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 元 培精辟141条

蔡元培的功与过

1、蔡元培e

(1)、也可以说,蔡元培是民国有名的校长,他一生曾经多次辞职,有明文记载的,他一生辞职达24次。1919年6月,这个北大校长发布《不愿再任北京大学校长的宣言》,又一次宣布辞职,并且不客气对任命他的北洋政府说:“我不能再做不自由的大学校长。思想自由,是世界大学的通例。北京大学,向来受旧思想的拘束,是很不自由的。我进去了,想稍稍开点风气,请了几个有点儿新思想的人,提倡点儿新的学理,发布点儿新的印刷品,用世界的新思想来比较,用我的理想来批评,还算是半新的……现在教育部来干涉了,国务院来干涉了,甚而什么参议院也来干涉了,世界有这种不自由的大学吗?还要我去充当这种大学的校长吗?!”

(2)、龙场悟道之后王阳明告诉弟子,人一生有四种做人之要。首先人生首要的任务是立志,第二立志之后就是勤于学习。第三人生谁能无错?错而改之善莫大焉。

(3)、在蔡元培的教育经历中,任过唐绍仪内阁的教育部长,任过北洋政府的北大校长,他任北大校长有名的一句话就是:“大学生当以研究学术为天职,不当以大学为升官发财之阶梯。”这句话至今给人警醒,令人振聋发聩。

(4)、大学应该成为“研究高尚学问之地”,但是现在的北京大学,学生对研究学问没有兴趣,读书只为做官,因此,蔡元培改革北大的第一步就是明确大学宗旨,并为师生创造研究高深学问的条件和氛围。

(5)、张廷玉:王守仁始以直节著。比任疆事,提弱卒,从诸书生扫积年逋寇,平定孽籓。终明之世,文臣用兵制胜,未有如守仁者也。当危疑之际,神明愈定,智虑无遗,虽由天资高,其亦有得于中者欤。矜其创获,标异儒先,卒为学者讥。

(6)、至于说“提出取消青年运动提案”的非议,这里面既有非事实的因素,也有他教育理念不被理解的层面。前者,作为彼时“大学院院长”的他,提出这个议案其实并不完全代表他本人意思,这是一次公务履行而已——可查1928年8月5日《时事新报》上,其助手杨杏佛就已经澄清谣言,明白说“并非蔡先生个人之提议,乃大学委员会及全国教育会议所提未决之案”而已。但这里面是否有蔡本人的意思呢,鄙意也是有的,无须讳言。因为,作为教育界的蔡元培,从来都主张若非关系到国家存亡,学生不能牺牲学业去搞各种活动,即便是出发点是爱国与进步的。

(7)、在文学方面,楚辞汉赋、唐诗宋词、明清小说,文章浩如烟海,大师灿若星辰,不胜枚举。然民国至今,文学大师窃以为唯鲁迅一人而已!

(8)、关于这段历史,蔡元培曾经在《我在教育界的经验》一文中回忆说:“自三十六岁以后,我已决意参加革命工作。觉得革命只有两途:一是暴动,一是暗杀,在爱国学社会中竭力助成军事训练,算是预备下暴力的种子。”然而,蔡元培毕竟是旧学深厚、思想开放的知识分子,有革命之心,也有冷静的理智,所以,后来他成为了一名优秀的教育家。

(9)、把胎教作为美育的起点;让婴儿及其母亲生活在由自然美和艺术美构成的环境之中;认为幼稚园的美育一方面通过舞蹈、唱歌、手工等“美育的专题”进行。

(10)、在蔡元培的领导下,北大的改革是全方位的。以“思想自由、兼容并包”为指导的教育思想经蔡元培提倡,逐渐成为北大的教育、管理制度,使北大开始走上现代大学的道路。

(11)、钱穆:阳明思想的价值在于他以一种全新的方式解决了宋儒留下的‘万物一体’和‘变化气质’的问题…良知既是人心又是天理,能把心与物、知与行统一起来,泯合朱子偏于外、陆子偏于内的片面性,解决宋儒遗留下来的问题。阳明以不世出之天姿,演畅此愚夫愚妇与知与能的真理,其自身之道德、功业、文章均已冠绝当代,卓立千古,而所至又汲汲以聚徒讲学为性命,若饥渴之不能一刻耐,故其学风淹被之广,渐渍之深,在宋明学者中,乃莫与伦比。一点看法有人说,王阳明的一生似乎只有两件重要的事:前半生寻找人生的理论支撑,后半生将这种理论支撑运用到实践中。

(12)、提到北京大学,我们可以想到蔡元培,说起蔡元培在我们历史教科书中也有记载,而学过中国教育史的更应该了解蔡元培,蔡元培奠定了我国大学的根基,他所倡导 的“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思想对我国教育的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

(13)、徐渭:王羲之‘以书掩其人’,王守仁则‘以人掩其书’ 。

(14)、王阳明的学说不仅影响了明朝和清朝,时至今日我们依旧受到王阳明心学的影响。王阳明更是历史上少数的全能大儒之一。人物评价朱载垕:两肩正气,一代伟人,具拨乱反正之才,展救世安民之略,功高不赏,朕甚悯焉!因念勋贤,重申盟誓。

(15)、能马上并准确回答这个问题的任,恐怕并不多。他是第14任北大校长,干了11年之久(1916-1927年)。其实,蔡元培对北大主要是“精神贡献”,他背后有一个功臣才是“实际贡献”——代理校长蒋梦麟。

(16)、有了应试(中高考指挥棒),教育自会围着应试转。对于不应试的东西,学生愿意学吗?学校会教吗?家长会鼓励吗?

(17)、中国历史上“立德、立言、立功”三不朽圣人,明代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军事家、教育家、文学家、书法家,堪称“六家归一”,成就冠绝有明一代。

(18)、1912年,清亡后,身为东三省总督的赵尔巽并未被罢免,因袁世凯需要借助他来稳定东三省的局势,避免东三省这一满清龙兴之地出现动荡,所以民国成立后赵尔巽被任命为奉天都督,依旧为东三省主官。

(19)、各科的卷面分设置必须相同。现在的数学150分,那些卷面只有100分的科目,即便是天才也只有100分,而数学庸才也能够超过100分,庸才战胜了天才。公平吗?

(20)、当年他兼任青年部长,本应该给进步青年更多庇护,不料却主动提议取消年轻人的各种活动,包括学生会组织,此举颇招物议,报上批为“自毁清誉”;他在退出北大校长职务,主持大学院工作期间,声名狼藉的国民d“d化教育”就是由他首开先河的,被外界认为放弃了早年理想;后一点,就是认为他晚年左右摇摆,被不良分子各种利用,过去引领时代新风潮的一代精神领袖,沦为了权贵们的附庸。

2、蔡 元 培

(1)、关于蔡元培的晚年,其所作所为所言所写,因为研究者立场的不同,以及现存史料的阙失,到底该如何评判,确实比较模糊。我手头的《蔡元培年谱》,高平叔编著中华书局印制,是的版本了,可翻1927——1931年间整整4年的记载,只有寥寥7页,重大问题甚至直接忽略。

(2)、大学的事务,由大学教授组成的教育委员会主持,校长由教育委员会选举产生。各大学区大学的校长组成高等教育会议,处理各大学区间的事务。

(3)、2)砥砺德行:当时的社会泥沙俱下,道德沦丧,败德毁行之事比比皆是, 作为北大的学子,要有所担当,肩负责任,不能因循随俗,随波逐流,要以身作则,去影响和感染身边的人,这样的学子才是对社会有用的人。

(4)、蔡元培从绍兴山阴县走出来,举进士、做翰林,清政府的懦弱与腐败,让他无意再吊在清朝这棵即将枯死的树下,他辞官不干,自己办教育,发起成立中国教育会,组织爱国学社,开办女学,希望教育兴国。但他办的爱国学社,引起清政府注定,受到监视。

(5)、尤其是没有及早开设哲学课,教学生如何学会思辨与创新?

(6)、1917年1月9日,蔡元培发表就任北京大学校长的演说,对学生提出三点要求:“抱定宗旨,砥砺德行,敬爱师长”。

(7)、他的百年人生平行着中国的百年屈辱抗争,寿高则多辱,而他倾囊于一个复旦,抬升着东方的希望。如果我们今天还能听到老人嘶唳的吠叫,一是后辈敏感的心,二是国情使然。

(8)、陈寅恪认为学问是命的另一面支撑着独立自由,他用德式的研究方法来研究我国文化的博大精深,他倡导自由。

(9)、1928年至1940年专任中央研究院院长,贯彻对学术研究的主张。蔡元培数度赴德国和法国留学、考察,研究哲学、文学、美学、心理学和文化史,为他致力于改革封建教育奠定思想理论基础。1940年在香港病逝。

(10)、纪昀:守仁勋业气节,卓然见诸施行,而为文博大昌达,诗亦秀逸有致,不独事功可称,其文章自足传世也。

(11)、《蔡元培传》,作者是著名历史学家、文学家、文章家、新闻工作者唐振常,2016年由上海人民出版社。

(12)、弄清楚这两个概念后,我们就会发现。在文化学术方面,除老庄、孔孟及先秦诸子外,能担大师之名者,唯五行学说之董仲舒,程朱理学之程颢、程颐、朱熹,陆王心学之陆九渊、王阳明。元、清、民国以来的学者们,在国学的继承、典较、考据、传播方面,做了很多贡献,却无大师出现。

(13)、教育要平衡发展人的个性和群性,政d则不然,它要造成一种特殊的群性,为本d服务,抹杀受教育者的个性。

(14)、应试没有考察思辨与创新能力,教学也没有培养思辨与创新能力,以至于建国70年了,还未能回答钱学森之问。

(15)、想想看,前清的老臣做了新政府的掌权者,前清其他大臣的待遇还会差吗?袁世凯、段祺瑞、冯国璋等皆与前清的很多官员都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或为姻亲,或为师生,或为朋d,或为好友,或为同乡,或为同科,如段祺瑞与前清重臣李鸿章六弟李昭庆有姻亲关系;袁世凯就与前清湖南巡抚吴大澄、两江总督张人骏、两江总督端方、邮传部尚书张百熙、直隶总督杨士、陆军部尚书荫昌、江苏巡抚陈启泰、直隶总督周馥、吏部尚书陆宝忠等有姻亲关系。

(16)、“格物致知”所致的“知”,就是对事物本质发生变化的认知(良知)。事物总是在发生变化的,而且是有规律变化而变化,格就是看透事物的变化。这个变化不仅是表面变化而是本质的变化。说全面一点就是,事与事,物与物,人与人,人与事,人与物等,互为发生对立,又互为统一的内在因素起决的变化,就是“知”物体本质变化。

(17)、格什么“物”,这个“物”当然不是仅指某一物品或某一产品,如果指的是这样的物那是很有局限的,而是物理学科里面阐述的定义上的“物”,是广泛的“物”。

(18)、王士祯:王文成公为明第人物,立德、立功、立言,皆居绝顶。

(19)、严复:①夫阳明之学,主致良知。而以知行合必有事焉,为其功夫之节目。②独阳明之学,简径捷易,高明往往喜之。

(20)、瑞澄,武昌起义时,他弃城逃亡上海。之后闻听清政府欲治其罪,遂再逃日本。清亡后,返回上海,此后再未从政,直至病逝。

3、蔡元培的功绩

(1)、高濑武次郎:我邦阳明学之特色,在其有活动的事业家,乃至维新诸豪杰震天动地之伟业,殆无一不由于王学所赐予。

(2)、他不仅为中国近现代资产阶级大学教育理论的形成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而且其中许多真知灼见,如重视大学开展科学研究工作,提倡“思想自由,兼容并包”,注重发展学生个性,主张“沟通文理”,以及“依靠既懂得教育,又有学问的专家实行民主治校”等等也对后世产生了重大影响。

(3)、1903年前后,他看到俄国人对东三省有觊觎之意,创办了《俄事警闻》报,提醒国人防范俄国的侵略。不久,他参加杨笃生的军国民教育会暗杀团,还与陶成章等人一起创立了光复会,任中国同盟会上海分会会长。从此,他由清王朝的翰林,彻底转变成了一个革命d。

(4)、蔡元培完全是旧式教育出来的学人,做过举人、当过进士、点过翰林。但这个清朝的翰林,后成了革清朝命的革命家,自隋唐兴科举以来,在一千多年的历史里,点过翰林的何止千或万,但革自己王朝命的翰林,唯独蔡元培一人而已。他是新时代的旧学者,更是旧时代的革命家。

(5)、梅贻琦一手创办了台湾的清华大学,他坚持己见,从小小的研究所做起,周围的反对声音也没有更改他的决定。多年之后,我们可恶意看到他的决定是正确的。今天的台湾清华比台湾大学的名声都大。

(6)、胡适温文尔雅、待人和善的性格受到许多人的喜爱,他曾写信劝说周氏兄弟:“我是一个爱自由的人,我怕的是一个猜疑、冷酷、不容忍的社会。我深深地感觉你们的笔战里双方都含有一点不容忍的态度,所以不知不觉地影响了不少的少年朋友,暗示着他们朝向冷酷、不容忍的方向走,这是可惋惜的。”但是,无论这个世界对他有多少谩骂,他也在一直按照自己的方式走出了一条康庄大道。

(7)、大学的宗旨是研究高深学问,但它不是研究某一家某一派的学问,更不是研究被某些人指定的学问,“思想自由,兼容并包”是他办理北京大学的基本指导思想。同时这一原则还体现在对教师的聘任上,蔡元培以“学诣为主”,罗致学术人才,使北大教师队伍一时出现流派纷呈的局面。

(8)、慧眼识珠,利用个人引响力为北大储备了一大批知名学者和学授。如鲁迅、吴玉章等。

(9)、取消必考科目,由学生自报3~4门。高考是选拔考试,不再是通识考试。可以将初中毕业的通识考试平均成绩(或者是高一高二的年度考试平均成绩)记入高考总分,作为衡量知识广度的依据。高考不再考通识内容。

(10)、中国的官场自古就习惯讲关系,办事也好,升官也好,都要去讲讲关系,若跟你有关系,哪怕是八竿子都打不着的关系,凡事也都会留一线,能照顾你就会尽量照顾你,这就是所谓的“官官相护”!由此,明白了古代中国官场的行事法则,我们也就不难理解为何民国初期,新政府内还会充斥着前清的官员,无他,因为关系。

(11)、现在的应试方法,只考察了“一时记得住的知识点”,没有考察“一生用得着的能力”。有什么标杆,就有什么路线。围绕这种应试方法的产业教育,说轻一点是误人子弟,说重一点是毁人误国。

(12)、王阳明心学主要思想:心即理、知行合致良知。这三方面理论的相互联系,构成了王阳明思想的有机整体。

(13)、《蔡元培传》是2009年百花文艺出版社出版的图书,作者是张晓唯。本书分“家世和教养”、“在科举道路上”、“思想一变”等十五个章节详细地介绍了蔡元培先生一生的事迹。

(14)、“教育独立”作为一种思潮,萌发于“五四”之前,发展兴盛于20世纪20年代。由于军阀混战,经济凋敝,北洋政府又不重视教育,国家预算中教育经费比例极低,如1920年前后国家预算中教育经费仅占2%左右。仅此有限的预算内经费还常被侵占挪用,也不能如数到位,导致教育经费奇绌,教育事业陷于难以为继的程度。

(15)、另一方面则要充分利用其他课内涵的美育因素,其72年的人生历程,一路经历风雨,始终信守爱国和民主的政治理念,致力于废除封建主义的教育制度,奠定了中国新式教育制度的基础,为中国教育、文化、科学事业的发展作出了富有开创性的贡献。

(16)、胡哲敷:五百年来,能把学问在事业上表现出来的,只有两人:一为明朝的王守仁,一则清朝的曾国藩。

(17)、1)抱定宗旨:“大学者,研究高深学问者也”,“以研究学术为天职,不当以大学为升官发财之阶梯。”,由于学而优则仕的影响,当时学生做官心热,以势力的目光对待教员,根本不问学识深浅,官阶大的教员,特别受尊重,因为将来毕业后“有人提携”,出自某某高官门下,把老师当靠山,所以,他要求北大学生“抱定宗旨,为求学而来”。

(18)、现在的文人学者、专家教授、戏子歌手甚至小丑文氓,却动辄以大师自居。专家满地走,大师多如狗,实在是羞杀先人。

(19)、总得说,民国初期,因整个大环境就是前清官员充斥新政府的官场,所以清亡后,前清多数官员的结局都不差,多数就是换一身官服,从前清的官员变成了民国的官员,依旧享受着人上人的生活。而就算是没官做,在他们同僚的帮助下,他们也是无性命之忧,凭借着此前为官的积蓄,安然的在各地做着一个舒舒服服的愚公。

(20)、梁启超:①他在近代学术界中,极具伟大,军事上、政治上,多有很大的勋业。②阳明是一位豪杰之士,他的学术像打药针一般令人兴奋,所以能做五百年道学结束,吐很大光芒。

4、蔡元培的结局

(1)、“格物致知”是明代文学家王阳明《心学》中总结出来经典的精华语句。“格物致知”格什么物?这个问题早有论述,在这里重述也可。

(2)、周氏兄弟,都是正人君子,从来都不屑于暗箭伤人,何况还是对他们有深恩之人;而蔡元培,更是近代以来中国知识分子的道德表率,何以会唇枪舌剑“内讧”起来?这里的关键点,就在于1930年前后,素来“名重士林”的蔡元培,有些言行确实有悖他的形象与“人设”,以至于身边这些知友都无法理解了。

(3)、为中华民族保护了一批思想先进、才华出众的学者。

(4)、教育部只负责处理经高等教育会议议决而与中央政府发生关系的事务,及教育统计报告等,不干涉各大学区事务,教育总长必经高等教育会议认可。这一设想成为南京国民政府初期实施“大学区制”的框架基础。

(5)、张鸣岐,清亡后,由两广总督摇身一变,变成广西民政长,执掌广西民政事务。1915年改任广东巡按使。袁世凯称帝后,被封为一等伯爵。护法战争时,张鸣岐见袁世凯大势已去,为避免自己被清算,遂赶紧辞去所有职务,先逃往上海,后逃亡青岛隐居了起来。

(6)、教育是求远效的,着眼于未来,其效果不可能在短期内表现出来,所以讲“百年树人”。而政d是求近功的,往往只考虑眼前的利益。

(7)、主要讲述了1916年至1927年蔡元培任北京大学校长,革新北大开“学术”与“自由”之风。在北伐时期,国民政府奠都南京后,他主持教育行政委员会、筹设中华民国大学院及中央研究院,主导教育及学术体制改革。

(8)、蔡元培自幼刻苦好学,博览群书,早年先后中秀才,后又相继中举人、进士,文章和书法都受到过极其规范的训练和约束。他的书法一扫清代科举制下书坛的清规戒律,而以线条粗细自然变化,用笔提按顿挫徐疾有致来体现书法的节奏感。

(9)、黄宗羲:王阳明可谓‘震霆启寐,烈耀破迷’,自孔孟以来,未有若此深切著明者也。

(10)、3)敬爱师友:老师应受到尊重,学生应对老师以诚相待,礼敬有加;同学之间应互相邦扶,互相交流,相互亲爱。师友同处一校,应风雨同舟、荣辱与共,对于道德有缺陷的同学,要劝勉和提携。

(11)、为国选拔人才,就得将学子分成三六九等。分级的思路无非是考试考查、举荐。考试考查靠自己表现,举荐靠伯乐。因此,相对公平一点,剔除人为因素,就是考试考查。

(12)、由学生自报3~4门,或许有上百种考试组合,这样一来,将学生分成了很多类。每类人才只与自己的同类人才竞争,无需与所有人去抢总分独木桥。这对各种人才脱颖而出将提供更加均等的机会。

(13)、在悟空问答搜索“蒋梦麟”,没有一个关于他的问题,实在是对不住踏踏实实、默默无闻做实事的老实人。因此,我借着回答关于蔡元培的问题,为蒋梦麟说几句,想必蔡校长不会有什么意见。

(14)、王阳明的“心学”看重良知,更着重实践,每个人每件事都要做到“知行合一”。心学离不开实践,只有在现实的点滴生活中才能真正唤醒自己的良知,明白心学的真谛。人生就是一场修行,吾心自有一轮光明月,所有的理就在心上,无论生命的节奏动静如何,都不应失却本心,在动静间才能彰显自己的智慧。人就是按着心上的天理行事,人性本善,良知自成,心灵不受任何染污,良知自能致胜千里。

(15)、赵尔巽是满清死忠分子,此时虽担任民国的官职,却是身在曹营,心在汉。担任奉天都督没多久,就伙同张作霖、袁金铠等人,就派军对东三省全境的革命d人进行围剿,军队所到之处是片甲不留,百姓苦不堪言。终,赵尔巽此举激怒了全国的革命d人,在重压下,袁世凯虽有心保下他,可也无可奈何,只能是将他撤职。

(16)、1914年,因张镇芳肆意屠杀革命d人,惹怒了河南百姓和革命d人,他们联合要求袁世凯将其撤职查办,迫于无奈,袁世凯只得将张镇芳撤职,由段祺瑞兼任豫督。袁世凯死后,张镇芳参与张勋复辟,被委任为议政大臣兼度支部尚书。

(17)、但现在看来,在这些事情上,深度参与的蔡元培,虽然说有个别瑕玷确实无法完全脱离干系,但更主要的是多数非议着实属于误判。在“蔡元培晚节不保”这个问题上,“吃瓜群众”常见的歪曲事实、选择证据、臆测妄论等毛病,也是应有尽有的。

(18)、大师是某种学术理论的开创者,或者是学术理论的完善者和集大成者。

(19)、魏禧:阳明先生以道德之事功,为三百年一人。

(20)、总之,沽名钓誉不是蔡元培,灼灼力辩也不是蔡元培生平行事风格,而“人不知而不愠”的其实才是蔡公本色。现如今很多人对他的攻击,是过甚其辞的,也是断然成立的,需要为他说几句公道话。他或许不是“完人”,但确实顶天立地,不该承受这些莫须有的污水。他一生光明磊落,于国家民族居功至伟,所谓“誉满天下谤满天下”都是一种无端羞辱。流散在外的墓地

5、蔡元培的功劳

(1)、在整个社会上培育了精致的功利主义。无论是教与学,都会问一个问题:会考吗?整个社会都只注重那些可以量化的东西,做什么事情都先问:可以量化业绩吗?或者是:有用吗?

(2)、引导学生树立了正确的学习观与人生观,坚持不懈地匡扶学习者走上利国利民的正确的道路,发对文化知识成为官场利用的工具,倡导人文发展,高度重视人格的培养;为北大引进了新的理念,使得下一代得到更好的学习教育。

(3)、现在的教育还是“传道授业解惑”,这明显只适用于师徒传承,是培训,不是教育!教育必须有“思辨与创新”,才能使下一代更优秀。

(4)、朱彝尊:诗笔清婉,书法尤通神,足为临池之模范。

(5)、王阳明的思想折服了张居正、曾国藩、梁启超、章太炎、孙中山、蒋介石,以及西乡隆盛、稻盛和夫等无数中外名人。哈佛大学教授杜维明说过:“21世纪将是王阳明的世纪!”为当今诸多政治家、企业家、社会精英所推崇之学!

(6)、张勋复辟失败后,张镇芳以内乱罪被审判,本来他是要被判无期徒刑,但是在段芝贵等民国军方大佬的保护下,他后坐牢3个月就重获自由。出狱后,张镇芳弃政从商,担任盐业银行董事长,此后再未介入政治,直至病逝。

(7)、为实现教育的真正独立,蔡元培设计了教育经费独立、教育行政独立、教育独立于宗教的具体措施,其中关于教育行政独立的方案是:分全国为若干个大学区,每区设立大学一所,区内的高等专门教育,中、小学教育,社会教育,文化学术事宜均由该大学校组织办理。

(8)、晏阳初的平民教育思想对教育事业的发展做出贡献,晏阳初辅政湖南,先把冗官裁了一多半,民主选举出一堆有担当的知识分子,促动湖南成为抗日中坚,但终内地没有了他教育思想的发展空间便去了非洲、东南亚等地区来进行他的教育。而也正因为如此他被许多人所赞扬。

(9)、王阳明心学,来源于儒释道。心学,早可追溯自孟子,而北宋程颢开其端,南宋陆九渊则大启其门径,而与朱熹的理学分庭抗争。至明朝,王阳明龙场悟道,首度提出“心学”二字,至此心学开始有清晰而独立的学术脉络。

(10)、郭沫若:王阳明对于教育方面也有他独到的主张,而他的主张与近代进步的教育学说每多一致。他在中国的思想史乃至日本的思想史上曾经发生过很大的影响。

(11)、实际上,早在此前几年,鲁迅就对蔡元培有过更“不堪”的非议。他们两位,明明从1911年起,都是同一战壕的队友,蔡元培更是挟其地位,对鲁迅各种掩护和帮衬,而鲁迅背后说什么呢?还是在给一位熟人的书信中,他如此嘲讽道,“我和此公,气味不投者也”。“此公”就是蔡元培,把所有交情都撇得一干二净,就差寄上一封绝交书了。1945年的周作人

(12)、之所以会出现前清的官员依旧在民国的政府任职,其原因主要有二点:其一因清朝是以和平的方式亡国,各地皆以和平的方式归顺新政府,而民国政府为了稳固新政府对于地方的统治,因此对于和平归顺新政府的前清官员,除非是罪大恶极,不然就一概不予撤换,以此来避免因官员的变动而出现地方不稳的问题。

(13)、三岛毅:忆昔阳明讲学堂,震天动地活机藏。龙岗山上一轮月,仰见良知千古光。

(14)、张人骏,武昌起义后,他曾依仗张勋的兵力与革命军负隅顽抗,但是终不敌,坐着日本军舰只身逃往上海。此后,张人骏一直隐居在青岛,再未从政,直至病逝。

(15)、冈田武彦:修文的龙场是王阳明大彻大悟,并形成思想体系的圣地…阳明学有东方文化的特点,它简易朴实,不仅便于学习掌握,而且易于实践执行。在人类这个大家庭里,不分种族,不分老幼,都能理解和实践阳明的良知之学。

(16)、陶行知想必大家都熟悉了,陶行知一直追求身体力行,他不畏官不怕穷不惧难,他喜欢孩子喜欢顺口溜喜欢学校,他知道学校能消灭监狱,知识能抗衡独裁,行动能打破专制。而他还能用知和行造字,再把这个字身体力行地用到自己身上。

(17)、张镇芳,清亡后,在亲戚袁世凯(袁世凯兄嫂之弟)的庇护下,任河南都督兼民政长,执掌河南军政大权。

(18)、自蔡元培始,中国才形成了较完整的资产阶级教育思想体系和教育制度。

(19)、孙中山:日本的旧文明皆由中国传入,五十年前维新诸豪杰,沉醉于中国哲学大家王阳明的‘知行合一’说。

(20)、邓之成:阳明以事功显,故其学为扎实有用。

(1)、为了让读者可以更加直观的了解前清官员在清亡之后的都有着什么样的结局,这里简单的列举几位前清官员。

(2)、伏心魔,明心见性,激发人的内在能量。中国传统文化的实践之学。军事、政治、经商、务农、生活、工作,无一不可用。几百年来,王阳明心学思想影响了海内外无数人。其学术思想传至中国、日本、朝鲜半岛以及东南亚,立德、立言于一身,成就冠绝有明一代。弟子极众,世称姚江学派。其文章博大昌达,行墨间有俊爽之气。有《王文成公全书》。

(3)、蔡元培在北大校长位置上多次“挂冠而去”(自己说不做校长走人,但政府未批准),期间蒋梦麟主持北大工作,成为蔡元培的“超级替补”。连蔡元培自己都“心虚”,自承:“踪计我居北京大学校长的名义,十年有半;而实际在校办事,不过五年有半。”他不在的时候,总务长蒋梦麟没名没份地代理校长职务。不过,时人看得明白,评得公平:“这五六年来的北大校长,与其说是蔡元培,不如说是蒋梦麟。”

(4)、但不管怎么样,涉及蔡公“晚年不保”的几个“罪状”,检其人言啧啧处,大体就这么几条:1927年,以监委资格带头积极参与臭名昭著的“清除运动”,狂热十分老友陈独秀的长子陈延年,也在其指令下悲惨地身首异处,得意弟子柳亚子也上了黑名单,所谓“先生一支勾魂笔,胜过十万毛瑟枪”,可见当日的残酷与非理性;

(5)、“格物致知”所格的“物”就是,宇宙空间形成的万事万物。宇宙空间就是天与地之间形成的世界,世界包括两个部分。一是自然界,二是人类社会。再说通俗一点就是自然界与人类社会发生的,变化的,发展的一切事物。所以“格物致知”就是格这个世界上的所有“物”。

(6)、李经羲,武昌起义后,云南亦发生起义,不久云南起义军首领蔡锷将其礼送出境,出走青岛。清亡后,李经羲历任政治会议议长、参政院参政、审计院院长等职。1916年被黎元洪任命为国务总理兼财政总长。5月,张勋复辟,李经羲拒绝张勋的招揽,辞官归隐上海。

(7)、卷面至少要增加30%的开放式问题、20%的自选题,以评估学生的成长方向。

(8)、周二先生与蔡公,渊源很深。他们是绍兴同乡,周作人一个相当于日本杂牌大专肄业的“野路子”,日后能当上北大教授,也是蔡元培大力提携的结果,两人交往20年也素无芥蒂,关系非同恒泛。可一日月旦评起来,突然把调子抬到这么高,都成了“晚节不保”了,责备之意是重的。

(9)、为了实践朱熹的“格物致知”,他下决心穷竹之理,“格”了三天三夜的竹子,思考了七天七夜未得结果,人却大病一场。自此,他对“格物”学说产生了极大的怀疑,这就是中国哲学史上著名的“守仁格竹”。王阳明能有惊骇天地的龙场悟道,全因为他对朱熹式“格物致知”的怀疑。王阳明及时调转方向寻找出路,开始思考创立自己的阳明心学,这种开明心智的做法,是处在彷徨之中的王阳明所具有的智慧。

(10)、对于语数外之外的各科天才专才,如何通过总分独木桥?并不是所有专业都需要语数外高分。即便是数学天才,也过不去总分独木桥。

(11)、譬如,所谓“清d问题”,他实际上是“被署名”。这个疑点,早在1930年前后香江《平民日报》连载的《辽海梦回室笔记》中,已经说得很明白,蔡元培自己看后才剪报收藏,并做了批语,对此“代为辩诬”态度是首肯的。更为重要的材料,就来自上述高平叔《蔡元培年谱》所载的一些“秘幸”。

(12)、当然,赵尔巽虽被撤职,但在袁世凯的庇护下,却并未被查办,他是安然落地。赵尔巽虽罪行累累,但在满清遗臣中的影响力却很大,而当时满清那些遗老遗少在民国的影响力也是很大的,所以为获得这些遗臣的支持,袁世凯对赵尔巽是极尽拉拢,在赵尔巽屠杀革命d人事件风头过后,袁世凯就几次邀请赵尔巽再次前往政府就职。对于袁世凯的拉拢,官瘾很大的赵尔巽自然不会拒绝,之后他就任民国国史馆馆长一职,负责编修清史。

(13)、他支持新文化运动,提倡学术研究,实行教授治校;对出生于封建家庭的他,具有如此博大宽广的胸怀和包容精神难能可贵,他让任何一位中国的平民,包含女性在内都有了接受教育的机会。

(14)、这些议论,尤其是他“晚节不保”的讽议,其实从1920年代起,就盛行于人口,可谓由来已久。这些人认为,蔡公的这些言行,相对于新文化运动及五四时期的“开明”、“先锋”、“保护神”形象,确实反差甚大,可以说走向了他自己的对立面,“反转”到面目全非,让人错愕莫名。

(15)、国学是以先秦经典及诸子百家学说为基础,涵盖了两汉经学、魏晋玄学、隋唐道学、宋明理学和先秦诗赋、楚辞汉赋、六朝骈文、唐诗、宋词、元曲与明清小说并历代史学、中医学等一套完整的文化、学术体系。

(16)、尽管,蔡公在政学两界负重望30多年,绝少有人痛骂他,大家有的只是惋惜与不解。

(17)、压抑能力的提升。学生为了博取高分,势必通过死记硬背的办法补短板,而放下自己感兴趣的学科学习,压抑了学生能力的提升。对于感兴趣的学科,再用功提升能力,能力或许大幅度提升,但考试成绩就提高三五分,而补短板提高几十分是可能的。这样培养出来的人,成为高分低能就是必然的了。

(18)、在政d政治背景下,政权在各d派之间更迭,由政d掌管教育,必然会影响教育方针政策的稳定,影响教育的成效。所以他认为教育要超脱各派政d之外。

(19)、沈德符:惟王文成以理学建安壤,遂开国封,固书生之希固书生之希构矣...乃知王文成真天植异禀,其用兵几同韩、白(韩信、白起),而见罗亦以良知余唾,妄希茅土,且兼十哲三良而有之,亦不知量矣。

(20)、蔡元培:明之中叶王阳明出,中兴陆学,而思想界之气象又一新焉。

(1)、里面明确说清了原委:蔡之所以署名,是吴稚晖利用的结果,而且蔡公本意,是希望给这些爱国青年“予以缓冲”时机,并一再呼吁“看管”就好,不能让“有兵权者随意加以诛戮囚辱也”。其后,当沪上“大杀青年”之际,他“激烈与争,诚不愧书生本色矣”。诸如种种材料,可以充分证明,1927年这起人所不齿的清算运动,他的态度就是不愿合作的,对进步青年是同情乃至尽力保护的。他的问题,在于毫无实权,抗议也几乎没有任何效果。后来,社会上依据“署名”,对他误解甚深,他也从来不曾为自己辩护一两声,只是看到有知内情的文章刊出,默默剪下来保存在日记本中而已。常州人吴稚晖

(2)、后两点,其实大体也可与第二项辩护理由等同,即这些声明虽然出诸其口或有署名为证,但都是“集体行为”,他无非作为“领导”照本宣科而已。作为官员的蔡元培,一些言行,并不能完全与他的真实意见划等号。这一点,是特别微妙,又极易引发误解的地方。当日,鲁迅、周树人都对他深致不满,其实就是没有很好地理清这个关键点。蔡元培后人

(3)、《蔡元培自述》是蔡元培自己写的人物传记,主要记载了蔡元培提出废止忠君、尊孔、尚公、尚武、尚实的封建教育宗旨。

(4)、应试面太宽,宽到远远超出了学生的学习能力,只能用死记硬背来博取高分。

(5)、擅长楷书和行书,市场上见到的绝大多数为行书,书作上字结体往往左低右高,呈斜势,自出机杼、独具个性。

(6)、如果一定要考6门,也必须实行“降低权重计分法”:将考得好的计分权重,依次降低为:90%、70%、50%、30%、10%。目的在于:消除补短板的导向、突出其能力好的科目。无论是学习知识还是今后应用知识,都是要扬长,而非补短!

(7)、他的“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主张,使北大成为新文化运动的发祥地,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发生创造了条件。

(8)、傅斯年这样评价蒋梦麟:“蒋梦麟的学问虽不如蔡元培,办事却比蔡元培高明。”蒋梦麟比蔡元培厉害的地方是“办事”能力,微观层面的具体操作,比蔡元培强很多。蒋梦麟曾这样评价自己:平生做事全凭“三子”——以孔子做人,以老子处世,以鬼子办事。“以鬼子办事”怎么解?鬼子指洋鬼子,即以科学务实的精神办事。

(9)、章太炎:①文成以内过非人所证,故付之于良知,以发于事业者或为时位阻,故言‘行之明觉精察处即知,知之真切笃实处即行’,于是有知行合一之说。②文成之术,非贵其能从政也,贵乎敢直其身,敢行其意也。

(10)、王阳明发明《大学》古本宗旨,是这样论述的“大学之要,诚意而已矣。诚意之功,格物而已矣”,同时还教导人们“去其心之不正以全其本体之正”。这就是格物,并可达到知行合一的效果。

(11)、蔡元培对近代与现代中国教育、中国革命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主要是:

(12)、其二民国政府的上层统治者皆为前清大臣。民国能取代前清,靠的就是袁世凯、段祺瑞、冯国璋、王士珍、段芝贵、孙传芳等前清大臣,若不是他们临阵倒戈,前清断不会那么快就亡国。前清亡国后,这些临阵倒戈的大臣们是获得了巨额的回报,皆成为了新政府的掌权者。

(13)、梁漱溟一身傲骨,他的一生是独特的。他在当时推行乡村教育之风不被大多数人认可,他将我国的文化与西方相结合,发动农民我自己争取利益。而终,也证明了他的做法是正确的。

(14)、长庚,武昌起义后,他自觉清朝大势已去,遂将总督大印交给布政使赵惟熙,之后再不问政事,二年后病逝。

(15)、弘治十二年(1499年)进士,历任刑部主事、贵州龙场驿丞、庐陵知县、右佥都御史、南赣巡抚、两广总督等职,晚年官至南京兵部尚书、都察院左都御史。因平定宸濠之乱军功而被封为新建伯,隆庆年间追赠新建侯。谥文成,故后人又称王文成公。神奇的心学,心灵导师阳明学,又称王学、心学,作为儒学的一门学派,早可推溯自孟子,是由王守仁发展的儒家学说。根据王守仁一生中的经历,其受到道家的影响明显多于佛家,但其终究不离儒学本质,王守仁继承陆九渊强调“心即是理”之思想,反对程颐朱熹通过事事物物追求“至理”的“格物致知”方法,因为事理无穷无尽,格之则未免烦累,故提倡“致良知”,从自己内心中去寻找“理”,“理”全在人“心”,“理”化生宇宙天地万物,人秉其秀气,故人心自秉其精要。在知与行的关系上,强调要知,更要行,知中有行,行中有知,所谓“知行合一”,二者互为表里,不可分离。知必然要表现为行,不行则不能算真知。

(16)、倡导以军国民教育、实利主义教育为急务,以道德教育为中心,以世界观教育为目的,以美育为桥梁的资产阶级民主主义的教育方针,初步建立了资产阶级的新教育体制。

(17)、黄景昉:王新建(守仁)能用度外人,收罗甚富,如致仕县丞、捕盗老人、报效生员、儒士、义官、义民、杀手、打手等,皆在笼络奔走中,即土目亦为心死。大都眼高襟豁,从学问澄彻来。

(18)、

(19)、

(20)、

(1)、

转载请注明出处阿文说说网 » 蔡 元 培精辟141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