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船借箭的主要内容100字左右精辟120条

草船借箭的主要内容

1、三国演义中草船借箭的主要内容

(1)、寨(水寨)赛(比赛)  呐(呐喊)纳(接纳)

(2)、   A.识人心  B.知天象   C.晓地利 

(3)、   过渡:请用“”画出描写周瑜言行的语句,并想一想:周瑜为什么这样说?这样做?从这些语句的描写中,你认为周瑜是怎样的一个人?

(4)、把本课的同步作业写在作业本上哦!注意字迹工整。

(5)、诸葛亮又下令把船掉过来,船头朝东,船尾朝西,仍旧擂鼓呐喊,逼近曹军水寨受箭。

(6)、                                 

(7)、处罚(       )    商量(       )   招呼(       )    嫉妒(       )

(8)、草船借箭是我国古典名著《三国演义》中赤壁之战的一个故事。该故事的主要内容是周瑜故意提出让诸葛亮十天造十万支箭,机智的诸葛亮一眼识破是一条害人之计,却淡定表示“只需要三天”。后来,有大雾天帮忙,诸葛亮再利用曹操多疑的性格,调了几条草船诱敌,终于借到了十万余支箭。周瑜和诸葛亮都是很有才能的两个人,周瑜对于诸葛亮的情感就是羡慕嫉妒恨,所谓一山不容二虎,这二虎却同时在一个山里,两人同时效力于刘备。周瑜出于对诸葛亮的嫉妒之心,一次刘备的队伍武器匮乏,周瑜逮到机会刁难诸葛亮,命令诸葛亮在10天之内交出10万之箭。10万支箭首先光从数字上就是一件不可能的事情了,摆明了就是周瑜想让诸葛亮难堪。

(9)、课文是按照事情发展顺序写的,先写了________,接着写了________,着重写了________,后写了________。

(10)、    从这两个故事中,你得到什么样的启示?(学生畅谈感悟。)

(11)、师小结:《三国演义》刻画了近200个人物形象,除了诸葛亮,还有许多人物的性格尤为突出。比如曹操既有雄才大略,又残暴奸诈;刘备礼贤下士,知人善任;关羽威猛刚毅,义重如山......

(12)、(1)鲁肃诸葛亮贪酒;(2)诸葛亮周瑜勇敢;(3)诸葛亮鲁肃 自信

(13)、读课文前,我对文中的人物是通过电视剧和爷爷讲的三国故事了解到的。我知道诸葛亮神机妙算,能言善辩,张飞勇敢粗鲁等。学完课文,我对诸葛亮有了进一步的了解,面对周瑜的陷害,他没有斤斤计较,而是顾全大局,用自己的智慧“借”到了十万支箭。

(14)、不一会儿,大雾散去,太阳冉冉升起。诸葛亮下令将船迅速开回。20只船上的草人上,早已扎满箭支,远远超过了十万支。

(15)、五更时分,船已经靠近曹军的水寨。诸葛亮下令把船头朝西,船尾朝东,一字摆开,又叫船上的军士一边擂鼓,一边呐喊。

(16)、语言描写,表现不同人物的不同特点。鲁肃吃惊,害怕曹军出来进攻,而诸葛亮镇定自若,成竹在胸。

(17)、诸葛亮答应三天造好十万支箭,并主动立下军令状,是因为他已经识破周瑜的奸计,对如何获得十万支箭有了成熟的想法,可以说胸有成竹。诸葛亮这样做,可以打击周瑜的锐气,让他心服口服。通过读前文可以知道,周瑜妒忌诸葛亮,所以周密策划,安排了这番对话,假借公事,步步为营,想把诸葛亮逼到“死无退路”的境地。这“高兴”,是周瑜自以为是、得意忘形之态。他为诸葛亮没有识破他的计谋而高兴,为自己阴谋得逞而高兴。

(18)、师:请你们认真读一读下面的训练要素,想一想通过这个单元的学习,我们要掌握什么本领呢?

(19)、课文开门见山,交代了故事的起因。概括诸葛亮挺有才干,周瑜妒忌诸葛亮的事实。“妒忌”正是周瑜与诸葛亮发生矛盾的起因,为故事的展开埋下了伏笔。

(20)、历史原型:据《三国志·吴主传》裴松之引注《魏略》记载:濡须之战时,孙权屡屡向曹操军挑战,曹操坚守不出。孙权就亲自坐大船,从濡须口进入曹操军水寨前。曹操一看,就知道孙权来了,是孙权要亲自来看看曹军的阵势,下令射箭。

2、草船借箭的主要内容100字左右

(1)、有一次,周瑜提出让诸葛亮三天之内造十万支箭,并且下达军令的书,如果不能按时交出十万支箭,将会受到军法处置,杀头示众。

(2)、我还想了解诸葛亮的“空城计”、“七擒孟获”、“三气周瑜”、“火烧赤壁”等故事。

(3)、曹操受挫,坚守营垒以待战机。一天,孙权借江面有薄雾,乘轻便战船从濡须口闯入曹军前沿,观察曹宫部署。曹操生性多疑,见江面水雾缭绕,孙军整肃威严,恐怕有诈不敢出战,下令弓弩齐发,箭射吴船。

(4)、周瑜说∶“对,先生跟我想的一样。现在军中缺箭,想请先生负责赶造十万支。这是公事,希望先生不要推却。”

(5)、第三部分(10):结果:诸葛亮如期交箭,周瑜自叹不如。

(6)、周瑜看似在征求询问诸葛亮的意见,表示对诸葛亮的尊重。实际上他的话语中充满杀机,用心险恶。

(7)、    请用两句话介绍《三国演义》中给你留下深刻印象的一个人物。

(8)、五更时分,船已经靠近曹军的水寨。诸葛亮下令把船头朝西,船尾朝东,一字摆开,又叫船上的军士一边擂鼓,一边呐喊。

(9)、   鲁肃答应了。他不知道诸葛亮借船有什么用,回来报告周瑜,果然不提借船的事,只说诸葛亮不用竹子、翎毛、胶漆这些材料。(亮早在立下军令状之前就算好了人,想好了整个草船借箭的计划。)

(10)、这里用了排比的句式,语气强烈,渲染出故事的紧张感。情况如此紧急,诸葛亮表现得超乎寻常的沉着冷静,侧面烘托了诸葛亮的神机妙算,智慧过人。

(11)、“雾这样大,曹操定不敢派兵出来。我们只管饮酒取乐,雾散了就回去。”

(12)、到了第三天四五点的时候,江面上开始弥漫浓浓大雾,于是诸葛亮下令,将草船驶近对岸曹曹操军队的水寨,然后让士兵们在船上击鼓呐喊,伪装成要进攻的样子。

(13)、了解《草船借箭》的故事内容,弄清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能用自己的话讲一讲这个故事,激发学生阅读中国名著的兴趣。

(14)、惩(惩罚)征(出征)  私(自私)和(和平)

(15)、③借助近义词识字:神机妙算(料事如神用兵如神能掐会算......)

(16)、诸葛亮敢逼近曹军水寨,不是贸然行动,也不是一意孤行。而是因为他完全掌握了曹操生性多疑、小心谨慎的性格,再者是利用大雾天气,让曹操不敢轻易出兵。此行“借箭”,不是他信口开河,而是他周密考虑、巧妙安排之后的行动,所以才不费吹灰之力,借走十万支箭。这不仅显示了诸葛亮丰富的天文知识,也表现了他高超的军事智慧才能。

(17)、太阳出来了,雾要散了,诸葛亮令船赶紧往回开。这时船的两边草把子上密密麻麻地插满了箭,每只船上至少六千支,总共超过了十万支。鲁肃把借箭的经过告诉周瑜时,周瑜感叹地说:“诸葛亮神机妙算,我不如他。”

(18)、但草船借箭,历史上或确有其事,但主要人物并非诸葛亮,而是孙权。孙权不是乘轻船,而是坐大船。曹操也没有说弓弩不得妄发,而是下令射箭。结果万箭齐发,都射在了孙权的船上,船就向一边倾斜,于是孙权便下令掉头,使“箭均船平”,然后安然回去。

(19)、第二天四更便去了曹操的水寨,一边呐喊擂鼓。

(20)、 鲁肃吃惊地说∶“如果曹兵出来,怎么办?”诸葛亮笑着说∶“雾这样大,曹操一定不敢派兵出来。我们只管饮酒取乐,雾散了就回去。”

3、草船借箭的主要内容10个字

(1)、既然(jí   jì)   惩罚(chéngchěng)

(2)、语言描写,表现不同人物的不同特点。鲁肃吃惊,害怕曹军出来进攻,而诸葛亮镇定自若,成竹在胸。

(3)、借箭过程中,哪些地方体现了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4)、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草船借箭(《三国演义》中的著名典故)

(5)、我发现,文言文的语言特点是简洁凝练,多为书面语;而现代文浅显通俗,富有表现力。

(6)、孙权在曹操面前走了五六里路,才返回。走的时候还向曹军击鼓奏乐。所有这些都被曹操看在眼里叹息说:“生子当如孙仲谋。”

(7)、    过渡:请同学们拿出资料一(“孔明三气周瑜”的故事)读一读。

(8)、这只是发生在孙权身上的一个故事,起初他没料到船身会中这么多箭,使得船要倾覆,仅仅是急中生智之举罢了。他并没有计划“借箭”,史书中也没说是草船。

(9)、草船借箭主要内容概括为:周瑜故意为难让诸葛亮十天造十万支箭,机智的诸葛亮识破是一条害人之计,却淡定表示只需要三天。

(10)、(1)胆量很大;(2)谋划周密,安排巧妙;(3)不拍牺牲

(11)、课文是按照事情发展顺序写的,先写了周瑜妒忌诸葛亮,用短期造出十万枝箭的任务为难诸葛亮。接着写了周瑜派鲁肃探听诸葛亮怎样造箭,诸葛亮请鲁肃帮助做借箭的准备。着重写了诸葛亮利用草船向曹军借箭。后写了诸葛亮如期交箭,周瑜不得不叹服诸葛亮的才干胜过自己。

(12)、第二部分(3~9):经过:诸葛亮利用草船向曹操“借”箭。

(13)、全书可大致分为黄巾起义、董卓之乱、群雄逐鹿、三国鼎立、三国归晋五大部分。在广阔的历史舞台上,上演了一幕幕气势磅礴的战争场面。作者罗贯中将兵法三十六计融于字里行间,既有情节,也有兵法韬略。

(14)、惩(惩罚)征(出征)  私(自私)和(和平)

(15)、诸葛亮(181-234)字孔明,号卧龙,徐州琅琊阳都(今山东临沂市沂南县)人,三国时期蜀国丞相,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

(16)、然而谁知道诸葛亮很有把握,他悄悄地向鲁肃借了20只快船,每只船上扎了1000多个草人,并配备30名士兵。

(17)、鲁肃对周瑜说:“十万支箭,三天怎么造得成呢?诸葛亮说的是假话吧?”周瑜说:“是他自己说的,我可没逼他。我得吩咐军匠们,叫他们故意迟延,造箭用的材料不给他准备齐全。到时候造不成,定他的罪,他就没话可说了。你去探听探听,看他怎么打算,回来报告我。”

(18)、读读课后“阅读链接”部分,找出课文对应段落,说一说原著与课文相比,语言有什么特点?

(19)、这是周瑜设好的圈套,明里共商军事,暗里设陷阱害人。他明知故问,意欲加害诸葛亮,表现了他的险恶用心。而诸葛亮的简洁回答,表现了他的胸有成竹。

(20)、诸葛亮在鲁肃的帮助下有了二十条船,每条船上三十个军士,船用幔子遮起来,还有(把“要”改为“有”)一千多个草把子。

4、草船借箭的主要内容30字

(1)、(设计意图:先让学生质疑,再聚焦问题,找到梳理主要内容的方法,激发其主动探究故事内容的愿望;初读课文,引导学生读准字音,读通语句,再来了解故事大意,为后面深入体会人物,感受古典名著的魅力做好准备。)

(2)、诸葛亮答应三天造好十万支箭,并主动立下军令状,是因为他已经识破周瑜的奸计,对如何获得十万支箭有了成熟的想法,可以说胸有成竹。诸葛亮这样做,可以打击周瑜的锐气,让他心服口服。通过读前文可以知道,周瑜妒忌诸葛亮,所以周密策划,安排了这番对话,假借公事,步步为营,想把诸葛亮逼到“死无退路”的境地。这“高兴”,是周瑜自以为是、得意忘形之态。他为诸葛亮没有识破他的计谋而高兴,为自己阴谋得逞而高兴。

(3)、语言描写,表现不同人物的不同特点。鲁肃吃惊,害怕曹军出来进攻,而诸葛亮镇定自若,成竹在胸。

(4)、由于《草船借箭》中诸葛亮的胆识才智,受到后人的赞美,因而引申创作了许多成语趣闻,戏剧表演,推动着智慧的启迪与发展。

(5)、诸葛亮为顾全联吴抗曹的大局,不计个人得失。

(6)、 通过拓展交流名著内容,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结合课文中对应的段落对比“阅读链接”中的原著片段,初步了解阅读古典名著的方法。

(7)、诸葛亮胸有成竹,为防周瑜另有毒计害人,就满口答应下来,而且立下军立状三天内借到箭,以安周瑜之心。

(8)、周瑜因为嫉妒诸葛亮,故意提出三天造十万支箭,机智的诸葛亮马上识破他的计谋。

(9)、(3)周瑜阴险、虚伪,想置诸葛亮于死地。(意思对即可)

(10)、寨(水寨)赛(比赛)  呐(呐喊)纳(接纳)

(11)、先对比二者的心理,再结合第八段(出示PPT)曹操的话语,感受诸葛亮的“识人心”,知己知彼。

(12)、默读课文。按起因、经过、结果的顺序,说一说故事的主要内容。

(13)、(神机妙算)惊人的机智,巧妙的谋划,形容有预见性,善于估计客观情势,决定策略。

(14)、寨(水寨)赛(比赛)  呐(呐喊)纳(接纳)

(15)、答:起因:周瑜妒忌诸葛亮的才干,用十天内造十万支箭的任务为难诸葛亮。

(16)、诸葛亮敢逼近曹军水寨,不是贸然行动,也不是一意孤行。而是因为他完全掌握了曹操生性多疑、小心谨慎的性格,再者是利用大雾天气,让曹操不敢轻易出兵。此行“借箭”,不是他信口开河,而是他周密考虑、巧妙安排之后的行动,所以才不费吹灰之力,借走十万支箭。这不仅显示了诸葛亮丰富的天文知识,也表现了他高超的军事智慧才能。

(17)、我还想了解诸葛亮的“空城计”、“七擒孟获”、“三气周瑜”、“火烧赤壁”等故事。

(18)、诸葛亮又下令把船掉过来,船头朝东,船尾朝西,仍旧擂鼓呐喊,逼近曹军水寨受箭。

(19)、(1)足智多谋 谨慎多疑;(2)勇敢机智小心谨慎;(3)神机妙算爱惜士兵

(20)、诸葛亮(181年-234年10月8日),字孔明,号卧龙,徐州琅琊阳都(今山东临沂市沂南县)人,三国时期蜀国丞相,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外交家、文学家、书法家、发明家。

5、草船借箭的主要内容15字

(1)、(1)有人说,《草船借箭》是古典名著中的经典,故事中人物间的斗智斗勇堪称精彩至极。那在课文里,故事中出现了哪些人物?他们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2)、周瑜十分妒忌诸葛亮的才干,一天周瑜在商议军事时提出让诸葛亮赶制10万枝箭。诸葛亮答应三天造好,立下了军令状,诸葛亮事后请鲁肃帮他借船、军士和草把子。第三天,诸葛亮请鲁肃一起去取箭。这天,大雾漫天,对面看不清人,天还不亮,诸葛亮下令开船,并让军士擂鼓呐喊。曹操只叫弓弩手朝来船射箭,船两边都插满了箭,诸葛亮下令回师,这时曹操想追也来不及了。10万支箭“借”到了手,周瑜得知借箭的经过后长叹一声:我真不如他!

(3)、(支援)用人力、物力、财力或其他实际行动去支持和援助。

(4)、   诸葛亮笑着说∶“雾这样大,曹操一定不敢派兵出来。我们只管饮酒取乐,天亮了就回去。”(亮早在立下军令状之前就算准了曹操一定不敢出兵。)

(5)、“雾这样大,曹操定不敢派兵出来。我们只管饮酒取乐,雾散了就回去。”

(6)、周瑜妒忌诸葛亮的才能,故设下造箭的圈套,以公事为由,意欲加害诸葛亮。

(7)、教师可以参与其中,适当介绍一些精彩情节,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驱动他们阅读的欲望。交流结束,还可以引入本单元“快乐读书吧”的学习。

(8)、关注所备物品的用途及所需数量。筹备精密,安排巧妙。

(9)、第二部分(3~9):经过:诸葛亮利用草船向曹操“借”箭。

(10)、周瑜既然想加害诸葛亮,为什么还要征求诸葛亮的意见呢?

(11)、感受人物形象,学会客观地、辩证地评价人物。

(12)、课文开门见山,交代了故事的起因。概括诸葛亮挺有才干,周瑜妒忌诸葛亮的事实。“妒忌”正是周瑜与诸葛亮发生矛盾的起因,为故事的展开埋下了伏笔。

(13)、结果万箭齐发,都射在了孙权的船上,船就向一边倾斜,于是孙权便下令掉头,使“箭均船平”,然后安然回去了。这件事后来被罗贯中移花接木,变成了赤壁之战前诸葛亮“草船借箭”。

(14)、据《三国志·吴主传》裴松之引注《吴历》,孙权屡屡向曹操军挑战,曹操坚守不出。孙权就亲自乘了一艘轻船,从濡须口进入曹操军水寨前。曹操一看,就知道孙权来了,是孙权要亲自来看看曹军的阵势(欲身见吾军部伍也),下令军队严加戒备,箭弩不得妄发。

(15)、周瑜既然想加害诸葛亮,为什么还要征求诸葛亮的意见呢?

(16)、我还想了解诸葛亮的“空城计”、“七擒孟获”、“三气周瑜”、“火烧赤壁”等故事。

(17)、鲁肃见了诸葛亮。诸葛亮说:“这件事要请你帮我的忙。希望你能借给我20只船,每只船上30个军士,船要用青布慢子遮起来,还要一千多个草把子,排在船两边。不过,这事千万不能让周瑜知道。”

(18)、据《三国志·吴主传》裴松之引注《魏略》记载:濡须之战时,孙权屡屡向曹操军挑战,曹操坚守不出。孙权就亲自坐大船,从濡须口进入曹操军水寨前。曹操一看,就知道孙权来了,是孙权要亲自来看看曹军的阵势,下令射箭。

(19)、平生心事付悠悠,风雨燕南老楚囚。故旧相思空,妻孥不见满三秋。绝怜诸葛隆中意,羸得子长天下游。一死皎然无复恨,忠魂多少暗荒丘。

(20)、(调度)管理并安排(工作、人力、车辆等)。

(1)、这时候大雾漫天,江上的人连面对面都看不清。

(2)、鲁肃私自拨了二十条快船,每条船上配三十多名军士,照诸葛亮说的,布置好青布幔子和草把子,等诸葛亮调度。第一天,不见诸葛亮有什么动静;第二天,仍然不见诸葛亮有什么动静;直到第三天四更时候,诸葛亮秘密地把鲁肃请到船里。鲁肃问他:“你叫我来做什么?”诸葛亮说:“请你一起去取箭。”鲁肃问:“哪里去取?”诸葛亮说:“不用问,去了就知道。”诸葛亮吩咐把二十条船用绳索连接起来,朝北岸开去。

(3)、(1)C(2)A (3)A (4)B (5)A  (6)C

(4)、诸葛亮答应三天造好十万支箭,并主动立下军令状,是因为他已经识破周瑜的奸计,对如何获得十万支箭有了成熟的想法,可以说胸有成竹。诸葛亮这样做,可以打击周瑜的锐气,让他心服口服。通过读前文可以知道,周瑜妒忌诸葛亮,所以周密策划,安排了这番对话,假借公事,步步为营,想把诸葛亮逼到“死无退路”的境地。这“高兴”,是周瑜自以为是、得意忘形之态。他为诸葛亮没有识破他的计谋而高兴,为自己阴谋得逞而高兴。

(5)、诸葛亮借助东风与大雾,利用曹操多疑的性格,调了几条草船诱敌,终于借足十万支箭,立下奇功。《草船借箭》选自明初小说家罗贯中的《三国演义》中赤壁之战的一个故事。故事中诸葛亮的胆识才智受到后人的赞美,因而衍生了许多成语趣闻、戏剧表演。

(6)、鲁肃答应了。他不知道诸葛亮借船有什么用,回来报告周瑜,果然不提借船的事,只说诸葛亮不用竹子、翎毛、胶漆这些材料。周瑜疑惑起来,说:“到了第三天,看他怎么办!”

(7)、 “草船借箭”这则成语的意思是运用智谋,凭借他人的人力或财力来达到自己的目的。

(8)、惩(惩罚)征(出征)  私(自私)和(和平)

(9)、诸葛亮谈笑风生、镇定自若与鲁肃的吃惊形成鲜明的对比。因为他对曹操生性多疑、用兵谨慎的性格了如指掌。在“看不清虚实”的情况下,不会“轻易出动”。诸葛亮的笑,

(10)、诸葛亮说:“怎么敢跟都督开玩笑?我愿意立下军令状,三天造不好,甘受重罚。”周瑜很高兴,叫诸葛亮当面立下军令状,又摆了酒席招待他。

(11)、 鲁肃吃惊地说∶“如果曹兵出来,怎么办?”诸葛亮笑着说∶“雾这样大,曹操一定不敢派兵出来。我们只管饮酒取乐,雾散了就回去。”

(12)、这一句环境描写突出江上雾大,其作用是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诸葛亮选择这样的天气,说明他精通天文气象,预测准确无误。只有这样的天气,才会让疑心多虑的曹操看不清虚实,不敢轻易出兵,只让弓弩手射箭,这是借箭成功的条件之一。

(13)、B.他算好了受箭的方法,二十条船可以绳索相连,一字排开,两面受箭。

(14)、下列哪些选项可以看出诸葛亮“神机妙算”?(       )   

(15)、周瑜十分妒忌诸葛亮的才干。一天周瑜在商议军事时提出让诸葛亮赶制10万枝箭,并说不要推却。诸葛亮说,都督委托,理应照办,并答应三天造好,立下了军令状。诸葛亮事后请鲁肃帮他借船、军士和草把子。第三天,诸葛亮请鲁肃一起去取箭。这天,大雾漫天,对面看不清人。

(16)、(6)诸葛亮那边船轻水急,已经飞一样地驶出二十多里,要追也来不及了。(          )

(17)、(支援)用人力、物力、财力或其他实际行动去支持和援助。

(18)、了解《草船借箭》的故事内容,弄清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能用自己的话讲一讲这个故事,激发学生阅读中国名著的兴趣。

(19)、这段话是________对________说的,表现了他________的特点。

(20)、结果:诸葛亮如期交箭,周瑜不得不佩服诸葛亮的神机妙算,自叹不如。

转载请注明出处阿文说说网 » 草船借箭的主要内容100字左右精辟120条