义民主诗人、作家,第一位社会主义诗人、小说家、哲学家、散文随笔和政论作家、改革家、柏拉图主义者和理想主义者,受空想社会主义思想影响颇深。雪莱生于英格兰萨塞克斯郡霍舍姆附近的沃恩汉,12岁进入伊顿公学;1810年进入牛津大学;1811年3月25日由于散发《无神论的必然》,入学不足一年就被牛津大学开除;1813年11月完成叙事长诗《麦布女王》;1818年至1819年完成了两部重要的长诗《解放了的普罗米修斯》和《倩契》,以及《西风颂》;1822年7月8日逝世。雪莱是英国文学史上有才华的抒情诗人之被誉为“诗人中的诗人”,与乔治·戈登·拜伦并称为英国浪漫主义诗歌的“双子星座”。(中文名:珀西·比希·雪莱 外文名:PercyByssheShelley 国籍:英国 民族:日耳曼人(西支) 出生地:英格兰霍舍姆市}

(10)、珀西·比希·雪莱(PercyByssheShelley,公元1792年8月4日—公元1822年7月8日),英国著名作家、浪漫主义诗人,被认为是历史上出色的英语诗人之一。英国浪漫主义民主诗人、第一位社会主义诗人、小说家、哲学家、散文随笔和政论作家、改革家、柏拉图主义者和理想主义者,受空想社会主义思想影响颇深。

(11)、大卫没等到明天,只等了几分钟,就对沃特下了杀手。在这里,导演留下了一个小小的疑点:

(12)、在湖光山色如画一般的瑞士日内瓦,拜伦见到了与他同样具有强烈的反叛封建礼教精神,追求自由正义的另一位诗人雪莱.他读过《麦布女王》,异常赏识写《麦布女王》的雪莱的才华,可没有想到雪莱相貌与才华同样出众,原来他是一位身材修长、风度翩翩的金发青年.雪莱也很高兴,他见到了仰慕已久的拜伦.可是,他无法忘却拜伦那双眼睛里的忧郁、伤感居然是如此浓重.

(13)、1821年8月里的一天,在意大利古城拉韦纳的拜伦住所,雪莱听拜伦朗读了他正在写作的长诗《唐璜》初的几章.雪莱敬佩.这一夜,两人谈论、交流,几乎彻夜不眠.雪莱由此将自己新订制的小船命名为“唐璜”.第二年的7月8日,雪莱与朋友登“唐璜”号渡海,途中遇暴风雨失事,雪莱失踪.几天后,一具被海浪拍击、鱼类噬咬已面目不清的尸体漂流到海滩,凭尸体服装口袋里遗留的诗集,人们判断出那正是雪莱的遗骸.

(14)、    失败的婚姻以及激进的思想成为嫉妒与不满拜伦的对手攻击他的利剑,1816年4月,名声被毁,财产遭封的拜伦只好离开英国,直到离世!

(15)、1817年,雪莱发表了反封建起义的幻想性抒情叙事长诗《伊斯兰的反叛》。诗中两个主人公莱昂与西丝娜是一对情侣,他们在一个名叫“黄金的邦国”造反,赶走了暴君。后暴君反攻得手,莱昂和西丝娜被烈火烧死,而暴君也被烈火中的巨大的烟球卷走。诗中,雪莱生动地塑造了莱昂这个革命者的形象,尽管莱昂和妻子被困于烈火中,他们仍疾呼:“让天下所有的人都能自由平等!”“我们的死亡会促进人类的前程!”雪莱深刻抨击了欧洲的“神圣同盟”对内实行专制暴政、对外镇压民族革命的罪行,让人们看清了黑暗势力的丑恶,激发了人民为自由和平等而战的斗志,同时也表现了革命者的大无畏的斗争精神,他们坚信自由、平等、博爱的理想,热爱人民,坚信未来必胜的信念。实际上,《伊斯兰的反叛》是雪莱借以号召英国人民起来反抗暴君的召唤,是一首浪漫主义的革命赞歌,也是一首歌颂信仰、仁爱、希望的哲理诗篇。

(16)、1812年,英国伦敦的文人聚会时,都会谈论新发表的一部叙事长诗.诗中描绘了西班牙南部橄榄林的葱郁、希腊帕特农神庙的壮丽、君士坦丁堡的神秘、博斯普鲁斯海峡的迷人;同时,诗里又描写了如此秀美的风光正遭鲜血染红,被硝烟熏黑,当地民众正在反抗土耳其、法国、英国等强权暴政的奴役,为自由、独立而战,而当地贵族却沉醉于灯红酒绿之中.这部以异国风光为背景,记述民众反抗暴政、争取自由的长诗名为《恰尔德·哈罗尔游记》,作者署名拜伦.

(17)、其实,这是以创世者自居的大卫,在向自己真正的缔造者致敬。这个人,是雪莱的老婆。

(18)、就在这一年的2月,伦敦议会大厅里,上院正审议一项关于对破坏机器者处以绞刑的法案.英国工业革命的初期,工厂主用机器取代工人,曾经用自己的劳动为工厂赚了许多金钱的大量工人被无情解雇.他们失业后,有些人就捣毁机器,进行反抗.英国政府准备用这个法案,镇压那些工人的反抗行为.

(19)、1816年4月的一天,多佛尔港口,身披黑袍、脸色苍白的拜伦登上横渡英吉利海峡的船.他看似从容地向送别的好友挥手,心头却如海涛翻腾.由于拜伦过于浪漫的生活方式违背了贵族的礼教,更因为他的诗作屡次尖刻地讽刺英国政府,惹恼了权贵,针对他的离婚风波,社会上流传的种种闲话犹如毒雾,在伦敦迅速弥漫,导致他名声被毁,财产遭封.拜伦只得远走他乡,从此再也没有回到英国.

(20)、回归社会的方法,就是向安娜贝拉·米尔邦克小姐求婚。

(1)、饥饿的母亲(A Starving Mother,1819)

(2)、                                                      ↓  ↓  ↓  ↓

(3)、说起这部作品,和自己当年的军旅生活有关系。1994年7月,自己从军事院校毕业分配到黄海前哨(内陆)某部任排长,由于在军校学习过野战生存知识,加之自己军事和身体素质较好,上级要求自己带领12名战士,于同年8月底,到我方距离公海较近的一个无名小岛上进行野外生存训练,要求在岛上生存10天,只带两天所用的食品和淡水。在上岛之前,从军事地图上了解了岛上的自然情况,要求我们把平时在陆地所学的野战生存的科目内容,都要在岛上生存时体现出来。如,钻木取火、海水蒸馏、捕鱼、捉蛇、掏鼠、寻野果、挖虫卵等生存技能都要运用上,总之,饿不死人,全员安全下岛。上岛之前,要求我们业余时间还看一本书,这就是《鲁宾逊漂流记》,当时这本书看得烂熟。因此,特别愿意在此分享一下这部世界名著,因为这部作品的大特点是:看人的潜能是如何得到大发挥的!

(4)、1797年,玛丽·雪莱出生在英国伦敦。出生后10天,她的母亲就因产后感染而去世。作为女权主义者的母亲,在去世后却仍饱受社会非议,这也让玛丽心中“母亲因自己而死”的自责变得更加深重。

(5)、代表作:《假如给我三天光明》、《我的生活》等。

(6)、从1809-1811年,拜伦出国作东方的旅行,是为了要「看看人类,而不是只在书本上读到他们」,还为了扫除「一个岛民怀着狭隘的偏见守在家门的有害后果」。1809年6月26日,离开英国,去东方(南欧和西亚)游历。在此后的半年内,先乘船到葡萄牙里斯本;再骑马到西班牙南部的塞维利亚和加的斯,经撒丁岛、西西里岛、马耳他岛到阿尔巴尼亚,会晤了那里的统治者阿里·帕夏;12月25日抵达希腊名城雅典。拜伦此次出国远游,饱览了各地的自然景色,观察了各国的社会生活和政治制度,接触了各阶层的人们。他亲眼看见了给法国侵略者以沉重打击的西班牙游击队,看见了在土耳其铁骑蹂躏下正在聚集力量准备发动解放斗争的希腊人民,这壹次旅行也激发了他对南欧各民族文化的强烈兴趣。这些,都对他的思想和创作产生了重大影响。在阿尔巴尼亚开始写《恰尔德·哈罗德游记》。(2)《恰尔德·哈洛尔德游记》的第二章在1812年2月问世,轰动了文坛,使拜伦一跃成为伦敦社交界的明星。然而这并没有使他和英国的贵族资产阶级妥协。他自早年就晓得这个社会及其统治阶级的顽固、虚伪、邪恶及偏见,他的诗一直是对这一切的***。

(7)、从此,这个科学怪人开始了凄惨的流浪之旅。因为外形丑陋而恐怖,他被整个世界害怕和厌弃,人们像对待老鼠和蛇一样对待他,既害怕,又人人喊打。他四处躲藏,饥寒交迫,却会对落水女孩舍身相救,小心翼翼的帮人收集柴火寻求共处,只能与瞎了眼了老人家在一起生活;他通过读书寻求知识,甚至一度希望自己的造物主给自己做一个女怪人作为伴侣。

(8)、某一天,受一个德国恐怖故事的启发,拜伦提议,每个人写一个鬼故事。

(9)、这样一堆生性浪漫的男女,当然不会安分。比如克莱尔,就是在这个时候睡了拜伦,后来,还给拜伦生了个孩子。传言,后来,克莱尔给雪莱也生了个孩子。拜伦曾经表示,克莱尔还试图帮他勾引玛丽,拜伦因此而拒绝克莱尔养育和自己的女儿。

(10)、雪莱死后,她和儿子回到了雪莱的家乡,她的儿子成了庞大家产的继承人,再也不用像他的父亲那样一生为金钱所苦所累。更幸运的是,她的儿子完全不喜欢文学,他不喜欢写诗,他是一个平凡而幸福的人。

(11)、弗雷肯斯坦尝试用这种技术制造类人生物,他从停尸房偷来了各种尸块,拼凑缝合成为一个巨大的人形,高达4米,然后通过秘密技术使他复活。

(12)、“拜伦式英雄”是个人与社会对立的产物,俄国的文艺批评家别林斯基和诗人普希金都曾指出“拜伦式英雄”存在着个人主义、自由主义的思想弱点。“拜伦式英雄”比喻的是悲剧性的孤傲叛逆者,他们都有非凡的才华和力量,但在腐败的社会中无法施展,他们为自己的无所作为感到痛苦,因自己的感情虚耗而感到绝望。

(13)、魔鬼出行(The Devil`s Walk,1812)

(14)、不过,说起科幻小说,你知道世界上第一部科幻小说以及它的作者吗?

(15)、拜伦赶来了.人们用松木焚化了雪莱的遗体.拜伦痛惜雪莱三十岁的早亡,他似乎只有继续投入到《唐璜》的写作中,才能暂时忘却好友去世带给他的悲伤.

(16)、鲁滨逊总是以乐观的精神面对人生。第一次航海他就遇到了沉船的灾难,吓得他心惊胆战、魂飞魄散,然而他仍然继续一次次冒险远航。后一次远航,也就是他从家中出来的第八个年头,他们一行四人载着120吨用于贩奴的货船刚刚过了赤道,突然遇到一股强烈的飓风,滔滔大浪不断打在船上,大家感到绝无生还的希望了,所有人还来不及喊一声“上帝啊”!就统统被浪涛吞噬了。然而,他却死里逃生,这完全是他奋力与海浪拼搏的结果。当海浪把他抛在海滩上,第二个海浪又向他袭来时,他虽已精疲力竭,但并没有躺下等死,而是沉住气屏住呼吸,尽力使自己浮起来,让海浪把他往岸上推。当海浪退去时,他又竭力站起来向岸上跑一阵,并准备迎接下一个浪头的袭击。就这样,他不知与发狂的海浪搏斗了多少个回合,被海浪不停地抛上抛下,在巨浪里他连浮起来呼吸一下都感到困难,后被一个巨浪狠狠地甩在一块石头上。就在他完全失去知觉之前,他竟死死地抱住了这块岩石,登上了陆地。上岸后,目睹险境,甚至怀疑自己竟然还活着。水退后,他攀上岸边的岩石向大海眺望,那只搁浅的大船正在烟波浩渺之中,同伴们经过这场风暴,无一生还。

(17)、在《西风颂》、《自由颂》等大量诗篇里,雪莱同样强烈表达了为了争取人类的理想和自由,甘愿献身而不悔的情感.《西风颂》中的“既然冬天来了,春天还会远吗?”成了脍炙人口的名句.

(18)、故事是这样的:一个名叫弗兰肯斯坦的科学家把死人的尸体缝接在一起,用电击的方法使他复活,而他却被自己创造的身高2米5的丑陋不堪的巨人吓跑了。这个人造人心地善良,可是因为长相丑陋遭到人类的唾弃,孤独,他央求弗兰肯斯坦给他造一个女友,然后他们永远离开人类到极北去生活。弗兰肯斯坦答应了,可是在快成功的一刹那,他担心一旦这女人造人也复活的话,他们的后代会不会战胜并摧毁人类的世界?于是他毁掉了这个女人造人。这一切被窗外的人造人看在眼里,他发誓报复弗兰肯斯坦,杀死了他的新婚妻子,幼弟和好友。然后他们走上了相互追杀的不归路。

(19)、1824年不幸遇雨受寒,一病不起,4月19日逝世。他的死使希腊人民深感悲痛,希腊的独立***宣布拜伦之死为国葬,全国哀悼三天。6月29日,灵柩运抵伦敦。

(20)、1800年,作讽刺诗《一只猫咪》,此为雪莱诗全集中所载雪莱早的一首诗作。(6)1802年,入萨昂学校(SionHouseAcademy),该校在勃兰特福德(Brentford)附近。

(1)、雪莱生于英格兰萨塞克斯郡霍舍姆附近的沃恩汉,12岁进入伊顿公学,1810年进入牛津大学,1811年3月25日由于散发《无神论的必然》,入学不足一年就被牛津大学开除。1813年11月完成叙事长诗《麦布女王》,1818年至1819年完成了两部重要的长诗《解放了的普罗米修斯》和《倩契》,以及其不朽的名作《西风颂》。1822年7月8日逝世。恩格斯称他是“天才预言家”。

转载请注明出处阿文说说网 » 拜伦和雪莱谁的成就高精辟141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