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颢程颐的故事
1、程颢和程颐是兄弟吗
(1)、程颢的主要成就是他的理学主张。程颢与其弟程颐同为宋代理学的主要奠基者,世称“二程”。二程的学说在某些方面有所不同,但基本内容并无二致。
(2)、作为伊川程氏的代表人物,“二程”十分重视家风家训的传承。兄弟二人将“九思立德”推而广之,以明德为目标,为唤回世道人心,建立了新的道德理想。
(3)、杨时自幼聪明好学,反应灵敏,口齿伶俐。成年后,他虽然考取了进士,却淡泊名利,为了丰富自己的学问,毅然放弃了高官厚禄,跑到河南颍昌拜程颢为师,虚心求教。
(4)、程颐发愤读书,后来也成了名。他收了很多弟子,在伊川书院书院就叫伊川书院
(5)、《程门立雪》出自《宋史·杨时传》:“见程颐于洛,时盖年四十矣。一日见颐,颐偶瞑坐,时与游酢侍立不去。颐既觉,则门外雪深一尺矣。”
(6)、这二人去拜师那天,恰好是大雪纷飞,到了程颐讲学的学馆,发现老师正在静坐休息。出于对学问的虔诚、对师长的恭敬,这两位大龄学生,曾经的朝廷官员,没有叫醒老师,而是静立在老师面前,任大雪在他们身上堆积,等待老师醒来。待到程颐睁开双眼时,发现面前两人一身积雪,神情之中却丝毫没有不耐烦或者倦怠之色。
(7)、这样,天理才能存在,人欲才能有效地遏制,儒家的伦理规范才能变成现实。
(8)、“二程”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继承者和理学创始人,重视道德规范和道德修养,主张以天理节制人欲,以道心统帅人心,以成圣成贤为人格追求。程氏家训的核心是“九思立德”:视思明,听思聪,色思温,貌思恭,言思忠,事思敬,疑思问,忿思难,见得思义。“九思立德”涵盖了人生的各个方面,讲的既是做人的道理,又是修养的功夫。正是这样严格优良的家风家训,成就了程门英才辈出的家族传奇。
(9)、程珦的弟弟早死,留下寡母和一个儿子,生活艰难,侯氏就把他们母子接到自己家中,对待小叔子的孩子,如同自己的孩子一般,“常均己子”。不但如此,她对家里仆人和仆人的儿女也相当慈爱,从不笞扑奴婢,“视小臧获如儿女”。“诸子或加呵责,必戒之曰:‘贵贱虽殊,人则一也。汝如此大时,能为此事否?’”
(10)、1957年8月1日,是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30周年纪念日。这一天,身着便服,准备去接见北京市中小学部分模范教师代表。工作人员提醒他说:“彭总,您是国防部长,应该穿军服才好。”说:“我今天是去见老师,学生见老师应该穿便服。”接见的时候,频频笑着向老师们问好,亲切地说:“解放军要搞现代化建设,要学习科学文化知识,离开老师怎么能行呢?”
(11)、在此以前,虽然也有人提出过“理”,但只是被作为事物的规律提出的,而把它当成万物本原和人类社会的高准则,则从程颢开始。
(12)、回到鲁国后,孔子的学生们请求他讲解老子的学识。孔子说:“老子博古通今,通礼乐之源,明道德之归,确实是我的好老师。”同时还打比方赞扬老子,他说:“鸟儿,我知道它能飞;鱼儿,我知道它能游;野兽,我知道它能跑。善跑的野兽我可以结网来逮住它,会游的鱼儿我可以用丝条缚在鱼钩来钓到它,高飞的鸟儿我可以用良箭把它射下来。至于龙,我却不能够知道它是如何乘风云而上天的。老子,其犹龙邪!”
(13)、当孩子的要用至诚之心来孝敬父母,诚为孝之本。
(14)、后来,有人说,孟夫子与梁惠王谈话时,梁惠王说自己有“好色”、“好货”的毛病。孟子说,只要与民同享,好色、好货均无妨害。而现在在程夫子面前,皇帝连柳条也折不得一根,程夫子是不是也太迂腐了些。
(15)、程颢、程颐兄弟俩都是宋代博学之士。进士杨时,为了丰富自己的学问,毅然放弃了高官厚禄,跑到河南颍昌拜程颢为师,虚心求教。后来程颢死,他自己也有40多岁,但仍然立志求学,刻苦钻研,又跑到洛阳去拜程颢的弟弟程颐为师。
(16)、对于自己的贡献,一向谦虚谨慎的程颢曾这样说到,“吾学虽有所受,天理二字却是自家体贴出来。”
(17)、 第十四期我们有幸邀请到定州市政协原主席张继宗老师,定州第二中学宋卫泽宋老师,为大家讲述——定武书院。
(18)、程颢讲学和蔼动听,弟子有“如坐春风”的比喻。他资性过人,又具修养,有门人与他交往几十年,从未见他恼怒过。程颢还亲自为嵩阳书院制定学制、考察等规条,使书院名声大振。程颢著有《定性书》、《识仁篇》等。程颢去世后,元佑七年(1092年),程颐被“差管勾嵩山崇福宫”,继续在嵩阳书院讲学,各地学者慕名而来。“当时院中学生常有数百人,奠定了洛学规模”。杨时曾就学于程颢门下,程颢死前后,又将杨时推荐到其弟程颐门下。一天,杨时同一起学习的游酢向程颐请求学问,却不巧赶上老师正在屋中打盹儿。杨时便劝告游酢不要惊醒老师,于是两人静立门口,等老师醒来。一会儿,天飘起鹅毛大雪,越下越急,杨时和游酢却还立在雪中,游酢实在冻的受不了,几次想叫醒程颐,都被杨时阻拦住了。直到程颐一觉醒来,才赫然发现门外的两个雪人!这就是“程门立雪”的故事。从此,程颐深受感动,更加尽心尽力教杨时,杨时不负重望,终于学到了老师的全部学问。杨时回到南方传播程氏理学,且形成学派,晚年隐居家乡龟山,著有《龟山集》,世称“龟山先生”。
(19)、宋神宗在位期间(1068年~1085年),程颢任御史。因与王安石政见不合,不受重用,遂潜心于学术。《宋史》本传称:“慨然有求道之志。泛滥于诸家,出入于老、释者几十年,返求诸‘六经’而后得之”。
(20)、二程兄弟在总结了先秦关于理和道的观念以及宋初以来的思想家关于理的论述的基础上,进一步把“理”抽象为宇宙的本体,作为哲学高范畴提出来,构造了一个以理为高本体的唯心论体系。
2、有关程颢程颐的故事
(1)、然而,理学作为一种典型的形态正式形成,还要归功于“洛学”的兴起。
(2)、程颢、程颐自幼好学,尊崇孔孟,才华出众,后来成为著名的理学家。明朝年间,人们建起一亭,命名为双凤亭。
(3)、不要因为是细小的好事就不去做,不要因为是细小的坏事就去做。处事要秉公办理,不要徇私枉法。不做损人之事,不要妒忌比自己有才能的人。不要接受不义的财物,遇到合理的事物要拥护。
(4)、嵩山高万尺,洛水流千秋。千年的嵩阳书院,始终吟诵着儒学大师的谆谆教诲与程门立雪的虔诚求学,其蕴含的尊师重道、立德树人的优良教育传统至今仍在传承。
(5)、程门立雪这则成语的意思是比喻尊敬老师,诚恳求学。
(6)、流矢变鱼离双凤亭约一里远,有一个“流矢湖”。为什么叫流矢湖呢?这里面还有一段动人的故事。程颢、程颐勤奋好学,信奉孔子。孔子曰:“礼、乐、射、御、书、数,为六艺。”在他们看来,不会射箭算不得六艺齐全,就决心学习射箭。射啊射啊,早射日头,晚射月亮,风里雨里,从不间断。这天,兄弟二人又来到习射的地方,对准湖心的一棵野草,嗖嗖嗖,连发数箭,支支射中,湖水溅起千层波浪。箭都射完了,便叫家人去打捞,准备明日再用。家人来到湖边,只见一个巨浪,把竹箭托起老高,接着又甩入水底,翻了一个滚,不见了。家人觉得奇怪,忙告诉程家兄弟。程颢、程颐来到湖边,一看,竹箭果真不见了。湖里本来是冇得鱼儿的,眼前倒出现了一群形似箭杆的鱼儿,悠悠游动,原来,箭都变成了鱼。打这以后,程家兄弟射的箭就百发百中了。后来,人们就把这个湖叫做流矢湖。这种鱼叫做箭杆鱼,为了顺口,干脆叫它“杆鱼”了。直至今天,黄陂还流传着一首民谣:“习射箭落湖,竹箭变成鱼,先有流矢湖,后有箭杆鱼。” 讲述者:乐章搜集整理:魏云乔流传地区:黄陂城关搜集时间:一九七三年水涨台高有一年,程氏兄弟正在凤凰台读书,长江发了大水,谌家矶溃了口,三丈高的洪峰奔来,凤凰台已成了茫茫大水中的一叶孤舟。这时候游来了十八条红鲤鱼,围着凤凰台四周游动,好像护卫着凤台一样。洪水涨,十八条鲤鱼就抬着凤凰台往上长,洪水落,凤凰台也就往下落,就这样,不管水涨水落,程氏兄弟稳坐书台读书。从此这里传说这样一句口语:“十八鲤鱼沿台走,把得凤桥锁住口。” 讲述者:李庆生搜集整理:程伯涛流传地区:黄陂城关搜集时间:一九七三年
(7)、二程晒书程氏兄弟带了几箱子书到凤凰台来,有一天,乘着大日头,搬书到外面的一个土台子上晒。突然,天空打了个响雷,乌云密布,顿时大雨倾盆,要想收书已经来不及了,于是程颢提笔在纸上挥了一个“一”字,程颐叩头将纸焚化,只见一缕青烟升起,直达上空,把正顶的一朵乌云冲散了,现出了青天。到处都在下雨,唯有晒书的土台子上点滴不落。 讲述者:李庆生搜集整理:程伯涛流传地区:黄陂城关搜集时间:一九七三年 双凤亭黄陂县城关河东岸鲁台山上,有座双凤亭。相传很久以前,省城派来一个县令,姓刘名财。他有两个姑娘,大的叫金凤,小的叫银凤。姐妹俩花容月貌,心地善良,天资聪慧,琴棋书画,样样来得。其父刘县令却是一个贪赃枉法、搜刮民财、鱼肉百姓的昏官。一天,县令因公出差赴省城,启程前唤来家人,吩咐说:“我上省城有公事,几天就回,要周全照料女儿。”说着上轿走了。这一年又是久旱不雨,颗粒无收,穷人们被官府的税赋、地主的租债逼得走投无路,靠野菜、树皮度日。有的卖儿卖女沿门乞讨,有的背井离乡,流浪漂泊,抛尸异地。整天关在绣楼读经诵古的金凤、银凤,趁家人不妨,偷偷下了绣楼,来到大街上,从成群结队衣服褴褛面黄肌瘦的穷人口中,听说了爹爹鱼肉百姓所带来的悲惨情景,不由恨起爹爹的所作所为。姐妹俩将自己所有的金银首饰摘下来,全部送给了穷人,并将自己扮成农家姑娘,淌过县河来到鲁台山颠,对着苍天诉说爹爹的罪恶,发誓不再回家。正在这时。县令和夫人闻讯赶来。哭丧着脸说:“回去吧!我的好女儿。”姐妹俩双目怒视爹爹怎么也不肯回家,县令喝令家人强行拉回去。正在这时,天昏地暗,狂风大作,两个姑娘忽然变成一对美丽的凤凰,向东海飞去。这天下了一夜大雨,落得满塘满堰,枯萎的庄稼活了,变绿了,结出了沉甸甸的金灿灿的谷子,农民们喜出望外。为了纪念这两姐妹,老百姓有钱的出钱,无钱的助力,请来名师、巧匠,修建成一座工艺精湛的亭子,耸立在城关县河东岸鲁台山颠,人们取名叫双凤亭。讲述者:黄 文搜集整理:王超群流传地区:黄陂城关 搜集时间:一九八八年
(8)、较之周敦颐、张载和邵雍,二程进一步摆脱了道教的影响而回归到儒学正宗,胡安国曾说:“孔孟之道不传久矣,自颐兄弟始发明之,而后其道可学而至也。”
(9)、他们为人正直做事严谨,到他们门下求学的人特别多,杨时和游酢便是其中的两位。
(10)、宋明理学,即为两宋至明代的儒学,虽然是儒学,但同时借鉴了道家、玄学甚至是道教和佛学的思想。
(11)、有一年,程氏兄弟正在凤凰台读书,长江发了大水,谌家矶溃了口,三丈高的洪峰奔来,凤凰台已成了茫茫大水中的一叶孤舟。这时候游来了十八条红鲤鱼,围着凤凰台四周游动,好像护卫着凤台一样。洪水涨,十八条鲤鱼就抬着凤凰台往上长,洪水落,凤凰台也就往下落,就这样,不管水涨水落,程氏兄弟稳坐书台读书。从此这里传说这样一句口语:“十八鲤鱼沿台走,把得凤桥锁住口。”
(12)、要用孔子做君子的标准来修养自己的道德。不要忘记要多做善事。
(13)、宋宁宗嘉定十三年(1220年),赐谥程颢为“纯公”,程颐为“正公”。
(14)、在二程那里,既然理是宇宙本原,那么,认识理、体认理的真谛也就成了他们的高追求。
(15)、在北宋时期,福建将东县有个叫杨时的进士,他特别喜好钻研学问,到处寻师访友,曾就学于洛阳著名学者程颢门下。程颢死后,又将杨时推荐到其弟程颐门下,在洛阳伊川所建的伊川书院中求学。
(16)、与其师周敦颐相比,二程学问发端于“天理”,用程颢的话说,“吾学虽有所受,天理二字,却是自家体贴出来”。区别于周敦颐近乎禅门的“静”,二程特重“敬”字——“涵养须用敬,为学在致知”,这句话也是程朱理学的蓝本与总结。
(17)、与当过几天官的兄长程颢不同,程颐大半的人生都是在讲学之中度过。受恩师教导启发,在他的学术思想中,“诚”也是一个十分重要的概念。当年引起朝廷赏识的那篇文章中,他就谈到了“君子之学,必先明诸心,知所养,然而力行求至,所谓自明而诚也,故学必尽其心。尽其心,则知其性,反而诚之,圣人也”——大意是要通过学习成为君子,就必须有真诚的态度,一个内心真诚、公正的人,也就离圣人的境界不远了。
(18)、这个位于洛阳市伊川县鸣皋镇伊川书院内,名叫立雪堂的平常建筑,就曾见证了一次儒学的复兴。
(19)、杨时见程颐于洛,时盖年四十矣。一日见颐,颐偶瞑坐,时与游酢侍立不去。颐既觉,则门外雪深一尺矣。
(20)、公元前521年春,孔子得知他的学生龚要去周朝京都洛阳朝拜皇帝。他认为这是一个很好的机会,要求老子,谁保持西藏历史在周,他的知识的礼仪,所以他与龚与卢的同意。到达京都后的第二天,孔子步行去西藏历史办公室拜访老子。正在写《道德经》的老子,听说天下闻名的孔丘来求教。他赶紧放下刀和笔,整了整衣服。孔子看到一个年过花甲、精力旺盛的老人从大门里走出来。他以为是老子,冲上前去恭恭敬敬的敬了老子一个徒弟。进入大殿后,孔子再次顶礼膜拜,然后坐下。老子问孔子为什么来。孔子离开座位答道:“我对古代的‘礼制’知之甚少,一无所知。我特意向老师请教。”看到孔子这么诚恳,我就详细的表达了我的观点。回到鲁后,孔子的学生请他讲解老子的学问。孔子说:“老子真是我的好老师,因为他从古到今都有学问,是礼乐之源,懂得道德的回归。”同时,我也举一反三的称赞了老子。他说:“小鸟,我知道它会飞;鱼,我知道它会游泳;野兽,我知道它能跑。我可以用网捕捉一只奔跑的野兽,用丝线把一条游动的鱼绑在钩子上捕捉它,用一支好箭把一只飞鸟射下来。至于龙,我不知道它是怎么带着风云上天的。老子,还是邪!
3、程颢程颐的故事:心中无妓
(1)、这一年又是久旱不雨,颗粒无收,穷人们被官府的税赋、地主的租债逼得走投无路,靠野菜、树皮度日。有的卖儿卖女沿门乞讨,有的背井离乡,流浪漂泊,抛尸异地。整天关在绣楼读经诵古的金凤、银凤,趁家人不妨,偷偷下了绣楼,来到大街上,从成群结队衣服褴褛面黄肌瘦的穷人口中,听说了爹爹鱼肉百姓所带来的悲惨情景,不由恨起爹爹的所作所为。
(2)、二程曾说:“父子君臣,常理不易。”又说:“父子君臣,天下之定理,无所逃于天地之间。”理的原则“推之而四海皆准”,不仅不能违背,而且要顺“理”而行,自觉接受“理”的支配,依“理”行事,具体说来,便是严格遵循封建秩序。
(3)、程氏兄弟带了几箱子书到凤凰台来,有一天,乘着大日头,搬书到外面的一个土台子上晒。突然,天空打了个响雷,乌云密布,顿时大雨倾盆,要想收书已经来不及了,于是程颢提笔在纸上挥了一个“一”字,程颐叩头将纸焚化,只见一缕青烟升起,直达上空,把正顶的一朵乌云冲散了,现出了青天。到处都在下雨,唯有晒书的土台子上点滴不落。
(4)、杨时,字中立,南剑州将乐县人。幼年时特别聪明,能做文章,稍长大以后,潜心于经典史书。熙宁九年(1076),考中进士。
(5)、有宋一代,虽然医学较前代更为完备发达,妇产科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已经在系统的理论支持下有了相当成功的实践,但是,婴幼儿的成活率依旧不高,帝皇之家如此,士庶门第亦然。
(6)、相传,一日杨时、游酢,来到嵩阳书院拜见程颐,正遇上这位老先生闭目养神,坐着假睡。程颐明知有两个客人来了,他欲不言不动,不予理睬。杨、游二人怕打扰先生休息,只好恭恭敬敬,肃然待立,一声不吭等候他睁开眼来。如此等了好半天,程颐才如萝初醒,见了杨、游,装作一惊说道:“啊!啊!贤辈早在此呼!”意思是说你们两个还在这儿没走啊。那天正是冬季很冷的一天,不知什么时候,开始下起雪来。门外积雪,有一尺多深。
(7)、1902年至1909年,在东渡日本留学的8年间,他经常写信向寿老师汇报自己在异国的学习状况。一次,他奉母命从日本回绍兴办婚事,仅在家中停留了四天,但他仍在百忙中抽时刻专程探望了年逾花甲的寿先生。
(8)、在面对谣言、异像的时候,能够不信谣不传谣,身体力行,用科学的精神去破除愚昧百姓的迷信,为百姓解开精神枷锁,这正是程颢可贵的地方。这样的科学精神,在今天依然值得提倡。这也正是我们纪念程颢的意义所在。
(9)、高祖父程羽由汴京迁居河南府(今河南洛阳),父亲程珦是木兰县令,1032年出生于湖北黄陂(今红安县二程镇)。
(10)、从此之后,儒学的每一次大变革几乎都离不开这片土地。
(11)、离双凤亭约一里远,有一个“流矢湖”。为什么叫流矢湖呢?这里面还有一段动人的故事。
(12)、程颢、程颐兄弟俩都是宋代极有学问的人。进士杨时,为了丰富自己的学问,毅然放弃了高官厚禄,跑到河南颖昌拜程颢为师,虚心求教。
(13)、公元前521年春,孔子得知他的学生宫敬叔奉鲁国国君之命,要前往周朝京都洛阳去朝拜天子,觉得这是个向周朝守藏史老子请教“礼制”学识的好机会,于是征得鲁昭公的同意后,与宫敬叔同行。到达京都的第二天,孔子便徒步前往守藏史府去拜望老子。正在书写《道德经》的老子听说誉满天下的孔丘前来求教,赶忙放下手中刀笔,整顿衣冠出迎。孔子见大门里出来一位年逾古稀、精神矍铄的老人,料想便是老子,急趋向前,恭恭敬敬地向老子行了弟子礼。进入大厅后,孔子再拜后才坐下来。老子问孔子为何事而来,孔子离座回答:“我学识浅薄,对古代的‘礼制’一无所知,特地向老师请教。”老子见孔子这样诚恳,便详细地抒发了自己的见解。
(14)、这三个故事,都有文字记载。第一个故事,程颢对佛家的神通并不相信,但也没有当面拆穿,既点破了寺院的骗局,又维护了和尚的面子。第二个故事,茅山的龙引起了皇帝关注,程颢为了安抚百姓,能去抓捕龙,并且吃掉。这样的科学精神,在900多年前难能可贵。第三个故事,恰说明程颢的圣人气象,以及程颐和程颢的差距。程颢在小时候,就写下了“中心如自固,外物岂能迁”的诗句。只要一个人内心坚定,这些外在的东西能怎么能干扰你的内心呢?这些思想,也正是心学的根基。
(15)、提出了事物“有对”的朴素辩证法思想。强调人性本善,“性即理也”,由于气禀不同,因而人性有善有恶。所以浊气和恶性,其实都是人欲。人欲蒙蔽了本心,便会损害天理。“无人欲即皆天理”。因此教人“存天理、灭人欲”。
(16)、认为教育高目的要使受教育者循天理,仁民而爱物,谨守封建伦常。且强调教育必须以儒家经典为教材,以儒家伦理为教育的基本内容。
(17)、遇到这样一位优秀青年,侯道济高兴极了,心想:这是上天专门恩赐给我那尚未出阁的爱女做女婿的。于是,赶紧请人说媒,两家联姻,侯氏嫁了程珦。常说,千里姻缘一线牵,当真不假,侯家远在山西,程家籍出河南,两家却在镇江结了亲,冥冥之中,焉无天意?
(18)、另外,侯氏还是一位慈善家,曾收养过许多弃婴,“好为药饵,以济病者”。她有一句类似于慈善格言的话,今天来看,亦具有极好的教育价值:“见人善,则当如己善,必共成之。”看见别人做好事、善事,要像是自己做的一样,帮助人家完成。
(19)、自此以后,程颢治理的境域内,再也没有发生过勒索焚舟的事件。
(20)、位居天地之中的登封,受黄河哺育、“天中”滋养,自古以来就涌现出众多影响深远的政治家、思想家、科学家、文学家等各领域杰出人才,他们或为政一方,或著书立说,用自己的见解、创造和思想为所处时代打上了一片片“高光”。
4、程颢程颐的著作
(1)、程颢、程颐勤奋好学,信奉孔子。孔子曰:“礼、乐、射、御、书、数,为六艺。”在他们看来,不会射箭算不得六艺齐全,就决心学习射箭。射啊射啊,早射日头,晚射月亮,风里雨里,从不间断。
(2)、程颢说:“天者,理也”,“万物皆只是一个天理”。
(3)、伊河发源于河南省洛阳市栾川县陶湾镇,流经嵩县、伊川,经熊耳山、伏牛山蜿蜒而下,穿伊阙,入洛阳,至偃师与洛水合流,合称伊洛河。伊洛河奔流不息,在不远处汇入黄河。周公曾在此营建洛邑、“制礼作乐”,创建了影响深远的礼乐文明,肇始了泽被后代的儒家文化。
(4)、强调“我”与天地万物不可分,天地万物皆与我浑然一体,“天人本无二”,只要人们“诚敬存之”,使内心寂然无事,便可达到“仁”的境界。
(5)、如她在孩子用的书本上亲笔写上“我爱惜勤读书儿”,就是用母爱激励两个儿子读书,谁爱读书、勤读书,妈妈就爱谁、疼谁。结果是,程颢和程颐之间为了获得母亲更多的疼爱,形成了积极的竞学之风。这样的做法,比起现在的母亲们动辄拿零食、玩具哄孩子读书的办法,不知要高多少倍。
(6)、宋明理学经过周敦颐、张载、邵雍等人的共同努力,思想体系已初步形成。
(7)、第三个故事:程颢和弟弟程颐到朋友家中吃饭,席间有妓陪伴。程颐拂袖而去,程颢却悠然自得,尽兴而归。次日,程颐心中不平,到程颢面前说:我们都是要做圣贤的人,怎么能和那些女人一起入席?程颢笑道:昨日座中有妓,而我心中无妓。今日座中无妓,你却心中有妓。程颐闻言,满脸羞愧,自叹不如。
(8)、游恭,五代时人,学问广博,文章很好。游酢是宋代的学者,典故“程门立雪”讲的就是他尊敬老师的故事。
(9)、二程是洛阳伊川人,同是宋代著名儒学家。二程学说,后来为朱熹继承和发展,世称“程朱学派”。杨时、游酢,向二程求学,恭敬。杨游二人,原先以程颢为师,程颢去世后,他们都已四十岁,而且已考上了进士,然而他们还要去找程颐继续求学。故事就发生在他们初次到嵩阳书院,登门拜见程颐的那天。
(10)、皆以“理”或“道”作为全部学说的基础,认为“理”是先于万物的“天理”,“万物皆只是一个天理”,“万事皆出于理”,“有理则有气”。现行社会秩序为天理所定,遵循它便合天理,否则是逆天理。
(11)、程门立雪是一个温暖的故事,它不仅展示了那个时代人们求学问道的孜孜追求,也从另外一个维度展示了程颐的人格魅力。
(12)、程颢出仕之后,奉行家训,将“视民如伤”四个大字制成匾额悬挂于大堂之上,奉为自己从政的座右铭。所谓“视民如伤”,意为把百姓视为需要小心呵护的伤病之人,由此可见程颢的为政之德。
(13)、程颢说:“道路遗弃小儿,屡收养之。”他还举了一个例子:“有小商,出未还而其妻死,儿女散,逐人去,惟幼者始三岁,人所不取,夫人惧其必死,使抱以归。”当时程家是个大家族,对侯氏收养弃婴的行为,许多族人表示不满,“人皆有不欲之色”。于是,侯氏就另外想办法解决弃婴们的吃饭问题(乃别籴以食之)。其父归,谢曰:“幸蒙收养,得全其生,愿以为献。”夫人曰:“我本以待汝归,非欲之也。”
(14)、程颐以辅养圣德为己任,兢兢业业,不放过任何一个可以启发皇上的机会。
(15)、杨时恰恰是尊师重道、求学若渴的榜样。学习既需要有虚心和诚恳的态度,也需要有尊师重道的精神。
(16)、一个人能够被后世敬仰,并不简单是因为他的学问,也是因为他的思想、精神有我们值得学习的地方。
(17)、那么,结果如何呢?果然如母亲所料,程颢长大后,应试积极,并顺利中了进士;而程颐呢,则懒于科举,而对办学搞教育特别积极,用他自己的话说,叫“及先兄登第,颐以不才罢应科举”,当然“不才”只是他不赶独木桥的借口而已,其实他比谁都有才。对于这个结果,程颐感慨地说:“方知夫人知之于童稚中矣。”
(18)、不要不孝敬父母双亲;不要忘恩负义背地里诋毁老师和长辈。
(19)、原来他们是慕名来拜访河洛大儒程颐先生。然而,不巧的是,他们发现先生正在冥坐。管家发现他们站立门外后,连忙外出相迎,并邀请二人进屋。二人顿感进退两难:进,不忍惊动先生;退,又不忍放弃请教的机会。虔诚、迫切的求学心情让二人决定在门外静候先生。
(20)、宋真宗景德元年(1004年),山西太原一侯姓人家诞下一女,因当时女子无名,所以称为侯氏。其父侯道济,乃五代时盂县守将侯詗之子。山西归宋后,侯道济弃武从文,专攻儒家经典,后参加科举,及第任润州(今镇江)丹徒县令,累官至尚书比部员外郎。女儿侯氏自幼聪慧过人、博闻强记,“好读史书而不为词章”,深得父亲喜爱,“常以政事问之,雅合其意”,父常感叹:“恨汝非男子。”
5、程颢程颐的诗
(1)、东汉时有个典故,某学者曾讥笑神童孔融,“小时聪明,大时未必。”这个典故也被侯氏用于教育孩子了。小时候的程颢和程颐,兄弟俩一个比一个聪明,也常因别人叫他们神童而骄傲,母亲侯氏就经常告诫他们,神童是终难成大事的,要想将来有大出息,就得养成好读书、勤读书的习惯。
(2)、做学问的人贵在讲信用,讲信用贵在诚实。诚实就能讲信用,讲信用就是诚实。人如果没有忠心和诚心,就不能在社会上立足。不讲信用就不能立于世,不诚实就不能在社会上行走。没有诚心就不会有善心,没有诚心就不会成为君子。
(3)、洛学的形成受到了前人的启发和影响,而从根本上说,二程的思想具有相当的独创性,从而别具一格,自成体系。
(4)、程颢的祖父程遹曾任黄陂县令,可是却家无余财,过着清贫的日子。他把自己所得俸禄全都用在扶贫问苦之上,以致在其去世之后,家人居然无力安葬,全凭举债使其得以入土为安。
(5)、广义理学就是指宋明以来形成的占主导地位的儒家哲学思想体系,包括:在宋代占统治地位的以洛学为主干的道学,至南宋朱熹达顶峰的以“理”为高范畴的思想体系,后来习惯用“理学”指称其思想体系。
(6)、今天,我们走近登封历史上的名人——程颢程颐。
(7)、第二个故事:程颢到上元县(今江苏南京)做主簿,上元县境内的茅山有龙池,宋真宗派人来这里取了两条龙,在返回京城途中,一条龙竟然腾空而去。百姓便将龙池中的龙奉为神物。程颢便到茅山龙池抓了龙,并且吃掉,来消除百姓的惊恐和疑惑。
(8)、程颢、程颐兄弟俩都是宋代极有学问的人。进士杨时,为了丰富自已的学问,毅然放弃了高官厚禄,跑到河南颍昌拜程颢为师,虚心求教。后来程颢死,他自己也有40多岁,但仍然立志求学,刻苦钻研,又跑到洛阳去拜程颢的弟弟程颐为师。
转载请注明出处阿文说说网 » 有关程颢程颐的故事精辟88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